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10-23

在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通过写作文可以巩固并提高从阅读课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一篇好作文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你是不是也正在写作文?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三国演义》读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六年级读后感气度,让英雄更显魅力——读《三国演义》有感

话说三国,各路英雄豪杰,不胜枚举。要论其中翘楚,非诸葛孔明莫许。作为诸葛“半仙”的铁杆粉丝,他的英雄事迹我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可你若认为我今日是为了“吹捧”偶像的无双智谋,那可就失算了。预知详情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镜头回放——与亮同行

冬霭沉沉,四面大雾环绕,曹营诸将尚在酣睡之中。忽然,只听擂鼓之声犹如天雷滚滚,从江上传来。曹操大惊,乃知蜀吴联合来犯,忙召弓箭手速速赶来,万箭齐发。

不料诸葛先生早有准备,命草船一面受箭后立马调转方向,让另一面船身也来受箭,待草船“借”满箭后,喊过一声“多谢曹丞相!”便欣然离去。看着诸葛亮满载而归,十几万之箭如期而至,想趁机陷害诸葛亮的周瑜叹了口气,说自己不如他。

气度不凡——可敬可叹

初读《草船借箭》,我只觉诸葛先生是位神机妙算、临危不惧的谋士。可在反复咀嚼这篇课文后,我逐渐对诸葛亮这位英雄有了别样的看法——气度不凡。想那诸葛亮何等聪明,岂不知周瑜对他有谋害之心。

但他并不揭穿周瑜,而是将计就计,把自己的实力展现给周瑜。而且在借箭成功之后也未曾骄傲,借机打压周瑜,而是以大局为重,联合周瑜合力抗曹,可见诸葛先生气度之宽广。

退而结网——身体力行

诸葛先生就有这种风度。如果我,作为他的忠实粉丝,只知而不学,会不会是失职?暑假如期而至,我与弟弟闲来无事各自随性作画,起初我二人有说有笑,但不知怎的,弟弟的眼中流出泪珠,口里也渐有呜咽声,我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上前一看——原来弟弟作画的本子乃我的暑期作业。估摸着因为上回表妹在我的字帖上作画被我狠狠训了一通,弟弟意识到自己也“闯祸”了。

我无助地看着哥哥把我认真完成的假期作业搞得一团糟。刚要开始我的“河东狮吼”,一个念头跑进了我的大脑:诸葛先生知晓周瑜要陷害他,他也不生气、不计较,我的偶像有气度我也得有,更何况弟弟用铅笔作画,擦掉也不是件难事。

想到这里,我抱起弟弟,帮他擦干眼泪

风度,让英雄展现更多魅力,也让我拥有更多的胸怀!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如果没有曹操,就没有统一富庶的北方,也就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明策略。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满(吉祥)。曹操原复姓夏侯,只因其父被一曹姓宦官收养,因此改姓曹。

年轻时,乔玄就曾称赞: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性格可以概括为温柔、恶毒、宽容、天真幽默、知人善任。

曹操与张绣大战,张绣投降。后来,张绣听了贾诩的意见,叛变了。结果,曹操失去了对殿下、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的爱。

曹昂母为一小妾,生下曹昂便驾鹤西去了。曹操将其交给了不能生儿育女的正室丁夫人抚养,被丁夫人是为己出。得知此事与曹操发生争执,回到娘家,几天后曹操亲自去请,并抚其背。

这充分体现了一个领导士兵和战斗的人的温柔。

官渡之战,最大的功臣要数许攸。可由于许攸持功傲物,最终被自己的同窗好友曹操所杀。这不能不说曹操奸辣狠毒啊。

曹操之所以宽容,是因为官渡战争前,陈琳曾写过一篇谴责文章。因为曹操的祖父是宦官,东汉末年宦官**,曹操总是被人辱骂。此檄文比起边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檄文从曹操的祖宗开始骂起且言辞犀利。袁绍战败后,曹操以极其宽容的态度原谅了陈琳,并将其自用。

乔玄对曹操评价很高,很看重曹操。一次乔玄和曹操开玩笑,说:“我死后,你路过我坟前,一定要祭我一瓶酒。

”果真一次曹操来祭拜他说:“乔公,按我们的约定,我若不祭你就让我三不之内肚子疼。今天,我要用以太监狱的仪式来祭奠你。不会让我胃痛的!

”在此曹操的天真幽默一览无余。

我们都知道,曹操爱人才,有很多谋士。早期最著名的四位辅导员:程昱、荀彧、荀攸、郭嘉。

是啊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郭嘉的死对曹操来说是一种痛苦。郭嘉才华横溢可有不少的坏毛病,最要命的是郭嘉很好色。

人们对此常有意见,曹操却从不介意。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坚持一格标准;唯才是举,来者不拒的用人之道。这也是曹操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曹操的墓地到现在还是个谜,所以不少人很关心他的遗嘱,这样的一个伟大人物,他的遗嘱肯定不凡。令人惊讶的是,他的遗嘱非常简单。他让歌妓们常住铜雀台中,学习编织来换些钱粮,养活自己。

并吩咐将他室内的熏香分发,不要浪费等等。均是一些家庭琐事。苏东坡对此有诗曰:

“平生奸伪,死后见性。”

如果没有诸葛亮 ,就没有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也就没有蜀汉的千秋基业。诸葛亮,字孔明。他一生的功绩有人高度概括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西蜀、定南蛮、东绝和北绝为例,在中**队的帐上,变金、木、土、卦、水可用火攻击。对他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肯定。

是啊,他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未完成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千秋霸业,但他的高大灵魂却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他的丰功伟绩妇孺皆知,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的不足还是有的。我认为他有这么几个不足之处:

1、 一切都事亲历亲为,忽视了大量人才的经验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人才凋敝啊!

2、 刘备在东征时,应该尽量劝阻或跟随他。而不该待在后方搞建筑。

三,诸葛亮明知司马仲达足智多谋,而马谡,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叮嘱过,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孔明却还是让他去守街亭要道(用人不当)。以至粮道被扼,追悔莫及。

自阻“兴复汉室”之路。

四,孔明觉魏延生有反骨且杨仪与魏延素有过节,却为何死后将所有大事交予杨仪?这不是逼魏延早些造反吗?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无论成败,无**过。长期以来,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是英明**的楷模。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堪称英雄豪杰的人物。这些人正在完成自己历史赋予的任务,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关帝庙;京剧中《捉放曹》、《击鼓骂曹》等经典曲目;《古船》、《故乡天下黄花》、《白鹿园》等文学作品皆受其影响。

可见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说来说去《三国演义》终究是一部**,他始终加入了作者的感**彩,和一些民间传说,可以说是“七分实,三分假。”因此看《三国演义》不等于看历史。我举一例子,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可能会摆脱乌云,看到天空。司马懿堪称诸葛亮的有力对手。智谋和诸葛亮应该在伯中的中间。那么司马懿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且城门洞开无一人把守。

倘若司马懿真怕有诈,为何不派一两万人进去先探听一下虚实呢!若诸葛大军真在城中,定会在这几万人眼中无所遁形。再者,既然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身边又只有两童子,为何不寻一神箭手借此大好时机拔掉这眼中钉肉中刺呢,即使拿不下城池也能杀其主帅令蜀军自乱阵脚。

因此可推断《空城计》原是子虚乌有。所以,在看《三国演义》时要注意它与正史的出入。

《三国演义》也有不足和局限性。如果有人强烈支持刘备反曹思想,诽谤黄巾起义等。但它仍然是中国古典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用行动赋予古典文艺以活力。把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传。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何润民这几天,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看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东汉,当时皇帝虚弱无能,**由其亲戚和太监控制。这些官兵只会为权力而战,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因此,老百姓生活在深水中。当时,河北省巨鹿县有个叫张角的人,他爆发了黄领巾起义!

后来,刘备等人打退了黄巾军。立下了战功。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看到招聘名单时相识,随后在张飞家后院成为兄弟。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桃园三结义”。

在刘、关、张三人中,关羽是我最佩服的一个。他为救刘备的两个夫人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他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在家里不理会刮骨疗伤的剧痛,可谓是“天下无敌”!关羽有很多可以让我们学习的精神。

曹操送关羽的金银珠宝和美女时,都拒绝了。但是当曹操把关羽长袍和红兔马送给关羽时,他接受了。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为他的大哥刘备而战!

然而,天妒人才。关羽后来被吕蒙杀了,这让我很伤心。

关羽如此强大,刘备和张飞也不赖。刘备的智慧、稳重和张飞的勇敢也是三者中不可或缺的。要不是刘备的坚定,孔明不可能被邀请。

孔明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没有孔明的帮助,刘备和他的三个人不可能打这么多仗。

说到孔明,他也是一个仁义之人。他一生为蜀国尽心尽力,毫无半点违抗之心。孔明不仅献身于蜀国,而且没有保留自己的智慧,为蜀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甚至没有孩子带着香火就死了。

最后,我知道了《三国演义》不但讲述了吴,蜀,魏三国争天下的故事,还让我们了解了许许多多战术兵法,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像曹操一样阴险,残忍,也不能像刘禅一样昏庸,。为身边的人着想,为国家的兴衰负责。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4】

《三国演义》也教会了我,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于他人。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

“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出建议,曹操也要警觉,否则他不会输的。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因此,我们能否正确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找到了张绣的妻子一起玩耍。后来,张绣当然很恼火,密谋对付曹操。曹操很幸运被杀,否则,他也是张绣的结果。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

如果不是他的骄傲和刘封的绝望,他不会死得这么早。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研究历史规律,分析人物,分析事物的因果。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经得起反复阅读和推敲。好作品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5】

今天上午,我在家里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其中有三个地方让我记忆犹新。他们分别是《吕布命丧白门楼》、《刘玄德三顾茅庐》、《赵子龙单骑救主》。

其中《吕布命丧白门楼》中,宋宪和魏续说:“眼看大军压境,城内又是一片汪洋,沛城迟早会被攻破。吕布对我们太无情了。我们不如抓住吕布,献给曹操!

兄弟你看如何!”我觉得宋宪和魏续是背叛吕布,不能因为吕布平时对你们无情而放弃自己的君主,毕竟吕布是带你们领军打仗的头,起码也算是一个好战友了吧。不能因为自己的城池快要被敌军攻破而放弃,这个时候正是体现一国的团结时候,所以你们要坚守自己的城池,保护自己的城池。

其中《刘玄德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推辞说:“诸葛亮只是个种田浇水的,怎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刘备见诸葛亮不肯出山,流着眼泪说:

“先生不肯出山,天下百姓怎么办?”诸葛亮见刘备态度诚恳,非常感动,答应了刘备的邀请。我觉得诸葛亮是实话实说,毕竟刘备那里是军事方面让诸葛亮去当蜀国的军师,诸葛亮自己觉得,如果他干不好蜀国的军师可能会惹来杀头之罪。

但刘备并不这么认为。他看到了诸葛亮的才华,认为诸葛亮在蜀中是一个很好的军师师,所以他相信诸葛亮。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被刘备的诚恳态度所打动,才愿意出山帮助刘备消灭敌人。

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赵子龙单骑救主》, 里面赵子龙说:“夫人受苦了,是我的罪过,请上马,我要杀出一条血路,护送你们冲出重围。”赵子龙觉得自己来晚了让糜夫人受了伤,让阿斗少爷受惊了,觉得很对不起梅夫人和阿斗少爷。

决定让糜夫人抱着阿斗大师上马,杀掉并开辟一条血路,帮助糜夫人和阿斗大师突围。

读了这三篇文章让我了解了世界的三大心理功能,他们是背叛、真诚的态度和错误的。这三篇文章至今记忆犹新,永远不会忘记。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6】

——问心无愧的选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赵云、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他们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心中有价值的选择,努力学习、奋斗、奋斗!

赵云,这位五虎将军在长板战乱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拼死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他为什么把马交给长板坡刘备的妻子?因为他心中有他那无愧的选择,他最终把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从曹操八十三万军中冲了出来,这不禁让人回忆起那首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的诗:

“血染争袍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要常山赵子龙!”

糜夫人在当阳板坡中,身受重伤,赵云找到她时,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赵云三番五次请她上马,她却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为了不连累阿斗和赵云,为了让赵云顺利冲出包围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典韦,他是曹操的贴身将领,率领虎卫军,为了保护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无寸铁,身无片甲的保护曹操,人们都说曹操是乱世枭雄,可为什么这么值得典韦保护呢?因为他选择了曹操,就要为曹操效力,他认为为曹操付出生命是应该的,这难道不是从心灵上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吗?这是他心中的大义,是为国而战的大义。

请让我们从内心和灵魂做出正确的选择!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的深层次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闪耀着光芒。

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上的大无畏的问心无愧的选择。

点评:从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对《三国演义》非常熟悉,而且理解较为深刻,并有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的语言流畅、精炼、深刻、令人难忘。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智慧和勇气的顺序展开的,但我认为智慧总是优于勇气。比如在西城,孔明利用空城计划吓跑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会做出这种改变时代和习俗的时情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和颜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听从白门谋士的劝告,为什么要被曹操吊死在白门上?

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国威,曾经名扬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之道举世无双,司马懿更像是神。但两者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

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此外,蜀国必须首当其冲的是伏蓉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有一些人像庞统、姜维、徐甘蔗等等,但我觉得他们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7】

读《三国演义》之“空城计”有感

从小我就很喜欢听三国演义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三国故事里的各路英雄人物,比如诸葛亮、司马懿、陆逊、曹操、吕布、张郃等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读了他们的故事,就好像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三国的战争海洋里。

在三国故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他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帮助蜀汉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事很镇静、临危不乱,在危难来临的时刻,他总能帮大家想出化险为夷的好办法。

比如在第一次攻打魏国时,诸葛亮就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空城计”。当时诸葛亮的手下只有

三、四千兵马,却要面对司马懿15万大军的攻击,而司马懿的大军离当时诸葛亮驻守的西城非常近,在双方兵力悬殊又来不及撤离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退缩、也不硬拼,利用司马懿的疑心,巧妙的策划了一出“空城计”。诸葛亮大开西城城门,稳稳的坐在城头悠闲的弹琴,又命令4千兵马在路边做好埋伏,当司马懿带着大军来到城门口,见城门竟然大开,一个守城士兵也没有,司马懿被诸葛亮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阵势迷糊住了,不敢入城,怕空城内有伏兵,就这样,15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又浩浩荡荡的撤走了,路上还遇到虚张声势的埋伏兵马,诸葛亮不花一兵一卒,就赶跑了司马懿的大军,自己也立刻安全撤离到了汉中。当司马懿第二天再次来到这座城市时,他发现自己被骗了,很后悔。他不禁感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三国演义》里的每一个小故事都会给我们留下很多启发,“空城计”让我想到在任何时候遇到困难,我们都应该善于观察、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忠义:诸葛亮受刘备之托,白帝城七人俘虏孟虎,七人出祁山,死在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助君主取得成功,即协助君主治理好国家;如果表演更完美的话,应该是:结束战争,统一国家。

另一方面,看看诸葛亮做了什么。刘备的计划是让诸葛亮协助刘禅统一世界,称霸天下;如果诸葛亮统一世界后不篡权,帮助刘禅成为英国领袖,治理好国家,那才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他虽然没有篡权,却没有帮助刘禅统一世界;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点智慧。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条都值得你夸耀180年,但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的总理,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全国的聪明才智,让大家齐心协力治理国家;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他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做好,别人不能得到机会;也许诸葛亮根本没有考虑培训人才。 他以为自己可以永远活着。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诸葛亮这位所谓的圣人,对灭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8】

2011-7-27邓茂程作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讲的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腐败无能,整日花天酒地,荒淫无度,使得百姓个个怨声载道,爆发了历史上极为有名的黄巾起义。当时,汉朝官兵只要一听见“黄巾军”这三字,就会闻风而逃,终于一直杀到了幽州边界(今北京市),无奈,幽州太守刘焉只得发布榜文,招集天下勇士奋起剿黄。这一时期,历史上曾有著名的桃园三键。

最终,剿黄成功,有功之人不是升官,就是发财,可刘备只做了小小县尉,还被督邮**,刘备气不过便前往代州投奔刘恢。

又过了很久很久,才形成了众所周知的三足鼎立之势,即魏、蜀、吴三国鼎立,而在这三国中,都有一人令我最为敬佩,那么,就让我来谈谈我的想法吧。

在蜀国,我最佩服的是诸葛孔明。他摇着扇子思考,花时间最钦佩我。“三气周郎”、“草船借箭”、“火烧新野”,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无不反应出了诸葛亮的机智聪颖、胆大心细。令我最敬佩的还是他巧施“空城计”的大胆与机智。

事情发生在马谡不听劝告,导致亭子失守之后。诸葛亮得知后,立刻部署撤兵,可是,探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杀往城西,诸葛亮大惊,因为此时城中五千精兵有一半已运送粮草先走了,只剩两千五百人留在城中,外加一班文官,但诸葛孔明毕竟是诸葛孔明,他很快平静下来,对众人说:

“大家不必惊慌,我自有退兵之计。”说着,他传令:将旗帜全部藏起,将士各守岗位,不得高声言语、随便出入,将四面城门大开,每门派二十名将士扮成百姓,打扫街道。

一切安排好后,他穿上外套,带着两个孩子到塔上烧香、弹钢琴。司马懿见此,命即刻撤军。司马昭道:

“父亲为何撤军?”司马懿回:“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今日大开城门,必定有诈,我若攻城,便中计了。”于是,魏军全军撤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拍掌大笑:

“司马懿料定我生平谨慎,不会冒险,见城中此等景象,疑有伏兵,所以才会退去。我并不是存心冒险,而是迫不得已啊!现在他们将从北山小道撤退。我派关兴和张苞(关羽和张飞的儿子)去那里等他。

”众人齐呼:“丞相神机妙算,要是依我等之见,早已弃城而逃了。”

但在吴国,我最佩服的是陆迅。你们也许会问:陆逊一介书生,如何令人敬佩?

别急别急,听我慢慢说嘛。陆逊是既周瑜、陆逊之后的第三任水军司令员。让我记住他有一件事,那就是他烧了营,大败了刘备。

当时关羽和张飞相继去世(关羽被东吴灭亡,张飞被其下属杀害,然后砍下头带到吴东。)所以刘备极为恼怒,发兵攻打东吴,一连胜了数十阵,急得孙权焦头烂额,此时,阚泽以身家性命保举陆逊,孙权不顾众人反对,筑起高坛拜陆逊为大都督。刘备心想:

东吴竟拜此等年轻无名之人为大都督,看来东吴是无人可用了,铲平东吴指日可待!我没想到陆逊虽然年轻,却足智多谋。他上任后,主张坚守,与蜀军打持久战,一晃便到了夏天,长江流域热得出奇,致使蜀军将士焦渴难耐,刘备见此下令将四十多座营寨挪到山林茂密之处,暂避暑热,等到秋后再发兵攻打东吴。

于是,在长江沿岸,70万大军在密林中扎营,绵延五六百里,十分壮观。此时,陆逊来到山头上,远远望见蜀军营寨漫山遍野,当即有了破蜀之计。他先发制人,试探性地进攻,结果大败而归。

刘备更加不把陆逊放在眼里了。陆逊见蜀军松懈,防守松懈,便整夜召集全体官兵进行作战部署。他命令一群人和马从水路进入军队,用茅草把船填满;又命一路人马攻打长江北岸,另一路人马攻南岸,每人都要带火种与引火之物,到蜀军营地顺风点火,只需隔一营点一火只烧二十营寨。

到了深夜,刘备正在寻思破吴之计,忽然得报说江北营寨**,正欲去救,探马又来报说南岸**。没一会儿,四十多座蜀军营寨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蜀军官兵陷入混乱,死了无数人。

刘备想逃跑,但被徐盛和丁奉拦住了。幸好张苞、关兴、赵云及时赶来营救刘备,逃到了白帝城。

魏国最受敬仰的人是魏王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从小便聪明伶俐,善于用计。在与黄巾军作战时,战功显赫,被封为骁骑校尉。

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处招兵买马,招纳贤士,以用人而著称,最终剿灭天下众英雄,为后来三国鼎立站稳了脚跟。

我已谈了我的想法,那么你也来一起说说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9】

它在三国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去了一个吕伟。他献祭的时候,并没有为曹家哭,只为吕韦哭。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更加注重人才。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很看重赵云。他几次拦住他,最后回到刘家门前,这让不可抗拒的阿杜逃了两次。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但他听了一些恶棍的话,结果败给了兵力不多的曹操。在三国时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需要征兵、买马、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这是最重要的。另外三国中教会我们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出建议,曹操也要警觉,否则他不会输的。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因此,我们能否正确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在《三国演义》中,对我们在做人方面都有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找到了张绣的妻子一起玩耍。后来,张绣当然很恼火,密谋对付曹操。曹操很幸运被杀,否则,他也是张绣的结果。

《三国演义》不但故事精彩,引人入迷,回味无穷,另外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值得欣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