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于撰写读书笔记有什么独特见解呢?新近阅读的著作,其洞察透彻,又能将别人难以言说的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文坛上的清溪明流。阅读完成之后,表达个人的理解和观感是更深层次解读书中意蕴的重要步骤,下面带来的是由我们为您精心汇编的关于"立场读后感"的范例分析。
最近在焦虑自己一直以来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只是也没有找到什么靠谱的解决办法,甚至都认不清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天才意识到。,我就读过文森特・鲁吉罗写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忘记了书中讲的具体的操作指南,只记得看完之后,当时让自己眼前一亮,感觉这么多年,自己过了一个假人生。
找不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读书,或许书中自有答案。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今天在樊登读书平台上听了一本书《思辨与立场》,感受颇深。
当然了,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差和扭曲,不管我们自身是否察觉。同时,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可能我们很难看清人生的本质,很难体验到良好的生命状态。
书中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公正的思维,一般具有认知谦逊、认知勇敢、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及思维自主的特质。
认知谦逊也即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昨天晚上收到一朋友发的文章:喜欢和别人讲道理的人,一般都情商低。看完之后,我并不全然认同里面的观点,但也让我有很多反思。我是否是无知的?我是否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如果我是无知的,我是否总是和别人讲道理?又,我讲的道理别人是否知道?我是否只是在证明自己?或者我是否是个杠精?
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都不能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甚至也注意不到自己观点中的成见和偏差。然而,我喜欢给别人提建议,更可怕的是,我甚至有可能有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先不说观点正确与否,这种行为就很让人后怕,我竟然假定自己永远都不会无知。由于环境和人自身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谁给我这么大的自信,总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就只这一点儿就能足够看清自己思辨能力的强弱。
书中还讲到一点儿,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我们迷恋即刻的.满足和短期获得,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洞察以及正真,也缺乏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我们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这一点儿是深刻的。
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被情绪和欲望主导着,其实,最本质的是我们的思维层面出现了问题。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思维是一切行为的起点。
情绪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法改变,只有思维是我们能够直接触及的。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从哪儿开始,都是向前。敢于知道,知识使我们自由。
愿我们每天都有所获!
以来证券市场进入低迷状态,许多券商开始裁人减薪,经过了最近一段时间对券商和证券部的考察了解,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看到,证券经纪业务经过这几年的磨炼,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共识:与以前所经历的几次行情低迷不同,这次的行业不景气是结构性的。且不说在今后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行情是否能够有较大起色,即使行情真的能起来、交易量能够放大,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券商经营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不仅是那些效益不佳、面临亏损压力的券商要想办法如何摆脱困境,即使是当前收益状况不错、利润排名靠前的券商,也不得不考虑,几年之后,自己是否仍然能够维持赢利能力?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如何进行经纪业务转型,突破现有的盈利结构,几乎是每家券商都在考虑的问题。
据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了解,联合证券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建立并优化经纪人制度体系和相关支持系统,
目前该公司的“七大体系”、“四大系统”和“十大制度”让经纪人管理更加细化及可操作性,并培养了一批专业经纪人团队。
联合证券证券经纪人“七大体系”包括组织体系、招聘体系、客户服务体系、日常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绩效考评体系、风控体系。为了使证券经纪人的日常培训常规化,引入了兼职讲师制度,该公司内部培养的讲师超过了300多名,累计开发了近200种课程。
在风险控体系方面,联合证券依靠信息系统,对经纪人异常行为及其所属客户的账户异常操作、异常交易、资产异动等方面数据进行定期监控和监测,并对经纪人诱导客户交易、代客理财等风险进行预警。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自动生成风控流程,将异常指标自动发送到所属营业部风控专员,由风控专员第一时间通过客户回访、经纪人访谈等方式核实并处理,大大减少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为迎接行情一旦来临打下了基础。
《儿童立场》读后感
我四月阅读内容《儿童立场》是成尚荣老师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成尚荣老师曾经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这本书是由成龙退休后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组成的。
正如程学良退休后所写,书中的观点和观点已不再拘限于特定的教育环境,更多的是自由飞翔的思想。我细细读来,感受颇深。
本书旗帜鲜明的指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这种观点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成尚荣先生在书中说,教育应该有立场,尽管你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考虑。
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即你是为谁服务的。不同的立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处理事情的方式和结果。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本准线:
教育时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
因此,教育的地位应该是儿童的地位。但是现实却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再**?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位是什么?
我边阅读此书,边回想自己的学生生活,却发觉自己一直都是乖孩子、好学生,没有体会过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乐趣,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调皮心理。的确如此,自己已经习惯了按照规则和要求做事,并且在我看来,这是一条极为安全和高效的做法,不明白为什么学生就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理由和借口,那么多各种各样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还有,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自己也缺乏设身处地的思考,习惯于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旁观者清但不全面、不深入,自然无法感同身受,也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设身处地地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然后我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就像《小王子》里说的那些呆板无趣的成年人,“所有的大人都经历过童年,但很少有大人记得自己曾是孩子”,在渐渐变成了曾经故事里那样顽固、蛮横的反动派老师了,而自己却浑然不觉。自己越来越远离儿童,习惯站在**的立场想问题,做事情并习以为常,
这本书,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规模,提醒我在我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失去了视角和童心。
1.在生活中我们会需要用到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怎样在面临复杂形势的时候获取足够信息来做出最佳选择?怎样不被他人所欺骗?怎样不被自己欺骗?怎样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与方法?
2.书中提到了要对自己的思维提出一系列质疑,下面进入自问自答环节
你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多少? 回答:我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然后会在这些我已经认定的标准之上再进行合理的逻辑演绎与推理。打个比方,我觉得社会运行的标准就应该是帕森斯所提出来的社会四要素的评判标准,所以我就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我所看见的所有社会问题,而且我得出的结论都是在严格合理的逻辑推理之上的,这些逻辑过程都是可以被我自己所感知察觉的,所以我认为我是知道自己的思维是怎么来的。但是这些标准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不是我自己所思考的,所以我自我感受我的思维地基是不稳固的。
你曾研究过自己的思维吗? 回答:思维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技巧我从没去研究过,我都是直接使用这一工具,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一工具的确是有很多问题。之前习惯于张口就来,说结论不靠证据,然后被室友怼的体无完肤,所以目前反而我也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苛的人,反事先问百度,或者说自己亲自去计算查证,才敢谨慎的得出结论。当然,思维上想当然的错误只是缺陷的其中之一,我觉得我的思维过程还能进一步优化提高,思维方法还能改善。
你都具备哪些有关思维的知识? 回答:对于头脑中心智过程的来历,我以前读《心理学与生活》的时候,知道了人脑的思维会经历感觉、知觉、认知,再到推理这个阶段,但是我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概念(之后会谈谈对与概念的清晰认知的重要性),没有理清楚,只知道是这么个过程,所以只能似是而非的给出一些评价。
如何分析、评估、重组个人思维? 回答:这几个动词的实际概念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作答。
思维质量如何评判,标准是什么? 回答:我个人平常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蜗居的思维质量与我掌握的知识和我掌握的技巧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正确的思维基础上推演,利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才能得出高质量的思维,这个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联系。
有没有掌控过思维? 回答:当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地情绪,将其往理智上引导地时候,我觉得我是控制了自己地思维的。
3.为自己列出一份思维问题清单,从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因素两个方面来写。
我的思维根基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是不稳固的也是坍塌过的,但是我在那次思维坍塌后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因为懒惰而没有推到自己思维的根基,重新从概念学习起,一个一个概念的,重新厘清。
思维的逻辑不够严密,我还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逻辑学,只是知道有几种逻辑错误仅此而已,作为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一定要去学习逻辑。
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却想不到还可能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之后再来填这个坑。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要看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有漏洞,然后就按自己的观点怼过去,最后就成了一个优秀的杠精,还沾沾自喜,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事物的。
其实,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批判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文化遮蔽,我们很容易接受我们认为正确的和对我们有利的,排斥不同的声音,然后就容易丧失了公平性。
公正的思维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要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思维的各项认知标准。一般而言,它具备以下特质: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以及思维自主。
详细的说,就是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求知的心态,不可傲慢蔑视别人的建议。还要有被挑战自己认知的勇气,学会接纳,能够面对并公正地对待那些我们有着强烈抵触情绪或从来不愿意认真倾听的思想、信念和观点。学会换位思考,站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思考。当然,有些问题很复杂,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追求真理。要认识到自身推理的价值,通过思维推理形成信念。最后,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者,不要人云亦云,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
最后,要学会做一个自我思维批判者,努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这才将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婚姻没有你赢我赢,只有赢或输。其实不只是婚姻,教育亦然。
每一位为人师者揣着教育理想上路,又何尝不在探寻教育的“双赢”境界呢?我们也渴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无痕,我们也期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们更追求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耳闻目睹的是许多教师的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学***力,不理解老师,好心没好报……扪心自问: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我不禁想起前不久读到的一则故事。
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英国伦敦一家珠宝店的售货员珍妮在接待顾客时,不小心把一颗贵重的珍珠碾到了地上。当时,有很多手和杂物。当珠子滚到一个年轻人的脚边时,再也找不到了。珍妮必须找回这颗珠子,否则的话她不但要面临“炒鱿鱼”,而且终身都难以赔偿。
凭眼神,珍妮断定那位装作若无其事的男青年多半是一位失业者。这意味着珍珠足以改变他的下一个生命,这无疑增加了她找回珍珠的难度。珍妮来到他跟前,眼含泪花,轻声地说道:
“先生,在这样艰难的时期,找一份工作真是不容易的吧?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怔住了。
细心的珍妮看了看,又重复了两遍。终于,男子将背在后面的手抽出来紧紧地握住了她,等他转身快速奔出大门的时候,珍妮已经看清了手心里的那粒珍珠。
珍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请把那粒珠子还我”。但如果她这样说,就好比向公众宣布年轻人的不公,很容易引起众目睽睽,很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极端事件,甚至是难以想想的后果。这时,珍妮选择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博取同情,从而顺利实现目标,既救了自己,又救了别人。
因此,我想到了我们相伴而向往的教育。试问:在“教育就是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
我们在乎学生的“在乎”了吗?在学生们童年最渴望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却告诫他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于是,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了天真烂漫,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玩耍嬉戏,没有了自由遐想。伴随他们的是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训练,频繁的考试,以及“公正权威”的排名,“语重心长”的教导……殊不知,这一切早已成了学生眼前一道抹不去的阴影,成了学生心中“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私下里,多少学生慨叹:
“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分数,让我欢喜让我忧!”“老师,你到底爱不爱我?
”……呜呼哉!!学生的名字叫“今天”,如此种种以牺牲学生今天的幸福为代价,企求换取明天的幸福的教育,不亦乎“海市蜃楼”?不管受这种教育的学生明天是否快乐,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今天能走多远?
他们还有没有“真正的明天”?
可悲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沉醉于此,还津津乐道,声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果真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
在孩子成绩落后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平均分、优秀率;在孩子违反纪律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文明班级的评比、考核奖金的发放;在孩子有所冒犯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尊严、地位……如果,我们真的站在学生的立场,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能赏心悦目、沁人心脾,从而给人以幸福、温馨的美好享受;同时,这样的教育也一定是有灵魂的教育,并水到渠成地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臂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孩子带来自信。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表现出一种悉心的关怀。
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保护,是对学生人格、尊严、自信、勇气、兴趣等等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是对学生的创新发现、独特思维以及想做“好孩子”的愿望的积极稳妥的扶植。保护的对立面是“挫伤”、“扼杀”、“泯灭”,我们切不可追求教育的急功近利,让教育变味,让“教育”这支利箭**学生的可塑性发展。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要求我们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上都照顾好学生。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照顾好学生的心灵。“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即使是浮浅的嘲笑也可能推翻学生们所有美好的希望。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之所以成为教育的经典,就在于其对男孩自尊心的充分珍视,对男孩上进心的真诚扶持。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们需要倾听和坦诚相待。要坚决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弱化教育的功利色彩。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往往只惦记着学生是自己的“作品”,总是竭尽全力地“塑造”它,却往往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它。
我们不要只关注“分数”(学科考试的成绩、文明班级的评比),而应更多地寻访、了解分数后面的故事。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你会欣喜地发现: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潜藏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在闪耀。
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们应该更多地想到学生,想到学生的利益。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你知道学生最近的快乐与烦恼吗?
你知道他们的爱好吗?你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吗?……有一种爱叫“伤害”,如果,我们的爱让孩子们感到窒息、恐惧、担忧,那么,这种爱的价值何在?
教育的保护功能又何在?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现了一种睿智的宽容。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站在学生的立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襟怀,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站在学生的立场意味着对学生更宽容。所谓“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
因为没有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蔑视和敌意之上的,没有真正的教育是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的。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