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10-12

如何撰写能引人共鸣的读后感呢?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会区别于他人。阅读完作品后,我们需要认真地总结和深思我们的观感和情绪,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建议您将此页面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1)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这本书其实妈妈暑假时就已经从图书馆借回家,但我一看题目有数理化三个字就没有读下去的兴趣,认为一定是一本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书。直到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读这本书,我才开始拿起书架上被冷落许久的书,才读了开篇第一回,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梁衡,他非常有创意,用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写这本书,让原本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就像在读《三国演义》。比如讲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时,他没有直接介绍杠杆原理的定理,而是先写叙拉古和罗马的战争,阿基米德制造了新式武器抛石机和阿基米德之爪,帮助叙拉古以弱胜强打败了罗马。这两样武器都是因为用了杠杆原理,威力大增。抛石机能把石头抛到一千多米的地方,阿基米德之爪能把敌人的战船抓走,罗马人损兵折将,还以为遇上了怪物。读到这里,我不禁对杠杆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畅想自己在战场上如何用杠杆原理设计更加厉害的武器,秒杀敌人。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科学家都是敢于质疑的,比如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有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理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怀疑,才发现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下落速度相同的规律。科学家也是善于实践的,祖冲之经历无数个日夜奋战,图形遍地,算筹成堆,才算出了最新的圆周率。科学家还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功,居里夫人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劳动才提炼出0.1克氯化镭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这些精神,学习的时候常提出疑问、不断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2)

对于磁与电,相信大家不会太陌生,例如,发电机、马达、磁悬浮列车等都是基于磁电的原理而发明的。下面我就来说说关于磁与电的人和故事。

电变磁是奥斯特在18xx发现的,他发现当导线上有电流通过时,导线旁的磁针会偏转。后来,法拉第在地下室自己做实验,根据皇家学会失败的经验总结,才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马达。法拉第发明了马达之后,又想,磁能不能变电呢?于是他展开研究,通过不断试验,将棒状磁铁改为马蹄形的磁铁,将线圈改为铜盘,铜盘可以摇动,于是就产生了持续的电,这就是发电机。

大家都知道了发电机、马达的原理,那么磁悬浮列车又是什么原理呢?磁悬浮有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当金属磁场发生变化,金属上的电子开始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二是电流的磁效应。当电流在电线或金属中流动时,就会产生磁场,就成了一块磁石;三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磁悬浮列车由悬浮、导航、推进三大系统来完成的。

由此可见,磁与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磁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让人们实现了很多发明和创造。从这点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能量也是相互转化的,比如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磁炉)、风能(风扇),动能(电动汽车)等,那么将来能不能将空气能也进行转化呢?也许这又会有很多很多的发明呢!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3)

青烟散去,碧茗犹在

——读《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夕阳西下,日在地平线上跳动着,月在天际游荡着,正是日月交汇的美景.我微微后仰,斜靠在窗前的那一抹落霞上,微笑着.书上的字迹在光的照耀下变得模糊不堪了,但我的思想却早已不止停留在一个个铅字上了,我的眼似乎穿过了那薄薄的纸页,去探索,去触摸,那些科学大师最智慧的心.

我蓦然抬头,身子却直直地蹲在了地上,我的手一只轻柔地抚摸着地面,另一只却竭力地伸向那片遥远而未知的天空.我深邃地望着,仿佛想一眼望破世界的奥秘.我不禁在心里叹道:

那光,那星,那黑暗使多少科学家倾注了它们的心和灵魂!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如一声炸雷,轰开了自然科学这篇厚重云层的一角.从此,便开始了人类对自然之真理在黑暗中的无限摸索与追逐.

从阿基米德巧借科学的力量一次次击退敌军,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再到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为人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电磁波,开垦了肥沃的田地,最终有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微电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学说.纵观科学史,人类从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现在的勇于探索,从石器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进步与方便.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约翰·冯·诺依曼的电脑曾那样有力地将人类的社会推进到另一个崭新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决定着人类的进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认,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确实有着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科学的前进.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多少天文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时代人们的质疑与嘲笑又淹没了多少本该早日出现的科研成果.世界也许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话“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相信你现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现在没有人理解,但总有一天,你的发现会改变世界,就如开普勒说的,“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

”我望着摆在窗台上的一杯刚泡的绿茶.那杯子上已幽幽地袅绕着一缕轻而纤细的薄烟了,那青烟正一丝丝地随风飘去,似乎有些不舍.然而,清茶依然留在杯子里,守着自己的一方空间.

是啊,毕竟历史只是历史罢了,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柯南也许说的是对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4)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000字:

非常厚实的一本书,接近500页,这是我看专业书籍感觉最有趣,也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一向喜文不喜理科的我,第一次发现,数理化,怎么可以这么有趣?竟然也可以以章节小说的方式写就,作者以屈原的《天问》拉开本书序幕,一开口就让人胸腔激昂,一路读下来,直呼过瘾,让人欲罢不能!明明是枯燥的数理化科学历史进程的呀,怎么读着读着竟然是一派江湖侠义气息!稍不留神,以为客串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了呢!

本书,你可以定义为科学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历代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成功的来龙去脉。从久远的历史走到近期的发明史,作者非常细致的做了排列,更是在介绍每一个重大发明的时候,更是周到的嵌入了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并进一步的去陈述作者观点:所有的成就不是偶发的,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物面前,要学会反向思维!这样哲理性的内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跟着作者的思路,你可以一边领略伟大科学家们的精彩故事,可以一边学习非常专业的数理化知识原理,更可以跟着作者的哲学指导进行更深一刻的思考!总之,这是一本处处让人惊喜的书,因为你可以随时有收获!

我们有幸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代能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切的出现,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很多的情绪一并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光景?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必然的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得到!读后感·毕竟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好吧,作为普通人的我,愿意在他们为我创造的这个时代里,有义务去过好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这才是不负他们所努力!

每天中午的30分钟阅读时间,让我无限流连在本书中,忽然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倍长!原来牛顿晚年是走进了孤独的上帝观中,原来诺贝尔奖是爆炸大王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原来……好多的知识面,有兴趣的朋友,你们自己去书里找答案吧!

原本我是想快速的看完,然后把书拿回去给闺女看,但内容太精彩,竟然舍不得错过每一个章节!精彩的书,推荐给你们!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5)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一本章回体小说。全书共七十二回,每一回都讲了一个数学公式或一个科学原理。但别看作者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其实每一个公式后面其实并不那么有趣,反而还是一个腥风血雨的历史。当时的人为此哭过,笑过,辛苦过,有的甚至为此牺牲过这本书里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就比如说我接下来要讲的这个。

叙拉古国是一个夹在两个强国之间的一个小国。一次,罗马帝国攻打叙拉古。阿基米德巧妙地运用杠杆原理制造了一个投石机。把一个大石块放在一个相当于我们射箭时搭箭的一个地方。然后用摇撸带动一个巨大的弓,当弓被拉到最紧时,再猛地松开,巨石就飞出了城外,砸向了敌人。

第二次攻打叙拉古时,罗马军队也带上了它们的秘密武器攻城塔。但人家阿基米德一点都不慌。他利用光线的可逆原理,用凹凸镜把强烈的太阳光都聚在一起,反射到罗马军队的攻城塔上,这力量一点也不亚于用大火烧攻城塔。很快,罗马军队就败退了。伟大的阿基米德却在三年后的一天,被一个野蛮的罗马士兵给刺杀了。

在生活中,这两种原理也在很多方面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就比如说,当你徒手打开一个奶粉罐时,想要打开是非常困难的。你必须用一些工具去以各种方式打开它。你把一个螺丝刀伸到盖子的下边并找好适当的阻力点、支点和用力点把盖子撬开。这样会让你感到更轻松,省力。举行奥运会时,圣女会利用光线的可逆原理,用凹凸镜把太阳光聚在一起,点亮奥运火把。

你看,这两个原理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多的好处。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6)

最近,我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数理化通俗演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很多科学知识,也认识了很多科学史中的重量级人物,他们为人类科学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我很钦佩的两位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雷和艾萨克牛顿。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工程师。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通过对重力、自由落体、速度和加速度的深入研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惊动了整个罗马。在天文学上,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对金星、木星和黑子进行了观测和分析。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勇敢的对哥白尼的日心说表示了支持,同时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表了《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对当时教会的地位造成了冲击,并因此惨遭教会软禁。伽利略还是一名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军事罗盘,改进瞭望远镜,使人类的目光延伸至宇宙的更深处。因为伽利略对科学的卓越贡献,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在众多科学家中,艾萨克牛顿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他喜欢动脑,小时候心灵手巧,爱动手做机械之类的小东西。他在剑桥大学读了三年书后回家,总是思考各种古怪的问题。他可以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思考并发现许多科学道理。一个苹果的坠落就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随便玩个三棱镜就发现光的色散原理,还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近代物理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人们把牛顿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读完《数理化通俗演义》,通过了解一个又一个科学伟人的事迹,我发现这些科学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善于观察和思考,能突破前人的理论框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去发现并论证新的理论。他们比常人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即使经历失败也不气馁,而是总结经验教训,反复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他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即便获得成功也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从事更多的研究,从而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奠下了一块块理论基石。他们这种坚持不懈学习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举起思想的火把,登上前人筑好的阶梯,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7)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就自然科学发表长篇大论。一篇接一篇的文章令人目眩。相反,作者以一种有趣的方式,以章以章地写作,激发了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不同于其他无趣的教科书,这本书的每个“章回”都有自己独特的题目。

比如说“老**孺齐上阵,一面镜子退千军”。如果你看这个名字,你肯定会对阅读感兴趣——它是什么样的镜子。原来这一章讲的是凹面镜的妙用。

并且,这本书涉猎到的内容也是甚广。从洞庭湖旁屈原的一首《天问》展开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一直到了最后二十世纪的胚胎发育学。其中,内容不计其数。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赫兹等人发现了电磁波带,给后人提供了方便的通信。

一篇篇文章,将大量的知识讲述给了我们。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轻松的记住这些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觉得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科学家需要有创造精神、牺牲精神和刻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比背会书中的知识还要重要。

诚然,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遭到了不应有的待遇——布鲁诺因为《日心说》被宗教烧死在广场上,伽利略也被宗教所**。但是,真理是不能够被暴力所扑灭的。尽管遭受了痛苦,真相仍然为公众所知。

现在,谁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呢,宗教的神智学也被打破了。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牺牲确实令人钦佩。

也许,我们不会遇到这些情况,我们不需要有牺牲精神。但在学生的学习中,也要有创新精神和刻苦精神。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你能找到一些新的东西。

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在学***畏困苦,我们也定能够取得成功。连孙悟空当年不都在海上漂了好几年呢。有了这些精神,成功离我们只有一堵墙。

读这本书就像听一首小歌,很长很难忘。让我们都静下心来,一起听听歌吧。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8)

我不禁在心里叹道:那一片黑暗曾令多少科学家为它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如一声炸雷,轰开了自然科学这厚重云层的一角。从此,便开始了人类对自然真理的无限摸索与追逐。

从阿基米德巧借科学的力量一次次击退敌军,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再到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为人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电磁波,开垦了肥沃的田地,最终有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微电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学说。纵观科学史,人类从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现在的勇于探索,从石器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进步与方便。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约翰冯诺依曼的电脑曾那样有力地将人类的社会推进到另一个崭新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决定着人类的进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认,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确实有着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科学的前进。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多少天文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时代人们的质疑与嘲笑又淹没了多少本该早日出现的科研成果。作文世界也许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话“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相信你现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现在没有人理解,但总有一天,你的发现会改变世界,就如开普勒说的,“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

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9)

梁衡著的《数理化通俗演义》,以章回小说的体裁,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看完之后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鼓舞。

这部书融知识,人物,方法于一体,虽然所涉人物所生时代与国籍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故事相通,留给我们的启迪也异曲同工。

一、敢于质疑

本书以屈原的《天问》开篇,其实是在告诉人们,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始于疑问。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怀疑,才有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理论。布鲁若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行星三定律,得出了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结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怀疑,发现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的规律。就是这样不断地怀疑权威、挑战权威,才有了人类对宇宙不断的认识。

科学上一个个的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牛顿因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可以说疑问是探索之源,发现之本。因此宋代的理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由此可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二、善于实践

每一个伟大的发现与创造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都是在不断的观察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阿基米德不断实践发现了浮力,祖冲之日复一日的计算,得出了最新的圆周率。

实践出真知。因此,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知行合一,伟大领袖说,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鉴于实践的重要性,中国最新一轮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并且将其列为国家课程之一的必修课。可是这门课程并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的地方把它看成可有可无,应付了事。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综合实践是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不但要把它上好,还要把它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发挥知识应有的作用。

三、不怕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纵观古今中外科学巨人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而走向成功的。

爱迪生发明电灯,实验了所有材料后,才知道钨丝最可行。瓦特发明蒸汽机也经历过无数次实验,就要放弃的时候,是他妻子的鼓励,才促使他坚持下来。居里夫人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劳动才从成吨的沥青中提炼出0。1克氯化雷…世界上没哪一个成功是轻而易举的。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要不怕失败。

四、勇于奉献

人要干成一项事业必须要有点精神。这精神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勇于献身的品质。

哥白尼终身观天,风霜不避。法拉第寄人篱下,忍辱求知。达尔文环球五年,出生入死。居里夫人为提炼雷,不怕酸碱烧手,不怕浓烟呛鼻。为了专心搞科学研究,牛顿,诺贝尔等科学家终身未娶。

每一个新的发现、发明都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必然受到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有的科学家为此献出了生命。

希帕索斯证明了无理数的存在被扔进了海里。

布鲁诺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学,被罗马教皇钉在十字架上活活烧死。

伦琴与居里夫人因长期接触放射素而过早离开人世。

科学需要奉献,科学需要付出。

如果一遇到阻力就停止,遇到困难就放弃,那么,终将是一事无成。

科学就因为有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才使人类社会由愚钝走向了文明,由落后走向了发达。

因此,我们要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他们的行动,唤醒他们科学意识,激发他们创新与创造的潜能,以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10)

上回咱们说到西方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推倒了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阐述了凡事都要通过思考与实践得出结论的伟大道理。同样是打破原则,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的故事,在咱们东方的中国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九月十五日是当时在圣上面前辅佐,深得圣上信赖的戴法兴的生辰,当天晚上戴法兴的府邸可谓是红灯高挑、车马不绝,一轮皎洁的明月正高挂天空。

宴席开始,戴法兴挽着一名青年学者的手入了客厅,你猜这青年学者是谁,正是后来为计算圆周率贡献极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这祖冲之啊,是皇帝专设的华林学省中的一员,学问高深。可谓在长安是有极高的名誉,连戴法兴都以他能来赴宴为荣。

一会儿,主宾落座,歌飘舞起。酒过三巡,突然,一个仆人慌忙进来,对着戴法兴的耳旁悄悄说:老爷,不好了,有人宣传说今天有月食!虽然说的声音不大,但旁边的文武百官都听到了,各个酒杯落案,呆若木鸡。

戴夫人吓得扇了那个仆人一巴掌,训斥她不懂礼节,在老爷生辰之日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当戴法兴怒气冲冲地质问赴宴之人是谁在戴法兴的府邸外贴了今夜有月食的告示,只见祖冲之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称是他自己过来赴宴,顺路贴的。

原来,古人多讲迷信,不懂月食、日食之理,以为这是一种凶兆。

看见祖冲之那样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戴法兴差点没气个半死,但是祖冲之是自己请的,且官吏不低,戴法兴本想忍住,但是今日可是自己生辰,怎可说出如此不吉利的话,戴法兴终于坐不住了,说出了肉中带刺的话来:文远(祖冲之的字),圣人且畏天命,你我俗夫凡人,怎敢妄言天机?你就不怕伤天降罪吗?

岂不知,祖冲之正是选中了这次戴法兴的生辰之日,前来赴宴,一举宣讲月食、日食,好破除迷信。

原来,地行轨道与月行轨道不在一个平面,两者有个夹角,所以每月一次望日,三星(指太阳、月亮、地球)只能大致一线,地不能遮月。只有当两个平面重合而正好是望日时,三星才完全一线,才会有食。

这时,有的宾客纷纷点头。他们知道,祖冲之工于数学,有通天文,观察运算极为精细,这一道理十有八九是对的。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那皎洁的月亮被一团黑乎乎的黑影给吞没了。

这个故事里迷信邪说的戴法兴以及戴夫人确实可笑,却反衬出祖冲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美好品质。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11)

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我就觉得我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果然不出乎我的意料,让我对理科爱上加爱。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科学家和划时代的重要事件。就拿其中一些来说,牛顿通过苹果和月亮引发万有引力的思考;瓦特通过被蒸汽掀起的壶盖改进了蒸汽机;戴维通过对化学的'热爱发现了新元素……和一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第谷,哈雷,富兰克林等等。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数理化的书,还不如说,这是一本科学发展的历史书。古时候的人们迷信,希望能通过一些他们所能认为寄托思想的一些事情比如去教堂祷告之类的。而有些顽固之人也会以上帝的名义来束缚百姓的思想。就让科学在那时变成了邪术,不少科学家也因此丢了性命。

因为一些传统的观念,许多科学被误解。同时许多事例也在提醒着我们,真理往往是实践发现的,伽利略通过实践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维萨留斯通过实践搞清了真正的人体结构……

阿基米德被不懂科学的士兵砍下头颅,伽利略被判冤罪300年,开普勒因贫病一身无钱糊口病死他乡……都在告诉我们对科学,对真理应当重视起来。而《数理化的通俗演义》这本书更是向读者更好地展现出了数理化的“”进化”过程。更是唤醒了年轻读者的数理化的兴趣,也许有人会因此改变人生的方向,扬起科学的风帆,更重要的是无论读者年龄的长幼职业的差异,都可以从科学的发展史,从科学家的成长史中汲取科学的营养领悟和体会科学精神。

其实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后面都隐藏着一段血与火,泪与汗的历史,这里面有慷慨的悲歌,有胜利的喜悦,要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一步自然科学史绝不比一部社会科学史逊色,当我们循着这些科学家的足迹再走一遍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公式定理是多么珍贵,多么可爱,这时在学习它不但有了兴趣,而且有了感情。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书心得个人感悟2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这本书其实妈妈暑假时就已经从图书馆借回家,但我一看题目有“数理化”三个字就没有读下去的兴趣,认为一定是一本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书。直到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读这本书,我才开始拿起书架上被冷落许久的书,才读了开篇第一回,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梁衡,他非常有创意,用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写这本书,让原本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就像在读《三国演义》。比如讲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时,他没有直接介绍杠杆原理的定理,而是先写叙拉古和罗马的战争,阿基米德制造了新式武器——抛石机和阿基米德之爪,帮助叙拉古以弱胜强打败了罗马。这两样武器都是因为用了杠杆原理,威力大增。抛石机能把石头抛到一千多米的地方,阿基米德之爪能把敌人的战船抓走,罗马人损兵折将,还以为遇上了怪物。读到这里,我不禁对杠杆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畅想自己在战场上如何用杠杆原理设计更加厉害的武器,秒杀敌人。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科学家都是敢于质疑的,比如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有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理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怀疑,才发现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下落速度相同的规律。科学家也是善于实践的,祖冲之经历无数个日夜奋战,图形遍地,算筹成堆,才算出了最新的圆周率。科学家还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功,居里夫人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劳动才提炼出0.1克氯化镭......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这些精神,学习的时候常提出疑问、不断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篇12)

最近,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梁衡编写的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将语文、数学和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风趣幽默、简而意赅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数学与科学的博大精深,也不由自主地敬佩、感激这些为世界科技做贡献的人们,因为他们的发现和研究,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书中介绍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关于他们的故事,最令我记忆犹新的第二十七回中一头卷发、专心研究问题的一位英国男子牛顿。相信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天夜幕降临,牛顿读书时听见院里有东西掉落,他披衣出门,忽然扑通一声,一个熟透的苹果掉在牛顿的肩膀上。他开始寻思起来:这苹果为什么不和月亮一样飘在天上,却非要往地上落不可呢?对于常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苹果,微不足道,完全不用管它。但牛顿却不一样,这个苹果让他花了整整三天去研究,把所有科学知识都调动出来,最终根据月亮与苹果不同的运行速度,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统一了,对往后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帮助。可见牛顿是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啊!他有着凡人的样子,非凡的脑子!

牛顿的一生起起伏伏,遭受过无数质疑,但他从不停止过对科学真理的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实践、不怕失败、勇于奉献。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也觉得数理化是有趣的,我还要向书中的科学家们学习,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用一份创新和刻苦的精神,用扎扎实实学习的行动去迎接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