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读后感(范例十三篇)

10-11

生活和追求得以通过阅读找到依据,阅读作者的著作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如何写出更出色的读后感?以下的主题为“早期教育读后感”,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精心为您献上的精选内容。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1)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2)

如果说新手父母迫切需要一本书来了解如何有效参与孩子成长,起到助力而不是反作用,如果说教师在某些教育契机中需要一本书来进行针对性指导。那么《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正符合这两种需要。书中阐述了诸多教育方法,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小游戏,透过案例进行分析,并有效指导。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多么亲切的名字啊。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拥有在我们看来传奇的一生,然而这种传奇皆因她读到的见解和钻研。

她也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她的教学法在于让孩童透过感官教育来发展智力,并强调让孩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著作被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这本书的一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讲到,我们要尊重孩子,要给他们自由,蒙台梭利称自己的学校为“儿童之家”,她主张应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按着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读过《捕捉儿童敏感期》后,我心中久久萦绕着的是爱和自由。然而,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又不得不严厉,在规矩和自由间,我们该如何把控?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动作、口令、甚至有些语句都会被限制。大多数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被老师的威严而震慑。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书中写道: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其次,让孩子学会独立,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时刻要停下来想想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学习征服大自然赋予的一切。

读这本书,我告诉自己,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自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我应该做到的。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3)

读《早期教育》杂志有感

《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一期的《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丰富的“教师经验”、良好的“园务平台”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

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父母应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了解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表现,与老师一起教育孩子。这一点很重要。

重视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孩子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去表现。

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么身为老师、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

只有当一个孩子成为他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他才能控制他的行为,我们认为他是一个有纪律的人。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

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

让孩子学会独立,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独立。所有培训儿童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他们走上独立的道路。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步,学会捡起掉下来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学会自己洗澡和吃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习惯于为孩子服务。就像现在我看到,个别孩子,都已经三岁半上幼儿园了,不会自己脱裤子,帮他脱了裤子拉尿还尿到裤子····好多他们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别人帮助才能做。事实上,孩子们想要独立,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意点。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很小,总是担心做不好或者不安全,所以很多事情总是拒绝独立完成。

这是极其错误的。不是爱孩子。这是危险的,因为它会抑制他们有益和自发的活动,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我们需要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孩子们必须尽他们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让自己更加自信!大自然赋予他们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习如何做的智力因素。

作为父母的责任,我们应该尽力为他们提供征服自然赋予的有益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4)

总园给我们分园订了几册幼儿教育杂志,闲杂时翻翻看看,发现了一份不错的期刊——《早期教育》美术版,它是我国唯一一本幼儿美术教育专业期刊,该杂志的内容颇为丰富,有“研究与探索、早期画廊、作品点评、外国民间艺术、生活中的美术、广闻博览、咨询台”等主要栏目。

我觉得《早期教育》美术版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元性: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孩子与专家。例如,既介绍各地的民间艺术,又展示现代的艺术创作;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在这里碰撞,中外名家在这里交流;既刊登中外孩子的画作,又让小作者、任课教师和专家三方共同对孩子作品进行评价。

我喜欢这份期刊的主要原因是它作为专业期刊,将给我园的美术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能开阔教师的眼界,并丰富其专业理论知识。

在众多的栏目中,我尤其关注 “研究与探索”和“作品点评”这两个栏目。“研究与探索”介绍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经验、教学实践。“作品点评”每期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点评,在比较中让读者获得启示。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5)

读完两篇文章,我不禁想起自己在即将成为妈妈时的幻想与憧憬……

早在未结婚之前,受即将当妈妈的同事的影响,就阅读了好几本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书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略有所闻;所以当结婚后,知道怀孕的当时便去书店买了好几本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读完后,曾经一度热血沸腾,当时便在心里承诺:我的孩子也要进行早期教育,让他从小便成为优秀的人!但让我羞愧的是,所有的一切计划至今还存于幻想当中……

现在孩子已经5岁了,我当全职妈妈也已经两年了,对孩子的教育依然付出的很少,完全凭心情,我真的不是一个好妈妈。需要反省的事情太多了!可能更多的时候自己在不知不觉的做文章中提到的事情,很多的时候我儿子会对我和他爸爸说,爸爸,妈妈是大骗子,说话不算数等类似的话。我想他会撒谎一家是从爸爸妈妈这里学来的,可能还不止这些。所以最近这一年我都是承诺孩子某件事情之前,先考虑自己能否做到,答应了就一定要办到。譬如:这一周表现的很不错,可以答应他要去坐旋转木马的要求,要是能改掉爱哭的毛病,便给他买一直想要的溜溜球……

是啊!我们做父母的到底能给孩子什么呢?当然不是一些大道理,而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细小的事情做起,从自己的言行做起。我希望儿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不需要成为天才或者是多么的优秀!

儿子,妈妈慎重承诺:

1:给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爸爸妈妈绝不当这你的面吵架!

2:每天睡觉前给你讲你选的两个故事!

3:每天陪你一起写作业,玩游戏!

4:尽量控制自己不打你,有事情同你讲道理!

5:以前不打麻将,再在不打麻将,将来也不会打麻将!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6)

我是一名刚刚踏入正式教师工作岗位的新人。大学期间,老师向我们学生推荐了一本关于这个专业的好书。假期期间我好好的把此书细看一番,受益匪浅。

在玛丽亚·蒙特梭利的一生中,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以蒙台梭利教学法闻名。

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毕业后,她开始从事精神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在这期间她发展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她的教学方法是让孩子通过感官教育发展智力,强调孩子应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

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作品被翻译成37种语言,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已经扩展到110个国家。对于创造了这样一套大众化教学方法的伟大教育家来说,她的精神和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看完此书我的感触如下:

一、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指是儿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环境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那些被自发的生命力所压抑的孩子们,永远不会表现出原来的本性,就像蝴蝶标本的翅膀被大头针钉住一样,失去了生命的本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么身为老师、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

只有当一个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他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认为他是一个有纪律的人。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

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指导他们,这是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孩子的个性自由、积极,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所有有效训练儿童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儿童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

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习惯于为孩子服务。就像现在我看到,个别孩子,都已经两岁半上幼儿园了,不敢扶把杆上楼梯,不会自己脱裤子,帮他脱了裤子拉尿还尿到裤子……好多他们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别人帮助才能做。

事实上,孩子们想要独立,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意点。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很小,总是担心做不好或者不安全,所以很多事情总是拒绝独立完成。而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不是在爱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在奴化他们,这样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增加孩子心理压力,我们要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孩子们必须尽他们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让自己更加自信!

大自然赋予他们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习如何做的智力因素。作为父母的责任,我们应该尽力为他们提供征服自然赋予的有益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3、 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教师和家长在育儿实践中应注意的几点:

1、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敏感期不同,我们要把握孩子敏感期对孩子适时教育,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每个儿童对不同事物的敏感时期不同,当我们指导他接触某种训练,而他却没有表现出兴趣,或老是出错时,我们需要换个别的时间再试,因为他还没有到达这个敏感期,强迫学习只会适得其反。

2、蒙台梭利还提醒我们对幼儿指导时语言要明确、清晰、简单,而不要用其他“复杂的语言”来对某一概念作进一步的说明。引导孩子进行物体识别时,要做到“从对比鲜明的开始”。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她独特的教育观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作为蒙台梭利老师还是作为母亲,它都会指引我。我想做的是:我要给孩子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自由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我一定做到的。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7)

首先得承认,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在这个权威缺失的时代,我们没有必要去为自己创造一个权威。纵观此书,作者提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观点有:

1、孩子生来存在天赋上的差异。

2、越早进行早期教育越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儿童的潜在能力是不断递减的。

3、教育是社会之本,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4、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5、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却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拿什么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呢?父母一直在寻觅的教育宝典,从何而来?教育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过:“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才。”此句话道出了早期教育肩负在家长身上的重责!本书作者也说到:“从某种事实来看,天才还是庸才,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所决定的,莫如说石油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所决定的。早期教育是一个事实根据。”教育要从早从小开始,早期的教育是黄金时期,不可错过,同时我也坚信“无论什么样的人,上天都必然赐予他一项出类拔萃的才能!”

最后,要指出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时刻能体会出浓浓的爱意,能体味出一种深沉的人文主义情怀,能体会到"父爱如天空,母爱如大地"的深情厚谊。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阅读过这本书的教师,不仅能把这份深沉的爱献给自己的子女,同时也能把它献给广大的学生。我同时坚信,爱是创造天才的唯一方式!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8)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心得1500字:

腹中有书气自华。在这个碎片化的时间里,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是的,看过的书,读过的故事,它们就像吃过的饭,融入到你的骨血中,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给你安全感,给你自信的底气。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风靡全球的教育学名著,本书不太通俗,需要我们花时间和力气去学习。当我们明白了教育理念的源头,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实施对孩子的日常教育。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会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有些教育的方法是可行的,有些则不可行,因为,我们掌握了事情的本质。

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一同感受吧!

一、关于内容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于1912年在美国出版,旋即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该书正是她对自己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是对她所进行的教育实践背后的理论原则的揭示,是“蒙氏教育”的核心著作。本书的问世,使她成为有影响力的幼儿教育专家。

书中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指导原则,运用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由成长。

二、关于作者

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她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革命性的教育观点,如“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奥秘。先后撰写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多部著作,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一场儿童教育的新革命。1907年,她在罗马创办了一所“儿童之家”,并取得了惊人效果。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特别是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父母的认可和推崇。

三、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起源

意大利历史上的“科学教育学校”认为,以著名人类学家吉佩斯.塞吉为代表的实验教育学为新型的科学教育学打下了牢靠的基础。在蒙台梭利看来,他们所做的实验性研究不是“科学教育学”,准确地说是“教育人类学”。

蒙台梭利的导师,吉佩斯.塞吉认为:为了建立一种自然而合理的教育方法,必须把人建立在合理的精确的观察,重点是观察一个人幼年时期的情况,因为这段时期是奠定一个人教育和文化基础原理。科学教育学的原理就是要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允许儿童自由个性的发展,可以让他们无拘无束的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改变以及教师的培训要同步。同时,还有两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塞根和伊塔对蒙台梭利也影响很大。她曾经说道:我遵循着塞根著作的指导,同时也从伊塔那些成效非凡的实验中获得了许多帮助。

这就是整个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起源,蒙台梭利教育,想要发展的是科学的教学体系,与以往教育学发展是截然不同,但是这个也是建立当地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首先是十多年的医学发展,带来更多人的讨论教育学发展趋势的问题,这已经不仅是停留在理论问题上,更多地是在实验结果之上的。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9)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10)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

邓飞我是一名从事蒙台梭利教育五年的蒙台梭利导师,蒙台梭利女士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不断的追寻、探究它,为了丰富蒙台梭利知识,上学期末我让朋友帮我从省外带回《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寒假期间我好好的把此书细看一番,受益匪浅。玛丽亚.蒙特梭利生平,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毕业后她开始从事心智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那段期间研究出她的教学法。她的教学法在于让孩童透过感官教育来发展智力,并强调让孩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著作被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对于创立了这样一套风靡全球的教学法的伟大教育家,她的精神和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崇!看完此书我的感触如下:一、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指是儿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环境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受到压抑的孩子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么身为老师、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二、让孩子学会独立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的侍候孩子。如现在我带的小班个别孩子,都已经两岁半上幼儿园了,不敢扶把杆上楼梯,不会自己脱裤子,帮他脱了裤子拉尿还尿到裤子……好多他们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别人帮助才能做。实际上孩子们都是想独立,但是很多家长没这意识,总认为他们小,总是担心他们这做不好,那样不安全,所以好多事情总是拒绝他们独立完成。而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不是在爱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在奴化他们,这样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增加孩子心理压力,我们要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孩子必须自己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他们独立生活能力,才能让他们更自信!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会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作为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尽量的提供给他们征服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有益活动,不断的提高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三、教育的顺序问题:自然教育--感觉教育--智力教育1、自然教育,人类在成为社会人之前首先是自然人,所以教育之初应该顺应这种自然性,而不是去压抑或者使其与自然隔离。方法有:使儿童亲近自然,感觉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种植植物,体会生命的过程,培养对生命的责任感。2、感觉教育,事实上成人所从事的劳动都必须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感觉”是一种体验,对于周围环境的一种灵敏度。是生物体的本能,而传统教育往往更注重智力和理论的教育,而忽略了增进这种生物本能的优越性,创造出的是“脱离世界而生活的人”所以蒙台梭利认为“感觉教育”应先于“智力教育”。教育方法较多,不一一累述。3、智力教育,在幼儿期要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学习、获得途径在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这是什么。四、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老师、父母在育儿实践中的一些注意点:1、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敏感期不同,我们要把握孩子敏感期对孩子适时教育,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每个儿童对不同事物的敏感时期不同,当我们指导他接触某种训练,而他却没有表现出兴趣,或老是出错时,我们需要换个别的时间再试,因为他还没有到达这个敏感期,强迫学习只会适得其反。2、蒙台梭利还提醒我们对幼儿指导时语言要明确、清晰、简单,而不要用其他“复杂的语言”来对某一概念作进一步的说明。引导孩子进行物体识别时,要做到“从对比鲜明的开始”。《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1][2]下一页读后感》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11)

虽然本书是将近一百年之前的著作,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后不但会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学习到一些至今仍然很有效的早期教育方法。

1、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对卡尔。威特、威廉。詹姆斯。赛德兹等少年天才的分析,他们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展现出与普通人的不同,在大多数人认为还应该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候,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多种语言,并开始展露头角,在十几岁就已经开始对学术有造诣并升入世界著名大学。这些少年天才并不是病态的,而是全面发展,过得非常的健康快乐,尤其是卡尔。威特。

(2)天才并不是完全是由于天赋而是得益于科学、恰当的早期教育。每个人出生的潜能肯定不同,但是如果一个潜能100的人,后天开发只有40,而一个潜能80的人后天开发能够达到60,也会出现巨大的差距。作为父母,应该重视早期教育,运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潜能,那么就便是天赋平平的孩子也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3)人的潜能是递减的法则。越是接近0岁,及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可以激发出来的潜能更大。而到了8岁左右,潜能就已经基本定型。卡尔。威特的父亲提出,"对子女的教育应当随着婴儿智慧曙光的出现开始".

(4)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宽窗口期。在恰当的时期,锻炼激发孩子的某项能力、学习某种知识,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语言发展存在敏感期:1-7岁。孩子的语言天赋6、7岁开始枯竭,到8岁基本已经消失殆尽。音乐学习敏感期:5岁开始学钢琴。对于音乐的敏感期:从一岁五个月出现,大约8岁结束。幼儿具备阅读能力,从2岁起就可以开始阅读。

(5)孩子在幼年时期整个大脑是完全开放的,学习毫不费力,可以说给孩子什么就能吸收什么。

(6)很早接受教育的小孩子长大后是幸福的,因为他更方面适应能力都很强,从小也比其他孩子更快乐。从早期就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会让孩子从小就过得更加幸福。

(7)对孩子来说,学习是快乐的事情,而不是痛苦。填鸭式的教育让孩子痛苦,孩子只会被动的成为知识的储存器,却缺乏理解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2、早期教育的方法

(1)原则:

A、学习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采用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做游戏、模拟等孩子喜欢、有趣的方式进行。早期教育不完全是灌输知识的时期,更是教会孩子获取、发现知识、获得学习方法的时期,让孩子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要想教给孩子什么知识,首先巧妙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主动想学,再教给孩子知识,并教会孩子如何自己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教孩子知识,也要看时机是否成熟,是否有兴趣,理解力是否达到。早期的知识教育,并不是严谨的课堂教育一样,而是生活化的随意传授,在和孩子游戏中、散步中都是讲解知识的好时机。孩子小时候的学习不是坐在书桌前的枯燥学习,而是各种游戏、体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演习,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用一切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各种参观、展览、活动、旅行都应该让孩子去体验和感受。让孩子自己讲述自己的体会和见闻,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分析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是疯玩。针对孩子要学习的内容和孩子的兴趣设计出各种游戏。

B、对孩子品格的培养同样重要。防止自己和孩子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十分重要。不要忽视对孩子习惯、品德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智非常重要。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勤奋、自制力、勇敢、礼仪、服从、诚实、善良、自尊心。对于孩子的问题,先弄清事情真相,再讲道理,不要错怪孩子,也不要用打骂方式。善行记录,好的进行记录在一个本子上。错误的不强化,用恰当的方式指出和纠正。对孩子恰当的表扬可以让孩子建立自信,但是要适度和注意方式,不过分表扬,不空洞表扬,否则就可能导致孩子自满,狂妄自大。从小培养孩子做好事的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从小养成整洁的习惯,也不要过分追求爱美。不要让孩子说我不行,要让孩子凡事学会想办法。尊重孩子,不要戏弄孩子,也不要欺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认真作答,不欺骗,不戏弄,不会的要一起寻找答案。

(2)各种能力培养的方式:

A、语言能力。语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要让孩子尽早很好的掌握这项能力。不断的给孩子讲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要用儿语,最好用正常、严谨的语言。语言学习,背不如练。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像对待成人正常说话一样和孩子说话,教会孩子正确、标准、准确、完整的发音和用词用语。语言教育采用听和说的方式进行,语言的开发对思维和智力的开发有重要作用。给孩子讲故事,可以让孩子尽早了解世界,学习语言,培养想象力。孩子大一点,可以将故事讲一半不讲结尾就结束,让孩子自己想象各种结尾并讲出来,激发孩子想象力。再大一点,可以不给孩子读书,让孩子自己主动阅读。之后,可以让孩子给他人通信以及自己写日记的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B、阅读能力。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非常重要。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2岁开始就可以教孩子阅读。但是要注意:父母的态度和方法。阅读材料的多少和顺序。让孩子觉得学习快乐。在孩子想要学习更多的时候结束,可以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学词汇应该从日常用语开始。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孩子的音律感觉。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可以锻炼孩子的理解力,而不是慢慢的读,边读边记效果不好,快速阅读,多读几遍自然记住了。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理解力,而不是刻意的去记住信息。

C、想象力培养。讲神话故事,并让孩子相信是真的,不要过早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做手工。让孩子自己表演故事。

D、记忆力、观察力训练。"留神看"游戏--经过商店,和孩子比赛记忆橱窗里的东西。让孩子从小记路。

E、感官、触觉训练。培养对音乐的感觉,播放古今名曲。看世界名画摹本,摆放有名雕塑模型。阅读绘本。培养对色彩的感觉--看色卡、彩色玩具、用蜡笔等进行颜色竞赛让孩子根据指令画正确的颜色。散步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各种颜色。触摸感受各种材质,体验不同的感觉。

F、数学能力。生活中各种场合的数数。购物游戏。

G、社交能力。多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和集体活动,并对孩子的表现关注和进行指导。

H、情商培养。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和自己化解情绪。在做游戏中对孩子进行干扰训练。

I、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从小鼓励孩子,让孩子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不当众批评孩子,批评注意方式,不要用打骂的方式。

J、金钱教育。不要从小给孩子大量的金钱,也不要毫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获得适当的零花钱,懂得付出才有回报,懂得储蓄和理财。学会节俭。

K、意志力培养。通过各种游戏,提高游戏难度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L、勇气、挫折训练。培养孩子的勇气。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适当的冒险,孩子也能做得很好。面对现实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

M、身体健康。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饮食有节制,多运动锻炼。食物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让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胃和牙齿。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锻炼唱歌、深呼吸锻炼肺部。

(3)有益的游戏:

对孩子的教育,游戏是非常有用的方式。游戏设计要巧妙、要目的明确,不要白白浪费孩子的精力。

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留神看,经过的商店、马路上、桌子上的东西复述--记忆力、观察力训练。

亲近自然,散步、园艺、养小动物--培养观察力。

讲故事--激发想象力、锻炼记忆力、传授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卖东西、比谁的东西多数数、掷色子比输赢、给予金钱奖励--数学知识。

模仿雕像游戏,保持一个动作谁的时间长--锻炼孩子肌肉。

盲人摸像游戏--让孩子蒙眼摸东西,给予孩子物品的描述给予提示,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力。

猜东西,将家里的东西讲出来特点来互相猜。纸牌游戏,将各种知识写在纸牌上互动。m.Yjs21.cOM

用纸、布等做手工。学习园艺--培养耐心、观察力,激发兴趣。

平静下来有戏--取棍子游戏,其他棍子不能动,锻炼专注力,控制情绪的能力。

3、感悟

(1)保护孩子好奇心、探索欲的重要性。成年后的个人职业选择能否适合自己,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于此有很大相关性。

(2)早期教育不在于知识灌输,而在于潜能激发、能力培养。这才是整个人生幸福的基石。而死记硬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百害而无一利,不但摧毁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错过孩子潜能开发,能力锻炼的关键时期。

(3)一个各方面优秀的孩子,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父母悉心培养的成果。其中必然包含了至少父母之中一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正确教育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孩子持之以恒的付出。

(4)相信教育对于孩子成才的决定性作用。只要采取科学的早期教育,正常的孩子都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5)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总要性远远高于学校教育。在入学之前孩子主要由家庭教育,入学之后学校的教育的知识也十分有限。父母要承担起孩子教育的重担。

(6)在入小学之前,一个人的人生基础就已经基本打牢固。潜能的发展已经基本定型,各种习惯也已经基本定型。在此时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入学之后也难以有良好的发展。

(7)随波逐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只能培养普通的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起父母都必定有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有自己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意志坚强。

(8)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有条不紊的进行。

(9)对于教育重视不够,还要不断学习大师,以及成功案例,取其精华,并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坚持并及时调整。

(10)父母要做好早教,必须要有正确的早教方法,同时要不断学习储备充足的知识。

(11)对待教育付出才有回报,要有投入才有收获。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才能收获孩子的能力,不要妄想孩子的能力自己就有很大的增长。

(12)教育的一致性。父母教育主张的一贯性,以及整个家庭成员教育上的一致性,不要前后不一致,以及多人之间不一致,会造成孩子的困惑,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同意,始终如一的不同意就不会产生问题。

(13)不要用打骂,而是讲道理的方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孩子讲道理,可以让他感受,思考,从而理解。

(14)对孩子教育,父母要用心,时刻关注、了解孩子。及时发现苗头和问题,用恰当的方式予以纠正和改变。

(15)做父母,要有爱心、耐心、恒心。

(16)摆正心态,教育的效果不会立马显现出来,但要坚信,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效果会大不一样。

(17)不要忽视音乐素养的培养,会让孩子以后的人生更加幸福和丰富多彩。

(18)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在体验中找到兴趣点,然后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搜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知识,掌握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学习的能力。

(19)让孩子学会将知识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习一些字面上的知识。

(20)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1)孩子都喜欢新的东西,喜欢变化。抓住这个特点,对于孩子的吃、玩、学都有用。

(22)度要把握好。孩子吃、玩、学的时间,量的度家长要把握好,过犹不及。

(23)注意孩子艺术气质的培养,音乐、绘画、诗歌。

(24)品德、健康、智慧都发展得好的孩子才会幸福。

(25)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言行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优秀会极大的感染孩子,如果孩子发自内心的不认同你,那么教育就起不到效果。

(26)打骂对于孩子教育只会起反效果,用讲道理,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道理。

(27)为孩子精心布置成才环境,布置成孩子发自内心喜欢的方式,孩子就会更快乐的成长。

(28)父母是孩子的教育者,同时也在教育中有成长和收获,自己也会有改变。

(29)成长环境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不同。

(30)真正的艺术来自于本能的冲动,学习的只能是技巧。

(31)教育得当,孩子在10岁时完全就可以拥有大学的水平。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32)早期教育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当父母的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掉。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父母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用好这个时期,以后的教育就会顺利很省心很多。

(33)孩子3岁就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性格。在三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可以吸收大量的知识。语言、文字、图形、音乐、人生的准则、态度等等。不要怕太多,孩子的吸收能力超过你的想象。

(34)学习,应当是有兴趣的基础之上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死记硬背,硬灌知识只能让孩子失去对知识的理解力和兴趣,成为知识的储存器,不能自己思考和理解。

(35)作为教育者,做好两方面工作很重要。一是做好教育记录。将教育的过程、收获、问题进行记录,可以反思和理清教育的问题。另一个是做好教育计划。设定好教育的目标,规划好教育的方向,才能够避免本末倒置。

(36)让孩子获得充足的知识,是父母教育的重要任务。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12)

最近读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先生写的一本书叫《早期教育与天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早期教育从何开始是最理想的呢?书中介绍了最早可以在怀孕期间就可以开始了。本人非常欣赏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因为根据老维特的经验“音乐往往能造就天才”,而是因为音乐的确是美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语言来解释其中的奥妙。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听力,你就能毫不费力的从音乐中享受到它表达出来的东西。

书中小赛德慈的母亲在教小赛德慈“快乐、兴奋、幸福”时,小赛德慈流露出不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所以母亲在多次讲解后仍不能明白他们的差别。母亲用迷人的吉他声告诉他,小赛德慈专注的听着,母亲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的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上弹奏的:“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个形容词,快乐就像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哇!原来是这样!”从那以后小赛德慈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很轻松。也许有的家长认为那是因为小赛德慈的母亲会弹吉他,可以借此教育,如果我们不会音乐那怎么办呢?在此我想说的是,音乐是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弦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来达到很好很有效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孩子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要全面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并不是说每个家长必须什么都具备,但是知识面应该做到博而广。另外我还体会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开启儿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2)早期教育不完全是一个向孩子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在向孩子传输知识的同时,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3)天才儿童既然是早期教育的结果,那么一旦停止早期教育,天才亦会变成庸才,所以早期教育并不是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否则,早期教育就会徒劳无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生重要的一课。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自己考虑问题的空间,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极为重要。给孩子增强信心的机会,让孩子去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现实世界,培养教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能力,让孩子有能力应对困难,面对现实,不受阻力影响的心理。培养良好的性格,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早期教育读后感(篇13)

纪律的真正面目

从蒙台梭利的作品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她浓郁的人文气息。她尊重儿童,解读儿童,并且从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并得出教育真理。我在阅读中时刻能感受到内心受清泉一般的洗涤,每每在书中有所启发都激动不已,当我走出图书馆时那轻快的步伐和跳跃的心是满满的幸福感的体现。

蒙台梭利就是有这样一股魔力,她使你满心欢喜地接纳幼教这份充满挑战和趣味的职业。正是在阅读中,我不断地确立了我对学前教育的信念。现在,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将读书当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浓浓人文,暖暖温情。现在社会最缺的不是gdp,而是民生,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温暖。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诠释就向我们对待社会的态度。真正的幸福是温情。

独立与自由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蒙认为,我们应该先教会孩子独立。独立体现在吃饭,穿衣等日常行为上。

她反对人们溺爱式,保姆式的教养方式,这样是扼杀孩子自我发展的,是使之奴化,弱化的毁灭过程,**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观念:孩子有自发地完善自己来适应社会的力量,把他当作是有尊严有能力的个体,在孩子为了自我发展而各种自发活动时做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和教育者。也许这样说有些绕,但是也确实是这样的,**们要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把握这种“帮助”的力度。

纪律与工作

孟建柱认为,工作就是通过教具进行自我教育。当孩子们被投入工作时,一种安静、高度内省的纪律就出现了。“真正纪律的第一线光明来自工作。

”纪律是通过自觉工作来发展的,而工作需要精确,必须是人类本能渴望的。孟建柱强调生活的需要。的确,我们应该倾听内心世界,而不是受外部云层的影响。孩子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最纯洁的人。他们只追求最纯洁的东西。他们自律。他们的工作就是倾听一种声音,也就是他们内心对自我发展的渴望。

另外,**需要谨记的,当你的孩子沉浸在重复的事物上时,你千万不要以为那是在浪费时间,那其实就是他在自我发展的一种途径罢了,仅仅是内心最真实的需要。有些**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被认为是自己需要想做的事情,他会不辞辛苦地重复吧,尽管在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事,而你却自得其乐。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无所事是的快乐”,这时候的你恐怕也是最接近生命本初的样子,而儿童就是这样一批处于生命本初的人类,他们比任何都少看见浮云,他们追求的就是无比纯粹的,纯粹之于他们就是换得成长。

重复的工作是自律的萌芽。

纪律与内省

“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做一些有益的的事、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真的很有纪律。”纪律的本质是自律,一种内省之外有自己的行为选择,然后再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而我们如今奉行的迥然不同。在普通教育机构中,我们通常采取的是对教育对象的一种强制约束。不对就阻,对就顺从。

天哪!那些孩子什么都不懂,你如果遇到的是正好符合你纪律观念的行为倒也罢,但如果是被你否定的,你就立即采取否定的行为,那些孩子的自我发展探索就被阻断了。这种强迫是违逆人性自然成长的,显然地。

那么,面对不符合纪律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呢?孟建柱认为,我们应该是被动的观察者,指出哪些行为是绝对应该停止的,哪些行为是应该慢慢停止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做的,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区分好与坏,对与错。而老师和家长必须在指导方向上始终如一,才能避免孩子无所适从。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孩子被束缚在行为上。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秩序是件好事,**应该受到教育而不是强迫。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儿童的教育,蒙古族书籍所说的是遵循教育儿童区分好与坏的原则——有选择地工作——自我教育——自律——自律——人格——自由。

从来没有人否认教育是不容易的,就像爱情一样,只有当局才有困难。幸运的是,世界上有一种所谓的教育幸福,正是这种幸福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