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读后感

09-15

什么是作品呢?当我们开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思维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只有读的认真,写的认真才能感受的认真,阅读“觉悟读后感”或许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觉悟读后感 篇1

区**办公室 —— 毕泗平

近期一直在看公方彬先生的《觉悟中国》,或许是因为方彬先生将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的淋漓尽致,使我突然而又贴切地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中道德的缺失,使文明被蒙上一层薄纱,似虚似幻,而千百年的文明又像是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忽明忽暗。所以,我一直在想:文明与道德的距离有多远?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化与智慧源远流长,从老子到孔子再到庄子,后到诸子百家,随着历史长河的汤汤流淌,中国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经历了一次次民族融合下,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大力提倡道德。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月学习道德。我们始终弘扬雷锋精神,但道德何在?雷锋精神又在**?也许是在电视上,但在我国宣传的是最缺失的,那就是需要**引导的行为。

从今天互联网和**个方面的口诛笔伐浪潮来看,我们中国人似乎不应该缺德。看着英雄事迹,我们的眼睛蒙上了泪水,但我们只感动了一会儿。我们会找到许多自私的借口,继续保持独立。今天,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问题几乎是不争的现实。

社会想要充满道德,因此我们开始在各个单位举办《道德讲堂》,每期讲堂都举办的有声有色,不管是学习道德人物,还是学习名言警句,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道有多少道德会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看得到高楼大厦,我们随处用着高科产品,我们追逐着奢侈品牌,我们将自己收拾的光鲜艳丽,吸引别人羡慕的眼神,但是这种物质文明只是一种表象,只有精神文明才是一种持久的美丽。精神文明建设并不只是建几座新城、增加几个gdp增长点,而是要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一致、统一。精神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证,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失去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支柱?当我们追求功利时,当我们只想成功时,当我们以任何方式击败对手时。当人们追求功名利禄之时,我们便开始用道德底线换取了物质文明,我们追捧外国人的自立自主精神之时,便将其演化成了唯我独尊,逐渐淡化了身边的人。

当我们开始论证“大学生与农民哪个生命更值钱”时,道德在我们身边已经彻底丢失了。

然而,道德才是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东西,他能够使我们正视自我,他能够让我们学会感恩,他能够使我们创造更多的文明与财富。

道德人物让我们感动,他们用生命铸成一个个不朽的传奇,道德人物让我们害怕,害怕在道德下牺牲自己,造成家人的痛苦。其实大爱并不是一种牺牲,大爱是小爱的汇集,小爱很简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是一个关心的微笑,是一把搀扶或是一丝帮助,当每个人都将这份爱奉献出来的时候,我想我们的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和谐的,当每个人都用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社会时,我们的道德人物不在会是那些牺牲了自己的英雄,而是我们每一个面带笑容的人。

道德与文明看似一明一暗,一高一低,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就像我们的两条腿,只有一起走路才能走的更远,用道德构建的文明社会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

文明道德风尚的形成是逐步积累的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思想道德建设贴近实际才会有生命力,要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人们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善于用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精神,用群众身边的生动事例教育人、引导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做好事一时一事容易、长期坚持难,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做到机制常态化、工作长期抓。

觉悟读后感 篇2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不仅进行了帝制的复辟,而且提倡尊崇孔子、诵经。为了支持恢复袁世凯的君主制,中外反动派掀起了尊崇孔子、复古的逆流。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

时代造就伟人,作为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1926年,陈独秀在其创办的《新青年》中首卷中发表了《吾最后之觉悟》,总结了在西学东渐的六个过程,提出实现共和,需要政治的觉悟和伦理的觉悟。其中,伦理觉悟是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断之曰为生而生。人之动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后之觉悟也。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为何而生?洞明活着是为了什么,是我们最后的觉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学东渐再次大规模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中国人的思想不断受到冲击。几百年来,西学东渐大概分为了七期:

第一期在有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知道的人极少,唯有徐光启清醒。

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始。

第三期在清之中世。鸦片战争后,西洋武力,震惊中土,曾国藩、李鸿章兴起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顽固派实力强大,维持着腐朽的旧制度。

第四期在清之末季。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如梦初醒。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了1898年的改革运动,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他们仍然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第五期在**初元。甲午以还,新旧之所争论,康、梁之所提倡,于政治根本问题去之尚远。一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进而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

第六期则今兹之战役也,即新文化运动。民主共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封建**制度将被摧毁。

“今兹之役,可谓为新旧思潮之大激战。”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新旧思潮的大激战。前民主共和国和宪政都是少数人提倡和支配的。如果我们想改变中国,我们需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人类在不断进化,根本上解决面临的政治问题,需要的是国民的第七次觉醒,即吾人最后之觉悟!

实现共和需要政治意识和伦理意识。

一、政治觉悟

陈独秀认为,实现政治觉悟有三步。第一步,“人类为政治动物”,多数国民要把政治作为分内之事,积极参与政治,不应该隔岸观火;第二步,“开宗明义之第一章,即为抉择政体良否问题”,抛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第三步,“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全体国民要把自己视为国家主人。

二、伦理觉悟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可见,陈独秀把伦理觉悟放在了何等重要的地位!“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将矛头直指“三纲五常”的封建论理伦理,竭力提倡抛弃中国的传统纲常伦理,如果中国要实现民主共和就必须废弃传统的儒家伦理。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伦理意识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主导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解除了意识形态禁锢的知识分子,是他们开始参加更多的政治运动,奠定了5月4日运动的思想基础。

“倘于政治否认**,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由此可看出,陈独秀先生之所以如此看重伦理革命,其实在为推翻封建**这一政治目的服务。在中国古代,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德巩固是封建制度的精神基础。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支撑着这些闹剧的正是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中国要真正走上民主政治之路,必须打破这一思想基础,彻底抛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实现政治民主,必须解放思想,民主和科学必须深入人心。

因此,只有进行思想解放,破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这一思想根基,实现伦理觉悟,才真正有可能实现政治觉悟,使中国建立民主政治。

然而,伦理觉悟要求的彻底抛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真的能确保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吗?其实不然。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是丰富的,它虽然收到了一些历史、阶级和社会的局限,但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进步。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公忠”的道德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艰难困苦,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具有爱国爱民的崇高道德精神。陈独秀坚持救国,难道不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影响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它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起着积极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道德始终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应尽的义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爱护夫妻、信任朋友等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国传统伦理虽然严重阻碍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试图废除中国传统伦理,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新伦理体系。一个没有道德约束的社会能否长久存在?没有道德支持,法律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时期,中国的道德伦理思想被批判为支离破碎、道德伦丧、法律空虚、社会动荡。

可见,要彻底抛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以换取社会的不和谐。中国传统伦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用它来促进社会发展,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同时,民主社会和法制社会需要道德的力量,这是不可否认的。

中西文化是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们之间没有区别。中国人不应轻视自己,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这场运动中,真正的国学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致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国学在现在无法向前发展。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正如陈独秀先生所言,伦理的觉悟是最后的觉悟,中国要建立民主政治,需要的是真正觉悟。虽然先生所言在今天看来有不现实的地方,但先生所呐喊的“人活着即要觉悟,在觉悟中寻得真理。

”却始终鼓励着每一代人。社会要进步,又怎么能缺少人们的觉悟呢?

觉悟读后感 篇3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阐述人生哲理的散文,这篇散文的作者是海伦.凯勒.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去用它感受窗外明媚的世界?有的人虽然实力健全,但他们的眼睛里只能折射出昨天和明天,困为他们只有对昨天的怀念和对明天的展望,他们无视今天的存在.等到今天就了昨天,才会感到那一天是什么样的.

正如海伦.凯勒所说有: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因为看得不仔细不真切,往往人们不地去珍惜身边的良辰美.无数个"今天"在他们手中悠闲地搁着,他们日日等待着明天的来临,由这样苍白的""今天搭建起来的人生,必然脆弱的不堪一击.

我和海伦.凯勒真是无法相比,仔细想想,我是多么幸福.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认识那些没接触的知识,空闲下来,我可以看那优美的风景,侧耳倾听歌声.可是海伦.凯勒呢?她享受过这一切吗?没有.但是,她就是在又聋又哑这种情况下,坚持写作,才成为了著名作家!她渴望光明,她的愿望就是给她三天光明,让她做三天分健全的人,她就可以估许多她平常不能做的事了.可见,海伦-凯勒是多么珍惜光阴呀!

如果人们都像海伦-凯勒所写的那样"把生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的话,我们过得每一天都会非常充实、有意义、有朝气,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样,就不会只是瞎了的人才珍惜光明,聋了的人才留恋喧闹。可为什么耳聪目明的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什么一定要失去了才懂得留恋、珍惜?

海伦-凯勒的朋友在林里竟找不到一点值得一看的东西,我不禁问他,没有发现树上新长出的枝条吗?没有看见新造的鸟窝吗?没有瞧见刚破壳而出的小鸟吧?......可想而之,那位朋友只是在“走”不能说“散步”。如果让他带着先前的问题在去走一圈,回来时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因为这次他在“散步”,用心散步。

海伦-凯勒在黑暗中挺过来了,我们平常的那一些小挫折又算什么呢?只要尽力而为,就一定会成功。在这个世界上,像海伦-凯勒这样的人很多,我们要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痛苦中得一点安慰,使他们对生活更有信心。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工作和学习,长大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好好地报效祖国!

觉悟读后感 篇4

为了响应县委号召,我认真阅读了《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一书。通过阅读,深刻学习了廉洁的理论意义,明白了如何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并从书中古代廉洁之士上获得了正能量。

廉洁来自于信念。心甘情愿地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关键在于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志正则众邪不生".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线,是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一旦廉洁上出了问题,那么再强的领导能力也等于零,再高的水平也是白费,再大的功劳也是徒劳。而要保持廉洁必须先"心定",这个定就是坚定理想信念。

廉洁来自于品格。廉洁是让政治生命绽放异彩的动力与保证。让廉洁成为习惯,就要做到"心廉"为本,品格高尚,心底无私。如此,才能够做到坚守道德底线,公正立身、公正处事、公正待人、生活正派;才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做一名人民认可和拥护的领导干部。高尚的品格有益于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家庭幸福。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做人的品格,让"心廉"充溢于家庭,充溢于社会,充溢于职场。

廉洁来自于爱民。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权力来源于人民,只能为人民用好权,决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给自己谋利的筹码,否则,损害人民利益的同时也毁了自己。只有从内心深处热爱百姓,善待百姓,服务百姓,把群众当亲人,才能不为自己谋私利,真正做到廉洁奉公。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富强,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百姓真正拥护的"好官",始终为人民所赞颂。而那些以权谋私,利用职权作威作福的人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民所唾弃。

廉洁来自于慎独。慎独自律,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从根本上保持清正廉洁。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管住自己,严格自律,而且八小时之外同样要做到严于律己,不放纵自己。尤其要在那些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约束自己、管住自己,真正从内心深处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始终坚持"三要":一要自重。对自己的人格、言行、名誉非常珍视。二要自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养成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过失。()三要自警。用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不做违反组织纪律、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事情。

觉悟读后感 篇5

前些日子读了陈独秀先生于1916年所写的《吾人最后之觉悟》,读完之后不由十分感慨,整篇文章大气磅礴,文字如行云流水一般毫不停滞,奔涌而来。陈独秀先生虽是在讲前人从没提出过的观点和中国当前及以后面临的问题,却语气斩钉截铁,让人觉得不可置疑,真可谓宗师气象,巍巍昆仑。虽然距离写这篇文章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但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却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因为不仅我的思想与其中一些思想隐隐契合,而且他的思想追求放到现在依然是中国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完成伟大复兴的前提。

接下来就是这篇文章的简单介绍。

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陈独秀先生将觉悟列为学术、政治、伦理,三个层次。而且将吾人最后之觉悟定为伦理之觉悟,这一点无疑有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是我确实说不出的赞同。让我们先来看看陈独秀先生为我们所列的7期领悟,我想其中或许很多领悟就算到如今也非人人都能领悟到。

陈独秀先生总结了中国人由欧洲之输入文化而激起的和中西文明之冲突而起的觉悟过程:“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数百年来,吾国扰攘不安之象,其由此两种文化相触接、相冲突者,盖十居**。

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惟吾人惰性过强,旋觉旋迷,甚至愈觉愈迷,昏(目贵)糊涂。”陈独秀先生在文章中说,明清以来,国人有中西文化之冲突而起的觉悟已有六期,而1916年时正处于第七期中。

第一二三期都是学术,物质上的领悟,分别是明中西洋火器的引入,清初火器历法被清帝见纳而新旧相争,清之中世,鸦片战争给闭关锁国的中国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于是有洋务西学。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意识还没有涉及政治,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的基础。而第四期、第五期和第六期则是在清末**之初之时,进行政治上的改革。

分别是清末甲午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阵痛,然后则是**初期关于民主共和,最后第六期则是废弃**之战。然而陈独秀先生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七期正在经历的觉悟即所谓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故吾曰:

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此觉悟维何?请为我青年国民珍重陈之。

事实上,我完全同意陈独秀先生的观点。我不记得哪个伟人说过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创造。因为人是有思想和灵魂的动物,他们知道如何在黑暗中反思、创新、探索,在孤独中寻找光明。所以陈独秀先生说,最重要的觉悟是伦理的觉悟,人从思想上能够大侧大悟,在生命中才能找到方向,于是才懂,才会思索人生的方向,才会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如果没有伦理的觉悟,即使是自治,人们也只会去怀疑自己,而不是努力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即使是即使是民主,人们也会去质疑**,畏畏缩缩,而不会站出来与**平等的对话。就像美国福特公司广告中的歌词所说的一样:“ if i can see it, then i can do it.

if i just believe it,there's nothing to it.(若果我看到,我就能做到。若果我相信,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人的思想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你自己就一定会朝着什么方向走。

或许这个例子不太恰当,但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皇帝走上大街时一定是自信的,并且思想中坚定着自己穿着世界上最美的衣服的信念。所以不管别人怎么想,至少皇帝自己也很欣赏自己。思想的觉悟于陈独秀,与你我,于每一个时代都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

在那样动乱的年代里,作为思想家、学者、革命家的代表,陈独秀先生屹然站了出来,他振臂高呼:“思想解放万岁!”于是才有了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也才有了陈独秀先生“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的称号。

其实我真的是很佩服那时的文人。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就因为对祖国的热爱,就因为怀着一腔青春的热血和关心祖国命运的碧血,就敢于站出来与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就敢于站出来与那些埋在土里,埋在书里。埋在人们心里的老祖宗们作斗争。

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激动人心、热火朝天的时代,青春只为祖国绽放。于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陈独秀先生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在文章中激扬浊清,在文章中指点江山,这就是他的战场,他坚信思想战胜一切,于是在伦理先国人觉醒一步的情况下,陈独秀先生义无反顾,当仁不让。我想这可能是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承载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遗产的中坚力量!

然而,我想,这样的觉悟或许放到现代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在如今这个法律体系逐渐完备的年代里,我们依然能发现许多问题。从这之中可能就能发现我们还没觉悟完全的身形。

如今的我们,依然面临着文化冲突的危机,在这其中,如何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求大同存小异,是全盘西化,还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沉淀,来将时代的精神延续,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既然是依法治国,便容不得人情。既然我们称自己是一个古老的文明,我们就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目前,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们真正应该感受到的,也是我们应该从文章中认识到的。对比自古而来的觉悟,我想这或许才是文章于现代人的真正启示。

觉悟读后感 篇6

为了响应县委号召,我认真阅读了《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一书。

通过阅读,深刻学***洁的理论意义,明白了如何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并从书中古代廉洁之士上获得了正能量。

廉洁来自于信念。

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性,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志正则众邪不生"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线,是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一旦廉洁上出了问题,那么再强的领导能力也等于零,再高的水平也是白费,再大的功劳也是徒劳。

要保持廉洁,首先要“安定下来”,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

廉洁来自于品格。

廉洁是让政治生命绽放异彩的动力与保证。

让廉洁成为习惯,就要做到"心廉"为本,品格高尚,心底无私。

如此,才能够做到坚守道德底线,公正立身、公正处事、公正待人、生活正派;才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做一名人民认可和拥护的领导干部。

高尚的品格有利于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幸福。

因此,领导干部要时终保持做人的品格,使“清正廉洁”充满家庭、社会和工作场所。

廉洁来自于爱民。

领导干部要时终牢记权力在人民,只有用好权力才能为人民服务。他们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自己利益的筹码,否则,他们在损害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毁损害自己的利益。

只有从内心深处热爱百姓,善待百姓,服务百姓,把群众当亲人,才能不为自己谋私利,真正做到廉洁奉公。

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富强,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百姓真正拥护的"好官",始终为人民所赞颂。

而那些以权谋私,利用职权作威作福的人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民所唾弃。

廉洁来自于慎独。

慎独自律,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从根本上保持清正廉洁。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控制自己,严格自律,而且要严格要求自己,八小时后不能放纵自己。

尤其要在那些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约束自己、管住自己,真正从内心深处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

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始终坚持"三要"一要自重。

对自己的人格、言行、名誉非常珍视。

二要自省。

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养成每天“三自”的习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的错误。

三要自警。

要用党纪国法、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不违反组织纪律、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拓展阅读让廉洁成为一种***后感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

朱子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为《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当一个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工作时,他可能会做各种坏事。

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不仅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德实践价值。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出现"中国式过马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

知易行难,但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据《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暮夜却金》记载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县城时,路经昌邑,于是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下令,旁听,当晚怀金十斤以示震惊。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好一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振聋发聩!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想进步,就必须经常认真地反省自己。

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勤勉反省、严格自律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那么,让我们用“慎独”来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宽宏大量,踏实工作,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在新时期,党员干部更要力倡这种"慎独"精神,我们也要以中纪委处理的反面典型为鉴,以《党章》为准绳,查找差距,认真整改,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永远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

廉政微电影观后感廉政教育观后感

觉悟读后感 篇7

觉悟读后感

《觉悟》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杂志,它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

这本书的主旨是,要让全民觉醒,让人们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素质,共同打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在这本书中,作者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还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孔子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华传统艺术、中华传统文学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加深对共同价值观的理解,更好地树立文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加强民族精神和道德建设提供动力。

这本书的观点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提醒人们,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觉悟》并不仅仅是一本论文或者著作,它更像是一本指南,提供给读者在现代社会的行为指南和准则,在面对复杂世界和新的社会问题的时候,它会给我们提供帮助和引导。

总之,《觉悟》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是国家领导人对民族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的表现。它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和世界的现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提出我们必须以崇尚伟大思想、接纳各类文化、加速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文化为指向,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关注社会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觉悟读后感 篇8

秋风兮兮,落叶飘零,捧一杯香茗,细读《觉悟》,让我尘封已久的记忆被逐渐打开,很多刻意回避的往事,却不经意间涌上心头……

儿时的我,在父母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虽然家庭条件很一般,但对于我们来自农村的家庭来说,能被卫生学校录取是我莫大的荣幸。曾经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当时来卫校读书,坐在客车上,回头看通往村中的那条小路,亲朋好友挥手道别:眼泪溢满眼眶,心中有很多的不舍,但身上肩负着父母的厚望,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父母报效我的父老乡亲。

一是救死扶伤,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医务人员的基本道德义务是为人民健康服务。救死扶伤,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准则和主要规范。

它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是医务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和义务。

预防、**、抢救、减轻病人痛苦、保护人民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根本宗旨和神圣职责。对一个以医疗为职业的人来说,他必须有关爱病人、珍视生命的道德情感。爱是医德的核心。只有有了这种爱,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医学伦理才有了情感基础。

其次互敬互学,搞好医护协作。医疗实践需要医务人员的团结与配合。中西医之间、新老医生之间、医生与不同科室之间,既要负责分工,又要共同努力。

这既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医务人员正确处理个人与同行、个人与医院集体关系的道德要求。

最后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医务人员的工作对象是病人,其任何医疗活动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往往一张处方、一台手术、一个细微操作上的失误,都会给病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种职业特点要求医务人员忠于职守,严谨求实,认真工作。

要激发医务人员的道德良知,倡导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自觉维护患者利益。

医德医术是**疾病的重要前提。医务人员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还要有高超的医术。医护工作者不仅要热爱医务工作,有献身医疗事业的志向,而且要树立钻研医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更新医护知识,精心**和护理患者。

曾经有人说过:人生的帷幕就是医生,人生的帷幕也是医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谁不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心和护?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每一个温馨的微笑,每一个细微的眼神,每一句耐心的询问,每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与患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反复中透着细心,唠叨中透露出耐心。我们要用自己的愉悦、信心去改变病人的沮丧与绝望,用自己的微笑抚慰病人伤痛的心灵,用春天那一抹绿色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和力量的源泉!

记得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行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我认为这是对医疗行业最好的诠释。

我不是诗人。我不能用优美的诗句歌颂我的职业;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

轻轻合起这本书,脑海中的往事再次忆起 ,或好或差,都已过去。明天,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