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创伤读后感

10-09

罗曼·罗兰曾言:“与书籍为伴,绝不会感到无聊。”实际上,许多人在阅读过程中,找寻到了更优质的生活方式。你对这部作品有何见解呢?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创伤读后感”,期望得到大家的喜好。

创伤读后感(篇1)

心理创伤在一代人身上发生了之后,影响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心理现象就叫做代际创伤。(泡泡演讲稿 pOpO666.CoM)

1.代际创伤传递的社会潜意识因素

☆重男轻女

☆儒家文化轻视女子的部分糟粕

☆父母那一代没有得到尊重

2.代际创伤传递的根源

代际创伤理论最早是由心理治疗师莫雷·鲍恩提出的,他认为家庭经历会形成一个模板,塑造每一代人的价值观、想法和体验,然后一代代传递下去。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我记得有个电影里面一群知青在下乡插队时逗弄房东家的孩子,问你长大了干啥?

那个孩子憨憨厚厚地说长大了娶媳妇、生娃。

一群人哄堂大笑,接着问然后呢?

那孩子挠挠头说把娃养大了,让他结婚娶媳妇,接着生娃娃。

再比如说一个家庭里父亲打母亲,孩子看到了,会形成意识:

☆原来男人是可以打女人的;

☆我坚决不要和父亲一样,我结婚了可不能打老婆;

☆原来婚姻这么恐怖,我不要结婚。

你看不同的孩子想法也会不一样,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受到了家庭的这种影响。

创伤读后感(篇2)

非常好的一本书,学会利用童年的治愈创伤治愈现在自己。当我能明白那个小小的我并没有过错,我所遭受的一切意义就改变了,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

正好我现在也在经历心灵上的洗涤,我有一个赌博成瘾的父亲,如果有人阻止他赌博他就会对那个人吵闹辱骂,即使我只是一个孩子,需要他的陪伴。

后来吸引我的男孩,都是这个模式,对某些方面具有成瘾性且非常自私,无法承担责任。

现在我和父亲聊天时他表示他不赌博的话,闲着时候会感觉非常的空虚和焦虑。

现在他戒除堵瘾期间,我也感觉到了,他经常会在屋子里踱步,或者找力气活干。他还没有找到内心的平静。

我读这本书,要感谢哔站的某心理学up主戚戚四儿,确实受益颇多,我在一年前还处在很严重的焦虑型依恋的状态,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童年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我在童年时期因为父亲(吵嚷,辱骂,威胁),形成对亲密关系的畸形认识,我的母亲是一名安全依恋关系者,但是她工作繁忙很少在家。我的童年几乎是于奶奶和爸爸度过的,奶奶也是非常严重的焦虑性依恋者。我和男性的交往模式,也一般表现为焦虑型依恋,同时我会被自私而且会伤害我,无法真心关心我的男人吸引。直到隆的出现,他对我抱持性的关心和关爱打破我的依恋关系中的错误循环,我开始去接受真正的关心,正式自己的错误认知和错误的依恋关系,我们是真正的伙伴,可以聊任何事。他不因为我是谁而贬低或者赞扬我。他因为我是我而跟我保持联系,因为我做了好事而为我开心,因为我做了错事或者行为急躁而替我难过。我感觉到我是被理解的,我也是幸运的。现在我终于从能从囚笼里往外面的世界探索,我不再被过去的我禁锢,开放的,自由的接受新的世界。

创伤读后感(篇3)

说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都意识到了它的影响,我以前一直对这一点不以为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影响之大。我的父母之间一辈子磕磕碰碰,家里大吵小吵不断,妈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或者谋生的本事,只是跟着父亲来出苦力。家里孩子也多,经常会面临着经济紧张,爸爸又不是那么地负责任,所以他们经常吵架,一吵架,妈妈就会告诉我们,女人,还得有自己的工作,男人不可控等等。

所以我们从小就不相信男人,在该谈恋爱的年龄不敢放开去谈恋爱,总觉得男人不可靠,后来结婚仅仅是因为我觉得他负责任,结婚后,我实现了经济独立,完全不依赖老公,但是却没有安全感,我们依然吵闹不断,三观不合,我的脾气性格,简直就是我妈妈的翻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苦于改变,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如获至宝。

我们生活到现代这个社会,压力很大,高压之下,或多或少,心理都有点问题,或是抑郁,或是自私,这些心理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去面对和解决。这本书的作者金尚,心理学硕士,是“虚拟爱之疗法”的提出者和倡导者。

整本书先解释了原生家庭创伤对我们的影响,要疗愈代际创伤的一般步骤,从五个阶段来进行详细说明,第三部分从家庭的角度来教会我们怎么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每个人说到底,本质上都是一个小孩子,通过疗愈我们的小孩,我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幸福。

疗愈完自己的内在小孩之后,我们还要疗愈自己的身心灵,用虚拟的爱的疗法来帮助我们实现心灵的转变,最后慢慢地从内心深处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

我现在觉得,人的一辈子就是一场修行,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来找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最健康,最纯真的自己,克服内心的邪恶,找到善良,怀着真善美,才能过好这一生。如果你有同样的困惑,不妨先从自我疗愈开始。

创伤读后感(篇4)

马东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是从同龄人的社交中得出的结论。

而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存在代沟的,在思考方式和看问题的方向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曾经,专家要求家长们去学习了解小孩子们的心理,了解孩子的世界和认知范围,对孩子群体要区别对待,不能用成年人的那一套粗暴做法来处理小孩子的许多问题。我们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少的,以前的课堂上不会有这门课,除非大学时候修了心理学这个专业。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关于心理健康的学习都是很缺失的。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学开车得考个驾驶证,结婚也得办个结婚证;唯独升级当父母,大家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没有什么技术考核,也无须官方认证。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毫无经验可言。我们都是无证驾驶,并且无人指导,靠自学成才,摸索成专家。

我想起我小时候,在父母狠狠打我的时候在心里想,以后我有了孩子,我决不打他。

但是当我真正为人父母的时候,我动手打孩子的次数虽然不算多,但也还是有几次的。并且我经常埋怨自己,在关键的时候下不去手,姑息了他,没有纠正那些关键错误,没有达到我们给孩子学习下面下达的要求。

而我的孩子,在我教训他不能玩手机了,会耽误所有的事情时,他这样回我:以后我有孩子了,我会早早给他配一个手机玩。我当时在心里暗想:等你真当了父母,你一定也不会这样做。

原生家庭在每个孩子的身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有人曾说杨综伟为什么总是战胜不了林丹,是因为他骨子里面小镇青年的自卑。他在技术层面上根本不输林丹,在关键时刻的不自信、心态不稳定等因素,总是让他在赛场上成全林丹,输掉自己。

这个观点在我身上也得到了印证。有时候原生环境的烙印带来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只有极少数人,冲破了自己人格上的局限,作文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功。比如马云,比如刘强东。他们此前都是很平凡的人,原生家庭也很平凡,但是他们突破了某种发展极限。但是这样的人是少数人,不能放在大数据里面对比所有的普通人。

作者金尚寄语:真自我是一切心理健康的基础;假自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我很认同这句话:关系至少给了我们两次生命,第一次是父母对我们的生养。并且,我们的人格也源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和我们的原生关系,最终被我们内化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分别从一般步骤、内在小孩、身心灵、内在关系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全息式论述。作者延续了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什么伤心》这一专业问题,展开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身心灵世界,然后郑重的提出了“原生家庭代际创伤”对大家的影响,对人们许多行为的影响。最后书中也给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是有提出问题也有解决问题的社科读物,特别好。而且还有很好的方法论,作者是心理学专家,开创了许多心理学创新疗法,都是很有实效的。书中列举的各个部分的疗法,实用性强、操作性强,是受创伤者直接可以使用的干货,其中很多方法都是经过作者实践检验过的确实有效的疗愈之法。

创伤读后感(篇5)

“”想要与自己和解,就要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不是原谅他们,是为了放过自己”,网络上这些话屡见不鲜,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装大度,逼着自己去原谅那些伤害我们自己的人呢?

今天看过金尚的书,她说,对于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不必原谅。

心里突然觉得松了口气,我们不必纠结。伤害就是伤害,痛是实实在在的痛,为什么我们要主动寻找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去原谅他们呢?

即使是父母,我们也不必要与他们和解,甚至我们是在与自己的“内在父母和解”这个“父母”不是实体形态的父母,他们只是带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载体。在形式上,我们仍可以与父母远离,不交流、不沟通,接受内在父母的父母,就是接受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生命,认可自己是这样的存在。

内在父母是家族几十代、几百代的生命正能量,是神奇的大自然。和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回真的我,接纳自己,爱自己。

五,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着未愈的创伤,我们的人,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我们的一生都在治愈自己。孩子是我们父母最好的心灵治愈师。我们未愈的创伤,会通过孩子显现出来,当我们满足自己的孩子时,这些当年我们未得到的需求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疗愈了我们内在的小孩,我们同时又会内化到孩子内心中,影响着他们。所以让我们保持快乐,才能传递给孩子,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