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案

10-18

下面是我们为您精心挑选的“元素周期律教案”。在老师正式上课之前,需要提前编写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来得及。教案是帮助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提供的指导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您自行决定!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1】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 ”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 B点表示-1.5;

O点表示0; 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 ,表示 是正数;反之,知道 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

同理, ,表示 是负数;反之 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2】

⑴ 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⑵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以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主族 (____个)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

⒊ “位―构―性”三者关系

⑴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同周期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主族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原子半径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阴离子半径;

⑶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和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有A、B两种短周期元素能形成AB2型化合物。若A的原子序数为n,则B的原子序数为:①n+2,②n+5,③n+10,④n+13,⑤n-3,⑥n-6,⑦n-8,⑧n+1。其中

例3  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元素的某种原子,其核内中子数为零,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C处于B的同一周期,且原子半径小于B,D与C是同主族元素,E元素的一价阳离子和C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⑵ A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⑶ 由E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形成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

⑷ 若1mol A单质与1mol D单质完全反应时共放出184.6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

(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

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教法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重、难点突破办法

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程度设计

设疑激趣——多媒体演示——启思诱导——小组讨论——归纳——实验引探——讨论——归纳——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分析总结。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Cl的主要化合价。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4】

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弧度制》,这是人教版高一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我打算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的目的和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角的度量单位“度”,本节课还是后继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弧度制于统一了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大大简化了有关公式及运算。

(2)掌握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b.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制度,二者虽然单位不同,但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进一步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欣赏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重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运算,这可以统一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为后面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难点:弧度制的运用,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授这一节内容,使用的教具是计算器、多媒体。

说学情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我认为这点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现在我假定我所教的学生是城市某高一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加强课堂巩固训练。

教学时我打算采用老师讲述、启发式等方法,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因为这是新的课程,学生们对此还比较陌生,所以老师的讲述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通过老师提问和学生发言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和学生发言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程开始时我打算创设一个情景:海口到三亚的距离有人说约为250公里,有人说约160英里(1公里≈0、62英里),问学生们这两个人的谁说的正确。这两个回答都正确,因为他们采用的度量制不同。这样可以很快的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课堂上来,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兴趣。然后引出课程内容:弧度制。

①角度制、弧度制、一弧度的角的定义(基础知识点4~5分钟):

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角度制;

以“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弧度制;

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的角,记为1rad。

(3)课堂巩固:通过讲解例题和让学生们做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

(4)课堂小结:临近课程结束的时候,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的记忆。

(5)布置作业:课程最后,给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自信心的构建。

课程结束后我会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将原先的预测和实际效果进行比对,找出有出路的地方,并找出原因。分别对教学过程的成功点和失误点进行归纳,对于成功点要继续保持,对于失误点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正,争取下次做的更好。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各位老师!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相关性质,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已掌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及化合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对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产生思考,这些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3、初步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的统一性。

四、过程与方法:

1、复习科学探究1的结论引入研究主题,确定本节课的探究任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提出假设: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的逐渐增强。

2、验证假设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三种金属对与水、酸反应的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初步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环节,提高“对照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思想。

4、验证假设Si、P、S、Cl非金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优化,选取硫化钠与氯水反应实验,通过教材P16表格阅读信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5、利用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延伸到其他周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本质,揭示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6】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很好,说得全面。就构决定性质!

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使得最外层电子数1-211-22或8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指导阅读】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表5-3关于原子半径的数据,参考书上130页底端的小字注解,归纳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0.152nm-------------------0.071nm由大到小10-170.186nm---------0.099nm由大到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为什么呈周期性变化呢?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大家说的三种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关系。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在后两种影响结果相反的因素当中,核吸引电子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半径减小。(除了稀有气体元素)

(2 O2- F- Na+ Mg2+ Al3+

以上,我们总结了一些元素半径的变化规律,并且总结了根据规律如何判断半径的大小,那么,元素的其他性质有没有周期性的变化呢?下面,我们来研究化合价。

3.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1~18号元素化合价归纳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1--------------+5-4----------1---011~18+1--------------+5-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  周期性  变化

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原子结构有怎样的关系?

【讲解】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都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如果我们继续研究元素的其他性质,多数也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你能否列举一些性质方面的事实?

【提问】同学们能否概括一下元素性质的变化情况?

【讲解】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对我们今后探索、研究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规律――元素周期律。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边阅读边思考,根据投影的表格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不考虑稀有气体元素,从Li到F、从Na到Cl,原子半径都由大逐渐变小

思考,在分析争论中得出以下几点: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使半径有减小的趋向;③核外电子多了,增加了电子之间的排斥,有使半径增大的倾向。

分析,讨论后回答:在3~9号元素中,从Li到N,正价由+1到+5,从C到F开始有负价,负价由-4到-1;在11~17号元素中,正价由+1(Na)到+7(Cl);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Si)递变到-1(Cl),呈周期性变化。

思考、讨论后回答:除由于F、O元素化学性质的特殊性不显正价和稀有气体外,其他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值=最外层电子数。负价的绝对值=8-最外层电子数。

联系所学知识,讨论后列举:从碱金属元素到卤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变到8,失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对周期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常识对周期性变化有所理解。

做好知识的铺垫。

明确本节研究的内容。

为研究的方便,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理解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

熟悉所学的化学用语。

通过与旧知识的联系,巩固新知识。理解其意义。

进一步明确性质是结构决定的,要研究性质必须首先研究结构。

总结结构上的变化规律,为性质上底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形象化的教学给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提高了直观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会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课堂上进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马上应用,加深理解,学会应用。

培养学生从分析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归纳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尽可能使学生实现最大程度的参与,让学生在“发现真理”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巩固知识,加深认识,使知识条理化,促进对知识的落实。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整理、概括的能力。

引出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7】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教法建议 质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质量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

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dm3的纯水、大烧杯、天平、砝码盒、金属块、杆秤、托盘秤、板书演示课件、投影仪、各种幻灯片、铁钉、铁锤、冰、水、“天平的使用”交互式动画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一:观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教室外的树木、房屋、汽车、飞机,放映幻灯片“行星、恒星”,向学生介绍物体是由铁、木头、水等各种材料组成的,人们叫这些材料为物质,也就是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方案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指出讲桌和木椅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接着向学生提问:讲桌和木椅;铝锅和铝勺;铁锤和铁钉除形状和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东

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9】

最近为了研习的事情焦头烂额,因为研习需要提交一篇教案,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去年写的第一份教案,其实什么都不懂,只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真正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想象自己应该如何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们。虽然花了一番功夫,但依然稚嫩无比。重新看了一下,本来想再做修改,但为了保持原样,索性就这样吧,也许几年之后看到了,会笑笑,想起曾经纠结的自己。 ================================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本节作用和地位 《元素周期律》一节是学习有关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以及元素周期律化学史的相关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有关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为下一节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理论和研究基础。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化学科学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等理论性章节,同时,还学习了《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等元素化合物章节,具备了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等概念及原理基础,对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旧知导入课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发现元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进行相关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最后进行小结,为下一节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 (2)了解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元素变化规律的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利用表格图表进行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培养严谨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习比较、归类、概括等加工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探究,体会自主发现规律的喜悦。 (2)通过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探究,懂得世界是有规律的且规律可知的认识观念,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本节重、难点 重点: 元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难点: 元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位→构→性”的化学理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主线统领: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思路贯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策略: 旧知引入→启发思考→观察探究→知识小结→类比归纳→由表及里→构建知识网络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宇宙万物都是由元素构成的。比如,我们喝的水是由H元素和O元素组成的,家里面做饭用的食盐是由Na元素和Cl元素组成的。而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现在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看似杂乱的元素究竟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呢?这些内在规律是由什么引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边听边看、观察、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明确学习任务 板书 9.1 元素周期律     回顾旧知 板书 引导 集体提问 设问 板书 讲解 板书补充 在探究元素之间的相互规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在高一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原子构成的相关知识。 一 原子的构成 与学生一起完成原子结构的组成图 在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时候,我们还总结了两个规律等式,大家还记得么?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随着人们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人们按照核电荷数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个序号,就叫作元素的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回忆、思考 集体回答,完成知识框图 思考,回忆 思考,记录 边听边想 记录 通过旧的知识的回顾,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思考 自然引出新的知识 以旧带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相关知识 过渡 了解了原子序数这一概念,就为我们研究元素之间的相关规律提供了方便     板书 PPT 展示 提问 总结 板书 二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原子半径的变化 元素原子半径表格 (PPT上展示的是1-18号元素的半径数) 通过这张元素原子半径的表格,结合课本28页图9.1,你认为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什么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 以稀有气体为界,3-9号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11-17号元素的变化趋势也很类似 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过渡 除了元素的'原子半径之外,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没有相似的周期性规律呢?     板书 PPT 展示 引导 提问 引导 提问 PPT 展示 总结 板书 2.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完成PPT上空缺的表格,整理出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这里所说的主要化合价是指元素的最高价和最低价。 (PPT上展示的表格留出了部分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作为空缺,由学生补充) 完成PPT上的表格 从刚才完成的表格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出某种规律,找找看,看看你能不能发现? 你发现了元素主要化合价有什么规律了么? 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合价越高,氧化性越强,对应的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下面请大家换一个角度,标出表格中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以及稀有元素,看看它们出现情况有什么规律?同时完成课本29页的思考与练习(PPT上表格中不同类别的元素用不同颜色标示) 我们发现,典型金属元素、典型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都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稀有气体会周期性的重复出现 思考,整理 填空 3号到9号元素,正价从+1变到+7,从中间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从-4到-1,11到17号也有类似的变化 思考,整理 观察,思考 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增强互动 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多角度看问题,提供不同的探究角度 辩证而全面地看问题 总结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条规律,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就叫作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表明了在元素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边听边想 笔记 及时总结,巩固学生探究成果 过渡 我们常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什么元素的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就得从元素原子的结构入手了 思考   板书 讲解 PPT 展示 提问 引导 板书 提问PPT 展示 总结 板书 总结 三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1.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13号元素铝为例,我们首先画出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知道,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第一电子层称为K层,第二电子层称为L层,第三电子层称为M层,以此类推。 同样,我们还总结出一些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请大家回忆一下完成PPT上的填空 (PPT上展示的是核外电子排布三条规律,将重要的部分挖空) 完成表格 了解了这些知识,下面就请大家完成前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图,并仔细思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没有什么规律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我们首先来观察3-10号元素,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呢? (PPT上展示沪科版高一上册14页表1.3,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从3-10号,它们均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从1-8,最终达到稳定结构。 同样的,我们可以总结,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书从1个到8个的情况。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同时,周期性地出现相似性质的元素。 正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才导致了原子半径以及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听讲,思考 完成表格 电子层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边听边想 边听边想 笔记 通过典型元素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 促使学生学会比较、归纳信息,同化知识 及时总结探究成果,从规律性知识上升到理论性知识 由表及里,深入探究 讲解 PPT 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有关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事实上,人类对于元素性质的探讨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随着生产和科学 试验不断发展,几乎平均每年发现一种元素。到1869年已经有63种元素被人们认识,这些元素之间没有互相联系,而积累的大量资料令人眼花缭乱,给教学和科研带来了许多不便,人们迫切需要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中理出头绪,找出其内在的规律。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继承了前人关于元素分类的成果,全面地分析了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整理出了元素周期表,于1 869年2月公开发表。 这就是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PPT同步展示) 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学习和探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听讲 观察 通过对于化学史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通过对于化学史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总结 回顾板书 最后,再对今天的课程做一总结 一 原子的构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二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核外电子排布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总结 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 布置习题 1.课本31页3-7题 2.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史   知识的能力,拓展思维 科学精神的培养,综合获取信息的能力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10】

【摘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知识中最具规律性的知识之一,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化学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以及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知识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提及。因此,学好元素周期律有助于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

高中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知识开始迁移,向学生渗透迁移的思维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发展史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呈现了科学研究的模型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这将对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新课程关注的学习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成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的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励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呈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探索与发展过程,揭示了科学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辩证的科学思想。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最具规律性的知识,其性质规律由物质微观结构决定,由于物质结构过于抽象,学生对此摸不清,所以难于理解,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这些规律,而无法熟练的应用这些规律。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教学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探究教学,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探究,在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感,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第二,发挥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其次,对有难度的探究问题,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在必要的知识点上予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

第三,问题要有探究性。在课前阶段,教师要设计好探究学习中的探究问题,过于简单和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在探究中无所适从,使课堂时间在无意义的探究中浪费掉。

在探究教学的实施阶段,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以及他的“预言”,这些预言在以后的科学发现里被一一证实。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并提出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整理和绘图。

各小组得出分析结论后,轮流在班级发言,并就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作用不仅仅是呈现给我们各种元素的排布,仔细研究还是大有玄机的。可以说研究好了这张表格,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成功了大半。在教学中,我时常强调这张表的重要,要学生做到“人人心中一张表”。当然,元素周期表不能靠死记硬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总结出这张表的规律,如“四性”和“四量”。

“四性”包括: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皆不同程度的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它们受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等影响,这些在元素周期表中皆可窥知。

“四量”包括:核素的相对原子量、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掌握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高中化学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内容,学好它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11】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于**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弧度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新课程标准对于《弧度制》的要求是“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②实际上高考对弧度制的考察类似于不等式与几何,也许没出现弧度制的单独题目,但实际上在其他题目中已经考察了弧度制,或者说对它的考察倾向于计算工具考察。

③另外,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完本节课后,将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角度制也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关系,但由于弧度制的单位与实数单位是一致的,所以能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1弧度制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掌握弧度制之下扇形相关公式;

能力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探究,通过这三次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也是通过上述三次探究使学生体验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角度制定义;

加之教材内容编排上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因此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人左右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⑵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的设置一些问题, 逐渐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进而获取问题的答案;

具体到本节课中,可体现为:三次提出问题,学生三次探究,解决三个问题这样一个流程。

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下,教师的作用就变得少而精了,教师作用之一是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用之二是协助学生完成问题;作用三是对各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

是说可以在白板上进行批注,即使是这样,我也计划将课件、白板和原始的黑板结合大一块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测,学生在探究1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⑴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学生能否质疑1弧度角定义的合理性; ⑵发现这个问题后能否解决;

因此教师在此方面应做充分准备。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元素周期律教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元素周期律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