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课件

10-02

拟行路难课件7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专门为你搜罗整理了与“拟行路难课件”相关的各种资料。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落实教育部门教学要求的必要手段。想了解更多欢迎到我们的官方网站!

拟行路难课件(篇1)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诗的鉴赏,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李白《行路难》教案。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3.背诵本诗

三、李白生平及其创作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

“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北宋徐积《李太白杂言》

1.李白的生平

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长安时期(42至45岁);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应邀参加永王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不久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准备北上讨伐安史叛军,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当涂病逝。

2. 李白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3.李白的创作

李白诗歌现存有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主要表现在: ⑴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⑵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⑶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 :《蜀道难》《望庐山瀑布》…… ⑷歌唱爱情和友谊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赠汪伦》等. (5) 对女性的同情与赞美 :《长干行》…… (6) 为帝王撰写的游乐诗 。 (7) 边塞诗 。

4.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1)浓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2)奔放豪迈的感情;(3)综合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4)语言明朗、活泼、隽永,词采瑰伟绚丽,风格飘逸自然。 李白的词作体裁以古体、绝句见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国以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建国以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 四、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五、插播配乐诗朗诵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题解 “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胡震亨说:“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指;不读尽古人书,精读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作略。” 李白此首《行路难》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个性,也必须解“三难”,然后可得其意。

七、讲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与《行路难》同时之作有《梁园吟》,其末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与此诗末句思想感情如同一辙,反映了当时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拔剑的苦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泰山的设想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吕尚伊尹的比况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艰难的感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沧海的憧憬 1、3、5句或写实或比兴,都是侧重客观现实的一面,这是第一条线索。 2、4、6句或直言或用典,都是表现主观思想的一面,这是第二条线索。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八、李白饮酒诗的个性特征豪放率真.

李白饮酒诗展现了诗人豪放爽直的性格魅力 例如:《行路难》 、《山中与幽人对酌》、《梁甫吟》、《将进酒》等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傲岸自负。李白饮酒诗是诗人自我人格的外在体现如《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将进酒》等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拟行路难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1、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 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六、作业布置:

拟行路难课件(篇3)

引导语: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 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如:透过诗歌我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 与 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不是,是想像、是虚写)我们知道诗有含蓄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当时进行的是否顺利?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

2课时20xx年12月27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45分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同学们想一个这样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同学们看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问:那老师在这里问一下,同学们,诗人在这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自己说:(同学们理解的很透彻,看来同学们听课都非常专心啊!)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

的最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背诵课文并翻译诗句

六、小结(3分钟)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行路难》这首诗,通过本节课,我们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思想境界。

七、作业:(2分钟)

见习题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第9道题。(6分)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

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

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3分)

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8.(3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9.(3分)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拟行路难课件(篇5)

教学目的: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e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f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拟行路难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

人的情感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领悟意境,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人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感悟诗歌情境

难点:体味诗人复杂变化的感情

四、教法分析

本文语言凝练,意蕴含蓄,立意深远,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除了注重诵读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学法分析

1.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课前要让学生查阅资料、感知质疑进行预习;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读、思、品、说、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从文本走进课堂,从课堂走进生活;课后要学以致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这正符合了新课标所主张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李白的诗,并说说对诗人的了解

(展示学生积累,激发阅读兴趣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朗读感知

1.听读,创设良好情景

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掌握字音,朗读节奏,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那种震撼人心、气韵流畅的朗读,会把学生带入到那场充满离愁别绪的宴席之中,在朗读的感染下学生会逐渐进入情境

2.练读,指名朗读

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掌握字音、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然后指名朗读,师生点评,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3.思读,感受作品的精妙

出示问题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明确: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c.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此环节是教学的主体,通过一组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品味重点诗句,体味作者情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品味,并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4.赏读,找出最欣赏的诗句,并陈述喜欢的理由用“我最喜欢诗句 ,因为它 ”的句式发言

5.背读,当堂成诵

(教学中,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让学生从语言、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明其意,诵其情,懂其理”,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感悟诗歌的意蕴,并拓展到现实生活获得教益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可以各抒己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看法,不做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

(三)点击生活、拓展延伸

1.让学生感悟李白的自信、豁达、乐观,从他的经历出发,调动生活积累,搜集具备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物资料,并简述其事迹

2.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自信或正确对待挫折的名言警句,及其他使自己可以获得教益的古诗句

3.思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该怎样去做呢?”,写一句话作为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的座右铭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口、动脑、动心地进行学习,在积累素材、能力发展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人生教益)

(四)布置作业

1、 积累

2、 用上诗中的某一诗句,写一段话

(在作业中通过积累名言警句和化用诗句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朗读感知、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其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达到了这堂课的预期效果

附板书设计:

行路难

拟行路难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对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语言华美、比喻繁复、夸张大胆的特点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合称“李杜”。他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具有很强的任侠风范: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采神容,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

二、朗读诗歌,注意字词

金樽珍羞投箸歧路

三、背景介绍

李白遭受奸臣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反复诵读,赏析品味

1、诗歌前四句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禀性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联系背景,说明原因)从而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行路难”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之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反而受到排挤,被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但是诗人并不是那种性格软弱的人,你们觉得他会这样消沉下去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对,从“拔剑四顾”开始,诗人就表现了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的思想。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接下来诗人又用了“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现了诗人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心理。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志向?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我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抱负和实现理想的坚定的信念。

五、小结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典故

2、采用夸张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

六、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朗读并背诵诗歌

七、作业

查找李白的《将进酒》,与本诗进行比较,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行路难课件(实用11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路难课件(实用11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行路难课件(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行路难课件(篇2)

【设计说明】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 “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

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

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 3个读音为什么? )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

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

预测:1、行路难?乐府古题?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 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读)

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

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

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

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

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

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 “破”,是难!

“停”“ 投”“拔”“顾”“欲渡”“将登”

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

假若一上来学生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问:李白这是想去哪里?黄河和太行特殊含义(学生的自我理解说出来)?——胸有大志,未实现,从高处跌入低谷

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 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 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 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

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歧”路

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

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

总结:

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

去留两难,内心纠结

这真的是:(幻灯:“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

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

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 (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 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

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 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

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

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

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

预测学生回答:

——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

——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

——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

——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

行路难课件(篇3)

古风

古风,又称古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指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诗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体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思考与讨论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唐诗别裁》称:"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读这首诗之后,你对李白的狂放诗风有什么样的感受?《行路难》中的"垂钓""乘舟"和"乘风破浪"等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置此题的意图是引发学生讨论诗中关键语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行路难》是作者被谗离开长安时所作,但在他被征召入长安时,他志得意满,大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面对现实的残酷,三年后不得不"五噫出西京"。于是发出了"行路难"的感叹,有了"不能食"与"心茫然"的忧愁与迷惘。但李白就是李白,他的倔强、自信与达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关资料

1.关于思想内容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是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了积极乐观精神。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这首诗主旨是写太白辞官还家放浪江湖的感情。见得一个人的荣枯得失,都不足为凭,富贵功名也不能长保,还不如认定时机,急流勇退为妙。从诗中可以看出太白的人生观。着眼在"旷达"两个字。

这种乐府诗,在作法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诗中往往用到"君不见"三字,意思是引用古事和现实来对证比较,题目虽是"行路难",作者往往就题字约略加以敷衍,如"冰塞川""满山""行路难……多歧路"等句。这是诗词中所谓"本

意"的作法,不过此诗却是以"行路难"引起世路的崎岖和宦途的危险,合于诗义的比兴。所以第一首直接从居官俸养的富厚写起,感到行路的艰难,决意挂帆渡海他去,大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

(《唐诗三百首详析》)

此诗可能是李白遭受挫折离开长安后所作。诗人由于心情抑郁,因此虽然面前放着精美华贵的酒器、价值万钱的名贵美酒、白玉盘中盛着山珍海味,可是他无法下咽。他起身拔剑击柱,以宣泄心中的愤懑,感到无限空虚惆怅。世路多么艰难!好像当你要渡过黄河时,河上却结满了冰凌;当你要登上太行山时,山高雪满。冰雪载途,困顿难行。然而机遇不可预料,姜尚、伊尹一旦之间,乘时而起,拜相封官。这是令诗人十分向往的。但现实毕竟是冷酷的,世道艰难,歧路纷纷,哪里是出路呢?前途何在呢?不过,此时的李白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希望终有一天能像宗悫那样,乘风破浪,直达理想的彼岸,有所作为,施展抱负。平心而论,李白的诗梦话多于实话。可悲的是他自己并不认为那些诗写的是梦呓。怀才不遇在那样的年代是很普遍的事,可他认为凭自己的才学,可以平步青云,大展宏图。当他被征召入长安时,他志得意满,兴高采烈,大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入长安后,被残酷的现实碰了一鼻子灰,三年后不得不"五噫出西京"。于是,发出了"行路难"的感叹。但是还不死心,这就是此诗最后两句的由来,依然在说梦,顽强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憨态可掬,令人同情,也令人对那个压抑人才的年代产生无比的愤怒。

(《古诗观止》)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

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

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

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唐诗鉴赏辞典》)

2.关于写作特点

这首诗一共14句,82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唐诗鉴赏辞典》)

教学建议

1.本课可与前几册教材中李白的律诗或绝句相对照,向学生讲明古风的特点。

2.在讲文学常识时,要结合前几册所学的李白的诗歌对李白作较为系统的介绍,这是解决诗歌重点、难点的一把钥匙。要正确理解李白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李白诗中虽流露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今天看来是消极的情绪,但总的来说,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3.在讲解诗歌思想内容时,要紧紧抓住名句,以名句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注意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歌的语言。要理解诗中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豪迈的风格。

行路难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合作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行路难课件(篇5)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三中的…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板书设计:略

行路难课件(篇6)

教材简析

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走近李白

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学生回忆诗句)

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 扫除障碍

(一)出示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

(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

(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

(三)了解乐府古题。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人“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无法实现。《行路难》三首皆是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细读品味艰难处境

(一)学生再读诗文。

1、诗中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艰难的处境,请你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词句,老师巡回检查。)

问题预设:学生会涉及到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如:对比、比喻、反复、设问)

2、作者的处境为何如此艰难?

3、他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相互竞读,读出“歧路多彷徨的苦闷”)

4、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同桌之间再次合作,诵读全诗,相互展演。

(他心中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茫然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四、品读形象

“诗如其人”,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悲而不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坚信长风破浪的日子一定会来临。他将直挂云帆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这就是李白,一个在逆境中不顾影自怜、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个豪迈乐观,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们为他的诗折服,更为其高尚的品质折服。)

五、感谢有你,李白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们苦闷过,也彷徨过,认识了李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请以“感谢有你,李白”写一段话,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潇洒自如的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选择了坚强、自信和乐观。人生历程风雨兼程,遭遇逆境时让我们也像李白一样乘长风破巨浪,直抵苍茫的彼岸。让我们在吟诵全诗中结束这堂课。)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

课外阅读《行路难》其二、其三。

行路难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知识预习

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1.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2.清酒:清醇的美酒。

3.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4.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5.箸(zhù):筷子。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7.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8.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9.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杜甫曾写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四、品读诗歌。

我从 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 因为 。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名句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五、体会特色:

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拓展提高: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

七、课堂小结: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拾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革化。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课堂训练:

一)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投、拔、顾。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船梦日边。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简答: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课外拓展】

1.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

练习:20xx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行路难(其一)》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行路难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4.背诵默写该诗歌。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该诗歌。

教学难点: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解题并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四.诗歌分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3、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4、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5、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6.总结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五.课堂练习

阅读李白《行路难》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停 投 拔 顾;内心的苦闷、抑郁

2.比喻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3.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4.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课件(篇9)

一、导入

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

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

(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有点激愤的味道。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还有吗?

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4、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心情可以想象,这苦闷是政治上的受挫失落造成的。

5、大家知道李白不会轻易言败的接下来他如何感叹的?

问:用什么历史故事?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问: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6、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四、总结全诗

1、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2、主题

3、有一首对联是这样的: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是指谁?(李白),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饮酒》

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后来,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行路难(其一)》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出示课件: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教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是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师: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出示课件:

夸张的描写意境美

行路难壮美的意象形象美

巧用历史故事韵律美

跳跃式的结构情感美

六拓展延伸

师: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出示课件: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七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板书设计:

《饮酒》陶渊明

在人境融意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景境

无车马喧情深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理远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为含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一畜

《行路难》李白

美酒

一、设宴朋友的深厚友情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胸中郁积的苦闷

二、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

伊尹乘舟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四、“行路难”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

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长风破浪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

济沧海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课后反思:

行路难课件(篇1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语文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省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李白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主要围绕“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行路难》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揭示得深刻强烈,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之前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倾听作品 ,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通过播放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环节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在《将进酒》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个环节 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本课板书的设计简明、概括,让学生更直观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虚拟语气课件8篇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虚拟语气课件8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虚拟语气课件 篇1

主题一:如何使用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是我们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常遇到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种“虚假的”假设,即讨论的情况并不是真实的,或者说是假设的、假想的。虚拟语气在语法的使用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虚拟语气的使用方法:

1.假设语气:

假设语气是虚拟语气中最常用的一种,可以用来表示与事实相反的情形或者未实现的条件。例如:“如果我是富翁,我就会给慈善机构捐赠一定的资金。”这句话中的虚拟语气“如果我是富翁”表示的是虚假的假设情况。

2.建议语气:

在英语中,建议常常与虚拟语气搭配使用。例如:“如果你我较量,我建议你选另一个对手。”,其中的虚拟语气“我建议你选另一个对手”表示的是一种未实现的建议。

3.祈求语气:

祈求语气可以用来表达虚假的请求、愿望、反问等语气。例如:“要是你不开心,我愿意陪着你。”,其中的虚拟语气“我愿意陪着你”表示的是一种虚拟的愿望。

4.命令语气:

虚拟语气也可以用来表示命令、禁止等反转的语气。例如:“如果你的狗在公众场合大声叫,你要控制住它。”,其中的虚拟语气“你要控制住它”表示的是一种虚假的命令。

虚拟语气在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见到。只要我们掌握了虚拟语气的一些基本常用方法,就可以更好地运用英语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主题二:虚拟语气的几种典型用法

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在英语中的使用非常广泛。虚拟语气可以用来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形,或者是提出某一不太可能发生或者未实现的情况。以下是虚拟语气的几种典型用法:

1.虚拟语气表示假设

虚拟条件句表示的是一种条件和其结果之间不可能实现的关系,比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to the concert. (如果我是你,我会去音乐会。) 这里的虚拟语气是 "were" 而不是 "was",因为这里表示的是假设情形,而不是事实。

2.虚拟语气表示建议

虚拟语气常用来表示建议。例如: I suggest that he study harder. (我建议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这个句子中,虚拟语气 "study" 展示了一个未实现的行动.

3.虚拟语气表示命令

虚拟语气也可以用来表示命令、禁止等反转的语气。例如: The teacher demanded that the students be quiet. (老师要求学生保持安静。) 这句话中的虚拟语气 "be" 表示了一种未实现的命令。

4.虚拟语气表示愿望

祈愿和愿望也是虚拟语气中常见的用法之一。例如: I wish I could speak French fluently. (我希望我能流利地说法语。) 这里的虚拟语气 "could" 表示一个未实现的愿望。

虚拟语气在英语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知识点。掌握虚拟语气的几种典型用法,在英语学习和交流中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虚拟语气课件 篇2

高中虚拟语气课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新途径

高中阶段是学生真正接触到语法和考虑语言使用的阶段,尤其是涉及到虚拟语气,更是具有一定难度。虚拟语气在语法应用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表达一种假设、可能、愿望等意义,具有一定的虚拟和条件性。为此,探索一种新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虚拟语气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虚拟语气课件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它既可以讲授基本的概念和语法规则,还能提供大量具体的实例以及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拟语气。此外,高中虚拟语气课件的设计构思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拥有更高的自信心和正确性。

首先,高中虚拟语气课件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虚拟语气的概念和语法规则。在授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图文并茂的课件给学生讲解虚拟语气的特点、构成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同时辅以适当的语言模拟和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虚拟语气的应用。此外,虚拟语气还具有多种表达手段,如用虚拟语气形式表示感叹、祝愿、怀疑等具有情感色彩的语境等。因此,高中虚拟语气课件的特色就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的虚拟语气形式和情感语境,给学生提供实用的教学体验。

其次,高中虚拟语气课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授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虚拟语气的纯语法训练上,更需要利用具体的语境去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有趣的题材和练习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以及怎样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还需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技巧,课件可以设置相应的问答互动环节,并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程度。

最后,高中虚拟语气课件还需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语法形式拼凑,还要在具体语言交流情境中灵活运用。在此方面,虚拟语气的语法形式往往给予了语言表达更多的情感色彩,也更加拓展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和课件在授课时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去解读语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化、投射性的虚拟表达,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高中虚拟语气课件是一种新时代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课件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的指导,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有效地学习和应用虚拟语气,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加自如地在语言交际中发挥自己的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推广和运用虚拟语气课件在语文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虚拟语气,更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

虚拟语气课件 篇3

虚拟语气是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虚拟条件句、虚拟语气的用法以及虚拟语气的变化形式等方面有关。虚拟语气是指讲话者表达不确定、没有直接发生的情况或者是假设的情况的语法形式。其主要分为“谓语虚拟语气”和“名词从句虚拟语气”两种形式。

谓语虚拟语气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对于未来、假设、不确定的情况进行表达,例如:

(1)If I were you, I would take the job.

(2)If I had known, I would have told you.

(3)I wish that I could speak English fluently.

在这些句子中,谓语动词的虚拟形式表示的是不存在的假设的情况,用于表达讲话者的希望、愿望或推测。

名词从句虚拟语气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对于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假设、推测和愿望表达的情况,例如:

(1)If I were him, I wouldn’t take this job.

(2)I don’t think that he is telling the truth.

(3)It’s important that she come to the party.

在这些句子中,主要涉及到了假设语气的使用,目的是对虚拟的情况进行表述,并且形成条件性的语句结构。

虚拟语气在我们的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中,虚拟语气的使用都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更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所想表达的内容。

例如:

1. If I had enough money, I would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会环游世界。)

2. Suppose I were to die tomorrow, what would you do?

(假设我明天就死了,你会怎么做?)

3. I hope he can pass the exam.

(我希望他可以通过考试。)

4. If I were you, I would take a break.

(如果我是你,我会休息一下。)

总之,虚拟语气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虚拟语气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加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用法,以便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语言能力提升和表达效果的提升。

虚拟语气课件 篇4

虚拟语气是我们在学习语法过程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个概念。虚拟语气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并不常见,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虚拟语气通常用于表示假设、愿望、建议、怀疑等情况。本文将从虚拟语气的定义、形式、用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定义和形式

虚拟语气是一种语法现象,表示的是一种“非真实”的状态。虚拟语气的形式有很多,包括:虚拟条件句、虚拟语气引导的陈述句、虚拟语气引导的祈使句、虚拟语气引导的感叹句等。虚拟语气的形式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达假设、愿望、建议、怀疑等情况。

用法

在文学作品中,虚拟语气常常被用于描写或者描述一个虚构的场景或者人物。在这种情况下,虚拟语气的目的是增强叙述的真实感和情感色彩。在我们日常用语中,虚拟语气的使用要更加简单明了。

虚拟条件句

“虚拟条件句”是虚拟语气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最常见形式之一。虚拟条件句用“如果”或“要是”等引导,后跟“就”、“便”、“可能”、“会”、“应当”等虚拟语气的动词形式。虚拟条件句只表现一个条件,没有实际的结果。

例如:

如果我会唱歌,我就去参加歌唱比赛了。

要是今天下雨,我们可能不能去爬山。

虚拟语气引导的陈述句

“虚拟语气引导的陈述句”是表述一种或者多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一种陈述句形式。虚拟语气引导的陈述句中,动词形式使用的是虚拟语气。虚拟语气引导的陈述句可以表示可能的条件、假设、建议等情况。

例如:

我要是那个公司的老板,我就会给自己员工更多的福利。

要是不下雨,我们今天就可以出去玩了。

虚拟语气引导的祈使句

“虚拟语气引导的祈使句”通常是用于表示“要是能够……就好了”或“要是不要……就好了”这样的情况下。虚拟语气引导的祈使句中,动词形式使用的也是虚拟语气。

例如:

要是能多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要是不要那么辛苦就好了。

虚拟语气引导的感叹句

“虚拟语气引导的感叹句”是表示愿望、怀疑或惊奇等情感的一种句型。虚拟语气引导的感叹句中,动词形式同样是虚拟语气。

例如:

要是我们能够一直旅行下去,该有多美好啊!

要是他今天考试没有挂科,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

结语

总体而言,虚拟语气在我们的日常用语和写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学习虚拟语气的时候,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定义、形式和用法。通过分析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虚拟语气在语法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它的使用。

虚拟语气课件 篇5

虚拟语气的主题范文:理解虚拟语气的重要性

虚拟语气是一种语法结构,用于表达与事实不符的假设、愿望、建议或命令等虚构情况。虚拟语气不仅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多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因此,理解虚拟语气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水平非常重要。

首先,了解虚拟语气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假设和未实现的事情。在英语句子中,虚拟语气构成的句式通常是“如果+主语+had/were+动词的过去分词”或者“should/would+动词原形”。例如,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我会去旅游。这个句子中使用了虚拟语气,表达了一个假设,即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旅游。

其次,虚拟语气还可以表达愿望和建议。例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study abroad.这个句子中,用了虚拟语气表达了建议,告诉对方如果我是你,我会去留学。同样地,虚拟语气还可以用来表达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未来的期望。

最后,学习虚拟语气对于学习语言和翻译工作非常有帮助。语言学习者要深入掌握英语语言中虚拟语气的用法,才能在交际中更加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更是必须准确理解虚拟语气的含义和使用,精准翻译,使译文保持语言原味。

总之,虚拟语气并不是一种难以理解和使用的语法结构,只要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多加注意,积极运用,就能够提高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精准度。

虚拟语气课件 篇6

虚拟语气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语气。它并不表达事实或者现实,而是表达一种假设或者虚构的情况。虚拟语气的使用需要仔细慎重,因为会对句意产生很大的影响。虚拟语气主要包括虚拟条件句、虚拟语气的情态动词和虚拟表达式等。

在语法上,虚拟条件句是一种用于表述未发生情况或者假设情况下可能的结果的语法结构。虚拟条件句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虚拟条件子句,另一个是虚拟结果子句。虚拟条件子句通常以"如果"或"假如"开头,表达一种假设情况下的可能,而虚拟结果子句则表达在这种假设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虚拟条件句在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它的时态必须是将来时态,否则就无法表达对未来的假设情况。

虚拟语气的情态动词是一种表示假设的动词形式。虚拟语气的情态动词包括"要"、"应该"、"能"、"愿意"、"必须"等。这些动词都表示一种假设性的语气,它们的使用需要格外小心,因为一个错误的动词形式可能导致整个句子的句意出现偏差或者误解。

虚拟表达式也是虚拟语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表达式是一种用于表达假设情况或者虚拟情况下的语言结构。常见的虚拟表达式包括"要是"、"如果"、"假如"、"假使"、"除非"等等。这些表达式都可以用于引导虚拟条件句或者虚拟语气的情态动词。

在应用虚拟语气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注意语境。虚拟语气的使用必须和上下文和语境的环境相符合。其次,要注意语态。虚拟语气的时态必须是将来时态,而且要保证前后时态的一致性。最后,要注意情态动词的选择。不同的情态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情态动词。

总而言之,虚拟语气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语素。在使用虚拟语气的时候,需要特别注重语境、时态和情态动词的选择,以确保句子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虚拟语气的运用需要细心思考和不断实践,让人们的语言交流更加准确、精彩和有趣。

虚拟语气课件 篇7

虚拟语气的课件

虚拟语气是一种语法结构,在英语中使用比较广泛。虚拟语气在语法上有很多用途,例如表示假设、愿望、建议、命令、建议、疑惑等等。本文将从虚拟语气的定义、形式、用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虚拟语气的课件。

一、虚拟语气的定义

虚拟语气是一种语法结构,指的是说话人所表述的情况与事实不符合,或者是假设情况下的假设语气,常用于表示虚拟、假设、愿望、可能性等语气。虚拟语气有三种形式:过去式、过去完成式和would/could/should/might(虚拟语气动词)+动词原形。

二、虚拟语气的形式

1. 过去式:指现在或将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或表达与现实相反的愿望。例如:If I had known the truth, I would have told you. (如果我当时知道实情,我就会告诉你了。)

2. 过去完成式:仍然表示在现在或过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是以更强烈的语气表达。例如:If I had studied harder, 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如果我当时努力学习,我就能通过考试了。)

3. would/could/should/might+动词原形:表示虚拟条件,表示假设现在进行或将来进行的情况。例如:If it were to rain, I would bring an umbrella. (如果天要下雨,我会带雨伞。)

三、虚拟语气的用法

1. 表达与过去现实相反的情况:例如:If I had known the truth, I would have told you. (如果我当时知道实情,我就会告诉你了。)

2. 表达对将来的虚拟条件:例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on a trip. (如果我是你,我会去旅行。)

3. 表达对过去或现在的愿望或坏结果:例如:I wish I were taller. (我希望我能更高。)

4. 表达对现在的建议:例如:You had better not go there. (你最好不要去那里。)

四、注意事项

1. Would/could/should/might+动词原形是表示虚拟条件中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常见的误用形式。

2. 一些谓语动词不使用虚拟语气,包括need, want, expect, hope和believe等等。

3. 否定形式应该是would not, could not, should not或might not,而不是wouldn't, couldn't, shouldn't或mightn't。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虚拟语气,学会正确使用虚拟语气。虚拟语气在英语中应用广泛,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表达愿望、建议、疑虑等情况,还可以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虚拟语气课件 篇8

虚拟语气在条件状语从句中的应用

【经典例题】

1. If my lawyer _______ here last Saturday, he _______ me from going.

A. had been; would have prevented B. had been; would prevent

C. were; would prevent D. were; would have prevented

2. If I had worn my overcoat, I _______cold.

A. won’t have caught B .couldn’t have caught

C. won’t catch D. wouldn’t catch

3.—If he ______ , he ______ that food.

—Luckily he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immediately.

A. was warned; would not take B. had been warned; would not have taken

C. would be warned; had not taken D. would have been warned; had not taken

4. I didn’t see your sister at the meeting. If she _______, she would have met my brother.

A. has come B. did come C. came D. had come

【答案与解析】

1.A.本题考查虚拟语气。因为从句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故从句谓语动词用过去完成时,而主句谓语动词用would have +过去分词形式。

2.B.本题考查虚拟条件句中主句谓语动词的使用。因为从句用了过去完成时,可知主句谓语动词用would / could have +过去分词形式。根据句意,可知选B。

3.B. 根据答语,可知本题考查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故从句谓语动词用过去完成时,而主句谓语动词用would have +过去分词形式。

4.D. 根据句意“在会上我没有看到你的姐姐。如果她来的话,她就见到我哥哥了”可知,这是考查对过去事实的虚拟。主句用could have done,故从句谓语动词应该用过去完成时。

【重点归纳】

一、虚拟条件句的类别

虚拟条件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叙述与现在事实相反的情况;一类是叙述与过去事实相反的情况;另一类是叙述与将来事实相反的情况。其主句和从句的谓语动词构成如下:

1. 与现在事实相反

条件从句用过去时(be动词的过去式一律用were),主句用would (should/ might / could)+动词原形”。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accept the invitation to the party.

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将接受去舞会的邀请。

If I knew her well, I would tell you about her.

如果我很了解她的话,我将告诉你关于她的事情。

2. 与过去事实相反

条件从句用过去完成时,主句用“would /should/ might / could + have +过去分词”, 如:

If you had been there last night, nothing would have happened.

如果你昨天晚上在那儿的话,就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If I had got up earlier, I would have caught the first bus.

如果我起得更早一些的话,就赶上头班车了。

3.与将来事实相反

条件从句用过去时或者“were to + 动词原形”或者“should+ 动词原形”,主句用“would (should/ might / could)+动词原形”, 如:

If it were Saturday tomorrow, we wouldn’t have an exam.

如果明天是周六的话,我们就不考试了。

If you were to visit the school tomorrow, you would see Professor Smith.

如果你明天去参观学校的话,你就会看到史密斯教授。

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 the sports meet would be put off until next Friday.

如果明天下雨的话,运动会将被推迟到下周五举行。

【特别提示】

在虚拟条件句中,谓语动词按照“后退一步法”使用,即:与现在事实相反,从句中用一般过去时;与过去事实相反,从句中用过去完成时;与将来事实相反,从句中用过去将来时。

二、虚拟条件句中的省略与倒装

如果if虚拟条件句中有were, had, 或者should等词时,可以省略if,把这些词放在主语前,形成倒装句。如:

If I should meet her (Should I meet her), I would tell her.

如果我遇见她的话,我就告诉她。

If I were in your position (Were I in your position), I would do it better.

如果我在你的位置上,我会做得更好。

If they had made preparations (Had they made preparations), they would have succeeded.

如果他们做了准备的话,他们就已经成功了。

Grammar work语法专练

动词变形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 If the factory ___________ (belong) to me, I ___________ (not sell) it.

— But it isn’t yours.

2. — If you ___________ (keep) the secret, nobody ___________ (know) it.

— I’m sorry for making such a mistake.

3. If the weather were to be (be) fine tomorrow, I ______ (go) for an outing with my parents.

4. ___________ (be) I you, I would think about this problem once again.

5. ___________ (have) I had time last night, I ___________ (go) to see this wonderful film.

完成句子

根据中文提示完成下列各句。

1. 如果你年轻五岁,你该怎么办?

What ___________ you ___________, if you ___________ five years younger?

2. 如果你开车更小心一点,就不会出这样的事故。

If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r car more carefully, such a traffic accid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明天下雾,我就不能开车去购物。

If it ___________ foggy tomorrow,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car to go shopping.

4. 如果明天天气转晴,我们就去野餐。

If it 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ear up tomorrow, w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a picnic.

5. 如果我是一个男孩,我当然会去参军。

If I ___________ a boy, I ___________ certainly join the army.

6. 如果你是我兄弟,你也会一样对我。

If you ___________ my brother, you ___________ treat me in the same way.

7. 如果我有你这样的姐姐会非常幸福的。

I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very happy, if I ___________ an elder sister like you.

8. 如果我捡到了那只钱包,一定交给失主了。

If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 up the wallet,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 to its owner.

9. 万一明天下大雪,一切都将被改变。

If it ___________ snow heavily tomorrow, everything ___________ be changed.

10. 如果你那天没有抽烟,火灾就不会发生。

If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t day, the fi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ut.

Grammar quiz语法小测

测一测

选择答案。

1. He ______ you more help, even though he was very busy.

A. might have given B. might give C. should give D. may give

2.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________ as far as the river bank?

A. Bob had walked B. if Bob should walk

C. had Bob walked D. if Bob walked

3. ________ I in your position, I would not accept the invitation.

A. Was B. Were C. Be D. Am

4. If my father ________ her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he ________ me at all.

A. came, can’t see B comes, couldn’t see

C. comes, couldn’t have seen D. came, couldn’t see

5. If it ________ to snow next week, I would not go to visit that mountain village.

A. is B. be C. were D. are

6. If it ________ rain this evening, I would not go to see this American film.

A. would B. should C. could D. might

7. __________ asked to do this, I would certainly do it in a different way.

A. Were I B. Am I C. If I am D. Was I

8. If he could help us, I am sure he ________. He’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A. should B. had C. would have D. did

9.________ her in time, she would have jumped into the river.

A. If I stopped B. Did I stop

C. If I didn’t stop D. If I hadn’t stopped

10. If I _________ ten years younger, I _________ out to try my luck.

A. am, would go B. was, will go C. were, would go D. were, would have gone

11. If you __________ my advice, you _________ such a serious mistake.

A. followed, can’t make B. followed, couldn’t have made

C. had followed, couldn’t make D. had followed, couldn’t have made

12. If I _________ that crowded bus yesterday morning, I _________ my purse with a lot of money in it.

A. didn’t take, couldn’t lose B. hadn’t taken, wouldn’t have lost

C. hadn’t taken, couldn’t lose D. didn’t take, can’t have lost

语法专练 (One possible version)

动词变形

1. belonged; wouldn’t sell 2. had kept; would have known 3. would go 4. Were 5. Had; would have gone

完成句子

1. would; do; were 2. had driven; couldn’t have happened 3. were; couldn’t drive 4. were to; would go 5. were; would 6. were; would 7. would be; had 8. had picked; would have returned 9. should; would 10. hadn’t smoked; wouldn’t have broken

语法小测

测一测 1-5 ACBDC 6-10 BACDC 11-12 DB

虚拟语气(二)

——虚拟条件句的一些特殊用法

【考点导航】

1. —My cat’s really fat. (2007浙江)

—You ______ have given her so much food.

A. wouldn’t B .couldn’t C. shouldn’t D. mustn’t

2.—How’s your tour around the North Lake? Is it beautiful? (2007全国卷I)

—It _____ be, but it is now heavily polluted.

A. will B. would C. should D. must

3. I told your friend how to get to the hotel, but perhaps I _____ have driven her there. (2007陕西)

A. could B. must C. might D. should

【答案与解析】

1.C。shouldn’t have done表示“本来不应该做某事而实际做了”。

2.C。根据句意,“本来这个湖应该是很漂亮的,但是现在被严重污染了”可知选C。should 在这里表示“本来应该……,暗含着实际上不……”之意。

3.D。should have done表示“本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未做”,本句意为:“我告诉你朋友该怎么到达旅馆了,但是也许我应该开车把她送到那儿去”。

【重点归纳】

1. 错综时间条件句:

有时在非真实条件句中,主句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条件从句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并不同时发生,这时主句和从句的谓语动词要根据各自所指的不同时间选用适当的虚拟语气形式。如:

Had I taken my umbrella with me when I came out this morning, I should not be wet now.

如果我今天早上出来的时候带着伞的话,现在就不会淋湿了。(从句说的是过去的事情,而主句说的是现在的事情)

If you had followed the doctor’s advice, you would be all right now.

如果你(那时)听从我的建议的话,现在就不会有事了。(从句说的是过去的事情,而主句说的是现在的事情)

If I hadn’t finished my composition by now, I would be working on it tomorrow.

如果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成作文的话,我明天还要接着写。(从句说的是现在的事情,而主句说的是将来的事情)

2.含蓄虚拟条件句:

有时一个假设的情况并不用条件从句表示,而用其它方式来表示,这样的句子叫含蓄条件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用with, without,but for等介词短语来替代条件从句, 它们都可以转换成由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如:

We might have died without your help. =We might have died if you hadn’t helped us.

如果(那时)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可能已经死了。

Without the sun, nothing would grow. = If there was no the sun, nothing would grow.

没有太阳,万物都不能生长。

2) 用or, otherwise, but that, suppose/ supposing (that), provided / providing (that) 等引导的虚拟语气。如:

You didn’t come yesterday, or you would have seen him.

你昨天没有来,否则的话,你就已经看到他了。

I was very busy last week, otherwise I would have come to see you.

我上周很忙,否则的话,我就来看你了。

Supposing I was still a little child, I would study hard from now on.

假如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话,我将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

3) 通过上下文来表示虚拟:这种情况下,需要加以分析。

I would have given you more money, but I was so poor then.

我(那时如果有钱的话)就可以给你更多的钱了,但是我当时太穷了。

I would have called you, but I forgot your telephone number.

我本来可以给你打电话,但是我(那时)忘了你的电话号码。

Having known the fact in time, we couldn’t have said that. = If we had known the fact in time, we couldn’t have said that.

如果我们(那时)及时知道事实的话,就不会说那件事了。

Any man in his position would have done that.

处于他那个位置的任何人都会那样做的。

4)由should +动词原形或者should/could/might have +过去分词构成的虚拟语气。

种情况下,虚拟条件句经常省略,而只剩下主句结构,如:

I should have told you that, but I was afraid that you couldn’t accept the fact.

我本应该告诉你那件事,但我担心你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Tom, you are so lazy! This work should have been finished hours ago.

汤姆,你太懒了!这个工作本应该几个小时之前完成。

3. 在if it were/had been not for …句型中的虚拟语气

If it were not for…,表示对现在事实的假设;If it had not been for…,表示对过去事实的假设。

If it were not for the Internet, everything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要不是互联网,一切都会变得很难。

Had it not been for your overcoat, I would have died.

要不是你那件大衣,我就被冻死了。

Grammar work语法专练

选择答案。

1. _________ the thick forest, we would often have to suffer from a sandstorm.

A. If it is not for B. If it were not for C Is it not for D. Was it not for

2. _________ your offer of rice and vegetables, we would have gone hungry.

A. If it hasn’t been for B. With

C. Has it not been for D. Had it not been for

3. __________ your timely and correct guidance, I couldn’t have solved the problem so smoothly.

A. Had it not been for B. Were it not for

C. If it has not been for D. If it is not for

4. Jane would have gone to Washington ________ to get a plane ticket.

A. was she able B. if she had been able C. would she be able D. if she is able

5. ________ for her encouragement, I would not have paid for that good-for-nothing huge vase.

A. Were it not B. If it is not C. Had it not been D. If they were not

6. If I ________ a lot of money like you, I ________ buy that large company.

A. had, would buy B. have, would

C. had, would have bought D. have had, would have bought

7.If she ________ my English teacher, I ________ much from her.

A. was, can learn B .is, could learn C. were, could learn D. had been, could learn

8. If I ________ out to work last year, I ________ much more money.

A. had gone, would make B. had gone, would have made

C. went, would make D. went, would have made

9.I supported him in time, otherwise he ______off the bike.

A. might fall B. would fall C. should have fallen D. would have fallen

10. It is hard for me to imagine what I would be doing today if I _____ in love with Mary in my hometown.

A. wouldn’t have fallen B. had not fallen C. should fall D. were to fall

11. Without the air to hold some of the sun’s heat, the earth at night ______.

A. would be freezing cold B. will be freezing coldly

C. would be frozen cold D. can freeze coldly

12.— Why don’t you buy the necklace since you like it so much?

— I ______, but I don’t have the money.

A. would B. will C. should D. may

13. — Finally I got to my grandmother’s home on foot.

— Really? You ______ a ride there.

A. must have taken B. could have taken

C. shouldn’t have taken D. couldn’t have taken

14. If I had worked harder at school, I ______ in a comfortable office now.

A. would sit B. would have sat C. would be sitting D. were sitting

15. My father told me how to get here but perhaps he _____ me a map.

A. had to give B. ought to give C. must have given D. should have given

Grammar quiz语法小测

I.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英语。

1. 要不是你帮忙的话,我会失败的。

.

2. 如果不是两次考大学都失败的话,他也不会一声不吭地离家出走。

.

3. 如果不是你及时的支持,我就会输掉这次大选。

.

4. 没有这本杂志,我们打发时光就很难。

.

II.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完成句子。

1. If it ______(要不是)your mobile phone, I couldn’t have got in touch with her.

2. I was really very busy that day, otherwise, I _______(就去参加舞会了).

3. _________( 要不是天气好的话), I couldn’t go climbing that day.

4. Providing that I had finished the report two days before, I ________( 就不会被开除了) now.

第16期B3版Keys:

语法专练

1-5 BDABC 6-10 ACBDB 11-15 AABCD

语法小测

I. (One possible version)

1. But for your help, I would have failed.

2. Not having failed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wice, he wouldn’t have left home without saying a word.

3. If it had not been for your timely support, I would have failed in the election.

4. Were it not for this magazine,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us to kill the time.

II. (One possible version)

1. hadn’t been for 2. would have gone to the party 3. But for the fine weather 4. wouldn’t be fired

短歌行课件(必备7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果您对这个话题还不是很了解可以尝试阅读一下“短歌行课件”,本网站文章仅供参考请谨慎对待!

短歌行课件 篇1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诗经>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

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

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短歌行课件 篇2

一、“说”教学构想:

1、渗透两个原则:

①诵读是诗歌学习、品悟的基础

②让学生结合诗句自己讨论分析,既要读出“作者”,也要读出“自己”。

2、对学生来讲,这一首诗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是一个学习难点,应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解读诗歌意象等角度来理解。

3、全课教学过程整体构思:通过初次诵读,让学生基本熟悉诗歌内容→师生共同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其思想感情→结合德育目标的要求,深入体味曹操的“忧”情。

二、“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7首有代表性的诗歌,它们包括:《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这些诗作不管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这也为了唐代诗歌高潮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如果能掌握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不同作品在创作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那么对后边的诗歌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例如,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各抒己见,谈一谈曹操到底“忧”什么?);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又在“忧”什么?)。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字词句的梳理,学生要读懂读懂句意(典故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人文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短歌行》的过程中,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及其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和求贤若渴的情怀。

②教学的难点:初读曹操的《短歌行》,很容易误解为曹操要抒发一种人生苦短、仕途失意等忧烦的情感,实则不然。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曹操骨子里的那种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将是这首诗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通过学生整合小说、影视中关于曹操的形象信息、借助课文注解,合作探究、展示个性表达等课堂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好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运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营造一种感知三国英雄形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学生查找资料、圈点勾画课文注解信息,课间相互交流有关“曹操”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堂教学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详见教案)。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学习内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研读诗歌本体,师生共同探究:曹操到底为何而“忧”?(激发学习兴趣)——读出作者的所思所想(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忧”)

④拓展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忧”?(结合学生个人生活追求)

教师总结,并布置相应作业:

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短歌行课件 篇3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诗的特点“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还想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操,从而能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更让他们深深体会曹操那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为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课这样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学生:看过。

教师:喜欢里面的曹操吗?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喜欢。(大部分学生)

学生:微笑作答。(有的学生)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学生:(学生主动站起来)我喜欢曹操,我看过《三国演义》,我觉得他胸怀跟宽广。

学生:(另外一个学生接着答)我也喜欢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大笑几声,以后东山再起,他的豁达的胸襟与败不馁的精神我最欣赏。(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样。

教师: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

教师:这位同学说对了,曹操是比较多疑,诸葛亮就看准了他这点,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能设计连环记、反间记等那么多计策,能以少胜多。

学生:他奸诈。

教师: 同学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身边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人这样评价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认为这种评价很有道理,

这一教学环节深深把学生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的他们各个心情舒畅,激情飞扬,谁都想谈谈。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短歌行》,老师先问一下,大家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喜欢那些诗句呢? 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不错,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具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主旨呢?

学生:作者哀叹了人生的短暂。

教师:还有没有?诗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呢?

学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谁能给讲解一下这些典故呢?

学生:我来讲“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里有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课下注解帮助了学生)

教师:很不错,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曹操这首诗的主旨?

学生:明白了。(频频点头)

教师:同学们,既然喜欢这首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背诵,从中认真品味它的语言与风格。

这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

短歌行课件 篇4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其中的杰出代表便是建安诗歌,建安诗歌是 魏晋南北朝 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三曹”和“ 建安七子 ”为代表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也就是后世称道的“ 建安风骨 ”。

《 短歌行 》是曹操的代表作。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所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 蒿里行 》;有写景的《 观沧海 》;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如《不出厦门行· 龟虽寿 》;而《 短歌行 》是表达曹操那种思贤若渴的意愿。曹操擅用汉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

对于主旨的解读,有以下几类:一是“及时行乐”说,二是“求贤若渴”说,三是“乌鸦嘴”说,《三国演义》中认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句,在赤壁大战前写下这样的诗句,说明曹操必败,所以是乌鸦嘴。

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解读,诗以言志,结合历史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渴望拥有贤才,希望天下人才来为自己所用。作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因此,这首诗就是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对酒当歌”是写宴会欢乐的情况,“人生几何”就自然点出了全诗的龙睛,就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虽然可以慷慨激昂地感叹人生无常,但却无法回答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而“忧思难忘”。用什么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好端起酒杯,愿杜康可解心中烦忧。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亦或凡夫俗子,面对难题时总是如此消遣。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忧叹。其实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抒写对贤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通过“比”,表达了对人才的执着的追求,就好像是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执着。“沉吟至今”表示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曹操的脑海中萦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意思是:贤才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看得到而摸不着,这种焦急的心情,凝聚到笔端,自然就成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思绪又回到了宴会上,看到朋友们“越陌度阡”地赶来赴宴,相互问候,诉说别后重聚之情,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 月明星稀 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 三国鼎立 的局面下一时 无所适从 。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 通情达理 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 画龙点睛 ,明明白白地 披肝沥胆 ,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短歌行》是作者将个人的政治抱负融入浓郁的诗歌意境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表达,使之立意深远,其实充沛,极富“志深比长”“ 梗概 多气” 的建安时代特色,荡气回肠。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体的节奏,领悟诗歌的情趣,初步感受作品风格。对于思想感情和人物评价,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给阅读者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思想自由且占有较多相关材料的前提下,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等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受到深刻人生启迪的阅读过程。

(1)深读,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我先把作者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谈谈那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赤壁之战。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知人论世,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解读文本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2)深思,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启发思考、培育思想、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曹操《短歌行》中,分析文本、鉴赏艺术手法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作者作此诗的意图如何?从三国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和曹操本人的经历及曹操勾画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思想感情,把握曹操的“忧”,挖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深品,将文本表层含义和隐含意义解读结束后,我的教学并没有结束。我我和学生一起思考该词的感情基调,回忆初中所学《龟虽寿》和《观沧海》,体会曹操诗歌的慷慨之气,由此理解“建安风骨”。阅读如果仅仅是以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为目标,显然还不够,阅读应该是使阅读者受到启迪、获得思想的过程,使阅读者成为一个思想者。这当然也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是个思考者。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正确理解诗人的“忧”,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说到曹操,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曹操不仅获“英雄”之名,亦有“奸雄”、“枭雄”之谓,然而可以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学生观看从网上下载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短歌行》的片段。

设计意图: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而这个视频片段是对历史的演绎,最合适从这里作为切入口,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播放曾在CCTV—3播出的朗诵视频,然后作节奏情感方面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诵读指导:《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感情,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短歌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了解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一、导语(以俗语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展示幻灯片)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

2、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4、再听示范朗读。感受诗歌寄寓的情感意蕴。

5、学生自由诵读5分钟,将诗歌读顺读熟。

二、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2.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师:仅仅是在悲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

明确:言外之意为“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早建功立业吧。只要来投靠于我,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明确: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来归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师: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实现统一大业,那么人才来归了吗?统一的愿望得偿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由此观之,作者还忧什么?

明确:功业未就。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三、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短歌行课件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短歌行》。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短歌行课件 篇7

1、掌握诗歌意象。

学习曹操用心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这天就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诗的前八句写:应对美酒就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那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那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用心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应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不见,仿佛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那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十分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那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那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那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空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空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完美,我多么想得到他们阿!但又不明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决定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明白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决定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先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够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之后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述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那里来,我是必须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透过似断似续,低h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到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能够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能够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透过学习这首诗,大家必须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用心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短歌行课件(汇总7篇)


短歌行课件: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短歌行课件”的与众不同之处将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呈现,特别欢迎您来参考并深度阅读!

在这个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也不断发生变革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学教案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创新元素。短歌行课件是一份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教案课件,通过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

首先,短歌行课件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一方面讲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然而,通过使用短歌行课件,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使用互动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探索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短歌行课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要求记住知识点和公式,而不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通过使用短歌行课件,学生将有机会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设计一场模拟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最后,短歌行课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导致学习缺乏实际意义。然而,通过使用短歌行课件,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案例、故事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短歌行课件是一份值得参考的教案课件,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积极运用短歌行课件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

短歌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曹操简介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四、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shuò)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

五、朗诵

把握情感:慷慨、激昂

六、解读诗歌

1.“对酒当歌”

诗的一开始,诗人就提出了“酒”这个意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分别表达何种情感?

闲适轻松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在《短歌行》中,曹操借酒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忧”

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

2.诗人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对于人生短暂,许多文人都曾发出概叹,有人选择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选择消极避世,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他为什么也发出这种感叹呢?

明确:功业未就

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

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

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

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

7.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后立即感叹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刻,诗人忧虑的内容还是“人生短暂”吗?

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

8.除了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还有哪些地方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

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

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七.小结

虽然这一首《短歌行》中,充满了忧伤的情调,但这种忧,是站在一个英雄的角度,国家的角度的忧,从这种忧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曹操:他有渴望同意的包袱,有招揽人才的坦荡胸襟,他的忧,是他手中的杜康酒不可解的。八、作业

1、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2、背诵全诗

短歌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了解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一、导语(以俗语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展示幻灯片)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

2、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4、再听示范朗读。感受诗歌寄寓的情感意蕴。

5、学生自由诵读5分钟,将诗歌读顺读熟。

二、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2、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师:仅仅是在悲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

明确:言外之意为“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早建功立业吧。只要来投靠于我,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明确: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来归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师: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实现统一大业,那么人才来归了吗?统一的愿望得偿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由此观之,作者还忧什么?

明确:功业未就。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三、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全班齐背此诗。

二、诗歌情感内容:

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学习新课】

一、总结艺术特色。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二、鉴赏诗歌风格特点。

1、慷慨悲壮又不乏激昂豪迈的风格特征。

2、简单介绍“建安风骨”。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龟虽寿》参照阅读。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2、展示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汉书《武帝纪》)

(4)、易中天评曹操: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3、结合以上关于曹操的资料及《短歌行》中诗人的形象,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100—200字的练笔。

三、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短歌行课件 篇3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师:同学们,曹操这个人我们比较熟悉,你认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奸雄,会耍手腕,爱面子……

生:曹操以借献刀之由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到一个故友家,人家磨刀霍霍向猪羊想热情款待他时,他起了疑心,认为要暗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来在逃走的路上碰到为他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将错就错也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充分说明了曹操的生性多疑,阴险狡诈和心狠手辣……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语言表述流畅,叙述很生动。请坐。

我想,大家对曹操的认识还是有些偏颇的。讲之前先请大家翻一个句子:“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

师: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公正的来评价一下?

师: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三国志》中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鲁迅评价他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易中天评价他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建安年间,以曹操为代表,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并称为“三曹”,“三曹”和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在文学上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师: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有谁知道?

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资料)

师:讲的很正确,请坐。曹操素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统一天下拼的不仅是武力,还要讲求谋略,但谋略从何而来?

师:对,人才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走进文本,通过朗读体会,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揣摩一下诗人在诗中流露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曹操是一代枭雄,应该读壮阔一些,他是想平定南方,不是借酒浇愁的,应该热血一点,他是一代枭雄嘛。

师:你来读一下,让大家欣赏一下,读出雄浑之气。

·丙生读,把握较好。

师:又有了升华的地方了。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这首诗,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现在,请大家三人一组,对照注释,理解一下这首诗。注意圈画诗中的重点字句,并赏析批注。把握曹操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三分钟时间。

师:作为一首诗来说,肯定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就是一首诗的诗眼。那么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

师:所以全篇诗作都是在谈忧,抒发忧之情,那么,在三国鼎立时期,他为什么而忧?我们带着问题,体会曹操的心境,一起读一遍。

师:好,大家的忧已经读出来了,但是读得太忧的话,是不是曹操的本意?他到底为什么而忧?。全诗分为两节,上下两节再分别划分两节,怎么划?

师:我们来看,他“忧”的是什么,他这种忧的感情又是怎么贯穿下来的,我们来看诗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不是说忧,忧什么?我们古诗中写酒的不少,谁能举个例子?

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很好,那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忧的是什么?

师:(板书——一忧:人生短暂)分析的很准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杜康能不能解此之忧?

生:我觉得不能,他喝完了还是忧,因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师:既然杜康不能解其忧,那什么才能解决?他开篇所叹的是自己的人生短暂,还是在写别人的人生短暂?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来招纳贤士的。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别人的人生短暂,你们还没有成就事业,来投靠我吧,成就梦想。

师:好。除了忧自己和别人人生短暂,希望别人来投靠我,除此之外还为什么而忧?看下一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用典,看课下注释原来是指男女之间的相思,你穿的这个小衣服真好看,我整天想着你,即使我不去,你怎么不主动给我个消息呢?在这里用典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契合了曹操的心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意思是即使我不去,你也给个信啊?他想用这个典故,暗示后面那句话。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天天都在想着你呀表达了他希望那些贤才来主动投奔他。

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话我们又应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意思是说你们来,我的属下会鼓瑟吹笙迎接你。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下曹操渴慕贤才的故事或是他对待贤才的态度?

师:(补充曹操烧山求贤请阮瑀的故事及曹操对待陈琳和陈宫与魏种的故事)

这是第一大节,曹操的忧是通过其慷慨之气体现出来的,我们读慢一点,大家体会这种忧的变化。

师:第一节看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句用的什么表现手法?他想干嘛

师:拿明月比喻贤士,我什么时候可以把你招揽过来,体现其内心的想法。“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种忧虑,这种求贤不得的担忧,从内心生发出来,绵绵不绝,由此可见,他这种忧是持续性的。接着看以下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怎么解释。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这里写了两种人才的不同态度,一种是主动来投奔曹操的;另一种是处于彷徨犹豫不决的,乌鹊比喻那些贤才。

师:他解释得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疑虑?到底是曹操去寻找贤士还是贤士自己找来了?这里的屈驾,是尊称还是谦指?(尊称),所以此处应该是贤士来了,千万不要以为是曹操寻找那些贤士去了。最后两句找同学说下它们的意思。

生:(翻译)诗人渴望天下贤才都来归附,表达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生:来了,“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师:既然贤士已经经历千辛万险来了,为什么还忧呢?

生:贤士来了,但还没有成就大事,也忧照顾不周。

师:所以,除了忧人生短暂,忧贤士不得,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忧,功业未就。三忧一脉相承。功业未就是对贤士不得的升华,这个升华就是贤士来多少,我都不会感到满足。(板书——三忧:功业未就)

同学们,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1.丰富诗歌的内容含量;2.使语言更加凝练,庄重典雅;3.扩大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师:这首诗通篇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我们应该将这首诗背下来。下节课提问背诵默写,好,下课。

课后反思:这节课上的还算满意,但对题目短歌行的解析省略了,课下问了同学“行”是什么,有的学生知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长歌行和短歌行。当我问及长歌行和短歌行的区别和特点时,学生顾名思义地答道长歌行篇幅较长,短歌行篇幅较短。对于长歌行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烈短歌行是微吟低徊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这一特点就一概不知了。这是本节教学遗漏疏忽之处,后来又补充了这一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古文知识积累。另外,在诵读的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没有深入的去揣摩人物,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读不出曹操那种渴慕贤才而不得的那种忧愁与苦闷及诗人的所表现的内在的那种雄浑气魄。我想,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结合诗歌背景,走进作者,抓住诗眼,反复诵读揣摩,方能感悟诗歌的内在意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短歌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短歌行课件 篇5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①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2.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1)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2)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教学程序:

(1) 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课件,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③ 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三步骤设计的目的: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习。

课后交流以针对作品和个人评出以下奖项的活动形式展开:

此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课后交流学习提高不流于口头形式,让没能出来展示作品的同学也有机会参与交流学习和提高,他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观看,争取更多的选票。教师也可以根据他们评选出来的结果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反馈)

注:需评委签名确认投票的同学已观看以上作品才算有效选票!评委签名:

短歌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谚语的翻译来引出对曹操任务形象的认识。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Devil指的是恶魔,那么曹操是恶魔的形象吗?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3、正音。教师对照视频里的读音纠正,提醒重点字词,字音。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曹操“对酒当歌”,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师: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生:酒。

师:对。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积极进取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师: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短歌行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学习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作为政治家,面对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就是—曹操。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作者简介

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代表作品,诗歌风格。

背景

吟咏诗作,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

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自由朗读。

比较朗读

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五、品析诗句,探寻情感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竟然是“忧”,这么一个具有豪迈气概,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问题探讨:

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

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统一霸业。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思考:曹操只是感叹自己的人生苦短吗?

不仅说自己的人生短暂,还告诉那些贤士门,你们的人生也同样短暂,在还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情况下,为何不来投靠我曹操呢?我帮助你们实现你的梦想。

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诗人是如何对待人才的?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周公吐哺”

以《鸿门宴》刘邦项羽对人才的态度来拓展,以刘邦评价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得出对待人才也很重要。而曹操面对人才,始终是一种尊敬之情,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

思考:诗人已拥有许多人才,那他为什么还要“忧”?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 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 于官渡一举击败兵力十倍于己的袁绍, 当他不断取得成就的时候, 他的政治抱负会逐渐膨胀,相应的遇到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大。随着年事渐高,急于在有生之年完成大业的心情会更加急迫。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来帮助他完成一统天下的毕生奋斗目标。

贤士此时是何种境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里的“乌鹊”比喻贤才。意思是说,就好像月夜里的乌鹊找不到可靠的归宿那样,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在四处寻找自己的依靠。

思考:(1)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没有贤主。

(2)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 有何弦外之音?

虚拟语气的课件汇编5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虚拟语气的课件汇编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虚拟语气的课件【篇1】

虚拟语气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语气。它并不表达事实或者现实,而是表达一种假设或者虚构的情况。虚拟语气的使用需要仔细慎重,因为会对句意产生很大的影响。虚拟语气主要包括虚拟条件句、虚拟语气的情态动词和虚拟表达式等。

在语法上,虚拟条件句是一种用于表述未发生情况或者假设情况下可能的结果的语法结构。虚拟条件句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虚拟条件子句,另一个是虚拟结果子句。虚拟条件子句通常以"如果"或"假如"开头,表达一种假设情况下的可能,而虚拟结果子句则表达在这种假设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虚拟条件句在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它的时态必须是将来时态,否则就无法表达对未来的假设情况。

虚拟语气的情态动词是一种表示假设的动词形式。虚拟语气的情态动词包括"要"、"应该"、"能"、"愿意"、"必须"等。这些动词都表示一种假设性的语气,它们的使用需要格外小心,因为一个错误的动词形式可能导致整个句子的句意出现偏差或者误解。

虚拟表达式也是虚拟语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表达式是一种用于表达假设情况或者虚拟情况下的语言结构。常见的虚拟表达式包括"要是"、"如果"、"假如"、"假使"、"除非"等等。这些表达式都可以用于引导虚拟条件句或者虚拟语气的情态动词。

在应用虚拟语气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注意语境。虚拟语气的使用必须和上下文和语境的环境相符合。其次,要注意语态。虚拟语气的时态必须是将来时态,而且要保证前后时态的一致性。最后,要注意情态动词的选择。不同的情态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情态动词。

总而言之,虚拟语气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语素。在使用虚拟语气的时候,需要特别注重语境、时态和情态动词的选择,以确保句子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虚拟语气的运用需要细心思考和不断实践,让人们的语言交流更加准确、精彩和有趣。

虚拟语气的课件【篇2】

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它只存在于虚拟的情况下,通常用于表示条件、愿望或建议等,包括状语从句、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等。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使用对于学好英语至关重要。

一、条件虚拟语气

条件虚拟语气表示所列条件是不现实或不可能发生的时候,通常使用虚拟语气。例如:

1. If I were rich, I would buy a big villa.

如果我很富有,我会买一座大别墅。

2. If he had studied harder, he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如果他学得更刻苦些,他就会考过这门考试。

这两个句子都表达了一个条件和一个结果,但都有一个假设情形。这个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使用了虚拟语气。

二、愿望虚拟语气

愿望虚拟语气用于表示愿望。它可能不切实际,或者与实际不符。例如:

1. I wish I were taller.

我希望我身高更高。

2. If only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finish this book.

要是我有更多时间,我就能读完这本书了。

这两个句子都表达了人们的愿望,但它们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使用虚拟语气。

三、建议虚拟语气

当你想给出某种建议或建议时,可以使用建议虚拟语气。例如:

1. It would be better if you took the bus.

如果你坐公共汽车的话会更好。

2. I suggest that he see a doctor.

我建议他看看医生。

这两个句子都表明了一种建议或要求。建议虚拟语气通常用于正式或非正式的建议或建议。

总之,理解和熟练掌握虚拟语气的使用对于学好英语至关重要。不仅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中,也在解读和理解英语文章,掌握好虚拟语气对于我们的英语学习将会更加顺畅,更自然。

虚拟语气的课件【篇3】

虚拟语气的课件

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中的一种挑战,也是许多英语学习者最难掌握的部分之一。虚拟语气出现在许多语言功能中,例如表达假设、愿望、建议、命令和感叹等等。英语中的虚拟语气形式表明一个假设情况或一些虚构的事情,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情况。

一般来说,虚拟语气有两种形式:条件虚拟语气和命令虚拟语气。条件虚拟语气稍微容易一些,主要用于表达假设情况,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study harder. 也可以用在虚构的语境中,如 The teacher asked that she speak English more fluently. 这种情况下,虚拟语气需要使用过去式动词形式。

命令虚拟语气则更加复杂,它主要用在表达建议、要求、愿望和假设的情况下,同时表明这些情况是虚构的或不太可能发生的。例如,如果你想表达一个愿望,你可能会说 "I wish I could speak fluent English", 这个句子中的虚拟语气表明你现在不会说流利的英语,而这个愿望可能不会实现。如果你想表示一种建议,可以说 "He suggested that we go to the beach", 这个句子中的虚拟语气表明这个建议是虚构的,或者说你不确定会不会去海滩。

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复杂问题,不仅需要英语语法和语境知识,还需要对语言功能的理解。掌握虚拟语气可以让你更加自如地表达你自己的意思,同时也能帮助你理解英语中更复杂的语言结构。

虚拟语气的课件【篇4】

虚拟语气的使用在英语中相当常见,常用于表达可能性、愿望、建议以及假设情况等,因此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掌握虚拟语气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从虚拟语气的定义、使用场景和常见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虚拟语气。

一、虚拟语气的定义

虚拟语气是指说话人在表示非事实的情况时使用的一种语气;它表示的内容不是事实,而仅是可能性、愿望、假设或建议等。

在英语中,虚拟语气的使用有着特定的规则。在使用虚拟语气时,我们不需要直接说明某种情况或事件不是事实,而是通过特定的语法形式来表达,例如使用谓语动词的过去式或虚拟语气的特定形式。

二、虚拟语气的使用场景

1. 表达可能性

虚拟语气的常见使用场景之一是表示可能性。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表达某种事情可能是真的,但我们不能肯定,可以使用虚拟语气,如下所示:

- If I were you, I would take the job.(如果我是你,我会接受这份工作。)

在这个例子中,使用“were”代替“am”来表示虚拟语气,因为说话者并不是事实上的你,而是假设情况下的你。

2. 表达愿望

虚拟语气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表达愿望。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表达我们希望某种情况是真的,但是它不是已知事实,我们可以使用虚拟语气来表达这个愿望,如下所示:

- I wish I could speak French.(我希望我能说法语。)

在这个例子中,“could speak”是虚拟语气,因为说话者现实中不能说法语,但是他表达了他希望自己能够说法语的愿望。

3. 表达建议

虚拟语气还常用于表示建议。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告诉别人,如果要达成某个特定目标,可以这样做,我们可以使用虚拟语气,如下所示:

-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you might try online classes.(如果你想提高你的英语水平,你可以尝试在线课程。)

在这个例子中,“might try”是虚拟语气,因为说话者并不是直接告诉别人要这样做,而是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4. 表达假设情况

虚拟语气的最后一个常见使用场景是表达假设情况。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表达假设情况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使用虚拟语气,如下所示:

- If I had known that you needed a ride to the airport, I would have offered to drive you.(如果我知道你需要去机场我会开车送你。)

在这个例子中,“had known”和“would have offered”都是虚拟语气,因为说话者并不是真正知道你需要去机场,所以这只是一种假设情况。

三、虚拟语气的常见表达方式

虚拟语气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过去式

虚拟语气的最常见表达方式之一是使用过去式。这种形式通常用于表示过去的可能性、愿望或假设情况。例如:

- If he had more time, he would read more.(如果他有更多的时间,他会读更多的书。)

在这个例子中,使用“had”代替“has”所形成的过去式,用于表达假设情况。

2. “were”代替“am/ is/ are”

虚拟语气的另一种常见表达方式是使用“were”代替“am/ is/ are”,尤其是在表达可能性和愿望时。例如:

- If I were you, I would study more.(如果我是你,我会多学习。)

在这个例子中,“were”代替了“am”,用于表达虚拟的假设情况。

3. “should”

当表示建议时,虚拟语气通常使用“should”。例如:

- If you want to pass the test, you should study harder.(如果你想通过考试,你应该更加努力学习。)

在这个例子中,“should study”用于表示建议。

4. “could”

虚拟语气还可以使用“could”表示可能性或愿望。例如:

- If I had more money, I could travel more.(如果我有更多的钱,我就可以更多地旅行。)

在这个例子中,“could”表示虚拟的假设情况。

总结:

虚拟语气是英语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法技能,学习虚拟语气的规则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我们提高英语表达的水平,更好地表达想法和情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阅读英语文本,积累虚拟语气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的英语更加自然、流畅。

虚拟语气的课件【篇5】

虚拟语气的课件

作为汉语语法的一种重要形式,虚拟语气在日常使用中常常出现,但是它的使用却又十分复杂。虚拟语气不受实际事实的限制,可以用于表达一些非真实的情况或假设,有时还可以用来表示一些要求、建议、命令等语气。本文将从虚拟语气的基础概念、用法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虚拟语气。

一、虚拟语气的基础概念

虚拟语气是指在句子中表示假设、推测、愿望、要求等语气的形式。虚拟语气不同于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而是具有特殊的语法形式。虚拟语气可以分为虚拟条件句和虚拟假设句两种。

虚拟条件句表示一种条件假设,用于表述一个逻辑上不可能实现的情况,通常采用“如果……就……”的句式。这种句式的条件句主句使用虚拟语气。例如:“如果我是你,我就不会那么做。”

虚拟假设句表示句中所述情况与事实相反,也就是与现实不符合,通常使用“要是……就好了”、“希望……”等句式进行表达。例如:“要是天气晴朗,我们就可以去野餐了。”

二、虚拟语气的用法

1. 表示不可能实现的条件或假设

虚拟语气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一种否定的情况或假定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例如:“如果我有超能力,我就可以飞到天上去。”在这句话中,“我有超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因此使用虚拟语气。

2. 表示现实与愿望相反的情况

当现实与我们的愿望不符合时,我们可以使用虚拟语气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例如:“我希望我昨天晚上没熬夜,今天不会头疼。”在这句话中,“我昨天晚上没熬夜”与现实不符,因此使用虚拟语气。

3. 表示建议、要求和命令

在表达建议、要求和命令时,我们常常使用虚拟语气来表达一种紧迫和强烈的语气。例如:“我建议你早点睡觉,不然明天上课会困。”在这句话中,“我建议你早点睡觉”是一种虚拟语气,因为它并不确切标明对方一定需要睡觉,只是提出了一种建议。

三、虚拟语气的注意事项

1. 避免使用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法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在实际使用中过度使用它,避免造成语言的紊乱和混乱。

2. 注意虚拟语气的时态和语气

虚拟语气的时态和语气要与情况相符合,否则容易造成误解。例如:“如果我将来可以当上总裁,我就很满意了。”这句话中,应当使用“将来可以”而不是“将来能够”,否则容易使语言表述含混。

3. 注意虚拟语气的逻辑关系

虚拟语气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应当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和逻辑关系,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之,虚拟语气作为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语法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不同的语境和情况,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虚拟语气,以便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语言含义和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运用。

难忘的一课课件8篇


希望这份“难忘的一课课件”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 教案课件是教学的纲领,要写到位才能有效提高教学。

难忘的一课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945年,被日本侵略者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刚刚“光复”后的台湾,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开始了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

2、导学:

(1)思考文题: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

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内容)

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3)读课文、交流(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被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课堂测试。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写会生字词。

板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

难忘的一课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单元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探讨、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创设情景,使学生如情入境。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日本侵略者曾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不仅在中国大陆横行霸道八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无数大血案,而且侵占并血腥统治了台湾整整50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在台湾刚刚光复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合作交流

(一)、自读课文,梳理文脉

1、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都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在——听了一位——的老师上了一堂课。课的内容只有一句话:————————。课后我又参观了——————。我觉得这堂课上得——,让我———。

2.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二)、浏览课文,找到中心

1.出示浏览要求: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2)这句话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

“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回答,教师点评。

(三)、单元组合作学习

1.教师出示合作要求:1)四人单元组交流批注感受;

2)组内达成共识,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次。

2.教师了解选择情况,适时引导。

3.单元组合作要求:1)组内用喜欢的方式朗读选择的部分;

2)找出能够体现中心句的词语;

3)读一读这些词语,你的感受是什么?完成大卡。

4)时间为8分钟。

4.学生汇报展示,生生互评。

5.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点评。

6.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选择的部分。

(四)、写一写

1、假如你就是作者,在那样的情景中,你一定也会感动不已。就让我们用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吧!

出示教师写的例子,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请一生读。请用精炼的诗一样的语言写,你可以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词句,也可以合理想象。我写的是开头一部分,你可以接着往下写,刚刚研究那个镜头的就可以写写那个镜头。

2、学生练写。

3.全班交流分享。

(五)、巩固延伸

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法国作家都德在他的文章《最后一课》中这样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的,祖国的语言就象征着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都德的《最后一课》讲述了法兰西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前夕的故事,同学们课余可以去看一看。

(六)、作业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作业完成:

1、爱诵读的你,不妨给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2、爱阅读的你,不妨读一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或者一些台湾作家的'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3、爱写作的你,不妨将课堂上的一节小诗创作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4、爱唱歌的你,不妨听听学学有关台湾的歌曲比如:《鼓浪屿之歌》、《我的中国心》等

5、爱思考的你,不妨写下你的读后感悟和思考。

6、爱探索的你,不妨了解一下台湾的地理和历史资料,然后把它余同学们分享。

(七)教师总结全文,全班感情朗读。

难忘的一课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难忘的一课课件 篇4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选读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2、创意理解“光复”的意思。

3、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

听歌曲《我的中国心》。

揭示:刚才我们听到的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一首歌,歌名叫《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全香港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心声,所幸的是,香港人民的美梦终于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成真了。

二、课堂

1、理解“光复”,揭示课题:

⑴张明敏用歌声唱出了香港人民的渴望,1925年7月,著名诗人闻一多发表了爱国组诗《七子之歌》,下面是《七子之歌》中的第三首──台湾。

课件出示:

《七子之歌──台湾》

师生一起朗诵。

师:闻一多的这首诗道出了千千万万台湾人民的心声,同时也深深地震撼着大陆每一个同胞的心灵。的确,没有哪个母亲不思念离家的孩子,更没有哪个孩子不眷恋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上的这篇课文《难忘的一课》讲的就是1945年台湾“光复”后,一位船员在台湾乡村一所小学所见到的动人情景,有谁知道“光复”是什么意思?(收复。)

⑵有时候我们理解一个词,不但要从字面上了解,还要深究:什么时候丢失的?为什么会丢失?什么时候光复的?

课件出示:

史海沉钩

让我们走进“史海沉钩”去了解这段历史吧!

师:台湾在日本人的铁蹄蹂躏下整整50年,50年的屈辱50年的痛苦,如今,台湾终于──光复了。

引导学生谈台湾光复后的心情。

⑶揭示课题,指导读题。

⑷析题:

抓住“一课”一词,得出这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

(在“一课”一词下面板书:记事。)

师:你能不能用感叹的语气读一读课题?

(在“难忘”一词下面板书:抒情。)

⑸质疑:

那这篇文章叙的是什么事?抒的又是什么情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把握结构,整体感知: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着重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板书:

学习祖国文字参观小礼堂

⑵找出描写“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的有关段落。

⑶通过刚才的自由朗读,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愛中国。

⑷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愛”字。

⑸说说为什么这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⑹分别找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的有关段落。

3、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⑴齐读3~6节,即第一次出现的有关段落:

问: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联系具体的句子来谈,也可以通过朗读来体现。

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⑵女生读7~12节,即第二次出现的'有关段落:

问:第二次出现这句话,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主要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训练朗读,并引导学生了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台湾的老师和学生是欢迎我们的。)

⑶过渡:

除了同学们上面讲到的以外,还从哪些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对我是表示欢迎的。(参观小礼堂)齐读13~15小节。

⑷问:作者来到小礼堂,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中华名人)简介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

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什么感叹?

板书: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⑸抓住最后一句话教学第16节课文:

师: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怪不得作者在最后会这样说“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反问句,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朗读告诉我它真的是一个反问句。“简单的话”指的是什么?“全部的感情”指的又是什么?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⑴就让我们一排又一排,一遍又一遍地用这句最简单的话来表达我们全部的感情吧!

(再次训练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⑵师:今天我们在这个难忘的教室上了这堂“难忘的一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适合自己的作业?

⑶从你们的朗读中,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就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难忘的一课吧!

难忘的一课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2、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台湾风景名胜图片.

2、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3、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位于我国的东南海域的宝岛台湾,风光秀丽,物产富饶,与祖国大陆仅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之所以称赞它美丽,请同学们先欣赏一组图片。(出示课件)

正因为它美丽富饶,致使这块土地历尽沧桑,经常被肆意践踏。老师想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出示课件:(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台湾早期居住人民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荷兰和西班牙都曾统治过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归还中国。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中,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学中国文字,台湾人民渴望赶走侵略者,回到祖国的怀抱。)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时的事。

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难忘的一课》,故事就发生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二、走进课文

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但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民并没有淡忘学习祖国的文字。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台湾人民是怎样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1、同学们课前预习了没有?老师这里有两个字想考考大家。出示课件:闽、诸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并思考它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一)学习第一次出现时的课文段落。

1、这三次不同情况下的出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同的;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出现的情景。出示课件

学生质疑:光复:收复,指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

真挚:感情真诚而恳切。

为什么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在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急切要表达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热爱祖国的火热的感情可以从他们学习祖国文字中间表露出来。)

2、谁能把他们对祖国的这种深厚的感情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次出现时的课文段落。

1、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再仔细把这一段内容好好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当一个陌生人走进教室,师生们为什么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国之心,是爱国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亲近,把他们连在了一起。)

3、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把它朗读一遍。

(三)学习第三次出现时的课文段落。

1、学习了祖国的文字,作者又参观了小礼堂。那么他参观小礼堂时,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出示课件图片,这些伟人你们了解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选择自己了解的伟人介绍: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

3、看着,看着,作者的眼睛为什么不觉湿润了?

4、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的师生说些什么?

5、那么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呢?

6、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读出来。(配乐朗读)

三、复习总结

最后,让我们怀着真挚的感情,再齐读一遍: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难忘的一课课件 篇6

关于《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今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回到祖国已有整整十年。同时,澳门回归也有八年之久。香港、澳门这两个游子历经沧桑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是,我们的宝岛台湾至今都未真正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她也在六十年前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统治,实现了光复,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台湾的那所乡村小学,与他们师生共上一堂──《难忘的一课》(齐读课题),看看在那个风云年代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事?

2、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现在请同学们进入课文,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做到: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忘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

3、读读想想:

你解决了哪些疑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并把你问题记录下来。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整理问题:

师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当众朗读。

(简单的当场由学生解决,比较难的留待待会理解课文时解决。)

2、深入阅读:

⑴ 出示思考题: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我都有怎样的感受?

要求:

① 细读课文,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哪几次?

② 再读,想一想,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③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可独立阅读也可合作学习,解决了这个大问题,你们所提的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⑵ 学生读文、讨论(师巡视)。

⑶ 汇报交流(从全文整体汇报)。

【教学反思】

以上是《难忘的一课》前半段的教学流程。初看起来,这部分设计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当时课堂上所发生的让我记忆犹新。比如课始时让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后,要求他们初读课文解决疑惑,进一步提出问题,并把问题整理。这时的个人阅读和小组交流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学生们一改往日被迫读书的状态,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读书、讨论。而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的几个正好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如:

1、为什么这位老师第一次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么吃力,而且是一笔一画?

2、为什么他们读这句话时那么严肃认真?

3、我们看到教室里师生在这样认真、这样富有感情的读这句话,我也情不自禁地坐下来跟着读,为什么老师和孩子们都不意外呢?

被小家伙们提出来之后,教者也不禁喜上眉梢了。然后,教师顺势让学生再深入阅读,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不是比老师抛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要好得多吗?以下的教学如我所料,出奇的顺畅而又成功。其实,让学生把所有的学习行为化作主动的探究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忘的一课课件 篇7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收集有关光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针对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交流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交流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词、理解课文后填空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忘的一课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4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教学重点

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热爱之情

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想去看吗?

1、播放风景并解说:

台湾四面海水环绕,山清水秀。大自然的神斧天工把它雕琢得多彩多姿,分外妖娆。阿里山风光绮丽。云海瞬息万变,云雾时而升腾,似浪花飞溅;时而平静,似白云朵朵;时而聚集成团,如山间堆雾。山峰树林,时隐时现,神秘莫测。日月潭就像一颗美丽的宝石,镶嵌于翠玉般的碧波之中。柳林成群,阳光白浪,轻风椰林,即便是日月潭同一天的早晚,景色也有不同,各具独特的风姿。

台湾的风景很多。别具一格的湖光山色,小桥流水。这是晚风吹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的澎湖。到了春天,阿里山成了樱花的海洋。台湾有许多珍惜的动物,名贵花木。台湾是兰花之乡。台湾也是蝴蝶的天地,素有“蝴蝶王国”的美称,这些罕见的蝴蝶色彩斑斓,奇丽壮观;台湾生长着许多珍稀树木,巨大的灌木、藤蔓。

2、同学们,欣赏了台湾美丽的风景,你想对台湾说些什么?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然而,台湾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回家的孩子。台湾曾经饱受荷兰的侵略。后来在清政府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日本人占领和统治台湾达50年之久。想一想,在这50年中,日本人会对台湾做些什么?

(让学生想象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为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师生深厚的爱国情谊作铺垫。)

4、总结:是啊,饱受欺凌的台湾人民多么渴望赶走侵略者,回到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难忘的一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读准音。

2、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释

3、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汇报交流

1、字音汇报

停泊

真挚

崇高

诸葛亮2: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

四:研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出哪句话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一共出现了几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出现的次数最多,一共出现了三次。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3——6段)

师:默读课文,文章的哪些字,词,句,段给你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一笔一划”,“认真”看出老师态度很端正。用心的教孩子学习国语。看出老师热爱自己的国家。(让孩子们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下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让同学们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的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个别读,齐读。)师:为什么老师会写的那么吃力那?(补充当时的历史背景。)

(二)、读讲第二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7——8段)

师:默读课文,文章的哪些字,词,句,段给你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看出他们学习国语非常认真。他们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三)、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1.指名读。

2:学生简介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的资料。 3.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4.“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学生读出激动的感情,指名读,齐读。)5.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作者为什么对那节课终身难忘?

作者被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所感动。

作者在自己的国土上深情的朗诵“我是中国人,我在中国。”作者感受到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六: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七、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相信台湾有一天也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相信《拟行路难课件7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行路难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