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菊花与刀读后感12篇

09-24

正所谓“读书谓己多,抚事知不足”,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会被作者的才华所震撼。您写作品读后感时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心得吗?我们强烈推荐这篇“菊花与刀读后感”文章内容深入浅出不容错过。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1

看了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刀》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像我这样的反日情绪,我们满怀激情的中华儿女大都存在。 我觉得如何理解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是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盯着一个角落看死了,我们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也是我们作为 21 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菊花与刀》这本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看完之后,我对日本少了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

先说说这本书吧。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本书也被认为是 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读本 , 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由此可见《菊花与刀》的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值得我们去深读。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2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3

菊花代表皇权、矜持、隐逸,而刀标记着日本的军人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冲突的两者恰好代表了日自己的性质,日自己性质的两重性,令日本成了一个令全部学者都难懂的民族。

曾有一段光阴陶醉于日本文化,极其沉迷地赞美日本茶道中包含的深意、澹然的技术,还有那日本兴办寂静、古典、昙花一现的美感,和日本文学中朦胧周密、境地唯美的表白。这一种沉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照覆盖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射下,时候永久地停息在金字塔的顶端。那是天真从魂魄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乞降震撼。

对日本有所明白,是经历李兆忠的《暗昧的日自己》和《东洋过客》,而喜欢日本却因百般伶俐的文学着作,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赏玩的过程当中,我心中一直保管一个疑义,何故那个恪守往日、传承典范的日本可以云云毫无芥蒂地采用当代漂后,同时又可恪守原本的保守,这使人老是不由得想要堆出尽管不过这样的句式,这个谜底只有我在看了史乘的那部可谓典范的大作时才得回了处理,它即是由美国驰名人们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其时作家遭到美国战时谍报局托付,针对二战后美国究竟该如哪里置日本,日本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精彩的陈诉,作家果不负重担,尽管她的终身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百般文件和战俘的口述中光复出日自己性质的实质,以至连日自己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明白程度不住地赞美,成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好读本,于今热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自己冲突的秉性、岛国的个性引出,深入地琢磨了这类冲突性质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事百般局面的知道,进而揭穿了日自己那些新奇动作的实质。书中讲解了日自己的品德观、心理圈、自我疗养、童子培养等,其行文富裕深入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自己的特征正如文中所说日自己既好斗又慈爱、既尚武又崇美、既凶恶又有礼、既呆板又善变、既守旧又易于采用新的式样。他们便可与美国维持亲热不断的隔绝、站在统一阵线,同时亦可在日趋重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召唤;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傲慢地说天皇政权可福分长久,又可拍出像《日本淹没》这样极具忧虑认识的灾害影片。他们的性质犹如那软弱又断交的樱花,花开后又赶快凋谢,那断交的姿势不带一丝留恋,所以教导了她如梦乡一般的漂亮,孕育了日本文学独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陈旧漂后的传承者,我们一直以教授者自居,而一直不肯选取外来文化,也忽视了每种文化都其特有的民族性。本来在那长久的唐代,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展开起了脱汉运动,孕育了属于本人的价格观,近代日本的赶快突起与他们的文化特征痛痒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明白了日自己的性质特点,在往后赏玩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秉性中更加深刻地明白他们的心思。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4

第一次看到《菊与刀》这本书,就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严谨客观的立场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着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着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着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菊与刀》的出现,不但通过此书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让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最讨厌的莫过于日本人,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暴行也植根与现今的每一个华人。但又从某个角度佩服与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向往和吸收,贯通与现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语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车,电话,的读法都是直接音译的,可见当时的拿来主义如此之快。

从江户时代起,和日本内战不断,直到德川家康一统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的仕阶层,指的是武士。日本武士有着高尚的地位,同时誓死忠诚与各自藩主。没有藩主的武士称之浪人。据《四十七浪人》记载,浪人为了替自己死去的藩主报仇而杀死自己的妻儿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国家也包括中国人也看不明白的表象下,其深层次的体现出日本人对情意的理解。

但同样又是二战败后的日本,反而兴高采烈的欢迎战胜国美国下榻自己的国土,其欢迎程度好像是日本来了一批美国暴发户旅游一样。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一言道不尽文化背景,但影响我最深的还是日本快速发展中其文化的张力,在日本也有闭关锁国的时期,美国用战舰敲开了日本国门,但当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火,很快日本就打开的国门,用一种欢迎的态度去接受,开始了国家间的通商,当时的西方工业化使得日本望尘莫及,日本人开始从这一刻起,从师从中国开始师从西洋。一切都发展的如此之快,工业西化,生活方式西化,文化西化。这样的速度也一度冲击的传统文化。甚至有的传统文化一度明令禁止,如相扑等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丑陋的极近裸体的活动。当日本一切与西洋相同时,日本还是原来的日本么?日本人的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是否还具有意义,日本是否继续一味的仿西。人们提出的质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容,是日本人又提出新的观点。

谓日本之诡异,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

西方国家认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

谓日本之强大,其可称为亚洲历史上最好学的民族。文化中包学历中国儒家哲学,工商业集西方之大成。直到20xx年世界500强企业里有67家日本企业,足足比中国多了一半多。

希望今后能去日本,不为别的,就是想去哪里感受一下风土人情,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5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该书介绍了日本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它的创作充满了深刻的哲学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6

《菊花与刀》是作者鲁丝本尼迪克特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制定对日本的政策方针而定的。这本书从西方人看世界的角度对日本社会各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中包括日本人的战争精神、日本人的社会地位阶层、日本人对天皇的忠和对长辈、先辈的孝、日本人对人情的认知、日本人的自我修炼、日本人对儿童的训练以及战后日本人等方面。以下是我对这些方面的理解。

第一、 日本人的战争精神

在战争问题上,日本人强调精神力量的伟大。日本**极力鼓吹只有精神才能战胜一切,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日本军人在战场上只顾往前冲,而不考虑现实客观条件。胜利的荣耀和国家的荣耀永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对于主观精神力量的作用,日本人有着非常偏执的幻想。在战争问题上,对日本来说,侵略中国的战争不是侵略,而是出于自己对世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日本人现在不承认南京大**和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但是,日本人在战争时拼命抗战,对交战国仇视,然而战后,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都能很快的接受事实。特别是在日本战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民接受失败的速度之快,胜利者难以想象。对于同一事件,他们有两种矛盾的行为。

第二、日本人的社会地位阶层

在日本,不平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日本人的相互接触中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关系。日本社会阶层的分布是一个金字塔,天皇是最高的精神领袖,贱民是最底的。

各阶层被固定安排到相应位置,并被安排了相应权利。各级人民都清楚自己的义务、特权和地位。如果某个阶级受到伤害,它可以提出**,但只要它超出自己的特权范围,就会受到惩罚。

虽然日本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不同阶层之间有沟通的渠道。

在国家、社会和家庭关系中,日本人总时时行等级制度。人们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个系统使他们的生活可以**,并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

因此,日本人很少有突破自己在等级制度中地位的想法。长期形成的“各安其位”的这种思想,使日本人在遇到战争、灾难时能够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三,日本人对皇帝的忠孝

天皇是日本神道教的核心。日本人非常崇拜天皇。这种崇拜情绪在战时尤为强烈。上层阶级会利用皇帝来引导人们的意识倾向。二战之后,美国在日本保留天皇制就是看到天皇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利用天皇的影响力来实施美国对日政策。

日本人在家族中很重视孝的作用,但是这种孝的对象仅限于生存者,对于已故的先辈他们心中的孝就不是那么强烈。晚辈对长辈几乎是无条件服从,即使是为了长辈无理由、无原则的要求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认为理所当然。这也反映了日本的集体主义,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幸福。

第四、 日本人对人情的认知

日本人认为祖先、历史、社会都对其有巨大恩情,因此他们身上始终背负有义务。然而,日本人很讨厌欠别人人情债,一直偿还人情债务很容易使日本人动怒。因此,在亲属以外的社会关系中,日本个人是相对独立的,否则他们会卷入感恩与报答的纠结之中。

但另一方面,一旦受到他人侮辱,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报复。日本人对人情的这种认知也可以解释日本社会一些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日本人如果受了别人很大恩情而还不了,有时就会选择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日本男性如果陷入恩与报恩的纠缠以及其他一些烦人的事情,日本人“忍”的习惯使得他们情绪无处宣泄,因此就会有家暴现象的频繁发生等等。

第五、日本人的自我修炼

日本人虽然强调各安其位,但是他们很重视个人修炼,希望自己提高能力,尤其在精神上能达到一种高的境界。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都有积极的态度。

第六、日本人教育儿童的方式

在这方面,日本人很不一样,他们经常嘲笑和鄙视孩子,以帮助他们成长。这种童年经历对日本人的性格和成长有很大影响。因此,日本人认为获得合作伙伴的认可很重要。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长大后适应日本的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父母有时会采取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但只是偶尔。

第七、战后的日本人

二战后的日本人很快的接受了战争失败的现实,以一种较低的姿态接受美国的援助,共同努力,使得日本在较短时间里就取得了经济上的飞跃发展,在国际地位占有一席之地。在世界历史上,日本是唯一一个按照自己的计划己计寻求外来文明并有效吸收外来文明的国家。他们学习先进文化但从未模仿。

日本人擅长在强大的个人和国家面前学习,而不是自大。 这种态度值得学习。

这本书以《菊花与刀》为名,“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的象征。他们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但同时也存在着强烈的矛盾。作者用两个强烈矛盾的事物来反映日本人在认识事物时的矛盾倾向。

这本书虽然从不同方面来介绍日本人的价值体系,但是这几方面最后都能归结于一点,那就是日本的等级制度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他们的行为方式都是受此影响。因此,日本人行为的两种自相矛盾的方式在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菊花”与“刀”,一种是软的力量,一种是硬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结合形成了日本的国家**,维持日本的社会安定以及决定着日本**的对外行为方式。但是菊花与刀代表的都是日本等级制度中的上层阶级,所以日本人的这种价值体系是在等级制度的下形成的,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因素,而可能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无意识中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弱化。

但是,几百年来日本人民心中等级制度的实行,使日本人民很难完全消除这种思想。在这一制度下形成的价值体系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交流后的点评与思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允许多元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重要性不断显现。

作为一个个体,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以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别人的优点。作为一个国家,要处理好国际关系,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了解他国的文化体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在经过历史的证明后更加显示出它的正确。

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矛盾。对于日本侵华的历史,我们都记忆犹新。但历史已经结束,我们要展望未来。

发展是绝对原则,实力是判断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实力的唯一标准。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7

看了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刀》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像我这样的反日情绪,我们满怀激情的中华儿女大都存在。我觉得如何理解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是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盯着一个角落看死了,我们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也是我们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菊花与刀》这本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看完之后,我对日本少了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

先说说这本书吧。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书也被认为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由此可见《菊花与刀》的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值得我们去深读。

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这样看来日本的确是一个让人觉得很矛盾的名族,日本人有着双重性格。

作者以战争为起点,先写到战争中的日本人,并且还费了不少篇幅。最使我震撼的便是日本人认为精神将赢得对物质的胜利。日本人一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对物质主义甚至到了鄙夷的地步。这也深深的体现在战争中。他们将军舰和大炮只视作不灭的“日本精神”的外部表现。他们鼓励士兵说:“我们的身体越是沉重,我们的意志,我们的精神就越能凌驾于肉体之上。日本打胜仗的时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他们的军人也一再说,这场战争不是军备与军备的较量,而是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同日本人对精神的信仰之间的决斗。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战胜一切,这一点深入到他们对外的战争以及对内的国民管理中。此外,战争中日本人经常说安全感与士气不过是一个精神准备的问题。当遇到麻烦时,日本人对其国民的照例交待是说这是早已预知的,所以丝毫不必担心。这样似乎告诉国民,我们居住在一个可预知的世界下,任何事情都是我们预先知道的。这样的说法便给了日本国民一种安心感,使他们可以很淡定的面对一切。其实我感觉这一方面也是在说日本人强调精神上战胜一切。他们通过培养精神以鼓励民众和士兵,让他们充满希望无所畏惧。

接下来,作者向我们说明了日本人是如何的各守本分的。日本是一个等级深严的社会,他们相信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点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人与人之间是一定要分清身份等级的。日常交往中的细节动作也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地位如何。同时日本人同我们中国人一样也十分尊崇孝道。早在公元6、7世纪,日本就接受了中国人那套系统的孝道理论,同时也采纳了中国的佛教、儒家伦理以及世俗中国文化。但是孝道的表现特点难免有所修改,以适用于不同的日本家族结构。“孝行”在日本是一个只限于家族内部面对面的成员之间的问题。它意味着在一个几乎只限于自己父亲、祖父、他们的兄弟及后裔的团体中,根据辈份、性别和年龄占据一个适合于自己身份的地位。由此看来,日本人是一定要分清等级的,他们各守本分,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守旧也使日本历史上一度落后,被西方国家欺凌压迫过。1853年的“黒船事件”后,许多日本人觉醒,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明治维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期间,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

此外日本人的负恩感在书中的描写也是很经典的。当日本人说“我得到某人的恩”时,这就意味着“我对某人负有义务的重担”,他们把这种“债权人”、这种施恩者称为他们的“恩人”。“记住一个人的恩”可以是互忠互爱之情的一种纯真流露。日本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里便载有一篇题为“别忘恩”的小故事。无论是“皇恩”、父母之恩、师恩,日本人都十分的重视。为了还恩他们可以做出很大的牺牲,日本人认为受恩惠便是欠了别人的债,自己也承受着的负担。于是日本人便常说:“一个人永远无法报答恩的万分之一。”此外,书中出现的一词“义理”,其内涵也算是日本独特的范畴之一。义理不同于义务,在日本人眼里,“义理”可以解释为“正当的道理人;应该遵循的道路;为向社会谢罪而不情愿地做的某种事情。”“义理”在日本人看来是对难以承担的关系的一种充分表述。于是日本人常说“义理最难堪”这句话。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8

东莞理工学院

12电卓

说句实在话,在我读《菊花与刀》这本书之前并未觉得日本的文化和我们会有太大的差异,毕竟,日本与中国相邻,我们两国之间的渊源也不浅。在听《形势与策略》讲座时,老师对日本的介绍让我很惊讶,甚至不能接受。日本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很矛盾,难以理解的。

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和武士道德象征。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野蛮又文雅;即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存在的便是合理的。类比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譬如中医等,不也是难理解的么?但为什么,我们一直并不觉得呢?

同样,当我们了解日本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时,一切都会有答案。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美国战争情报局的委托,利用文化人类学家的技能研究日本的民族性格,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这便是《菊花与刀》的来源。

日本人是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日本人虽然不否认物质是必要的,但认为物质是次要的、暂时的。日本人说,精神就是一切,也是永恒的。

但他们无疑有时候难免陷入主观性。与精神的重视相对应,日本人非常关心名誉,他们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以之反省自我、判断事情的是非。但很显然,他们个人的善恶判断力被搁浅了。

所以,不难理解,但别人认同他的行为时,哪怕他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很不对的,需要时他依样做下去。

日本人很重视各守本分。与我们追求平等不同,日本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但日本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会有任何问题,但他们认为这是非常自然和合理的。在日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他们相信这样一个社会可以有秩序,否则,他们就没有安全感。

幕府统治时期,农民非常贫困。他们向封建领主和幕府当局提出抗议。农民领袖绕过名声,直接向幕府当局请愿。随后,幕府进行调查,而且绝大多数判决有利于农民。但,虽然农民诉苦是正当的,国家也尊重其诉苦,可是,尽管裁决对他们有利,他们违背了严格的等级制法律。

所以他们被判死刑。甚至,农民也认可这个命运。

日本人很重视孝道。但日本人的孝是只限于面对面的家庭长辈的。在日本,人们应该服从父亲的安排,在做任何事之前得到父亲的同意。

在日本有一个总所周知的谜语:“想向父母提意见的儿子犹如一个想在头上长出头发的和尚。这是为什么?

”回答是:“无论多么想干也办不到。”而长子是继承人,分享了父亲的特权,他们很早就学会装模作样地摆出负有责任的样子。

在日本家庭,妻子是没有多少地位的,重男轻女在日本是正常的。

精神准备对于日本人而言尤为重要。在二战后期,日本多座城市被美国接连攻克,然而,无线电广播一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性”,民众、士兵便不再担心,哪怕他们即将战败,因为他们都有精神准备,他们有理由认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积极希望的,而绝不是别人强加的,换言之,失败是最大的成功(他们不认为这是失败)。

许多人很难理解日本人民对天皇的无条件和无限忠诚。在日本人看来,天皇是绝对正确的,任何日本人都拒绝谴责天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日本人民认为天皇不应该对战争负责。

另外,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报恩是由条件的,也就是说,施恩者必须是认为自己高尚、能报恩的人。

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情绪已经从自身的借口成为侵华战争的内因。它想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也就是说,作为日本的附庸,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在书中,日本是这样的一种形象。其实,日本人自己本身也觉得《菊花与刀》这本书对他们描述很到位。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书中所描述的只是日本人民在理想中认识和追求的形象。这就像我们中国人说我们有优良的传统一样,但是实上,我们的中国品质并不好。

如果日本人是书中描述的形象,那么幕府将军不可能控制天皇。日本社会最低层的商人不会有那么多人成为武士。在日本没有人会逃避父母安排的婚姻

无疑,研究日本,我们应该联系日本本身的文化传统。但,要知道,日本人也是人,他们也会有人的共性,都是性本善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高的,也没有一个国家是低的。每个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

一概而论是很肤浅的。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9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yjs21.Com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10

《菊花与刀》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个性。阅读《菊花与刀》 ,加深了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了解。

菊花,象征着和善、文雅、美丽、隐逸、适应;刀,象征着尚武、好斗、蛮横、刻板,两样具有含义相反的事物,成为描绘日本这个民族的事物,不难看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而这也是其奇异的双重性格。

日本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全世界的人对此都有一种复杂的感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日本令人厌恶和憎恨。然而,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岛国日本却不得不让人钦佩。

在我看来,日本民族很奇怪。一首旋律奇怪的“能乐”会令人惊骇,哀伤,却不知道哀伤些什么,所以有人说日本是一个“物哀”的民族,日本的国歌“君王的朝代”就证明了这一点,“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沙砾成岩兮,遍生青苔……”旋律如同哀乐,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感。然而不仅日本的音乐如此,日本的文学也是这样。

然而,日本也是一个懂得追求美与自然的国家:低矮的、木质的、简单的带有滑动门的房子,地上是平坦的榻榻米,外面是假山池塘。屋主正坐在桌子上沏茶,这在日本是很平常的生活。日本人也好清洁和泡澡,泡在热水里是日本人的享受。

娱乐生活也很丰富,艺妓歌舞多才多艺,今天的东京很热闹。

既然日本人是个“物哀”的民族,那日本人又为什么这么会享受呢?这就体现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还体现在对战争和生命的态度上。在日本,皇帝的威望甚至比中国皇帝还要高。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了忠于天皇的思想,甚至献出了生命。菊花,是皇室的微观,然而,美国是一回事,国家的发展是另一回事。

皇帝在欣赏菊花的静谧之美的同时,宣扬武士道精神,成为武士尊严的象征。书中向我们提到一个词:“义理”,中国朱熹理学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必须去做的道义的义务”,忠君也是“义理”。

武士重视义理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当自认为败坏了名誉或愧对于天皇,他们会采取残忍的极端的方式谢罪:剖腹自杀。在腹部划出一个十字。

有时,这种英雄式的道歉也出现在日本女性身上。一些妇女自杀是为了鼓励她们的丈夫不要害怕战场上的伤亡。古代日本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或诚意,常常自残,这在外界看来是完全不合理的。因为皇帝,他们不怕战争,武士道精神也助长了侵略性。从中,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刀之冷酷极端,丝毫不见菊花的飘逸端庄。

然而,日本人无可否认是个“礼仪之邦”,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在日本生活中,见长辈鞠躬,坐姿仪态符合礼仪一直是行为准则,在开饭前,他们也往往做仪式,据说他们饭前说的话是“感谢你命延我命”,从中,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菊花的飘逸端庄,丝毫不见刀之冷酷极端。

书的最后一章介绍了战后开始反思过去的日本人。按照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是和平的,日本若想继续发展,就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但是,“武士道”不甘服输,“士可杀不可辱”的性格令当今一些日本人还不愿承认战争的谬误。这又是日本的一个矛盾所在。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也体现在许多方面。我不想在这里细说。

但是另我奇怪的是,本尼迪克特作为《菊花与刀》的作者,为什么会对日本了解这么深,比日本人自己还清楚透彻?不过,看了《菊花与刀》之后,的确是收获挺大,最起码让我全面认识了这个民族,也让我正确客观的认识这个民族。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11

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与武士道德的象征。在本文中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花与刀”这两种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形式表现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认识日本和日本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日本的种姓制度,促进了天皇至上的思想,也是日本历代更迭革命中从未发生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综合的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日本文化与西方的欧美“罪感文化”及东方中国儒家“仁道”文化相对比,把日本文化总结为一中独特的“耻感文化”。罪恶感文化是靠内心服罪来行善的,而耻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约束力行善的。不同与中国的“仁”,日本人认为这是给道德低的人设置的标准。

对于日本人来说,“耻感”是高于一切的,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义务认同。由此产生了义务和义理的差别。在日本,义务是无限的,包括忠孝义务,即对天皇的忠诚和对血亲家庭的义务。

天皇和父母的恩情是永远都还不完的。在日本有一个总所周知的谜语:“想向父母提意见的儿子犹如一个想在头上长出头发的和尚。

这是为什么?”回答是:“无论多么想干也办不到。

”然而义理则不然,往往是不情愿不愉快的,有限的。比如对姻亲家庭的责任。这些只是作为义理,不像义务那样责任重大,但人们也不愿背上违背义理的骂名,这是一种耻辱。

读过《菊花与刀》一文后,我对日本文化及日本人愈加感到震惊,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和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一方面,日本文化使他自立、受人尊敬、偏执、自大;另一方面,日本岛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国文化边缘的种种限制,构成了日本文化人格中敏感、脆弱、悲哀、孤立的色彩。毫无疑问,日本文化与日本的矛盾既有人类独特矛盾的共性,也将人性矛盾表现到了极致。

菊花与刀读后感 篇12

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其实也无非是动机强烈,意识对物质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结果。

《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着作。然而本书的形成以及强大的影响力是他显得如此耀眼、如此与众不同。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1946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赞同和好评。日本着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确实,作者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能力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她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宽宏大量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反观我们,2001年世贸大厦被炸后,谈到911,很多国民便神采奕奕的大谈美国是活该、报应。先不管美国与我们有什么深仇大恨,这种行为本身即是非常不应该的。看待世界不能仅凭一时情绪,不能总带着有色眼镜,为911欢呼庆贺是对恐怖活动的认可,更是对人本精神的藐视!

在看《菊与刀》的正式内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给我们上了有价值的一课客观的审视世界,冷静的看待对手,摈弃简单粗暴的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