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直线教案范文13篇

11-02

每位教师上课前都需要精心策划教案和制作课件。现在又到了教师开始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是建立教学框架的重要工具,必须认真书写。那么,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算是好的呢?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了关于"教案课件制作的技巧"的相关内容,如果您想更深入了解这个话题,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画直线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会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描述判定定理,能进行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知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降维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平行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探究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进行描述,并思考该如何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根据定义,只需判定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即可。进一步思考,直线无限伸长,平面无限延展,无法保证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直观感知:教室门扇的两条侧边是平行的,当门扇绕着门轴转动时,观察门扇转动的外侧边和门框所在平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书本继续探究。将书本平放在桌面上,翻动书的封面,观察封面外侧边缘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在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同桌两人交流讨论: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内多少条直线平行?如果这条直线平行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一定与这个平面平行?

画直线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角的形成。

4、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知线段的基础上编排的,共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让学生观察、复习线段的特点,引出射线和直线。并进一步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对直线和射线的认识。第三个层次,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一)1、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有两个端点)

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2、画一画:

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

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

二、反馈汇报、学习新知。

1、(1) 投影展示"直线"

a、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没有端点)

b、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直线。(板书:直线)

c、你会画直线吗?介绍一下你的直线。和老师的直线比比看,你发现什么?(无限长)

(2) 投影展示"射线"

a、这条线与线段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b、说明"射线"的概念。

c、你会画"射线"吗?(自由画,一生板演),介绍射线。

反馈:讲评画法。先定点然后引出一条线。(再画一条巩固)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自由说一说)

(4)小结:大家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射线。

2、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比较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表格: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3、练习四

(1) p39/1(判断各图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

(2)过一点画射线。

如果给你一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

a、先定点,(30秒画射线比赛)

b、汇报。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画吗?

c、电脑演示无数条。

d、公共端点的认识。

(二)角的认识:

1、 观察有公共端点的许多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自由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逐步减少射线的条数。)板书:角

2、探索角的秘密。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2)角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用你刚才画的角,同桌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角的符号介绍,书写并与小于号比较。你画的角怎么表示?

5、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说说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

6、角的大小

学生先找到规律,则边玩边验证。

活动角介绍,玩活动角

a、个人玩摆大小不同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叉开大小有关)

b、同桌玩一人拉一角,另一个同学拉出一个比他大的角。(进一步感知)

c、验证: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d、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差异很大的角,哪一个角大?(观察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相近的角,哪一个角大?(重叠法,分两步进行,注意让学生讨论概括方法。)

比一比三角板上角的大小,并说给同桌听。

e、出示一组大小相同,边长短不同的角。哪一个角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深化主题

1、线段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

2、一条射线长3厘米。………………………………………… ( )

3、小明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直线。…………………………… ( )

4、小冬用一个能放大10倍的放大镜去看一个角,结果这个角的大小放大了10倍。…………………………………………………………………( )

5、数角:39页2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附: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名 称

图 形

联 系

区 别

线段

都是直的

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画直线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能够根据其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教学难点】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并顺势提问:能否通过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二)探索新知

画直线教案 篇4

1、一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则在下图所示的运动图像中表明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的是( )

2.一物体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5t+5t2(t以秒为单位,x以米为单位),则 ( )

A.该物体的初速度是2.5 m/s B.该物体的初速度是10 m/s

C.该物体的加速度是10 m/s2 D.该物体的加速度是5 m/s2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s末的速度是6m/s,第2s末的速度是8m/s,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C.任何1s内的速度变化都是2m/s D.第1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

4、火车由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min内行驶了540m,则它在最初的10s内的位移是( )

5、质点在直线A、B、C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3 s到达B点时速度是14 m/s,再经过4 s达到C点,则它达到C点时的速度

是______m/s.

6、汽车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运动,则汽车5s内通过的位移为________m 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第2s内的位移是________m。

7、火车从甲站出发做加速度为 a 的匀加速运动,过乙站后改为沿原方向以a/3 的加速度匀减速行驶,到丙站刚好停住。已知甲、丙两地相距24 k m ,火车共运行了 24min ,则甲、乙两地的距离是____ k m ,火车经过乙站时的速度为____ km / min 。

8、以 v = 10 m / 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第 2 s 末关闭发动机,第 3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9 m / s ,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 m / s2 。汽车10 s 内

的位移是____ m 。

9、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图为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计数点,用米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

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即时速度大小v4=________m/s,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

10、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

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如下图所示,0、1、2、3……是选用的计数点,每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3个打出的点没有在图上标出。图中还画出了某次实验将米尺靠在纸带上进行测量的情况,读出图中所给的测量点的读数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m/s(取二位有效数字)。

图线,根据图线填空。

(1)在0 s-40s内汽车做_____运动;加速度是_____。

(2)在40 s-120 s内汽车做______运动;加速度是______

______;发生的位移是_____。

(4)由图中得到汽车从A点开始到速度大小为10 m/s 时所需的时间是_____。

12、一光滑斜面坡长为l0m,有一小球以l0m/s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向上运动,刚好能到达最高点,试求: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及运动的时间。

13、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6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3 m,求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14、一滑块自静止开始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5s末的速度为6m/s,求:(1)第4s末的速度(2)运动后7s内的位移(3)第7s内的位移.

15、从离地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2 ,求:(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16、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s,求物体下落 H高所用的总时间T和高度H是多少?取g=9.8m/s2 ,空气阻力不计

.

画直线教案 篇5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画直线教案 篇6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判定定理以及初步应用。其中,线面平行的定义是线面平行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平行的判定充分体现了线线平行和线面平行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平行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平行和面面平行的纽带!(可用箭头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大量实例、图片的观察感知,概括线面平行的定义对实例,模型的分析猜想,实验发现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

课前安排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线面平行的实例,上网查阅有关线面平行的图片、资料,然后网上师生交流,从中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平行的方法,前一节又刚刚学过在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空间概念的建立有一定基础,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本课。

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线面平行的定义比较抽象,要让学生体会“与平面无公共点”有一定困难,线面平行的判定的发现有一定隐蔽性,所以我确定本节的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容量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在构建线面平行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进行定理的初步运用,灵活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将安排在下一节课。

故而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方面:通过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线面平行的定义,正确理解线面平行的定义;

能力方面: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方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环节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分三步:

针对同学们找的大量图片资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线面平行的实例提出思考问题: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

3.归纳线面平行的定义,介绍相关概念(直线与平面三种位置关系),并要求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

这一环节深化本节基础,线面平行的定义较抽象,使学生从线面平行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是本环节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学生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最后通过辨析讨论,加紧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关键所在,分三步:

问题1.长方体中,上底面的棱与下底面的关系?你认为保证上底面棱和下底面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如何把灯管挂平(平行于天花板)?

问题3.由上述两实例,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的方法吗?

《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注重合情推理,因而安排学生课前自己预先了解证法即可(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求不同证明方法),课上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增设动态演示模拟实验,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

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加以公理的支撑,便可确认定理。

判断正误:如果a,b是两条直线,并且a平行于b,,那么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平面

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呢?学生总结定理中需注意问题(三要素)a在平面内,b在平面外,a平行于b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此题可以帮助学生由线面的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

教师给出问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线面平行的方法?

2.证明线面平行时,注意哪些问题?

3.本节你还有哪些问题?

侧重三点:

(2)说明本课蕴含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

通过小结使本节课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的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第三题: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MN是PC和AC上的点,过MN作平面平行于BC,画出这个平面与其他各面的交线,并说明画法理由

此题为学有余力同学安排,这样就使不同程度学生都有所收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中时刻注意素质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体验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主动探究,防止教师为赶进度,赶时间用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思路,强加到学生身上,弱化学生本身强烈的求知欲,切忌,切记!

画直线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完成想一想

(1)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A、B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AB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五)、认识角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2、你想象得出这个图形吗?(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角: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

4、角是怎样组成的?

5、画角时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6、学生练习画角(指导学生画不同方向的角)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画直线教案 篇8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请看。( 引导学生看TV)

师:电线、电话线、电视天线、广播线、电话机的话绳、跳绳的绳子,写字的时候铅笔尖移动会画出各种各样的线。

(1) 闪烁的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

(2) 现在闪烁的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呢?

2、TV显示:两团毛线中间是一条曲线,能不能把它变成一条直线呢?(把线拉紧,就成一条直线)

3、假设线球的线是无限长的(画面闪动,消失线球),这样就形成一条直线。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它的长度和有关知识。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结合TV画面),那么它有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直线没有头无法量,我们就说直线是无限长的。

二、认识线段和射线。

的概念并齐读一遍。

(3) 看TV,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一端端点去掉,这一端就可怎样?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种新的线,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做射线。

(4)仔细观察射线并和线段进行比较后思考:

射线有几个端点?

它的长度是不是固定的?

能否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谁来举一些例子?

小结: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 (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打开课本92页仔细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以下几个思考题。(幻灯显示)

直线有什么特点?

什么叫线段?

射线有什么特点?

(7) 同学们不仅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这里有一条线段,要知道它的长度,该怎么测量?(TV显示)结合TV教师讲解:把线段的一个端点 A对准直尺0刻度线,读出另一个端点B所对直尺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TV显示度量的过程并标出3.8CM)

2、会量吗?请一个同学在幻灯下量线段的长度,并说出是怎么量的以及该线段的长度。

3、打开课本93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量线段的长度把它填在书上。汇报度量结果。

4、同学们已经会度量线段的长度,现在老师要同学画一条3.5CM长的线段,会不会画?你准备怎样画?

5、结合计算机讲解画线段的方法:

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上点一点;

根据要画的长度,对准相应的刻度画一点;

沿着直尺的边把两点联结起来。

6、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5CM长的线段,巩固画线段的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而且还会度量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你是否真掌握。

一条直线长12CM。----------(      )

直线比射线长。-----------(      )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两个端点之间可连成一条直线。----(      )

2、看屏幕,下面图形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

 学生自由数线段各抒己见。

 教给学生数线段的方法(结合TV闪动变化)。

线段有几条?CD一条。一共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闪AD、BC)

方法二: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AB、BC、CD三条。

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AC、BD共两条。

线段上有两个分点的线段有AD一条。

发展: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两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就有

条线段;那么有四条、五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又有几条线段呢?课后好好动动脑筋想一想。

五、总结:

同学们刚才都学得非常好,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1)画一条5.3CM的线段。

画直线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过程:

一、初次接触三种线,进行两次分类。

1、师:同学们,这里有8条线,你能把它们分成2类吗?

2、同学们很会观察,左边这类线有什么特点?右边呢?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左边这一类直直的线。

4、这6条直直的线,你能把它们再进行分类吗?

5、这三类线,分别叫做线段、直线、射线,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讨论。

6、哪种线可以测量?师板书。

7、揭示课题,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二、认识射线,直线、射线。

1、合作:用手中的工具剪出整厘米数的线段。生展示。

3、你会画线段吗?课件演示方法。

师:请你把这条剪出来的线段的长度画在学习单上。

4、生活中还有很多线段、直线和射线,你能找出来吗?生举例。

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图片。

5、我们认识了三种线,现在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它们的特点完成以下判断。

三、再认识。

1、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这里有五条路,哪条路最短呢?

2、讨论: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3、画线:经过A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A、B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4、练习: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5、猜谜语。

画直线教案 篇10

直线与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用坐标法研究平面上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图形――直线。学习本章,既能为进一步学习解析几何的圆、圆锥曲线、线性规划、以及导数、微分等做好知识上的必要准备,又能为今后灵活运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概念和斜率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用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核心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它既是直线斜率概念的深化和简单应用,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根据两条直线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体现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这是贯穿于本节乃至本章内容始终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本质还是数形结合。因此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

2、学情分析: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已学习过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几何判断方法并不陌生,并且具备了一些初步推理能力。但用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首次接触会感到不习惯。按说要学好本节内容,学生还需具备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但此前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诱导公式的认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因而要导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斜率条件,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探究两条直线斜率与两条直线垂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2、体验、经历用斜率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与方法,通过两条直线斜率之间的关系解释几何含义即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感受坐标法对沟通代数与几何、数与形之间联系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结构设计:

本节课从总体上讲是一节原理及简单的应用教学,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高中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愉快而有效的多边互动。结合本节课知识的逻辑关系,我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本节课的教学:

即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和抽象得出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条件。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巩固判定条件,接着通过拓展提升,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判定条件的理解,最后通过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的设计如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制作高效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其一,在探索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条件时,利用几何画板展示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加深学生对判定条件的理解。其二,改变相关内容的呈现方式,节约课时,增加课堂容量。

2、设计科学合理的板书:为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时将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如:

画直线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经历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能自然理解倾斜角的概念。

②通过对坡角、坡度概念回顾,经过教学使学生能把此知识迁移到直线的斜率中,并理解斜率的定义。

③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坐标公式。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抽象概括能力,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②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斜率概念的学习和过两点斜率公式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水上乐园的滑梯这情境,向学生设问

坐哪个滑梯更刺激,速度更快?为什么?(学生回答)

滑梯的陡峭与平缓反映滑梯的倾斜程度,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反映直线倾斜程度的两个几何量——倾斜角与斜率,从而揭示课题。

问题情境,形成概念

问题1、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P、Q可作什么图形?唯一吗?只经过其中一点(如点P)可作多少条直线?若只想确定其中的一条直线,除了再用一点外,还有其他方法吗?还需要增加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

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确定直线位置可有两种方式

(1)已知直线上两点

(2)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

问题2、过点P与x轴形成角的直线有几条?

(学生可能答一条或两条,投影演示结果)如何区分这两条直线呢?(学生可能想到还需要确定一个角)。

为什么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不能唯一确定一条直线?选择哪个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就能确定坐标系下的一条直线呢?

(引导学生选取哪个角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可分别确定这两条直线)

经历了这个角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这个角(倾斜角的定义)。

师生互动,新课探究

1、倾斜角的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把轴(正方向)按逆时针方向绕着交点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所成的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倾斜角定义。

问题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P的直线,按倾斜角分,可分为几类?(让学生试着画)

学生容易忽略与轴平行的直线,补出图(4),问倾斜角在哪儿?

如何规定?(当直线与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0)数形结合,得出倾斜角的范围是[0,180)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倾斜角

(倾斜角是从“形”的角度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直线的倾斜程度)。

回顾旧知,迁移应用

(1)对于生活中斜坡,我们是用什么量刻画它的倾斜程度?

(坡角与坡度)

(2)坡度定义是什么?

(3)坡度随坡角变化如何变化?当坡角=90与0时坡度又分别是什么?

斜坡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

坡角直线的倾斜角m.YjS21.cOm

坡度直线的斜率。

左图中倾斜角为锐角,图中横坐标x从0到1增加一个单位,纵坐标y从0增加到k(k>0),我们称k为这条直线的斜率。,右图中倾斜角为钝角,在以后学习中可知,直线斜率也可用倾斜角的正切值表示。

2、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其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即

问题4、当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时,如何求它的斜率?

倾斜角为钝角的斜率,可转化到其补角来求

如:倾斜角,则斜率

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问题5、当倾斜角变化时,斜率k如何变化?(动画演示)

新知演练及时反馈

例1、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D、F)

A、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

B、直线的倾斜角越大,斜率也越大

C、平行于x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0或π

D、直线斜率的范围是R

E、两直线的倾斜角相等,它们的斜率也相等

F、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它们的倾斜角也相等

尝试推导,深化认识

两点一条直线直线倾斜角直线斜率

问题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且x1x2,怎样用P1、P2的坐标来表示直线斜率k?

解:设直线P1P2倾斜角为(90),过点P1作轴的平行线,过点P2作轴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Q,则点Q为(x2,y1)

(1)当为锐角时,

设x=,y=

=

(2)当为钝角时,(设=),

设x=,y=

(可让学生分组推导)

综上,无论为锐角或钝角,都有,即

思考:

1、当直线垂直于x轴或y轴时,上述结论适用吗?

2、斜率公式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新知演练及时反馈:

例2.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1)A(3,2),B(-4,1)

(2)A(3,2),B(4,1)

(3)A(3,2),B(3,-1)

(4)A(3,2),B(-4,2)

小结全课,概括升华

1、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1)两者都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两个量,一个从形方面,一个从数方面。

(2)倾斜角取值范围

2、求斜率的方法:k=tanα,

3、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板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倾斜角的定义

范围[0,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法

为锐角时:()

为钝角时:

②坐标法

布置作业

画直线教案 篇12

下面,我将分别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如图)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中,学生将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过程展开学习,对大量图片、实例的观察感知,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对实例、模型的分析猜想、折纸实验,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将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更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安排在选修系列2中进行,这样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课前先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图片资料,然后在网上师生进行交流,从中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学习本课前,学生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基础,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容量,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在构建线面垂直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进行定理的初步运用,灵活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将安排在下节课。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注重直觉思维。”基于此,本课是概念、定理的新授课,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结构。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投影展示多幅图片,使学生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的定义。为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操作确认并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模拟折纸试验,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学生自备学具:

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一小段铁丝和三角板,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理解。

3.设计科学合理的板书:

为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时将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如:

本环节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分三步进行:

②观察实例:学生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

①学生画图:将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②提出问题: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学生讨论并交流)

③动画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重点让学生体会直线与平面内不过垂足的直线也垂直。

④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介绍相关概念,并要求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

判断正误:

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②若a⊥α,bα,则a⊥b。(学生利用铁丝和三角板进行演示,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基础。线面垂直定义比较抽象,若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从“线面垂直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是本环节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最后,通过辨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分三步进行:

问题①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BB1与底面ABCD垂直,观察BB1与底面ABCD内直线AB、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由此你认为保证BB1⊥底面ABCD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②如何将一张长方形贺卡直立于桌面?

问题③由上述两个实例,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学生提出猜想: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折纸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进行观察并思考:

问题④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问题⑤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发生变化吗?(即AD⊥CD,AD⊥BD还成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折纸可能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从而发现垂直的条件—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动态演示模拟试验,根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和实验中的感知进行合情推理,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要求学生画图,用符号语言表示。

问题⑥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吗?

由于两条平行直线也确定一个平面,这个问题是学生会问到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模型(三角板)来确认,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进一步明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缺一不可!

在本环节中,借助学生最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和生活中最简单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学生的思维顺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由于《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注重合情推理。因而,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为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结论,还增设了动态演示模拟试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公理的支撑,便可以确认定理。

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教训有时比经验更深刻,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补充了练习(1)和练习(2)做铺垫。学生先尝试去做并板演,师生共同评析,帮助学生明确运用定理时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练习(3)使学生对线面垂直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展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给出判断线面垂直的一种间接方法,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供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题可机动处理。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2)在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本环节侧重三点:(1)以知识结构图归纳出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如图);(2)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3)鼓励学生反思,大胆质疑。

通过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的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1)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 求证:PO⊥平面ABCD

(3)探究:如图,PA⊥⊙O所在平面,AB是⊙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认为三棱锥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四棱锥呢?

为作好铺垫,补充第(1)题直接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的,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第(3)题还为下节课灵活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中,着重观察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动态演示能否顺利得到结论,若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可再多举实例,放慢节奏。

(2)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中,着重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进行恰当引导。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帮助与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出现意想不到的表现和独特想法,教师先给予鼓励,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恰当的启发方式,使其认知活动顺利进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几何作图不够直观、符号语言表述不清、推理论证不够严密等。教师及时纠正,并作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画直线教案 篇13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了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概念;认识垂线、垂足;认识平行线。

2、思维与发展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平行关系,认识两线垂直、平行。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对这一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我先来说说第一个教学环节:

电脑显示一条直线,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然后课件演示直线相对无限延长的特点。

好,今天咱们继续研究直线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用手摸一摸这个平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平面变大,再变大,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先想象,然后睁开眼睛把想象的两条直线画在纸上。

(这一环节,由旧引新,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接着展示不同的分类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图形的位置,并说明两条直线交叉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引导“快要相交”那一类的情况,通过交流让学生达成共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可以分成“相交”和“不相交”两类。(板书:相交、不相交)

那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交点(板书)象这样的交点有几个?(板书:1个)

(这里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先认识互相垂直:根据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谁比较特殊?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出相交成直角的图形,问:你怎么知道它是一个直角?引导学生用直角来验证,做上直角的标记。(板书:直角标记)然后指着图说,象这样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上又叫互相垂直。(板书:互相垂直)谁能看着图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里出示课件)

你能动手写一写吗?写完让学生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定义,让学生齐读一下。接着再介绍垂足。用红点表示出来。

紧接着课件出示:(画直线a和直线b,再擦掉直线b)请学生仔细看。现在能说a是垂线吗?(学生会说:不能)(再变回两条直线)现在我们就可以说a和b互相垂直,a是b的垂线,b是a的垂线。谁也能象老师这样说一说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接着认识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三组不同方向的平行线,数学书上把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做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吗?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定义,学生齐读。

问: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问出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老师就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盒子,盒子的两个异面上画直线,让学生观察,理解只有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是平行线。

紧接着揭示课题:刚才我们研究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

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

第一题: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检验一下。

(这里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平行、垂直的理解,渗透几何知识中平行线判定方法。)

第二题: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在运动场上找一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出示这个长方形和三角形,请找出平行与垂直。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加强对本课概念的认识,同时能运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表述以前的问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具体的图形中线的位置关系。)

最后电脑演示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

同学们,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就会发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能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总之,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画直线教案范文13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直线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