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课件范文

11-02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游子吟课件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子吟课件 篇1

这首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伟大的母爱。这一平常而又有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经历。在识字、朗读、理解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背诵,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实际感受伟大的母爱。

1、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交流识字方法。

2、从诗中受到启发,学习感受母亲的爱,并学习关心自己的母亲,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师:生字卡片,朗读录音,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妈妈》多媒体课件。

学习生词,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能关爱自己的父母。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呢?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的确,这份爱让我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郊写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板书:游子吟)

游子: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1、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读古诗。

2、学习小组长拿卡片,让其他同学读。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的落实情况。

3、抽生读古诗。师相机范读。

1、学生自读古诗。师: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一说吗?(可以同桌讲,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得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2、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体会寸草心三春晖。

1、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深了,油灯下,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2)母亲此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从多方面感知母亲对儿子的爱)

(3)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2、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动景:第二天清早,太阳出来了,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

师:第二天清早,太阳出来了,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孟郊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说)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在这里,作者把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和太阳对春草的恩情相比,表达了作者对母爱难以回报的感叹,让我们把对父母的愧疚,对父母的热爱融入自己的朗读中。

1、学生齐读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读、找老师读、自己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

3、老师有一位朋友,他非常喜欢这首诗,还配了音乐,你们想听听吗?再次投映图景,播放课文配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体会慈母对儿女的深情,激发孩子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4、老师从你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你们就是孟郊,谁来吟咏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5、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读完后给我评评。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这首诗用简洁直白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慈母不辞辛苦,为临行的孩儿飞针走线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心和爱护。这样的母亲怎不值得我们深情赞颂?你的妈妈关心你吗?怎样关心的呢?(学生自由说)

师:既然你的妈妈那么关心你,那么爱你,你该怎样对待你妈妈呢?(学生自由说)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好妈妈》,再现图景(雨天接我回家,深夜送我上医院;妈妈下班累了,我端上热茶,给妈妈揉肩)

3、师:密、游由哪些部分组成?(感知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迟呢?(半包围结构的字)

1、抄写生字。

1、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爸爸、妈妈听。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游子吟课件 篇2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掌握“意恐”、“三春晖”等词义,理解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感。

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培养情感。

理解诗的意境。

引导感悟。

合作学习、诵读感悟。

 多媒体课件、歌曲、教师下水文。

 第一课时。

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种万种,你在日常生活中都体会到哪些爱呢?(学生回答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体味一下孟郊笔下道出的是哪种爱?(板书:游子吟  孟郊)

三、读文感悟:

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轮流朗读全诗,纠正字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学生谈感受:说说你读了这首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简述诗的内容及个人感受)

6、欣赏画面,诵读体会。(是啊!这首诗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7、想象写作,理解意境: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灯光为子女缝衣服的情景。(学生合作作文,读文交流。)

明天,儿子要外出求学了。晚上昏暗的灯光下映照着母亲苍老的面庞,丝丝银发见证着母亲的辛劳,她正在为儿子赶缝衣裳,母亲是多么舍不得儿子远行啊!可是为了孩子求学,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母亲还是把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都缝进了这一针一线之中。尽管没有绫罗绸缎,有的只是土布粗衣,但这密密麻麻的针脚中却缝进了母亲的亲情。只恐怕出门的儿子迟迟不能回家,想到明天就要分别,在油灯的微光中,母亲再一次泪眼朦朦……但她强忍着泪水,生怕儿子发现,可她哪里知道面对着母亲的一针一线,儿子早已泪花莹莹,因为儿子知道,寸草一般的赤子之心,怎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呢?他心中明白,自己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9、内容归纳:慈母一线缝衣,意恐迟归,反映出深切的'母爱。

点拨: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密密、迟迟)这些词如何读?

指导:读时语气温和厚重、深长,读出对母亲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学生读诗体会)

归纳:孟郊写母亲抓住了“一针一线缝衣”这一细节,写出的都是深切的母爱。

1、每个人的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儿女,你和你的母亲之间也一定会有很多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请你开动记忆的马达,搜索感人的故事,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深切的母爱吧!(学生讲述母爱的故事)

2、是啊,温暖的叮咛,无比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馨的慈晖,在这里请大家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是母亲节。这一天,请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谢,你会怎么做呢?(利用多媒体投影显示)

方式1、制作一张贺卡,贺卡上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2、母亲唱一首歌:唱……方式3、为母亲做一件事:……方式4、给母亲一个(吻、惊喜……)方式5、自己独特的方式……

让我们一起回忆全诗内容,带着对母亲的热爱与感激,深情的诵读《游子吟》吧!

作者邮箱:

游子吟课件 篇3

设计理念: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咏三叹,咏叹到底。在品读全诗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诗意、想象诗画、品读诗情、写出诗感,引导学生读出诗的三种境界,即读出“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外之意”。并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名句为情感主线,反复品读、回环玩味,让祖国的经典文化和人类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前交流:

1、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很温馨的话题。(板书:mother)这个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这个单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吧。

“M-more”:母亲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O-old”:母亲却在慢慢变老;

“T-tear”:母亲曾为我拭去串串泪珠; “H-heart”:母亲有金子般纯净的心灵;

“E-eye”:母亲有爱意盈盈的眼神; “R-right”:我想对母亲说:祝您永远健康、幸福!

把这些字母拼起来后,就是我们最亲爱的母亲-mother!把这些含义连起来,就是一首母亲的赞美诗,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诵读。

1、引出课题:其实,对母爱的赞美,是没有形式和时间之分的,人们总是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你们知道“游子”是指什么吗?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2、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一起来读读。

4、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临行的情景。于是他就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1、朗读名句:在这首诗里,有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里的“晖”是什么意思?

请你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反问句式、肯定句式、感叹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句诗表达的是反问的语气,你能把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可以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问自己、问老师、问同桌,反复吟诵这句诗。)

2、朗读临行前的诗句: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孩子们读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四行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

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吧。(希望再密一点,让儿子早点回家;还要再缝得密实一些,再结实一些。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早点回来。)

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同学们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诗人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现在,你们就是孟郊,你们想一想,还因为哪些原因让你觉得无法报答母亲?(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学习〈游子诗〉: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

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个性品读《游子诗》。你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刚才,我们从〈游子吟〉中,读出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又从〈游子诗〉中,读出了儿子行天涯,母亲“依堂门”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读诗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中之画。板书:诗中之画。

4、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游子吟》;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等;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等;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与诵读。)

6、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刚才,同学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孟郊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你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二重境界了,读出了诗中之情。(板书):诗中之情。

1、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那就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抽生交流。同学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 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

3、小结:老师从你们的吟诵中,终于听到了读诗的第三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外之意,(板书)。你们读的是孟郊的《游子吟》,老师听到的却是你们对自己母亲的款款深情,

1、感受名句的影响:同学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份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宋代大文豪苏轼这样评价《游子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说明孟郊的诗都是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

2、交流名句的运用: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了这句话?

3、引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在〈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结课: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游子吟课件 篇4

一、情感铺垫:

1、我们来到人间,第一眼看到的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母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仔细听,跟着唱,有什么感受?播放《母亲》

2、伴乐欣赏有关母爱的诗词名句,一分钟速记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儿行千里母担忧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无悔无怨,无休无尽,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世上最是母亲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为人父母天下大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二、读诗,了解背景

1、引入: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走进的课堂,感受孟郊笔下那慈爱的母亲,齐读课题《游子吟》

2、简介作者:唐代诗人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他。41岁开始,母亲鼓励他进京应试,不中。50岁时,孟郊第三次赴考,不负母亲期望中了进士,得了一个县尉的职,立即接母奉养。想起母亲的含辛茹苦,想起每次求学和赴考前母亲一针一线给自己缝制衣服,盼望远行的儿子平安归来,认为自己难报答母亲的深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诗歌

a、初诗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和读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晖(hui)

b、再读,读通顺,注意停顿和节奏。

c、配乐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和音乐美感。

三、解诗,初识爱

1、师:母恩难报,用孟郊的话说是—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那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2、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带着这样的思索,再读诗歌,借助注释,争取读懂每句话及诗歌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孩子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大概读懂了多少?读诗的时候,透过静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四、品诗,深化爱

1、看图,听《游子吟》的歌曲,品读诗歌,沉入文本,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还在昏黄的灯下缝着,补着,她摘下头上的簪子拨了拨灯芯,灯光明亮了些,孟郊抬起头来早已泪流满面,透过婆娑的泪眼,母亲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身影又浮现在面前……

小时候,母亲总是……

求学时,母亲……

远行前,母亲拉着孟郊的手语重心长的说……

落榜了,孟郊垂头丧气回到家中,母亲……

2、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自己在扪心自问,在反问自己像小草一样的心意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吗?

3情感迁移:我们的妈妈呢?她为我们了什么?我们能报答吗?

五、写诗,升华爱

1、母亲是伟大的,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2、母亲不分春夏秋冬,不管何时何地,也不论你成功失败,始终陪伴你,母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行动来爱母亲呢?

3、用上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一首歌,一个符号赞美我们的母亲,记录下此时的感受吧!

4、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处处充满了爱,有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

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在爱的沐浴下,我们健康茁壮成长。面对这样的爱,我们该怎样呢?

教师赠言:让我们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恩,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吧!

5、播放《感恩的心》,结束课程。

游子吟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并背诵。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赞颂母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明信卡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互动:同学们知道陕西世园会的吉祥物——长安花取自哪里?

一、出示孟郊进士及第的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YJs21.Com

孟郊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母亲。()

课件示:

方案一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方案二 《母子图》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二、朗读诗文,意境交融

1.自己先读读古诗。

要求:①将不懂得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②

2.检测:

①读一读

慈母吟 密密缝

游子晖 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读)

整体朗读

②交流感受:

读了这首诗之后,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感受?

整体读

3朗读诗文,意境交融

.①诗配画 :品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这个母亲是怎样缝制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吴越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是因为“意恐迟迟归”。

(a)指导朗读。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子是求取功名的,母亲还希望什么?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好吗?(希望再密一点,让儿子早点回家;还要再缝得密实一些,再结实一些。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早点回来。)、

(b)你们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

课件示:

出门前:临行密密缝

出门后:慈母倚堂门

出门前:意恐迟迟归

出门后:游子行天涯

③孩子们,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倚堂门”这两幅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a)课件示: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三春晖指母亲的恩情。

意思是,母亲的恩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b) 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问自己、问老师、问同桌,反复吟诵这句诗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感知母爱)

1.《最后的信息》(背景音乐凄婉)

一位母亲留给她刚满4个月孩子的最后信息!抢救人员1.现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2.生活中除了生离死别外,不乏还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时刻。你能回忆妈妈关心自己的事情吗?

生:……

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的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1、感受名句的影响:孩子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分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这样评价《游子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说明孟郊的诗都是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

2、读读相关诗篇,再次感受母爱。(课件出示)

母爱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回报母爱)

1.孟郊每每想到一生孤凄的母亲,自己常常又不能服侍床前,便对自己充满深深的自责,他.为此还写了一首《别老母》

《别老母》[唐 孟郊]

Qiānwéi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孩子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这样的诗句你们还不能理解,但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2.. 你知道的关于母亲的节日有哪些?你们都为她们做过什么?

生:…….

三八妇女节母亲节 (母亲节是那一天?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20xx年5月9日 )

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那就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写在明星卡上,邮寄给你的妈妈。

3、在《游子吟》音乐声结束新课:最后,让我们在动人、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六、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孟郊的另外一首《游子吟》以及《别老母》。

2.学唱《游子吟》

游子吟课件 篇6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无私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妈妈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2、你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吗?会唱的一起来唱。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2、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词。

A、带读,开火车读齐读。B、去掉拼音读,齐读。

(1)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在他50周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4、把生字词和句子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再读课文,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发现课文有什么独特之处?(介绍文包诗)

1、出示生字卡片。

2、自己先去认读一下生字的字形和结构,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3、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重点指导书写摸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

游子吟课件 篇7

一、情感铺垫

1、我们来到人间,第一眼看到的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母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仔细听,跟着唱,有什么感受?播放《母亲》

2、伴乐欣赏有关母爱的诗词名句,一分钟速记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儿行千里母担忧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无悔无怨,无休无尽,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世上最是母亲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为人父母天下大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二、读诗,了解背景

1、引入: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走进的课堂,感受孟郊笔下那慈爱的母亲,齐读课题《游子吟》

2、简介作者:唐代诗人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他。41岁开始,母亲鼓励他进京应试,不中。50岁时,孟郊第三次赴考,不负母亲期望中了进士,得了一个县尉的职,立即接母奉养。想起母亲的含辛茹苦,想起每次求学和赴考前母亲一针一线给自己缝制衣服,盼望远行的.儿子平安归来,认为自己难报答母亲的深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诗歌

a、初诗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和读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晖(hui)

b、再读,读通顺,注意停顿和节奏。

c、配乐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和音乐美感。

三、解诗,初识爱

1、师:母恩难报,用孟郊的话说是—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那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2、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带着这样的思索,再读诗歌,借助注释,争取读懂每句话及诗歌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孩子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大概读懂了多少?读诗的时候,透过静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四、品诗,深化爱

1、看图,听《游子吟》的歌曲,品读诗歌,沉入文本,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还在昏黄的灯下缝着,补着,她摘下头上的簪子拨了拨灯芯,灯光明亮了些,孟郊抬起头来早已泪流满面,透过婆娑的泪眼,母亲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身影又浮现在面前……

小时候,母亲总是……

求学时,母亲……

远行前,母亲拉着孟郊的手语重心长的说……

落榜了,孟郊垂头丧气回到家中,母亲……

2、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自己在扪心自问,在反问自己像小草一样的心意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吗?

3情感迁移:我们的妈妈呢?她为我们了什么?我们能报答吗?

五、写诗,升华爱

1、母亲是伟大的,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2、母亲不分春夏秋冬,不管何时何地,也不论你成功失败,始终陪伴你,母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行动来爱母亲呢?

3、用上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一首歌,一个符号赞美我们的母亲,记录下此时的感受吧!

4、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处处充满了爱,有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

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在爱的沐浴下,我们健康茁壮成长。面对这样的爱,我们该怎样呢?

教师赠言:让我们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恩,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吧!

5、播放《感恩的心》,结束课程。

游子吟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游子吟》这首歌曲,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难点、重点

1、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

DVD机、课件、电脑媒体等。

课时 1节

歌曲简析

《游子吟》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作品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歌曲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谁都经历过、体验过的这一细节,而母亲的慈爱之情正是在这日常生活中的最细微处流露出来的。诗人以“三春晖”比喻慈母之爱的广阔深厚,以“寸草心”比喻儿女对慈母的报效之情。并进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声音练习

2、二声部练习: 以3度音程为主进行练习。

二、新课教学

1、感受歌曲。

听录音的范唱,用手臂画出旋律线,体验旋律的美感。可以反复做两三次。请学生思考歌曲共有几个乐句?为什么这样划分乐句? 在节拍机上为歌曲《游子吟》找到适当的速度,并写在曲谱的左上角。

听音乐反复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含意。(可以按节奏有情绪地朗读)

2、演唱歌曲。

①随录音学唱。

确定换气点。如:慈母手中线(换气),游子身上衣(换气),临行密密缝(换气),意恐迟迟归(换气)。谁言寸草心(换气),报得三春晖!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混声演唱《游子吟》。音色要圆润。

歌曲中的每一句演唱要要有情绪上自然起伏,大连线唱得连贯流畅。

歌曲中演唱时注意弱起演唱,体验弱起小节的美感。

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

②分两组,唱二部合唱。

全体学生拍出高声部的节奏。

全体学生唱高声部旋律,唱过两次后要求背唱。

全体学生默读低声部旋律,教师轻轻拍击节奏,锻炼学生内心听觉。

全体学生背唱低声部旋律。(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背唱准确,可以打开谱子看唱一遍后,再背唱,锻炼音乐记忆能力。) 学生完整视唱旋律。学生歌唱时,教师歌唱与之对比的声部。 教师演唱旋律,学生视唱与之对比的声部,并且要求分句背唱。 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歌唱高、低音声部,做二部合唱。 由两个学生分声部歌唱,检查学生个人掌握情况。

由学生个人歌唱一个声部,在钢琴上弹奏另一声部,并注意按照教师的要求,随时进行声部交换。

有情感地演唱二部合唱《游子吟》。

3、情景表演唱。

了解古诗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50岁任粟阳时写的,诗人此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回想自己20年来为谋求出路而颠沛流离四处漫游,如今虽结束了游子生涯,可以迎接母亲同享天伦之乐,但母亲一生操劳、养育和教导之恩,岂能报答得了!于是诗人吟唱了这首送给慈母的颂歌。

前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穿着唐代的长袍,站在一棵松树下吟颂着古诗《游子吟》;

后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的老母亲,穿着唐代老夫人的衣衫,头发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烛光下缝衣衫;

背景音乐是全班同学吟唱《游子吟》。注意提醒学生演唱的声音要小于朗诵古诗的声音。

4、歌曲拓展。

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

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妈妈是怎样爱你?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5、小结。

6、本课结束。

游子吟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会默写,游子吟教学设计。

2、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要体现。以学生的自学、合作研究为主。

1、每个人都有关心、疼爱你的父母,请把生活中父母关心疼爱你的小事讲给大家听听。

2、古诗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情,把你记忆中的古诗背给同学听听。

3、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它的名字叫《游子吟》(生齐说,师板书。)

1、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诗。(出示诗文,一生朗读后,师范读,大家共同读三遍,同桌互相读一遍。)

4、知诗人。(投影出示选择题,初步了解诗人。然后请一名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最后教师补充。)

5、解诗题。(选择游子的意思,选择吟的意思,并让学生结合起来讲解诗题的意思)

6、晓诗意。(媒体出示几道选择题,简化理解的难度,教案《游子吟教学设计》。)

过渡语: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而独立思考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好方法。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A、学生自由的说。

B、集体评议,教师纠正错误,指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C、出示整首诗的意思让学生进行练习。

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8、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填空:

1、《游子吟》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本诗抒发了诗人之情.

2、诗中的两组叠字用的很好.“”两个字通过写缝衣服的动作,表现了慈母对游子的,“”贴切的写出了母亲心系游子的心情

3、两句诗描写了游子远行前的一幅场景两句诗体现了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和神态,,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儿女对母爱的感激之情表达的深挚,醇厚.

1、本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

2、请试着把游子吟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是百科学习的基础,没有语文知识的铺垫,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今天有幸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是教学以来的第一次尝试。通过《游子吟》的教学使我感觉到语文教学的乐趣与语文学习的艺术。在教学中我有如下的感悟,先反思如下:

一、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在本课教学中融知识性和能力性为一体,从生字的学习开始,到诗歌的背诵。完全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在自读、朗读、背诵中体验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学生能力自由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作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指路人,学生从预习到课堂上的学习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今天的课是一节学生实实在在的自我展示的课。这样的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从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是第一次教学语文学科,对知识的衔接和基础尝试的把握还不准,所以在教学当中关键点拨还不到位。这样就使有的知识点不能达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基本的拼读方法、基本的语法、基本的句型等。

这样既有助于我的课堂教学,又有助于我自身的语文素养。

游子吟课件 篇10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

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1)你认为在这首诗中,哪几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1-4句)说说你的理解,并告诉老师你是借助什么来理解的?(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意恐心里担心、害怕;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由于对儿女的爱牵动着她心,坚持到底,一定要为孩子缝制一件衣服。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就会油然地对这位母亲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请你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预案:一位慈祥的母亲、一位爱子如命的母亲、一位关心孩子的母亲)表达了她的一种怎样的感情?

(预案:把自己对儿女的爱心与关切全部融入了一针一线之中,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早日团圆;游子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颗母亲的爱心)

师述: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你能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前四句古诗吗?

师述: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假如你明天就要远行,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孟郊,穿着母亲为你连夜赶制的衣服你会怎样想?

(预案: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恩情不能报以万一,对母亲无限的热爱与崇敬,这是孟郊的心声。)是啊,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你再来读一读最后两句诗。(读出一种深情而感激的语气来。)

(1)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同学们,现在就以您的笔,写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板书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十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再听刚才的音乐,进入情境后,尝试书写)

(2)写好一段话,交流这段话。

1、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自己所写的文字,简要评价。

2、在课后可继续学习另外的一首古诗《游子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中都能有所进步,或有新的收获,我很中肯的给每个人以不同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帮助,朗读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培养学生想象练笔。

为了拓展学习,丰富古诗课堂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一个表现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片段。在这个环节里,我也关注了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写作的差异,对三个个别学生降低了练笔要求,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们的练笔落得更实。

但是由于教学中间“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使后边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部分学生没能完成写作,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笔后的交流。另外,教学中板书不及时,自身的教学基本功亟待提高。

喜欢《游子吟课件范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游子吟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