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读后感

10-24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整理了一些有关“战国策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旨在为大家提供有益的信息。书籍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知识,也能触动内心的深处。在日常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往往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如果您对这本作品有所感悟,不妨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读后感,并与大家分享。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价值!

战国策读后感【篇1】

假期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那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战国策》。《战国策》是收集战国时期的史料汇集编写而成,本书共有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它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时期的作品,直到西汉时期的刘向将其整理编订成一本书后,才有了现在的书名--《战国策》。其中有许多著名故事,比如画蛇添足、商鞅变法、南辕北辙、田忌赛马……等等。

其中我比较喜欢田忌赛马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他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进行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三场比赛,田忌的马都比不上齐威王的马,三场比赛,田忌都输了。田忌的好朋友观看了整个比赛的程序,他拍着田忌的肩膀说:“你的马虽然比不上人家的吗,但相差不多。你的上等马比他的中等马要快,你的中等马比他的下等马快。如果安排妥当的话照样可以获胜的。”田忌听了之后就要求再赛一场,齐威王答应了。田忌照着他的朋友的话赛了一场,结果是两胜一输,田忌赢。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是劣势中找到优势。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相信自己总有独到的优势所在。二是以己之长攻敌所短。三是了解对手的劣势,隐藏自身的优势。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战国策读后感【篇2】

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兵。这句话真实的写出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重要。他们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就挽救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要是换成那些有勇无谋的将领,不仅会兴师动众,搞不好还会使利益尽失,引起众怒。

在《战国策》第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秦国想借口向东周索要九鼎,从而来得到地盘。齐国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颜率便出使齐国,答应如果齐国将秦军杀退就将九鼎送与齐国。事后齐国向东周索要九鼎,颜率再次对齐王说:九鼎不像普通的东西,拿着就可以走,一个鼎就需要九万人才能抬动,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万人,当路过梁、楚两国时一定会被夺去。所以,齐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顺,就是推卸责任也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在对付一些小人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间计。宫他从西周逃到了东周,将西周的机密全部泄露了。西周国君非常生气。冯且便拿着三十两黄金的一封书信前往东周。信上写:若能办成,你就尽力,若不能就赶快回来,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断性命。信使故意让东周军兵抓住,东周国君看到信,马上把宫他杀了。冯且借刀杀人,使宫他真么努力也没有用。使用反间计一定要严密,否则就会引起众怒。

做什么事都要凭智慧,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其实很多事只要轻轻一点可以捅破,可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该说的一定要说。

战国策读后感【篇3】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秦国出兵威胁东周,索要九鼎。可见,东周君主已经失去了儿子的尊严,成了偏僻角落里的小附庸。在齐秦等大国面前只能耳提面命。

坐拥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别说行驶天子的权力,就连自己也成了大国嘴边随时想吃的一块肉。在这里,秦国索要九鼎不知是何用意?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秦王想过早地占有皇帝的宝藏,却只想通过获得九鼎来宣传自己是继周统之后唯一的天师?

我想应该是后者吧。想必后来齐王出兵干涉也是为了此目的。当时已属战国末年,强国拉锯,周室没落,列国都想证明自己具有享祀天子宗庙的待遇,通过占有宝器显示天命所归,从而更有利于自己国家的发展与征战。

宝物也是服务于人,撇开利与益的纠葛,宝物也只是一堆废物。而到了真正见弓拉弦的时候,宝物也只能随着时代沉浮。九鼎不能保证周皇室的死。象征只在庄严的庙宇里,但在血肉的狂风中,它只是一个破碎的梦等待着找回。

颜率虽用一时的小聪明保住了宝物,但它不能阻止它的最终命运。他有没有考虑到,齐秦也许有哪一天不用借道,拥兵城下,出动九九八十一万人带走九鼎。毕竟身死国灭已经屡见不鲜。

颜率利用齐秦均衡达到了这一目标,这也说明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称霸世界。但如果你想永远站在你面前,只有那些有着最坚定意识的人才能坚持到底。我得不到还不能让我想想吗?

就在这时,天平逐渐打破,命运的天平开始倾斜!

《读后东周欲为稻》读后感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很忧虑,东周它忧虑,我很疑问,东周干嘛非要种水稻呢?苏秦巧舌一辩双方都得感谢苏秦。

可见战国的纵横家的手段,他们虽然不能翻手云,覆手雨,但可以通过三寸不烂让那些君主们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做。他们之所以能够驰骋,是因为他们之道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当时,我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国家的远征和宗主国的利益。

想想东西两周本为一室,却为了让另一国民生凋敝而不惜想尽办法破坏。想必这就是国家利益的雏形。可怜西周,不再强国富民上下工夫,却通过疲苦之计来算计他国。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用,但用马哲的观点来说,这就没有搞清楚根本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了。万物相连,因果互化,用后人的眼角去看,东周西周真是井底之蛙。但历史是历史,因为它的局限性。

一个时代必然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真正抓住历史机遇的人,永远是有识之士和坚强意志的人。只有眼到手到,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风险。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进。我们是在方向盘的前面还是后面?

苏秦轻摇三寸就能获得双方感激。在于他把握住了双方目的的交合点。一方面满足双方目的,一方面找到通吃点。

这真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只能崇拜而不能模仿。

战国策读后感【篇4】

班级:15信息2学号:2015143227姓名:梁天

曾经看见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这部书:没有看这部书的人,不可以谈智谋,说生活。即使是一个半字,他们都被自己的故事所感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如此深刻和遥远,以至于他们今天感到惭愧。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年,刘向编撰了33篇,书名也由刘向起草。

主要记录战国时期战略家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战国策》的写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善于讽喻。他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解释一种真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据、尖锐的讽刺和引人入胜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的主角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策士,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说客,各自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而他们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生动、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的美丽画卷。他们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的力量对比和外交政策,并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历史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进程。而本应该是当时历史主角的各国国君,却都退居了二线,他们不仅大多自称愚笨,或以前所采取的政策都是错误的、要听从说客的计策,而且他们最终都被说服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衬出谋臣策士们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心理揣测能力、人性洞察能力和高超的游说策略和技巧。

《战国策》记载的这些谋臣策士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游说案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来学习借鉴游说、劝说别人的策略和技巧,并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为了对每个案例进行更方便更清楚地解读,从每个案例中抽象、总结出一般要素,它们分别是:游说主体,即游说者,也就是本书中的主角,一般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和策士,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机智、才华。

游说客体,即被游说的对象,一般是各个国家的国君或具有决策权的相国或其他重臣,他们最后全部被说服,改变了原来的决策或者采纳了游说主体的意见而采取了新的政策。游说本体,是游说客体综合当时国家力量、国家利益、国家对外政策、文化环境、历史条件等各方面的客观情况,并在对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游说场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事先预设或随机应变所采取的游说策略和技巧,这是我们在学习战国策的论辩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所应该主要关注的方面。

④.游说场。是游说本体的外在客观条件,包括当时国家力量、国家利益、国家的对外政策、文化氛围、历史条件,以及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的心理本性等各种条件。

每一个案例都可以阅读,找出以上四个要素。通过这四个要素,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情况。 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处在各种扑面而来的问题之中,而问题的解决不是靠简单、粗暴和轻率的行为,而是靠人类的脑子。语言和战略可以解决问题,解决危机,而战争和冲突等暴力则无助于解决危机。

善于运用口才和策略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很轻松。无论是战国时期还是当今社会,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冲突都是永恒的。

当一个弱者处在利益主体林立的“丛林”中时,他应该象颜率一样清醒: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主动地帮助弱者;只有利益的**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天下美誉和九鼎之宝的**永远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

你自己不关联着他人的利益,他人会资助、借贷给你吗?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只有找出真相,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人才能突然一时到。言语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讲清楚,从不同的行动到不同的结果,从开始到演变,再到结束。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层薄窗纸,由话语轻轻一点,就能捅破。只可惜没头脑的事主们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千万不要对要说服的对象估计过高,该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该说清楚的一定要说清楚。说话需要计划。你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不值钱的。

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事实需要传递。没有沟通,我们就不能了解基本事实。在现代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永远无法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来了解真相。这样,语言本身对真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知情权”。在现代社会,只要我们了解事实与语言的关系,我们就会说服观众,影响他们的行为。对大臣的责难是对君主的赞扬。说客已经把这种辨证关系讲清楚了。

好与坏,黑与白,高贵与肮脏,都经常被改造。好的东西在一定情景下会成为最为不好的,而不好的东西反而会成为好的。正如大臣的高风亮节会导致君主的琐碎,而大臣的污秽却成就了君主的名声。

对照今天,我们应该把上司的位置与自己的位置摆正,作为下级,其高过上司的声誉和高风亮节在一定的火候绝对不是好事,因此,聪明的下级知道要学会为上级掩饰过错。其实,生活就是政治,没有人可以逃避,除非你远离政治,远离人民。在人类社会中,没有思想的人总是有思想的人的棋子。在利益面前,一切都显得无能为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我们会进退两难;有时候还想鱼和熊掌兼得。另外,会有一些棘手的事情,如何选择?往往会处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果。

采取的办法,要么束至高阁,要么左右徘徊、举棋不定,或者是凭借着感觉。草率行事。很少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分析事物的性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更谈不上有什么先见之明。即使有时候的抉择是对的,无非也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在《战国策》秦攻益阳篇里,其谋士赵累可以说是老谋深算。

他首先对秦攻益阳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剖析了周王的利益所在,晓之以理,说服了周赧王按照自己的意图办事。在这方面可以说赵累**远瞩,对时局发展,和结局都进行了**。正因为如此,周赧王才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作为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许有机会遇到一些棘手之事,假使你能够系统的对某件事件,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你就会象锥子一样,瞬间脱颖而出,或者对某件重大事件,能够准确的**其发展、结局,从而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战国策读后感【篇5】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这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离开了书,人类的生活就会一片空白。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战国策》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也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书。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里面有许多有趣而有意义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讲的是:邹忌有一天问他的妻子、小妾和拜访他的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都回答:“徐公不如您美丽啊。”一天,邹忌见到徐公,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将这件事告诉齐威王,并指出:“大王受蒙蔽一定更厉害了。”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勇于纳谏,没有费一兵一卒,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成为了战国七雄!我觉得这个故事让我着迷的地方是让我明白很多道理:第一,要善于思考。第二,做事、说话都应该注意方法和技巧。第三,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改正,这样才能更成功。

一天放学,我给妈妈抱怨道:“我爸爸太烦人了,我数学都考了第一名,还在纠正我的附加题的错误,说我思路有问题。”妈妈笑呵呵地摸着我的头说:“因为你爸爸觉得你是齐威王!”回到家,我得意洋洋地对爸爸喊道:“我是齐威王,爸爸是邹忌,本王接受你的进谏了!”爸爸心领神会地笑了!

看《战国策》不仅能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学习文言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还让我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我今天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相信你们读了这本书一定会受益终生的。

战国策读后感【篇6】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个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两”是多少,这对自己有好处。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战国时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安徽寿县出土的尺,相当于22.5厘米。在秦统一度量之前,确实有点乱。细算起来,八尺有余,则超过185厘米,即使在山东大汉中,也属高身材,以现代小姐们的标准,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体昳丽,在齐国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邹忌穿上朝服,对着镜子(当然是铜镜)问他的妻子:我与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个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邹忌不能自信。再问其妾:是我还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客人坐谈。问客人:我与徐公哪一个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再过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认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随后再对镜子看,确实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细思之,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存心爱我;侍妾认为我美是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邹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别人的赞美而飘飘然,这算是难得了。先贤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有修养的人,天天广泛学习 吸收知识,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则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为举止无过失。不断约束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这种态度在现在看来,也是对的。

邹忌把他的体会告诉齐威王,得到齐威王的称赞。下令:全国官民,如当面批评我的过失的,受上赏;通过书面劝告的,受中赏;在外面议论而被我闻知,受下赏。果然不久,燕、赵、韩、魏等国都愿意与齐国交往。但这已超出本文的话题。

战国策读后感【篇7】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对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东西,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或者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时也采用了游说的方法,想去说服领导、朋友。但是,由于没有去揣摩对方的心态,或者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发展。那么,我的游说往往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说客和谋士,在不经意之间,能够说服对手?他们所应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能否从中吸取一些营养,使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深化。

阅读了《战国策》西周策后,我认为战国时期的谋士和说客,他们随时把握着全局观,再寻找彼此的利益点,从利益点,作为切入点。其实人与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过程中,都有双方能够接受的利益点,从利益点切入,那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牺牲一方的利益,满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谈判高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战国策》西周篇,韩庆游说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粮的目的。但是,韩庆却没有直接说,而是站在齐国的角度分析齐国如何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这点确实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这点确实是应该借鉴的。我想再阅读《战国策》西周策,也许会有一定的收获和启迪的。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韩人但在西周作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又联合攻秦,又增加了韩、魏的强势。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你齐国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解除三国兵患,处于三晋(韩、赵、魏)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

薛公说:很好。因而派遣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来借兵求粮。

韩庆高明游说之处,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为齐国筹划,但是,他最终的目的达到了。这一点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

战国策读后感【篇8】

读书笔记摘抄: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日:“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日:“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要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读后感心得赏析:

相信略有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楚王宠幸魏王送来的美女(新人),这引起楚王夫人郑氏的不满。但郑氏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伪装出一副很和善的样子,和新人成为好姐妹。这样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对其充满好感。然后,郑氏使出她的杀手锏,好心劝告美女记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为楚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新人当然对这位好心大姐言听计从,然而这引起楚王的误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如果有朋友读过《红楼梦》的话,大概会立刻联想到凤姐和尤二姐的故事,两者的故事逻辑几乎如出一辙,假意示好,然后煽风点火借刀杀人。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借鉴过这个故事?

曹公连篇累牍,用了将近一章讲完的故事,放在《战国策》不过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当今荧屏之所谓大型古装宫斗戏,用了五十来集来勾心斗角,倒不如这一段来的干净直接。先秦文字洗练如此,令人叹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