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小学作文经典

10-05

写作就是用文字记录我们成长的痕迹,展现我们对世界新颖和创新的理解。创作文章须有自身的特色,独具匠心的文字风格和思考方式。如果你对“新发现小学作文”有深度的探索欲望,下面是为你精心准备的一些必备信息,团队合作是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去吧!

新发现小学作文(篇1)

每个星期五,我都非常开心,因为这天晚上我可以看电视,可是这个星期五,爸爸没有出去搓麻将,却在家看电视。我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可爸爸却凶巴巴地对我说:“不许看电视,快回房间做作业。”我就只能回房间,开始做作业了。

虽然我在房间里做作业,可心里却一直想着看电视,本来嘛,周一到周日,我就只能看一天电视,爸爸还不让我看。过了一会儿,爸爸去上厕所,我就轻手轻脚地把遥控器拿回房间,想让爸爸也看不了电视,突然,我走回房间时,发现房间里有一面镜子,从镜子里正好能看见电视机的屏幕,我高兴极了,便在房间的镜子里看起了电视。

看了一会儿,我下意识地用电视遥控器对着镜子一按,电视竟然转了频道,我这才发现,我是在对镜子按遥控器呢!这时,爸爸从厕所里走了出来,见频道在变,就走到房间里,对我说:“咦,你在干嘛?”我吓了一跳,只得说:“我在房间里看电视,为什么对着镜子按遥控器,电视会转频道呢?”爸爸让我自己去找资料,我就去翻了几本书,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电视遥控器就像一把光束枪,能发射出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镜子会把红外线反射到电视机附近,电视机所以就转频道了。

新发现小学作文(篇2)

在生活中,处处有着科学的影子,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科学,今天我就发现了一个科学原理。

今天,我在打乒乓球,接球的时候没接到,反倒不小心把球给踩扁了,我问爸爸:“怎么办,乒乓球被踩扁了。”爸爸说:“我们只要把乒乓球放到开水里,让它漂在水面上,过不了多久,乒乓球就胀起来了。”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呀?”爸爸说:“百度一下呗!”

我拿起手机查了一下百度,才知道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物体受热,物体类的分子间距会增大,使得物体膨胀。当温度降低,物体受冷时,物体内分子的间距会减小,物体的体积也会缩小。

我不相信,就实验了一下。我把一个胀大的球放进冷水里浸泡了几十分钟,球就像漏气了一样,这实在太神奇了!

在这次实验中我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只要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会发现需多科学道理,让生活更加美好。

晶晶老师点评:小作者能够按照“发现——思考——解疑”的思路把身边的科学知识、实验的过程写得清楚完整。还能够写明道理,并写出了自己的感悟!表达完整,立意深刻!

新发现小学作文(篇3)

小学作文的新发现

把作文当作一个生命的整体,让作文的成长与人体的生长珠联璧合。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难写作文?

为什么相当一部分教师怕教作文,甚至不会教作文?

正如原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高惠莹教授所指出: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还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

它的症结何在?

我斗胆地质疑:完善的小学作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尚未完全被发现!小学作文的真谛亦未被深刻地领悟到!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孩子从牙牙学语至入学前客观存在的并已形成一定基础的观察、听说能力被漠视了。古人早就提倡启蒙作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而我们现在的小学初始时期必须进行的记叙文科学训练被淡化了,甚至被抹杀了!因此,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失去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现在还是如此:这条暗胡同已摸索了大半个世纪,至今并没有亮色。

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整体性特征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

人体的生长也离不开这个自然规律和基本特征。

受精卵的第二周到第八周。胚胎已建立了各器官的原基,已初具人形。据说五个月的胎儿就有思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过程。

经过共约280天的孕育成长,一朝分娩,就出生了完整的婴儿。

可见人体的诞生绝对不是分别生出四肢、腹腔、胸腔、最后再生出头部等,然后像机器一样,由这些部分作为零件组合成婴儿的。

人类学作文也不例外,既要符合整体性的基本特征,又要依照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原理。小学甫一开始记叙文训练就要不失时机。这个训练就要如同“胎儿”一样,是完整的,而不是脱离生活的口号式造句。

那么,记叙文的“胎儿”指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孕育而成的?它又如何逐步发展为完善的整篇记叙文呢?

“胎儿期”的记叙文如同胎儿一样是幼小的,但是,它有着记叙文的灵魂,也就是符合观察生活,从内容人手的基本原则。又具有“胎儿”的形象,即具有“四要素”形式,紧密地与记叙文产生内在关系。遵循从低到高、由简入繁、由俗到雅的记叙文发展规律。这与人体生长规律是相吻合的,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人体生长与学作文的流程图”看出它们相似的地方:

母体的结婚、怀孕开始,就形成这样的生长程序:孕育胎儿一诞生婴儿一长为幼儿一长为儿童-+长为少年……

作文从学龄前的观察、口语自发训练、学好汉语拼音之后,就形成了这样的发展程序:

孕育短文一诞生短文一扩展短文一篇的形成一篇的优化……

从以上两个不同的事物发展程序,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第一,都是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第二,都在不知不觉中长高长大,潜移默化。

第三,都要哺育呵护,吸收营养,健康成长。

假设,人体在某一时期缺乏必要的哺育,就无法健康顺利地生长,严重者夭折。同样道理,在学作文中,如果某一时期缺乏必要的训练,习作就会遇到困难,就难以自然地发展而写出优秀的整篇记叙文。

上面所述,一年级淡化了记叙文的训练,就如同胎儿、婴儿缺乏必要的科学哺育,又怎能健康地成长呢?

我在人体生长学和系统理论的启示下,联系小学生学作文的认知特点,探究小学生作文的真谛,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科学规律,逐步总结出一套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作文教学序列。

序列的特点在于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自然和谐地从低到高、从简入繁、由俗到雅前行于作文之旅程。

这个旅程,正如人体生长一样,天天都在长大长高,但天天都难以看到他的明显变化。这个序列有着坚实的基础,既没有人为的鸿沟,也没有客观的障碍。小学生作文就是在这种自然的氛围中得到成长。

9月,本人的孙子上了小学,客观的环境,让我有机遇一对一地展开了爷孙俩的尝试。

我把孙子在小学学作文整个过程,科学地重组为“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少年期”五个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有大概的时限,训练任务和具体的要求,犹如一个人成长在不同年龄,需要不同营养的哺育一样。

“胎儿期”:从一年期上学期学好汉语拼音后,至寒假,约4个月。训练任务是“孕育短文”,做到会写具有“四要素”的“短文”,长短不拘,结构是简易式(基本是一句)。内容必须是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行、所思的。这一点也是各时期重要的基本要求。

“婴儿期”:从一年级下学期到暑假,约半年。训练任务是“诞生短文”,会写简单的记叙文,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结构是句群式。

“幼儿期”:整个二年级共一年。训练任务是“扩展短文”,能做到重点部分比较详细写。结构是三段式,并能写多个自然段。

“儿童期”:三年级上学期至四年级寒假,共一年半。训练任务是会写完整的习作,自由习作,自主拟题,基本做到习作有中心。多段式结构,层次比较分明。

“少年期”:四年级下学期至小学毕业,共两年半。训练任务是“篇的优化”,也就是把“白开水”似的习作,给它下佐料,让它成为色、香、味俱全的“高汤”式习作。要突出语言、选材和描述三个方面的优化训练。语言力求简洁生动,选材力求新颖特色,描述力求具体形象。在阅读中寻求优化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让习作有较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文采。

各个时期在“指导与评析”中,对作文的基本技能:观察、选材、立意、语言、结构、条理、层次等要求作了从低到高的浅显易懂的阐述。这实际上把各时期序列具体要求内容都寓于“指导与评析”之中。而各时期孙子的“习作展示”就是记叙文序列的具体写照。

在各个时期指导力度上,我是侧重于“胎儿期”与“婴儿期”,关注孙子的生活,启发他观察选材。同时,十分重视他的语言规范,发现病句及时纠正,让他知其然并知所以然。

到了“幼儿期”之后,我的指导就少了,基本上都是让孙子自由作文,自主命题,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整整跟踪六年,整整尝试六年,现在总算有了结果,成功与否,自有实践的检验。我欣慰地看到:

一年级孙子就会写出短小的记叙文,有的篇幅还不短。

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孙子充满童趣的习作不断涌现。

四年级上期写完整的记叙文,孙子已经得心应手。

高年级孙子习作的成熟与精彩,达到试验目标。

孙子写得情真意切,充满无限的童真!他写得那么快乐,没有痛苦的负担。

三年级上期有一天,我偶尔翻开他的作文本,发现他的《笑死我了》《“呕吐课”》等习作,让我十分惊喜:我意识到生命学对作文启示所拟就的试验方案是可取的一当时我情不自禁地萌发一个念头:何不把我的试验方案与孙子习作的实践结合起来,写出一个试验报告(实际上是六年指导纪实)。于是我笔耕了近三年写就了《我教孙子学作文》一书。

当孙子迈进中学校同的时刻,《我教孙子学作文》的六年指导纪实出版了!回眸六年的历程,我感谢孙子为“纪实”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感谢世界给r他五彩缤纷的习作材料!没有坚如奠基石的“准简文”,就没有完善整篇的记叙文,也没有“纪实”。

新发现小学作文(篇4)

自从到了春天,我的睡眠时间越来越不够了,平常我六点多钟就可以准时起床了,现在却经常要被吗吗叫醒。而且到了春天,白天的时间越来越来长了,相反,黑夜的时间就越来越短了。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下午,我翻开了一本名叫《实用文摘》的书,开始寻找答案了。原来:冬天,人体自身的防御功能会使皮肤里面的毛细血管持久的收缩,将省下来的血液全部供给了内脏器官,大脑的供血量也就增加了许多,因而,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往往不易犯困。春天天气变暖了,皮肤里收缩的毛细血管开始舒张,更多的血液流进了毛细血管里,原本供应内脏器官的血液减少了,大脑的供血量自然就少了许多,所以,在春天特别容易犯困。搞清楚了第一个问题,我又开始寻找第二个问题了……

我查看了书,没有找到答案,所以我就上网去搜索答案。我并没有去求助爸爸、妈妈,是因为爸爸、妈妈告诉我:遇到问题要自己去寻找答案。通过查找,我知道: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这时候的白天和黑夜几乎的时间是同样长的,当太阳转到直射北半球的地方时,白天就变长了,黑夜就变短了。“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看了之后,我恍然大悟。

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知道的知识一定非常多。


新发现小学作文(篇5)

时光悄悄地溜走,天色也渐渐地暗了下来。夕阳慢慢地西沉,远处的晚霞美不胜收。夕阳涨溢出耀眼的光芒,好似黄金一般;红色的如同一团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一样;蓝色的宛如海水一般,幽深深的……放眼望去,就像七仙女穿着七种不同颜色的霞衣,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看到这儿,不禁使我想到:天空中有不同颜色的云,有的是洁白如絮,有的是乌黑一块,有的是灰蒙蒙的一片,有的发出红色和紫色的光彩,这不同颜色的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于是,我便带着不解去问爸爸,可是,爸爸听完我的问题后,却又笑眯眯地说:“你可以去查少年百科知识全书呀!”我听完之后,便又带着我的疑惑去查书,啊,找到了!答案全在书上写着呢。原来,我们所见到的各种云的.厚薄相差很大,厚度可达七八公里,薄的只有几十米。有满布天空的层状云,孤立的积状云以及波状云等许多种。

很厚的层状云,或者积雨云,太阳和月亮的光线很难透射过来,看上去云体就很黑;稍微薄一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起来是灰色,特别是波状云,云块边缘部分,色彩更为灰白;很薄的云,光线容易透过,特别是由冰晶组成的薄云,云丝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带有丝状光泽,天空即使有这种层状云,地面物体在太阳和月亮光下仍会映出影子。

有时云层薄得几乎看不出来,但只要发现在日月附近有一个或几个大光环,仍然可以断定有云,这种云叫做“薄幕卷层”。

孤立的积状云,因云层比较厚,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来是白色的;而背光的一面以及它的底部,光线就不容易透射过来,看起来比较灰黑。

日出和日落时,由于太阳光线是斜射过来的,穿过很厚的大气层,空气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不多,因而照射到大气下层时,长波光特别是红光占着绝对的多数,这时不仅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是红色的,就连被它照亮的云层底部和边缘也变成红色了。

由于云的组成有的是水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因而日月光线通过时,还会造成各种美丽的光环或虹彩。

哦,原来是这样啊,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知识,我开心地笑了。

通过这么一件事情,使我懂得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啊!可见,我们要学好每一门功课,长大以后,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因为,还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这些21世纪的接班人去发现,探索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