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系列七篇

09-21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作文有助于我们表达能力的提升,一篇作文通常都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作文怎么写的才好?或许"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系列七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1

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时想起曾经看过的许多名人学士求学成识的历程,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

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从小,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的所有文化载体,都不知疲倦地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一语中的。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M.yJS21.coM

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还有年长而勤学,孜孜不倦的。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以至于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以与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时盖年四十矣,犹肯程门立雪,不仅于自己求学治学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吕蒙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连孙权都赞他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了。师旷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就象朝阳;中年时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老年时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

董遇读书利用三余的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都从理论上概括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只要我们肯努力学习,无论客观条件如何,我们都会有所成就。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2

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也许正如宋濂所说,你的阅读条件远比他优越,但我有一点自上而下的悲伤。我不想和你比较阅读的条件,但我想和别人比较。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

他怕得不到名师的指点,所以经常跑几百里路问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破布,但他从来不羡慕那些穿丝绸的人

在读书的目的上,我比你幸运。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你们古代读书人走的永远都是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

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

我的学习目的一开始很简单——为了阅读而学习,渐渐地我明白了阅读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国家的繁荣。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阅读方面我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读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

你不懂天文学、地理、矿产资源、数学化学或外语。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著,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读书学得何其苦!面对老师的尊严,你只能放下双手站着,不敢出门。 您如何抱怨疑惑?

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简评:本文是篇读后感。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形式写出自己比马生幸运,从五个方面加以比较,也就认识清楚了古今教育不同的本质,作者写得痛快淋漓,这是“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的自信,对生活时代的自信,是摆脱名利、快活人生的自信!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3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老师(包括家长)灌输给学生的是一种功利的东西。工作,生存,离开农村,过上幸福(物质)的生活

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成长和质量生活奠定基础。阅读可以带来很多功利的东西,但这不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

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读书经历应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在宋濂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作解决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说“以中有足乐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乐”是一种读书之乐,是一种精神之乐,是一种收获之乐。

宋濂开篇即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是怎么读书的?借书,不管多冷,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宋濂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质:

好学上进,讲信用,积极主动,能吃苦,能坚持。

再来看我们的说教,学生始终处在重压如同面临几座大山,哪来的愉悦之感,哪来的读书之趣?

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一事实,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阅读对学生的物质诱导上,那么我们的观念在未来已经严重停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长期发展纲要》都要求我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讲真话,引导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学习,不仅是现在的需要,也是将来的需要。

应试教育已经疏远了教师和教育。教育只有回归真实,教育才是真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4

文/董晓玲

今天学完了《送东阳马生序》后,我是对宋濂年轻时的求学毅力深感敬佩。不管我们有没有学生能做到,至少我不能。

宋濂求学路上难又难,幼时贫穷潦倒,便向藏书之家借书,“手自笔录”,按期归还,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

真的,我对冬天时写字是深有感触的,试想,凛冽的寒风吹进屋内,将稚嫩的手割得遍体鳞伤,冻得通红,写字是相当困难和痛苦的,而宋濂竟可以凭毅力坚持下来,在下自愧不如啊。

宋濂长大后,向声望高的人请教经书上的问题,大师虽未“稍降辞色”,有时还会责骂宋濂他们**愚笨,可他“色愈恭,礼愈至”,不驳一字。

此时,我再次被宋濂的精神所折服。我被别人责骂和驳斥。还在站在那里任别人发泄怒气?在我们看来,这种人显然是傻瓜,但宋濂不是傻瓜。如果他是个傻瓜,他会成为名人吗?

我被他求学的执着所感动。

当宋濂最终成为一名硕师生时,从家到学校的路并不那么容易。况且,同舍生是风度翩翩,衣装华丽,而宋濂却是一身破衣,还能做到“略无慕艳意”,要知道,从古至今,人们的攀比心理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的儿女,能做到如此,实属难得。

因此,宋濂这个我不熟悉的学者,在我心中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寒冬里坚持按期归还的毅力,弱冠时请教硕师的求学欲,被责骂的忍耐力,一颗不攀比的淡泊心,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华儿女应有的品质。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的成就代表了封建时代全人类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借书手工抄写。尽管他们努力工作,但一点也不放松。抄完后,他们跑去送回去。他们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最后,他们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面对父母给我买的许多书,我很少仔细阅读。我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

在如此艰苦的学习条件下,面对古人求知的欲望和决心,我惭愧无耻。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终于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6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送东阳马读后记一也是一种享受。一起进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虽然钱也可能有好的改变,在住宿与吃上面会好很多,但是负面的影响之大,依旧是不可忽视的。这足以使一切不可能,使奇迹不可避免!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从《资本论》到《相对论》,从《蒙娜丽莎》到《命运交响曲》,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项震撼惊寰宇的发明,哪一项惊骇世俗的创造,哪一种功在千秋的贡献背后不曾凝聚着伟人们执著的追求以及为其付出的辛勤与代价。

现在,很多生活在我身边的学生,包括我自己,都非常缺乏对知识、友谊、生活的依恋。另一方面,他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真是发人深省。不仅如此,还有人沉迷于现代先进的络中,伏案游戏,游离在各种虚拟游戏中,殊不知络是我们学***具,而不是游戏的玩具,甚至要家长逼着学习,又哪来“十年寒窗苦读书”?

与宋濂相比,简直是天地之间的差别。

再反观我们,这样的尊师重道,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我对老师的啰嗦很不满意,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而且屡次抱怨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不知当年宋濂的后辈马生有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发奋图强?不管怎样,我深受鼓舞——从今天起,我将珍惜现在的环境,怀着对宋濂精神的敬仰和向往,努力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每个人都羡慕于宋濂的名号,名垂千古的他不知被多少人所赞叹。

与宋濂先生的读书环境相比,我们还能抱怨什么呢?每天踏着朝阳去上学,嘴里咬着新鲜面包,中午揉揉有些肿胀的手后可以去品尝美味的午饭,傍晚踩着夕阳回家,桌上摆着早已做好的晚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7

古有凿壁偷光、萤囊映雪,近则有宋濂求学之苦,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蕴意深刻的古文,开启学***一扇成功之门。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宋濂对前来拜访的马君则所写的赠序。文中提到了宋濂自己的求学历程。他从小就没有书读,因为家里很穷,但这并不是他放弃最喜欢的爱好——读书的原因。

在严寒的冬天,笔墨都已经结冰,他为抄向别人借的书一刻也没有怠慢,并从未违约。直到成年,他对学说更加仰慕,不远百里去求师,遇师叱咄未曾灰心,坚持不懈地询问疑难。最后,他学习的艰辛和同学们华丽的衣着并没有动摇他对学习的热爱。

通过这段曲折的学习经历,笔者鼓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努力学习,有所成就。

令我触动的当然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在当时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注定没有出息,可宋濂凭着似乎天生就具备的热爱读书的精神,和后天的勤奋与不畏艰辛,获得了应有的成就,也成为一名“先达”。他所拥有的这些可贵的精神,是我们现在缺乏也是最应该学习的。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快乐时代。书籍对我们来说并不奢侈,但我们珍惜它们吗?

没有痛苦的生活造就了我们的懒惰。我们的学习远不如宋濂,除了学习他,还有什么丢人的吗?学习技巧,比如宋濂提问多学,谦虚地向别人请教,与老师相处融洽,也是学习的关键一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初二:蔡晓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