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的课件合集十五篇

10-10

教案课件构成了我们教师职责的一部分,我相信老师们对于编写教案课件已经相当熟悉了。提前制作教案课件,能帮助我们梳理教学思维和难题。您的需求是我们前进的驱动力。我收集了以下的信息:“乞巧的课件”,如果我的答复对您有所助益,请记得加以收藏,方便以后查询!

乞巧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培养学生古诗画面想象的能力

难点:描述画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我们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些字画,师:自古作画题诗。今天呀,老师就想带着同学的去愿悟这-诗中话画的美

在此之前,老师想跟大家过一招!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哪首诗?《清明》

看到这幅画面,让你不禁想起——《元日》这幅画面呢?——《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

读着读着文字,这些传统节日的画面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多么神奇!

你知道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什么吗?(板书:画面想象)

二、那就让我们带上想象,起进唐代诗人林杰笔下又一描写传统节月的诗作——《乞巧》板书课题

三、乞巧的故事

师:同学的你的知道气巧的意思吗?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织女乞取智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查资料袋(板书:看注释、资料袋)

师:是的,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看资料袋

师:那你们通过查资料袋的学习方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乞巧的习俗吗?

五、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说的画面想象的学方法,向由朗读《乞巧》,发挥想象,在乞巧节这天晚上,你看到了什么?点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读古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的有节奏、音韵感(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

3、语言的强弱,语言的长短(重读、轻读)(快读、慢读)

六、通诗意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心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给这句诗的画面题个名字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你看到什么?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想象画面

我感觉呀,同学们说得还不够美,意境还不够深远,那我们就想象一下动笔写一写,把诗意再扩写一下

请一二组同学用笔写第一幅画面,三四组同学写第二幅画面。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画面写的最美!

八、诗意配诗句读

那这首诗,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过节的喜悦,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诗

《乞巧》这首诗表达人们在七夕节乞求幸福的美好祝愿,那我们来看下《秋夕》这有诗,也是借牛郎织女相会表达美好的心情吗?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学习方法,自由朗读《秋夕》

理解体味《秋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苦闷、凄凉的心境。

十、结尾

中国三千年诗韵如歌,它用极简短的字眼,却表达出了无穷的含义。希望同学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运用画面想象这一学习方法,去感悟诗词之美。

乞巧的课件【篇2】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由读;

⑵指生2、3读;

⑶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⑶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⑵“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自由读,指生说。

⑵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看图片;

②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指生说。

⑵师相机评价引导: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穿尽、几万条──心诚。

⑶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出示,自由读;

⑵指生读,齐读: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六册29课

教材分析

大屏幕出示民间的一首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6、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吗?”你们想吗?

说说你想乞取什么?你们愿意为老师、同学和家人乞求什么呢?

(3)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

(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四、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诵读节日诗篇

(1)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三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在你的《古诗接龙篇》中,你读到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2)大屏幕相机出示: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

(3)师背《元日》,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知道了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说说写的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

五、用心写字

1、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教师示范书写四个字。

2、学生写字。

六、七夕作业点心

1、诵读经典:读读、背背、抄抄古诗,注意“乞、巧、渡、霄”的书写。

2、积累经典: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3、宣扬文化:给家人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欣赏牛郎织女的电视剧、戏剧等。

附:板书

乞巧(唐)林杰

☆看碧霄智巧☆

渡河桥幸福

望秋月美满

穿红丝……

教学反思:

本课意在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人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和风俗,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味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课堂上,我以一句诗带动多句写“牵牛织女”诗的学习,以一首诗的学习带动一组跟节日有关的诗的学习(《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让学生深刻品味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时情感还不够到位。怎样创设情境,挖掘出诗的情感并让学生领悟到,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将是我继续思考的方向。

乞巧的课件【篇4】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乞巧的课件【篇5】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要注意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

①一生读。②另一生读3、齐读

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XXX,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

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渡”我们还可以说是“过”,这个故事就是乞巧节的来源。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一句。

五、理解第三、四行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怎样过乞巧节呢?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自由说)你们想知道老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吗?在新月当空的夜晚,有很多的(人)诗句中哪个词能看出人多?还有很多的(红丝线)哪个词能看出?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之所以叫织女,就是因为她的心灵手巧,瞧,这就是织女织的云锦。(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那么,什么叫乞巧?请同学们再看课题,谁告诉张老师,“乞”什么意思?乞取。“巧”呢?你真棒,就是像谁一样的智巧?()对啊,就是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现在,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心意也更诚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如果是你,你会乞求什么?

刚才,我们借助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很多,下节课我们要继续通过想象画面学好读好这首古诗。

乞巧的课件【篇6】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它蕴含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乞巧》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主要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和这两个故事有关。

板书课题:

29、古诗两首:乞巧。

(学生读题)

怎样记住这个“乞”字?

(板书:乞—气。乞字是“乙”,气字是“”)

3、“乞巧”是一个古代节日。生打开书本齐读文中注释。

二、自读自悟,粗通诗意

1、(大家出出点子,准备怎样学)课件出示古诗,选择学习方法。

板书:

读 议 背 写

2、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3、指名读古诗,评一评字音读准了吗?

师:唐代诗人林杰精通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下笔即成章。《乞巧》就是他的一首名诗。

4、师范读,生齐读。

5、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有什么不同呢?部首不同意思呢?生。师:理解诗意,除了看注释,也是一个好方法。

6、选择适合自己方法和小伙伴合作学习这首诗。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7、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好吗?

8、再次轻声读诗句,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要穿许多的红丝?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碧霄”,(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说说“碧霄”是什么样子吗?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看到它们人们不禁想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才能“渡河桥”相聚!美丽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3、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指名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师:边读边想象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大家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男女赛读)

4、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人们又会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

(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说说)

5、打开资料袋(齐读)学生补充介绍织女:

师:古代的女子因羡慕织女有一双巧手,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6、用四个字的词语描述一下现在人们过节的热闹情景。

(人山人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笑容满面……)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古人在过乞巧节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再读读三、四行,咱们到诗中去体验,想象。

(学生自由读三、四行)

7、交流:

演示课件。

(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少女们望着月亮,乞取智巧。)

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能读好三、四行诗吗?(指名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齐读)

8、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齐读这首诗。

9、背一背吧!

(自由尝试背 指名背 齐声背)

10、用采蜜本积累下来。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1、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四首和七夕有关的古诗,选择你感兴趣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还可以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上。

2、用课件出示作业:

⑴ 诵读课上积累的古诗;

⑵ 向家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⑶ 预习《嫦娥》,收集嫦娥奔月的故事。

设计意图:

《乞巧》一诗浅显易懂,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自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或读、或议、或想、或说、或背……自读自悟,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诵读又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怎样读出“诗”味来呢?教学中通过课件再现情景,引领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诵读,自主地实践,真正体现了“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入情入境地反复吟诵中,学生理解了诗意,体验了古诗的意境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乞巧的课件【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编排这一单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乞巧》这首诗。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写“乞、巧、霄、宵”等4个生字;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了解我国古代的民间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二、说教法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重点字词剖析法: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累。

三、说过程

围绕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节课紧扣一个“读”字,采取激趣导入、初读自悟、品读鉴赏、熟读成诵、拓展升华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

(2)板书课题。

(3)简介诗人。

2、初读自悟

(1)学生自读。

(2)引导朗读。

(3)学习生字“巧”“宵”“霄”。

(4)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句的大意。

3、品读鉴赏

(1)指导学习《乞巧》一、二行。

A、指名读。

B、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C、相机出示“碧霄”图,引导学生观察“碧霄”图,理解“碧霄”一词,感受夜空之美。

D、播放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课件想象“渡河桥”的情景。

E、感情朗读诗句。

(2)指导学习《乞巧》三、四行。

A、指名读、齐读

B、结合诗句,学生想象画面。

C、相机出示“资料袋”的内容,学生汇报古人乞巧的方式。在音乐声中想象人们乞巧的场景。

D、理解诗中说的是哪种乞巧方式。

E、再读诗句,抓住“尽”“望”体会其中的内涵。

F、感情朗读诗句。

4、熟读成诵

A、学生个人练习背诵。

B、同桌互背。

C、点名背诵。

D、配乐背诵。

5、拓展升华

A、朗读民谣《乞巧歌》。

B、朗读诗歌《七夕宴悬圃》。

C、表达心愿。

教师小结: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同学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

板书设计:

乞 巧

唐 林杰

穿红丝 乞取智巧

望秋月 祈望幸福

四、说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并将古诗置于文化背景之下,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借画面激趣。教学伊始,出示四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图片,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激发学习兴趣。课中,出示“碧霄”图,让学生观察想象,感受夜空的美丽。结合视频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图片。在一幅幅画面的渲染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情趣浓厚。

2、借音律激情。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的是经典名曲《高山流水》。家家乞巧场面宏大,一段宁静致远、深沉空旷的丝竹之曲,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

3、借吟诵悟情。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老师情境引读,最后深情诵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传情,学生一次次深情吟诵,读得荡气回肠,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4、借想象抒怀。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景,最后请学生入情入境地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发情怀。但是由于学生对于这个传统节日比较陌生,想象的内容可能会比较单一,影响想象的效果。

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让我们共同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乞巧的课件【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从而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采用:

①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②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三、品读赏析,渐入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3、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全班齐读

师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设计,我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交际。】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3、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两行诗连起来读。

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三)吟咏千古乞巧名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人们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2、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4、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此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能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5.思考:七夕到了,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学生的情感告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6.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7.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

四、拓展延伸,咏叹经典

1、各地过“七夕”节的习俗。

2.交流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诵。在古诗的诵读中,感悟中国的传统节日,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心灵手巧

幸福

五、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乞巧的课件【篇9】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但愿,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三、品读赏析,渐入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3、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全班齐读

师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设计,我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交际。】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3、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两行诗连起来读。

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人们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乞巧》比赛说课资料

2、、(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4、(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5、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此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能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7、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此环节的设计,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学生的情感告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8、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9、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四、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乞、巧)

六、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心灵手巧

幸福

四、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乞巧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 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 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 读准字音:

乞 巧 霄 渡

⑵ 掌握字形。

⑶ 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 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 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 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 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 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

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 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 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五、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读古诗 乞巧

知作者 林杰(唐)

解诗题 七夕 看

懂诗意 牵牛织女 渡

展想象 家家 望

悟诗情 穿尽 几万

乞巧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拉开节日的话匣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的字音变调。生齐读。师简介诗人。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板书疑问: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样过乞巧节?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整体感知)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课件出示:宵——霄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

2、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3、入情入境说神话故事: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喜鹊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纷纷从天上飞来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好让他们相会。)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4、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诗词剪辑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温馨美丽而又凄婉惆怅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提咏,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浪漫、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句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问:你最喜欢哪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三〉吟咏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乞巧节的由来

(1)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

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2)绘声绘色说乞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瞧,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引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大屏幕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6、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吗?”你们想吗?

说说你想乞取什么?你们愿意为老师、同学和家人乞求什么呢?

(3)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

(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四、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诵读节日诗篇

(1)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三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在你的《古诗接龙篇》中,你读到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2)大屏幕相机出示: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

(3)师背《元日》,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知道了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说说写的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

五、用心写字

1、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教师示范书写四个字。

2、学生写字。

六、七夕作业点心

1、诵读经典:读读、背背、抄抄古诗,注意“乞、巧、渡、霄”的书写。

2、积累经典: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3、宣扬文化:给家人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欣赏牛郎织女的电视剧、戏剧等。

附:板书

乞巧(唐)林杰

☆看碧霄智巧☆

渡河桥幸福

望秋月美满

穿红丝……

乞巧的课件【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5.简介作者.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五、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

——《乞巧》教学反思

南靖船场中心小学张淑梅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马上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了《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教学课不也可以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待——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乞巧的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

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

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多么可怜呀。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

示范写“乞巧”(板书)

“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

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

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同学正音)

4、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

5、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

(一)、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图片出示)

1、师范读。

2、这两个宵,霄意思一样吗?

宝盖头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头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来自天空,所以“霄”;“宝盖头”表示屋顶,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蓝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织女)

5、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6、谁能把这种美女的感觉从句子中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二)、学习“牵牛织女渡河桥”

1、看着,看着(生齐读诗句)(渡就是渡过的意思。由三点水和度过的“度”组成。师板书渡字)

2、平时,牛郎和织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河畔:河边的意思。未:没有。清浅:指银河。

师范读。

3、平时,牛郎,织女是怎么渡的?

他们只有等过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这天相会。一年也就这么一天。这一天是多么的(宝贵)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会是多么的(高兴)

4、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出相会时的高兴)

生再齐读

(三)、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请你们读读。人间女子在高高兴兴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124页的资料袋,划一划重要的信息。(生划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间女子除了会乞求心灵手以外,还会乞求些什么呢?

2、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

生自由读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统称)

乞巧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女子的心愿这么多,一条一个心愿,一条一条,几万条。

穿尽了就是“穿没了”怪不得,诗人说“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还是红丝吗?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谁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百家姓,万户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这七夕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呀?

(美好)

4、听音乐,蕴感情

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正音、齐读)

(四)、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让我们把它收进我们的脑海中吧。像朗读一样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

试背。

四、抄写《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诗,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乞巧的课件【篇1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乞巧》是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园地上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民间故事,都是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训练学生有梯度的复述故事,先是简要复述,再详细复述,然后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前两句写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后两句描写的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画面丰富,充满了想象空间。这首古诗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主题“民间故事”而选编的,继续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再次夯实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连接经典诵读的文章《迢迢牵牛星》,也是为了继续巩固这一训练点。

说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我注重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说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两首古诗词,并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

2从古诗词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3在古诗词中, 再次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反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我运用智慧课堂里的教学模版的转盘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听音乐,来猜一猜是哪一篇民间故事,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读过的民间故事的掌握情况,二是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我顺势过渡,民间故事大家都喜欢,许多诗人还把它写进古诗词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中的民间故事,先来学习《乞巧》。

二、新授。

环节一1检查反馈。在学习古诗之前,我还是进行了课前检测,同样运用了智慧课堂上的互动试题,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清楚课堂上我的授课指向。

环节2解乞巧。诗题是一首诗的题眼,因此先让学生理解诗题。

环节 3诵乞巧。播放视频《乞巧》,通过范读,学生自由读,师生承接读、个人展示读等多种形式,让学会在读中感悟诗中所寄托的美好情感。

环节4讲乞巧。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试着用两三句话给大家讲讲这首诗。这里的简单复述是为任务二的创造性复述搭建了一个训练的平台。那么这样的故事大家听着过瘾吗?我问学生,出示任务二,让学生对诗中的某一处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这个是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有了前面的“台阶”,学生再次“添油加醋”。这种梯度式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易于学生掌握。最后通过智慧课堂的学科工具让学生把打乱的故诗按照顺序排列好,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背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完。从始至终作为教师的我,努力做到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

环节5两翼教材链接的是《迢迢牵牛星》。落实一课一得,让学生继续练习复述故事。通过视频播放吟诵《迢迢牵牛星》让学生知道读古诗有方法。还可以吟诵,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叫平声;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叫仄声。

三.说板书设计。

针对此首古诗的板书设计,我决定用学生的语言来进行组织,一是精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通过用学生的语言来组织板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进而领悟诗情。

四.说反思。

乞巧的课件【篇15】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幼师资料《乞巧的课件合集十五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乞巧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