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十一篇

11-02

尊敬的用户,我们已经满足了您的需求,以下是相关信息:“《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我们会不断更新相关信息,请您持续关注。阅读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它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情操。读完一本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多样性。读后感是将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心得体会提炼出来的方式。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哲学,科学,艺术和许多其他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苏菲的世界》在运用悬疑**的构思方式讲述哲学思想。以“书中的书”的形式循序地展开一系列的故事,而此书的关键在于,书中的“书”的主人公,即苏菲和艾伯特是学哲学的,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只是少校笔下的人物时,决定“挣脱”少校的笔触,逃离书中的世界,来到真实的世界。而最终的结局可以说算是美好的,苏菲和艾伯特确实逃离了《苏菲的世界》的“世界”,来到现实生活。

然而,虽然如此,苏菲和艾伯特并非真正意义上地来到现实世界,他们只是从书中逃离出来的“精灵”,他们并不真实地存在,有血有肉地存在,他们作为“精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只是存在于书中,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永恒之乡”,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界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和一件事影响着现实世界。

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经典,而是幻想。而关键在于,其中穿插的哲学思想,正是这部**的血肉。

哲学思想的穿插大概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少校写的书《苏菲的世界》中的艾伯特写给苏菲的信;其二,是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第三,也是最后几章的内容,是少校和他的女儿席德之间的对话。通过大量的独白,系统地介绍哲学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作者(包括译者)所用的简单友好的语言(包括许多口语词)使读者或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哲学。

实际上,**的发展脉络是服务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因此,哲学可以思考。通过现实生活,我们可以思考哲学。问题是什么样的现象对应什么样的哲学,但外行很难解决。因此,本书的情节,发生在“席德的世界”和“苏菲的世界”中的故事都是借以思考哲学的现实生活。

我认为,如此巧妙的安排,与约斯坦·贾德曾经担任哲学教师的师是密不可分。

同时,作者用简单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也增加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趣。此外,在书的开头,还有写给索菲的信要交给席德,这就设置了悬念,让我们逐渐步入哲学的世界。

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阅数据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需要自己思考,那些哲学问题就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自由。

在阿尔伯特的指导下,索菲从哲学的发源地雅典开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她的文艺复兴知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腾堡的出版社它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和许多其他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在整个哲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哲学史和哲学家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综上所述,《苏菲的世界》很适合做哲学入门读物。

同时书中围绕哲学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困惑:谁才是上帝?

值得注意的是,索菲和阿尔伯特,席德和梅杰都是约斯坦·贾德的人物。在“苏菲的世界”里,少校是他们的上帝,少校的思想创造了“苏菲的世界”;然而在“席德及少校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德才是他们的上帝,是乔斯坦·贾德的思想创造了“席德的世界”。换句话说,对索菲、阿尔伯特、席德和少校来说,贾斯汀·贾德是上帝。

事实上,书中运用反讽的技巧(此书运用大量反讽的技巧,所谓反讽指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所写的**主角经常会有这样的话:“实在不能忍受了,下一章!”),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乔斯坦·贾德才是上帝。

通过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是少校笔下的人物(多么夸张的反讽),然而艾伯特说:“……说不定少校也是一本有关他和席德的书当中的一个影子。当然那本书也是有关我们(苏菲和艾伯特)两人的,因为我们是他们(席德和少校)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对我们(苏菲和艾伯特)而言,那位作者将是‘一个看不见的上帝’,虽然我们所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他而来的,但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有关他的任何事情。

我们是在那最里面的一个盒子里。”多么巧妙、直白和夸张的手法,然而在欣赏这个手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不是在某个上帝的故事里?我们只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角色吗?

读完整本书后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帮助我的教学和生活。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是啊,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2】

一部全景式的哲学史,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哲学史上划时代大师的主要思想娓娓道来。人为什么活着?我迄今看到最好的答案在这本书里: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大船.而我们每个人则是载满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是啊,每个人都像航行在宇宙大河中的小船,人类最终的终点,是永生还是毁灭,抑或其它,没有人知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航行好自己这一段,把它开到下一个港口,你留下的,可能是基因,可能是思想,可能是你发现的宇宙中新的规律,或者其它。这些,都最终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我们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里到岸上,从爬行到直立,直到今天主宰地球,与其它动物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累积,我们出生那天,父母就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和规律来教导我们,很多是他们都没遇见过的,从前人的经验中,从书本上获取的东西。而一个新生小狗,可能没有谁能传授任何的东西给它,它对世界的全部认识,来自于自身的经历和感知,导致整个族群陷入这种循环往复中。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能并不是谦虚,如果他的认知全部只能来自于自身的经历,他很难发现任何新的规律,因为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未知。在长河中,很多真理被颠覆了,真理可能都只是一个时间片段的,今天的真理,可能五百年后的人们看来只是迷信,就如一千年前的人们相信鬼神,一百年前信仰主义,今天,我们相信科学和维度。在长河中,我们都是盲人,过去人们摸到象鼻子,今天我们不仅摸到了鼻子,因为科学发展,我们还摸到了眼睛,但是,离真实的大象,我们还离的太远。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3】

智慧的世界

班级:姓名:学号:

你是谁?世界从**来?

一天,14岁的女孩索菲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如此神秘的信。与此同时,她还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的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利用自己的天赋和获得的知识来揭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比她想想的还要奇怪

在神秘导师阿尔伯特的指导下,索菲开始思考大师们一直在思考的根本问题。令人费解的函授课程继续进行,****也一次又一次地改变。阿尔伯特终于出现在她面前,开始教她哲学史。在阿尔伯特的指导下,索菲从哲学的发源地雅典开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她对文艺复兴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它涉及到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

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的世界逐渐扭曲,变得陌生和难以驾驭。最后,这本书以开放式结尾。阿尔伯特和索菲不知怎的逃离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

“读完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难说它是一部**还是一部教科书,必须承认,引导我继续向下读的动力,对于苏菲和席德身份命运安排的兴趣远大于对哲学的兴趣,哲学本身对于不太爱动脑思考且大部分时间纠结于生活本身的我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种兴趣,很多时候想要读一读哲学专业连入门书都算不上的《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并强迫自己读完后,脑子里还是没有框架。有段时间因为某本**的原因让我对疯子尼采产生了兴趣,并打算读一读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是对于书中的内容实在是无从下手,虽然早就知道哲学是门难懂的学问,但还是未曾想到竟是如此的晦涩!所以,这次我出于偷懒的想法选择了这本《苏菲的世界》。

在这次阅读后,在对于主角命运身份的兴趣了然后,不知不觉间收到了艾伯特导师关于哲学的教导,跟着苏菲一起思考和学习,脑中竟然隐隐地有了一个不算清晰的框架。倒是意外的收获。

读书,成果在书外,能够帮助自己的也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读书后的感悟。索菲终于冲破了上帝(艾伯特上校)所创造的世界,解开了停在那儿的船,这时她发出了一声叹息。”

我们喜欢仰望星空,也喜欢置身自然,因为当追索宇宙奥妙,体验自然之趣的时候,那个于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奔波行走的个体仿佛不复存在,平常的鸡毛蒜皮喜怒哀乐也不再纠结于心,时间得以延长,空间得以拓展,渺小的个体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尘埃,甚至连尘埃也算不上,个体进入了虚空和忘我,无忧无喜,无价值无意义;比起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个体的所有行为甚至连一点影响性也没有,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个体的力量连一粒沙子也不算,仅仅是时间轴线上的一个点,无长度无面积。很多人愿意进入这种无我的境界,因为在这种境界之下,个人虽然渺小,但仿佛融于宇宙当中,伴随着宇宙的分分合合,自然的沧海桑田,体验到的是汲汲于世俗红尘的所不能体验的宏大与心安,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个体也是从未有过的无畏无惧,再多的烦心与担忧仿佛都不值一提。

但这种感觉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是短暂的。当从宇宙自然中抽身而出,再次落到大地上,跌落红尘的时候,失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体验过上面的宏大与心安便直接投入到日常琐屑。

我为什么而来?我为何要奋斗?比起很多成功的人来,我为什么默默无闻?

人事繁琐、深陷工作与生活,何时才能去追逐真正的理想?而理想,又到底是什么?没有人会给你正确的答案。答案只有用我们的智慧才能找到。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是一种能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理论。索菲的世界是艺术与学术完美的结合,通过熟悉的载体向我们传递陌生的信息。

就像回到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育;就像置身于中世纪的城堡,在光明面前见证黑暗。文艺复兴的温暖阳光,正沉浸在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中。忘记世界的喧嚣,只有伟大的真理和艺术的魅力。

然后,频繁穿梭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仔细体验现代哲学的曙光。面临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连着串现代哲学的开山始祖,我们还不遑表达心里的崇拜之情,发蒙运动的前驱便闯进了汗青的大戏台。飞速完成的工业鞭策着汗青的车轮驶入了极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培养了更多的哲学伟人。

黑格尔和康德既继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又将法国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佛洛伊德的《梦的剖析》三位伟人、三部著作掀起了3个范畴的革命巨浪,开创了1个全新的世界。先辈们把一个又一个哲学问题留给后人,把传给后人的经典给了我们。

哲人用艺术的口气辅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传染魂灵。

为了解开世界历史之谜,这本书涉及了许多内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适当的引用和扩展。 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

内容广泛,但不乱。这本书有许多章节。每一节的标题都指出了本章内容的中心,或是深奥或巧妙;每一节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切分使阅读后更容易理解和理解。它所揭示的哲学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

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另外,作者很有才华,他采用了非常大胆的写作方法,如果写作不好,很可能会让人浑淆视听。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样的香蕉加上文字,钱在路上,明星电影等等?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

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

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也是一个活在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

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伯特编出来的。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按我看来也可以这么理解。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一样。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作者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

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

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

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

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

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贾德是担当者,而不是始笔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简直确是极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玄想的世界、钦迟的世界、感慨的世界。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识,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思故我在。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4】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支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罂粟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如此神秘的烛光。

我希望有这样一盏灯,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石头和碎石,指引通往幸福的方向,指引通往幸福的道路。我希望可以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根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理论中的头德,引导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让我更接近自我控制的目标。

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应该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这样的烛光,它是道德的勇气,也是智慧的胆略。

它是选择的意义所在。

在《苏菲的世界》故事的最后, 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并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丧失意义,她只是不甘心被他人摆布,希望能找回真正的“自我”,于是她选择从上校的书中逃离。“逃脱束缚,完全自我”就是苏菲的烛火,照出小女孩苏菲的选择。

在生活里,我们的幸福往往**于拥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人们追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或健壮的身体,都是为了可以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而我们的踌躇苦闷和犹豫不决也大多来自于选择的存在,有哲人说过“没有什么比犹豫不决更使人劳心费神毫无成效了”。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可杀敌也可自噬。术语叫做双刃剑,叫人爱恨交加。

选择之痛可能来自于贪婪,或来自于习惯,可能因为无知,也可能因为恐惧。但我认为其最终应该还是源自于信仰。犬儒学派坚信幸福并不依赖于那些转瞬即逝的外物,在亚历山大大帝和盛满阳光的木桶之间,选择毫无障碍。

斯多葛学派强调大自然不变的法则,偶然和抱怨不存在被选择的余地。作为“花园哲学家”的伊壁鸠鲁学派在享乐和受苦之间的选择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真正在选择面前狼狈不堪筋疲力尽的我想多半都是怀疑论者。

信仰是点燃烛火的木棒。就像那些很清楚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徒,对他们而言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是这种信仰本身给予了他们现世的安稳。由信仰转化而来的偶像成为他们选择的基准和选择的标准。是非判断决定着人生的充实和幸福。

杰罗姆说:我们的生命之岛被时间包围,被滚滚浓雾包围,我们无法透过它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远处汹涌的大海的声音。

在这个迷雾重重的世界里,来自四面八方的自由之风席卷而来,人们似乎被机会和选择所包围,每个人似乎都在周围感到无助和困惑。因为偶像的渐行渐远而信仰又尚未崛起,一片昏暗和混沌之中,手起刀落成为一个行将失落的江湖传说。人们在犹豫和犹豫。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不可改变的力量。真假是非很难衡量。

在《古兰经》的故事中,恶魔易比里斯成功地误导祖丹的后代几代人崇拜这尊雕像。人们向雕像致敬,祈求下雨,但不再崇拜他们唯一的上帝。阿丹的后代被他们的信仰所模糊,被选择的烛火所熄灭,通往幸福的道路被黑暗所笼罩。易卜里斯**的愿望将会实现。

我们还是在路上。风大,尘狂,迷人眼。是智慧唤醒沉睡的信心的时候了,是信心燃起智慧的火焰的时候了。点燃烛火,用选择的光芒照亮幸福路上的坎坷或平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5】

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相信这个问题是人们一致迷惑过的。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

事实上,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从书中得到答案。作者对此含糊其辞。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

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开始,在艾伯特为苏菲讲解自然派哲学家的时候,先谈到了神话故事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学家们产生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变的。

在这里,他们批判传统神话。这是否反映了神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后来,当他谈到笛卡尔时,他指出了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

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

二、上帝是存在的,

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声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所知到的一切都符合现实世界。这样,哲学服务于神学,而不是矛盾。

如果说神学是人的信仰属于唯心主义,科学是理性探索属于唯物主义,那么哲学是否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它们是相容的呢?哲学属于逻辑理性思维,科学的灵感**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

当然,无论人们如何看待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启示的方向,后有哲学思考的方向。理论上,哲学是从神学中衍生出来的。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毕竟我的理解不是很透彻。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当今社会虽然稳定,但缺乏哲学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

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的大人们更是***这个世界,***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人***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各派思想争鸣、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时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我们已经厌倦了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思维的光辉应该不时地从人们身上闪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永远消失。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它所揭示的哲学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

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人们逐渐的疲于思考,有时候即使自己有疑问,却不愿意思考,宁愿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却也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人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迫切需要一些精神食粮来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时候我在想哲学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当人们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时,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一些自然起源,和社会发展来扩充自己的眼界,我们不能被生活所驱使,而是应该主动享受生活。

最近,出现了很多邪教,比如**公,他们打着各种虚假的幌子骗取别人的钱。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明明显而易见的**却有人深信不疑。这难道是**太高明了吗?

不,但我们缺少精神食粮。当物质条件满足我们的生存时,我们也应该找到精神寄托,避免不必要的欺骗。

哲学这门学科恰恰可以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为我们解惑,让我们不再迷茫,我希望我可以更加透彻的认识哲学真正的内涵,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6】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索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穿越时空,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文艺复兴时期,他与那些有着辉煌思想、见证了又一次历史重演的伟大人物进行了精神对话。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索菲所到之处,处处凝聚着文明的精髓,散发着哲学的气息。

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

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

因此,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从未接触过哲学的人学习哲学的启蒙教材,它不如哲学殿堂。

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相信在每个人的心里曾经都会有过这样一个问号。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

事实上,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从书中得到答案。作者对此含糊其辞。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

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起初,当阿尔伯特向索菲解释自然学派的哲学家时,他首先谈到了童话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自然哲学家们产生了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维是不变的。

在这里,他们批判传统神话。这是否反映了神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后来又谈到笛卡尔的时候指出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

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

二、上帝是存在的,

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声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所知到的一切都符合现实世界。这样看来,哲学又是为神学服务的,而不是矛盾的。

如果说神学是人的信仰属于唯心主义,科学是理性探索属于唯物主义,那么哲学是否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它们是相容的呢?哲学属于逻辑理性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

当然,无论人们如何看待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启示的方向,后有哲学思考的方向。理论上,哲学是从神学中衍生出来的。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青少年们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缺乏哲学性的思考,大部分人似乎疲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世界,习惯了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就像过去的哲学家一样,挑战神学、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观念和勇气都消失了。

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百家争鸣、求知求真的时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安逸生活,不能厌倦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

哲学思维的光辉应该不时地从人们身上闪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永远消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7】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主人公是一位14岁的少女苏菲,好奇心是苏菲这个人物的灵魂,也是哲学的灵魂。“你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我是我”。而苏菲不一样,她认为这个答案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叫苏菲,是不是我不存在了呢?”好奇心一步步地指引她探索下去,探索人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和哲学大师一样思考那些根本问题。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好问的.苏菲,也不会有苏菲神奇的经历。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如此蓬勃发展的哲学。

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精神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对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人类的文明,“哲学”并不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理解的高深理论。以前我对哲学抱着望尘莫及的想法,现在才发现其实我从来都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不完全的见解,这本书我虽然理解和感悟不是很透,但是我相信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认真感悟生活,就能理解哲学。我相信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学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8】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内容摘要]作者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担任高中哲学老师多年,1991年出版了《苏菲的世界》,引起了哲学界的关注,他的著作使读者能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而不觉得厌烦。以下是其的简介:

一天,14岁的女孩索菲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同时,索菲收到了一些非常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在她眼里就像一个粉丝团。苏菲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迷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

[关键词] 苏菲艾伯特汉密士席德乔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

正文:当《苏菲的世界》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解读西方哲学史。由一张小字条“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她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导下,那个叫苏菲的十四岁小女孩开始了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的根本思想。哲学课是一门使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哲学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论性。因此,理解起来很费力然而本书作者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书信方式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使读者尤其是对哲学造诣较低者更容易深入其中,让人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游历新的认知。

之前我对哲学不是很感兴趣总觉得“物质,意识”“永恒,变化”没什么好研究思考的,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看了《苏菲的世界》深感之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可笑。带着成为“哲学家”的必备条件之一——好奇心才看了一下,略有所获,但还是很肤浅。今后或许再读,或者领会至此。

因为后者并不是说我放弃了对智慧的热爱,而是一种空谈。

一 、作者为何把主人公确定为“苏菲,一个十四岁的少女”

主人公苏菲十四岁这就赋予她拥有现阶段年龄的好奇心,她的世界还是一张白纸,还是有自己对世界,对大自然,对未知的探索权力。“苏菲是智慧的代名词”,哲学则是追求最高智慧,所以苏菲是哲学的代表是最贴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像书里面的“大人们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小时候的天真以及好奇,接着在社会群里习惯了周遭的一切。

在《苏菲的世界》里作者并不是一味的讲道理写书信而是让其中都有各自真实的主题。书信里的每字都有超强的吸附力,所以拥有稚嫩的心,无畏的向往,还有她那所谓孩子性的期待深深的迷上了哲学的一切。她以一个小女孩的心了解哲学世界。她不仅在伟大的理论中游荡。她用自己女孩的梦想认识了未知的飞行世界。

就像书里“关于小白兔,就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从索菲与母亲的对话和她与无名氏的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一颗渴望更多东西的心,如果有的话,会等待更多真实的东西。

作者给我们的想象是主动的,索菲并不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所谓的宏大真理。孩子们在正确的引导下,正逐渐走向自己的乐园,而作者的画笔就是以故事的形式将哲学结合起来,让读者不会感到枯燥,而是生动活泼、有趣。

2、 索菲的经历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智慧常常受到后天的影响

从索菲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发展并不是一步步接受大自然赐予的智慧。一片纯净的白纸就这样被无情的“玷污”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想象:要是一个散文家的来信,苏菲或许就对散文感兴趣了;要是一位物理学家来的信,苏菲或许就对物理感兴趣了。

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孩子的发展要靠前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引导,家户喻晓的《伤仲永》的故事深深的在每个人的心理扎根了,我们感叹于他天赋的丢失,感叹于环境予他的伤害。所以索菲对席德和阿尔伯特的好奇源于她那少女般的心。她的好奇心使她进入了哲学的世界,这是后天的指导。

如果她没有受到这封神秘的信,如果她对心中的问题不感兴趣,她以后真的会有一系列神奇的经厉吗?苏菲的神奇经历也逐渐的融入了我的思想。“哲学”在我的字典里是深奥的,不可理喻的,甚至是有点怪诞,但是在《苏菲的世界》我的思绪因她涌动,不曾想过的问题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竟然全部动摇了,我的意识不再是简单对这个世界的感性认识了,模糊带了点理性。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

3、哲学与生活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哲学,但他没有找到。就像我们会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一些东西,或者我们在整理东西时时不时运用到亚里斯多德的分类法,使东西看起来井然有序。从出生的不懂到现在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社会环境、知识教育、人际关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引导着我们走向大众。08年的金融风暴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造成,还是人性的贪欲抑或其他?

当华尔街**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聚集人类最高智慧的地方竟然面临着恐慌,股票大跌,投机不成,就业率急剧下降,裁员大幅度增加,物价却拼命的**…… 这些表面的现象蕴含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将席卷全球,人类将再一次陷入危机。历史上的九大经济危机:荷兰郁金香,1720年南海泡沫(南海伦敦公司倒闭),1837年恐慌(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华尔街大崩溃,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比索率狂跌,股票价格瀑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泰国宣布放弃固定的汇率制,实行浮动的汇率制),接下来的就是这次的次级贷危机,从这九大危机中我们不免想到每次危机与银行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掌握了具有流通作用的货币,因人性的贪欲他们从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将会造成怎么样的结果。

每一次经济危机不仅发生在一个地区,而且发生在整个世界。当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各国之间相互影响。这就是哲学里的普遍联系原理。经济现象包含着哲学的相关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阐述了一系列的相关思想。

四、感悟

在浩瀚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探索者,哲学只是我们探索道路的一盏明灯:它不只是你要去哪里,而是让你用灵魂的眼睛去寻找;它不限制你的思想,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步骤去探索哲学只是一个过程,哲学没有结果。

在平凡的生活中探索科学,在刻苦的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索菲在阿尔伯特创造的神奇世界中探索世界奥秘和哲学史一样。也许这种源于好奇心的探索精神是人类所固有的,正是这种天性是人们不断地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与生活能力一样不可或缺。

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因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社会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

这就是她的探索。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苏菲证明了这一点:我想,我就是。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

真正的哲学是理性的、公正的评价,是消除偏见、迷信和习俗的思维,是深思熟虑的判断,是追求真理、知识和美德的坚持。

这正是世间哲学家存在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收获,而是精神上的进步。哲学家们总是试图回避那些没有永恒价值的庸俗和热点话题,试图吸引人们对永恒的“真”、“善”、“美”的关注。

在真善美中,哲学将永远矗立。

参考文献:

1、《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

2、电影《苏菲的世界》

3、相关博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9】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

”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的文艺复兴知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腾堡的出版社它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和许多其他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完它,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还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

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的荒谬性,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可能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哲学我以前从未涉足,总以为它深不可测,难以理会,当我开始思考和接受,我的想法也随这个玄妙的故事开始变化和深入。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就像和我一样的女孩,每当我思考,就宛如进入了苏菲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0】

古人云“凤凰引火自焚换来新生,我舍弃过去换来崭新的生活。”千年轮回,道不出我的惆怅,若有一场大火,宁自投燃鬓,不自懊怨,定是焚书坑儒那场蓝色的火焰,雨浇不尽,风吹不去。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世界。它给予你的是一种思考人生的哲学。我爱它,又想弃之于它,因为我想要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本书至今已经温读两遍。第一遍,尚且年幼,悟不尽内涵;第二遍,虽称不及成熟,却也拥有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观。

我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的存在而存在;不知道为何要提笔写下下文;可能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感觉吧。是的,我在寻找。

独自热忱着一腔热情,独自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因为”,但是拥有无数个“可能”。用一百个设想去假设,用一千次尝试去实现,用一万次寻找去发现——

“我”为何而存在。

走过了一片片土地,去寻找另外的自己。在落日余晖中聆听禅房的钟声;在海下七、八米的地方飘浮寻觅海洋的心跳;在台湾小镇骑自行车漫步林间听树与风的歌。在巴黎街头,在威尼斯小巷,在丽江古街,在泰山古寺,渴望在下个街角,遇见可爱的“你”,帅气的“他”,未知的“我”。

从每个人的眼睛中,去寻找。我看到了明亮的眼睛,深邃的眼睛,低沉的眼睛,颓废的,无奈的,朦胧的,渴望救赎的;我发现了好多的“我”,快乐,悲伤,冷淡,亲切,残忍,善良,成功,失败,然后我一次次的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像表盘上的表针,看着时间流逝,又不知爱惜,就如你不知道你为何而来。好在,现在,您还年轻,可以让我走到你背后,轻轻拍拍你的.肩头说:

“嗨,朋友,趁着年轻,出去走走,看看,认识认识自己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我从不相信“命运是上帝安排的”这类的“鬼话”,那都是一些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的自圆其说。我只相信一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生的悲哀在于沉溺于过去的尘埃,模糊着当下的足迹,丢弃了攀高的阶梯。”

你问我,找到了吗?

可能还没有,但至少,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你说:我是谢小天,我为自己来,也为自己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1】

对我来说,大概属于被书名误导了很久的书。

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籍来说,真的是非常棒了,大体上可以算是趣味版的西方哲学简史,在哲学的论述之外,苏菲的故事还是蛮吸引人的,你得不断的想苏菲和艾伯特怎样从那无所不在的少校手里逃脱,少校又是怎样一个邪恶之人,可结果是少校只是一个和蔼的父亲,为女儿准备十五岁的生日礼物——《苏菲的世界》,就像他说的一本适合十五岁小孩看的哲学书籍。至于苏菲和艾伯特如何逃脱的倒是语焉不详,但他们最终逃脱,身处于一个永恒的世界,假如可以解读的话,那也属于苏菲的世界,或者说是书籍,文字,文化传承的一个精神世界,书籍文字由一人之手,流入千百万人之心,从古至今而绵延不绝。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创造的这个精神世界永恒不朽,上帝也浮沉其间。

很喜欢这一版的封面,这让我想起一首小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的时候一直为哲学的发展,其间哲人的思索而倾倒,我想一个好的哲学家肯定能成为一个好的神棍,不知不觉就着了道,实在汗颜。偶尔也希望真有上帝存在,可以解决哲学提出的所有问题,但,转念一想,可能上帝不在的原因之一是哲学的出现。上帝:啊?你说了个啥?

假设所有人都很理性,那其实周围没那么多糟心事的,可人又不是机器,我为人类的理性喝彩,又为其感性所触动,苏菲看到少校一家其乐融融,而心中微苦,分不清到底谁在谁的书中,书中的波澜壮阔,爱恨情长,有时真不如平淡真实生活中的二三事,每个人都是自己平凡生活里的英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