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国演义观后感分享十三篇

10-20

观后感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也是对作品进行优化的一个机会。观后感的撰写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技巧。你知道写观后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观后感,在翻阅中我们找到了一篇非常有用的文章,题目是“三国演义观后感”。快速收藏此页面,下次就能轻松查找!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

文/郭珍琳

去年九月份,爸爸推荐我和他一起阅读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刚开始,我并没有信心,担心自己看不懂,直到爸爸告诉我许多盖世英雄在那个时代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三国演义》,我深深体会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作者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我印象很深的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此外,黑脸大胡红凤眼卧蚕眉的将军关羽也是五虎之首。他下至汉代,未到曹操、秉烛达旦、乾利单骑、五关六将、蔡阳古城,后来又在华容道德上诠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但是他说,刘备和他是世界英雄,没有杀死刘备,尽管当时刘备是中的乌龟。这让我觉得曹操不是很坏。毕竟,他很慷慨。

但周瑜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没有英雄气概。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发现刘备不是普通人,就想杀了刘备。至少他留在了东吴,东吴的世界是和平的。

长坂坡单人救世主赵子龙被黄盖用苦肉柜惩罚,三江口周瑜放火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佩服不愧是名着!

读三国演义有感(二)

这回的寒假语文作业,有一项是要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我便认真翻阅起来……

待我看完《三国演义》,才错愕的发现作者罗贯中心思如此细腻,这些精妙的语句环环紧扣,将每一个部分都处理的非常好,扣人心弦,让我的心情一起一伏,随着耐人寻味的情节飘向了远方——

因为魏国,蜀国和吴国三大国对立,谁也不肯俯首称臣,便让大好江山的内部逐渐衰退,使得后起之秀晋军轻轻松松的吞了天下。这种情节使我感到抱歉。 如果有两方愿意让步,那就不会一样。

如果看剧情就觉得罗贯中写的精妙的话,那么其中的人物就更使人赞不绝口了。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人处事谨慎小心,能文能武,简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他设空城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他的聪敏是常人不能想象的,可是这一代英豪,却劳累病死,使人伤感不已!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好书,罗贯中用智慧演绎了一场历史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要不仅要拥有勇气,还要拥有正直的品质!

读三国演义有感(三)

去年夏天我的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把书拿到手以后便坐在床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看了三天我把这一本书看完了。我对刘备的结局非常同情。

刘备与关羽、张飞结拜。好不容易打下一片天地把诸葛亮给招来,却被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打的七零八落,先是关羽被杀孙权杀害,张飞的部下谋反把张飞也秘密的杀掉了,后来因攻打孙权,不禁打乱了诸葛亮的联合孙权打曹操的计划,也让刘备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也死在了自己的军营里。后来,曹操将军收复了刘和孙德德领地。

读了《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做朋友要重情重义,不要贪小失大等等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四)

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的书,有:《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我最爱看的《三国演义》,因为它深入描绘了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里面还有好多小故事: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刘玄德三顾茅庐、周瑜火烧赤壁、孔明挥泪斩马谡……

我最爱看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故事,话说一天刘备准备好礼物,同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来帮助他,来到诸葛亮家,一个童子出来开门,刘备问:“诸葛亮在家吗?” 童子说:

“先生一大早就出去了。” 刘备失望的回去了。第二天,刘备又去了诸葛亮那里。然而,刘备又一次失望了。

第三天,刘备又去请诸葛亮。看到刘备的诚恳态度,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了刘备的要求。这个故事很好。它也告诉我们要像刘备一样真诚、耐心!

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并且我们还能收获不少呢!大家也去看看这本书吧!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2】

怀着高兴的心情第2次翻开古典文学著名《三国演义》。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

从混乱到从三个王国到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力最强,一点也不对。曹操的用兵之道举世无双,司马懿更像是神。

除了蜀国,首当其冲的肯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世界闻名的孔明。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

《三国演义》写了多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到晋朝统一的故事。;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数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品也很好。

在跟曹操打仗的时侯,他因为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事实上,他决心找到刘备,保护二嫂。当他得到一匹“红兔马”后,立即骑上“红兔马”再次找到刘备。

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没有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的好汉。他忠于以前的主人,因战败降于敌,但一得知以前主人的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三国演义》中的人各有一个特点!读完这本书,我睁开了眼睛,上面的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觉,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一次,我生日。爸爸给我买了本《三国演义》。

当天,我就把它细细的品味了一翻。本文中的栩多人物都是罗贯中生动地刻画的。如:

曹操的谨慎;诸葛亮的机智;刘备的谦逊;周瑜的小腹鸡肠品质也值得我们称赞,如:关羽的重义;鲁肃的老实;……顾名思义,《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兴衰。这三个国家是蜀,吴和魏。

它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的一系列战争故事。

先说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而且颇重义气在华容道放过了曹操。

他忠于刘备,虽然最后战败但未降敌,最后还死于非命,但他的精神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然后我就说说诸葛亮吧!梁启超生来聪明才智。刘备视他为国宝!从刘玄德的《三国志》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

在三国之中,他无疑是最有才华的人。而且在刘备病故以后还立下了许多大功,如: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夺取武都、阴平;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总的来说我看完了这本书也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今天是x月xx日。我像往常一样在家。因为在家写完作业之后,就没有事干了。

所以我从书架上拿了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主要写了:

刘备,孙权,曹操。三人想统一中国的大事。为此,他们互相攻击,采取战术,使对方蒙受损失,失去力量。

想占有对方的领地为己有。曹操是最强大和最强大的。孙权这一方却是最想坐收渔翁之利的一方。

可刘备这一方就不一样了。自从有了被世人称为伏龙的诸葛亮之后,打胜仗的次数越来越多。曹操很是珍惜人才。

就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一章,曹操擒住了关云长,看他是个人才,就想让他归顺于己。可谁知关于怎么也不肯归顺与他。光从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看出关于对刘备的忠心。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第六十一章《木牛流马运军粮》。这一篇主要写的是:关兴病死后,诸葛亮派人去打粮吃草。

后来,他用马运粮草,并设计伏击司马懿,?看着它,突然,奶奶把我从幻想中拉了出来。从此以后,我每天在家没事干的时候都会把《三国演义》拿出来看。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3】

最早接触《三国演义》,大概是在很小的时候吧,那时候的我,整天坐在电视旁边,等《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有《三国演义》这本书,仅仅是电视里面的任务和战斗感兴趣。随着我慢慢的长大,我知道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对它开始有了很大的兴趣,我决定要拜读一下。

本书由元末至明初的作家罗贯中撰写。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悠久历史和我国的第一章。这本书是关于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

一些比较广为流传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三顾毛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这些故事都很有趣。在书中,我认识了坚持不懈的刘备,重义气的关羽,没有主见的吕布,疑心重的曹操,神机妙算的孔明……这些都是一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在罗贯中的笔下,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杯甘醇的香茗,只有你细细去品尝,才能喝出最香醇的味道。

《三国演义》这本书,就是这杯茶,只有你细细地去阅读,品尝后,你才能找到它最真实的味道,最启发人生的道理,蕴藏在最深的启迪。在书中,刘备的三部《顾毛庐》启发了我。如果那天他没又一次又一次地拜访诸葛亮,他就不会一路支持刘备和刘禅。

这里,给了我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的启迪,我们做万事遇到困难不要知难而退,我们要迎难而上,这样,即使再大的难题,我们都能解决,就会得到成功。

在书中,赤壁燃烧之战启发了我。如果周瑜不相信诸葛亮的高明计划,只想除掉诸葛亮,他也不能打败曹军。所以我明白:

我们应该善于倾听一些好的想法,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去做事。在书中,诸葛亮借曹操船上的箭来启发我。整个故事的结局是因为诸葛亮的精明算计和智慧,如果曹操不太怀疑的话,他就不会这样了。

我们要学习孔明的神机妙算,不要时常疑心重,那样会造成像曹操一样。最后,孔明的一生忠心忠义,尽心尽心地辅助刘备和刘禅。它告诉我做人一定要有一颗忠义的心。

对于诸葛亮,我很佩服他。我要学习他生平的为人处事,学习他的聪明才智,学习他的运辞行帷幄,学习他的忠义待人,学习他的神机妙算,和学习更多知识。诸葛亮一辈子对国家,对事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格言,使我受益匪浅,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我会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也要牢记在心,并用它时刻告诫自己。在生活上,时常让自己淡泊一切的名利,我们就能看清自己应该前进的方向,明确自己的志向;在学习上,经常让自己在学习,想问题时平静下来,这样就会更好。我们也应该像诸葛亮一样,遇到问题时,要静下心来,学会急智,而且总会有对策的。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学会理解别人的想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丞相祠堂何处寻寻?锦宫城外柏森。映阶碧草自草色,隔叶黄鹂徒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笔下,这是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诸葛亮所作的诗。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认识了许多英雄,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了。这首《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才智、智慧、勇气、忠义五字。

他在战场上,上演了一台又一台的好戏:“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布八封阵”“赤壁之战”。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让人看清了诸葛亮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心的才智和他的妙计连环,神机妙算是果然名不虚传,怪不得连周瑜也自叹不如,连司马懿也惊叹连连。

这个身披鹤氅,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的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一个忠义之士,竭心尽心地辅助两朝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暑假三国演义读后感(二)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刘禅无能,帮不上忙。然而,孔明却把自己的生命拴在蜀国那辆绝望的战车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代曹而下至汉代,秉烛达旦、千里单骑、五关六将、蔡阳古城,后来又在华容道德中诠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认为曹操是个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

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是,曹操在各个方面都是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和他是同时代的英雄。刘备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尽管刘备只是瓮中之鳖。这让我感到曹操的大度,这使周瑜做梦也没想到的。

在周瑜眼里,只有诸葛亮发誓要和他作战。只要诸葛亮被杀,东吴的世界就会太平。后来发现刘备不是普通人,就想杀了刘备。至少他留在了东吴,东吴的世界是和平的。

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

"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

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一般来说,读完这本书后,我睁开了眼睛,而上面的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是值得学习的。

暑假三国演义读后感(三)

看完电影《赤壁》之后,我又一次掀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曹操是诡诈狡猾的,刘备是谦逊不张扬的,孔明是伶俐谨慎的,周瑜则有勇有谋但心胸狭窄。总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作者把它们描写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使我有了揣摸的决心。

最仁慈的君主是刘备。他受将臣、百姓之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佣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徽,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此二人指点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全国奇才诸葛亮出山。

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平易近如子,宁失性命也决不抛弃汉室百姓;爱将胜子,看着子龙上将一人抱着阿斗杀出长坂坡曹兵的围追堵截,心疼得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全国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个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患了百姓的爱戴和将臣的忠心。

最忠义的是关羽。他过五关斩六将冲杀无数,没有不惧云长之人。人们的家里挂着他的画像,魏国兵会看到出人意料的毛骨悚然,威风凛凛,名扬四海,连曹操都对这位将军极为敬重。

云云有能力之人始末铭刻桃园三结拜时对刘备许下的忠心,因失刘备音讯而掩护二位嫂太太屈住与曹操帐下,依旧对峙约法三章一心向汉。吕布是有勇无谋,而关羽则是有勇有谋。孙刘结合抗曹时,周瑜不怀好心假意邀请刘备赴帐,实际上是想在酒菜上安插埋伏杀戮刘备。

诸葛亮听后着急了,恐主公性命难保,但一听关于羽护驾,便如释重负放了一百二十个心。由此可见关羽为人谨慎,颇有脑筋,料到周瑜居心叵测所以对峙护驾。

最大智的人是孔明。刘备若没有了诸葛亮,如何识破吴、魏之奸计?又如何运用各种各样的妙计令敌军身陷重围?

呕心沥血的荩臣不如足智多谋的荩臣,而足智多谋的荩臣又不如能未卜先知的荩臣。诸葛亮,这个自比管仲、乐毅的奇才乃是集以上三点于一身,铁齿钢牙,舌战群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可谓功盖千秋!敢问谁不喜欢这个祭东风,气周瑜,草船借箭,料事如神,智料华容道,识破魏延反骨的诸葛亮呢?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4】

读《三国演义》的收获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里面的知识有很多,我收获了许多知识。

在曹氏集团里,曹氏和夏侯氏是魏国统一北方的核心力量,主要有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人,都比较出名;文则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他们都在曹操杀董卓、平吕布、灭袁绍、镇辽东等战役中为曹操献计,是曹氏坐定北方的基础。

在孙氏集团中,战将周瑜、周泰、黄盖、韩当等人,曾随孙坚攻击刘表、与孙策平定江东、为孙权抵挡蜀兵……为孙吴政权奠定了深深的基础;文官鲁肃、陆逊、张昭、张纮等人,在东吴理事,为精彩绝伦的赤壁大战、无与伦比的“美人计”、瞒天过海的“苦肉计”设计了巧妙的布局,进一步加深了江东基业的基础。

在刘备集团里,刘备宽容大量,深得民心,可是也为自己建立的蜀汉敲响了灭亡的钟声。刘蜀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汉中太守魏延,在刘备与刘璋争益州时出生入死、铤而走险地为刘备效劳(马超除外)。后来在东川大败曹操,黄忠杀夏侯渊,张飞大败张英。

最后,赵、马为蜀汉抵抗了曹操的进攻;文臣、诸葛亮、庞统、姜维、二糜等,其中一人死于成都,另一人死于刘备。前三名先后在蜀国去世,为刘备的地基产业提供了30多年的支持。

总之,我在《三国演义》里学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

雅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杨国琦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5】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了,因为《三国演义》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据说它的创作取材于宋代说书故事。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义》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用瑜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虽然历史上的曹操、刘备等人物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大,但于作者善于叙述,且长于刻画,使得**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和历史文化**,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深了解。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人描写起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的失河,代表了历史**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已成为一大潮流。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6】

细节决定成败

罗贯中的《三国》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成书最早的长篇历史**,学生时代就粗略读过,特别引起注意的就是书中大量描述的战争场景和英雄人物。再读《三国》已为人母,感慨良多。

通篇最经典的战争莫过于“赤壁之战”,还记得这一片段曾进入语文课本中。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撤,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作战双方实力悬殊,为什么能以弱胜强,究其原因,我觉得战败方曹操在细节上出了问题。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曹操正是输在几点细节上:一是太大意轻敌了,骄兵必败也许他本人是知晓的,但在大战前夕,没有仔细考察黄盖投降的真伪,以及庞统来献“连环计”的用心,这两件事是导致火烧赤壁的直接原因,由于曹操的骄傲自满,没有及时识破孙刘联军这两次计谋,从而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是将士组成混乱,不适应水战,虽然号称八十万大军,但属于自己核心部队却不多,内部甚至有众多矛盾,可以说是乌合之众吧。《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忠告也忘记了。他们自己的部队显然不适合水战,也没有做好充分的训练准备。

求胜心切,对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缺乏研究,因而不假思索的采纳了庞统的计策,“铁环锁船”为孙刘火攻提供了机会。当身边的谋士提醒曹操当心对方用火攻时,曹操不以为然,以为当时刮北风,对方不可能用火。不料,战斗开始时,风向突然转了个弯,刮来了一股东南风。

三是没有关注士兵因水土不服导致的传染病,最终引发大的疫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部队到达南方后,由于水土不服,很快就出现呕吐疾病等现象,曹操没有过多的重视这件事情,让士兵们带病上战场,继续坚持对孙刘作战,事实上这一细节给曹操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可见细节的作用和重要性。其实,我们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这个世界上,细节是无处不在,它微小而细致,存在于每天的生活中,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它从来不会咤叱风云,也不会立竿见影的改变某些东西,但细节的竞争,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终亦能决定事情的成败。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7】

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当我10岁生日时,爸爸送了我一本。一收到,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我打开扉页,就被作者的话给吸引了,立刻产生了往下读的兴趣。

读完之后,这本书里的武将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他神机妙算,一心帮助刘备统一天下。刘备死后,诸葛亮依然为完成主公的遗愿殚精竭虑。我喜欢他的神机妙算,更佩服他的忠心,重情义。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人物,如:红面关公,手持八丈蛇矛的张飞,五虎大将之首的赵云,武功高强的吕布等等。这些人物,他们形象个性各异,我读了也有不同感悟的。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曹营救阿斗”这一段。阿斗刘备之子不慎落入了曹军手中,赵云单枪匹马一人闯入曹营救阿斗。一人对曹军几千人,他一点儿也不畏惧,骑着骏马在人群中杀出了血路,杀死曹军几百人,砍下八面大旗。因曹操想让他归顺,设了陷阱。可他从几米深的陷阱里驾马一跃而起逃了。在一座桥上,张飞在那儿接应,当曹军赶来,张飞大喊一声,可所谓惊天地泣鬼神啊!

从中我看到了赵云的英勇、忠心,张飞在关键时候的也表现出人粗心细的一面,更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心心相惜,精诚团结。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有诚信,应该学会合作。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合作精神和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合作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让我们拉起手来,团结合作,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8】

作者:魏然

**:《作文周刊(初一版)》2008年第04期

——题记

林俊杰的这首歌叫《曹操》,每当我听到这首歌,脑子里都会反复出现自己想象的赤壁之战、空城计等三国场面。

在四大古典名著里,我最喜欢《三国演义》,我觉得它不同于《红楼梦》那么情意绵绵,也不像《水浒传》那么有英雄气概,更不同于《西游记》那么扑朔迷离。我喜欢《三国演义》中的每一种计谋,每一个人物。

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是其中最诡计多端的人。他很聪明,但从不在不适当的地方使用智慧。他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导演的“空城计”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他很聪明,却从不纸上谈兵,经常可以把自己在书中所看到的一些计谋,灵活地运用到作战当中。这是我最佩服诸葛亮的地方。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只是知道死读书,从来不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像诸葛亮那样活学活用,那么每一个人都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另外,诸葛亮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这点也可以运用到考试当中,如果我们把每一次考试当成是一次战争,面对考试这个敌人我们能毫不畏惧,那我们的学习一定会大有进步。

曹操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多疑,但有时他很容易相信别人;他很聪明,有时会犯愚蠢的错误。一开始我并不喜欢他,但是经过反复的阅读,我觉得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尽管求胜心切,太过轻敌,不相信谋士的建议,导致几次战争失败,还差点丢掉性命,但无论怎样,他是三国鼎立局面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如何,他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于《三国演义》,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许多杰出的人物。桃源三结义的忠勇,五关斩六将的豪情,估计三天三夜谈不完。我想这本书之所以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是因为它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

它是一本百看不厌的名著,是一位让我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9】

——问心无愧的选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赵云、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他们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心中有价值的选择,努力学习、奋斗、奋斗!

赵云,这位五虎将军在长板战乱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拼死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他为什么把马交给长板坡刘备的妻子?因为他心中有他那无愧的选择,他最终把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从曹操八十三万军中冲了出来,这不禁让人回忆起那首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的诗:

“血染争袍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要常山赵子龙!”

糜夫人在当阳板坡中,身受重伤,赵云找到她时,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赵云三番五次请她上马,她却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为了不连累阿斗和赵云,为了让赵云顺利冲出包围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典韦,他是曹操的贴身将领,率领虎卫军,为了保护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无寸铁,身无片甲的保护曹操,人们都说曹操是乱世枭雄,可为什么这么值得典韦保护呢?因为他选择了曹操,就要为曹操效力,他认为为曹操付出生命是应该的,这难道不是从心灵上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吗?这是他心中的大义,是为国而战的大义。

请让我们从内心和灵魂做出正确的选择!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的深层次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闪耀着光芒。

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上的大无畏的问心无愧的选择。

点评:从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对《三国演义》非常熟悉,而且理解较为深刻,并有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的语言流畅、精炼、深刻、令人难忘。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智慧和勇气的顺序展开的,但我认为智慧总是优于勇气。比如在西城,孔明利用空城计划吓跑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会做出这种改变时代和习俗的时情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和颜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听从白门谋士的劝告,为什么要被曹操吊死在白门上?

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国威,曾经名扬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之道举世无双,司马懿更像是神。但两者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

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此外,蜀国必须首当其冲的是伏蓉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有一些人像庞统、姜维、徐甘蔗等等,但我觉得他们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0】

读《三国演义》有感王骞文

沉下来,才最踏实

常言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玉。只有降低自己的价值,谦虚地寻求建议,我们才能得到一个真正有用的答案。

我们看一看历史,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谋士许攸计谋高明,若袁绍能虚心求教,让其才能充分施展,就不会使自己中了曹操的计谋。许攸在绍营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但他决定加入他的老朋友曹操。

曹操会不会因为他是绍军的谋士而不见他?恰恰相反,曹操心里清楚地知道,了解许攸,知道他定能助自己成就大业,遂“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种种行为与袁绍所为大相径庭。正是因为曹操能谦虚地对待许攸,才能烧尽敌人的粮草,化败为胜!

此足以见“沉下来”之重要!

纵使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以高超武艺纵驰沙场,一副方天画戟让敌军望而生畏,却孤高自傲,以“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不听陈宫之言,最终素有“战神”之称的吕布殒命于白门楼。每阅此章节,未曾不叹息:

如果你安定下来,听别人的话,历史将被你改写!

再看那曹军辕门外,一个谋士一样的人被五花大绑,刽子手正准备行刑。仔细一看,才知是谋士杨修,你虽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却锋芒过露,恃才放旷,不懂得韬光养晦,聪明反被聪明误。每览此情节,未尝不叹息: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自己的骄傲中走向毁灭。如果你能沉下心来,你也会充分发挥你的才能,受到尊重。

从之前的敌对关系,到对他信任有加,曹操这种礼贤下士,虚心求教的态度着实教人佩服,贾诩的出现,对曹操的帮助太大了,而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就是赤壁之战后的大败。可见,要沉下心来,虚心征求意见。

沉下心来,亦表现为不张扬,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最终得到了善终。

土沉下来,会变成土壤,成为瓜果飘香的园圃,而同样是土,浮起来会变成尘埃,成为人人厌弃的废物。事实上,人们也是如此。只有虚心做事,才能成就大事。

读《三国演义》,我懂得了许多。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没有人能保证他比别认知道得多。因此,如果你沉下心来,征求意见,学会倾听,你就能用第三只眼观察世界。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仅以自己的眼光判断事物,往往有所遗落,但听取他人意见,可以收集到我们自己所未思考到的事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静下心来是充分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真正的成功者善于聆听,他们的谦虚来自于高度的自信,那些自命不凡,心胸狭隘的人,他们的自信实际上是自负、是无知,原本的无知会因盲目而更加无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谦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之路如此漫长,谁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犯错误呢?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候就要求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你才不会因一意孤行而使自己发展受限。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1】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汉末三国——蜀、魏、吴争霸称雄的故事。这套书很厚,分成了上下两册,叠起来像一本字典一样,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厚的书,但是一看就被里面的人物给吸引了。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但我最喜爱关羽。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认为他是勇敢的化身。去年还学过《花脸》,我们中华名族就是敬重像关羽这样忠义的英雄。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他就出场了,他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以后无论什么战争,关羽都和他的兄弟生死与共,他的义气可见一斑。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他和刘备一起,认准了他这个“贤主”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事实上,他决心找到刘备,保护二嫂。

一打探到了刘备的消息,便立即骑着那匹“赤兔马”,寻找刘备去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下至汉代,未到曹操、秉烛达旦、乾利单骑、五关六将、蔡阳古城,后来又在华容道德上诠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远千里万里去找故主。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关羽也非常的懂礼识仪,在刘备“三顾茅庐”追寻诸葛亮之时,虽然张飞非常的性急,他本人也很着急,但他并没有阻止他的主公寻找诸葛亮。而在他的“弟弟”张飞做事不明礼仪以后,他都及时阻止,事实证明,这么做帮了他的“哥哥”刘备好几个大忙。

读《三国演义》,精彩的人物最吸引我,让我看到人的善、恶、忠、奸,也让我看到人的百面,有鲁莽的、有心思缜密,有大义凛然的,有投敌**的,有足智多谋的,有胸无点墨的。一个人物一个世界,再看《三国演义》我可能又会有新的领悟!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2】

《三国演义》用杨慎的一首诗开头,意境深远,我细细的品来,赞不绝口。“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谈中”告诉我们,名利对于人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喜相逢,珍惜相聚的时光,享受那青山和夕阳、秋月与春风。

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小时候应该读完而没读完的三国演义。大三时候看过新版《三国》电视剧,每一集都像大片,看过之后直呼过瘾。读完原著之后,发现是一部瑰宝,一部英雄的史诗,读来受益匪浅。

我发现,毛泽东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策略来源于三国,声东击西、虚实结合的战术也都来自三国,天时、地利、人和都有考虑。可以说,读懂了三国,打仗打输都不容易。

古往今来,能成就帝王之业的,识人很重要。保持开明的心态也很重要,不然袁绍、吕布也不会失败,他们都是刚愎自用、不听谏言、自以为是的结果。

三国后期,人才凋敝,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蜀中无大将,寥化为先锋,说明蜀国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诸如魏国和吴国也是,能人慢慢减少。多年的战乱,百姓无暇学习,造成三国后期人才整体匮乏。

从诸葛亮身上,我学到了他是智慧的化身,但是识人方面与刘备、曹操有差距,所以只能当个谋士,不能当主公。任用马谡,失掉街亭,可能是诸葛亮一生唯一的败笔,但是却对蜀汉命运产生了致命打击。诸葛亮用人方面也不行,事必亲躬造成精力消耗太大,造成“英年早逝”,所以作为领导要懂得放权抓重点。

从司马懿身上,我学到要适时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低调处事,该放手就放手,韬光养晦,不断修炼自己。

从周瑜身上,我学到虽然智勇双全,才智过人,但是也要修心养性,扩大自己的胸怀,多向厉害的人学习而不是嫉妒。

此外,我悟到了一种佛家的思想,曹魏篡汉,司马篡魏,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所以,做个好人,与人为善,别人也与你为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每个朝代的开创者都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休养生息,但是继承家业的子孙们慢慢开始享受,直至朝代灭亡。所以天下的管理者,要能者居之,保护好良好的晋升渠道,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三国演义观后感【篇13】

如果没有曹操,就没有统一富庶的北方,也就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明策略。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满(吉祥)。曹操原复姓夏侯,只因其父被一曹姓宦官收养,因此改姓曹。

年轻时,乔玄就曾称赞: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性格可以概括为温柔、恶毒、宽容、天真幽默、知人善任。

曹操与张绣大战,张绣投降。后来,张绣听了贾诩的意见,叛变了。结果,曹操失去了对殿下、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的爱。

曹昂母为一小妾,生下曹昂便驾鹤西去了。曹操将其交给了不能生儿育女的正室丁夫人抚养,被丁夫人是为己出。得知此事与曹操发生争执,回到娘家,几天后曹操亲自去请,并抚其背。

这充分体现了一个领导士兵和战斗的人的温柔。

官渡之战,最大的功臣要数许攸。可由于许攸持功傲物,最终被自己的同窗好友曹操所杀。这不能不说曹操奸辣狠毒啊。

曹操之所以宽容,是因为官渡战争前,陈琳曾写过一篇谴责文章。因为曹操的祖父是宦官,东汉末年宦官**,曹操总是被人辱骂。此檄文比起边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檄文从曹操的祖宗开始骂起且言辞犀利。袁绍战败后,曹操以极其宽容的态度原谅了陈琳,并将其自用。

乔玄对曹操评价很高,很看重曹操。一次乔玄和曹操开玩笑,说:“我死后,你路过我坟前,一定要祭我一瓶酒。

”果真一次曹操来祭拜他说:“乔公,按我们的约定,我若不祭你就让我三不之内肚子疼。今天,我要用以太监狱的仪式来祭奠你。不会让我胃痛的!

”在此曹操的天真幽默一览无余。

我们都知道,曹操爱人才,有很多谋士。早期最著名的四位辅导员:程昱、荀彧、荀攸、郭嘉。

是啊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郭嘉的死对曹操来说是一种痛苦。郭嘉才华横溢可有不少的坏毛病,最要命的是郭嘉很好色。

人们对此常有意见,曹操却从不介意。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坚持一格标准;唯才是举,来者不拒的用人之道。这也是曹操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曹操的墓地到现在还是个谜,所以不少人很关心他的遗嘱,这样的一个伟大人物,他的遗嘱肯定不凡。令人惊讶的是,他的遗嘱非常简单。他让歌妓们常住铜雀台中,学习编织来换些钱粮,养活自己。

并吩咐将他室内的熏香分发,不要浪费等等。均是一些家庭琐事。苏东坡对此有诗曰:

“平生奸伪,死后见性。”

如果没有诸葛亮 ,就没有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也就没有蜀汉的千秋基业。诸葛亮,字孔明。他一生的功绩有人高度概括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西蜀、定南蛮、东绝和北绝为例,在中**队的帐上,变金、木、土、卦、水可用火攻击。对他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肯定。

是啊,他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未完成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千秋霸业,但他的高大灵魂却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他的丰功伟绩妇孺皆知,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的不足还是有的。我认为他有这么几个不足之处:

1、 一切都事亲历亲为,忽视了大量人才的经验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人才凋敝啊!

2、 刘备在东征时,应该尽量劝阻或跟随他。而不该待在后方搞建筑。

三,诸葛亮明知司马仲达足智多谋,而马谡,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叮嘱过,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孔明却还是让他去守街亭要道(用人不当)。以至粮道被扼,追悔莫及。

自阻“兴复汉室”之路。

四,孔明觉魏延生有反骨且杨仪与魏延素有过节,却为何死后将所有大事交予杨仪?这不是逼魏延早些造反吗?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无论成败,无**过。长期以来,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是英明**的楷模。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堪称英雄豪杰的人物。这些人正在完成自己历史赋予的任务,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关帝庙;京剧中《捉放曹》、《击鼓骂曹》等经典曲目;《古船》、《故乡天下黄花》、《白鹿园》等文学作品皆受其影响。

可见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说来说去《三国演义》终究是一部**,他始终加入了作者的感**彩,和一些民间传说,可以说是“七分实,三分假。”因此看《三国演义》不等于看历史。我举一例子,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可能会摆脱乌云,看到天空。司马懿堪称诸葛亮的有力对手。智谋和诸葛亮应该在伯中的中间。那么司马懿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且城门洞开无一人把守。

倘若司马懿真怕有诈,为何不派一两万人进去先探听一下虚实呢!若诸葛大军真在城中,定会在这几万人眼中无所遁形。再者,既然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身边又只有两童子,为何不寻一神箭手借此大好时机拔掉这眼中钉肉中刺呢,即使拿不下城池也能杀其主帅令蜀军自乱阵脚。

因此可推断《空城计》原是子虚乌有。所以,在看《三国演义》时要注意它与正史的出入。

《三国演义》也有不足和局限性。如果有人强烈支持刘备反曹思想,诽谤黄巾起义等。但它仍然是中国古典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用行动赋予古典文艺以活力。把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