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范本14篇

09-22

栏目小编考虑到您的要求准备了这份实用而有用的“拉贝日记”,请详细了解本文的要点。工作上的规定让我们需要写许多文档,一定要多看范文,借鉴范文可以帮助拓宽写作思路。

拉贝日记 篇1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拉贝日记》,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约翰·拉贝。

本书讲述了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来到南京。在那里狂轰滥炸,挥刀进行了一场大屠杀(杀的是中国老百姓)。当时有一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在南京,他看到这样的场面,用智慧和自己的身份历经种种困难,遇到各种挫折,最后用行动成功保护了20xx0多名中国人免于被日本兵杀害。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有很深的感触,有欣慰,还有许许多多的愤怒。日本兵太放肆,太贪婪,太可恶……中国不是他们的,凭什么乱杀人?凭什么在我们的地盘狂轰滥炸……他们小日本坚持“杀光”“烧光”“抢光”这三“光”,生命是可以这样随便挥发的吗?

那些被杀的中国老百姓多无辜啊,什么都没有做,却遭遇了日本人的枪杀、砍杀、烧、xx等等等等,我们又没有犯什么错误,有什么权利这样对待我们?对于这样的小日本儿,我们没必要和他们争论,直接对他们不客气,他们喊冤,我们还说你们活该嘞!唉,为了让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只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好好学习,将来,祖国就不再会那么弱小,在那么容易被欺负了!

拉贝日记 篇2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

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本外国人写的日记能解释什么?这说明南京大十字军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证据。

由于影片内容的特殊性,在上映前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成为日本的禁播对象。可见,它对于历史描写的客观性具有相当的客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

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此时,我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还处在国共矛盾时期,在中国尚未遭受大规模侵略的背景下,内战还在继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如果不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将着眼大局,抛开个人恩怨得失,积极寻求合作,形成全国统一战线,我们怎能指望只关心自己利益的蒋介石打赢抗日战争呢?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用小米和步枪赢得解放战争,不仅是通过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人民的支持。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党派,一种政策,到底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起推动作用。也许我们的社会正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但只要能用心去解决,就会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真理!

拉贝日记 篇3

继电影《南京,南京》之后的又一部经典感人大作《拉贝日记》,一部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拉贝日记》取材来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透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记忆的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痛记忆。

拉贝是一个德国人,任职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在他被调回德国前任期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让大家躲进大大的纳粹旗下,才躲过了日军的轰炸。中国人要靠一面纳粹大旗来救命?看到这个场面,我既为拉贝的应急潜力和侠义之举感动,同时,又感到极为悲哀。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根本就没有潜力躲避日军的轰炸,眼睁睁看着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处是残肢碎体,我的眼角湿润了,不因为别的,只为百姓所遭受的生灵涂炭感到悲伤和同情。

《拉贝日记》里边有这样一个片段——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拉去当杀人游戏的靶子,成为无数被砍头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这张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两将校百人斩竞争”新闻图片,就是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华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出的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步兵19旅团第9联队第3大队野田毅、向井敏明两个少尉军官,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途中展开了杀人比赛。当时《东京日日新闻》,连续刊登该报随军记者浅海、光本、安田、铃木等4人分别从江苏常州、丹阳、句容、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详细报道了向井、野田两人在无锡横林镇,常州车站,丹阳奔牛镇、吕城镇、陵口镇,句容县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经过。这些报道不仅仅时光、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其数字清楚,而且还配发了图片。这是一个史实,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史实。但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残酷,是怎样样的无人性!多少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这两个魔鬼的刀下抹杀了,留下的是被杀者家人的悲哀欲绝,有多少孩子因此成为了孤儿?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军官的行为是惨无人道的,我感觉还没有一种形容词能够用来形容他们的罪孽!然而,此刻的有些日本人却极力否认“杀人游戏”。两个侵华日本军人的三名后人,以侵华战争期间报道所谓“百人斩”一事损害这两名日本军人“名誉”为由,起诉日本《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两家报社和原《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要求赔偿3600万日元。这是多么可耻的啊!本来就犯下了滔天罪行,到最后还死不承认,即使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看到这些,我不明白心里头有多么的气愤!!

拉贝日记 篇4

国防与经济

《拉贝日记》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诉说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度里人民的悲惨,赞颂了他乡异客对中国人民的救助……是的,就在那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用他们的坦克践踏中国的领土,用他们的枪炮轰炸中国的人民,用他们的谎言欺骗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位以拉贝为首的外国人,凭借着他们的身份,凭借着他们对中国人民怜悯的心,在南京大**期间一手组建了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对于拉贝,在看电影前,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但看完影片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爱心,尤其敬佩他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忠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对于中国人进行无私帮助……我认为,中国国民**授予他的“中国人民英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难民,拉贝毅然放弃了和妻子一起回家的机会。当时,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把他的头放在刀尖上,和中国人民一起生死。需要多少勇气。我相信这种勇气来自于拉比内心的善良。

拉贝是善良的,更是无私的。就在那个血腥的南京大**期间里的圣诞节平安夜,安全区所需要的粮食,资金都已经难以维持了,而拉贝则用一块蓝色的格仔布把他平生的积蓄包了起来,悄悄地放到教堂里,默默地捐赠出来,使得安全区得以继续勉强维系。而拉贝本人,则在二战返回德国后,因为一个荒谬而可笑的原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

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一个被遗忘和贫穷的环境中,拉贝于1950年在柏林去世。而时至今日,世界才还给拉贝一个公道,才让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现身,但拉贝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中国人民似乎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

但我相信拉贝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报答中国人民。

而与之相比较的日本侵略者,则显得异常的残忍,影片中,拉贝的司机被日军砍头了,原因只是在于,他没有留在车上,而,被砍头,则是日本军官在进行砍头比赛,看谁砍的人头更多,而且还登报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在炫耀自己的残忍,还是在侮辱中国人民的尊严,但我只知道他们在释放自己嗜血的天性和内心的渴望。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是的,也许有些日本人在战争初期就有良知,但随着刀锋上的鲜血越来越多,他们的心脏变得麻木,嗜血的因素也变得活跃起来。时至今日,一些日本军国主义仍在滚动,等待着泡沫的机会。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是的,我们必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几百万**离失所,目之所及废墟一片,听到的是炮弹轰鸣声,看到的是炸后的断壁残垣,江河里流淌着的是通红血水,土壤中埋藏着的是黑发白骨,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呛人硝烟……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这场战争,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觊觎土地资源丰富的中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只被屠宰在砧板上的羔羊,呼救而无法抵抗。而落得如此下场,正是由于中国腐败的**以及不堪一击的国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而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国防。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

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并屹立于世界森林之中,就必须有一支足以自卫的国防力量。国防就像一把刀,一方面用来自卫,另一方面用来吓唬别人。为何要保卫自己,自然是自身有着让他人觊觎的地方。

例如,土地、矿产、石油、技术等都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甚至是决定世界未来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回顾历史,大部分战争,无论大小,都是由争夺资源引起的。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世纪,或者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一个国防脆弱的国家,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国。即使后面有一堆金子,也于事无补。它不能用来贿赂你的敌人,让他们放你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只要你抢劫他们,财富是你自己的,你不需要贿赂。

因此,国防是经济、民生的重要保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一个国家很难正常生存和发展,很难建设和改革,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只有国防力量得到保障,国家才能处于相对安全的内外环境中。

只有这样,经济建设才能平稳较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民生才能得到改善。而缺乏国防力量的国家只能失去国家主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被历史抛弃。

但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保障必须依靠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的保证,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缺乏经济支持的国防建设,只会是一个畸形的存在,而且,它也必将不容于世,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今,朝鲜也正在步入这条歧路,把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军备竞赛,**发展的国防建设来,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民不聊生。-而继续的恶性发展,导致的国内贫困,又如何能够继续支持朝鲜的庞大军费支出呢。

因此,保障国防力量,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经济为国防服务,为国防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和经济都必须加强,经济为国防提供基础,国防不提供经济支持。尽管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局部范围内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也时有发生,中国也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未来将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目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好准备。

拉贝日记 篇5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身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要发生在我的学生的身上。

再一次,缅怀,为那些枉死的冤魂。

拉贝日记 篇6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忙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 篇7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 篇8

论语读后感作文1000字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可是当我上了高中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看到《论语》这本书就像看到初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场景。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在继续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学会改进。就拿最简单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说,或许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们行事的一个准则,不管任何事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一样。可是在当代这个社会中,这句话就不能这样用,我们要根据不同场合来灵活的运用它。因为现代社会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谎不对,可是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却远远胜过说实话”。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在以前主要是运用于学习中,但是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种习得,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会用。还有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经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兴奋,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惧怕。”我觉得这句话前面说得很好,我们是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和出生日期之类的,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不至于忘记而让他们感到很难受,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尽孝的最好时机。可是后面的一则以喜,一则以俱,在我看来就没那个必要。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

只不过是晚与早的问题而已。我们没不必要为这种很自然的事情而担忧,只要我们能够让父母的有生之年过得舒适健康就足够了。

拉贝日记 篇9

第一次观看以日本侵略中国为题材的战争片,心情十分沉重,这是中国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种灾难与沉重。可《拉贝日记》与其他战争片不同,它是以拉贝先生的故事作为线索,从一位外国人的角度向我们展示日军占领南京的那段历史。

拉贝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站出来与日本人抗争,在安全区经费出现严重困难时,拉贝把自己的财产捐了出来,这就是拉贝。拉贝本身是一名的德国的纳粹唐人,本来可以功德圆满的回到德国,是什么力量驱使拉贝留在中国,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中国百姓?因为拉贝亲眼目睹了日本飞机对南京的狂轰滥炸,目睹了日本军人对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惨绝人寰的屠杀。在人性的呼唤下,拉贝义无反顾地去和日本人抗争,竭尽全力去保护中国的暴行。拉贝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英雄,一位国际友人。看完《拉贝日记》,我觉得我们应该谨记历史的教训,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潮流,迎接变革的挑战,积极进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拉贝日记 篇10

《拉贝日记》中拉贝身为纳粹党员,和同盟国人一起聊天喝茶,任由中国人把纳粹旗在脚下乱踩,喝醉了和英国人一起唱:“希特勒是个胆小鬼……”这些也许不是史实,也许只是编剧的加工,但这给血腥的南京冬天蒙上了一层童话色彩,也使人更痛恨打破童话的人。

但正如南京南京中拉贝的下跪和角川自杀等虚构情节让人不满一样,拉贝日记的一些明显缺陷使一个本来很好的题材与角度变得失色了。

一、场景表现上,拉贝日记的大场面戏颇为粗糙,表情,动作,配音,时时提醒你这些人是群众演员。中国战俘在日军扫射时像多米诺一样的整齐倒下,没看到任何的惊慌挣扎,也没有《南京南京》中表现的麻木与绝望,好像日军扫射的是一堆木桩,但木桩也不会倒得那么整齐划一。

二、张静初和那德国人的爱情突兀而且多余。

三、张静初做为一个女学生,居然敢在杀死两个日军军官后还换上他们军服带着自己弟弟推着自己父亲尸体在夜里南京出城进城,如入无人之境,甚至还有日军来向她敬礼报告。看到这突然感觉在看《女子特攻队》,张静初一个女学生就能如此横行南京,日军没有被金陵女子大学屠杀也真是奇迹。

最重要的一点,对历史的处理上。在一场义正词绝拒绝了交出妇女的戏后,在电影中,安全区好像真得就再没有女生被施暴了,也没有提及有妇女被交出。只有一次日军杀死了伤兵和几名医生,另一次日兵要求女学生们脱衣服以检查她们是不是都是女的……(很无语)

似乎编剧是想表现:当时拉贝很努力的把安全区保护的很好。生怕描写多了日军在安全区内的暴行,就会对拉贝的形象有所损伤。

但真实的拉贝日记中是这么记录的:

“有一个美国人这样说道:‘安全区变成了日本人的妓院。’这话几乎可以说是符合事实的。昨天夜里约有1000名姑娘和妇女遭强奸,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处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强奸。此时听到的消息全是强奸。如果兄弟或丈夫们出来干预,就被日本人枪杀。耳闻目睹的尽是日本兵痞的残酷暴行和兽行。”

只看过这部电影,没看过拉贝日记文字版的人只怕会以为日军在安全区中相当的“守规矩”。只不过是一次“脱衣检查”而已,中国人为什么要哭天呛地?

陆川在《南京南京》中让拉贝下跪,这有违史实,被指责。我认为很对,所有导演和编剧一厢情愿的虚构都可能造成对历史的歪曲。拉贝没跪过就是没跪过,日军没自杀就是没自杀,为什么一定要硬给他们加一些导演想要的“内疚”。

而《拉贝日记》中用“脱衣”替换“强奸”的安排,是对拉贝的美化还是背叛?拉贝不是圣人,有些事他做不到,不能保护所有人,中国人也理解,同样也感激他,又何必为了让他的形像完美而连他日记中明确记录过的史实都回避或修改掉。拉贝在天有知,会感激制片方对他形像的照顾?还是为他的日记被删改而痛心?

南京南京,因为其真实之处而震撼人心,也因为其虚构之处而失去了面对真实的力量。

拉贝日记,日记本身比电影更真实。拉贝本人比编剧更诚实。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刚建立的时候,我就参观过,当时给满屋子的骨头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给吓倒了,没敢多看就逃了出来,仍清晰地记得那面墙上的几个大字——遇难者 遭难者 victims 300 000!!!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NANKING)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NANKING)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拉贝日记》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万中国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万中国人!(这是拉贝对中国人的理解,在某人说国际安全区只能容纳10万难民的时候);Hitler has only one ball!(中文字幕翻译得很隐晦很和谐,说希特勒胆子很小,当然英文也有这一层意思,这是拉贝无聊时和威尔逊医生一起唱的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帮忙,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忙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 篇11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 篇12

这是一本很长的日记,前后大概花了近七个小时才看完。

作者约翰.拉贝是一名汉堡商人,在西门子洋行担任要务,因工作原因,拉贝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我想,这三十多年间他与中国人民构建起的情谊,无疑是他最后在沦陷的南京选择坚守的原因之一。

日记以南京正式沦陷为界,记录了日本人进攻南京前后的过程。

在南京沦陷前,日本人采用空袭的手段,对南京各地进行炮轰,在这一期间,形式尽管严峻,拉贝仍保留着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并以自己热心和善良,尽可能的为平民提供防空洞的保护。同时拉贝也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预料到了唐生智出逃和南京沦陷的结局。在他的日记中,详细的描述了他对南京当时及未来形式的思考。

在南京正式沦陷、日本人进城后,情形一下子变得更加沉重,数不清的散兵游荡在街上,肆意抢劫、杀戮、强奸。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拉贝和其他一些留下来的欧洲朋友费劲努力,前前后后成立了二十多个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容纳了20~30万难民。在此期间,日本人的罪行数不胜数,以至于安全区也不够安全——日本兵偷盗、抢劫安全区,甚至从这里拖走女性强奸,将男性以搜查中国军人的名义带走杀害。为了保护难民,拉贝先生与日本人可以说是斗智斗勇,他的个人日记减少了,更多的是请求日本大使馆整治军队秩序、保护难民安全的电报和信件;对安全区米面供应、卫生情况的统计;对日军暴行的记录。拉贝意识到自己经历的事件可能会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笔,在整本书中,他始终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力求真实公正的记录这一过程。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度庆幸那时的摄影技术并不好,否则我一定会更难受,书里提供的图片,足以让每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战栗。但正如拉贝所说的,“把这些场景拍摄下来,并不是为了煽起对日本的复仇情绪,而仅仅是希望所有的人,也包括日本人在内,牢记这场战争的可怕后果,并使他们明白,应该使用一切合法手段结束这场由日本军队挑起的争端。”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拉贝,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也感谢他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二十多万中国同胞。

拉贝日记 篇13

说实话,4月份连续两个档期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得透但是气来。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我国不管是49年前的国民政府还是49年后的人民政府都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了的,但拉贝则只是在国民政府还有所见闻,在人民政府建立后很长一段时光里拉贝消失了,和他出面拯救的20多万南京市民一样默默的消失了。此刻,随着观念的改变,不再以阶级和阶级队伍来划分人的好坏忠奸的时代,拉贝出现了,拉贝再一次出此刻他以前热爱过的国土上。

《拉贝日记》是我国和德国合拍的一部摘选自拉贝所写的关于南京的那段日记的影片,我对这部影片怎样说呢?如果想直观的了解南京的杯具就不该看这部影片,而该去看陆川的《南京!南京!》,但如果想了解一个德国人,一个德国商务驻华代表为什么要出面成立难民区而救助20多万南京的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就来看这部《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重在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大段的情节表现都在描画拉贝的思想转换之路上,但和同类题材的《辛德勒名单》相比,拉贝的转变是表现得很无力,似乎拉贝天生注定就是一个中国南京普通民众的拯救者,只是再等一个时机的出现而已,就如《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天生就是孙行者但没有一个能点拨他的人出现那他始终就是一个山大王一样。我没有读过拉贝的日记,透过电影的表现,我是这样认为他的转变之路的:一个在1910年就来到中国的德国人,一向勤恳和踏实的为自我服务的公司服务,在20多年后原先的自我设计已经初具雏形的时候,公司需要调离他,对于他一手做出来的一片天地实在不忍放手,同时察觉继任是一个门外汉的时候这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占据了他的心里。在此时,南京面临血海的时候,他不愿自我的一片心血毁于战火,不愿自我培养起来的团队就这样瓦解,于是坚持留下来观看后续状况。在当时西方人的眼里,战争还是君子之战,而不是无差别之战,所以对于大规模的屠杀强奸等战争的副产品是没有心理承受潜力的。当这些暴行出现后,这些西方人于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建立了一个类似诺亚方舟的地方安置那些与战争无关的人员,随着安全区的建立,随着自我对战争暴行的认识深刻化,拉贝逐渐开始以一种主动的方式来保护他所保护的人,这就是我认为的拉贝思想转化的过程。这和辛德勒的思想转化是一致的。

我国的影片在表现主人公的形式上虽已改变了高大全的形象,但在人的内心思想上的刻画还是很苍白的,和辛德勒的表现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辛德勒是一个追求最大利润的奸商,一个看见美女就迈不开步的花花公子,一个看见系统清除过程后感触到心痛的人,一个最后以全部家产拿出来买人的义士。在拉贝身上我们看到什么?

不管怎样说,一个人不管人生的轨迹是怎样样的,只要还有人的良知,并且把这种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他就不就应被遗忘,不就应被刻意的淡漠。

拉贝日记 篇14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有感

12级生物技术(1)班姚安 众所周知《论语》乃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传承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彰显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讲究的是一个“仁”字。对于如何去做才为“仁”呢?孔圣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简言之就是,能够自己去主动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了,天下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历史的风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那像阳光播散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论语》一部能够发人深思的经典,一部能启迪人心的绝唱,一部能荡涤灵魂的盛宴。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也是讲究孝道的,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退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也,”还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改,这样的人可谓尽孝了。这里讲了孝是什

么,同“孝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抢劫触犯法律,使

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只给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诲,行事做人,才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也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