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移民读后感范例十五篇

10-14

不管是在校还是入职,我们都需要掌握写作,写作文其实是一个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如果写不好作文,可以从自身出发有意识的去改变。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吧?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时间移民读后感范例十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1】

刚开始读刘慈欣先生的作品《三体》时,因为那几天恰好39度高烧不退,所以我是半躺半跪着读完的。

现在又读《时间移民》,真切感到作者胸怀之宽广,感到他心里有无数个宇宙,无数个文明。而我,在仰望其中的浩瀚星海之时,泪流满面,多么想和谁分享,却又感到心里的激动和震撼全都那么的难以说清道明。

刚开始,我是灰心的。宇宙那么大,既无边无际,又像一条人类的死胡同,碰到最后那堵墙壁也只是迟早的事。在对自己死后的世界的担忧中,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会失控地尖叫。

我恨这个宇宙,为什么把我带来这样绝望的宇宙。即使现在再有希望再怎么样,最终也只能是永恒的寂静和毁灭。身边的人会走,我也会走,在信息时代在这里留下的几句话渐渐会被新的脉冲取代,死后五十年,很可能不会有人还记得我,而死后五万年,地球文明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到那天也许我遗体的飞灰早已经散落大江大洋、火山顶口……

宇宙也有湮灭的一天,太阳也会熄灭,地球文明若不变成什么别的球的文明也只能消亡,而我们又算什么呢?——

但阅读到后面,我渐渐开始释怀,

“智慧生命有多种悲哀,这只是其中一种。”

“我们所面临的,毕竟只是宇宙中一粒沙子上的事,应该好办。”

当然,人生再难的事,也不过那么点,比个原子都要小。应该好办。

再难也好办。

谢谢你,大刘。我始终认为,你的科幻小说,是极有人文关怀的。

谢谢。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2】

大刘的书一如既往的综合了科学与人文。或者说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理性方面,他站在一个“超上帝视角”以整个宇宙甚至超脱宇宙为叙事背景,综合各种已有的或臆想的科学理论讨论人类,社会,地球,宇宙,宇宙之外,时间纬度,时间纬度之外的等等(原谅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所叙述的事物)

在他的理性中,文明(当然这个词只限于人类这个维度的生物)不断进化,高纬度文明对低纬度文明有着绝对的权威,而如果是生存需要,高纬度的文明可以随时牺牲低纬度文明。

而在他的感性中,即使再高级的文明也有自己的艺术家,音乐家,只是这些艺术家用一种人类无法想象的手段进行着宇宙级别的艺术创作。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使得他的书已经不仅局限于科幻小说,更有点像是对人类与宇宙的哲学思考。我们是地球人,那地球之外是否有其他文明,宇宙之外是一副怎样的景象?(也许宇宙之外都无法用景象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现在都要受时间的约束,那时间尺度之外又是怎样?等等这些都让他的书显得深刻和宏大,当然,作为一本短篇合集,这本时间移民跟三体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也绝对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最后,有一个书里的问题很想知道答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3】

大刘笔下的宇宙,都是悠远而深邃的,就像是一个冥想者思考的世界,无边无际,无疆无界。那里面充满着虚无,充满着空洞。大到宇宙,小到夸克。人们惊呼,原来世界还可以这么写,毕竟,广袤的宇宙当中,动辄上亿光年的尺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而那些碎小的幽暗的空间当中,那些小小的个体,那些小小的粒子,竟然也堪比一个人的生活复杂。大和小,广阔和狭窄。在大刘的笔下,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微不足道。有关于人性——宇宙的哲学当中,没有人性。在广阔天地间,吞噬与被吞噬,攻占与被攻占,才算是真正的常态。所谓人性,不过是一粒小沙土当中微不足道的更小的尘埃的激素分泌,仅此而已。起初《三体》中,我以为宇宙哲学,所谓黑暗森林生存法则,其实重点就是在生存上面。开始,当我看过了《时间移民》发现,所谓生存,其实也不过是无能者给与自己的借口罢了,世间没有什么生存,更没有什么生活。所有一切的终点,其实是“艺术”,不论是音乐家还是冰雪艺术家,音乐和数学,终将成为通行宇宙的语言,可是,有什么意思呢?生存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湮灭才是宇宙的真理。而音乐和数学,不过是这短暂的生存当中,供那些所谓的生命体的玩乐的形式罢了。有关于哲学——科学的尽头是哲学。须弥和介子,本就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当中,只不过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概念越来越清楚罢了。记得冯骥才有一篇文章,将人比作蚂蚁,会不会也有一个巨人,正在俯瞰着整个地球人,就相当于是人趴在地上看蚂蚁到处乱跑一般。六年级看完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自然也明白,科幻和现实的区别,但是,科幻终究是科幻,哲学,也终究只是哲学。在所有的生活当中,人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却依然还是生存。强大的对比之下,人类只有俯首听话的份。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何不是一种宇宙的哲学呢?有关于爱情——宇宙当中不存在爱情。无疑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最美好的话题,在一起的两个人你侬我侬,相伴一生,就算是吵架都显得那么的有情调。可是,大刘很不客气的告诉你,所谓爱情,不过是过眼云烟,经不起推敲的四五十年的寿命,和宇宙动辄上千亿光年相比,就相当于一片大海当中一滴水里面一个分子当中一个夸克和整片大海相比,那你告诉我,这种对比,还会让你有信心去追下一个姑娘吗?人类、地球甚至宇宙,都会相继湮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还是山。人生一世几十年,沧海一粟都形容不了人类的处境。不过,没关系,作为一个普通人,宗教给人以信仰,哲学也给人以信仰,同样的,科学可以给人信仰,宇宙也可以。网络上常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没关系,过得好了就好好过,过不好了,也还是好好过。纵然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无论如何也不要留有遗憾。该黑格尔说过,存在即为合理。不论你怎么样,都是合理的。奋斗时奋斗,该消遣时消遣。结局不会因为你的一丝丝奋斗或者是堕落而改变,但是,你能够改变的,是在走向灭亡的这一段路上,是否精彩。喜欢大刘,喜欢科幻。不仅仅是他所描述的世界,更喜欢的是他平心静气以讲故事的态度勾勒出了他脑袋里面的一个世界。并且,不论是奇幻还是科幻,现实的沉重和梦幻的轻盈有机结合起来,才算是一部真正的作品。还是文头的那句话,宇宙辽阔,一如冥想者的思想。虽然黑,但是,尚有点点星光。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4】

出于作者大名,分享朋友圈获得的书。虽是短篇科幻小说,但整体读下来感觉还不错。

主要原因是,读这类书,能跳出我们日常琐碎生活的影响,去思考未来,换角度去欣赏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把时空的曲轴拉长,我们现在所正经历的,诸多不开心和挫折,真的比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还要微不足道。

关于书籍内容本身,自然有吸引人的地方,但相比《平行宇宙》,这本书在人物塑造和细节描述上,估计是受文章篇幅影响,略显得粗糙。而对于人类发展趋势的展望,基于地球上的物种会越变越小,从恐龙—人类—蚂蚁,演变趋势也好,从宏人到微人也罢。变小,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而对于消耗的能量有限,为生存而演变出的人吃人现象等,也是一种种有意思的假设。

若说其中印象较深刻的属于《吞食者》,感动我的是三点,一是毁灭是进化的需要。在技术可及的已探知的光年里,碳基生物有限,为了探知未知领域,地球成了提供能量的畜牧场,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经历一场被吞食的浩劫,而历经浩劫后重生,人类也像恐龙一样,被放入展览馆……二是选择。全篇最后,在准备登船的刹那,元帅看着那草丛中的蚂蚁,选择留下,让蚂蚁爬上额头……经历了星际浩劫,用这样的方式选择生死存亡,着实令人敬佩。很多时候,我们把生死看得很重,其实,人最终难逃一死,怎样活出价值,才是我们要思考的。三是敬畏生命。谁能想到,若真数千年之后,蚂蚁成了地球的主宰,会是什么样子。但可以想像,如果这些生命有记忆,我们现在怎么待它,说不定它们将来就会怎么待我们的后代。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敬畏生命,善待比我们弱小的生命,把这个写进我们的基因,传承下去,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撇开宏观的宇宙进化论不谈,从我们直观的个体来看,每个人,又像极了是个“星球”。这是我听书过程中脑袋里蹦出来的想法。每个人的生长需要不断得从外界摄入能量,同时机体本身,各器官部件,又在不断得内耗能量,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随着机体老化,内耗增加,由盛到衰。这一过程,虽受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到主观感受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特别是,当一个人愤怒或生气到极点,就会明显感到身体各器官在发出警报,若一个人长期处在警报状态,再好用的器官都要提前报废修理。所以,留点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内心,比怨天尤人更重要。

一点感悟跟大家分享,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5】

这是一本由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刘慈欣写的短篇小说集,其精彩程度不输给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三体》,读完之后赞叹连连,短篇也能脑洞大开,精彩不绝。每一个短篇小说,都透露出作者一贯的看法:人类文明,甚至是宇宙都是渺小的,人类文明的毁灭与轮回,都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书里有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尽头”这个概念,时间的尽头,人类文明的尽头,宇宙的尽头,因为我们不曾到达尽头,因此对它有着极其特殊的情感。我们讨论尽头的意义,探索着尽头的坐标,很多时候没有答案,跨过尽头,另一端是什么,我们更加一无所知。通过作者,我更愿意相信,尽头的另一端,是浪漫。

人生有涯而思无涯,我们活在当下,却心向未来。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宇宙的一隅,我们向往,向往物质的未知,向往宇宙的深渊,向往人类的永生。科幻,基于现实,超于现实。用漫无边际的思维去接近宇宙,用书中的小宇宙模拟物质世界。作者的《时间移民》为读者描绘出“深渊”的色彩。理性的思维,感性的思考,理性的冷漠,人文的关怀是作者科幻小说的特点,《时间移民》亦如此。

未来,迫于环境恶化和人口压力,地球政府决定派出远征队伍向未来移民,远征队伍穿梭于时空,期盼能开启人类新文明。这是《时间移民》中《时间移民》一文的概述。看似荒诞离奇,却是来于现实的思考。地球是否会灭亡?人类是否能永生?宇宙是否有尽头?一切的一切都是未解谜团。

在《2018》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幻是宏观叙事,是光年尺度下的宇宙审美。”《时间移民》所有的故事中都有着关于科学的诠释和对现实影响的表现,《坍缩》中对概念的解释、《山》中对于哈勃红移的描述既有科学的深度又有文学的浅显,而在科幻之外,作者无边无际的想象塑造《西洋》中对郑和下西洋后与历史背道而驰的想象世界,构造出另一个世界发展的脉络;在《镜子》中,当计算机可以完全在系统中模拟现实的动态,那么人类甚至是人类世界是否只是宇宙模拟的一些数据?……大量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在文字和故事里流淌,触发读者对世界的新思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时间逆流返溯,若我们只是宇宙中的尘埃,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世间仍有那么多美好,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以潇洒渡余生。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6】

《时间移民》读后感范文

时空尺度下个人存在变得无比渺小,原本的自我心灵的追求会变得毫无意义。过去乃至人类种族在整个时空的大背景里都只变成了其中的一秒钟。

物理学家或者爱好者眼里,短暂而有限的种族历史,就像木棍下挑逗的蛐蛐,沙滩上踢起的沙粒。这种极大与极小,带来的巍峨宏伟迷茫追求失落希望诸多感受,令人沉醉。

相比于营养自身,这种牺牲自我而在人类知识历史上开疆拓土的.人,带有一种相当浓烈的牺牲色彩。也荡漾着一种恢宏博大的智慧。无论知识和智慧,谁为骨架,谁为皮肉,都无法否认二者结合为一,所谓的心灵和灵魂才有了丰满。

古人所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奇妙的吻合。以前讲过,没有知识的智慧总会显得有些迷信。现在想说,没有智慧的知识总是缺乏人性的温度。

天地生万物,阴阳相合,美妙。兼顾神性和人性,肉体与灵魂,知行合一。我惊讶的发现,释儒道本就是一个东西。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7】

读《时间移民》让我知道了科学只是工具,探索没有尽头,我们拥有的只是我们所触及的极其渺小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遵循着科学的原则进行延伸和拓展,拓展从想象力开始,这方面科幻小说的作用尤其之大,甚至可以当做一种文明成长的先锋动力。就像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这样的大片背后都有科学精神,使得整部电影远不止电影故事的精彩和表现形式的美好。而在科幻之外,可能更是人性层面的思考,这才是决定科学去向的关键。科技分为天启科技和修罗科技,前者让我们愈发美好,而后者则是给我们带来威胁,其本质在乎人性人心,当我们不再有隐私的时候该如何应对?改进人类基因的技术我们能否接受?一个个的问题就很扣入人心。科学有很多时候都是冰冷残酷的,就看我们怎么应对。在这个方面,作者刘慈欣就显得很务实,丰富的想象力有着着陆的痕迹。

《时间移民》是作者刘慈欣二十余年创造的精华。在这本书中刘慈欣构造了未来世界人类最神奇的可能性。故事讲述了由于环境恶劣化和人口压力,地球政府决定派出远征队伍,选取25岁以下的人类成员向未来移民,移民队伍进行了多次停留,但每一次的停留,那里的环境也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最后一次的航程“移民大使”把时间锁在了未来1100年,在这个时间里,地球恢复了原始生态,人类开始了原始生活,开始了新文明的起点。

读完这本书就好像亲身经历了一次时间的移民,从过去到未来,想象力带着科学的翅膀,就有了飞翔的理由。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8】

因为《三体》知道了刘慈欣,因为《三体》的出乎我意料的精彩,所以驱使我了解更多的刘慈欣的作品。

《时间移民》是刘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说的合集中的一篇,其他的还有《吞噬者》、《诗云》、《思想者》、《山》、《微纪元》、《微观尽头》、《梦之海》、《天使时代》等,可谓篇篇都可圈可点,本来我对科幻文学作品不感冒(科幻电影除外),所以很少涉猎,但是刘慈欣的作品更符合国人口味,和我脑海中存留的宇宙图景及其吻合,同时又出人意料,真有酒逢知己、琴遇知音的感觉。

在以光年为尺度,以亿万年为时间单位的恢宏背景下,竟然把微观与宏观的描写得那么无缝、那么自然。《微观时代》下恐龙帝国和蚂蚁帝国的博弈是两种看似力量悬殊的较量,但任何物种一旦走向极端,优势就转化成了软肋、弱势也转化成了强干,最终恐龙帝国被蚂蚁大军消失于无形,究其原因是彼此对彼此的依赖谁更多一些,谁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更大一些,而这正是其价值所在,足可以成为立身之本。

冰雕这一很普通的艺术创作被外太空的不速之客所青睐进而触发了其创作灵感,于是地球上的所有海洋之水成为其创作的原材料,当整个太平洋被冰封同时被提升到环地球轨道,分割成形状不一的艺术品进而变成了地球的卫星,在日光的照耀下变换着色彩,失去海水的大洋裸露眼前,马里亚纳海沟沟底沉积着厚厚的盐层,人类却因为失去水资源而奄奄一息,生存的欲望催生了科技的发展,将近地轨道的冰块重新推入大洋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为了重新获得水资源人类经历了冰块的轰击,在损失了几座城市、几亿人口的同时,也损失了18%的水资源终于保住了人类生存的权利。《梦之海》对科幻、艺术、科技与战争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夸克是否是最小的粒子,如果被高能粒子轰击会是什么结果,在物理学界仍有分歧,于是一场超高能粒子的试验开始了,当人们对微观世界最小的粒子进行轰击的时候,粒子没有被击碎但也并没有继续保持完整而是重新进入了宏观世界——宇宙负片,整个宇宙被反转,仿佛是照片的底片,再次轰击被再次反转,当我们一直向微观的深层去走,当走到微观尽头时,就回到了整个宏观。高能粒子击穿了物质最小的结构,于是其力量作用到最大的结构上,把整个宇宙反转了,《微观尽头》说明微观没有尽头,轮回是永恒的宇宙定律。

已经有证据证明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灭绝(笔者按),现在的外星人就是前几代人类的科技发达到已经可以在外太空寻找生存之地,在刘慈欣的《微纪元》中,人类的灾难最终只剩下被派往茫茫太空寻觅人类徙居地的宇航员,当经历了万年再回归地球的时候,发现人类曾经的家园已经变成黑白色了,地面岩浆流过的沟壑如毛细血管般丰富,海洋干涸,万物灭绝,那种孤独感无法言表,殊不知人类为了生存将其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将自身躯体缩小了几亿分之一,达到了纳米级别的力度,一旦小到一定程度,任何打击或者毁灭性事件就将失去意义,所以一部分人活了下来,只不过进入了微纪元的时代,宏纪元在他们眼中成为了历史,被放到了博物馆祭奠,生活在微纪元的人没有忧愁,没有眼泪更没有阶级,是理想中的伊甸园。由于微小,对资源的占用和需求也微乎其微,地球生态资源的千亿分之一就可以哺育微纪元的一千亿人日,微纪元人们的无忧无虑也就可以解释了,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人类冷冻的胚胎,人类的贪婪和无度被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微小的赞美贯穿刘慈欣的各个作品中,这在以空洞无界的太空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中确实不多见。

刘慈欣作为一名程序员的经历,使其作品天生对逻辑推理和IT的描写更加入木三分,程序员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在《xx》中的一段介绍我认为相当到位:“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这类人构成了共和国的主体,这个阶层是19世纪的产业大军在21世纪的再现,只不过劳作的部分由肢体变成大脑,繁重程度却有增无减。在浩如烟海的程序代码和迷宫般的网络软硬件中,他们如两百多年前的码头搬运工般背起重负,如妓般彻夜赶工”。IT的脑袋加上文学素养,结合思维活跃的创意和严谨的构思,一部部中短篇科幻作品的问世和积累,最终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三体》,再次说明任何事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次次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一个个不眠之夜、笔耕不缀,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刘慈欣除了擅长对宏观的描写,对微观的描写也很独到,运行粒子流,虚拟运算的电脑,充满辩证的数理逻辑,星球毁灭后的末日。用三维视角对四维空间及更高维度空间的全景式描绘是他写得最好的地方,从翘曲的空间如何一点点进入以及对文明被毁后的详细解剖,很像一个残忍的变态狂面带笑容对人类进行肢解,但完全没有鲁迅先生说的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感觉,所以读者感觉不到任何悲剧的色彩,而这也许是刘慈欣特色的冰冷吧,如果非要说点美中不足,这应该是一处。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9】

想象力真的是人类美好的产物,在想象力的世界里,可以探寻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长度。大刘的想象让人叹为观止,站在宏观的宇宙的角度去思考,文明,更替,生存,人性,善恶都被赋予了更丰富和生动的色彩。

在丰富的想象里,有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不屑一顾,有对地球文明走向尽头的思考,有宇宙无道德的生存体系,有更宏观意义上的“虚无”。人性参杂其中,复杂又简单。个体和群体,形式和内容,糅合着生存和意义,在巨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长河中,点点滴滴地汇聚着,宛如无限长的时间轴,每个点如此虚无,而每个点如此用力地演绎着自己的沧海桑田。

被书里的很多情节感动过,比如十几年相约等候一个光波,人的一生十几年是多么漫长的维度,但依然有心心相印愿意守候的浪漫,纵使十几年没有任何物理世界的联系。比如最后一批人类望着锈迹斑驳的地球,回忆着沧海桑田的地球往事。几个勇士选择了牺牲自己作为蚂蚁的粮食,延续地球文明,在绚烂的晨光下,地球又重生了。比如音乐是宇宙通用的语言,音乐能激荡起共同的情感。比如浩瀚的梦之海,美轮美奂的艺术巨作。比如非洲博士呕心沥血地说:他们只想生存。他一针见血地说,当需要的时候,就不再谈伦理。

爱看科幻的原因是,人没有办法跳脱时代,生活本身。但还是要有很多的瞬间跳出凡俗种种,去看看无限长的时间,无限远的空间,收起那些自以为是,知道沧海桑田多么稀松寻常,知道毁灭和尽头多么不值一提,知道我们或许会到尽头,知道生命放到更长的时间轴里是多么渺小,才能提醒自己多给自我的人生赋予更多自己想要的。毕竟都要转头成空。

来人间一趟,还是要看看太阳。

浩瀚的宇宙,总能给人最深的感动。大抵就是霍金生前所说的那句”遥远的相似性”,最让人动容。望着浩瀚的宇宙,星河,自然,总能激荡出人内心最深的感动。真实地被大刘笔下的这些故事感动过。也是真的希望大刘能写一辈子啊。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10】

抬头一看。对于宇宙。我见不到任何一颗正在发光的星星,甚至那挂在天边的一轮弯月都难觅踪影。环境太差了,天空中的云太浓了。它们是,在所谓的人择原理中,让我们主动的抹去了吗?曾几何时,还是在夏天的某个晚上。老人们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说着,那是死去后的归宿。想我的话,就抬头看一看,我总在那里发光了。现在这个墓志铭看来被我们毁了呀!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拿了一块沾了太多血腥,榴弹炮火、政治暧昧、人性的尔虞我诈的残布,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罢了!

遥远星空的光,或红或蓝。那是亿万年前就已经发生的事情。这个事情甚至可能追溯到大爆炸开始不久。就宇宙的百万光年,就天文单位来说。人的一百年,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跨度。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洪水泛滥、生死离别、大饥荒时代。多么耸人听闻,那是我们微观世界里的,请不要放在这个颀长的时空里。更不要说,"为了爱惜共同的地球,让我们低碳出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地球的编年史相较于人类文明,总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曾在一团星云的气体中,慢慢固化。布满岩浆,冰川。曾遭受过比我们现在还要残酷万倍的事实里。人类再怎么折腾,只不过是自己折磨自己罢了。万年过去。文明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新的文明将在又一个万年后重新崛起。到那时,五大洲四大洋。将可能只是一个古老象征的名词——冈瓦纳古陆。

但,我们也不必太过自卑。攀登和领略是每一个微小生命都有的基本权利。虽然,这一切,还只是在一个光速、三维空间的山脚下。

宇宙再大,总归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思想无限。两百亿光年的半径外思想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那里,不知什么地方,安上了一块全息摄像头。原来,这个广漠的宇宙,它看来也是小的。是一个,如同在行星地核内的泡世界罢了。我们一直在追求一个大统一的数学模型来看透发生在大爆炸和坍塌之间的所有。但,这个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一个超统一的模型。那里面,我们将感知到多元的宇宙空间。而不只是强、弱、电磁力、引力。不只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

那么,这时,你可能会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很可能还是"不知道",就像,很多人会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一样。答案不可证,没有唯一。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11】

《时间移民》读后感400字:

物理学家或者爱好者眼里,短暂而有限的种族历史,就像木棍下挑逗的蛐蛐,沙滩上踢起的沙粒。这种极大与极小,带来的巍峨宏伟迷茫追求失落希望诸多感受,令人沉醉。

相比于营养自身,这种牺牲自我而在人类知识历史上开疆拓土的人,带有一种相当浓烈的牺牲色彩。也荡漾着一种恢宏博大的智慧。无论知识和智慧,谁为骨架,谁为皮肉,都无法否认二者结合为一,所谓的心灵和灵魂才有了丰满。

古人所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奇妙的吻合。以前讲过,没有知识的智慧总会显得有些迷信。现在想说,没有智慧的知识总是缺乏人性的温度。

天地生万物,阴阳相合,美妙。兼顾神性和人性,肉体与灵魂,知行合一。我惊讶的发现,释儒道本就是一个东西。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12】

一直在看历史和文学的我,第一次涉及科幻类小说。原因是感觉到禁锢的思维需要有一种释放,激发更多的想象。一开始的故事就已经把我吸引,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基于物理原理下的推理逻辑,令人惊叹的现象构思,都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读完之后,感觉尝到了一种新口味,而且味道还不错。

其间,有些对于时空和宇宙的理念,自己在某个暗夜的思考中也曾有过一闪念,不过并没有深入想下去,只是每想到这,顿感人类生命的渺小。面对这未知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甚至宇宙外仍有宇宙的可能,面对时间,空间,光等等更多维度的交错,人类的文明才是刚刚启程,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了解更多的宇宙奥妙时还存在。

我们之于宇宙,可能细小的向个夸克一样,可我们能感知,有生命,并建立文明,不断探索。在我们体内的那些夸克——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粒子,他们是否也有呢,他们是否也在探索呢,不断突破一个细胞,发现还有很多细胞,之上更有更多的组织器官和空间,再大就到人了,而人之外更有人,还有不断再扩大到更大的事物。他们的认知极限到底在哪里呢?同样的疑问也献给我们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对唯物主义产生了质疑,或者认为哲学本就是在不断激辩的,并无正确答案。认为宇宙再大,他也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总有一个边界,哪怕他在膨胀或者坍缩,只是我们无可探知罢了。而思想的边界是无限的,我们能去思考宇宙之外甚至一切一切的想象。可见,从无限宏观的角度看,思想是大于物质的。

后来继续看,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还是要坚持唯物主义。我们所想到的,包括作者在书中大胆的想象,永远不可能脱离我们所经历的物质世界,永远都基于我们所能认知的事物。脱离我们见识过得事物而有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还是继续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吧。

时间移民,让我思维发散,想象丰富起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功利主义的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浮躁的我们,会认为这个东西并不实用,不能制造财富啊,殊不知,人最大的财富就是脑子,或者叫做思维。

本着开卷有益,开卷有理的态度看完这本书,相信必有益处,相信必然会多一些道理和理智,来面对万事万物和人山人海。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13】

我看的科幻小说并不是很多,所以评价的可能不是很客观。总得来说,这本书带给我许多“宏大”的思考。有时候觉得自己正在漂浮在虚无的宇宙中,周围是很多星体。这种感觉不能说以前没有,但观看时更为强烈。这本书一直把我的思想引入到它的描述里。我的脑海了出现了许多奇异的景象。尽管宇宙之大,但比想象力还是差了一点。人类的形成或者地球生命的形成是偶然的,可是神奇的是我们不但有生命,还有思想,我们现在已经探索了诞生我们的这个宇宙居多的秘密。记得书中有个描述,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抬头仰望了头顶的那片星空。排险者说,当生命开始意识到宇宙时,就离解开它的奥秘不远了。想想真是美。如果人类没有仰望的能力,不知道是否还有今天的成就。本书的没一块都是看似没什么联系的小故事,但每一部分都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想象的情景。有时候觉得太“幻”了,就是太扯了,但有时候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甚至觉得很可能这就是将来的写照。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了作为人类的一员,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宇宙我们的存在极其渺小和短暂,一瞬间而已。但是在我接触这些描述之后,感到饿是不甘心和无奈。我们的寿命如此,无法知道亿万年后发生的事情,对宇宙那么的微不足道,就像不曾存在过。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迷茫过,我来到底干什么。虽说人类的出现是偶然的,但是文明是必然的。我们的存在对社会要有意义,保护种群的延续仿佛是天职。但是社会的推动还要落实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上,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寻找意义去活着,当然有意义更好。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14】

现在科幻类的电影让人目不暇接,关于未来世界的种种猜想在电影中也已略窥一二,但科幻类的书籍倒也是头回接触,不夸张的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置身于繁多冗杂的新体验中,很少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很少会对什么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刘慈欣的这两本书就带给我这样的体验。

读完的整体观感:科学所带给人的美感毫不逊色于音乐绘画等普世意义上的艺术,宇宙的神秘,浩瀚,孤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宇宙又是浪漫的,但不是甜蜜的浪漫,而是让人喟叹的浪漫,让人敬畏的浪漫。这两本都是短篇合集,其中有一篇故事《诗云》,更是放大了这种“浪漫”:大体讲的是宇宙中的高级智慧拥有强大的技术,在消灭地球文明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诗的魅力:诗的格律、诗的韵脚、诗的平仄、诗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的大量信息···所以他希望能创作出比李白还要伟大的诗篇,但他创作的方式很特别——他把所有文字搭配的可能性都创造出来,并用原子储存起来。但诗歌的搭配何其浩瀚,储存这些诗歌的物质量相当于整个太阳系,所以熄灭太阳、拆解行星的进程就开始了······刘慈欣塑造的世界观看似无情冷酷——为了满足高级智慧(文中称为神)的诗歌创作欲望,竟需要拆解太阳系,但他的描绘又充满的诗意,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诗云发出银色的光芒,能在地上照出人影。据说诗云本身是不发光的,这银光是宇宙射线激发出来的。由于空间的宇宙射线密度不均,诗云中常涌动着大团的光雾,那些色彩各异的光晕滚过长空,好像是潜行在诗云中的发光巨鲸。“

但随后拥有强大技术的“神”又发现,虽然他创造出了数以亿计的诗篇,能超越李白的诗篇虽蕴藏其中,但他却无法使用自己的技术将他提取出来,他还是永远超越不了李白。作者也在文末引出了这样的思考“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生命最迷人之处,对未知的思考定是其中之一。

正好最近还看了《异形》,生化人大卫也常喜欢吟诵诗歌,雪莱的诗,拜伦的诗。顿觉诗歌对于生化机械生物还蛮重要的?他们自我进行情感设定时,好像确实也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了?

还有一篇我特别喜欢的短篇,是时间移民里的《朝闻道》,这篇文章无疑更加冷血,科学家为了从“排险者”那里获得真理,不惜抛家弃子、牺牲生命,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但这篇文章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宇宙的排险者,也就是为宇宙排除危险可能发生的可能性。而他对于地球的排险,在原始人长时间仰望星空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他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我觉得刘慈欣的短篇吸引我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故事结尾,人类最终多半并不能幸存,即使有幸存者,很多时候也只有一个男性,并不能完成人类的繁衍。不同于很多科幻电影中的,人类同心并力面对灾难,最终存活下来,刘慈欣的宇宙是无情的,充满着不可抗力;而人类面对虚空时,显得落后又渺小。技术始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总是无法替代的。

很难得的,在文字中,我体会到了数学和科学的魅力,此前,我一直不能理解,数字能带来什么美感,通过刘慈欣的文字,略窥一二。也很难过于自己的智商估计是没机会真切的体会数学的美感了。但对未来的向往还是可以有的,看完这两本书后,也会偶尔的仰望星空,这时感叹的不仅是夜空的浩瀚、星的璀璨,更多的是一些幻想,未来的世界,到底会有怎样奇妙的光景。一想到现在的一切都属于没有大小的奇点,未来的一切可能性就更加让人期待了…

时间移民读后感【篇15】

去年年末读过《三体》,今年年初读过《球状闪电》,如今读了《时间移民》,我对大刘作品最强烈的直观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具有多么强烈理科思维的人写出来的故事啊。

这句话非夸也非贬,因人而异,就像有些人喜欢逻辑强烈的文章,而有些人喜欢风花雪月的故事。理科思维意味着观点的新颖和刺激,也意味着人文关怀的缺乏,这并不是我说的,这是许多看过大刘文章的人的普遍看法,在他的文章中缺少感性与人文关怀。

大刘总是铁石心肠的,他是真的在用逻辑来写故事,在他的笔下,所有的人物无论身份,他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理智而冷冰冰的,道德、宗教、诗意、信念都是尘埃一束,有的只是理性、科学与数字。

这样的写法多多少少让一些崇尚感性思维的人有点无法接受,但它却是真正的宇宙丛林法则,就像罗金海在序言中所说:这是在光年尺度下的宇宙审美。

年初读了一些物理学入门科普书籍,让我一个长时间沉浸在感性思维中的人体会到了科学之美,因此在我读完大刘的文章时更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义。真正的科幻小说不同于严肃文学,当然也不同于那些天马行空的网络文学,他们是以一种宏观的角度去描写生物文明的另一种形式,以一种超脱于现实的视角去构造一个新的社会,以理性科学的眼光去呈现宇宙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

与其说大刘的故事缺少人文关怀,不如说,他是将人文关怀用科学的角度展现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他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表达着一个渺小的人类在庞大宇宙面前的敬畏与孤独,这种视角越过了我们生活中的蝇营狗苟与感情纠葛,用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了一个个令我们为之新奇的故事。

《时间移民》这本书收录了他14篇短篇小说,相比于他的长篇小说,短篇中的思想层面更加丰富直观:《坍缩》中的蓝移导致时光倒流、《镜子》中用计算机模拟整个宇宙、《朝闻道》中对真理的渴求、《命运》中通过改变碰撞地球的小行星的轨道导致地球文明的重新选择……每一个故事无不让读者在佩服作者脑洞的之时,体会到作者对宇宙的敬畏与现实的反思。

作为一个初窥科学的人,我不知如何去表达当我得知宇宙的广阔尺度、得知人类并不是自然选择的唯一结果、得知社会并非唯一的组成形式、得知在无论宏观与微观世界中我们所窥见的一切只是沧海一粟时我内心的感受,也许在这一刻,金钱、感情、道德、法律、文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在茫茫的宇宙下不过是一片沙砾。

而这正是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他们抛弃现有的价值观,甚至有些冷酷,他们构造出用齿轮咬合的机械文明,将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世俗斩于剑下。你可以说他们没有立足于现实,或者他们摒弃传统,但当作者立足于光年尺度时所探讨的恰恰是:在一切都可以被重新选择的时候,现实的意义何在?传统的意义又何在?

我并没有在这里过多地提及这本书中的小说都讲了些什么,一来14篇文章太多,我写不过来,二来我想更多地说说自己对科幻小说的感受,对于这本书,我只有强烈推荐的份儿。

长时间以来科幻小说一直被主流文学所压制,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科幻与奇幻被划成了等号,这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幻是不文学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实际上不然。自从刘慈欣获得了雨果奖,瞬间在国内燃起了一片阅读科幻的热情,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优秀的科幻作品是如何立足于现在去展望未来,他们能够在现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去构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反过来又利用这个虚幻的世界去反映现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书籍向我们灌输了人类未来的走向,让我们读完如醍醐灌顶;越来越多的科学作家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式的思维,让我们有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在二者之中,科幻小说更是以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了一幅幅脑洞大开的图景。

我们的社会仍是一个以感性思维主导的社会,人们仍然将更多的感动投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我仰望星空滑落一滴泪是因为想起了故人时,获得的共鸣远远高于是因为我感慨宇宙之美,但,即便是这样,了解一些科学也很有必要,就比如,没有点物理基础,就读不懂大刘的书。

我很庆幸自己读了一些科普书籍,能够拥有一种与传统不同的认知,我推荐刘慈欣的书,因为我不仅能够读到令人刺激的新观点,更能够感受到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对科学以及文明的思考。

最后加一句不相关的话,我强烈推荐人们都去读一读科普书籍,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展,不论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应用。因为生活中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真理与未来,这不仅意味着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意味着,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科学之美。

说起科学之美,我想到一件事: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曾经在讲课时写出一项公式问我们:你们不觉得它很美吗?被高考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我当时只觉得这是笑话。那时,我是不懂的,但如今回想起来,当他把一个公式写在黑板上,而这个公式能够表述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时,我突然间感受到,还有什么能比它更美呢?

微博:@木本缺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