苦难辉煌读后感推荐

09-15

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基础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作者写的作品这本书当中的很多情节让人深思。 读后感的写作要有根据,不能随意评价。期盼这份"苦难辉煌读后感"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请您务必将本文收藏以便参考!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每一个中国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中国领导人将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每一个中国人自上而下的努力,实现富国强军的中国梦。在难得闲暇的一段假日里,我在几乎可以蒙尘的电脑前:我曾迫不及待地打开的金一南新著《苦难辉煌》**;经过废寝忘食的一气呵成,我仿佛伴随作者的笔迹和镜头经历了一次苦难辉煌。

看完之后,我的心情如潮水奔涌不息。在我眼前,似乎有一段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有一幕中华民族因近代统治者的溺爱而受苦的景象。随着作家们的叙述,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不屈民族的重生历程。而今,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我们在她的领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际遇;而今,中国新领导人自信的目光和语气使我们有信心去实现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中国富强之梦。

笔者的这篇都后感名曰《凤凰涅槃重生中国梦》意指我们的今日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历经无数苦难历程后的辉煌;而今,在无数次凤凰涅槃之后;我们有理由坚信: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中国梦实现的世界。因为这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辉煌往往与苦难相伴,只有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历史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成长历程的一个缩影: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到成长为一个自强自立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年轻栋梁或是普通一员,其成长道路至蜿蜒曲折如逆水行舟般道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

咱们的国家由弱到强的历程也是这个道理。如书中所述的一样,1921年的那个夏日成立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拉开了开天辟地的序幕;然而,无人能相信这个东躲**的仅有几十个成员的政党能够带领苦难的中华民族赢得美好的未来。

在历经了来自自然的以及来自敌人丧心病狂围追堵截的炼狱般苦难之后,共产党和红军将革命和救国救民争取解放的火种播撒在沿途的城市乡村;当红军战胜了自然和肉体的敌人赢得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一些有识之士明白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就在这支面黄肌瘦步履艰难的队伍身上。许多人不知道:

为什么面对如此的艰难困苦,中国共产党人及其红军还能继续前进,还能取得战胜自然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久的将来,他们了解到,只有征服了雪山、草原、江河和武装敌人的红军,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他们的胜利给几乎绝望的中国人民带来了解放和正直的希望。因此,在中国为地主、资本家和外国势力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们灰心丧气地冲向那个小岛。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告诉我们: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力量。今天的中国,早就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经过无数工人和科技人员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赢得无数国际赞誉,我们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理想。

【《苦难辉煌》观后感 (精品5篇)】

面对汶川**和东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人民军队和许多志援者的努力,先进的救援手段和技术装备,以及他们的工作效率,都是几十年前铲到唐山抗震救灾的人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我们有效地继承了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军队不怕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和精神,这是一代又一代强大力量的源泉。就像书中说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不是机缘巧合,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创造出来的。

记得伟大的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苦难辉煌》告诉我们应该必须铭记的这段历史:那段历史的演绎者用自己的信念和生命融进了历史前进的洪流。然而,书中提到的历史假设是,可以有无限的假设,但这些假设始终只是一个假设。

时间的唯一性是不会重新再来的,人生的真正的机遇也仅有一次;抓不住机会往往便要面对失败。反围剿的失败,在于我们盲目地把无数红军战士的命运和革命前途交给了一个只有半瓶醋的外国洋先生。我看到,这本《苦难辉煌》里反复出现的一句真理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原则。在带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历程里,共产党人始终是以全面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用全局的目光看待发生的问题;而不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一纹。从苦难到荣耀,中国革命试图再现凤凰涅槃的故事。

就像书中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当我们享受着今天的物质带给我们的丰富生活时,我们是否会转向历史去看:

去充实一下自己已经日渐空虚的心灵,去缅怀一下那段苦难的历史;因为,一个知道反思的民族才是一个会铸就未来辉煌的民族。

掩卷沉思:我在历史的长河里,追寻无数革命先烈们留给我们的伟大记忆;我要将先辈那份执着的信仰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慢慢融汇进前行的步伐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你有一个要到绿色军营的梦想,在那个革命的熔炉里;你将百炼成钢。在为国家尊严而战的过程中,你们将发扬先辈的精神。

这是你。你把自己的理想与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融为一体。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的梦想是通过努力工作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入,为国家得繁荣而努力。这是我。当我实现了自己的富强梦想,我就与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有机地融为一体。

他是个商人。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他坚守着中华民族诚信的底线,你挣的每一分钱都有助于国力的提高。这是他最大化商业利益的梦想,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无数的辉煌,那是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铸就的;难以忘却的耻辱,这是我们时时警醒的钟声;去努力吧,实现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理想和自己的中国梦吧;因为,无数把自己命运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的事业联系起来的个人的中国梦就构成了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2

《苦难辉煌》这本书以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为我们详细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的艰辛奋斗历程。读了整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你不禁感慨,我们党在创造今天的辉煌之前,经历了多少苦难。回顾20世纪的中国,前50年莫过于救国与革命,后50年则是改革与复兴,中国的百年沧桑,浓缩了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腾飞的全部过程,也谱写了一个党带领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丽篇章。

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中国共产党的苦难和光辉道路。十月革命的爆发,把马列主义带到我们这里来,在黑暗中给中国人民带来希望,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没有人想到,这样一个50多人的小团体,能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四·一二”政变让共产党人经过残酷的血腥洗礼,最终看清了“党内合作”的结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依赖”和“服从”,使中国革命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几乎断送前程;军阀割据为红军长征打开了湘江之门,却让红军无立足之地,苦苦寻找根据地而辗转一年之久,从长征之初的八万多人锐减至几千人。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犹如烈火中的凤凰,历经磨难和挫折,走向了光荣和胜利。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没有国民党五次围剿,就不会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如果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淬炼,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就不会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似乎充满了机遇,但也蕴含着历史的必然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和对历史的回答!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苦难走向辉煌?我认为这与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的优良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光荣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始终始终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追求不仅指引着中国革命的方向,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在任何挫折和失败面前都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根本方略。

正如作者所说,人最不可避免的是犯错误,人最宝贵的是改正错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从苦难走向光荣,而不是从苦难走向深渊,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始终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历史转折点把握住了机遇,找到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克服一切困难,取得胜利,是因为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护。在西安事变时,当张学良对蒋介石说“共产党有人心,我们没有人心”,就注定了国民党的失败,因为历史始终是人民的选择。

可见,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百年沧桑,历史一瞬!今天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今天,我们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的苦难历程,这是苦难中凝聚的精神品质,让我们党敢于随时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开创新的历史篇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性,充分发扬党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和挑战,通过不懈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3

读《苦难辉煌》有感近期,综合保障部党支部给每位党员下发了《苦难辉煌》一书,我也有幸拜读了金一南将军的这本著作,感觉受益匪浅。透过字里行间,我走进了那样一段历史,真切地目睹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探测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也如凤凰涅槃一般获得重生,从苦难走向辉煌。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

在这一命运形成过程中,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穿越万水千山,既要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又要面对共产党组织内部的争论与妥协,弥合与**。正是通过万里长征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炼狱,通过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卖形成的地狱之火,使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

而支持指引共产党人走过这样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辉煌的最关键因素,我想就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信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共产党人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这一信念。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属于我们。

共产党也曾多次陷入困境,所以当时共产党人说,建党、巩固党、发展党,需要理想和原则。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但是毛泽东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伟人成为伟人的历史创举。

目标总是与风险成正比的。目标越大,风险就越大。但是共产党人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而是始终处于生存的边缘。这就验证了强大信仰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

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说,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播种而不参与收获的深刻悲剧意义。

这就是民族脊梁……回望历史,着眼现实,从这段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追寻品读中,可以举一反三地得到许多现实的启示。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对我们每一个人思想、精神、品格的教育提升,使崇高的信仰转化成内心的自觉,变成“真信”、“真学”、”真作为”的行动。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列宁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近代以来中国那段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追求、选择和奋斗史,拨开历史的纷繁烟云,汲取其中的养分,开掘这笔巨大胡精神财富。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经筋疲力尽,伟大时代的宏伟图景正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

过去是相对于现在的历史,现在是相对于未来的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大海升腾,孕育着山野之溪。

而山野小溪,终究会汇流如海。萤火之光铸就国之辉煌。我的中文名字,我的梦想,因为有一个国家,它并不孤单。

泱泱大国因为有一个个我的梦,才显得更加波澜壮阔。大国崛起的辉煌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多彩的未来需要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描绘。

“国”,要为每个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正义的土壤,为他们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合理上升提供最大保障。而“我”,要在改变自身命运的过程中相互守望、共同担当,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注入更多自信、温暖与希望。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4

这个暑假,我拜读了金一南教授所写的《苦难辉煌》。读完后,我感到受益匪浅,深受鼓舞。历史烽烟中,峥嵘岁月里,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探求救国救民,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舍生忘死,在经历了无数的折磨与困苦,挫折与失败后的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读完全书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让我感受到信仰的无穷力量。

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幅画,那么在我看来,它应该是一幅写实的画。作者运用高潮娴熟的写作技巧,展示了一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奋斗、苦难、挫折、最后走向辉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中,放在与国民党的对照中,放在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侵略史中来描绘,这无疑是第一次。

这本书的特点是客观,真实和全面。这本书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史是不是想象。其实,伟人也很常见。没有上帝的智慧和力量,他们会犯错误,输掉战斗,诅咒人民。

这本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以普通人的视角,从细微处着笔,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更加丰满、生动与具体,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一样。在此书中,长征在刚开始时根本不知道未来的方向,曾经遭遇四面楚歌,红军的指挥部和主要领导人差一点被敌人围歼;毛泽东主席也打败了他的战斗,并公开露了他的指挥失误。“大汉奸”汪精卫年轻时也曾表露出“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

我想,这就是“实录精神”所折射出的进步意义。

在此书中,金一南教授不仅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为什么能够在?”这个问题,更全面细致地用大量事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这一精辟的断论。纵观全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是实事求是、由苦走向荣的思想保证。实事求是是共产党的精髓。书中写道: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就要求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之路,而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充满坎坷,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边摸索边前进。如今,经历了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了30年的发展,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去的发展?

历史的结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因为走了“自己的路”,把中国建设成富裕,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要靠走“自己的路”,即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说明,实事求是是做好一切思想工作的思想保证,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方针路线的正确性,才能保证取得最后的胜利。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些人夸大,保守和悲观,欣赏和赞美,恶意malicious毁。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众说纷纭的国际**,我们尤其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实事求是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从容和沉着,清醒和冷静,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让我们共同为国家的美好未来和我们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中国共产党带着中国的劳苦大众,用自己手中的枪杆子,推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从此当家作主人。近几十年来,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腾飞,国富民强。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壮大,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体现了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前进。它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也反映了人民的选择。

是中国共产党唤醒了东方睡狮,让炎黄子孙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树立了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让苦难深重的华夏儿女重新焕发出昂扬的气度和乐观的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路上阔步前行。历朝历代,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存在与发展取决于人心所向,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历史还昭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依然面临来自人民的选择!执政党要继续保持执政地位,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将“紧密联系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一直贯彻执行到底。特别是当今社会,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共产党人应该继续沿着革命时期制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继续将群众作为建功立业,执政兴邦的坚实靠山。

坚定的信仰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表里相依,内在统一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不可能有艰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当今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年代,我们更应牢记“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的古训,始终保持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切不可麻痹慵懒,腐化堕落,骄奢淫逸。

读完《苦难辉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我而言,我将继续以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为指引,将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融入到我的具体行动中去,做一个真正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5

《苦难辉煌》一书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通过一个个斑斑点点的镜头,一组组有血有肉的人物,记叙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高屋建瓴滴阐述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并且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历史如椽的巨笔仍在续写华章,虽然没有了内忧外患、生离死别的丰富经历,规则也从一次游戏变成多次游戏的波音,但不妨碍不变以观之,从《苦难辉煌》中获得三点启示。

首先应该合乎道。什么是道?人心所向即是道,作为以其道易天下者的毛泽东,其道大抵是致力于结束国家**混乱的局面,创建一个以共产主义价值为符号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正也是其施政方向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因此红色的星星之火在重重绞杀下,最终能在神州大地成燎原之势。

但这并不是完全的合乎道,毕竟许多胸怀济世之志的战友和毛泽东同志的道在此层面是没有太大的差异,可见合乎道不是简单孤立评价出发点正确与否,需要秉持着常无的心态与现实条件的紧密结合,毛泽东同志多年在乡村领导农民革命之体验,已具体感受到共产国际指挥下的许多政策和实践与中国社会环境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因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发展革命根据地的路线,正因为其**于实践,所以实践也一再证明其道路的正确性。

其次是术的权变。术主要指的策略、方法,是道的凭籍。权即秤砣用以四两衡千斤之重,权变则是围绕基本法则进行调整,也就是通常说的因形就势。

基本法则讲究奇正结合、正合奇胜。所谓正,实质是一种依托,这种依托不能建立在自己无法控制而且变数又很大的因素,立足于自立更生。早期中国共产党希望借助于其他组织团体实现其就过理想,却为注重真正掌握革命军队,因此面对反目等变数时,其反击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只有依托根据地、建设根据地稳步地巩固和发展自身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党和军队的发展壮大,而不是步黄巢、李自成流动作战以致覆灭的后尘。所谓奇,余零,并不是没有,而是指的中心,即核心能力。奇是正的能力分配,属于正的一部分,如何产生奇主要依靠因势利导,通过走这种运动示形,在运动中主动调动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节点,在局部集中优势力量以打破解问题,这个关键节点通常是他人所疏忽或者缺乏的。

在反围剿行动中,长征运动和休息、内外线、防御和进攻的转变,为出奇不意创造了条件。

第三点是个人性格的养成。性格决定命运之所以遗传数百年,确实是干实际工作情商更重要,从《苦难辉煌》中看出做一件事情,必须具有包容、胆略两个特质。包容,即不以己划界能够真正理解他人,为什么辩论会这种理论层面的百家争鸣,最后的结论没有太多可行性,一方面是因为难以抛开是非对错,以包容的心态冷静思考问题现象中必然合理的一部分,因此就不能系统全面思考问题,而系统性的思考往往是抓住问题主要矛盾,并解决问题的必然阶段。

一方面因为人文问题往往是终极问题,是没有答案的问题,更多只是化解而不是解决,只有能够包容他人,才能团结大多数人,只有体验并融入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知道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而不是皓首穷经在纸堆上建造一套看似系统完善的空中楼阁。胆略,是一个人按照计划执行的能力,更多时候并不是不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也会问红旗究竟能打多久,因为一旦进入实践,理论计划将有无数其他因素相伴随,一个领导者、规划者在困难之中面对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所带来的困惑与束缚,还有众多其他参与者压力向上的传导。在这迷茫之中,只有固化在性格中的胆略才能保证在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潇洒、坚定,才能保证在纷杂烦乱中理出事物发展的主要脉络,这也是为什么同为一个时代的优秀人物,有人往往越指挥越乱,有些人却能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破解难题。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6

读着金一南将军所著的《苦难辉煌》,受益匪浅,百感交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衰败到百年复兴,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

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带来的困难比任何其他政治团体和政党都多。很难想象,这个长征攀登雪山草原的弱队,毅然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他们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革命气节却早已铺平了光明的未来,用鲜血和生命迎来了新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曙光。

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看到胜利的日子,但他们成为我们党、我们军队和我们国家从苦难走向光荣的中流砥柱。“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有着深刻的悲剧意义:

播种,但不收获。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从抗日战争到内战,从苦难到辉煌,印证了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真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之所以能发展成为现在拥有七千万党员的执政党,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他们能坚持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敢于奋起抗争,他们不怕死,他们不图利,他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去追求理想,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共和国,他们默默无闻,甚至从不曾留下名字,他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仅有的一生,奉献给一个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奉献给一个伟大的事业——拯救中华民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任重道远。现在的中国已渐渐富强起来,光靠对历史的洗刷是远远不够的,祖国更需要创新,现代青年应勇于担当前赴后继的重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我坚信,今天为中华民族复兴默默工作与坚韧奋斗的人们,必能从过去吸收丰富的营养,作为新世纪主人的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有义务为社会、为祖国奉献,要懂得“不要总想着他人为你做了什么,而要想着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人”。

金一南将军通过《苦难辉煌》告诉我们,做人要做个有思想的人,有追求的人,持之以恒的人。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与英雄的共鸣,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让勇敢盖过孱弱,进取压倒苟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革命先辈们的辉煌战果中,吸收历史丰富营养的同时,我们也在更加努力工作,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和军事上的重重威胁,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

其实人的一辈子很短,可谓稍纵即逝,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青春,用百分之百的热情,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7

实践出真知,没有长期的实践中点点滴滴的总结经验,就难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在不计其数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的价值所在。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找到寄托。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短暂的生命反映出悠久的历史。

如何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不是靠仇恨,而是靠屹立。需要的是心灵和智慧,摒弃过去,取长补短,勇往直前。有多少伟人天生如此平凡甚至平庸。近水楼台未必先得月,如何利用好地利人和这个最大的优势,认清自身展望未来,相信本国企业一定会有佼佼者屹立于世界。

战争的时代已经远离我们,但是又多少没有火药的战争一直在进行。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在下一次失败的实际经验中积累自己的力量,我们才能抓住成功的真正机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作为后来者,我们继续写历史。我们要接过先辈的指挥棒,走自己的道路,做历史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落后挨打的理论已经是老生常谈,如何能让自己不落后,如何能时刻保持一个民族的危机感和自强心,才是我们需要去努力很警醒自己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其无限的消费能力无疑成了一块实实在在的肥肉。

今天的战争已经从土地和城墙的战争转变为能源和市场的竞争。只有那些能够获得能源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但是我们所要做的是扮演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守护着我们平凡无奇的伟大。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何等的豪迈和气概,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然而每颗尘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岁月犹如一条长河,奔腾不息,在未来,都将成为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经筋疲力尽,伟大时代的宏伟图景正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今天,对历史的仇恨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中消失,但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应该受到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视。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只有探索这些历史,才能真正倾听生命的真谛,吸收进步的力量。机遇是让更多优秀的国内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是,在全球市场的大背景下,无数的中国企业将被外国企业追逐和封锁。这场商业战争将是极其残酷的。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多少人在感叹历史重演了多少次。然而,决定历史相似性的是人的意志。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8

《苦难辉煌》是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字里行间的信息量极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犬牙交错,是非对错翻云覆雨,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党主要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夕的思想斗争和长征的深远意义。

读书使我回顾那段血淋淋的历史,追溯我国人民军队承担救国使命、突出包围、杀戮血路、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轨迹。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掩卷而思,不禁感叹:

在各种危机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选择了毛泽东,而毛泽东往往采纳了领导层最成熟、最周到的建议。所以邓小平后来说,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领导者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提建议的能力,而在于采纳建议的能力。

毛泽东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毛泽东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他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活的灵魂。伟人不是普通人。历史上留下的无数波澜,都是有着钢铁般意志和体魄的人。最后,只有几千人坚持了下来,这几千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这本书使我更加关注历史伟人和和平时代的生活。

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真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他们能坚持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他们不唯上也不唯书,他们敢于奋起抗争,他们更不追求个人的私利,甚至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去追求一个美丽的梦想,更重要还在于他们这么想也这么干了。正是中国革命的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所以,不要为自己干不出惊天伟业而忧伤,却要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是一名好老师,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教书要教出自己的风格,育人就该育出对人民有利的人。人活一辈子要有热情、有理想,有追求,不要说得太多,干的太少,要做个能干实事的实干家。

人间的苦难很多,但大多不能创造出辉煌,只有凤凰涅盘地对待苦难才能浴火重生创造辉煌。我愿与全国人民一道,为中华民族创造新的辉煌。

读完这本历史书,我觉得走进历史的殿堂,让我的人生理想和方向更加清晰,她让我的灵魂再次升华!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苦难辉煌》这本书描述的是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应该说,一路走来,我们党和军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取得了无数辉煌胜利。为什么金一南选择了这段历史?他想解释什么问题?我觉得从我党我军发展史看,这段历史确实惊心动魄,具有里程碑意义,值得大书特书,最能回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吗?我觉得还不尽然。这本书似乎谈论历史,但实际上它谈论今天;它似乎询问过去,但实际上它询问未来。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经济规模合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但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软实力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然会与到精神上的东西。当物质丰富的时候,我们的信仰和精神在哪里?

为什么社会上有这么多的伦理危机和丑恶现象?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走向未来不可回避的重大命题。梁启超讲过,过去中国失败,表面看是器物上有差距,再细看是制度上的差距,再往深里看是文化上的差距。

金一南同志的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问题,显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宝贵认识。从一开始,它将以肯定结束;从一开始,它将以问题结束。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表达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时代声音。

有一种说法,不满是最具破坏性和创造性的。不满是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开始。

牛顿的问题意识很强。苹果在他面前从树上掉了多少年?只有当牛顿把它看作一个问题时,他才有了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那么发达,后来落后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

这些问题都引领了前进的方向。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目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提问题,给世界提问题。

当前,在****战略、军事理论创新、学校建设转型和高级军事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并通过我们的研究,给中央、军委提供决策咨询,给我们党和军队提供解决问题的良方。只有不断发问,才能激活思维,搞好学习,培养一流人才。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经筋疲力尽,伟大时代的宏伟图景正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是相对于现在的历史,现在是相对于未来的历史。

作为后来者,我们继续写历史。我们要接过先辈的指挥棒,走自己的道路,做历史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我常想,没有全国著名党的第五次反围剿,就没有长征;没有长征,就没有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国共两党的共同抵抗;但史没有历史的假设,历史就是历史。

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在享受着今天金钱给我们带来富足生活时,我们可会翻开历史看看,去充实一下心灵的空白,去缅怀一下无数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点空白p>

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在他的新著《苦难辉煌》中感言,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近期我仔细研读了这本书,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

中国革命史是一幅立体画,从一部分看不到它的原貌。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

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经筋疲力尽,伟大时代的宏伟图景正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是相对于现在的历史,现在是相对于未来的历史。

作为后来者,我们继续写历史。我们要接过先辈的指挥棒,走自己的道路,做历史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9

“一衣带水”之下的异与同

——小议十九世纪的日本和中国

【阅读书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金一南,《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2008。

一、颇有争议的中日关系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有一辆9.0级的超大**。作为日本的邻国之一,中国人在这一重大事件中有不同的反应,凸显了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5月9日,日媒《日本新华侨报》刊文认为,“后震灾时期”中日关系逐渐“步入改善轨道”,。但对这一新闻,也有网友评论表示:“中日之间的要提升民间彼此的感情认同,至今为止,是不太可能的事”。

中日关系着实复杂。早在十九世纪,日本和中国之间就有着扯不断的影响,无论影响是积极或是消极。金一南先生的著作《苦难辉煌》中有这样的描述: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给日本以如此巨大的影响”,“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给中国人如此巨大的伤害”。金先生认为,中日两国说不清的关系,用“一衣带水”四个字皆可以带过。“因为一衣带水,联系方便,影响也方便;因为一衣带水,掠夺方便,侵略也方便”。

即使两国关系更为复杂,从我国人民的普遍民族感情来看,日本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也远大于其它影响。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遭受的许多苦难都与日本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历史学家郭廷以认为:

“两千年来,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有造于日本者至大,百年来日本报之于中国者极酷,为祸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不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

2、十九世纪的中日同与异

日本首先在“闭关锁国”的背景上与中国存在着绝对的类似。十九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舰队向日本叩关之前,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为了维护封建体制,德川幕府先后五次发布“锁国令”,采取种种措施将日本隔绝于世界之外,竭力扼制日本官办和民办的商业企业开展对外**,视洋货为洪水猛兽加以禁止;严禁日本国民出海,对擅自乘船出海者处以极刑,查禁“洋书”,**传播西方科学的日本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日本封建统治者原以为“闭关锁国”能够带来“歌舞升平”,然而,它却进一步导致了停滞、愚昧、落后和衰朽。

远东是欧亚大陆最后一个受欧洲扩张影响的主要地区。但十九世纪中叶起,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距离欧洲最远的远东国家逃不过和印度等国一样的命运,正如费正清先生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描述:“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

这便是中日在十九世纪面临的“同”。不过,面对欧美列强的侵扰,虽然“两国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却“是以完全本同的方式。日本可以采纳和利用西方列强的原则,并将其用于自卫和后来的权力扩张。

相比之下,中国不能以已种改变了的西方方式重组自己。”

事实上,日本统治者认为列强的炮火会瞄准日本而不是中国。1837年幕府统治者德川齐昭发出预言:“日本将是西方攻击的第一个目标”。

在他看来,中国太大了,朝鲜和琉球太小了,对于英国的炮艇来说,日本只是大小不一。可以说,他感受到了中国道光皇帝面前的危机。不过,三年后危机真正到来,却首先到达了躺在床上抽鸦片的中国。

即便如此,鸦片战争的冲击对日本也极大。金一南先生书中讲道,“(在日本)许多人以鸦片战争为题著书立说,论述西方对东方的野心,慨叹清**的失败,警告德川幕府如果不速筹对策,必重蹈中国覆辙”。同样是学中国,和以前的学汉字、学围棋、学《论语》、学《法华经》相比,日本人这次从中国学习到的是危机。

危机终于在1853年7月爆发,当时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裴伊利率领4名中国共产党人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后来,日本和中国一样,被迫与外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开放条约,如开放**口岸、索取战争赔偿、控制日本关税、在日本取得军事力量等。

金一南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真正使日本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一个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另一个是中国的魏源”。说起魏源,以前中学历史教材等相关资料似乎介绍过,虎门销烟的英雄人物林则徐请魏源撰写《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林则徐也被相关教材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事实上,据金一南先生说,魏源的书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鸦片战争后,这些书传到日本,却引起强烈震动。对于日本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来说,这是最早的留学知识。金一南先生这样评价,“魏源在日本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中国”。

费正清先生在书中对林则徐的介绍和金一南先生含蓄的描述相比,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中国总督林则徐曾试图禁止鸦片流入国内,并顶住了英国人的第一次强攻,但他也认识到外**事力量的优势。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

‘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我只请你对此保密’,他这样要求他的朋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费正清先生指出,林则徐不愿意公开这些观点,说明他担心这会在同僚和上司中引起敌对反应。这种担心决不是没有道理的。与出于对西方的恐惧而决定彻底改变旧制度的日本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相比,统治中国的士大夫们,除了少数人,仍然对西方的一切极为反感和鄙视。

虽然战争失败的打击迫使他们采取了某些措施,典型代表便是“洋务运动”,以效仿西方的**和技术,但在实际中他们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官吏们在机械事务方面的无能已无可救药,纵然他们真诚地想模仿西方——从根本上说,他们并不想模仿西方。因此,在1842年至1858年的十年间,中国几乎没有面对欧洲扩张主义的挑战。

”不可否认,1868年明治维新从开展时间、代表人物、改革目标等许多方面与中国当时的洋务运动存在相同或相似。金一南先生在书中总结说,从时间上讲,清朝洋务运动始于1862年,比日本明治维新只早了6年。从代表人物来说,中国的洋务运动著名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日本也有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这明治维新“三杰”。

从改革目标出发,日本明治维新提出了“尊王攘夷”,也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驱逐外国侵略势力,这跟我们现在熟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十分相似。甚至如前所述,明治维新不仅受到中国危机和魏源思想的启发,也受到日本自身危机的推动,或多或少带有模仿中国洋务运动的意味。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日本对中国的另一种学习。

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被日本明治维新所击败。金一南先生援引美国学者赖特夫人评价当时中国与日本的改革时说,“洋务运动既不是政变,不是革命,也不是一个新的时代,只不过是依仗全体士大夫的能力和努力,是历史上难以避免的没落过程留下的一个‘小阳春’”。中日历史在这里再次出现了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相对中国洋务运动而言却是十分彻底的。“当时明治天皇以‘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和‘破除旧习,求知识于全世界’为主导,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效仿西方的激进改革”。明治维新设计了日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交通、文化的制度设计与重构。

当然,再后来的历史证实,“就是这场激进的改革,使日本最终走上了战争扩张的道路”。“中日就此分道扬镳”。

由于清廷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的惨败迫使中国人打开了大门,结束了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传统文明。

因此,当历史走得更远的时候,中国人民也试图走一条不同于封建闭关锁国的发展道路。这已经是后话。就三次战争而言,根据费正清先生的分析,第三次失败是最丢人的,因为这次是被邻国日本打败的。

“日本人和中国人大不相同,他们已有能力使西方技术适应他们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1894年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队又轻易地被击溃了,1895年4月,北京不得不接受了《马关条约》”。条约条款要求中国支付赔偿金,承认朝鲜独立,将台湾岛、澎湖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并再开放4个**港。

日本战争对中国的傲慢自满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以现代战争**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这也是前述“分道扬镳”的重要体现。

3、跨越历史歧路:中日关系新展望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战舰大炮,先后打开了两国的门户,“闭关锁国”的时代从此一去不返。中日两国不是开放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开放、如何借鉴西方救国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近代中日社会进步与落后、进步与倒退的标志之一。

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国门失守”危机当前,对外开放思想上的差距,造成了各自结果的相去甚远。甲午战争实际上是一个明显的考验。

余杰先生认为,一种伟大的文化形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创造智慧,二是接受能力。数千年以来,中国文化虽然以创造为主,也吸收了不少外来的成分,所谓“有容乃大”。

在辉煌的治世,中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吸取其他文化的优长,中国人也以开放的心胸应对其他文明的挑战;而在衰微的末世,中国文化则以严重的惰性拒绝与外来文化平等对话,中国人也以保守的姿态惊恐地注视着强敌的来临。日本被迫开门几年后,决定派使节到西方世界观察这场运动,学习先进文化。日本统治者愿意遵守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建立的国际秩序,使他们尽快加入,从一个牺牲品变成一个平等者。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却要等到二十世纪末期才明白过来。

再回到中日关系。本文之所以将“十九世纪”作为一个重要的裁量,正是因为“十九世纪”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之前有人曾说,中日两国千余年来只有两种历史背景下建立起的相互关系:

一是中国强大,日本弱小。这一历史阶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中国在中日战争中战败。二是日本强大,中国弱小。

此阶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当中国强大的时候,中国和日本之间是贡国的关系。当日本强大的时候,中国就成了日本侵略的对象。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曾数次兵戎相见,也曾世代友好。上世纪七十年代双方建交后,关系也是起起伏伏,时晴时阴。 毫不夸张地说,两国关系是双方也是亚洲甚至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全球的稳定有着相当的影响。【692p.com 考试祝福网】

日本是有史以来从中国获取最多、但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无论是从民族感情还是地缘政治上来看,中日两国恐难以在短期内建立德法式的完全平等的密切合作关系。不过,最终跨越了两次中日战争、走出数次外交低谷的中日两国,在这一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双方的磨合甚至摩擦仍将进一步持续;但在认清形势、摆正心态的两国之间的友好发展依然是主旋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