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

09-18

语文教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和重点,帮助教师思考如何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篇1)

教案名称:探索桂林山水之美

教学目标:

1. 了解桂林山水的自然特征和地理位置;

2. 了解桂林山水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3. 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桂林山水的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

2. 桂林山水的文化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电子设备;

2. 学生绘画、拍照或摄影工具;

3. 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利用幻灯片或电子设备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并向学生简要介绍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Step 2:探究桂林山水(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展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描述桂林山水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提问:你认为桂林山水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为什么桂林山水会成为文化艺术的源泉?

Step 3:实地考察和讨论(40分钟)

1. 安排学生到户外实地考察桂林山水,可以选择附近的公园、湖泊或景区。

2. 学生在考察过程中,使用绘画、拍照或摄影工具记录他们观察到的景观和感受。

3. 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 你觉得桂林山水是如何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的?

b. 有没有发现桂林山水的景点与文化艺术有什么关联?

c. 你对桂林山水有什么新的感悟和认识?

d. 你觉得自己可以怎样将桂林山水的美传达给他人?

Step 4: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照片或摄影作品,并以此为基础,总结桂林山水的自然特征和文化

《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篇2)

教案标题:桂林山水的优美与魅力

教案目标:

1. 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文化底蕴;

2. 学习桂林山水的诗文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 桂林山水简介和地理位置的介绍;

2. 桂林山水的地貌特征和文化底蕴;

3. 桂林山水的诗文鉴赏;

4. 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放映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询问他们对桂林山水的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知识点讲解(15分钟)

1. 教师讲解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著名。

2. 教师介绍桂林山水的文化底蕴,如唐宋文化、阅读桂林山水的诗文等。

第三步:诗文鉴赏(20分钟)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桂林山水的经典诗作,如苏轼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杨万里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四章》等,并进行诗词的鉴赏和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分享,展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诗词理解。

第四步:绘画创作(25分钟)

1.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和理解,进行绘画创作。

2. 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可以使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方式,如铅笔画、水彩画、素描等。

第五步: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进行作品分享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了解不同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

第六步:总结与思考(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进行桂林山水的美与魅力的思考,激发学生的保护桂林山水意识。

教学资源:

1. 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桂林山水的经典诗文;

3. 绘画工具和素材。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理解和诗文鉴赏的能力;

3. 学生的绘画作品创意和表现力。

《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篇3)

教案名称:桂林山水

教案主题:桂林山水之美

教学目标:

1. 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理解桂林山水的文化意义;

3. 掌握描述桂林山水的词汇和句型;

4.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能力。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

3. 课堂互动的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识

通过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兴趣。

Step 2:学习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教师给学生解释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引领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如:“桂林在中国的哪个省份?”“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

Step 3:欣赏桂林山水的文化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桂林山水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让学生讨论,并呈现一些相关文化素材。

Step 4:学习描述桂林山水的词汇和句型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描述桂林山水的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Step 5:游览桂林山水的虚拟之旅

利用课堂互动设备,让学生参与虚拟桂林山水之旅,欣赏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同时学习用英语进行表述。

Step 6:小组合作项目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设计一个宣传桂林山水的海报或旅游手册,并用英语写上对桂林山水的描述。之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作品。

Step 7:总结与评价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他们在本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桂林山水的知识,并进行评价。

Step 8:拓展活动(可选)

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拓展活动,例如:学生进行桂林山水画作的创作、与桂林当地学生进行互动等。

Step 9: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对桂林山水的看法和感受的短文,并用英语表达。

教学评估: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表现,并针对小组合作项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提供反馈和意见,以便教师对教学进行改进。

教学延伸: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桂林山水之旅,让学生亲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篇4)

年级:八年级

主题:桂林山水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景。

2. 学习描述桂林山水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PPT或图片展示桂林山水的景点和美景。

2. 桂林山水的介绍资料和相关阅读材料。

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美景,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了解桂林山水吗?你有听说过桂林山水有多美吗?你们有没有去过桂林?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 介绍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名胜景点。

2. 使用图片和文字详细地描述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漓江、阳朔、芦笛岩等。

3. 教授一些描述桂林山水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如“桂林山水如画”、“绿水青山”等。

三、阅读理解(15分钟)

1. 分发学生阅读材料或在PPT上展示桂林山水的介绍。

2. 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与桂林山水有关的问题。

3.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整体讨论和答疑。

四、口语表达(15分钟)

1. 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或自己的想象,描述一张桂林山水的图片。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进行口头表达。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指出学生表达中的错误和不足。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教师进行总结,重点强调桂林山水的美丽和特色。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去亲身体验桂林山水的美景。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兴趣,使得学习更具吸引力。通过阅读和口语表达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小组讨论和点评的环节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区分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背景。

2. 掌握桂林山水的特点和美丽景点。

3. 能够口头表达桂林山水的美丽和引人入胜之处。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 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桂林山水的美丽景点。

教学准备:

1. 一张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图。

2. 一段描述桂林山水的文本。

3. 桂林山水的照片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准备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知道桂林山水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它周边有哪些地理特征?”

2. 引入桂林山水的美丽景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输入(15分钟)

1. 呈现描述桂林山水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

2. 讲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和美丽景点,同时辅以桂林山水的照片或视频资源。

三、合作学习(20分钟)

1.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桂林山水的景点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讨论,整理PPT或海报,介绍所选景点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背景。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彼此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所选景点的介绍PPT或海报。

2. 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拓展(5分钟)

1.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对桂林山水的独特感受和赞美之词。

2. 提供一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供学生参考。

六、总结与检测(5分钟)

1. 教师总结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美丽景点。

2. 提问检测学生对桂林山水的了解程度。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亲身到桂林旅游,增加对桂林山水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2. 学生可以用相机或手机拍摄桂林山水的照片,分享在班级的互动平台上。

教学反思:

1. 教案中充分运用了图片、文字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篇6)

教案:《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和自然特点;

2.学习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培养学生对山水的审美情感;

3.了解桂林山水对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和自然特点;

2.学习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视频,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吗?如何形容桂林山水?

知识讲解(10分钟):

1.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桂林山水的地理和自然特点;

2.结合图片和诗句,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诗词赏析(10分钟):

1.学习赏析一些描写桂林山水的经典诗句,如:"何以解忧,唯有暴富"、"万里长江横渡,只为摄影图"等;

2.让学生分组朗读这些诗句,并进行感悟和讨论。

课堂活动(15分钟):

1.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写一段描写桂林山水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自己的短文,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拓展延伸(10分钟):

1.了解桂林山水对旅游业的影响;

2.讨论:你们有没有去过桂林旅游?你们对桂林山水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总结反思(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并进行总结;

2.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桂林山水是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旅游景点?为什么?

教学反馈: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他们对桂林山水的观感和感受的文章。

评价方法:

1.观察学生的听课和参与情况;

2.评价学生的作业,包括短文和课堂讨论的表现。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

《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篇7)

教案标题:欣赏桂林山水

教学内容:

1.学习桂林山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背景和文化内涵。

3.欣赏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和名画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和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通过欣赏名胜景点和名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欣赏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电脑或平板设备。

3.相关的桂林山水图片和名画作品。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桂林山水的美丽和特点,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和想法。

Step 2:学习桂林山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

通过展示桂林山水的地理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图片和简短视频,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Step 3: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背景和文化内涵(15分钟)

通过讲解桂林山水的地理背景和历史文化,让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深厚文化内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Step 4:欣赏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和名画作品(20分钟)

通过展示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和名画作品的图片和简短介绍,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并与学生共同欣赏和品味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和名画作品。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检验学习成果,并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桂林旅游,亲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2.字体阅读。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诗词、散文以及与之相关的名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和态度的转变。

2.听取学生对桂林山水名胜景点和名画作品的欣赏评论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展示。

《桂林山水》优秀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和魅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山水的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学习桂林山水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的欣赏山水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

1. PPT演示课件。

2. 雪碧、矿泉水和小食品作为奖励。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兴趣。

2. 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对桂林山水的了解。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

1. 通过PPT演示,介绍桂林山水的特点和魅力,如山峰起伏、水清澈、洞穴奇特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桂林山水的不同景点。

Step 3:欣赏与感受(15分钟)

1. 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照片,并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背景音乐,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3. 鼓励学生用词语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与同桌分享。

Step 4:写作练习(15分钟)

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桂林山水的短文。

2. 提示学生注意组织结构,用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来描写桂林山水。

Step 5:展示和评价(10分钟)

1.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文。

2. 教师和同学们对作文进行评价和鼓励。

3.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提出改进意见。

Step 6:延伸拓展(5分钟)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的山水资源。

2. 团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自己所在地山水的展示海报。

Step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总结桂林山水的特点和魅力。

2. 作业布置:继续写一篇有关自己所在地山水的短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特点:山峰起伏、水清澈、洞穴奇特

魅力: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写作要点:组织结构、生动词汇、形象比喻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欣赏与感受、写作练习、展示与评价、延伸拓展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知和欣赏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通过展示和评价环节,增强学生的互相学习和改进意识。此外,通过延伸拓展环节,扩展了学生对山水资源的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Yjs21.coM更多小学语文教案延伸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说课稿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 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说课稿(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导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导朗读:读出绿得特点。

5、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与文中语言对应。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六七根: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6、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四、指导朗读,回归整体

1、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你用心的、美美地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2、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3、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听写: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等10个词语。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yiǎo)龙  蜗(wuōwō)牛

痕迹(ji jì)  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  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

2、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要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方法进行:

A: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C: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归纳总结,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文章语言精炼生动,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留待课后积累在读书笔记上。

2、指导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读的基础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找出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帮助记忆前后的内容,进行背诵。再如:3、4自然段,要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帮助记忆,然后熟读背诵。(可自背,同桌或小组合作背诵,检查)

读写结合,练习仿写。

1、用第一人称,说说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2、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把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3、指导书写观察日记。

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说课稿(三)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


教案能够指导教师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案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篇1)

教材:语文教材 (一年级)

单元:秋天的风景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秋天的雨》这首儿歌的内容。

2. 学会正确朗读儿歌,并感受其中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能力,了解秋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儿歌的内容和基本的朗读。

2. 提醒学生注意儿歌中的语言现象和节奏感。

教学难点:

1. 儿歌中的语言现象和节奏掌握。

2. 与学生共同体验秋天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教材准备:教科书习题册,儿歌《秋天的雨》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实物准备:秋天的相关图片、有关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有关秋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图片,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 班级大合唱或教师朗读儿歌《秋天的雨》,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气息。

二、学习(15分钟)

1. 播放儿歌《秋天的雨》的录音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边听边跟读。

2.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儿歌的第一句:“小雨从天上落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儿歌中的语言现象。

3. 教师再次播放儿歌,让学生跟读整首儿歌,并加强注意儿歌的节奏感。

三、巩固(15分钟)

1. 学生课本上跟读儿歌,班级大合唱或教师带领全班轮流朗读儿歌。

2.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用简短的话描述图画中的雨和秋天的景色。

3. 提问:“你们觉得儿歌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与你们所见到的秋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儿歌的情感。

四、拓展(10分钟)

1. 学生分组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秋天景色,老师组织学生合作制作一幅秋天的画,展示在教室中。

2. 教师指导学生撰写一篇《我喜欢的秋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再向同桌进行分组交流。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知识点。

2.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和表扬。

3. 学生课后完成习题册上与《秋天的雨》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学习儿歌《秋天的雨》,帮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并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能力。结合秋天的图片和儿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气氛,进一步体会秋天的情感。通过朗读儿歌和观察秋天的图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分组交流和撰写作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秋天的理解。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和分析《秋天的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秋天的雨》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1. 课前准备一份《秋天的雨》的诗歌复制件或投影展示。

2. 准备书法作品《秋天的雨》的图片或幻灯片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唐诗词知识,回顾秋天相关的诗句和意象。

2. 引入课题,向学生宣读《秋天的雨》。

二、阅读(10分钟)

1. 学生独立阅读《秋天的雨》,并在读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选择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探讨。

三、理解(10分钟)

1. 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秋天的雨》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创作(10分钟)

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关于秋天雨的小诗或小故事。

2.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借鉴《秋天的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表演和展示(15分钟)

1. 学生们将自己创作的小诗或小故事进行分享和表演。

2. 选取几份优秀作品进行现场赏析,并对学生表现予以鼓励和肯定。

3. 展示书法作品《秋天的雨》的图片或幻灯片,并带领学生欣赏和赏析。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

1.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复述课上的重点和要点。

2.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1. 秋天的雨为诗歌的主题

2. 意象:雨水、金黄的秋叶、落叶声

3. 修辞手法:形容词、比喻、拟人等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阅读和分析《秋天的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进行创作和表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并从中得到成长和满足。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秋天的雨水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2. 掌握描述秋天的雨水的相关词汇和句型;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描述秋天的雨水的外貌和特点;

2. 描述秋天的雨水对大地和人类的效应。

教学难点:

通过描述秋天的雨水来运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教学准备:

PPT、教材、词卡、笔记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1. 通过放映一段秋天的雨水的视频,引导学生体验秋天雨水的氛围。

2. 通过提问“你们对秋天的雨水有什么印象?”激发学生对秋天雨水的了解。

Step 2: 阅读理解

1. 给学生发放一篇关于秋天的雨水的文章,并阅读给学生听:

秋天的雨水,像是一位调皮的小朋友。它时而放缓成细密的丝线,飘飘洒洒地将秋叶送进了四周的田间地头,是种世俗又亲切的心态;它时而来势凶猛,如潜伏在远方的龙卷风,听见了某个声音就毫不留情地倾刻而至,是种刺骨又让人胆寒的力量;它时而娇滴滴地从天空飘洒下来,像是一位软萌的小妹妹,让人怜惜心动。秋天的雨水总能引发出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给人以不小的烦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一切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

2. 向学生提问:“秋天的雨水有哪些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和描述。

Step 3: 词汇学习

1. 教师将秋天相关的词汇写在黑板上,例如:细密、四周、飘洒、势凶猛、胆寒、娇滴滴等,并解释其意义。

2. 将词卡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词汇,撰写一篇关于秋天的雨水的短文。

Step 4: 语言输出

1. 学生按照词卡上的词汇,撰写一篇关于秋天的雨水的短文。

2. 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并修改彼此的作文。

Step 5: 小结

1. 教师通过PPT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秋天雨水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2. 向学生提问:“你们感受到了秋天的雨水哪些特点?”让学生回答并补充完善他们的短文。

Step 6: 作业布置

1. 布置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季节的作文,用尽可能多的词汇描述这个季节的特点。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水

- 描述词汇:细密、四周、飘洒、势凶猛、胆寒、娇滴滴

教学反思:

通过对秋天的雨水进行描述,学生可以在描述时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文章的识读,学生能够了解到秋天的雨水的特点和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在写作环节,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词汇来写一篇关于秋天雨水的短文,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课后的作业布置,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展他们对不同季节的描述能力。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认识秋天的雨;

2.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深层含义,优美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1. 录音笔、多媒体设备;

2. 挂图、PPT;

3. 笔、纸。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导入:教师放一段秋天的雨的录音,引发学生对秋天的雨的思考:“同学们,你们是否喜欢秋天的雨呢?秋天的雨有什么特点呢?”

2. 启发式讨论:学生自由讨论秋天的雨的特点。

Step 2 学习诗歌《秋天的雨》

1. 教师给学生进行字词解释,解释诗中“秋高气爽,流汗”等的含义,并协助学生正确理解。

2. 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 教师逐句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4. 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Step 3 合作学习

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自行完成诗歌的表演和朗诵,然后互相评价,选择一组优秀的表演进行展示。

2.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小组展示PPT,展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Step 4 理解诗歌中深层含义

1. 学生回答问题:诗歌中雨的意象是什么?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秋高气爽,流汗”与人们的成长和坚持的关系。

Step 5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 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诗中的意象,可以自由发挥,提高学生的描述和写作能力。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改进。

Step 6 课堂总结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答一些问题,如:你对秋天的雨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秋天的雨》这首诗歌有什么特别之处?

2.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朗读和写作方面的提高。

Step 7 课后拓展

1. 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关于秋天的雨的小故事,运用到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2. 教师建议学生多阅读诗歌,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秋天的雨,以诗歌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写作能力,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整节课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秋天的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2.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雨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阅读课文《秋天的雨》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 学会合作学习,互相学习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一段秋天雨水的视频和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秋天雨的关注和思考。

2. 阅读课文(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秋天的雨》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词组,然后分配给学生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

a.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b. 标注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c. 找出课文中的描写秋天雨的语句。

3. 合作学习(15分钟)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描写秋天雨的文字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给出自己组的分析结果。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4. 表达和分享(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组的分析结果,并接受其他组的提问和评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和反思,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5.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用心去感受秋天的雨水,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关于秋天雨的文章。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态度。

2. 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和合作学习能力。

3.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后写的文章中对秋天雨的描写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

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雨的短文,并在课堂上分享。

2. 鼓励学生到户外或校园观察秋天的雨,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扩展课文: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七、教学资源准备

1. 视频和图片,用于导入教学。

2. 课文《秋天的雨》的课件或纸质教材。

3. 学生的练习册和课后作业。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秋天的雨》这篇散文的阅读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增强了学生对秋天雨的感受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但是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的个体帮助和引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中描写秋天的雨的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秋天的雨的特点、描写手法和效果;

2. 理解秋天雨水对大自然的影响;

3. 学习秋天的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板书:《秋天的雨》;

2. 图片或视频:描绘秋天景象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感受。

2. 阅读和分析:让学生阅读课文《秋天的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 课文中描绘了哪些形象和场景?有什么特点?

b) 作家通过哪些手法来描述秋天的雨?

c) 秋天的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影响?

3. 思考和表达:

a)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秋天的形容词和动词,列举并总结出一些词语。

b) 学生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列举出的词语,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补充。

4. 撰写:

a) 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的思考,创作一篇关于秋天的雨的短文,要求使用他们所列举出的形容词和动词。

b)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以描绘秋天景象、描述秋天的感受或写秋天的人物等角度来撰写短文。

五、总结和评价:

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秋天的雨的描写手法和效果;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短文,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六、拓展延伸:

1. 要求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观察并写下一个秋天的场景,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并在下一堂课上与同学分享。

2. 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手机、平板电脑等)拍摄或制作关于秋天的影像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讨论秋天的形容词和动词、撰写短文等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秋天的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并通过语言表达来展示自己的感受。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部分,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和思考,培养对大自然和季节的热爱和关注。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秋天的雨》,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和想法;

3.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

1. 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意象,培养对季节的感知能力;

2. 学会通过细节分析,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想法;

3. 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教学准备:

1. 课文《秋天的雨》;

2. 讲解PPT;

3. 雨滴图片、秋天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和讲述秋天的特点和形象。

2. 呈现图片,让学生联想和描述秋天的雨,并与实际经历进行对比。

阅读和理解:(10分钟)

1. 分发课文《秋天的雨》,让学生自主阅读。

2. 提问:

a. 文中的“秋天的雨”指的是什么?

b. 课文中的“雨滴”是如何形容的?

c. 作者通过诗意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想法?

d. 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3. 让学生自由发言,共同讨论和总结。

分析和探讨:(15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情感和想法。

a. 雨滴带来的阴冷感,让人联想到秋天的凉意。

b. 雨滴滴落在大地上,使人联想到秋天的土壤湿润和丰收的景象。

c. 雨滴滴落在窗户上,使人联想到秋天的宁静和幽静。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秋天雨的感受和想法。

创作活动:(20分钟)

1. 提供写作素材:秋天的雨滴、秋叶、宁静的秋雨等。

2. 让学生以《秋天的雨》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3.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细腻。

4. 学生自由创作,鼓励他们用心写作,展示个性和创造力。

总结和展示:(10分钟)

1. 学生相互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点评。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创作和努力。

3.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并强化学生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练习:

1.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秋天的雨,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分享给同学。

2. 提供更多的秋天文本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表达对秋天的理解和想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他们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能够分析描写细节,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想法。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培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秋天的雨》优秀语文教案(篇8)

教案班级:高一年级

教案科目:语文

教案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1. 了解秋天的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与秋天的气候变化有关;

2. 掌握描述秋天的雨的词语和句子;

3. 学习写作秋天的雨的篇章。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秋天的雨的图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秋天的雨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秋天的雨”;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秋天的雨的印象,鼓励他们将印象和感受用词语描述出来。

步骤二:讲解(10分钟)

1. 在课件上呈现秋天的雨的图片,引导学生用适当的形容词和动词来描述图片中的雨。例如:轻柔的、绵绵的、拂过枝头的雨滴等;

2. 教师讲解秋天的雨的产生原因和与秋天气候变化的关系,同时让学生记录下相关内容。

步骤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中有关秋天的雨的课文,标注出课文中描述雨的词语和句子;

2. 学生用这些词语和句子来组织一篇自己的短文,描述自己对秋天的雨的印象和感受;

3.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评作文内容。

步骤四: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对其中优秀的句子进行点评和表扬;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给学生布置回家功课,要求他们写一篇更加完整的关于秋天的雨的作文。

教学实施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教学实施效果。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了解秋天的雨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不同层次的描述方式;

2. 学生可以运用诗歌、散文等形式来描述秋天的雨,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为了加强学习效率,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接下来教学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写好小学语文教案,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秋天里自然界的'主要颜色——红、橙、中黄。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秋天的美。

教学难点:表现秋天的方法。

教学准备:表现秋天的各种资料,水粉、彩色复印纸、色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1)(2)(3)](讲故事)有一天,老师带同学们到野外去寻找秋天。小刚说:“秋天是蓝色的”,小兰说:“秋天是黄色的”,丽丽说:“秋天是红色的”。你们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课件(4)](多彩)板书:多彩的秋天

问:在多彩的秋天里主要的颜色是哪些?(中黄、橙、红)

二、欣赏秋天的景象。(个别画面问:主要颜色是什么?)

请大家欣赏秋天的景象[课件(5)—(12)],同学们大都住在城里,还有许多农村秋天的景象你们不常看到[课件(13)—(19)]。

问:喜欢秋天吗?最喜欢哪些景象?看完这些秋天的景象,想和老师说些什么?能用一句话赞美秋天吗?谁知道都有哪些节日在秋天?(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这些节日更为秋天增添喜气。

三、秋天的表现方法。这么美的秋天,用什么办法可以表现呢?同桌相互说说。

问:你们想出了什么方法?当你表现秋天时,主要选择色卡中的哪些颜色?(出示色卡)为什么?(红、橙、黄可以代表秋天的颜色)

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表现秋天?表现秋天的什么?只要同学们动脑筋,就会想出许多方法。下面同学们看看农民是怎样表现秋天的?[课件(20)—(24)],再看看小朋友们是怎样表现的?[课件(25)—(30)],下面我们就要看看XX班的同学们是怎样表现的?看谁的方法最新颖。开始行动吧!(放音乐——《秋韵》伴奏)

四、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五、介绍作品。(利用实物投影)

谁到前边介绍自己的作品?能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吗?还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边来?高高举起。在座的同学也将作品举起来,看看。

六、。(出示树叶贴画)

你们看这幅画是用什么粘贴的?喜欢吗?星期天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采集,但可要注意不要乱踏草坪、乱折树枝。

欣赏评述:1、师生将各组粘贴的“秋天的树”组织在一起,形成“小树林”。共同欣赏,体会用颜色能表现出我们对秋天的感受。

2、请学生用一句话或一首小诗赞美秋天。

3、赏析画家用色彩表现秋天的作品。

板书设计:

多彩的秋天

红橙黄

课后反思:

第二节:

1.师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多角度反映秋天人们生活的图片、艺术作品。

2、课上,教师首先播放反映秋天是人们欢度节日、喜迎丰收……等内容的录像片。结合大家带来的各种资料,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秋天里的趣事。

3.展示表现秋天趣事的学生美术作品,赏析第21页的范作,师生分析其作画方法。

4.师生讨论如何画一幅表现“多彩的秋天”的画。

5.个人或集体共同完成一幅秋天的作业。

6.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

7.赏析中外画家表现秋天的绘画作品,师生讨论:这些作品从哪方面表现了秋天的美。

8.观看冬、春、夏的录像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它季节的美感,号召学生课后进行表现。

根据课前准备的工具、材料(纸团、毛笔、水粉……)。

小组研究:①第20、21页上学生作业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

②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秋天的色彩?

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现出秋天的色彩。

欣赏评述:展示学生作业欣赏教师

板书设计:多彩的秋天(二)

课后反思:学生用了多种方法表现出了秋天的多姿多彩,画面效果好,色彩和谐。

第三节

1.师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多角度反映秋天人们生活的图片、艺术作品。

2、课上,教师首先播放反映秋天是人们欢度节日、喜迎丰收……等内容的录像片。结合大家带来的各种资料,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秋天里的趣事。

3.展示表现秋天趣事的学生美术作品,赏析第21页的范作,师生分析其作画方法。

4.学生以上节课的作业为背景,用粘贴、绘画或贴画结合的方法表现秋天里的趣事。

5.教师播放表现秋天的音乐。

6.:同学之间相互观摩作业,并结合自己的作品抒发对秋天的感受。

7.赏析中外画家表现秋天的绘画作品,师生讨论:这些作品从哪方面表现了秋天的美。

8.观看冬、春、夏的录像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它季节的美感,号召学生课后进行表现。

教师辅导:利用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及教材中的学生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其表现方法,如果采用的是粘贴或贴画结合的表现形式,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主要景物、人物与背景的颜色要区别开。

欣赏评述:展示学生作业欣赏教师课后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板书设计:多彩的秋天(三)

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学生用了粘贴的方法表现出了秋天的色彩和情趣,画面效果好,色彩和谐,但仍有些作品的人物与背景的颜色没有区别开,且学生的粘贴速度较慢,有没完成作业的现象。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2)

一、设计理念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兰兰过桥》是一篇科普文,文章写了身为桥梁工程师的爷爷为兰兰介绍了潜水桥和塑料桥两种新型桥梁,让孩子们感受到新型桥梁的神奇,使用与携带的方便,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和愿望。文中运用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她一看,原来是一座架在水里的桥,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爷爷把雨衣一样大小的塑料桥放回提包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桥的样子,通过对比喻句的朗读、感悟,明白了桥的形状奇特和使用方便。“惊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轻巧”、“又平又稳”等词使学生感悟到新型桥给人们带来的奇妙享受,让他们有要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同时,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识字教学上采用先读书,再识字的倒置法。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六、教学策略

1.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2.注重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导入环节、识字环节,还是读悟环节,教师都力求将学生带入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3.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进行拓展活动。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在哪里见过?快把你见过的桥说给同学、老师听。(学生自由答)

2.课件(出示不同桥的图片)边播放边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二、初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兰兰跟爷爷过了几种桥?各是什么桥?

(1)你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到这个答案的?

(2)鼓励引导:你很会读书,请再往下读课文,看看爷爷是怎么告诉兰兰的。

3.课文的哪段写潜水桥?谁来读读?

4.课文的哪段写塑料桥?谁愿意读读?请举手的学生齐读。

5.再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你喜欢哪种桥?(指名说)请喜欢潜水桥的同学读读描写潜水桥的第一至四自然段。

(2)看图体会,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潜水桥?(引导学生从桥的特点,从桥上可以看到什么来回答)

(3)再读、感受潜水桥的神奇。

2.学习课文五至九自然段。

(1)朗读课文五至九自然段。思考: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桥?

(2)兰兰刚开始看到的塑料桥是什么样的?读出课文中的句子。过桥后,把塑料桥怎么办?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说说塑料桥有什么特点。

(4)多媒体课件演示塑料桥使用的过程、方法。(遇小河—给塑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放)

3.学习第十自然段。

(1)齐读第十自然段,思考: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2)爷爷真会变魔术吗?

4.、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呢?

三、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朗读全文。

2.课文中兰兰过了哪两种桥?潜水桥和塑料桥各有什么特点?

二、巩固识字

1.学生识记生字,自由读生字表中的字。

2.互读、互查。

3.教师检查读生字,按序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打乱顺序指名读。

三、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以上下结构为主,提示:

“坐”1.两个“人”要写小,注意“捺”变为两点;

2.竖要写长,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

3.下横要写长,以托住整个字。

四、练习

1.照样子,我会说。

又平又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水桥架在水里,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32兰兰过桥

潜水桥:潜在水底、结实、透明

塑料桥:轻巧、携带方便

《兰兰过桥》教案 苏海萍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各方面感知秋天的精彩,体会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并了解人们在秋天里进行的各种活动,知道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把上节课画的“大自然送给你们的礼物”拿出来,看看。看看谁受到的礼物多。

二.揭示课题《迷人的秋天》

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秋天、说秋天。

四.为什么说秋天是金色的、迷人的?(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插图)

秋天不光带给我们迷人的景色,还带给我们许多丰收的果实。(请学生拿出带来的秋天特有的食物,一边品尝一边交流。体验秋天的美。)

五.师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人们举行各种活动的季节。看图中的人们在举行什么样的活动呢?

六.问:你去过哪些地方秋游呢?看到过哪些景色?让学生拿出以前秋游时的照片,作一下介绍,写明时间、地点,课后作为一个专题布置。

七.秋天来了,人们的生活还会有哪些变化?

八.让学生来画秋天。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1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为学习课文做下铺垫

有的小动物一到冬天就躲进洞穴里冬眠,哪位小朋友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要冬眠?(小青蛙、蛇、熊……)它们什么时候从洞里钻出来活动?(春天)冬眠的小动物从洞里出来活动就在惊蛰这个节气里惊蛰到了,天气暖和了,小动物们都有那些变化呢?

(二)揭示课题:《惊蛰》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一)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最后标出自然段

(二)交流学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2.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认读词语、生字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读充分,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言同桌同学可以互相做小老师,听读课文,及时正音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一)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老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小动物?”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感悟即: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这种小动物的语句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种小动物?

(三)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动物们心情、动作的词句进行品味、朗读

例:生:我喜欢小刺猬,惊蛰到了,冬眠的小动物都出来了,小刺猬醒的最晚,还没睡够,懒洋洋的,非常可爱

师: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让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小刺猬的可爱,好吗?读后再引导学生评议、练读

2.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像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没有写小蜈蚣的活动,假如你是小蜈蚣,惊蛰到了,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3.角色表演,加深体验

(1)有的同学喜欢小刺猬,有的同学喜欢小金蛇,你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活动表演出来吗?同学们可以自由结组,分角色练习表演

(2)小组上前表演后,引导学生评价

四、指导认读《二十四节气歌》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个节气,这个节气的气候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认读并指导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五、总结

“一年之际在于春”惊蛰到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播种,也开始了丰收的期望,我真心地希望小朋友们在这大好春光里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每个人都健康地成长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二、学写生字

本课有6个生字:出、们、快、青、地、团

(一)你能记住哪个生字,把方法告诉给大家

(二)反复读字,口头组词

(三)学生试着书写生字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小诗《唱春天》

百灵鸟亮开嗓子,

唱出新调;

鱼儿顶开薄冰,

吐出泡泡;

种子拱出地面,

长出嫩芽;

桃树孕育花蕾,

冒出苞苞;

我们结伴春游,

唱唱跳跳

(二)《童年书架》有关文章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5)

一、游戏引入,出示课题

1.课前体育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在踩影子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观察,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边玩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再回到课内交流。

预设:影子是黑的;影子紧紧跟着人;影子的方向会变化。

3.板书课文题目:影子。

(1)指导学生读课题,注意读好后鼻韵母yǐnɡ,“子”读轻声。

(2)指导识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影”这个字?

4.多媒体课件帮助识记:火红的太阳照在建筑物上,在地上形成了影子。“日”就代表太阳,“京”就代表建筑物,“彡”就代表影子。

设计意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能使学生对影子有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回到课内交流,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空间,热烈的教学气氛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成就感。

二、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1.导学:有一个人和我们一样做过踩影子的游戏。他还写下了一首儿歌,你们想知道这首儿歌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

2.导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

预设:

(1)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上,请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查字典……

(2)把最难读的那一行多读几遍。这样就会越读越流利。

3.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4.创设摘葫芦游戏情境,检查字音,识记生字。

(1)播放课件,师创设情境:同学们,葫芦兄弟来了,它们有了新的名字,就写在它们身上。快看,你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生试读)

(2)开火车,引导学生个别读。

(3)去掉拼音再读生字。

导语:看,葫芦的帽子飞走了,如果你还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那它们就是你的好朋友了。(齐读)

(4)指名摘葫芦,其他学生跟读。

(5)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游戏情境,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方法指导,集中识字

1.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多生字宝宝都认识了,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呢?

2.学生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识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新偏旁。

(1)预设:

生1:我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记住“黑”,“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2: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狗”,反犬旁加“句”就是“狗”。

生3:我会编童谣:又来了一横和一撇,就是朋友的“友”。

生4: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了“左”和“右”,朋友的“友”右下角的“又”换成“工”念“左”,换成“口”念“右”。“左”和“右”也是一对反义词。

生5:我还找到一对反义词,“前”和“后”也是反义词,我在前面,×××在后面。

(2)师追问:你能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吗?

预设:我的前面是__________,我的后面是____________,我的左面是____________,我的右面是____________。

(3)学生继续汇报。

预设:

生6: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宀”加上“匕”就是“它”。

教师相机出示“宀”,教学新偏旁:“宀”是房屋的象形,有“宀”的字一般都与房屋或洞穴有关。说说还见过哪些带有“宀”的字。

(4)辨字:出示三张图片(男、女、动物),“他、她、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到底是哪个“他(她、它)”呢?

(5)教师追问:你怎样记住“朋”字?

预设:两个“月”紧紧地挨在一起,就像一对好朋友,我就这样记住了“朋”。

(6)学习新偏旁“月”。

导学:月字旁的字大多数都与身体有关,你还见过哪些月字旁的字?

(7)学习女字旁。

导学:这节课还有一个含有新偏旁的字,谁找到了?请学生观察“女”字与女字旁的区别,说一说“女”字做偏旁时笔画有哪些变化?(横变成了提,与撇相接后笔画不出头。)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好”:女字旁加“子”字就是“好”。

4.小结:加一加、换一换、编童谣、找反义词等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识字方法,以后我们就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了!

5.生字回文,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自己原来画出的那个认为难读的句子,现在能读好吗?请在小组内试试。(组内互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多种识字方法,并会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为以后自主识字打好基础。

四、整体感知,引发思考

1.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指导观察:影子都像什么?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说影子像“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影子的特点以及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在”字,引导学生观察:看看这个字是由几笔写成的?和“左”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字右下方是“工”字,“在”字右下方是个“土”字,“在”字比“左”字多一笔竖。)

2.教师示范“在”字的写法,学生边观察边书写,把“在”字一笔一笔地写出来。强调第三笔是竖。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4.练写。(教师巡视和指导,对个别写得不成功的同学多加指导。)

5.展示学生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发现了“在”字与“左”字的区别,强调了学生书写时的易错之处,避免了学生写错字现象的发生。教师示范板书“在”字的笔顺,带领学生一笔一笔地写下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好字的热情。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八个生字,写好“说、话”两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背诵。

3、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八个生字,写好“说、话”两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背诵。

3、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一字开花”题板,生字和词语卡片,自备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一字开花”好不好?出示题板,你们找到了吗?

老师先说并板书填写:“春天”,接下去请学生们说老师填写。(参考答案:春风、春雨、春雷、春燕……)

二、初读课文,读;注字音,了解内容

1、同学们,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你们看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学生1:在拍照。

学生2:在寻找春天。

学生3:在唱歌。

是的,他们唱呀跳呀,在歌唱春天,歌颂美好的大自然,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第1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反馈读音

⑴板书课题:1、柳树____了

谁来读课题,柳树怎么啦?(醒)谁能从字卡中找到“醒”字贴上去?(补题后让这位学生带着大家再读课题)

⑵除“醒”字外,你们还会认儿歌中的哪些汉字?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请看字卡。(老师出示字卡,请学生读字并组词)

3、分节读文,了解内容

⑴读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春雷跟柳树说话,柳树就醒了)

教师板书:说话醒了

①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春雷)教师板书:柳树春雷

②春雷怎样跟柳树说话,小柳树睡醒了又是什么样?你能想像着再读一读第一小节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不必回答问题)

⑵春雷的朋友们还和柳树在一起做什么啦?分小组学习第二、三、四小节。(两人一组,一人读文,另一个说一说知道什么啦?)

板书设计:

春雷__________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__________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__________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会认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四季各有不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儿歌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喜欢唱什么歌?什么时候会唱歌?

2、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也会唱歌,它们唱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后生字,将字音读准。

2、在课文中圈出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间互查,抽读字卡。

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我会说”组词。齐读。

5、小黑板出示会认的字,“小老师”带读。

6、男、女生分读,赛读。

7、齐读生字。

四、作业设计。

1、写一写会认的字。

2、给会认的字涂上红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抽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一读。

2、分小组交流:你喜欢的原因。

3、谁来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

4、听它在唱些什么呢?

5、他们唱出的歌声音为什么不一样呢?丁冬、知了、沙沙、呼啦?

6、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范读,男女生赛读。

三、拓展思维。

1、在你喜欢的季节里,你还听见谁在唱歌?唱些什么?

2、背诵你喜欢的部分。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瓜”,教师范写。

2、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练习。

五、作业设计:

1、为你喜欢的季节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1、四季的歌

春 花

夏 绿

秋 金黄

冬 白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书写6个生字。学会一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读完课文之后,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真心相互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和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你有朋友吗?谁愿意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愿意和他交朋友?正准备交好朋友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了朋友之后怎样与朋友相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学完之后你就会找到答案。

二、拼读生字,扫清朗读障碍。

1、认读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和词语。

注意提示“住”“说”都是翘舌音,“说”是三拼音节,“呀”要读轻声。

2、抽读识字卡片。

3、初步理解字、词在本课的意思。“住”在本课是停住、止住的意思,“告”本课把事情说给别人的意思,“都”在本课是所有、总括的意思。其他字的意思随课文都比较好理解。

4、给生字组词,并练习运用。

三、灵活多样,助复习。

1、玩听音拍卡片的游戏。

2、玩词语接龙游戏。

四、做巩固练习。

1、读读下面词语。

2、选字填空。

五、试读课文。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朋友》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复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自读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找同学分段读课文。

三、边读边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一想不到的事?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试着读读这句话。

2、学习玩耍的“玩”字和“在”字。“在”是平舌音,表示两个朋友所在的位置。“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横变提。

3、在这样紧急的时刻,两个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学习“是”字。“是”是翘舌音,又是整体认读音节。意思是联两种事物,表示等同。书写时注意字的下半部分。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从树上下来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子?读一读描写他的句子。

2、学习什么的“么”、“呀”两个都读轻声。书写时注意“么”的第二笔和“牙”字的第二笔。

读这个自然段,从他笑眯眯的样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读躺在地上那个人的话,读懂了什么?

2、撇下是什么意思?

3、学习“走”字。“走”是平舌音。本课既有来到的意思,又有离去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4、讨论: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认认真真,学写字。

本课中最容易出错的是“在”和“是”两个字,指导书写时,重点指导“在”字的第三笔“竖”,提醒学生不要忘写。要写“是”字时,先复习“足”字,对比观察两字的异同后再动笔书写。“走”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按正确笔顺来写。“的”字要突出左窄右宽,左小右大的特点。“玩”字书写时要注意王字旁的写法。“么”字的第二笔是“撇折”,提醒学生别写成“竖提”。

五、完成活动与练习。

1、“连线成字后,读一读。”

2、读一读

3、选字填空。

4、说一说。

一年级优秀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文,认识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甜蜜,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语意理解。

教学流程备注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节日吃月饼吗?(出示课件)今天,一户人家来到我们的课堂,向我们介绍他们一家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秋节的晚上》。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这一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2.学生练读,想一想:这一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3.出示: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又——,教读

4.出示:月饼

5.描述自己家过中秋接的难忘情景

三、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四、总结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的重要性在于指导教师授课,提供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

适用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阐述一个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互动和交流。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段精选的小故事,确保故事情节有趣并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道具,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故事情节。

3. 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小抄,用来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大声朗读故事(5分钟)

教师先对全班学生进行故事导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大声朗读故事,示范给学生一个标准的语音语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小组活动(15分钟)

1. 小组合作欣赏: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相关的图片或道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使用道具来回忆和讨论故事情节。

2.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互相交流和讨论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辅助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进行展示,代表小组结合讨论结果,用自己的话来阐述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三、全班共同整理故事(10分钟)

1. 回顾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回顾小组讨论的结果,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话来表达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并记录在黑板上。

2. 整理概括故事:教师帮助学生对全班所有小组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并记录在黑板上。

四、个人表演与总结(15分钟)

1. 个人表演: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自由发挥,进行个人表演。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2. 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回顾,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演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引导,也使得学生对故事有了更深入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具或活动,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篇2)

教案名称:《写景》——描写冬天的公开课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描写冬天景物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对冬天景物的描写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描写冬天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

2. 运用词语和句子描写冬天景物。

教学准备:

1. 板书工具与板书内容;

2. 练习本和铅笔;

3. 冬天的图片和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论自己喜欢冬天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关键词,如“雪花”、“冰面”、“滑雪”等。

二、呈现(15分钟)

1. 展示冬天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实物中的细节,并询问学生对冬天的感受和所见事物的描写。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描写冬天景物的特点和感受,并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逐步写下学生的描写词语和句子。

三、讲授(15分钟)

1. 教师通过黑板上的词语和句子,向学生讲解描写冬天景物的常用词汇和句式结构。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写作,鼓励他们在练习本上进行描写,同时注意字迹工整和用语准确。

四、巩固(10分钟)

1.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描写练习作品,教师点评学生的优点和问题所在,并给予具体的指导意见。

2. 教师提供一些句子套用练习,鼓励学生用自己掌握的词汇和句式描写冬天景物。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对冬天描写的热情。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和感受冬天,写下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冬天景物,并用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篇3)

教案:《咏春风》

【教材分析】

本课以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春风》中的儿歌《咏春风》为教学内容。该课为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学习内容主要为学生朗读儿歌和理解儿歌内涵。通过这首儿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春风的力量,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目标】

1. 理解儿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

2. 正确朗读儿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感。

【教学重点】

1. 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正确朗读儿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朗读韵文儿歌,培养语感。

【学具准备】

儿歌《咏春风》的图片和歌词。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1. 教师准备一幅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2. 教师向学生提问:“春天的特点是什么?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美好和对春天的向往。

Step 2:学唱儿歌《咏春风》

1. 教师出示儿歌《咏春风》的图片和歌词,让学生观察。

2. 教师带领学生听唱儿歌《咏春风》。

3. 教师逐句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边朗读边解释生词和意思。

Step 3:理解儿歌的意思

1. 教师边唱边解释儿歌中一些生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

2. 教师提问学生:“咏春风的儿歌表达了什么意思?”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听取学生的回答。

Step 4:分组朗读儿歌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人,并给每组分发儿歌《咏春风》的歌词。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反复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技巧。

Step 5: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梳理儿歌内容,归纳儿歌表达的春天的特点和美好。

2. 教师再次与学生交流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

Step 6:作业布置

1. 让学生朗读儿歌《咏春风》三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儿歌的意思。

2. 布置下节课内容:“画一幅春天的画并写上你对春天的描述”。

【教学反思】

本节公开课以《咏春风》为教学内容,通过朗读儿歌和理解儿歌内涵,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儿歌的理解和朗读,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反复朗读儿歌,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技巧。同时,通过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对春天美好的感官体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篇4)

学科:语文

年级:小学三年级

时间:45分钟

主题:《小狗的朋友们》

教学目标:

- 熟练掌握生字词:“小狗”、“朋友”、“猫”、“鸟”;

- 能够通过绘画、书写等方式对所学生字词进行巩固;

- 能够听懂和口头表达与“小狗的朋友们”相关的内容;

-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并通过思考对待动物的态度和行为;

- 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友情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创设情境:教师将带上一只可爱的毛绒小狗手偶进入教室,在学生中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引导学生回忆和谈论与小狗有关的经历,并进行口头探讨:你们见过小狗吗?能告诉我小狗是什么样子的?

2. 正文(30分钟)

- 呈现故事:教师根据课本故事《小狗的朋友们》,以语言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 听故事:教师朗读故事,《小狗的朋友们》,让学生静静地听故事,同时欣赏绘本中的插图。

- 对故事进行讲解:教师对故事中的生字进行解释,并反复读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 绘本互动:教师显示绘本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依次完成配图的动作,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 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就小狗和其他动物的关系进行合作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小结(5分钟)

- 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重点强调小狗和其他动物的友情和互助精神。

4. 延伸活动(5分钟)

-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并根据故事情节自由发挥,编写自己的小故事或小剧本。

三、教学资源

- 教学课本: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

- 绘本:《小狗的朋友们》

- 毛绒小狗手偶

- 图片资源

四、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在故事讲解和讨论环节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 收集学生自由发挥的小故事或小剧本,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公开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听故事、互动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故事《小狗的朋友们》的内容和主题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小结和延伸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整堂课准备充分,设计合理,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常见的成语。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掌握常见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2. 进行成语的运用练习,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进行成语的相关教学材料。

3. 学生的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成语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列举几个常见的成语,让学生猜测其意义。

二、探究成语的意义(10分钟)

1.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成语的图片或小故事,引导学生推测其意义。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给出正确的解释和例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法。

三、成语的运用(1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成语。

2. 学生交流并互相学习,讨论答案是否合理。

3. 教师进行集体评价,给予正确答案和解释。

四、巩固训练(10分钟)

1. 分发练习本,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互评、自评。

五、成语游戏(1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2. 每个小组依次说出符合规则的成语,并在规定时间内接上下一个成语。

3. 最后,统计每个小组说出的成语数量,给予奖励和鼓励。

六、总结归纳(5分钟)

1. 教师对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重要性及运用。

2. 鼓励学生多多积累常见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

1. 带学生阅读一些成语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成语的来历和故事背景。

2. 组织学生编写小故事或口头报告,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创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常见成语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在练习中独立运用成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一次可以加入更多有趣的成语游戏,提高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活动,增加对成语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篇6)

教案主题:古诗诵读——《静夜思》

教学目标:

1. 学习理解常见古诗《静夜思》,并了解作者李白。

2. 听写古诗《静夜思》。

3. 学习正确的背诵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仪、《静夜思》古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语文》、笔记本。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 教师播放音乐《古筝演奏曲》,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音乐的美。

2. 教师出示李白的肖像画和李白的名言:诗不着一字,非同小可。并问学生对诗的了解和作用。

Step 2:学习《静夜思》(15分钟)

1. 教师出示《静夜思》古诗卡片,学生大声读诗,试着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师讲解《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描写手法和美丽的词句。

4. 学生分组朗读《静夜思》,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感悟。

Step 3:跟读和背诵(15分钟)

1. 教师板书《静夜思》,学生跟读诗句,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和停顿。

2. 教师讲解背诵技巧,如将一段句子分成短语背诵,注意停顿和语气的转折。

3. 学生结合手势表演诗句,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

4. 学生分组对诗句进行背诵展示。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

1. 学生进行《静夜思》听写,并纠正错误。

2. 教师出示其他经典古诗,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背诵。

3. 学生分组朗诵并分享自己背诵的古诗,展示学习成果。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2.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估:

1. 课堂观察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对诗的理解和背诵技巧。

2. 听写评估:对学生的《静夜思》听写进行评分。

扩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李白的其他诗词,了解更多中国古代文化。

2. 学生可以参与古诗词的朗诵比赛,培养自信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一只小鸽子的成长》的基本内容;

2. 通过朗读、画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件

2. 小鸽子的图片

3. 绘画用具

四、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10分钟)

1. 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动物。

2. 引导学生谈论鸟类和鸽子。

Step 2:呈现(10分钟)

1. 课堂上播放《一只小鸽子的成长》的动画片或者演绎课文。

2. 学生边听边读。

Step 3:理解(15分钟)

1. 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小鸽子的样子和行为。

2. 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提问和回答。

Step4:欣赏(15分钟)

1. 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鸟类或者自然景象的图片。

2. 学生自由绘制一幅画,描绘自己理想中的一只小鸽子或者其他鸟类。

Step5:总结(10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小鸽子的成长经历。

2. 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画,通过互相欣赏图画,加深对自然之美的理解。

五、教学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

1. 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入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3. 多样化的绘画任务,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六、板书设计:

学生绘制的画

《一只小鸽子的成长》

七、课后作业:

1. 查找一些关于鸟类的资料,写一篇关于鸟类的文章;

2. 复习课文内容,准备朗读比赛。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 学习理解常见古诗《静夜思》,并了解作者李白。

2. 听写古诗《静夜思》。

3. 学习正确的背诵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仪、《静夜思》古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语文》、笔记本。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 教师播放音乐《古筝演奏曲》,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音乐的美。

2. 教师出示李白的肖像画和李白的名言:诗不着一字,非同小可。并问学生对诗的了解和作用。

Step 2:学习《静夜思》(15分钟)

1. 教师出示《静夜思》古诗卡片,学生大声读诗,试着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师讲解《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描写手法和美丽的词句。

4. 学生分组朗读《静夜思》,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感悟。

Step 3:跟读和背诵(15分钟)

1. 教师板书《静夜思》,学生跟读诗句,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和停顿。

2. 教师讲解背诵技巧,如将一段句子分成短语背诵,注意停顿和语气的转折。

3. 学生结合手势表演诗句,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

4. 学生分组对诗句进行背诵展示。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

1. 学生进行《静夜思》听写,并纠正错误。

2. 教师出示其他经典古诗,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背诵。

3. 学生分组朗诵并分享自己背诵的古诗,展示学习成果。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2.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估:

1. 课堂观察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对诗的理解和背诵技巧。

2. 听写评估:对学生的《静夜思》听写进行评分。

扩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李白的其他诗词,了解更多中国古代文化。

2. 学生可以参与古诗词的朗诵比赛,培养自信和表达能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