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作文7篇

10-20

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高中的作文,根据老师的要求,常常会写好各种作文,写作文能够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作文究竟怎么样写才能将它写好呢?

高中的作文【篇1】

这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长得让我无所事从。天气是那么的好,阳光暖暖的,轻轻的舔着我的脸……我记得小时侯最惬意的事就是沐浴在阳光里,啃一个大苹果,趴在沙发上,翻一本漫画书。阳光洒在红通通的"苹果上,我的脸也是红的吧!也许是苹果的光反照在脸上吧!我想。是不是人越大就越难满足呢?现在身边有阳光,有苹果,有书,有该有的一切,可为何心却象苍老已久。生活中没有了悸动,没有了惊喜,没有了渴望。

假期中听说高中的邻班在搞聚会,心中甚是妒忌。于是提起电话,一个一个的问候。电话那头的你是不是也感到了诧异和陌生。“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多的相遇。”我的一个朋友这样说过。那时的我正处高三分班,心中总是积存着深深的痛,当窗外的花瓣飘落时总觉得眼泪似乎也会跟着不争气的落下来。于是疯狂的写同学录,发呆的望着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们说我太多愁善感。也许吧……站在教学大楼的顶层,望着湛蓝的天,和一丝丝的白云,“一年后的天也是如此美丽的吧……”。我眯着眼,自言自语着,心里的感动从未停止过。

可原来时间就是可以冲淡一切的。喜欢的磁带也已因为年代太久而走音,而今连友谊也走音了。世界上没有东西是永恒的。磁带如此,友谊如此,思念如此,如此如此……高中是有快乐的,童年里也是有快乐的,可年少的快乐就象是绚丽的蝴蝶,美丽而不真实。动用那句歌词:“苹果还是那个苹果,阳光还是那缕阳光,同学还是那个同学,天空还是那片天空。”有些感情就似海边的脚印,有的深,有的浅,有的人走的远,有的人走的近。可当时光的潮汐来时,一切的一切都会逝去。纵然你有不愿,你有无奈。

现在,窗外已是万家灯火,有没有人也会想起以前的快乐时光,哪怕就是在心灵的最角落。蓦然回首,此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吧!

高中的作文【篇2】

生活中,我们总会有顾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也许,当我们拿起勇气,放下顾虑的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块价格不菲的宝石只因有一道裂痕不那么完美。当地有着多年经验的老工匠没有放下心中的顾虑,担心宝石会变得更没有价值,他放弃了让一块带有裂痕的宝石成为两块完美宝石的机会。年轻的一个工匠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

也许,年轻的工匠没有多少经验,但是他拿出了勇气,放下了顾虑,心无杂念的完成了切割。

顾虑,并不意味着是不好的,心中想的太多难免成为我们的绊脚石,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放下顾虑。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如今的房价是越来越高了,这让更多想买房的人望而却步了,他们有顾虑,担心首付之后,物价上涨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过着温饱的生活。他们的顾虑,让房价升得越高;他们的顾虑,使得他们不得不挤在一间小屋生活;他们的顾虑,让生活变得更拮据。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人在交房租时发现每个月的房租和每个月应还的贷款数目相差无几,于是,他付了首付买了一套房,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他更加努力的工作,还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他放下了顾虑,不仅买到了房,还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就。

能够放下顾虑的人,肯定是一名勇者。这一点,陶渊明当之无愧。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放下了顾虑,甘愿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他虽然生活清贫,但很快乐。陶渊明放下顾虑,不仅得到了宁静恬淡的生活,而且得以流传千古。

如若可以,我也希望能够像陶渊明一样,品一杯茗茶,在午后静坐……

西楚霸王——项羽,他虽然领兵杀敌毫不畏惧,但他不是个勇者。勇者,懂得何时该放下顾虑。乌江边,乌江亭长舣船而待,项羽却担心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他放不下心中的顾虑,兵败刘邦。后人评价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啊,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项羽能够放下心中的顾虑,我想今天的历史恐怕要改写了。

我们在成长,在努力的实现梦想。却会不断的担心不能实现怎么办?担心什么呢?放下心中的顾虑,勇敢的为之奋斗。

高中的作文【篇3】

刺眼的霓虹灯不停地闪烁在城市的夜色中,车水马龙匆匆话别,空气中弥漫着现代都市特有的时尚气息。站在街心,我睁天眼睛,找啊找,找那一份古老的宁静与安详,在哪里?

历史在时光中轮回,带我回到遥远的过去。南山下,东篱旁,陶翁悠闲地享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朴实与恬淡。那里草长莺飞,青山绿水,自然的和谐与人文的修养结成一片经典的画面,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唯有陶翁自知吧!

穿越千年的古刹,在线装书,黄纸页,毛笔字中寻找先人的足迹,一句句一页页一本本经典的对白在我心中堆砌。抛开一切与现代的时尚有关的东西爱怜地拭去尘封的记忆,独享一份宁静。心与心的共鸣和交流,无声地走过。

记得张爱玲总是以一种自豪的笔调描绘她眼中的上海;古朴的弄堂里树影斑驳,唱针拨开黑胶碟片中吴侬软语的风情,爬山虎翻过灰墙却也遮不住的伤痕昭示时间的力量。淳厚的文字给予古上海经典的造型。然而时尚之风从某处袭来且愈演愈烈,我再也寻不到那古朴的弄堂,那一片郁郁的爬山虎,视线被现代都市的高楼所阻挡,被一片时尚的小区所阻挡,我茫然,曾经,曾经都已是昨日,而昨日是西风中凋零的碧树。林清云先生的感喟,我体会的好深好深。

古希腊哲学家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于自然中。是的,自然之于人类,仿佛大海之于小鱼,树林之于鸟儿。保留一份心灵的处女地,保留经典的建筑,经典的文化,在心灵即将被时尚淹没的刹那,一览历史的精粹,品读北平四合院的传统,体味周庄秀美的衣冠;在唐诗中领略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在宋词中感受苏轼的豪放,易安的幽怨……

车水马龙依然故我,谁也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只是在心灵深处,有一片沃土,它属于经典,属于传统,不可或缺。

高中的作文【篇4】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其变化之快,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就在这快速发展中却也有不少问题让人思考:在发展时,我们不仅仅要快,也要兼顾到慢。

快,是前进的动力。

蒸汽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然而这正是因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能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物品,赚取更多利润。

正是由于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事物,才会追求快,也只有快速发展才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特别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也只有不断地追求快,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所以,快,是前进的动力。

慢,是成事的基础。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理论和思想上没有深刻认识,急于求成,导致“大跃进”的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欲速则不达,大跃进一味强调快速发展而忽视当时社会的情况,没有结合实际,导致最后意外的结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事,一把钝的刀起始只有慢慢将其磨砺了,照样不耽误砍柴功;相反,如果起始就将钝刀拿去砍柴,其结果也许就会事倍功半了,这哪比得上磨刀之后的有效呢?所以,慢,是成事的基础。

一场战争要想赢得完全的胜利,事先就必须要精心准备,慢慢准备好一切,等待时机的来临。当时机来临时,一定要把握机会,迅速出击,占领对方。兵贵神速,在敌方毫无防备情况下,给对方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一拳就能夺得胜利。慢就是战前的充分准备,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机会,为接下来的战事做好基础。快就是战争中的迅速出击,打敌方一个措手不及,不给敌方喘气的机会,把握瞬间的机会,一举消灭对方。

由此可见,战前的充分准备,是慢;行军迅速,是快:这是战争中取胜的关键。而慢与快的辩证关系大抵也是如此的。

慢是成事的基础,快是前进的动力。快与慢紧密结合,也就为事业成功增加一份机会。要在这信息爆炸、优胜劣汰的社会中生存,尤当要注意快与慢的有机结合。

高中的作文【篇5】

关爱是一片天空,给人呢无限的希望;关爱是一片森林,给人无限的舒适;关爱是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人们美好的未来。关爱的味道十分香甜,让我回味不已!让我拾起记忆中的浪花,与你分享那关爱的的故事。

“哎!又是一个大热天!”两点钟的太阳正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知了正没玩没了地叫着,我悠悠地走在上学的路上,“这天气真让人烦躁,让人提不起精神”!我正闲的无聊,突然就看见前面有一群人真在围观,我的好奇心驱使我不由地去瞧瞧。只见人群中有一辆脚踏三轮车,旁边躺着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老爷爷脸色苍白,嘴唇干裂,我想这老爷爷应该是中暑了吧,所以我就喃喃地说:“这老爷爷是不是中暑了呀”!躁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目光都集中在老爷爷身上,“我看也是!我们先

把老爷爷抬到树荫下吧!”一位中年人号召大家,“那好吧!来,我们几个把老大爷抬到三轮车上,再把老大爷推到树荫下!”“不,不,不用了,直接抬到我的超市里吧,里面有空调!”一个阿姨急忙说,“好,好,来伙计们,都小心点!”几个叔叔小心翼翼地把老爷爷抬到了超市里,阿姨连忙拿来两个冰袋,给老爷也降温,“有没有藿香正气液”一个老太太说:“我又一次也是中暑,藿香正气最管用了,一喝就好了!”“可是我这里没有呀!怎么办?”阿姨着急的说,“哎,没关系,我记得前面十字路口有一家药店,我骑车去买吧!”一个穿着校服的大姐姐连忙说到。

老爷爷脸色缓和了许多,他慢慢醒了过来,但还是很虚弱,大家又问他家里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他都说不清楚,最后从老人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一个手机,就连忙给老爷爷家人打电话。十分钟后,老人的儿子来了他对大家说了好几声“谢谢,谢谢”。原来老人是去送小孙女上学了,回来的路上,天太热中暑了,老人的儿子在众人的帮助下,把老爷爷抬到车上回家了,围观的人群也渐渐散去。

我继续走在上学的路上,头顶上的太阳依旧十分炙热,但在我的心头已有了一片阴凉。

高中的作文【篇6】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高中的作文【篇7】

摘要:千百年来,地球总被认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习惯的人将永远也领略不到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航地球的豪情。同样,要是没有达尔文的数十年艰苦的探索,没有他对上帝造人的怀疑,恐怕就将在教堂中手捧《圣经》来领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这是一条千百年来束缚着中国人的枷锁!

这是一头吞噬了亿万个生灵的猛兽!

然而,这又是为许许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开他们的头颅,清晰可见的雕刻着两个大字——习惯!

读书便是“四书五经”,重病便依《本草纲目》。要出门嘛,好,老规矩,请祭祀祖宗。

习惯嘛,这便是习惯,便是信条,根本不必问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这样过的,你的祖父和父亲是这样过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会心宽体胖,这就是祖宗所赐予的福吧!

也许你的祖先们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为自己保持了长久的习惯沾沾自喜:饭前一支烟,饭后百步走。办事则可以翻翻以前的记录,照这样办,是不会出错了。这样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学傻瓜那样,吃力不讨好,人财两空。

这样的生活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如同一双魔爪,吞噬了无数人的心灵,养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废物。

然而死水也不会没有波澜,总是不断的会有人对这习惯产生疑问,想冲破这以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无数人失败了,被吞食干净。但也终于有些人勇敢地劈开荆棘,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留下的,有鲜血和泪,然而也有喜悦——开拓者的沾着眼泪的喜悦。

千百年来,地球总被认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习惯的人将永远也领略不到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航地球的豪情。同样,要是没有达尔文的数十年艰苦的探索,没有他对上帝造人的怀疑,恐怕就将在教堂中手捧《圣经》来领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再设想一下,要是没有本世纪初胡适之、陈独秀、周树人、郭沫若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冲破旧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文言文的束缚,没有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坚定的探索,现在中国的文学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然而要抛弃旧的习惯,就不免会有牺牲。如第一个打破人心脏禁区的塞尔维斯,一心要向人们揭示行星运行奥秘的布鲁诺,以及为了探索放射性而过早逝去的波兰的玛丽?居里,丹麦的罗兹,美国的沃森。

但这与那些为习惯所埋葬的人们不同,这些先驱者的英名将永远长存,他们的墓碑将永不磨灭!

眼前,我仿佛看见:一盘巨磨碾着一颗颗心脏,在周而复始地转着,转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山道,盘旋着通向山顶,两旁却尽是先人留下的鲜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