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观后感(模板8篇)

10-01

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才算优秀而有创意的呢?个人的感受是写观后感时重要的部分,幼儿教师教育网特别选择的“国情备忘录观后感”一定值得您一试,请继续向下了解相关话题的具体内容!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1

其实通过我看到的一些片段,我也觉得《国情备忘录》是一部解读中国很好的纪录片,从风格上来说,《国情备忘录》是一部和《大国崛起》有不同价值观的好**,其实我觉得他的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前一阵非常受欢迎的《舌尖上的中国》,它给人讲述的东西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记录,描述,并带着作者自己的理解去讲述给我们的,作者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国家,懂得我们这个国家,才能真正把他所热爱这个国家用这种形式展现给我们看。这是我对《国情备忘录》这一系列影片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它这种“平视”的分析角度,更能让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民群众为之吸引。所以完成这次作业以后,等15周考完试,我是一等会找机会把整个系列看完的。

说了好多大体感受,还是得谈一点实际内容的。第一章叫做《中国之谜》,副标题叫做“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也无法理解的中国经济”,分为了危机中的中国盛宴、世界眼中的中国 "中国是个谜"、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声音、强大还是弱小、怎一个"变"字了得、历史上的"富国"之鉴、"中学西用"的迷途、迥异的中西工业化环境、不流阿根廷的眼泪、拒绝休克**、赢在特色这么几个方面。我对经济几乎是没什么的了解的,也是最近才开始学习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在看了旁白的介绍之前,早就觉得经济这个东西虚无缥缈。

资本主义下的自由经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我们中国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说好听了是结合了二者的有点,说不好听了,就是集合了二者的缺点。所以中国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我们发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用一句短片中出现的话来总结,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所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不是轻易能够认识的,也不是朝夕之间能够解决的。

我们很难从国际社会找到现成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来解决中国的特殊发展问题。我们只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最后,正如电影最后一部分所引述的那样,旁白中蕴含着深刻的话语: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家园,这里是中国人民成为强国的梦想。无论如何,我们想更接近这些谜题,因为我们爱这个国家。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2

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农民这个群体占据了80%的人口,这个群体可以一针见血的体现出国民的生活状况,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如今,农民群体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城乡经济的共同进步是最严重的问题。虽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点在目前时不可忽视的。

单单从这片土地上能养育了如此数量的人口就足以另世界折服。而他们也许不知道取得这样的成就,蕴含了中国**多少的艰苦努力和数亿农民的巨大贡献。在无数的诗词中,大地无数次被中国人称作母亲。

无论走在田野、乡间还是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请不要忘记,大地,母亲,不仅养育了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也呵护着我们的孩子和未来

“地大物博”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许正是有着资源上的优越感才使得我们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思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改革开放30年来,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资源不断减少,甚至需要进口。许多人建议,应该将“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等一类词语从课本中去掉,让人们从小就接受要节约能源的教育。

此时,我们不妨重温千年前《资本论》中的智慧箴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滚滚长江东逝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九曲黄河万里沙”……古往今来,我们的大好河山不知被赞美了多少次,可以见得它们有多么壮美,令人陶醉。长江两岸数亿中国人正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

报纸和新闻充斥着污染问题。看着污染事件,我们感叹这些美丽的江山正在悄然消失。环境的问题已经恶化到这样一个程度,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它的话,可能我们的经济就没有办法再持续地那样发展下去,可能我们为将来埋下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因此要端正态度,贯彻国家的方针,还我们后代一个山清水秀的家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几千年前中国就列出了民生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一路走来,民生依然是重中之重。民生问题将是两会每次讨论的重点话题,人民的国家将繁荣昌盛。虽然中国被视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民生这么庞大,这么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课题。

所以民生问题,应当是**的第一位的责任。

一部《国情备忘录》带领着自己纵观我们祖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一部《国情备忘录》让我们坚信祖国的未来定是光明的,势不可挡的,一部《国情备忘录》让我们对祖国重新打量了一番,看到她的繁荣似锦,也看到她的无奈苍凉。虽然我们前面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曲折坎坷、激流险滩,但世界仍将看到的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只有历经沧桑,才能优雅的老去……祖国!

祝福您!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3

最近,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虽然我是一个女生,但是平时我还是很关心时政的,对祖国的发展动态也很留意,尽管如此,《国情备忘录》还是给了我不小的震撼,让我对祖国的发展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根据中国发展的现状,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国成中面临的问题。它立足于实事求是的立场,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中国国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不愧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为一个担负着祖国发展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我觉得该纪录片是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将来讲述一下我的感受。

《国情备忘录》第一集从“中国之谜”说起,讲述了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社会人人自危,连本国经济的稳定问题都难以解决,就更不用说对别国的帮助了,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此时,世界迫切需要一个大国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目前,中国拥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因此,即便是平时对中国有点敌意的美国,也不得不期待中国这个连续近30年快速发展的大国,能够自救,拯救世界经济。中国确实值得所有人期待。它不仅在金融危机中独立自主,更是一个中流砥柱,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展现负责任大国风范。中国的国情确实是“弱”,但大量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标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不可抗拒的速度增长,令人惊讶的数字徘徊在“10%”让许多经济学家感到惊讶。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30年后,我国使2亿多的人脱离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逐步开始走向小康,我国的减贫成就是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不得不说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世界改变了中国。现在中国正在改变世界。我相信,未来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从“人口大计”说起,讲述了我国首当其冲的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

根据专家预测,我国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是16亿。虽然留给我们的还有两亿多的空间,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13亿的人口基数,未来的

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的高峰。这意味着,在稍有放松之前,中国人口规模仍有可能超过16亿的生育上限。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继续进行,我们已经预见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更多的财政要投入到各个相关方面,用以确保我国人民老年也能幸福安康。所以,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观点有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有效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为我国经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们也理解了祖国的良苦用心,普遍接受了这一基本国策。

为了今后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第二,将人口劣势转变成人才优势。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各类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把我国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化为人才众多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发展将更加强大。

《国情备忘录》第三集从“农字当头”说起,讲述了我国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约为10%。但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农村人口仍占60%左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解决了农村大量贫困人口问题,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使农民走向小康社会。

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城市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差距仍在扩大。目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和农村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稳定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想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我国的土地已经无法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先在仍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国耕地的快速大规模减少,城市的疯狂扩张,工业用地和住房用地的不合理开发,还有一系列的原因浪费了我国本来就相当稀缺的耕地资源。伴随着土地肥力的下降,粮食难以继续增产,甚至增产无收。

因此,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开始外出务工。但是,如此庞大的务工大军需要的工作岗位不可小觑,仅仅依靠城市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城镇化道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工大军的就业问题,缓解我国发展的巨大压力。还有,我国政府继续对农业进行补助。

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农业人口,巨大的补助投入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国政府同时应该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养。解决三农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漫长的过程中,我相信我国领导人一定能处理到三农问题,为我国的稳定发展增加胜算。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从“资源扫描”说起,讲述了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中国地大物博这一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深入人心,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巨大的沿海经济区,170多种矿产资源,有不少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中毫不逊色:我国煤炭可采储量占全世界11.

09%,在世界排名第3位;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4位;我国钨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5%;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锗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50%;钼储量世界第二,占有量达24%。

当我们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谁能否认祖国留给我们的巨大资源宝藏。但我只能说,也许,这些只是一个神话。只需一个数据就足以把以上的那些值得骄傲的数字丢进深渊,那就是,我国拥有十三亿还要多的人口。

再大的数字,用13亿做基数来除,都将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2%;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

5%;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看到这里我们还能骄傲吗?“地大物博的中国”应该从我们的思想中抹去,因为这一思想使我国人民过惯了铺张浪费的日子。

面对此现象我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政府对我国有限的资源应该有合理规划,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强占乱采,合理安排资源使用,在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达到为民所用,为经济建设所用。然后,加大可以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使本来有限的资源更大限度的为我们多用,减少能源的利用。

同时,寻找新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的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减少对现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最后,提高国民认识,纠正错误想法,我国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源小国,摒弃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为我国资源的节约贡献力量。

这些只是观看过《国情备忘录》之后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不知道是不是正确,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多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一定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崛起之路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4

姓名p>

学院p>

专业p>

这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接触了由央视制作的,讲述我国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并且看完了摘取里面精要,整理出版的《国情备忘录》一书。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感觉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我认为,《国情备忘录》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细细研读,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品味书中说得每一句话,提到的每一件事。

下面,我结合本书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情备忘录》一书,首先提到了中国的经济,我想之所以会把经济作为首要章节,是因为经济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且我国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要旗帜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世界级的谜题”,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复杂的经济情况。中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济政策,其他任何一块石头都很难在中国完全适用;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际经济形态,任何经济行为都可能影响世界。

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可想而知。

接下来,书的第二章提到中国的人口。关于这个问题,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那个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哈佛演讲时所提出的经典的算术题:“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任何一个大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13亿人口的事实,显然给这个富饶的资源发展形式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如何解决13亿人的衣食住行问题?在中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虽然计划生育的政策并不被外国主流政策决策者们看好,虽然这个政策在将来很可能导致4-2-1的家庭格局,给独生子女带来来自长辈的生活压力,但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优点和缺点必如影随形,关键的问题是,当它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时,我们就应当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掉一些私人的利益,支持国家的政策。

可以说,计划生育的顺利实施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中国被就业、养老等与人口负担有关的问题拖累。

本书的第三章,是关于农村的问题的**。通过对农村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农村人民的现状简单的来说就是“有饭吃,没钱花”。改革三十年,中国农民前所未有的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特别是在袁隆平等专家的辛苦工作下,“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

但是,也可以看到,“三农问题”中剩下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很严重,尤其是有关农民收入的问题,农民如何突破温饱,奔向小康,成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块经济短板。对待农村,究竟是该扶持还是该改革?我认为,从日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和日益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也许中国**只有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才是最合适的道路。

剩下来的几章,提到了中国的另几个国情:18亿耕地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有足够的耕地来养活人民的问题;能耗高资源缺乏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分配剩余资源“家底”的问题;污染严重,治污难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保日益完善的国情,中国面对的如何有足够的钱支撑起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问题;劳动密集型资本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每一个国情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国情的复杂一面,这些国情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阅读《国情备忘录》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意识到,我国**在各个重要领域中的决策部署,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艰难探索和思考的。未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中坚的我们,既不能高枕无忧,也不能杞人忧天,只有塌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学习知识,努力实践,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让中国未来的国情变得更加美好!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5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为加强学风建设,我院组织了“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我带着思考,拜读了《国情备忘录》,让我感触良多。

本文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现代化、人口、资源、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就业、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看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感到骄傲和自豪。看到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发展赞不绝口,我真的感到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幸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和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看看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现在的康庄大道,以前的拖拉机变成了现在川流不息的汽车。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比亚迪的电池如何独立运用半自动生产模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还有东软软件公司和奇瑞公司,这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一系列民族品牌,展示了中国经济、科技的进步。

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就业等实际问题。一方面,国家积极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另一方面,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家高技术人才发展。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经创造了超过4万亿个就业岗位来促进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就像几天前,国家还推出了大学生医疗保险,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也减轻了家庭负担。

中国除了注重自身发展外,从未放弃为国际事业作出贡献的力量。近年来,国际自然灾害频发。每一次,中国都第一次伸出援手,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除了这些取得的成绩外,中国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思想素质似乎没有同步发展。精神贫困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中下层社会。而且,当前的贫富差距过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问定。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要立足中国国情,找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准确地了解了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中国过去的发展固然辉煌,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立足于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发展必将更加辉煌。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6

看之“农字当头”三感

化工学院熊歆诺***周二晚上上课

一感于中国农村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领土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若能将这两大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必将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而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领导人就已经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武装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使得农村及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更是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国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发展国名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并且要十分注意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显然,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是英明的,早就看到了农村发展的潜力,提倡发展农业,于是才有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出大量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解决中国数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人民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从而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之后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是深知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

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此后,农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中国不再靠联合国的粮食资助,因为我们自己的粮食能够养活我们自己的人民,当然这离不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对农村底政策,离不开国家对农村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农民人口众多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民没有了沉重的农业税压力,种植热情也高涨;农民子女学费得到减免,上学压力减小,生活也更加快乐;“家电下乡”政策更是让广大农民家庭添置了洗衣机、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闲暇生活也大大丰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解决,也鼓励广大农名从农村走向城市,家庭收入大大提高;大学生村官下乡,也为农民带去了更多的知识,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同时提高了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给农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作为一名农名子女,我出生于农村,生长于农村,农村的发展我也深有体会。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知道他们那时候种田是给公社种的,是公家的,而作为个体只能挣工分,分到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饭,生活相当艰辛;在听爸爸、妈妈的故事,过去种田要交各种农业税,粮食产量低,除去家里人吃的粮食就没有多少剩余可以拿来卖了,即使卖价格也很低,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人,生活质量是很低的。而且那时候,农村生产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方式,生产收割都主要靠人力,劳动强度大,加上营养跟不上,很多人都会累倒,然而那时农村治病难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很多人因看不起病而失去生命。

但现在就不同了,农村已经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的家乡已经不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中的那个了,我所看到的是乡村公路已修通,交通更方便了;沟渠网络已建成,农田用水更方便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使得广大农民看病问题得到解决;很多家庭都买了洗衣机、热水器、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广大农村妇女也从家庭杂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广大农村子女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农村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大大增加,踊跃出大批农村知识分子,依靠知识的力量过上了好日子,其中还有许多人回到农村,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当然,我也是农村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小时候,家里很穷,学费成了家里的主要负担。那样的话,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农村改革、农村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虽然并不富裕,但也不会成为我学习的障碍。

恰恰相反,我成了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我的家人为我感到骄傲。

二感于中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发展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农业基础薄弱,农民仍然过着依赖自然的生活,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得到了规范化。2008年冰冻雪灾、2009年旱灾、2010年和2011年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表明,中国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也许我们辛苦工作了一个季节,最后所有的食物都被洪水冲走了。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有机械化生产,但机械化在少数地区还很有限,没有广泛推广。

而更多的情况,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广大农名在田间依靠着镰刀锄头等地等工具劳作着,广大农名的耕作方式仍然采用的传统方式,播种收割依离不开人,农民参与种植整个过程,付出大量的劳动力。加强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虽然部分地区已建成灌溉沟渠网,农田用水基本不成问题,但仍有不少地区水资源匮乏,农田用水十分困难,甚至面临干旱威胁。农村公路设施也不完备,近几年虽有很多村庄解决了道路问题,但我们仍需看到许多农村地区交通闭塞,农民与外部联系少,有的地区虽然修建了乡村道路,但路面狭窄,交通阻塞现象严重。

其次,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的生产和水稻产量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仍然较低。即使国家有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农产品销售收入仍然有限。种粮不能显著提高农民家庭收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农民工的工作大多局限于建筑、交通、体力劳动、清洁等低收入行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有限,工资相对较低。因此,农民增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从总体上看,农民增收仍有一定难度。

再者,农业发展仍然滞后,城乡差距大。受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思想观念严重,生产缺乏科学指导,生产方式单一,产业范围狭窄,缺乏创新意识,不能突破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因此,农业发展缓慢,发展程度也受到限制。

尽管近年来,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出现给农村干部带来了新的东西。农村管理经历了一些改革,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此外,村官还开展了一些农名知识教育,拓宽了农名知识面,对农民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力量仍然太弱,没有明显改善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现状,农民生产还缺乏科学的指导。

此外,农民和耕地分散,农业缺乏集中管理和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滞后。且农名工在城里打工工资低、待遇差。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人拥有知识、文化和技术,工作条件好,工资相对较高,生活条件优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最后,农业对农民的意义下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农民看到了城市的发展前景,毅然放弃农业,走进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农村很多地区大片的土地荒置,农村政策失去吸引力,落后的农村抵不住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对农民的吸引,不能留住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农民。

三感于农村发展蓝图及措施

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正如某些政府部门官员所说的,未来的新农村远看像花园,走进像公园,农民生活像乐园。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未来的农村必定是产业化的农村,科技的农村,信息化的农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发展必然取得重大突破,农民不再是收入最低的人群,城乡收入取得平衡,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至基本无差异,人民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安居乐业。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望,我们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并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深入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

1、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 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2、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3、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5、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6、 要认真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7、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7

民生纵横

在这一系列的观察中,我看到了中国发展道路面临的各种障碍。首先,它真正让我们的公民从根本上了解我国的国情,用一组数据和事实来分析我国的现状,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依靠舆论来促进经济(但像我们这样生活在江南的人很难把握北方缺水)。其次,“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泱泱大国” 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并以此为傲。

而国外也因为马可波罗的书而一直如此认为。固然,我国的确疆域辽阔,物产也极其丰厚,不少的资源都是位列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只是我们却忽略了人口大计中提到的我国的人口问题。

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任何巨量的数字都会变的苍白无力。从人均占有率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资源是不丰富的,而且相当贫瘠,很多资源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最后,资源的匮乏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人民对我国国情的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这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信仰的坚定落实,比迷茫被动的落实更有效率、更有成效。

虽然电视节目不可能完全还原现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很多困难。毕竟,慢慢形成问题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能急于解决问题。即使是一些环境问题也只能尽可能的改善,要想让他变得更好,一个彻底的治愈显然是做不到的。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尽力的、达到最大可能性的更好。

民生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各国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环境的破坏,这与人类环境意识淡薄有关。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坏,再还原”的得不偿失以后,应该更好的去体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针的正确性和意义。我认为,对大型企业来说,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和资源浪费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作为公民,少用一次性产品、节约水电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夏天每个人把空调调低一度,或许山西的某个煤矿的煤炭就被消耗完。每次我们用一双一次性筷子,也许大兴安岭的一片森林就会变成一座秃山。全球环境的危机其实距离我们并不远,前不久哥本哈根的会议和《2012》的热映都应该引起我们对自己行为的思考。

民生,是一个谈到中国绕不开的话题。国家以人民为本,党以人民为本。国家的发展和振兴必须以民生为基础。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享受国家强大繁荣带来的好处。

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国情备忘录》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民生,民生问题不断的到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国家往往做出不平凡的努力——投钱和政策,很多问题度的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还有很多事情远远不够。他们只是杯水车薪,或者他们已经解决了冰山一角。也有一些事情不把国家意志当作转移,这似乎有点荒唐。国家在不断的强大,财富迅猛聚集,但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各种社会福利却总是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积越多。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三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中国的民生问题,这是国家的基础,也是政府的首要任务。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有很多相关政策。当然,从一些具体的角度来看,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所谓的任重道远。客观地说,中国要迅速解决长期积累的民生问题,特别是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显然是不现实的。

至少我们应该看到各种制都在不断完善,但同时在就业、住房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伴随着毕业高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住房问题更加凸出。对中国人民来说,安居乐业是享受事业的必由之路。对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安居乐业已成为奢望。

但我相信,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问题正在慢慢得到解决。曾几何时,由于年少轻浮,他不了解我国的发展,甚至倾向于关注黑暗面。客观地说,社会上总会有一些阴暗面,也总会有一些问题。

这些阴暗面和问题已经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两天内一两个人解决不了。当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问题时,很容易误解许多问题或扩大许多黑暗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们识别一个想法时,他们总是喜欢并且容易接受支持他们想法的信息。

而从传播学角度讲,当信息传播到一个人这里的时候,人总会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所以,我觉得我国对政治方面的启蒙非常重要,应该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中国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民众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施行科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茫然的、被动的、功利化的执行效率高得多。

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神经。我出生于农村,对很多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在农村,多少人生病不舍得看,现在,甚至药店的药价也成倍的上涨,多少人因此连药业舍不得买了----要么挨挨,要么找点草药。

还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寂寞地守着空巢,有的被遗弃无人赡养捡垃圾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还在干农活;小的留在家里的无父母看管成了野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的读书却是个问题,小时候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生也就这么给毁了……我不敢奢望民生问题能一步解决,也不可能,但愿社会能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

中国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远有曾经令人骄傲的“两弹一星”,近有神州系列飞船和高速铁路。是的,如果要列举一定还可以列举出一大串出来,但如果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是可以数出来的,我并不认为是有多么的发达。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这些科技的制高点,只是呈点状零星的分布在某些领域。

翻开这些高科技的背后,看看还有多少的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而增加的专利大多是跨国企业的成果。多少企业没有核心的技术,只是靠着廉价的劳动力,榨取工人剩余价值,而且大部分还是被外国人拿去了。

多少科研经费换来的只是一纸无用的论文,或是成果走不出实验室。gdp在不断的增长,但其中的多少是被外国人分去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给别人打工。中国的确成了一个世界工厂,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只是被外国人剥削的工人,如此下去中国的财富是在不断的增长,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永远不成比例,永远跟着别人后面。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看gdp,我们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的升级,向那些发达国家好好学习,真正快速提高科技实力。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8

在生活中的经济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常识、判断经济形势的方法和对经济的认识。《国情备忘录》这部短片更是从国家的高度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经济问题甚至是发展问题。这种物质和氛围促使我们思考个人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后,中国经济走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23倍,进口总额增长87倍。

中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从1978年到2007年由第29位跃居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近8%。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逐步超过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2007年,中国的gdp超过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德国。从进出口贸易、经济总量等宏观经济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渐成为工业,我国供应着世界上多数的工业产品。中国生产世界三分之二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播放机和鞋子,以及几乎所有的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 拉美第一大周刊《请看》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30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果。

但是,这样的成绩仍然让我们的领导不高兴,因为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人口问题。中国的任何伟大成就,除以13亿,都是微不足道的;中国的任何小问题,乘以13亿,都是难一项象的大问题。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水资源理论储量居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储量也居世界前列。我国耕地、水资源、森林、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分别占世界资源的7%、6%、4%、1.8%、不足9%和不足5%。

虽然资源总量非常丰富,除以13亿,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第三个生育高峰。那个时期出生的孩子现在已经开始结婚生子了。中国又一个人口生育高峰不可避免的来临了。虽然与前三次高峰相比,这一次只是小幅的膨胀,但社会公共资源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抢夺。

伴随而来的就是接受初高等教育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失业问题。这些问题成倍增加,是难以想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至少会困扰中国几十年。因此,即使各领域发展迅速,中国仍将面临日益突出的人口问题。

作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我们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年轻一代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即便如此,我们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肩负起民族的重任。此外,我们要以新的面貌抓住历史机遇,为未来不懈努力,为民族复兴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