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八篇

09-27

读书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之一,作者写的这篇小说,使我们受益匪浅。你知道一篇精彩的读后感都有哪些要素吗?以下是本文的首篇介绍“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有着人们毕生追求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非常爱东坡,他的东坡也有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难免天真,为此会吃苦。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书想描述一个优雅,聪明和有趣的人。他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他的生活近乎完美。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

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上脏水,并带着20多名家属来到黄州。他的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了屋漏夜雨,凄惨不堪。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对于拘束的中国古代来说,“气”是浩然正气,而这股气,是理应可以打败一切暗黑的。但是这种“气”在一个懦弱的皇帝和一个倔强的宰相面前,是要低头的。

我看到林语堂先生花了将近十页专写王安石的时候,不禁有些吃不消,一方面觉得自己看起了《王安石传》,另一方面对他这种近乎**的人格感到无力,但是终究他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过于固执于一个错误的观念。事情坏在苏东坡表面看似风流潇洒,其实也是个倔强的人,多次上书,平均字数一万字,虽然每篇奏章都是上品,但是他始终做不到像王安石和他弟弟苏子由般寡言稳重:“我看到什么不好的,就必定要想在饭菜里看见苍蝇一样唾弃他。

”这才导致了话柄大量泄漏,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然很痛恨自己,没能将千万百姓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政治家前不能加著名二字的理由,治民无疑和政治天差地别。

这一点我就想起了苏轼背后的林语堂,从兵乱中逃脱,相比鲁迅激烈的笔锋,他用英语在美国、台湾写下大量作品,从著名黑人女作家“黑珍珠”开始,西方世界逐渐客观地了解到中国现状。但是三十年里,他无数次拒绝加入美国籍,他说:“为何要让我跪在别国国旗下宣誓?

”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天天站在阳明山顶,向中国的方向眺望。这些都已经足够明了了,他们都在用笔去描摹他们深爱的故土的轮廓,他们都看上去不羁、快乐,但心始终被自己的故土和抱负所牵动。

我知道林语堂先生或许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但绝不是一个不懂得客观的人,这一点从其他人物传记譬如《孟子的智慧》、《武则天传》等都能明显看出,而之所以在《苏东坡传》中他如此地难以自制就是由于这样神似的人生经历和态度。正是这样毫不掩饰的偏袒才使得这本书成为一本好书,相较让人们得以看见东坡先生一生或许大多人所不知的言语琐事,更在于我们在这本书的背后得以窥见一个脆弱真实的林语堂。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原本是用英文写的,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算是比较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跟我们之前阅读过得国内学者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这书都让我们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东坡先生,不只是我们之前所了解到那些。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他小时读完《范滂传》,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

“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不是有点像岳飞的母亲呢。从小就给他进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长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或者说成才的过程,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他从小确实是展露出他的超人的才气,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的努力,在那时,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在背书时,不仅要注意文章的内容和知识,还要注意措词。因为作文章节所用的词汇是从那以后学来的,所以这种背诵和记忆真的很辛苦。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样的道理。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

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人才也需要努力学习,取得巨大成就。那些小神童之所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最后象江郎,方仲永那样的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天才,就可以不勤奋,基础没打好,没有深厚的根底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

而东坡就不一样了,人家本身就天赋很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是依然很勤奋,很认真,因此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是必然的。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虽然这两人的名气不如他大,但是名气也不小。在这本书中,我对他们两个有了更好的理解。老苏天生沉默寡言,性情严谨,思想独立,性格古怪。当然,他不容易和别人相处。例如,对于王安石来说,他对王安石极为反感。而且,由于他衣着习惯的无礼,他的反感更深。尤其明显的是体现在他写的那篇讨伐王安石的《辨奸论》,老苏写《辩奸论》时,苏东坡说他和弟弟子由都认为责骂得太重,可是,事过不久,苏东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苏的所见太对了。

那篇文章至今流传,足以显示苏东坡老父的真知灼见。就其政治上的抱负而言,他算是抑郁终身直至今日,但是没关系,他的两个优秀的儿子替他在官场上施展了抱负,还不算是太遗憾。

再一个就是苏辙,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

写到这里的时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国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认了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写了三苏之后,我想谈谈苏轼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实际事务和明确的利益方面似乎比她丈夫高得多。苏东坡大事精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在我看来苏东坡的身边就是需要这要一位精明能干的妻子,她是一个妻子,也更像一个聪明的管家,睿智的长者。可是她不幸早逝,这让苏先生很是难过,曾专门写过一个词纪念她,这就是与贺铸的悼亡词并称为悼亡词双绝。

当然,这本书也提到了其他几个与他有关的女人,他的第二任妻子,他的妾朝云,我这里就不提了。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除了这些林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写了他向往佛教,他修练瑜伽,炼丹药,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东坡先生也不会因为这些而使他的魅力减弱丝毫。但通过这些让我认识了一个更真实,更可爱的东坡先生。

林语堂曾经说过,今天,我认为苏东坡的伟大人格比其他中国学者更为突出。他最欣赏的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主要是通过他在官海起浮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来论述的。

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及所处的境遇,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清廉,与伟大的作家、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勇。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

与苏子由相比,苏东坡的哥哥可能还不到他才华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严于批评的态度。

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写诗,与僧侣交谈,为人们祈雨,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读《苏东坡传》时时都被这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就是那个真实的可爱的苏东坡,这个林语堂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而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清廉,与伟大的作家、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勇。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与苏子由相比,苏东坡的兄弟姐妹可能还不到苏轼才华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归根结底是苏轼敢于面对**和错误提出和批评的态度。

也许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人的私欲,很卑微。他的人生,他的目标是定位在人们的生活中,他的眼睛,更多的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痛苦。只要他认为改革脱离实际,与救民相冲突,他就会反对到底。即使在他管辖的州首府,这些所谓的强力措施也被他忽视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

”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

’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

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那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为妓女写诗,与僧侣交谈,为人们祈雨,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篇章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志气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今天正月二十了,年节的尾巴也要抓不住了。虽然单位从未真正放假,并且已早早正式开工,心里还是不舍过年时的欢快和轻松。或许是年纪越大,越***眼前的苟且吧。

然而,著名的当代文人矮大紧说过,“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想想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现在、诗和距离组成的。

生活是柴米油盐酱油醋茶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前进的绊脚石,是对生活中所有遭遇的妥协和接受。矮大紧这句话妙就妙在“不只是”三个字,因为他承认,生活是离不开眼前的苟且的,而且,生活中是要把眼前的苟且放在第一位的,不然的话,便很难生活下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么优美的诗句,多么令人向往的远方,然而,作为凡夫俗子,也只能是想想罢了,却是当不得真的。

也许眼前的苟且并不美好,也许生活中充满了波折和艰辛,但乐观豁达的人仍然可以有诗,有远方。

苏东坡被贬黄州,一家人从繁华的京都来到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住在临皋亭,其实只是供过往**临时居住的驿站,换作别人一定会很失望,可苏东坡却对简陋的住所感到很满意,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

苏东坡不仅对黄州的住处感到满意,而且一开始还可以用以前的积蓄出去喝一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鱼樵为伍,消磨一日时光。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自喜渐不为人识”。

后来,他的积蓄花光了,他的生活变得难以为继。他承包了十多亩荒地,捡起瓦砾,开辟了东坡农场,把文人变成了真正的农民。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苏东坡本就是一个诗人,成了农民仍能写诗并不奇怪。难就难在他在人生起落中时刻被快乐满足环绕的那种乐观精神。

“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哪怕是迎着风雨,他也能安然处之,慢步前行,一路领略身边的美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十岁那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岛。当时海南岛居民以黎族为主,汉族较少。因此,当时的海南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屏障之外的一个地方,被认为是一个不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政界人士之所以把他贬到离中原这么远的地方,是为了让他永不翻身。连他自己也认为,“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然而,到了海南岛之后,他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条件下,也没有失去人生的快乐,并且写下了“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东坡,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把生活的苟且、诗与远方和谐的统一起来。这种坚韧与乐观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关于“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个话题,不知为什么会想起过年期间翻看的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许是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性格迥异的诗人对“诗”的诠释相差太远了。

正是苏东坡把游荡的生活变成了一首诗,自己住了一段距离,还是诗和距离选择了苏东坡。我想答案是后者。

生活也许不尽如人意,但我相信,作为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会有自己的诗和距离。加油!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因为苏轼非凡的思想,他的作品才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不通过大脑思考,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更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

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苏轼凶猛的性格对时代和后人都有很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让那些坏事继续下去,我们应该阻止他们,我们必须有领导人阻止他们。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一个非常慈爱的妻子,一个生死相依的兄弟,一个陪伴他的朋友,一个不是敌人而是朋友的王安石,还有许多宫廷中的好**。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一直怀有一颗敬佩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真诚和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亲戚、朋友或同学,我会非常珍惜他们!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他可以利用佛教和道教的优势。他崇尚儒学而不迂腐,擅长道家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伪谄媚。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圣宗的一个仆人告诉人们,每次皇帝举起刀鞘不肯吃饭,他一定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然而,皇帝对苏东坡的感叹和赞誉,让一些大臣感到害怕,他要让神宗活一天,使苏东坡始终流亡海外,不能再回到王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的不朽名望在于文学带给读者的幸福。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的人生充满坎坷和豁达乐观。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持续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

《苏东坡传》读后感评苏东坡传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

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苏东坡的仕途生涯几乎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能够实现从现实生活到艺术生活的转变,使自己的坎坷变成充满艺术审美趣味的生活,这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中。

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千年来,人们不会由衷地佩服一个无耻的作家。不管他的写作多么有才华,它都是无用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圣宗的一个仆人告诉别人,每次皇帝举起刀鞘不肯吃饭,一定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但是那些恶棍认为他们可以打败苏东坡的措施却从来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

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比之于李白,苏东坡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苏东坡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苏东坡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苏东坡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苏东坡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苏东坡即使晚年被贬到海南,也没有忘记老百姓。他教导当地人民读书写字、种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于杜甫相比,苏东坡更具幽默感和博大胸怀。苏东坡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当他被降职务农时,他安顿在农村生活。苏东坡曾写道:“我现在在东坡种水稻,我也亦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苏东坡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苏东坡的达观思想。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和烦恼。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全书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二〇一五年七月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今年寒假,奉老师之命买了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来我想读完这本书,但我对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深感震惊,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有着无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他小时读完《范滂传》,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

“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从小母亲就给他很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他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他从小就展露出他的超于常人的才气,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的努力。苏东坡读书时就将经史诗文、经典古籍都背的滚瓜烂熟,这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毫无头绪。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人才也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的父亲苏洵生性沉静,性情谨慎,思想独立,性格古怪,不易于人相处。再一个就是弟弟苏辙,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

写完三苏之后,我想谈谈苏轼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实际事务和明确的利益方面似乎比她丈夫高得多。因此,苏东坡在一切事情上都更加服从妻子。她是一个妻子,更像一个聪明的管家和明智的伴侣。不幸的事,她早逝,这让苏东坡很伤心。有一次,他写了一个特别的词来纪念她,那就是他投下的悼词的双绝,并称之为悼词。

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幽默的他在与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他热爱生活,有许多轶事只有在食物方面。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传给后世“东坡肉”、“东坡壶”等。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多愁善感的他在《江城子》一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正直的他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受审,但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让我们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