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作文汇总14篇

09-29

学习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需要进行写作文。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当不会动写时可以先借鉴下网上的高分作文,您为写作文烦恼过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作文汇总14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庄子作文【篇1】

游庄子祠

周六,我们和老师去庄子祠游览,我们高兴极了,一蹦三尺高。

刚到庄子祠,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庄子的塑像,庄子好像正在看书呢!我们刚进大门就看到了一个大金鱼池,里面的金鱼有白色的、黑白相间的、还有金黄的......

有些人撒了些面包片在水里,鱼儿迅速的游过来抢食物。我们看着这些可爱的鱼,有人说:这条鱼很美丽!那条鱼也很美丽。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我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一棵高大的许愿树,上面挂着许多人的愿望。

接下来我们走过了竹林,来到了小山坡。我们在上面打打闹闹。有的人在玩神奇宝贝卡,有的在玩石头、剪子、布,还有的在玩孔雀开花......我在上面爬山呢!高兴极了。

该回家了,我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庄子祠。

庄子作文【篇2】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落日晚照下的河滨悠然的玩弄着他的鱼竿。

有经邦济世之才,屈己从人之量的他丢弃了那个时期。他见义勇为的挑选属于他的人生。不与世俗争名利,只在深山求超脱。楚王的善心相邀只换来他的澹然拦阻。他是平常视显贵如腐鼠的,在他看来,窃国者诸侯,与盗贼同事岂不是对他的欺侮?

自嘲曳尾涂中的他竟然有凌云之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豪言是豪杰的气势与哲人的英明最完好的联结。他人最大的意向然而修身齐家治国平世界,在世间过上极尽阔绰的生活,得回名垂青史的美誉,谁看见了头上高远的天空?他人俯下身子,惟有他昂着头。

家徒四壁的他悠久不会舍弃他的威严,魏王讪笑他的崎岖,他马上嗤笑诸侯的昏暴。云云横冲直撞,以凛然不行掠夺之气示人。孔子悲叹累累若漏网之鱼,比起庄子,实在是黯然失色。孔子悠久弯着腰,庄子却从不庸俗他傲慢的脑袋。

他也有没有奈时,不是源于君王不听忠告的苦痛,也不是国势累卵之危的遏抑。而是源自对物与我,肉与灵之间扑朔迷离关系的议论。是妄图依然是实际,他诱惑了。或许,惟有他会诱惑,在那个大众为富贵荣华而生的时期,谁能把主张放到云云的高度?

他又是心爱的,濠梁之上的争辩让人泣不成声。惠子中了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陷阱,他的心思不依靠于停滞的笔墨,而是生动的故事。傲骨只外,还有和缓。凛冽当中,透着-关切。孔孟老是以教诲人的姿势措辞,韩非老是颐指气使,在他们身上产生的故事,悠久与功利牢牢贯串,少了几分-诚恳。

汪洋猖狂的文章,带着浓密的放浪。诸子的笔墨毫无风韵,惟有他能给人美感,一种到了极致的美。同时感叹人生苦短,孔子说逝者如此,他竟然道光阴似箭,哪一个更美?

単从文学与形而上学的角度不足以通盘明白他,他依然是传统科学的前驱,不管是宛如于原子的表面,依然是数学中的极限心思,都是极端超前的。那些对鬼神盛气凌人的士医生还在倚赖神灵的庇佑,哪会想到这些?

他超出了任何学问编制和认识样式的局部,必定他不会被人明白。或许,在他人眼里,他不过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叫花子,不过个不拘成法,挺直独行的狂人。他必定会生活在无中止的孤单里,孔孟成了至圣先师,韩非的心思操持了上千年,墨翟的表面偶而还会被人说起,只有他的心思被斥为家人言。惟有零碎几个超然物外的山人与他神交。即便这样,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他们只把庄子当作精神上的导师,而不是推诚相见的朋友,更不是大成至圣的贤人,他的心思,不过山川解围的表面兵戈。

诸子当中,孔孟太假意,韩非太冷落,墨翟太平凡,老聃太没趣,孙武太权术,王诩太迷信,惠施太权势。惟有庄子用一颗-诚恳的心感激着华夏人,用一种神人的能干培养着华夏人。斯人已去,虽死犹生。

辽中县第二高档中学高二:张智禹

庄子作文【篇3】

我如何以空洞的言辞,来描绘一个遨游九天之外,桀骜不羁的灵魂呢?

我如何以笨拙的口舌,来道出一卷汪洋恣肆,浑厚雄奇的大道至言呢?

太初有道。这道混混沌沌,是万物的源头,是宇宙的秩序;天上星辰借着这道运行,地上万物借着这道生长消亡。“真人”拥有这道,便怀抱宇宙,背倚日月,超脱功名生死,与万物浑然一体。庄子便是半个“真人”,他窥探到了大道的踪迹,使用手中神奇的妙笔,启蒙世人愚顽的灵魂。于是,一部旷世奇书——《庄子》,从他的笔下诞生了。

一部《庄子》,不像儒家的刻板说教,不像名家的炫目巧辩,更不像法家的压抑苛刻,夜读《庄子》,是精神的洗浴,是在辽远的大道中畅行,是在怪诞的寓言里翱翔,是在空灵的词藻中悠游。自由奔放的文风、深邃悠远的狂想,将文学与思想结合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赏文之奇丽,悟道之幽隐,读罢一篇,心神畅快淋漓,自觉胸中清风习习,飘飘然轻盈若飞。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著有《庄子》一书。他一生清贫,拥有才能却不屑于入仕为官,只做过漆园吏一类的小官吏。他像谪仙一样悠游四方,钓于濮水,游于濠上,谈论大道,直至终了。

有人说,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我却不以为然。庄子的归隐,乃是为了探寻深远的大道,自由自在,还璞归真,楚王愿把国事托付于他,他却漫不经心地答道“吾将曳尾于涂中”,这并不是消极的态度:功名利禄对于他来说轻如薄雾,不足为道,而忙于国家政务,更是背离他的理想。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只有顺其自然,不去违背其中的规律,才能获得“大治”。况且一个悲观消极的人,会在妻子死后“鼓琴”吗?会幻想自己化为蝴蝶,翩然流连于花间吗?外物与自我,在他的认识中已经浑然一体,是对立而统一的;得到与失去,无非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改变,并没有真正的得到与失去。正因为看开了,他才能保持平和喜悦的心境,不受外物的纷扰,持守本真。

因此,大道是质朴而玄妙的。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同样是质朴的,是桃花源一般的和谐社会。人民抛弃雕琢的华饰,舍弃心机和巧智,回归到自然的状态中,民风淳朴,安闲而快乐,这是多么唯美的理想啊!没有欲望,没有争斗,天下真若如此,还怕得不到治理吗?可惜,“道”是俗人所厌恶和不解的;那么得“道”的社会,岂不是像乌托邦一样遥远、难以企及吗?

唉,我等平庸之辈,如何用学鸠的短浅目光,窥视大鹏的踪迹呢?如何用猫头鹰的狭隘心胸,测度鹓鶵的无量胸怀呢?我在这里讲说庄子,谈论的岂不是圣人的糟粕吗?“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

就让这“大道”的精神,寄身于“圣人的糟粕”,一代一代源远流长吧。

正如庄子自己在《养生主》篇末打的比方:“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作文【篇4】

古往今来,如此多名人志士,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最具神秘色彩的人便是庄子。

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他不可以被称为“人”,而是“桥”。是连通现实与虚幻的桥。生活在战乱困苦时代的他,看似只是个衣着破烂的小老头子,然而他腐朽的身躯里寄居着极伟大的灵魂,那是个忧国忧民,极富哲思的灵魂。可惜受时代所迫,爱国之情无法抒发。但与此同时,他灵魂的真正伟大之处被激发了。

“若是现实真如此惨淡,那么便引领人们走向另一个现实。”庄子用离奇荒谬的语言诉说着这一点。他笔耕不辍,在文字中透出理想世界的真正美好。他不顾物质生活,一心追求个体在精神方面的幸福。就算现实再艰难,也没人能把手伸进他的大脑,那是他自己的安乐乡,充斥着强烈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的美好社会在这里构建……

这个腐朽社会,他用冷眼相对,冷漠的弃之不顾。

他,真是如此吗?

不,不是吧。所有的一切都是希望将人民引往正确的道路。但谁又知道,在他对世界冷眼旁观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无奈与辛酸。

“有待”与“无待”,正是于此之上建立的思想。

正因为庄子深知这个世界充斥的绝望,才希望将所有人引向美好的自由世界。不依靠他人,不依托社会,方能获得绝对自由。正因为看见时代的悲哀,才愈叫人们去追求“绝对自由”,因为那才是脱离苦海的惟一道路。

但伟大的灵魂终究敌不过现实,化成蝶飞走了。但庄子思想的精髓,还依然留在此地。

今天,尽管社会美好,但欲望、疾病、恐惧依然横行。我相信,无论何时,庄子的思想都会像一颗飞逝的流星,尽管时间很短,仍会照亮黑暗的时代。

“飞吧。”我仿佛听到庄子在耳边的呓语。

庄子作文【篇5】

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在那乱哄哄的时代时在,人民都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现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庄子所拓展的内在人格世界,乃艺术性及非道德性的。因而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禁忌,没有禁地;他扬弃一切传统的形式化,遗弃一切信仰的执迷。

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则试图化除现实生活上种种牵制搅扰,以求获得身心的极大自由。化除的方法之一,即是要虚静其心——通过高度的反省过程,达到心灵虚静,能掌握自身的变化,并洞悉外在的变化,而庄子做到了。

正是由于现代人的身心疲倦,像庄子不羡财富,那样不慕权贵,过着一日三顿没有着落的生活,却仍然独自快乐的人,正好是此时处于身心疲倦现代人们所需要的,所需要需求的答案。庄子的逍遥游,告诉人们怎样让自己不为世事所累。把自己比作空中自由翱翔的大鹏,把自己比作在泥土里打滚的小猪,而不是那只害怕自己的事物被夺走的鸟。他告诉人们:舍弃了世俗就没有劳累,没有劳累也就会心正气平。在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上,他告诉人们不要把长寿当成快乐,不要把夭折看成是悲哀,因为一切是都是自然的,自然的来,自然地去。

庄子告诉人们:不要为荣华高位而恣意放任心志,不要因穷困窘迫而趋势附世,因为身处荣华高位和穷困窘迫的快乐一样,所以不应该有什么忧虑;在对世事时,人不能过度的处于欢心和愤怒中,否则会伤害人的身体,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应敞开心扉,把快乐和愤怒放之一边,不要压抑自己,保持平常心态。

庄子的逍遥和避世对于现代处于疲倦海洋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草,一线给自己昂头面对世事的勇气。庄子的处世哲学,对于现代人们来说,是一剂心灵镇静剂,让人们暂时抛开世事的纷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和眼光对待生活和学习,因此,当大家们把庄子的处世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时,处于身心疲倦的现代人们,找到针对自己的一剂良药,能够帮助他们更快乐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和工作,面对那理不清的烦恼。

让国学在我们身边,让庄子精神永远光辉!

庄子作文【篇6】

在我的认知中,庄子是一个冷静、豁达、超凡脱俗的人。他的豁达逍遥并不是像阿Q那样逃避一切,而是看淡一切。庄子的豁达逍遥是在经过一番磨难,心智进步后的豁达,是在经历挫折后才体验到的自由。这一份心智让庄子的人生变得超凡脱俗,注定他的一生会在不凡中度过。

而反观21世纪之现代人,缺少的恰恰就是一颗豁达的心。人们似乎都急功近利,人心不古。只知道大步向前赶,而忽视了路上的美丽风景。人们因此常常抱怨活得累,锦衣玉食却索然无味,不知幸福在哪里。其实,我们还有庄子!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无妨,你也许看不到树叶从枝头落下,但你可以去听空气的声音,那里有庄子所说的“天籁”可能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山密林之中,当你在流动的水中听出一份安静,在鸟语花香的宁和中获得一丝欣喜,你就是体验到了生活的美,你就是遇到了庄子!

然而现实中总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既“出世”又“入世”的。既要奋斗,又不注重结果,几人能有这样的心境?我想,我还做不到!我努力学习,为的就是那一份结果。每当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时,就掉入纠结与烦恼中了。因此,我佩服庄子!

庄子的心性注定了他的不凡,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圣人,却没有几个朋友。据说在惠子死后,庄子就孤独一人了,再也没有人和他斗嘴了,再也没有人和他谈人生了,自然也不会再有“濠上之辩”了!他的不凡注定他要寂寞一生,不入俗世之人,又怎会食“人间烟火”呢,普通人又怎会读懂他呢?所以圣人是注定要孤独的。

总之,我佩服庄子,他能耐得住寂寞,弃得了功名,任何事情都不能在他心里泛起涟漪。正如他所说:“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作文【篇7】

我们无法懂得庄子,但勾得出他依稀的轮廓。

真的,遗憾。

遗憾千年了,不知多少文献丢失,遗憾不知多少儒人政客的损毁,遗憾那伟岸的身躯只有轮廓。

真的,幸甚。

幸甚千年前有一个庄子,幸甚他能不凡不俗,无挂无牵,幸甚那里还有一个渺远的轮廓。

第一笔是他的超脱,无功于世,是其能极。能够极力延展自己的思想,无限而没有边界。楚境的对话,只是一个小角,庄子于名无求,于利无求,如有求,则将有待。而且是低级的待,不如六月息,其待以脱待为目的,而名,利、功以待束其境,不能更加深远的发展,困于死水深潭,此待将待更多的事物,待更多的人,物、事。超脱于庄子无可赞谔,是常态,是无待的必然先提。

第二笔是他的艺术。庄子很有艺术,不是条框,不是提纲,穿插的哲理在于庄子的世界中。只有庄子才能鲲鹏,才有屠龙者,才有这濠梁,才有这梁国之吓,才有这凡于此世界而不凡于庄子世界的万千之物。没有此类,庄子思想仍在,但无可流传,从此可见,庄子仍在有待之境,他放下心灵魂魄,以有待而引众生,这艺术是其待,而为无待。这个伟大的生灵没有弃万物,而是在思想中无待之境以求有待之万物无待之境,这是转换的艺术,心的艺术,不同世界的艺术。

第三笔是离。欲无待,先有待,而有待之后,需离,是精神与身躯的离,身有待以助神无待,才能有今日的庄子。其次是与人世之离,离人世而离众生,有境之旷,才有心之旷,形之旷,万物之旷。庄子在精神上与人世所离,于是有鼓盆而歌,于是有庄周梦蝶,于是有鲋鱼之问。庄子离万物而渐融其中,以达无待。

轮廓于我是勾完了,幸甚!有庄周可感,呜呼!惜感不足也!

庄子作文【篇8】

原创:2020-E5班冉一晗

庄子是谁?“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他是那条鲲,那只鹏,他也是那只蝴蝶,那个在乱世中愿求一方净土的庄周。

生在那个时代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征城以战,杀人盈城。”没有世道,没有真理,最切实际的就是死亡。昏庸的君主,连绵的战争,灰色的世界。他能干什么?讴歌幸福?尖锐的、沉痛的思想。如果他生在一个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无忧无虑,他会想这么多、写这么多吗?矛盾的社会现状让他变成了一个思想家,而不是快乐的傻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很大,它自由吗?庄子说,它不自由。它“有待”。就是因为大鹏太大了,不依赖点什么,甚至连动也动不了。李白以大鹏自比,是少年时代开始的,那时以他的傲气,自诩“大鹏”,一定只取了片面意义:那个正面的、志向高远的大鹏,而不是可怜的要靠风、水才得以移动的反面的大鹏。死前的李白,仍固执的认为大鹏带走他,这时的大鹏,与庄子这里的大鹏才是一只——那只“有待”的、无助的大鸟。

可是仔细想想,“无待”是不可能的。庄子向往自由,绝对自由而不是相对自由。他认为绝对自由的前提是“无待”,也就是无所依赖。这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脱离赖以生存的氧气与水。抛开今天科学上的必要的“有待”,就拿庄子那个时代他认为的“有待”来说,功名俸禄是依赖,可是衣、房这些难道不是依赖吗?依赖衣服御寒,依赖食物充饥,这些也是“有待”。不吃不喝不穿就是“无待”吗?不,你还在依赖的站立着。“无待”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无待”是庄子想象的产物之一,一个失败而又成功的产物。

庄子错了。“无待”也不一定绝对自由,“有待”也不一定不自由。自由不重要,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自由的目的是快乐。一个快乐的傻子,每天都很快乐的活着,依赖很多东西,他不自由,但是他很快乐——假如庄子有一天真的“无待”了,他会为自己为什么取得“无待”而冥思苦想,他自由了,但他不一定快乐。混乱的时代让他的思想过于集中统一,让他认为只有绝对自由才会快乐。想象一下,那低调简单快乐的生活着、有相对自由的小鸟,与高高在上、不屑腐肉的大鹏,哪个更快乐、更自由?

“有待”让人有了局限性,束缚了人的眼界。但是我们可以在“有待”中追求。大鹏飞得那么高,可它“有待”了,所以他看到的,还是普通的天空。“无待”可以看到天空中本来是什么颜色的云?庄子这么认为。也许不是呢?在“有待”中快乐的探索,天空就会露出它本来的颜色。有时候,不是“有待”限制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不到天空本来的颜色,而是虚无的“无待”拉长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跳过了天空。

庄子,一个沉痛的思想家,可爱的小老头。

庄子作文【篇9】

在世上这么多书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庄子》。庄子提倡道家思想,是一位出世的名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而他最终的理想世界是人与自然、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和谐社会。而庄子说包含许多故事,更有效地传递他的思想。

那么多篇故事中,影响我最深的是《井底之蛙》,它提醒我们不要受到自己识见的约束。故事中,以一只大甲鱼和青蛙的对话贯穿,青蛙只看到自己井里的事物,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到了最后,它不但没有把大甲鱼告诉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听进去,反而还嘲笑大甲鱼呢!这故事让我明白,不要将自己的认知封闭起来,要用不同角度去了解每一件事。

还有一篇让我有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螳螂捕蝉》,它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着眼前的事物,就忘了四周潜伏的危机。那时,庄子在栗园游玩,被一只鸟撞到,他要去追捕这只鸟时,正好看到一只蝉在高声歌唱。蝉以为自己很安全,没看到后面要吃它的螳螂,而一心想吃蝉的螳螂,也没看到后方伺机而动的黄雀。俗话说: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就是要我们不要只注意前方的利益,也要小心身后的危险,只有这样谨慎小心的人,受伤害的可能才会最小。

看完书后,我对这世界有了大大的改观,每篇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了解不同的思想后,不但能警惕自己,还能教导别人,我觉得庄子说是一盏照亮未知黑暗的明灯。

庄子作文【篇10】

初识庄子,是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平平淡淡的语气,却在我心中勾勒出清晰的痕迹。庄子迫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尘世喧嚣,不得不作惊人之语。他在一个疯狂的年代里,用更疯狂的语调喊出真理。

他是自由与真理的偏执狂。

首篇大谈自由的逍遥游,通过借助外物而“自由”遨游天地的例子,来衬托圣人放开心神而遨游天下的自由。为什么古往今来,无数的贤人名士喜欢庄子?因为在庄子的思想中,宣扬着在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解放自己,获得精神自由的释怀法则。这种自由比起依托外物更加高级,它来自于精神,依托于精神,并且可以通过人的精神降低自己对世俗的渴望,从而鹤立鸡群,平和理智,行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也便随之而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从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天地变化,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这在当时的民众的眼中,分明就是神话,嗤笑一下就过去了。可它却成为求道者心中的“道”,不示功名,不求名望,摒弃小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两忘的境界。

仅仅依靠无,依靠道。我很难想象“无待”的境界。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社会中,我们有家庭,有事业,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无依无靠、无所牵挂固然理想,但我们生来的自身条件便已束缚了我们。我们真的可以达到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我抬头,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思想的洪流中,映着一只轻巧的银蝶。它拍拍翅膀,抖落一身银光;又眨了眨眼睛,安然地向那幽深的天幕中飞去。

庄子作文【篇11】

明天即将迎来考试,我焦虑地捧着书,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老师今天课上刚讲完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那些生僻的古语,我的心情愈发烦躁不堪。

我一边看书一边走路,不出意外的撞了人,我抬起头刚要道歉,却发现那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只是呆若木鸡地望着旁边的一大潭死水。我本想就这样绕过他,但我忽然发现他的衣着似乎与别人有些不同,更像是从古装剧组跑出来的龙套演员。

我拍了拍他:不好意思,您!他转过身看着我。一刹,我仿佛被一道闪电劈中:好像!哈哈哈有没有人说过您长得有点像。庄周?他微微愣住:庄周?我就是。老天,这深邃的眼神,这弯曲的胡须,庄子竟站在我的面前!为了不浪费这天赐的机会,我拿起书兴致勃勃地与他交谈。由于文字不同,我想着办法翻译了好大一会儿他才明白我正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而当我问他:时不时一直都有向往鱼的自由心境时,答案却出乎我的意料。

我本以为,他会用与惠子辩论时的那番话像我论述他的观点,可他尴尬的苦笑着摇了摇头。看我困惑的表情,他伸出手指向水中:你看我转过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本应清澈的水流由于治理不善而被阻塞成了毫无生命力的死水,大片大片的绿色浮萍间依稀可见几条银白色的身影。我俯下身努力张望,惊讶地发现那些银白色的都是小鱼,不过早已肚皮一翻死了。我起身,告诉庄子都是因为没人管,管理人员不负责,又有不讲道德的人向河中乱扔垃圾,倾倒污水,导致河道配塞住了!庄子点了点头,一脸彻悟的表情:原来如此。我想我应该想惠子道一声抱歉噜!

是啊,鱼儿没有了清洁的水与自由,鱼之乐又能从何而来呢?

庄子作文【篇12】

庄子淡汩名利,拒绝利诱,乱世之中,独做清流。

当时群侯争霸天下,庄子不愿同流合污,便隐居山林专心著书,他将“贵生,为我,达我,忘我”归结为道我合一。“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文笔清新幽默,加入想象,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教会人们做人处事的道理。“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善用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意趣横生,汪洋恣肆。总体来说,庄子的文章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赢得无数文学人士的仰慕,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脱离了当时语录体的形式。

庄子学问渊博,无意仕途。

曾游历过很多多国家,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曾一度受到好评,被楚威王相中,想收了他做相国,庄子拒绝厚礼,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效祭之牺牛乎?子独不见郊之养食,衣以文绣,以刀大庙,当是之时欲为河豚,岂可得乎亟去,无污我。庄子言下之意让使者快快离去,不要玷污了他,自己宁愿终生归隐山林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愿被国事束缚。他终生不做官,只为让自己身心愉悦。

斯人已去,虽死犹生,尽管他早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都给予中国历代思想家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的文学及思想界都有着重要地位,《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都集中反映了庄子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发扬了老庄哲学,传承了老子思想。

诸子之中,孔武权谋,王诩迷信,惠施势力,韩非冷酷,在我眼中,唯有庄子,不惧风雨,用言行做出表率,影响着我们,引导着我们。

庄子作文【篇13】

千年之前,无人能称圣;千年之后,当一切时过境迁,当人事化为一抔黄土,日转星移日月当空,亦唯有数人称圣罢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称圣之人虽少,但庄子亦位列其中。m.yjS21.Com

庄周梦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作假虚中带实,究竟谁化作了蝶又有谁化为了周?真假梦幻,无界无限,分不清亦不想分清,这就是你的哲学。或许,在生活学习中极少有人能领悟你的思想、看懂你的人生。但在我们走投无路之时逍遥游却可作为一剂良药。人言皆道:良药苦口。一剂良药苦口苦心,可逍遥之游无形无味,不甘不苦却恰似一汪清凉的泉水温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治愈我们的心灵。

秋水之上濠梁之辩:子非鱼焉知鱼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乐?非鱼似鱼谁人之乐?人鱼之乐皆为其乐。这就是庄子一人的逍遥游。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任意逍遥,无知无求唯欲逍遥。

千年韶光易逝,岁月流年易去。一个个的千年将你我相隔。是我终不能追随你的步伐,是我终不能企及你的高度,我也想像你一样,任意逍遥快活人生。然,圣与凡间终差一字,圣人逍遥凡人却只能从生至死都有羁绊。求不得、放不下、抓不住、爱别离,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恩怨江湖,相濡以沫却不如一齐相忘于江湖。可谁人又能做到不求、放下、不抓、别离?自古及今唯周一人而已。庄周梦蝶梦的不是蝶、梁濠之辩辩的不是鱼。非鱼非蝶,他梦的辩的是逍遥之道。以身化蝶,庄生晓梦迷蝴蝶,蝶化庄生;与施相辩,望穿秋水游濠梁,鱼乐之辩。

佛亦有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坐是禅行亦是禅,一花即为一个世界,一叶可悟前世今生。春来花开秋至叶落。有即为无无即是有,一切随缘不可妄求。正如庄子的人生哲学,逍遥之道道法自然。临死之前,他更是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执着的追求着人世种种,奔波尘劳不曾稍歇;临死之时,是否还为这皮囊所累执持不放?我们能否像庄子一样豁达?---死后还诸天地!这就是庄子人生的大智慧,这就是庄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致谢庄子,是他在我们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给予吾等一语良言……

庄子作文【篇14】

还记得,在学校里上完《庄子·逍遥游》一课之后,老师还曾笑言劝告大家都不要去读《庄子》,看傻了明年的高考可就毁了。可我却还是被这个异想天开的小老头儿给偷偷迷住了。

只是,读的却不是《庄子》,而是庄子。

庄子就是一本书,一本让我读不懂却又爱不释手的书。

庄子的翅膀

庄子的心里,装着一对翅膀,只要他想,随时都可以飞翔。飞翔,是为了自由。庄子的心,便是自由。正是因了这颗自由的心,坐在濮水边的庄子,面对持高官俸禄而来的楚国使者,淡然地将长竿一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宰相之位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被他扔到了汨汨流过的濮水里。

濮水荡漾,倒映出安然自若的庄子,倒映出面面相觑的使者。庄子起身,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张开翅膀,扬长而去。

庄子的翅膀带着他成功逃离了权势的枷锁。庄子也许会在心里想:怎么可能会有傻瓜会情愿投入那污浊之中!然而时至今日,每每听到诸如“某地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又创新高”之类的新闻时,我总不禁想起那个千百年前淡然离去的身影。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厌恶官场的人,可是丝毫不为权利所诱的,却寥寥无几。唯有庄子,不曾被那浊物沾染一丝一毫,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带着那双翅膀,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

可是那翅膀,终究只是长在心上的,所以生活中的庄子,依然要受重力约束。庄子的境界,便是在这有形的拘束中活得超然物外,让思想如脱缰之马,任意来去,抛开一切俗念,摆脱尘世林林总总的牵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就是这样带着他的翅膀飞翔。

无己逍遥,无名大智。

庄子的草帽

庄子有一顶草帽,一顶被后人刻意忽略掉的草帽。那是一顶宽边的,由蒲草编织而成的草帽,青草的颜色,凑近了去嗅它,还可以嗅出类似镰刀上的青草汁的味道。这样一顶草帽,有点滑稽,不像是一个圣哲身上该有的东西。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庄子,他的幽默与诙谐,他奇妙的想象,全部幻化成了这顶奇异的蒲草帽。

庄子顶着蒲草帽,蒲草帽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和惠子上路了。他们路过濠水的桥,庄子摸着粗糙的帽檐望着水底游来游去的鱼儿下了结论:这是一群很快乐的鱼。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一句话噎了回去: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有些近乎于小孩子的强词夺理,庄子却偏偏要说得理直气壮,让人啼笑皆非。在庄子想来:我觉得那鱼是快乐的,那就足够了。为什么硬要问出个究竟来呢?这不是自寻烦恼么?

戴着蒲草帽的时候,庄子脑子里总有数不清的想法往外冒。于是他就把它们编成一个又一个故事,为了能在故事里堂而皇之地消遣别人,庄子发话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她是美女,我看就不一定。泰山比秋毫之末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过秋毫之末,则秋毫也可以为山。所以你说他是圣贤,我可以看他很不爽,于是,一个又一个“圣贤之人”被他打着诸如此类的旗号编成故事,我们看到了他批评老子曰:“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指责尧舜“尧舜卑劣,多余,有害无益。”……

庄子的草帽就这么一直戴在庄子的头上,藏匿着这个小老头的思想与快乐。悠然自得的庄子,也曾颇有几份闲情地在田间放歌。瞧这份洒脱样,不也正需要一顶蒲草帽与之相衬么?

庄子的蒲草帽不是草帽,正如白马非马。

这是庄子给世人开的一个玩笑。

庄子的梦

庄子喜欢做梦,抑或编造梦。他的梦成就了他在现在人眼中的地位,因为没有人懂他的梦,因为只有他敢于把梦刻在竹简上流传下来。每个人都对庄子的梦有不同的理解,却没有一个人敢狂妄地说,我懂庄子的梦。

庄子的梦很简单,他在梦里遇见了蝴蝶。漫天的蝴蝶,有的甚至大如车轮。梦醒后的庄子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疑问: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自此之后,翩翩起舞的蝴蝶便成了庄子的代表。稍一把持不住,便总有莽撞的后生不慎跌入庄子的梦中。

庄子造梦,张口即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多么令人咋舌的想象力!就算是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难以寻到像庄子这般敢于大手笔想象的人物吧!庄子的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庄子的梦依旧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义。也许那仅仅只是一场梦,也许我们就是庄子眼中那群庸人自扰的人。

庄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他的翅膀,他的草帽,与他的梦共同构成了这本奇幻的书。庄子的翅膀,教会我如何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的草帽,教会我如何以淡然自若来处世,庄子的梦,则吸引我不断去探索,去寻求真正的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样的人,是庄子么,不知疲惫地学习?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样的人,才是庄子。

庄子这本书,太深奥。这个狡黠的小老头,站在千百年前时间的缝隙中,望着后人对他的苦苦研究,依旧笑得云淡风轻: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