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说课稿集锦4篇

09-23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打好腹稿,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是每位老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教案撰写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最近是否在寻找优秀的教案范文呢?您需要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已经准备就绪了,拥抱成长追求卓越不断进步!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篇1)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能力特别强,这儿准备了两题你会算吗?

475+34= 473-34=

指名两人板书,其他同学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

结合刚才的计算过程想一想,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说)根据图中三位同学所说的话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必要时应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例1和试一试中的问题。)

同学们真厉害!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问题中选出这四个问题进行研究。

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A、教学例1第(1)问。

根据这道算式你能估算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吗?(指名估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问:用竖式你会算吗?

(预设:①出现例题中的两种不同的答案。②只出现正确的答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你赞同哪种答案?说说赞同的理由。)

我们再一起回顾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边讲边板书竖式,完成解答。)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教学例1第(2)问。

同学们!你们刚才用竖式计算了小数的加法,那么小数的'减法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自完成,指名扮演。)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并适时强调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被减数和减数中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二)比较算式“12.55+5.65=?”

(三)总结、归纳。

提问:比较这两组题,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先请同学们独立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①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方法一样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②在小数加、减法中,只有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自然就对齐了。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先让学生思考,独立找出错误的地方,再分别改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组织完成(1)~(3)题,并分别讲评,最后引导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加减法:(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2)从低位算起(3)满十进一(4)末尾有零要去掉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由数学网提供,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同学们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数学知识,请继续关注数学网。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2页例1及做一做。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本课时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例1以本单元主题图的买书情境为线索展开教学,自然引入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重点解决的是列竖式时小数点应对齐的问题,突出计算的算理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夯实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的过程,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培养迁移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感。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学习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五)学习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小数加减法(例1)》名师教学课件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想一想: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你任意写出几个一位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算的方法。

2.5+0.9=1.2-0.5=

7.8+1.6=4.7-2.8=

11.7+2=8.6-5.3=

1.2+0.8=7.5-2.5=

(2)列竖式计算

3685+279=3685-279=

师:你能说一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

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已经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记在心了,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通过一位小数的口算复习,对本节课新知进行铺垫。通过对整数加法的练习,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学习例1。(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法

出示购书情境:

(1)师:两位同学到书店买书,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

生2: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2)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先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

预设:

生:

因为两本书的价钱都往小估了,所以小丽买书的钱会比10元多。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师:“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预设:

生1:

生2:

生3: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师: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都是用加法解决,结果相同都是10.74元。

生2:前两种方法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进行计算的,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用小数进行计算的。

(5)师:有的同学借助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知识,从而解决问题。有的同学是直接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的。我们重点学习这种方法。谁能来具体说说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预设:

生: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6)教师: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预设:

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生2:6.45表示6个一,4个十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4.29表示4个一,2个十分之一,9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得到10个一。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7)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预设:

生: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并且所有小数加法都可以这样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数减法

出示:《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1)教师:关于小数加法,同学都会计算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

小数点对齐。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

(2)教师: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和小数加法相同,竖式计算时都要将小数点对齐;

生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3)教师: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吗?

预设:

生1: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每一位都是在求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差。

生2: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设计意图:将小数加法的笔算经验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中,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比较内化,突出算理

快速口算:5+20.5+0.20.05+0.02+

5-20.5-0.20.05-0.02-

你有什么想法?

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无论是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加减,计算时,必须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巩固练习。

(1)口算:

练习十七第1题。

(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98+0.5612.53+4.676.07+4.89

5.64-1.787.2-0.815.62-7.46

强调:在计算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根据小数的性质划掉。

(3)下面是小明的体重统计图。

(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5.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然后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问题:如果小数部分的数位不同,怎么进行计算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

(三)课时作业

1.计算并验算。

3.64+0.4821.56+6.747.85+9.19

41.2-15.68.24-3.5611.65-7.39

答案:4.1228.317.04

25.64.684.26

解析:【考查目标1】正确列出竖式计算并验算,注意计算的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2.小丽家两个月的电话费和上网费如下表,把表填完整。

答案:略。

解析:认真观察表格,分别计算出4月、5月两种费用的总数和每项费用两个月的总数。

3.解决问题。

(1)杯里的水有多少千克?

答案:0.95-0.35=0.6(kg)

解析:【考查目标3】认真观察,第一幅图中空杯子的质量是0.35千克,装水后的质量是0.95千克,用0.95千克减去0.35千克就是杯子的质量。

(2)妈妈买了一瓶蜂蜜,连瓶共重2.5千克,用去一半蜂蜜后连瓶共重1.5千克,吃了多少千克?蜂蜜的瓶子重多少千克?

答案:2.5-1.5=1(千克)2.5-1×2=0.5(千克)

解析:【考查目标3】认真分析题意,先算出减少的质量就是一半蜂蜜的质量,再算出一整瓶蜂蜜的质量,用总质量减去蜂蜜的质量就是瓶子的质量。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加减计算的计算方法,会通过竖式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并提问: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大小关系以及其出生时情况记录表并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二)探索新知

总结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以及“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77+0.03。

提出问题:之前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笔算的?请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后并提问全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追问:这个0是否可以去掉?

对于第二个问题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列竖式解决这个问题。

时间结束后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板演,反馈后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计算1.3-1.25吗?

并进行追问: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

明确提出: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将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我将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6.4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很好!那6.45?+4.29和6.4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6.4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小编推荐

《得数是6的加法》中班说课稿


一、课题及设计意图 今天的课题是《得数是6的加法》,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之后,进一步学习数的加法运算。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我在设计《得数是6的加法》时,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利用6的组成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2、 能力目标: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3、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根据6的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知道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四、教法

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五、学法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按照心理学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课一开始进行复习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

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点出复习题)最先做出老师出的这些题,好吗?在这种刺激下,人人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这是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复习6的组成。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可爱的动物图片群和插入声音的播放,激发幼儿学习新知的欲望,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得数是6的加法。这是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图片,发现数量关系,学习5+1和1+5,初步引导通过组成计算得数;然后出示4+2和2+4两个算式,让幼儿摆弄小棒探索得出4+2=6和2+4=6,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最后直接出示算式3+3=让幼儿利用组成计算得数。 本课的难点是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感知具体事物的数量,引导幼儿填空,找出另一个加数,再过渡到利用6的组成想出另一个加数。

本课通过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是6的加法;最后通过提高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最后,对于说课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处于摸索阶段。我今天和大家交流,探讨,只是一个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2020中班数学说课稿:得数是6的加法


一、课题及设计意图

今天的课题是《得数是6的加法》,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之后,进一步学习数的加法运算。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我在设计《得数是6的加法》时,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利用6的组成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根据6的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知道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四、教法

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五、学法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按照心理学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课一开始进行复习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点出复习题)最先做出老师出的这些题,好吗?在这种刺激下,人人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这是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复习6的组成。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可爱的动物图片群和插入声音的播放,激发幼儿学习新知的欲望,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得数是6的加法。这是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图片,发现数量关系,学习5+1和1+5,初步引导通过组成计算得数;然后出示4+2和2+4两个算式,让幼儿摆弄小棒探索得出4+2=6和2+4=6,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最后直接出示算式3+3=让幼儿利用组成计算得数。本课的难点是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感知具体事物的数量,引导幼儿填空,找出另一个加数,再过渡到利用6的组成想出另一个加数。

本课通过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是6的加法;最后通过提高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最后,对于说课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处于摸索阶段。我今天和大家交流,探讨,只是一个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学习5的加法 幼儿园说课稿:学习5的加法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我选本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2、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会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法计算。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表达计算过程,而难点则是幼儿学会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摸花片给幼儿猜的形式引导幼儿复习5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进行操作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我还通过讲解、比较的方法,将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第三部分: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我教给幼儿一些学习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去探索、发现,这样的学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教给幼儿操作法的同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和幼儿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速率快的幼儿,我教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速率慢的幼儿,我教给他们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八个小点。

第一点:复习5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准备了一个小摸箱,告诉幼儿里面装有花片,双手伸进去摸后,告诉幼儿摸到花片的总数和左手的花片数,让幼儿猜右手的花片数,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5的分合式。与幼儿一起游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又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第二点:新课导入。

我出示了一张图片,告诉小朋友:“李爷爷很久都没有去看看他种的南瓜宝宝了,这天,他走到南瓜地里,远远地看到四个小南瓜在地上,他走近去看时,咕咚一声,掉下一个大南瓜,把李爷爷吓一大跳。请问小朋友们,地上一共有几个南瓜?”

创设具有色彩和声音的情境,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包含着数学知识的情景中,能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

第三点:幼儿利用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我出示了5张机器娃的图片,幼儿进行观察后,利用学具(1—5的数形小方块和符号小方块)进行操作,引导幼儿根据机器娃的特征用小方块进行列式。并让学习速率快的幼儿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速率慢的幼儿进行有序地观察。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算法的多样性和教法的开放特征。

第四点:课间操。边拍手边读儿歌边跳舞。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及舞蹈在这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允许

幼儿离开座位自由地唱和跳,更是受到幼儿的欢迎。

“1加1等于2,2个小朋友在唱歌,1加2等于3,3个小朋友做游戏,1加3等于4,4个小朋友写大字,1加4等于5,5个小朋友敲锣鼓。”

第五点:通过5以内的加法,渗透加法交换率。

我给幼儿1、2、3、4、5、+、=、7张卡片,请幼儿帮它们合理的排序。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可以有多少种排法?为什么?幼儿回答是根据加法交换率。

第六点:数学游戏活动。

我出示了信箱五只,上面分别插有数字1—5的卡片,放在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每组的桌子上有一只小筐,内装有信。每人一封,并写好幼儿的名字。我说:“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小朋友快来看看,信上写的是什么?”请每位幼儿从自己的一组中拿出自己名字的信,信里有一道式题,得数是几就投入几号信箱。(整节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检验。)

第七点:引导幼儿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我提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是怎样算出4+1的得数?那么,1+4等于几?你又是怎么想的?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以玩数字卡片,随意出示两张卡片,说出和是几,模仿课间操的儿歌,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让数学不再乏味!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集锦9篇)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说课稿是我们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说课稿方便教学,说课稿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大家都会写幼儿园说课稿了吗?或许"小数点搬家说课稿(集锦9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1】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拓展规律——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好动、喜欢动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新课依始,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数点搬家(板书),利用“喜羊羊快餐店”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情节,把学生溶入到故事中(板书:4.00元0.40元0.04元)。接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快餐店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学生都会带着疑问与好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会说:小数点向左边搬家了,快餐店价格便宜了,来的客人会越来越多了。[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及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为学习后面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基础。]

二、自主探索、归纳发现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以下三个阶段:观察讨论阶段、归纳总结阶段、实践应用阶段。

1、观察讨论阶段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答案:

(1)从元、角、分间进率分析:

4.00元表示4元0.40元表示4角0..04元表示4分

4元是4角的10倍,4角是4分的10倍,4元是4分的100倍;

反之4分是4角的十分之一,4角是4元的十分之一,4分是4元的百分之一。

(2)从计数单位分析:4.00元是4个1,0.40元是4个十分之一,0.04元是4个百分之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2、归纳总结阶段

结合前面的发现,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有了前面观察讨论阶段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4.00元到0.40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小数就会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此时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会缩小这一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只局限于价格上,而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应该发挥作用,把学生的发现上升到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板书);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接着我追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说出:缩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如果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呢?学生都会轻松作答(……)[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广阔、自主、多元化的平台,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学生不但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实践应用阶段

(1)淘气的小数点总是在28.5中蹦来蹦去,你能说出下面数与28.5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2.850.02850.285

(2)帮小数点搬家:53.8÷1053.8÷10053.8÷1000

(此题的第一小题学生会完成的很顺利,但在计算53.8÷100时,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因为在教材的情境设置中已蕴涵了这个信息,学生会发现4.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时,0.400.04已出现了用0占位的方法。加上学生在学习小数的读写法时已有了“哪个数位没有数字可用0来占位”的知识支撑,学生很快就会想到用0补位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小数点在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位。)[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

三、小组合作、拓展规律

在这一环节,我接着小数点搬家这一话题提出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

问题一:自从小数点搬了两次家后,“喜羊羊快餐店”的客人可多了,喜羊羊着实高兴了一阵。可是月底一算帐却亏本了,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小数点向左移动,钱越来越少了,价格便宜,当然不挣钱了。

问题二:可做买卖也不能亏本啊,怎样才能扭亏为盈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购物经验,会马上想到,小数点向右移,使快餐价格上升。

问题三: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猜一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有了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规律的经验,根据学生知识迁移的特点,很容易找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因此在本环节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学生很容易会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本环节这一连串三个问题步步设疑,环环相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类推能力得以锻炼。]

在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乘胜追机,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知道同学们有了新发现,淘气的小数点又来了,你能说出下面各数与0.0493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0.4934.9349.3

(2)你能找到小数的家吗?

0.9990

0.09×100.09×1000.09×1000

[本环节的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点右移规律的理解及巩固小数点右移的方法。]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猜一猜:小明的身高不小心写成了145米,猜一猜小明的正确身高是多少米?[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通过与书本、门、旗杆的对比,把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密切地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听一则有关小数点引发飞行事故的真实事例。[通过练习,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小数点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明确了小数的实际意义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了社会中,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点搬家,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从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都会给予充分肯定。]

六、板书

小数点搬家

0.04元0.40元4.00元

缩小到原来左移右移扩大到原来

十分之一一位一位10倍

百分之一两位两位100倍

千分之一三位三位1000倍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5-3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借助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小数,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没有太大的难度。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卡,数字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数点搬家”。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你看,它的快餐一份卖0.01元。开张之后,生意非常火爆。可是过几天蚂蚁一算账就郁闷了: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是亏了很多钱。小数点也很不高兴,心想:我办搬搬家吧!于是,它向右轻轻一跳,快餐一份就变成了0.10元。

客人虽然少了很多,可是蚂蚁一算账很开心,因为赚了一些钱。小数点也很高兴,心想:这肯定是我搬家的功劳,我再搬搬家吧,让你发大财。于是,它又向右轻轻跳了一下,这时候快餐的价格就变成了0.01元。这下可糟糕了,一个客人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蚂蚁快餐店”的情境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一、讲授新课

(一)小数点向右移动:

1.师: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客人会越来越少呢?

生:因为快餐价格越来越贵。

师: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

生:因为小数点在向右搬家。

师:小数点向右搬家,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做“小数点向右移动”。

2.(ppt出示快餐的三个价格:0.01元→0.10元→1.00元)

师:这是快餐的三个价格。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10,0.1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1.00,从0.01到1.00小数点一共向右移动了两位。

【设计意图:由“快餐价格”的变化的观察来理清图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小数点移动一位、两位,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0.01到0.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从0.01到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呢?请你拿出预习卡,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验证结论的方法

预设:

(1)改写为以元角分为单位

因为0.01元=1分,0.10元=1角=10分,1.00元=10角=100分,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验证了结论。

(2)利用数位顺序表。

0.01、0.10、1.00,这三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0.01,所以0.10中有10,个0.01,1.00中有100个0.01,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

(3)利用面积模型进行说明

0.01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1是0.01的100倍;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

(4)其他方法(如有学生改写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最终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说明了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两个规律。

(ppt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规律。

师: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呢?

生: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ppt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用了省略号,我省略了什么?

生: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推导还有很多。

师:同学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要是我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时候要怎么办?

生: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比如0.01×10,这时候,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0.1就是0.01×10的积。

类似方法教学0.01×100=,0.01×1000=(强调数位不够,添0补位)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归纳,学生对知识更加清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按照规律类推出新知识。】

5.及时练习:

口答:

(1)把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 )倍。

(2)把1.04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到104.5,扩大到原数的( )倍。

你会算吗?

0.78×1 0 = 0 .35×100 = 0.82×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二)小数点向左移动: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比原数扩大了;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可能是?

生:缩小了。

2.师:同学们来看,这是1,1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1的右下角。

(ppt出示:《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1是怎么得到0.1和0.01的。

生: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1,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1。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我们得到重要的规律,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说一说。

3.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预设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0倍;

(此时师纠正:缩小10倍、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我们应该说缩小到1/10,1/100)

4.小老师上台解释: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结合面积模型大致做如下解释: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补充:把1平均分成10份列式应该是:1÷10。缩小到原数的1/10,其实就是1÷10.

师:如果想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比如1÷10=,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商?

生: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师:(结合ppt演示讲解)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整数部分空着怎么办?

生:添0补齐数位。

5.类似讲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利用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探索、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6.及时练习:

口答:

(1)把5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 ),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 )

(2)把5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你会算吗?

12.6÷1 0 = 40.1÷100 = 70.5÷1000 =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能够用字母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并能将各个量的数值代入关系式求值;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和审题的习惯。

1、 屏幕显示:CCTV,KFC,M, P,你知道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意思吗?(你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

2、提问: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特定含义的字母?学校有a名教师,b名学生,a、b表示什么?

3、生活中经常用字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样既方便有简洁,在我们的数学中还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学生读后,发现读不完这首儿歌)

2、思考n可以表示哪些数。

1、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啦?

2、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你们先猜猜。

3、 我比你们平均年龄大16岁,那我今年多大?你怎么知道的。

4、当你们1岁的时候,老师多大?

当你们2岁的时候,老师多大?

当你们12岁的时候,老师多大?

当你们A岁的时候,老师多大?

板书:

……                   ……

在这,A表示什么?A+20又表示什么?

5、讨论字母A 的取值。、

师:⑴这里的A  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字吗?表示500行不行?

⑵如果老师的年龄用A 表示,同学的年龄怎么表示?

6、用A表示你们每个人的年龄,老师比你们每个人都大16岁,那你能不能利用上A,表示出你爸爸的年龄,你妈妈的年龄呢?

8、观察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教师小结:看来这字母表示数真好,一举两得。使问题即简单又明确。

1、出示三根小棒拼成的三角形,问:拼成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

归纳公式:既然用字母表示数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就将以前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运算律用字母表示来表示。(图形中用“a表示边长(或长),b表示宽,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

1、每千克苹果a元,梨的售价是苹果的4倍,梨是a4元。           (          )

2、笑笑有10元钱,买笔用去b元,还剩下10-b元。                  (          )

3、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X个三角形需要3+X根小棒。   (          )

4、一只鸵鸟的奔跑速度是70千米/时,t时奔跑70t千米。      (          )

1、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N只手有(       )个手指。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看了(        )页。

3、四一班有女生n人,男生比女生少m人,男生有(       )人。

4、每千克苹果a元,每千克梨b元,买3千克苹果比2千克梨贵(          )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那我们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等等,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的发现。

……                   ……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4】

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 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扩大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 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___移动___ 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平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6】

教学内容:小数点搬家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P2425)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CAI课件(见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flash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314。这是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1和4的中间(31.4),再跳到3和4的中间(3.14),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二、创设情境

1、(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师:小数点想了一个什么办法,使288.变成28.8?

同时(电脑演示)?

28828.8

学生很快会思考出:

10

28828.8

2、(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就门庭若市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确门庭若市。这又是为什么呢?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7】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互教互学

刚蒸出来的馒头如果不给它用小火保温,馒头就容易变硬而缺乏口感。同样,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所以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根据题目要求来移纽扣求得数。

我会跟学生说:小数点看同学们学习认真,一高兴,变成一颗纽扣来到我们身边,要跟我们做游戏,大家想玩吗?

然后要求同桌轻轻倒出信封里的数字卡和纽扣,并强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轮流玩,一个人移小数点的时候另一个要认真检查。在这里,体现了同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两人中成绩较好的一方在操作时起示范作用,当轮到另一方移时,就算遇到困难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正。

练习的处理我也是作了细心安排的,如:

(1)把618缩小到原来的1/10,生移小数点得61.8。(强调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2)再把61.8缩小到这个数的1/100,生移小数点得0.618。(小数前面数位不够要补0)

(3)接着把0.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小数点向右移,最前面多余的0要去掉)

(4)最后把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0。(小数点向右移,后面数位不够要补0)

同时,为了让学生把规律和算式联系上,以便往后的灵活应用,我还让学生根据给出来的式子摆得数。

6180÷100=61.8,61.8÷1000=0.0618,0.0618×10000=618

(五)用教用学

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生把规律理解得更好了,学困生也渐渐有了头绪。此时我准备了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做,题型主要是反复巩固规律,最后的两题还有一定程度的拔高。而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最快地反馈给我呢?我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反馈手段:答题时让学生举色卡。

于是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四种颜色的答题卡,先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然后听指令迅速举出自己所选的答案。颜色是眼睛最易分辨的,这样我就能一眼看到谁对谁错了。而马上得到反馈的最大好处就是我能立刻抓住这些出错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

10倍,100倍,1000倍,10000倍

(2)把8.7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

3)把4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

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缩小1/100,缩小1/1000

(4)把0.1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

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缩小1/100,缩小1/1000

(5)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可以通过把小数点()得到。

向左移动两位向左移动三位向右移动两位向右移动三位

(6)把0.06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缩小1/100,缩小1/1000

(7)把最大的三位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0,得()。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8】

知识课题: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小数点搬家)设计者:高泽武学校:成都市建设路小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2、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已经具备了元角分的现实模型,1元=10个0.1元=100个0.01元。0.1元=10个0.01元。以及1米=10分米(也就是0.1米)=100厘米(0.01米)这些模型都为学生探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出错点是小数点移动方向混淆不清。

3.6-0.4=

9.8-4.6=

10×0.6=

并从中找出一道题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激发学生学习状态,也为接下来学习做好准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情境图。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吗?

谁能以故事的形式描述上面发生的事情。

小数点向哪边搬家?使蚂蚁餐厅从很多顾客到一个客人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以0.01为例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后小数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创设情境:一个客人也没有,小蚂蚁特别伤心。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回搬,这时快餐厅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观察价格由1.00元依次变化为0.1元、0.01元。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根据刚学习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你知道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后汇报:小数点向右搬家,因为蚂蚁餐厅涨价了,所以餐厅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一个人也没有。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组内成员的想法。

小组内展开研究,然后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价格由1.00元依次变化为0.1元、0.01元。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数学思想方法也得到渗透。

三、探究结果汇报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小数点向右一位相当于扩大了10倍,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缩小了10倍。掌握小数点移动和小数乘除法的联系4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缩小了10倍10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100倍。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篇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八册《小学点的认识与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改写下面的单位 (先填分数再填小数)

25厘米 =()米 9分米=( )米 3厘米=( )米 7角=( )元 6分=( )元

2、读数

180.018.00 1.800 1800

为什么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呢?(小数点在移动)(板书:小数点) 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课件:

1.话说森林里,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可真不少。小数点就说:“我去玩一玩,一会儿再回来。”说完就“嗖”的一声跑走了。谁知它一走,顾客也跟着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快餐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倍;

小练习:

1、口答:

(1)把34.2缩小到原来的1/10是 ;

(2)把34.2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 ;

(3)把3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2、我会算:

15.6÷10=60.1÷100= 73.5÷1000=

动脑筋想一想: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倍;

……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

出示“四句歌”

小练习:

1、口答:

(1)把0.08扩大10倍是 ;

(2)把0.08扩大100倍是 ;

(3)把0.08扩大1000倍是 ;

2、我会算:

0.98×10=0.34×100= 0.87×1000=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

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28500.0285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数扩大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 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___移动___ 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4、我会选。

(1)把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 ()。

A. 10倍 B. 100倍 C. 1000倍D. 10000倍

(2)把6.7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

A. 0.672B. 0.0672 C. 67.2D. 672

(3)把23.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 )。

A.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B. 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C. 缩小到原来的 D. 缩小到原来的

(4)把0.28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 )。

A.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B. 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C. 缩小到原来的 D. 缩小到原来的

5、思考题:有比3.5大并且比3.6小的小数吗?如果有,请你写出两个这样的小数。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小数点搬家

0.04 元0.40元 4.00元

小 10倍

1/100 数100倍 1/1000 点倍

1/10

减数分裂说课稿2500字


本篇文章名为减数分裂说课稿,是编辑从网络整理而来,欢迎各位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热爱孩子是教师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进行充分的教案准备非常必要。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

减数分裂说课稿 篇1

高三生物教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高三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教学目标】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其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受精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本讲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的过程。

本讲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考点点拨: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有性生殖器官、卵巢、睾丸、精巢;原始的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精子、极体;联会、四分体;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受精作用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减数分裂

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内才有进行减数分裂的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原始生殖细胞(性原细胞)的器官称为生殖腺,雌性动物是卵巢,雄性动物是睾丸。减数分裂是一种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却连续分裂2次的分裂方式,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性原细胞(或体细胞)减少了一半。对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染色体的复制时间在性原细胞发育成性母细胞的过程中,即在同源染色体联会之前早就已经复制完成了;二是联会发生在染色体缩短变粗的早期,发生联会的过程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所以教材中的减数分裂图解表示联会的图中一个染色体中未画出2条染色单体;三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目的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要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还要发生交叉互换,这是三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四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实现染色单体彼此分开,所以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未变,但DNA分子数减少一半;五是第二次分裂程的次级性母细胞的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但与有丝分裂过程不同的是一般已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关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重点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①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比较: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同源染色体,而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区分同源染色体的依据在高中生物阶段有两点:一是染色体的大小,同源染色体一般形成和大小相似或相同;二是着丝点位置,着丝点的位置有端着丝点,也有中间着丝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应是相同的。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像特征是:染色体数目一般是偶数,染色体两两相同,每个染色体中有2个染色单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的中央。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图像特征是:染色体数目有奇数,也有偶数,但找不到两两相同的染色体,即不是大小不同,就是着丝点位置不同,说明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每个染色体中还有2个染色单体,如图所示。②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后期分裂图像的比较,如图所示。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共同特征是:着丝点分裂,每个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彼此分开成为2条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但不同之处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应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一般没有同源染色体。在识图中应对移向同一方向的一组染色体进行分析,如图中,向上移动的一组染色体中,大的2个染色体是一样的,可看作是一对同源染色体。而小的2个染色体也是一样的,可看作另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图中,向上移动的一组染色体中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所以就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图看作是有丝分裂后期,图看作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的过程是一样的,但细胞质的分配情况不同。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2次分裂细胞质均是均等分裂;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2次分裂细胞质均是不均等分裂,在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主要分配在次级卵母细胞中,第二次分裂细胞质主要分配在卵细胞中,极体中几乎没有分到细胞质。

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是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必须经过变形后才能形成精子,变形的过程中细胞质大量丢失,只保留细胞核和一个蛋白质构成的尾部。卵细胞的形成没有变形过程,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贮存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这是为受精卵的发育准备的。

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DNA含量的变化可用图所示的两条曲线表示。

受精的过程是指精子细胞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的过程,故在受精卵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在受精卵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则全部来自母方。通过受精作用把染色体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合子,染色体数目恢复原状时使双亲的遗传物质综合到子代个体中,即保证了同种生物亲、子两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对遗传有重要意义,又使后代获得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对生物的变异也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

学习减数分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减数第二次分裂整个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与有丝分裂完全相同,它完全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

辨析:有丝分裂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在这一点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与有丝分裂是相同的。但是,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体细胞,细胞内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后,同源染色体就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所以次级精(卵)母细胞不存在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因此,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和产生的子细胞中是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的,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只能说是一次特殊的有丝分裂。

问题二:生殖细胞的产生必须通过减数分裂。

辨析:生殖细胞是指生物繁殖下一代的细胞,如精子、卵细胞、孢子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大多是经过减数分裂;但也有例外的,如高等植物的精子、卵细胞的形成都是有丝分裂,还有,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如根霉、青霉等,它们产生的孢子,也属于生殖细胞的一种,但它无性别之分,叫无性生殖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不需经过两两结合,就可直接形成新个体。可见,生物的生殖细胞有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也有通过有丝分裂产生。

问题三:有丝分裂产生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以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存在,而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以非同源染色体存在。

辨析:在一般情况下,有丝分裂产生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以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存在,而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以非同源染色体存在。但也有例外的,如蜜蜂、蚂蚁等,它们的雄性个体(雄蜂、雄蚁)都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通过孤雌生殖产生的单倍体生物,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所以,它们有丝分裂产生的体细胞中也无同源染色体存在。而多倍体生物,同源的染色体就有多个,如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就有四个,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也有同源染色体存在。

三考点例析

例1(20xx年高考全国卷)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正常。另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时,在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以上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染色体数目不正常的配子(以下简称为不正常的配子)。上述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最终结果应当是()

A.两者产生的配子全部都不正常

B.前者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后者产生的配子都不正常

C.两者都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

D.前者产生全部不正常的配子,后者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

[解析]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不正常,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形成两个异常的次级精母细胞,配子全不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有1个次级精母细胞的1条姐妹染色单体不分开,则形成的配子中一半不正常。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

[答案]D

例2(06上海卷)右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二个染色体组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

[解析]本题是一个综合题目,考查了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染色体组的内容。丙细胞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含有四条染色体,形成此细胞的体细胞中含有四条染色体;甲细胞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含有四条染色体,形成此细胞的体细胞中含有四条染色体。因此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答案]A

四自我检测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B.有丝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C.配子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D.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人体下列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是()

A.肌细胞B.精原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

3﹒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染色体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为()

A.4、8、4B.2、4、8

C.8、16、16D.8、0、8

4.含有三对染色体的生物,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同时含有三个父方(或母方)染色体的配子占多少()

A.1/2B.1/4C.1/8D.1/16

5.下面是水稻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几个步骤:①联会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交叉互换④染色体复制⑤细胞质分裂()

A.④③①②⑤B.④①③②⑤C.④②①③⑤D.①④②③⑤

6.课本模型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中,长度相同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代表()

A.来自父方的两条染色体B.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C.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D.以上说法都不对

7.课本模型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中,你模拟了减数分裂中的哪些染色体行为()

A.同源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B.非同源染色体的变化

C.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D.非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

8.下列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A.口腔上皮细胞B.精子细胞C.次级卵母细胞D.卵细胞

9.果蝇的体细胞有4对同源染色体,在下列情况中,预料有多少条染色体()

a.初级精母细胞b.次级精母细胞c.精原细胞d.极体

A.a:8,b:4,c:4,d:8B.a:4,b:8,c:4,d:4

C.a:8,b:4,c:8,d:4D.a:4,b:4,c:8,d:4

1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与同源染色体变化行为一致的是()

A.细胞核B.蛋白质C.基因D.中心体

11.某生物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并且在每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则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A.2NB.N2C.N1/2D.1/2N

12.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13.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24条染色体,那么该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A.12条B.24条C.36条D.48条

减数分裂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 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 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nb

sp;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 2n n n n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

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

减数分裂说课稿 篇3

1.说教材

1、 1教材分析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极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与已经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密切相关。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也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b、理解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

c、联系有丝分裂,掌握精子形成过程

d、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2)能力目标:

a、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b、通过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生参与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b、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加深学生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a、减数分裂的概念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a、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的理解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c、精子形成过程

2.说教法

根据该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素质教学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2)运用游戏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预习和讨论分析能力,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用具:8根橡皮绳,多媒体,幻灯片注重于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渴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学习愿望的教法,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会学。

3.说学法

由于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

4.说教学过程:(两课时)

我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这部分内容尽管抽象、难以理解,但只要教师运用教学得当,学生还是能够体会、理解的。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

2、把课桌椅往后移,腾出半个教室为游戏做准备。

3、设置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学生感兴趣的

减数分裂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总结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讲授

1.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分裂。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过程

(1)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

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

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

3什么叫四分体?

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

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

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减数分裂说课稿 篇5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产生为例)。

(问题:减数分裂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及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3.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分裂吗?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分裂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

板书设计

请简述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特征:

间期: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体积稍微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断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征:

同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形成4个子细胞。精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形成为精子。

减数分裂说课稿 篇6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

4.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3.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解决办法]

(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2)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

(3)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解决办法]在弄清教材图中所画的染色体、dna数量及变化的基础上,再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染色体在精原细胞时就复制了,为什么在联会时,图上的染色体形状仍和精原细胞时一样,没有把染色单体表示出来?

(2)为什么说经过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

[解决办法]

(1)讲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逐渐螺旋化变粗的过程,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时期,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染色体有两条单体。

(2)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来看,染色体数目没增加,却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从教材p103图上看,第一次分裂中,每个细胞有4条染色体,分裂完成时,每个细胞就只有两个染色体了。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

精子的形成过程(挂图或相应的静止图像,以及整个过程的动画图像),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对比图,(详图见教案)

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或相应的静止图像),减数分裂图解(即教材p17图2-2或整个过程的动画图像),受精过程(录像),生物的生活史图解(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图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表。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回顾细胞分裂方式。

2.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

3.推论联会,四分体时期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数量。

4.分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

5.观察并发现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的特点,学会判断区别这两种分裂方式。

6.根据挂图,复述精子形成过程。

7.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8.总结减数分裂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9.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列比较表。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

学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勾书,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讲述: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

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2.精子的形成过程

讲述:精子在精巢中形成。

(示精子形成过程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止图像。)

在精巢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精原细胞。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一个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答出:相同。)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要求学生答出:间期。)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 (板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不是图上画的这个样子。

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指图说明,使学生弄清楚图上谁和谁是同源染色体,还可以利用指头作比喻,如果一个手指表示一个染色体的话,两只手合在一起,则两个大拇指,两个食指等相应的手指都分别是同源染色体。)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教师指图问)图中四分体有几个?

(学生应答出:两个。)

强调: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是四分体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

(答:四个。)人呢?

(答:23个。)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教师提问)此图中,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

(学生答:2对。),几条染色体?(答:4条。)几条染色单体?(答:8条。)几个dna分子:(答:8个。)那么联会时呢?(学生答:仍是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教师特别强调:不要片面看图,妄作结论,就认为是联会时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在图上,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

(答:4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

指图中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答:2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同源染色体分开,),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没有。)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也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是将来要学的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学生回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银幕显示两个细胞,请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找出两细胞的染色体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在此基础上,银幕显示一组细胞,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b是有丝分裂,a、c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

(三)总结

现在,我们再重复看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银幕以动画形式再重复整个过程)。

强调以下三点:

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根据挂图,来讲述精子的形成过程。(请一位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其讲述情况,精彩处给予表扬,不足处给予补充,错误处给予纠正。)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2 基础题t 4

减数分裂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第一课时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它以第二章中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六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三大遗传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②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③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够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从而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说教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能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三、说学法

1、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温故知新:1、课前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2、搞清楚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的关系。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有性生殖?”(学生回答)。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并假设是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来进行推理,推论结果错误。(答:精子和卵细胞应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那么,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目的:激疑)

(二)新课讲授

1、先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概念清则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先明确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勾书,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2、介绍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理解,易造成失误。我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①大小(长度)….…………………….相同

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

③来源(颜色)………………………..不同

设计问题:

⑴同源染色体可以认为是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吗?

⑵体细胞或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同源染色体吗?

4、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

处理方法: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观看减数分裂的过程,分阶段放映,分别讲述各分裂时期:

⑴精原细胞的形成

思考内容:“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原细胞是经什么分裂方式形成的?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否相等?

⑵减数第一次分裂

思考内容:

①什么是联会?(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为什么说只有同源染色体才能联会,但同源染色体不一定都联会?通过下面的学习再回答这个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染色体在什么时期复制?(提问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联会时期进行。)

③什么是四分体?图中画了几个四分体?(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总结出:四分体的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

④为什么说经过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强调了同源染色体分开的时间。)

用谈话法说明: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

⑶减数第二次分裂

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

“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

⑷讲完减数分裂的过程,列表比较各分裂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重点知识。(学生活动。)

⑸参照减数分裂图象,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及变化的曲线图。(学生活动。)

5、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用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用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回顾: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的形成过程完整看一便。让学生明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6、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何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选题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布置作业:从四个方面总结减数分裂:范围、时期、特点、结果。

七、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附:板书设计: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 2n n n n

减数分裂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4、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预习:导读

导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高昂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通过“导练”,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

数列的说课稿集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准备精心编写的教案,以协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对教师而言,写出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不过,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整理了“数列的说课稿”,相信您在阅读本文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数列的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前n项和》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也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公式推导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等在各种数学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也经常涉及到.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二、学情分析

在认知结构上已经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在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运

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在情感态度上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但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尚有待加强。并且让学生在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能够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

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错位相减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重难点的确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这一章的重点,其中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学生难以想到,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如下6个阶段:

1、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西游记后传的情景,即高老庄集团,由于资金短缺,决定向猴哥进行贷款,猴哥每天给八戒投资1万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1万,连续30天,但有一个条件:第一天返还1分,第二天返还2分,第三天返还4分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假如你是高老庄集团企划部的高参,请你帮八戒决策.这是一个悬念式的实例,后面的“假如”又把学生带入了实例创设的情境,营造了积极、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心理倾向,并进一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究问题,讲授新课:

根据创设的情景,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建立起两个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提出如何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通过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类比观察等比数列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则每一项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式子有许多相同的项的特点,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把两式相减,进而突破了用错位相减法推到公式的难点。教师再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启示,正式引入本节课的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请学生用错位相减法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出公式后,学生一起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当q=1时Sn又等于什么,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完整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二是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3、例题讲解: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设置如下两种类型的例题:

1)例1是公式的直接应用,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会合理的选用公式

2)等比数列中知三求二的填空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能力.

4.形成性练习:

练习基本上是直接运用公式求和,三个练习是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练习时,教师巡查,观察学情,及时从中获取反馈信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独到解法提出表扬和鼓励,对其中偶发性错误进行辨析、指正。通过形成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应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5.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小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推导公式的所用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错位相减法和分类讨论思想。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目标和素质目标。

6.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并可布置相应的研究作业,思考如何用其他方法来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数列的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 反映了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 求 )。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求 。”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 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 中,公差 , 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 , 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 中, , 求 。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 和 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 和 , 和 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 和 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 …

由条件可得 即 ,可知 ,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 ; ; ;…。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考察 随项数 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 的情况。 此时 是 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 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 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 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 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 方程思想的运用

2。 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 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 研究项的符号

数列的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等差数列为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性质与应用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说学情

对于我校的高中学生,知识经验比较贫乏,虽然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但并不具备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的说出等差数列的特点;能够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可以利用等差数列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锻炼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活动共同发展的课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采取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并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类比函数,复习提问数列的函数意义,即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将课堂设置成为阶梯型教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课教学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1.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2.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

通过练习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接下来由学生尝试总结归纳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三)深化概念

教师请学生深度剖析等差数列的概念,进一步强调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n≥1)

同时为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小于0,第二个数列公差大于0,第三个数列公差等于0。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四)归纳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上述四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对比找出共同点猜想一般等差数列的通向公式应为怎样的形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猜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五)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求等差数列的第20项、30项等。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此外还可以联系实际建模问题,如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

设置此题的目的:

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小结作业

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回顾加深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思维,还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数列的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 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数列的说课稿(篇5)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116页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认识新的数列即等差数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预设流程:

一、课前轻松,请同学们互相猜谜语

师:大家情绪这么活跃,能不能课堂上也这样。我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这节课就让同学们玩一玩,猜一猜,好不好?

二、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一位数学王国的小朋友,猜,他是谁?(课件出示明明)明明觉的大家很聪明,想和大家来猜谜,你们愿意吗?(愿意)

明明带来了一堆小气球,第一组他挂出了一格。(课件出示)第二组他会挂出几个小旗子呢?你能猜出来吗?

三、初步探索

1、小组讨论,猜测明明第2组会挂出几个小气球子。

2、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二组挂出2个小气球

第二组挂出3个小气球

第二组挂出10个小气球

3、揭示谜底

师: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想的吧。(课件出示)是几个小气球?(2面)

谁猜中了举一下手。其他同学虽然你们和明明的想法不一样,但是都很好,很有想法。

仔细看图,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组比第1组多出1个小气球。)

大家愿不愿意继续来猜猜明明是怎样想的?我们来听听明明是怎样说的吧。课件出示。(画外音:我想让小旗子有规律的摆放)

四、深入探讨

1、师明确要求:老师来提一个要求,请同学这次继续想出下面3组气球的摆放,如果同学们想和明明想的一样的几率大一些,可以多想几种情况。先自己利用小旗子代替学具摆一摆。

2、4人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想法画在纸上(播放音乐)。

3、汇报:(明确先说一说,每组摆了多少个小气球,再说一说有什么摆放规律)

(1)第一种12345(课堂上生是指着所画小气球来说的)

规律:每次都比上一次多一面。

师在纸上画出来,每组都比上一组多出一面。问:大家看明白了吗?是有规律的吗?谁和他们组想法一样?

(2)第二种12121

生说出每组小旗的摆放数量,让大家共同找出其中的规律。

师:谁和他们组想法一样请举手。

(3)第三种124711

生说完之后,师:这么多的小气球,大家能数的过来吗,你有更好的方法表示吗?

生在黑板用数字上记录,横着记录。

124711

+1+2+3+4

师引导生继续发现1234都相差1。

明确再继续汇报时,一人指着图说,一人在黑板上写。

第四种:1251017(板书)

第五种124816(板书)

4、汇报后,揭示谜底

师: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想的吧.

课件出示,先出示第3组,再出示4,5组。

请一个学生说一说明明是按着怎样的规律去想的。

师:谁和明明的想法一样,举一下手,你们真棒。如果明明能像大家一样再添上黑板上的表示方法,我想大家能看的更清楚,对吗?

五、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是又多又好。

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

六、巩固练习

1、师:刚才有的同学猜的小气球的摆放是这样的

出示1101001000

最后一组,应是多少?(生齐答10000)师:为什么?

提示:数量上是怎样有规律的变化的?几个1变成了10,几个10变成100

指明答后,师总结:也就是说,每次增加10倍,就变成了下一个数。

2、师:老师也摆出了几组小气球,课件出示

24814224458

师:你能不摆出图片,就猜出老师空中所要摆的数字是几吗?规律是什么,想好后,可以像黑板上的样子,写出来。

指明订正,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发现。(即增加数字都相差5)

3、师:明明从同学们的讨论中也得到了许多知识,现在他想带同学们到森林中走一走,坐一坐运动,你们想去吗?(想)不过,要去森林王国必须要闯过三关,你们能闯过去吗?(能)

第一关27173252

第二关100907040

第三关139

每一关都让学生说一说答案,以及找出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三关都闯过了,我们就一起随着明明到达森林里去吧。

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大森林里的动画美景。)

师:大森林里这样美,明明做起了运动。你知道他是怎样运动的吗?

出示练习十二第四、五题,学生完成。

七、拓展练习

师:聪聪看大家玩的这样高兴,也来了。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拼摆游戏。

课件出示,练习十二思考题。

第四组该是几个圆片,是多少,应该怎样放呢?愿不愿意和聪聪一起想一想,分成4人小组,利用学具代替圆片,摆一摆想一想。

八、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和推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规律,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不断的来发现它,创造它,丰富它,好不好?

数列的说课稿(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数列的说课稿(篇7)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老师编辑了高一数学教案:数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唯一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上述提供的高一数学教案:数列希望能够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幼儿教师精选说课:大班数学《9的加法》说课稿


一、 说教材《9的加法》是《幼儿园整合性家园共育资源包》中《做中学1》下册的活动内容,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二、说活动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活动目标我定为:知识目标: 学习9的加法,能够看图列式,理解图示与算式的关系。能力目标:观察加法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情感目标: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活动重点:9的加法的计算。活动难点:看一幅图写2道算式。三、说教法 大班幼儿形象思维方式发展已经相当好,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既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本次活动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1、谈话教学法:科学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思考。2、演示教学法:利用PPT进行情境演示,让幼儿更直观的去理解9的加法。3、游戏教学法: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让幼儿感受数学的乐趣,喜欢数学活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说学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在活动中注意安排幼儿的操作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1、动手操作:幼儿利用手中的小棒计算9的加法。2、自主探究:幼儿根据第一组加法的学习,去探究学习第二、三、四组加法。3、合作学习:幼儿合作分工,完成“送水果宝宝回家”的游戏。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我设为四个环节:(一)游戏情景导入——游戏:“手指开花”。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手指开花”。老师手指上开出的“花”的数量和小朋友手上“花”的数量加起来是8。师幼一起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这一环节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二)游戏活动准备——利用PPT图示学习“9的加法”1、学习第一组:“1+8=9”和“8+1=9”。(1)出示第二张PPT(点击出现一个苹果,再点击出现八个苹果,让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提出问题。(2)引导幼儿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并列式。(3)引导幼儿交换加数的位置列式计算。这一环节让幼儿学习如何根据图示学习9的加法。2、利用PPT上的图示,让幼儿自己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自主学习“2+7=9”、“7+2=9”,“3+6=9”、“6+3=9”,“4+5=9”、“5+4=9”这三组加法。(1)PPT3图示:先出现2个梨,再出现7个梨。(2)PPT4图示:先出现3个草莓,再出现6个草莓。(3)PPT5图示: 先出现4只小鸟,再出现5只小鸟。这一环节让幼儿自主探究9的其他几组加法的运算。3、引导幼儿观察四组加法算式,感知加法的交换律。4、师小结,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正确评价。(三)游戏活动过程——游戏:“送水果宝宝回家”。1、师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个水果宝宝图片,图片后面有一个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结果以后送回到相应的屋子里面。送错的小朋友要表演一个节目,送对的小朋友得到奖励。2、师幼听音乐一起游戏,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安全。3、小结游戏:送错的宝宝表演节目,送对的宝宝得到奖励。这一环节让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四)游戏活动延伸:我们家的数学幼儿在家和父母一起找找家里的数学,并列出算计算一下。比如:我们家有一个男的,两个女的,一共有几个人?我们家有五个大盘子,三个小盘子,一共有几个盘子等等。这一环节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道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负数的说课稿集锦10篇


根据规定,每位教师都必须编写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哪些方面入手编写教案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负数的说课稿,欢迎阅读本页面的内容!

负数的说课稿 篇1

1、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2、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负数这部分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重要基础。小学生对负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联系实际的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

2、要通过实际感知,动脑感悟,小组讨论理解,逐步培养数感,促进认识和理解。

3、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的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负数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及归纳总结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突破方法:创设情景,合作探究。

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突破方法:列举、比较、分析。

负数的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负数的练习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页的练习一第4、5、6、7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是通过练习一第4、5、6、7题,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已达到巩固负数的意义,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的目的。

设计理念:

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生生合作,相互启发。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与启发,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很容易达到巩固负数的意义,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的目的。

教学重点:

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负数,会结合具体的量进行大小比较,懂得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渗透有关科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数,是什么数呢?(负数)经过前几次的学习,你现在知道负数的哪些知识了?(回忆整理负数的内容)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引入:我们的“天气预报员”给我们调查了明天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我们一起听一听,当当记录员。

(1)一个学生报天气预报,其他的学生进行记录。

(2)从记录的情况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反馈。(复习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写法,比较温度的高低,知道温差的大小)

(4)同桌合作,互相启发,提出数学问题,请同桌解答。

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会用到正数和负数,请同学们一起来举例说一说。

学生:知识竞赛扣分用负数表示。

学生:向前走用正数表示,向后走就可以用负数表示。

学生:收入和支出分别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应用数学方式解答]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一第4、5、6题。

2、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课堂作业

1、用正、负数表示。

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负数的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

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

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二、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四、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负数的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一填。

①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

②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③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正负数的意义,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上的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预设: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3)独立画图,交流反馈。

①你是怎么画的?

②比较大家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单位长度不一样。)

③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什么数?

④课件演示画法,教师小结: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相应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直线上的负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方法,初步认识直线上的负数,培养独立思考习惯与实践操作力。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

(1)在直线上表示负数

①请学生独立在直线上表示出1。5和-1。5。

②集体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表示的?

预设:①—1。5m表示向西走1。5m;②—1。5在—1和—2之间。

(2)如果你想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该如何运动?

(3)观察1。5和—1。5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1。5在0的右面1。5个单位长度,—1。5在0的左面1。5个单位长度,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②它们到0的距离相等,都是1。5个单位长度;③它们之间相距3个单位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1。5和—1。5的对比,明确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离起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侧,渗透+1。5和—1。5的绝对值是相等的。

(4)同桌合作游戏:你走我说。

举例:如果小明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

(5)引导观察:在直线上从0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往左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①0右边的数是正数;②0左边的数是负数;③从左往右的数逐渐增大;④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直线的认识,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渗透负数的加减法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做铺垫。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说说怎样在直线上表示这些数?

②从起点到—如何运动?哪个点与它到0的距离相等?它们之间相距几个单位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在直线上表示—、—0。5这样的负分数、负小数,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用直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让学生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①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②如果一个人从“—2”位置出发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如果从“—2”出发先向西走1米,再向东走4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

③同桌合作游戏:你说我走。

游戏规则:一个人说明起点的位置和如何运动,另一个人用笔尖表示人在数轴上运动,标出最后到达的位置,并用一个数表示这个位置。

(3)课件出示题目:

体育达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如下:李勇45个、张军28个、张强33个、赵刚26个、王亮18个。如果每分钟做仰卧起坐30个算达标,以达标的个数为标准,记录每个人的成绩。刚好达标的个数记为0个,超出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②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4)课件出示题目:

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4、+10、—5、0、+7、—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平均成绩是多少?

①你知道这六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②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预设:方法一:(84+90+75+80+87+76)÷6=82(分);方法二:80+(4+10+7—5—4)÷6=82(分)。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负数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负数的说课稿 篇5

预习提示

1、在实际问题中,为便于记录、计算引入正、负数体会其引入情境;

2、理解正、负数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会表示。

知识目标:

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能力目标:

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目标:

体会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学习要求

巩固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加强应用问题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学习检测

一、选择题

1.篮球赛的组织者出售球票,需要付给售票处12%的酬金,如果组织者要在扣除酬金后,每张球票净得12元,按精确到0.1元的要求,球票票价应定为()。

(A)13.4元(B)13.5元(C)13.6元(D)13.7元

2.一商店把彩电按标价的九折出售,仍可获利20%,若该彩电的进价是2400元,则彩电的标价为()。

(A)3200元(B)3429元(C)2667元(D)3168元

3.某商店将彩电按原价提高40%,然后在广告上写“大酬宾,八折优惠”,结果每台彩电仍获利270元,那么每台彩电原价是()

(A)2150元(B)2200元(C)2250元(D)2300元

4.一个商店以每3盘16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录音带,又从另外一处以每4盘21元的价格购进比前一批数量加倍的录音带。如果两种合在一起以每3盘k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可得到所投资的20%的收益,则k值等于()

(A)17(B)18(C)19(D)20

二、解答题

5.某城市有50万户居民,平均每户有两个水龙头,估计其中有1%的水龙头漏水。若每个漏水龙头1秒钟漏一滴水,10滴水约重1克,试问该城市一年因此而浪费多少吨水(一年按365天计算)。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一>数学>初一数学教案

学习重、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过程:

1、比比看谁快:

(1)比0大的数叫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前加上“-”号数叫负数;

(2)把下列各数写入相应集合里:

-10,6,―7,0,―2.25,―,10%,

正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 …}

正数集合{…}分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2、想一想: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这个月他们的体重增长值;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一>数学>初一数学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

教学内容:教材P3---P6

学习目标:1、整理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学习:

1、阅读教材:P3---P6

2、阅读材料: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们的数学老师。身高1.75米,体重74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小学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思考讨论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3、在同一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意义;

4、(1)向东行进-50米,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某水泥厂计划每月生产水泥2000吨,一月份实际生产了1100吨,二月份实际生产了1350吨,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每月超额完成计划的吨数各是多少?

 

负数的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1正数与负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分数等,对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鉴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表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负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培养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目标:实际例子的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理解掌握负数的意义及0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辅以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2、说学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

(5)布置作业;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

提出问题: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那么要表示这两个温度该怎样来记呢?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从而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例1:气温有零上5℃和零下5℃;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ppt展示)

学生分组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的特点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然后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这样的互动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这时候,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零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提炼出可以指导解答其他同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上把“上升”“盈利”“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把与它们相反的量规定为负。同时举出实例,加深印象。

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拿出教具: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形象的表示出0具有的意义。同时,提出“0只表示没有吗?”这样的问题,通过讨论黑板上出现的几个实例,加深对0的意义的理解。

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每位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1、课本例题::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解决方法)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加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学生自主完成)】(ppt展示)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突破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这一难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题意。

【2、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学生抢答,送出小奖品的形式)】(ppt展示)

感受数0的特殊身份,并为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做铺垫。回顾上面举的实例,再次强调0表示的意义。

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

不断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出现的数是不是都能用正负数来表示呢?

3、每天前进一步,每周可前进多少;每天后退一步,每周后退多少?)

5、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出课后思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能否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呢?为下节课学习有理数做铺垫。

附:板书设计

1、1正数与负数

定义:

1、正数:大于0的数,如:+2、+10

2、负数:小于0的数,在正数前面加“-”号,如:-3、-39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题:

例1:气温有零上5℃和零下5℃;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练习题:

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加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作答区

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正数与负数》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实际课堂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希望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从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知识的能力,使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由于经验的缺乏,对实际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够充分,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负数的说课稿 篇7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学习重点

负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2)教学例1

出示温度计,请同学们在温度计上分别找到零上16℃和零下16℃。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活动二

(4)教学例2

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活动一: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1.观察数学书P1的例1图:

思考:

(1)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

(2)你能用数学的方法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我想这样表示:

2.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3.阅读并弄懂下面两行话

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4可写作4。

活动二:理解正数与负数表示的具体意义。

看例2的存折明细示意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负数的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1、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2、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新课标》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重要。本节课我先结合地震引出负数,再联系南方大雪灾,让学生在雪灾的场景中对比正、负数;还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比如在温度中体会到负数刚好是与正数相反的,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3、注重数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的事例和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军民一条心,全民献爱心的战胜困难的决心,还就两次灾害的发生提出环保的迫切性以及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同时结合教师精彩的结束语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负数的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第1-3页上的例1、例2,书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观察和讨论,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3、通过实列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负数,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正数、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没有0刻度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1、选择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列各数:

(1)、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育明小学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2)、我校本学期转进学生6人,转出5人。

(3)、李叔叔做生意,10月份赢利1800元,11月份亏损500元。

师:出现在信息中的两个量都是怎样的两个量?

生:是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独立思考怎样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把想法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为简练的记录方法。引出:+(正号)、-(负号)。

小结导入:在生活中,有许多意义相反的情况存在我们都要用到正负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负数。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1、借助温度计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用温度计显示四个城市的的天气情况(课件出示)

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并用数表示各城市的温度情况,

2、学生动手拨一拨,感知0与正负数的关系。

质疑:0是正数还是负数?

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在温度计上0摄氏度是0上温度和0下温度的分界点,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出示存折上的存入与支出数

让学生说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并得出结论:存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4、介绍正负数的读写

师:正数前的符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00可以写作500;

师:正号可以省略,负号呢?

生:不可以,那样正数和负数就分不清了。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1、快速抢读并判断(书上做一做第一题)

2、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为(),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为()。

3、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秒。如果风速为+0.4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相对而跑。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

师:你对负数还想了解什么呢?

负数的说课稿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历史,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究竟什么是负数?它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认识负数(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在谈话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结合情境,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

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20xx年1月21日20时—20xx年1月22日20时)。

教师:请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19℃,最低气温是零下27℃;海口最热,最高气温是23℃……②-12℃表示零下十二摄氏度(读作负十二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数字前加“-”……

(2)-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预设:①-3℃表示零下三度,3℃表示零上三度;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③先找0℃,往下数三格表示-3℃,往上数三格表示3℃。

(3)0℃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①0℃表示天气很冷;②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③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小结: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

(4)请在温度计上表示-18℃,比一比-3℃和-18℃哪个温度低?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气温引入负数,初步了解负数的读写方法,体会0的特殊性,并通过提问“-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数、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认识正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

教师:研究完气温,再来看看存折上的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说说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预设:①20xx.00表示存入20xx元;②500.00和-500.00的意义恰好相反,一个是存入500元,一个是支出500元。

(2)教师: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

预设:水面上升2米、下降2米;乘车时上客5人、下客6人;货物运进200吨、运出150吨……

(3)我们怎样来表示像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教师: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需要用两种数。一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如3、500、4.7,这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上负号“-”的数,如-3、-500、-4.7等,这些数是负数。那么0是什么数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好多时候要用到正数、负数,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一看!

(四)了解历史,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内容。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负数发展的历程和中国在负数发展上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同学们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喜欢《《小数加减法》说课稿集锦4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