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7篇

10-05

阅读的目的是以深化个人内涵,理解自我,拓宽自我。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将作品的理解和思考留存下来。应该如何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呢?幼儿教师教育网觉得"《百年孤独读后感》是篇绝对不可错过的好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经过兴起-繁华-凄凉最后消失在世界的另一端

断断续续的读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读了大半本的时候还在为阿玛兰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愤慨,还在为双胞胎兄弟的放荡感到气愤的时候,在书的结尾却感到了无比的凄凉,从拉乌尔苏去世之后,**也快走到了尽头,联系着他们几代人的纽带没有了,这也为最后的悲剧慢下了伏笔,

一个小镇从祖先开始的开拓,到最后整个家族只有那个猪尾巴小孩儿,尤其是最后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不光是他孤独的问题,而是他对整个家族的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无从知道,就是那种悲凉。带着这种悲伤,整个小镇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人会了解小镇的历史,也没有办法证明。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家是隶属于东北林区,以为林区的总部在那,我们林区的职工也都在厂部附近居住,那时候厂部一派欣欣向荣,院里的凉亭,两边的喷水池,厂部气派的大门,都是我们常去玩儿的地方,最主要的厂部的大部分设施都是由我爸爸带着他的那帮工程队完成的,还记得他在家里的时候做的凉亭上四角的龙头和蹲在亭子上面的神兽,以及做院墙的时候用水泥打的花架。

那时,我去工厂的时候,每年给你一次水果、鱼等。分成很多部分,放在院子里。每年都会要请专业的秧歌演员去那里。又热又吵的新年。

过年的时候每天都会去好几拨扭秧歌拜年的人,现在过年的时候已经没有这样的景象了,出了过年大部分时间都去城里打工了,镇里有点儿钱的都去城里买房子了,厂部也是野草横生,将水泥地面和砖地埋在里草丛里,喷水池也早就没有水了,在假山的旁边斜斜的横生出一株杨树来,凉亭也是好多年没有从新粉刷过,柱子上的漆大片大片的脱落,蹲在四角的身手和龙头已经露出了水泥的本色,丝毫没有色彩。墙根底下的野草疯长着。墙上的口号时隐时现,一派荒凉的景象。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百年的孤独

不记得第一次打开《百年孤独》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那个时候加西亚·马尔克斯很火,很受欢迎,那架势有点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样子。然后,好像还依稀记得,那时有一个台湾人,忘记了叫什么名字,写了一本书,也忘记了叫什么的,总之大家都在说,“台湾人自己的百年孤独”因此,我开始对《百年孤独》有了兴趣,一种强烈的兴趣,想要好好翻翻的冲动。

但是,第一次翻阅,看了大概两三百页,我果断放弃了,这哪是书啊,简直是迷宫。两百多号人物,成千上万条复杂的人物关系,理不清,剪还乱。我简直佩服人家马尔克斯老先生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地写完这部大作。

于是,顺理成章地这本书被我无情地搁置在了书柜的角落,直到······

终于某天,兴致来潮的我想到了那本都快积灰了的《百年孤独》。于是,一支笔,一张纸,我开始了百年孤独的第二次旅程。

第二次翻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由于清晰的人物关系网,我终于明白,书中是一个作者自己创造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着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可以说《百年孤独》是一个圈,从头到尾完全封闭的一个圈,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随从他的父亲去看冰的那个下午就是这个大圈的起点。那时,马孔多人很简单,生活几乎与世隔绝,吉普赛人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惊人和独特的。对外界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迫使他们留下了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由此,布恩迪亚家得到了一本号称是可以预知他们家族未来的羊皮卷。

直到在这个圈的终结,布恩迪亚家的奥雷里亚诺终于破译出了羊皮卷上的内容“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这个百年的家族也走到了属于它的尽头,一场飓风正在悄无声息地到来,关于这个家族的一切将被永远地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就像他永远没有存在过一样。

看似出乎意料的结局却又在情理之中诞生,布恩迪亚家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切实际地真是存在,奥雷里亚诺上校拼命地发动战争,却在接连的胜利中迷茫无措,不知自己战争究竟为了什么目的;美人儿蕾梅黛丝灵魂与肉体一起向天飞升;奥雷里亚诺与自认为是他姐妹的姨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的疯狂情爱,以及那个为了终结这个家族而出生的长着猪尾巴的孩子···构成了一个荒诞,虚无却又能真真实实的世界。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马孔多在下雨”,看似波澜不惊,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句话,确是出于一位将军之口。也许说者无心,听者也无心,但我却从中读出了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对马孔多的留恋,同时也有对上级同时是挚友的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思念,提醒他,“马孔多在下雨,而你又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可是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最终却是死于挚友的所谓清除党羽的枪下,一切都显得太突兀,太荒唐。

也许,虚无和荒诞就是马尔克斯写作这本书的主题吧,一个真实存在过却又被所有人遗忘了的世界,一段确切经历过却又被岁月掩盖的故事,这就是百年的孤独,一个家族的孤独,一个世界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每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人生中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这本书,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这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孤独是邦迪亚家族的象征。每个成员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佩戴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

布提亚一家都是无法表达感情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整天不能和别人说话,有的只是疯狂地追求一个目标,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至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为了与这幅孤独的画面抗争,家中第一个女人乌苏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孤独的深渊。她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几乎是整个家族历史的见证。是世上,厄休拉不仅在生命意义上,而且在秩序意义上,都始人类在世界上的真正奠基人。但是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

可以说,这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反映社会的深层次。同时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家族中的许多女性,最后也跟随着成为了疯狂的人。前前后后出现了不少牵扯到这个家族的女性,她们的改变究其根本还是两种不断循环的男性性格:奥雷连诺和霍阿华蒂奥。

他们的循环驱动着整个故事,让整个家族的命运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从创立小镇,经历许多循环与波折后,又从同一个地方终结。整个家庭的这个循环也是整本书最吸引人的部分。

《百年孤独》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等等,从头到尾,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本书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人想抵制它,但他们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们每天在明亮、嘈杂、繁华之后的某个时刻,总会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孤独。

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当别人拿到好成绩在自己面前笑得开怀时;当别人诉说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种种趣事时;当别人在运动场上一起奔跑打闹挥洒青春时……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依然被孤独埋葬,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

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觉,不就不用害怕了吗?

孤独不一定是消极的,它有时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它来体验生活,勇敢面对一个人时的挫败感。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

享受孤独,享受每一秒与自己的对话,为自己腾出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

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奎兹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历史。

而在这段神话般的历史中,《百年孤独》无疑可谓是经典。

《百年孤独》。经历了的家庭的聚散离合,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经历了一次次辉煌与败落,一百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让布恩蒂亚家族被一阵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永远和孤独相伴了。

第一次阅读此书,感觉很乱,完全理不清思路,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抛开这些不说,光是书中人物的名字便弄的我分不清东南西北,得将其中的关系用笔写下来才勉强能继续看下去,

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通过描述马孔多小镇的出现、繁荣、衰落和消亡,他展示了拉丁美洲惊人的疯狂历史。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发展的历程。

这也是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许多拉美国家建国和奋斗的缩影。而其中的哥伦比亚,尤其命运多桀。从1830年到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了数十场内战,几十万人丧生。

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治家的虚伪,统治者的残酷,人民的盲目服从和愚昧,都写得淋漓尽致。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了家庭的孤独精神。

在这个家庭里,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情感交流,缺乏信任和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难怪马奎兹在书中表现出深深的悲观情绪。布提亚和马贡多最终被风吹走,这是这种悲观情绪的最好表现。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希望拉丁美洲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在新文明的冲击下,这个古老的家庭试图走出去,寻找一个新的世界。尽管恐惧和退缩,他们还是放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

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个家庭的七代人,与从创业到衰落再到复兴再到毁灭的孤独主题息息相关。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独。每个人似乎都很孤独。他们无法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与家人产生共鸣。他们只能让孤独一个接一个地扭曲和摧毁家庭成员。马尔克斯将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和外在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在每个人的个性中都脱颖而出。

布提亚一家的孤独只会给他们带来无知、落后、保守和僵化,这也是结局毁灭他们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深深的哀伤,也是一种改变自己性格和命运的希望——为了拉丁美洲,为了哥伦比亚,为了自己。

我认为这种孤独不仅属于布提亚家族,甚至也不属于拉丁美洲。我认为孤独是全人类面临的命运。换句话说,孤独是人类存在的真理。每个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导致绝望、冷漠和麻木。正因为孤独,我们才会备受苦痛,备受内心的煎熬。

放眼市场,虽然灯是红的,酒是绿的,推着杯子换台灯,每个人都更加孤独,更加寒冷,更加痛苦。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漠不关心,但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爱、被人可、被同化。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百年孤独》,像抽入生活中那份难以割舍的痛,人生,孤独,时间。

值得一辈子思考的问题。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奥雷里奥,这个家庭的最后一个监护人,读了记录这个百年家庭命运的羊皮纸,说:

“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划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

仔细品味,这本书展现了另一个主题:人的孤独与与世隔绝,以及孤独与与世隔绝造成的落后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书中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

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

无论是在战斗中情绪激烈的狂热首领还是沉沦于**的声色之徒;无论是执迷科学文明探索的学者还是勤勉安分生活的妇人;无论是为娶世上最优雅女子的跋山涉水者还是对世事不屑一顾的最美女人;无论是为爱情牺牲生命,不择手断者还是无情无义的走马观花者等等,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地位,无论什么欲望追求,原来,尘埃落定都难逃孤独二字。

对于我们平淡而进步的生活,我想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深度思考,开辟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幻想,那种孤独的镜像,似乎遥不可及,在传奇而辽阔的拉丁美洲大地上,突然间似乎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故事好远,也好近。最后,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

《百年孤独》是值得读好几遍的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想我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也许孤独,轮回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能长期的陷入书中的孤独,悲凉,窒息的气息中,偶尔吸收一下现实中的新鲜空气,还有一条前进的路,要慢慢走下去。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5

昨晚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几页,心中难以表达真实的感受。这本书很吸引人,但没有那么多地方让我感到紧张和澎湃,但它总是一页一页地拖着我。

她没有宏大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的书,你会感觉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闭关自守的思考。

,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我们会在作品中发现一些奇怪的地方,令人费解。作品中的循环与重复,人名的反复,同样怪事的繁衍,孤独的特点,都是代代相传,支配着他们的行为。

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其中一大特色就是,7代人的名字极其相似,因为他们爱用祖父、祖母或父母的名字起名,因而名字几乎都由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奥雷里亚诺、何塞、蕾梅黛丝等组成,一不留神就记错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更神奇的是,只有是用了哪个名字起名的人,就会有和那个名字的先辈一样的性格。

似乎是注定的。虽然这不现实,但事实上,这也有力地证明了父子性格有许多相似之处。尤以第一代和他的两个儿子何塞.

阿尔卡蒂奥和奥雷利亚诺邦迪亚的故事最引人入胜,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他们把文明带到这片土地上,给他起名叫马贡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文迪亚逐渐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标志着他所创造的马贡多乃至拉丁美洲的现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循环。

阿卡蒂奥是何阿邦迪亚的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鲁莽和固执。阿卡迪奥和奥雷里奥是家族的第二代,但他们走的是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年轻时曾随马戏团出海,但十多年没有回来;而奥雷里奥走上军事道路,发动了一场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

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里亚诺,书中的邦迪亚上校,是一个具有传奇经验的人。他带领部下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终于让**坐到谈判桌对面。

但他争取的和平很快就掌握在下一代人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

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后来,奥雷利亚诺见证了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农业的最后短暂繁荣。

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布恩蒂亚家族第六代的主角——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译出了“先知”梅尔加德斯羊皮卷时显现出的第一句话,让凄凉到达了极致,也许这就是百年孤独最圆满的句点: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老家终于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了。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象征,就像他们血迹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以及遗传的高颧骨和骨子里隐藏的深深渴望。即使布恩地亚家族一代人去世,孤独仍然摆脱不了他们,而他们的灵魂还不时回到家中乱窜,而他们的子孙似乎习以为常了。

死了还是孤独。孤独的原因就像天上的星星,如家庭遗传的自然属性、家庭教育控制、社会环境等。

这种孤独不同于中世纪贵族的那种“高贵的忧郁”,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它不是在华丽的客厅里,踱着方步慨叹生命之短暂、蔷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丽目俯察人世的风云无常、世态炎凉。它是对世界本体的一种凄凉的绝望,是低贱的、卑微的,有一种浓灰色的压抑感,有是一种惨淡的幽默。这是一种绝顶的忧郁,无可逃遁甚至无法减轻。

尼采说过孤独有三种状态:神、兽和哲学家。灵是孤独的,因为它充满自立;兽是孤独的,因为它叛逆;哲人既充满自立又叛逆。班蒂亚家族中的孤独者是尼采话语的最好诠释。

乌苏娜是第一种孤独者――神灵。她勤劳善良,是母亲的化身。她很孤独,因为她不能和别人分享智慧的快乐。

如果是《百年孤独》这作品还有一丝亮色,让我对世界不曾完全绝望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个老妈妈身上闪光的品质。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她一直活到第六代出生,在年老完全失明后,她仍然隐瞒这一点,继续她的工作和记忆。

她可以鞭打暴戾的孙子,把他打得满街都是。她也可以坐牢去看望她叛逆的儿子。虽然她不了解他的革命,但她会偷偷地给他一把手枪。她招待儿子的死敌,一位**的将军在她家里吃饭,因为她觉得这将军人品好,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痛骂奥雷连诺上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骄傲的宣称只要他敢杀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来亲手打死。我非常喜欢这个总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一个人回忆的老人,因为她真正充实独立。

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伟大的孤独者。

胡苏娜的长子何阿卡迪奥是第二种孤独者,野兽。他的孤独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和隔膜。

他的野性是最明显的,他的感情也是最热烈的。当他的弟弟奥雷连诺上校问他――当时他们都只有十来岁――爱情的奥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迟疑的回答:象**!

他不明白他是在与父亲的对峙中选择与吉普赛人一起逃跑的。然而,数年之后,他结束了流亡岁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蛰伏在他憎恨的孤独之中。当孤独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时,当孤独已经渗入他的血液时,他竟然无法离开这种孤独了!

阿卡迪奥回到家中的情节,让我立刻回忆起池莉的**《你是一条河》,从笔调、风格和情节上都看得出池莉模仿《百年孤独》的痕迹,只是《你是一条河》的气势和深刻远远不及。

奥雷连诺上校是第三种孤独者――哲学家。他的孤独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这个人几乎可以算是这部书的一个主角了(如果允许这部作品存在一个主角的话),给过我最深的震撼。

他的身上,打上了尼采的烙印。奥雷连诺天生带有孤独的气质,从小就孤僻异常,成天从事枯燥的炼金术,离群索居,不问世事。然而事实上,他在这种孤独中结识了先知梅尔加德斯,他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极大发展的机会。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坚强不屈的因子,也许由于孤独把他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他获得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独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党人,想拉拢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但是奥雷连诺坚定的说:如果一定要选择,他宁愿选择自由党,因为他发现保守党人是**,操纵选举;他的朋友是自由党,为了发动暴力革命决定采取暗杀行动,准备杀掉他身为镇长的岳父,奥雷连诺便天天拿着火枪守在岳父的门口保护,因为他坚信“这是**,不是革命”。

在他看似简单的行为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也流淌着桀骜不逊的因子。当**军开始残杀无辜时,他主动纠集了21个年轻人发起了暴动。

许多所谓的评论家评论说奥雷连诺是鲁莽的发动了战争,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爆发绝对是必然。因为孤独的宿命只有三种,第一种是乌苏娜那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对她而言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第二种是象阿玛兰塔那样生活在孤独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郁闷中可耻的堕落和**;最后一种就是象奥雷连诺上校这样充分的燃烧,为了不变质而毅然燃烧。其实他何尝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尝不懂得人生的没有意义,在他和朋友马克斯上校交谈时就悲叹过自己在革命里没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宁愿去寻找一个假想来让欺骗自己。

作家在描写布恩蒂亚家族和马孔多的百年历史时,把历史和生活构想为循环反复的过程。这一百年,从零开始,又回到零,走了一个大圆圈。这种循环论的构思贯穿在全书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描写之中,其用意显然是为了说明:

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孤独”,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蒂亚家族的成员,尽管在外形和个性上各有不同,但是孤独精神却是他们的共性,这种特性代代相传,支配着他们的行动。孤独是面对丑恶现实而采取的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它使得这个社会没有凝聚力。

它不图变革,离群索居,就等于容忍客观上存在的愚昧、落后继续蔓延。马尔克斯看出这是拉丁美洲百年来逃不出循环往复的苦难处境的内在原因。闭关自守使拉丁美洲长期处于落后和愚昧状态,再不打破闭塞和混乱状态,拉丁美洲就会像布恩蒂亚家族一样毁灭。

必须通过人道和团结的途径,结束拉丁美洲长期以来连绵不断的落后苦难的历史。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6

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经历了的家庭的聚散离合,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经历了一次次辉煌与败落,一百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让布恩蒂亚家族被一阵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永远和孤独相伴了。

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通过描述马孔多小镇的出现、繁荣、衰落和消亡,他展示了拉丁美洲惊人的疯狂历史。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发展的历程。

这也是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许多拉美国家建国和奋斗的缩影。而其中的哥伦比亚,尤其命运多桀。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

政治家的虚伪,统治者的残酷,人民的盲目服从和愚昧,都写得淋漓尽致。难怪马奎兹在书中表现出深深的悲观情绪。布提亚和马贡多最终被风吹走,这是这种悲观情绪的最好表现。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个家庭的七代人,与从创业到衰落再到复兴再到毁灭的孤独主题息息相关。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独。每个人似乎都很孤独。他们无法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与家人产生共鸣。他们只能让孤独一个接一个地扭曲和摧毁家庭成员。马尔克斯将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和外在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在每个人的个性中都脱颖而出。

布提亚一家的孤独只会给他们带来无知、落后、保守和僵化,这也是结局毁灭他们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深深的哀伤,也是一种改变自己性格和命运的希望——为了拉丁美洲,为了哥伦比亚,为了自己。

我认为这种孤独不仅属于布提亚家族,甚至也不属于拉丁美洲。我认为孤独是全人类面临的命运。换句话说,孤独是人类存在的真理。每个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导致绝望、冷漠和麻木。正因为孤独,我们才会备受苦痛,备受内心的煎熬。

放眼市场,虽然灯是红的,酒是绿的,推着杯子换台灯,每个人都更加孤独,更加寒冷,更加痛苦。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漠不关心,但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爱、被人可、被同化。谁不是?《百年孤独》,像抽入生活中那份难以割舍的痛,人生,孤独,时间,值得一辈子思考的问题。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

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

”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划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

仔细品味,这本书展现了另一个主题:人的孤独与与世隔绝,以及孤独与与世隔绝造成的落后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书中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

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

无论是在战斗中情绪激烈的狂热首领还是沉沦于**的声色之徒;无论是执迷科学文明探索的学者还是勤勉安分生活的妇人;无论是为娶世上最优雅女子的跋山涉水者还是对世事不屑一顾的最美女人;无论是为爱情牺牲生命,不择手断者还是无情无义的走马观花者等等,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地位,无论什么欲望追求,原来,尘埃落定都难逃孤独二字。

对于我们平淡而进步的生活,我想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深度思考,开辟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幻想,那种孤独的镜像,似乎遥不可及,在传奇而辽阔的拉丁美洲大地上,突然间似乎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故事好远,也好近。最后,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

《百年孤独》是值得读好几遍的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想我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也许孤独,轮回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能长期的陷入书中的孤独,悲凉,窒息的气息中,偶尔吸收一下现实中的新鲜空气,还有一条前进的路,要慢慢走下去。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7

《百年孤独》读后感说来很惭愧,我一直没读懂《百年孤独》,对它也没有热爱之情。但王浩百凉对《百年孤独》的研读远在我之上。常言说:

“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呵,今天正好相反,“学生拥有一桶水,而老师才有一滴水”。所以,今天的语文课平台是属于他的,不是我的。

于是,“王老师”跟大家分享他的阅读感受。

这个“王老师”做事可真认真,备课本上写满了心得体会,重新整理他的阅读思路;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还摘录了一些作品里的精彩片段,复印成讲义发给同学们,颇有点大学教授的“范儿”。

登上讲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同学们,要走进这样一个长篇**,先得从心态开始调整,要带着积极的态度与文字接触,这样才能读懂文本;其次,他比较了不同的译本,他认为不好的译本会影响人的阅读心情,好的译本会更让人容易走进作品;他手头的译本是范晔的译本;第三,他拿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来比较,让同学们对《百年孤独》多了一份亲近感,因为很多同学看过《活着》。

有了这样的预兆,每个人都对这项工作有了情感上的接受。当进入故事情节的时候,“王老师”讲述了作品较为经典的情节,概述了主要人物,分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同学们时而哈哈大笑,时而低首读书。

作品是《百年孤独》,可讲课者和听课者都不孤独。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还是讲课的同学中板书最多的老师。不过,“辣”字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我想。

《百年孤独》读后感我想当家族里的其他人看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孤独的站在那颗栗树之下,不由得悲从中来之时,他们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身陷悲剧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祖先,更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

我试着看穿似乎与世界重叠的边界,以及似乎与世界重叠的孤独患者群体。女人们大多无法敌过自己的感情而沦陷于无尽的孤独漩涡,男人们为女人和事业角逐终身,最终沉寂于落寞。百年的人与故事都似轮回般重复,却又个个精彩,篇篇动心。

在那里:

吉普赛人用飞毯和水晶球给马孔多带来混乱和惊喜。

梅尔基亚德斯如幽灵一般捣鼓着他的炼金术,脸上闪着向往的光芒。

约塞·阿卡蒂奥·布恩迪亚站在栗树下,仰望天空,喃喃自语,谁也听不懂。

乌尔苏拉以她那比男人更宽阔的臂膀为子孙们提供庇护,终了此生。

庇拉特涅拉坐在吊床上,两眼茫然,感觉到纸牌带给她的预言。

在那个故事里,世界紧簇在马孔多周围,而马孔多因这个家族而诞生而辉煌而没落而消亡。

当我读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像一个老太婆,什么都看,穿梭在马孔多的大街小巷,探索关于这个家庭的传说,每晚数着这些年来我看到和听到的故事。我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崛起,也看清了它结实的身躯内部那颗支离破碎的心;我看着那些孩子们长大,也看清了他们在沉重希冀下的不愿再向外窥探的心灵;我了然牛皮纸上记载的家族史,也看清了纸上不能言说的满是荒唐的眼泪。

《百年孤独》读后感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激起了我往下看的冲动。这个故事似乎描述了一个国家百年来的繁衍与生存、屈辱与压迫。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利诺从战争走向孤独,最后陷入了制作金鱼的怪圈。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在那本羊皮纸卷轴上用梵文描述的这个家庭注定要从建立走向衰落,这毕经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