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课件(收藏六篇)

10-28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编写教案课件,这是每天都需要进行的工作。教案是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必备工具。为了方便大家,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黄鹤楼课件”的详细分类信息。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一定关注我们的网站!

黄鹤楼课件 篇1

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仰望和远眺,还可以用哪两个表示看的词语?比如:俯视、注视、凝视、凝望、观望、紧盯等)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之语)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板书:寄情于水)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M.YJS21.COM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板书: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上网查找李白的另外两首离别诗并抄写下来,并用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黄鹤楼课件 篇2

教材简析

《黄鹤楼的传说》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把精美的建筑和美妙的传说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屡毁屡修的经历、现今建筑格局规模以及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自我构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较快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创设愉悦轻松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名字由来的传说,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认识课后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通过了解祖国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及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风景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风景图片、文字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中,我们随着课文,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殿堂,足不出户,遍访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到湖北省武昌的蛇山之巅去看雄伟辉煌的'黄鹤楼,去听黄鹤楼美丽神奇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六”《黄鹤楼的传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课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经历,现今建筑规模。

第2部分(第3~6自然段),介绍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以及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精略交互,自读自悟

1、自由读第1部分。

读书提示:

(1)画出数字说明的句子,体会数字说明的作用;

(2)画出描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读;

(3)同桌交流读后收获:通过读第1部分内容,你知道了黄鹤楼哪些方面的情况?

2、小组内学习第2部分。

读书提示:

(1)快速自读3~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3)诵读古诗《黄鹤楼》。

四、汇报交流,内化积累

1、指名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2、大屏幕出示黄鹤楼风景图:把课文中描写的黄鹤楼和风景图中的黄鹤楼结合对照,你觉得黄鹤楼怎样?你想用哪个词形容?

(气势雄伟 倍显辉煌)

板书:雄伟辉煌的名楼

3、教师引读:黄鹤楼历史悠久、景色美妙、风光无限,不愧千古名胜、江南名楼!同学们齐声朗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4、指名讲讲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5、道士墙上画鹤及骑鹤飞去的传说多么神奇。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知恩思报的良好风尚。

板书:知恩思报的美德

6、积累词汇,写在摘抄本上。如:流丹滴翠、叠角高挑、翩翩起舞、脍炙人口等。

7、背诵古诗《黄鹤楼》。

五、检查落实识字

六、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1、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辉煌,知道了它名字由来的神奇传说以及大诗人为它的题诗,这次黄鹤楼之行收获可真大!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大屏幕出示:吹笛闻梅落

登楼待鹤归

白云黄鹤传千古

汉水长江会一楼

美尽东南 怀江抱水三分地

名传今古 恋鹤迷云一座楼

这3副对联太精彩了,课后摘抄下来,背下来。

2、简单交流查找的岳阳楼和滕王阁的资料。

黄鹤楼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黄鹤楼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黄鹤楼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陵:古代多用作地名;孤:联系孤帆来解释;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三月:阳春三月。下:顺流而下。碧空:蓝天。尽:消失。惟见:只看见。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李白写的。

5.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 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喜欢《黄鹤楼课件(收藏六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黄鹤楼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