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观后感(模板4篇)

10-21

这本名为“赤壁观后感”的作品是我创新思维的展示,希望您会喜欢。在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或许有些模板可以供您参考。观看完后,我心中涌起莫名的感触,产生了许多想法。写观后感时,重要的是正确诠释文章内容,以表达真挚的情感。我相信这些信息会对您有所帮助!

赤壁观后感 篇1

《赤壁下》这部热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吧!我从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曹操本准备消灭刘表和刘备,但他灭了刘表后野心逐渐壮大,便想顺便灭了孙权。这就使得孙、刘联盟。双方都把军队开到了赤壁,都准备在赤壁决一死战。

当事双方的兵力是四比一,可是因为周瑜等诸将的沉着指挥与东吴方面上下一心,最终使得曹军大败。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战时那段东吴大将甘宁在攻打曹军大门时久攻不下,使得东吴军队死伤惨重。此时甘宁的军队里只剩下最终的两罐火药了。而那个扔火药的火药手则在冲上去时被曹军的乱箭射成了重伤,连爬也爬不起来了。

甘宁发现后急忙冲了上去,接过火药罐,虽然甘宁此刻已是身负重伤,但他还是不顾一切的继续向前冲,并努力得把火药扔向那曹军大门。他与那大门同时化为了一片灰烬。大门被炸开后,吴军蜂拥而入,最终取得了胜利。甘宁的此举令我敬佩,他竟然能够为了战争的胜利,战士们的性命而不顾一切,甚至性命。为国而战,为国而死。

这体现出的是都么浓浓的爱国情怀啊!而我们有时却只想着自我的利益而去做一些危害团体的事情,这是多么的不应当啊!《赤壁下》当中的那么多感人的情节,我会永远铭在心中。

赤壁观后感 篇2

大多观完影片后,可能记忆中残留最多的是,诸葛口中的搞笑对白,再余下是很多的厮杀场面,认为索然无味,以至于有人说出:“不好看”三个大字,无语,所谓“不好看”能够理解为不喜欢看。

对于搞笑部分我在观看中不太刻意去注意,只是认为这是导演为了活跃一下场内气氛而设,所谓老剧新拍当然要幽一默,博得观众简便一笑。

本人注意得较多的是整个剧情变化的描述,是否结合史实,以及剧中所演绎到的一些资料:孙刘如何联军,各首领的人物个性及心理变化,初战如何战胜的,古代作战的技巧及手法。

赤壁也不仅仅是吴宇森脑中的赤壁,从他的构思去拍下这部片子,令我们观众得到更好的角度去观赏,剧情大部分还是根据史实而来,例如,开篇一只灵鸟驶入,画面唯美,从此引射出汉帝的荒于政事胆小无能,之后是曹操的入场,周围群臣的神态形体变化无一处不反映出,曹操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之势。之后,是孔融作为老一派的学者代表阻碍了他的报复,杀鸡儆猴而得一死的结局。之后,对刘备展开侵略战,逼使孙刘联军,由于是战争片,厮杀的场面是多了点,但这也贴合剧情,并且,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步阵和破阵,颇为恢弘精彩,联军首战告捷。-

更为期待下集,火烧连环船,场面肯定比这次要更壮观,单看这集最终快结束时初露显现的那长江之上的数百船只,就叫人兴奋不已,十足吊足胃口,古得很,大气的很。

曹操的扮演者我不太适应,觉得他不是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而刘备孙权的扮演者还算适宜,只是孙权的普通话太过僵硬了。

至于梁朝伟,无所谓他扮什么,反正觉得他扮什么就是是什么感觉。前二天重温了色戒,

那个时代背景,那个特殊身份,那份欲爱而不能爱的割舍,剧情感人,令人哽咽,一点儿也不情色,我很爱这部剧。

最帅扮相莫过于金城武了!——“且导演此次赋予他幽默的天职……

周瑜:“天这么冷你还扇扇子”?诸葛亮:我随时需要坚持冷静。周瑜明白诸葛亮“略懂“音律,阵法之后,诸葛亮接生马驹时周瑜头也没回地问:“这你也懂?”诸葛亮眼神飘忽:略懂,我替牛接过生。然后又来了一句:硬拉是拉不出来的。诸葛亮的这句话令人佩服。

数了那么一堆人,忘记提赵子龙了。胡军是如一朋友所说,演得很牛,但可惜在剧中只是配角,且身份为一名武将,这只能怪导演没有给这样一名武将抖一个包袱,自然人格魅力不如主角,但作为武将演绎得还是比较出彩,但本人观看时总觉得有他以往拍电视剧中乔峰的影子,加之是配角,所以不太重要谈论他。

还有一人林志玲,我也觉得与小乔不符,年纪扮相演技,哎,都无语了……不说什么了……没什么兴趣说她……下集期待ING

再下一集就是火烧连环船了,更为精彩。期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观后感 篇3

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演员阵容之大,布景场面之大,动画效果之良,可谓国内现有之最了。近6亿的投资,作为支持中国电影工作的影迷-我来说,是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再说,上部看了,不好不看下部的吧!

有感,太有感了,呵呵!

上部看的时候只是觉得时间长,看的屁股有点疼,其他都还好,叙事,人物关系也都明确。

下部,刚刚看完,呵呵!简直了,要说冯氏喜剧《非诚》幽默的话,《赤壁下》应该有过之无不及啊!

原来,刘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经足以成为一个有着雄厚资本的个体户了,制鞋,食品加工,而且呵护消费者。加之手底下还有几个不错的打手,还想要踏入政坛,野心可不像他显露的那么老诚,富甲一方,不错啊;刘备媳妇的旧相好原来是一位足球奇才,可惜啊,生错了年代,让人看后叹息,时下难得之球坛才子啊!不过不应该带领球员集体斗殴啊,现在看来这个陋习不能单方面责怪中国足协,老底子就不干净;伊辛巴耶娃不知道看不看的到这个片,要看的到,是不是要追寻了解一下撑竿跳的鼻祖-赵子龙的生平事迹;还有,日本东洋武士道精神就是你不先冲,谁先冲,哈哈,应该喊着丫西给给的;看到最后,就让人感觉影片的主旨为何-江山?佳人?二嫂?好像有点无间道的影子…

太强了!这个片子应该西方国家也要上吧,不知道人家看后是不是会引起兴趣,去了解一下那段历史。这样就多少可能会了解到吴导演的意思,这个故事本没有好坏对立方,就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

又等了半年,大家都去看吧,不错啦!

为了中国电影事业!加油!

赤壁观后感 篇4

文/心空飘梦

昨天晚上在ppstream上看了,总体上内心没有产生什么波澜起伏,只是略微有一点感想,与剧情也没有什么大的关联。

首先,我觉得战斗场面充满了血腥和杀戮,这是相当不愉快的。也许战争确实就是这样的残忍,这样的残酷,但总觉的如此露骨的揭露还是难以接受,当然也许这只是我的片面感受。

其次,我觉得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有点搞笑,特别是我劝孙权团结起来对付曹曹时的走路姿势和拍打身上灰尘的动作,让我觉得有点搞笑和莫名其妙。

再次,梁朝伟扮演的周渝被刻画的几近完美,好象有点偏离历史记载,比如他的嫉妒心,小心眼,没有体现出来,当然导演的想法也许不是为了再现历史,也许只是为了叙述故事。

另外,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真的像别人说的,嗲声嗲气,极尽发嗲之能事,风尘有余,清雅不足,尤其是包扎伤口一段,简直有些色情,有些风月。

相比较而言,还是觉得赵薇扮演的孙尚香更可爱一些,虽然是虚构人物,但描绘刻画的很饱满,活泼伶俐,有勇有谋,纯真之外又不乏妩媚。

最后的结束,好象有点仓促,总觉得剧情跟主题不是很符,题为赤壁,却很少的篇幅讲述赤壁始末啊,难道说还有续集不成?

本人才疏学浅,如有误解,还请见谅!

扩展阅读

赤壁之战观后感(汇总6篇)


优秀的影视剧多如牛毛,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观后思考却不易找到。看完了影片,心底多半会泛起一丝无言的感动,诸多的想法翻腾起来。观后感让我们的表述更为精准,您是否正打算为《作品名》撰写一篇观后感?期望这份"赤壁之战观后感"能给您的创作提供启示,请毫不保留地分享出来,让更多人看到您的文章!

赤壁之战观后感【篇1】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着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被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唐朝杜牧《赤壁》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便是对这场战役的深刻描述和思考。

静静地回顾这一场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大决战,在我脑海里浮现出双方的态势和力量。曹操率领百万之众占领荆州,虽然威震四海,势如破竹,但是却十分骄傲,警惕性不高,认为孙刘联军不堪一击,一举就可以击破,对孙刘联盟估计不足。反观孙刘联军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虽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士气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帮助下,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觉得曹军的溃败与曹操轻敌而做出的错误判断有直接关系,仗着自己人多势众,掉以轻心,犯了兵家大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也比比皆是。记得四年级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100分,名列前茅,我洋洋得意,开始骄傲了,认为什么考试我都能考好。很快期末考试来临了,我仍然自信满满,可是等考试成绩传到我耳边的时候,我大惊失色,分数不但没有上次高,而且连平均分都没有达到,原本自信满满得意的神情顿时烟消云散,充满了挫败感。

经过这次的经验教训,我深刻认识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我们身上存在着很多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所谓骄兵必败!赤壁之战便是最经典的阐述,成为我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笔学习宝贵财富。不管是生活待人处事还是学习,不外乎是人的眼界和心胸,要敢于面对别人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要盲目自大,要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以一种谦逊努力的态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改正不足。同学之间也要真诚相处,要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拿出我们集体的智慧,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放下《三国》置于案头,抬头望着窗外那片清澈透蓝的天空,鼻尖溢来阵阵花香,慢慢回味着“骄兵必败”这四个字,多日来骄傲与浮躁的心绪如流水般慢慢逝去,内心一片澄澈。

赤壁之战观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赤壁之战>>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

孙权与刘备联盟,率军在赤壁与曹操抗争,周瑜与诸葛亮想出火攻计谋,黄盖施苦肉计、送诈降书,诸葛亮借来东风,孙、刘联军火烧曹军战船,致使曹军死伤无数,曹操大败而逃。曹操的大军为什么敌不过刘备、孙权的三万人马呢?

不是他的兵不够勇敢,也不是他的粮草供应不够,而是他违背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诸葛亮在适当的时候借来东风,利用东风使火船冲向曹营,火烧曹军。地利,他们利用赤壁的地理优势,使得曹操只能用水攻,北方军不识水性,致使后来的惨败。人和,刘备与孙权两方联盟,团结一致,勇猛抗敌。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能团结一致,运用智慧,抓住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观后感【篇3】

昨天刚刚学了一篇课文《赤壁之战》,课文中的周瑜采用了火攻,准备烧毁曹军。可是曹操实在也太大意了,于是,他的人马烧伤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是曹操后来没有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曹操曾经是奸诈,凶残的化身。但是我是认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是能赢的。他之所以失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准备的太匆忙了。别的不说,曹操当时的兵都是北方人,他为什么不在他的地盘上练习水上作战呢?那样一来,他的兵练习会了水上作战,不就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吗?而他当时直接率兵去赤壁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兵在赤壁练习水性时,其实就给周瑜留了时间想计策。同时也留了时间让诸葛亮请来了东南风。而且他求贤若渴,凤雏庞统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战船连起来。这样一来,他更是必输无疑。

于是,这场大战就开始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赤壁之战观后感【篇4】

大家一定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吧!这部书中有文武双全的关羽、赵子龙,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的曹操,还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吕布;黄巾起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出师表……这一个个的鲜活的人物和故事精彩呈现,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讲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夺取东吴江南的地方。蜀国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将,让曹操降低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乱杀一通。最终吴蜀联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借来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让曹操不知所措。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东吴和蜀国不联合的话,就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早就被曹操各个击破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弥补缺点。

我们还需要智慧和勇气在遇到困难时,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去面对。如考试卷子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用来思考,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如遇到抢劫时,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并存才能治服强盗。

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学会抓住时机,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早时机不成熟,太晚,错失时机。在三国里火烧赤壁的周瑜,是勇气和智慧并用的,当然奇迹也是必然的。

诸葛亮为什么能在三天之内借到东风?这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从小就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长大了才能成为像诸葛亮那样有才华的智者。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值得我学习。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赤壁之战观后感【篇5】

三国中的火烧赤壁,大家一定都知道。今天,我想谈谈我对赤壁之战的观点。

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其根源是由其自身刚愎自用、用人多疑的性格所导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事例:

一、曹操的百万大军,大多从北方带来的军士,善骑射,不习水战,虽然有荆州投降的二、三十万水师,但军心不稳,战斗力有限;而孙、刘联军虽然兵力较少,但训练有素,特别是东吴水师,战斗力极强。所以,曹操错误地高估了自已的实力。

二、曹操用人多疑,荆州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熟习水战,由其训练曹军,实仍东吴大患。但曹操却中反间计,将其两人斩首,使自己的实力更不如前。

三、曹操自以为冬季没有东南风,所以当庞统受周瑜之托,故意献上连环计时,虽然谋士程昱提出战船连环易被火攻,但却被曹操否定,坚持把战船连在一起,导致最后的失败。

四、曹操唯一一次用人不疑,却导致他最后赤壁大败。周瑜、黄盖使用苦肉计,然后用阚泽下诈降书。虽然,曹操看出了破绽,但却被阚泽一番言语说得头头是道,又信以为真。归根结底,还是刚愎自用的性格所致。

其实,曹操的刚愎自用就是在被火烧赤壁后,仍表现的异常明显。一笑笑出常山赵子龙,二笑笑出燕人张翼德,三笑笑出汉寿亭侯关云长,最后只带500余人落荒而逃。其实,要不是诸葛亮有意放他一马,早已一命呜呼。

赤壁之战观后感【篇6】

读了《赤壁之战》一文,感慨颇多!

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敌众我寡,孔明周瑜竟不谋而合,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在七星坛上祭东南风,正好,三天三夜后风起。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及旧情,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曹操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他的百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是曹操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是曹操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掉以轻心使曹军大败;曹操的多疑也是失败的重要所在,他领着残军败走赤壁后,看着烟雾腾腾的小路和风平浪静的大路,怀疑是诸葛亮在引诱他,于是偏往藏有埋伏的小路前行……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

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回头想想,获胜颇为艰难!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巧借东风;庞统连环计;黄盖苦肉计;周瑜足智多谋、各种计中计……貌似缺了一样想取胜都是万般艰难。可以说,赤壁之战是靠团体的力量战胜了曹操。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

《赤壁》观后感600字(通用7篇)


每当我们观看一部新的电影时,我们常常被影片中的内涵折服。对作品第一时间的震撼用观后感是最好不过的了,观看完以后让我们有了许多的心里感想。怎样动笔写好一份关于作品的观后感呢?请阅读由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赤壁》观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赤壁》观后感(篇1)

《赤壁下》这部热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吧!我从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曹操本准备消灭刘表和刘备,但他灭了刘表后野心逐渐壮大,便想顺便灭了孙权。这就使得孙、刘联盟。双方都把军队开到了赤壁,都准备在赤壁决一死战。

当事双方的兵力是四比一,可是因为周瑜等诸将的沉着指挥与东吴方面上下一心,最终使得曹军大败。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战时那段东吴大将甘宁在攻打曹军大门时久攻不下,使得东吴军队死伤惨重。此时甘宁的军队里只剩下最终的两罐火药了。而那个扔火药的火药手则在冲上去时被曹军的乱箭射成了重伤,连爬也爬不起来了。

甘宁发现后急忙冲了上去,接过火药罐,虽然甘宁此刻已是身负重伤,但他还是不顾一切的继续向前冲,并努力得把火药扔向那曹军大门。他与那大门同时化为了一片灰烬。大门被炸开后,吴军蜂拥而入,最终取得了胜利。甘宁的此举令我敬佩,他竟然能够为了战争的胜利,战士们的性命而不顾一切,甚至性命。为国而战,为国而死。

这体现出的是都么浓浓的爱国情怀啊!而我们有时却只想着自我的利益而去做一些危害团体的事情,这是多么的不应当啊!《赤壁下》当中的那么多感人的情节,我会永远铭在心中。

《赤壁》观后感(篇2)

寒假里我陪妈妈去看了电影《赤壁》,本来主要是陪妈妈看,我对这部电影不感兴趣。影片开始的时候妈妈耐心的给我讲故事的背景、人物,看到一半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看完后我跟妈妈说:还想再看一遍!

电影讲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赤壁之战――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里面讲了好几个有趣的历史故事: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虽然电影里没打成),我看得津津有味。我最佩服诸葛亮,他长得最帅,而且最聪明还会观测气象!乌龟出汗居然就是要起大雾!最不喜欢曹操,他最凶残杀人不眨眼,虽然演曹操的演员叫张丰毅是我姥姥的偶像。。....

看完这部电影我决定回去把《三国演义》翻出来好好看看!

特别提醒: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年三十起《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就上映啦!一定去电影院看哟,支持中国的动画片!

《赤壁》观后感(篇3)

读了三国演义,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要数《赤壁之战》这一章了,它之所以让我记忆深刻是因为这章讲述了一场中国历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拥有24万的兵力,然而孙刘盟军仅仅才5万。他挥师南下,想要灭刘备,再击败孙权,从而统一天下,然而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抗击曹军,当时由于北方人不擅长水战,所以曹操下令将战传首尾相连成一体,以便用与训练水军,等待作战。周瑜采纳了黄盖所献的火攻计,并且利用苦肉计诈降,来让曹操松懈警惕,后来黄盖摔战船10艘,满载干草,并在上面洒了油,当时江面上刮着孔明早以预计好的东南风,所以船速飞快。

当快接近曹军时,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火船直冲曹军的战船。由于曹军的战船全都连在一起,结果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在风的作用下,火越烧越猛一直逼上了岸上的曹营。随后周瑜等摔军乘势突击,一举击溃了曹军。为后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相当大的基础。

《赤壁》观后感(篇4)

昨天,去同学那拿资料,顺便约了另外的一些“死党”一起去看《赤壁》。

我们进场已经迟到了两分钟,但还是及时的赶上了。电影的一开场就是“刘备被曹军所迫,投奔孙权。赵子龙单枪匹马救少主”。那气势汹汹的场面让人震惊不已。

在整个《赤壁(上)》的影片中,最令我感动是一位老汉在周瑜军营的水田里丢了一头水牛时的那一幕幕。老汉向周瑜说明了情况,周瑜不仅归还老汉丢失的水牛,也没有惩罚这个盗取水牛的士兵,而是给了士兵一个改过的机会。这种“处分”给士兵们一个很大的启发——要团结!接着,所有的士兵都跪了下来,向这位老汉赔罪。而就是这一幕,为此让我感动而又震撼。现在我觉得,电影里的周瑜并没有像课本里的一样,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这里的他不但宽容了“错误”,也宽容了自己的心。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整个《赤壁》当中,有很多的笑场的地方。

“我随时都要保持冷静。”

“我帮牛接生过···略懂”

还有张飞朝周瑜的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吼等等。

在放映厅了,无论是老老少少,都不禁失笑。

今天刚刚上博客的时候,在信息栏里看到了李道新的博客——“求求观众别‘笑场’”这篇博文。当时我也很羞愧,因为我也笑了。但是看了网友的评论之后,我也想过。这么伟大一步古典名著,尽然会成为观众嘴下的笑声。但是,我觉得,既然电影原本内容的台词就是这样安排好的,我们也不可能去改变他,而忍在那里憋着不笑。当然,也不是说《赤壁》这部电影拍的不好,只是我不是很赞同憋着不笑的建议。

总的来讲,还是蛮喜欢《赤壁》的。诸葛亮与周瑜都是帅哥,而小乔则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而赤壁之战即将开始——期待着下一个辉煌!

《赤壁》观后感(篇5)

写在前面:自高自大的曹操、心中有主的张辽、有勇有谋的黄盖以及等等。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火烧赤壁那一幕——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曹操本自以为得志,却不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曹寨一时尽着,无处躲避。张辽搭救曹操上岸,却被黄盖追杀。张辽射出一箭,正中黄盖肩窝。可因黄盖深知水性才得以性命。

《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的大作。完整的记录了三国。使后人受益匪浅,确实值得尊敬啊!昨天刚刚学了一篇课文《赤壁之战》,课文中的周瑜采用了火攻,准备烧毁曹军。可是曹操实在也太大意了,于是,他的人马烧伤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是曹操后来没有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曹操曾经是奸诈,凶残的化身。但是我是认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是能赢的。他之所以失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准备的太匆忙了。别的不说,曹操当时的兵都是北方人,他为什么不在他的地盘上练习水上作战呢?那样一来,他的兵练习会了水上作战,不就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吗?而他当时直接率兵去赤壁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兵在赤壁练习水性时,其实就给周瑜留了时间想计策。同时也留了时间让诸葛亮请来了东南风。而且他求贤若渴,凤雏庞统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战船连起来。这样一来,他更是必输无疑。于是,这场大战就开始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赤壁之战》

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推测出东南风将至。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及旧情,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赤壁》观后感(篇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想当年的历史,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认为,赤壁之战时一场残酷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滑稽搞笑的游戏。但这电影里,时不时就会出现搞笑台词,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我觉得,拍《赤壁》这种电影一定要尊重历史,而不能将一些片断删除。在看之前,我就一直期待这里面会出现的连环计、什么苦肉计、什么反间计……。可我等了半天,脑海里的精彩片断一直都没有在我眼前浮现。

我认为,曹操时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善于用兵,能文能武。但这电影里的曹操,那是相当的令人失望。孙权,周瑜都上阵杀敌,而曹操却躲在房里傻傻地念地图。直到周瑜杀过来,他才拿剑还击。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是部好片。战争场面拍摄的宏伟,并且淋漓尽致。非常逼真。其中八卦阵的阵法让我叹为观止,没想到古人竟然能从一个小小的乌龟壳上想到这么一个精彩的阵势;草船借箭也同样精彩,数百万只箭从空中一闪而过,插入船上的草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中描写的周瑜、诸葛亮还是比较成功的。周瑜沉着冷静、诸葛亮神机妙算。种种事例让我折服。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希望吴宇森导演能再次拍出这种精彩的历史电影,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赤壁》观后感(篇7)

 东汉末年,新野一战刘备大败。无法反击的蜀军只好带着老百姓离开新野。但老百姓的行动很慢,这极大地耽误了行军转移的速度。有人劝刘备放弃老百姓,说这样会使转战快一点。但刘备说:“不行,老百姓不愿投靠曹操才跟我们走的,我们连老百姓都保护不了,那我们打仗还有什么意义?”

刘备决定让孔明去东吴请求援军。孔明来到东吴,接下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舌战群儒”,最终,孔明说服了周瑜和孙权,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三国大戏,就因此拉开了……

不同的人看《三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导演吴宇森要通过电影《赤壁》表达他怎样的思想呢?

一、情义高于一切。

赤壁一役的胜利完全在于“义”和“团结”。“义”是一种神奇的万能力量,能让不同的人联合起来,割头换颈。“团结”让无数根稻草抱成一团,不会被轻易折断。曹操虚为汉民,实为汉贼,不讲正义,更不懂得用人,狂妄专横,自然没人愿意相信他,真心效力于他。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备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他得民心,肯为老百姓着想,即使到了自己最危急的时刻,他也仍然不愿弃老百姓而自顾。同样,在刚刚上映的《建国大业》里,我们再次见到了一个爱民如子的领袖形象,得了民心,所以他领导的革命才获得了伟大胜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