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5篇

11-03

在写作品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呢?读完作者的作品后,不禁让人感到情感上的共鸣。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对人类心灵的陶冶和启迪,本文专注于以“论语读后感”为主题的相关内容。

论语读后感(篇1)

3s《论语》读后感

【摘要】《论语》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发现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在心里暗下决心,对照论语做一个堂堂正正、学习得法、教学有法的人。

【关键词】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

《论语》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内容很广泛。孔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论语》,看后对《论语》又有了一份新的认识。

2000多前的论语今天依然适用于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得不佩服!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身为人师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我认为学生把《论语》中讲到的学习方法了解了不无裨益,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习的态度:《论语》主张“学而不厌”。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了一点东西就感到满足了,就不想也不愿再学了。

就拿我现在任教的艺术班来说吧,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生,自认为有两个艺术细胞,每天以此为骄傲,总觉得自己特殊,把自己划为“特区”,每天都拿自己的这一点来说事,哪有“学而不厌”呢?孔子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

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还是以我班为例,他们没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才会这样,孔子的这些话他们不是不会背,只是死背下来了,没有去真正理解他的含义,从来没让这些语言真正走进自己的心理,看来也要让他们重读《论语》了。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的重要。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要用最佳的时间去学习他。

“默而识之”,强调了记的重要性。所以现在的高考中考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是太正确不过的了。“温故而知新”,强调了“温习”的重要性,2000多年就提出了“温故”才能“知新”或者说“温故”就能“知新”。

本文提出了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巩固、学习、再巩固、再学习,知识才能不断地发展。我们不得不敬佩孔子。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和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我现在正在为我班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而感到苦恼。现在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上存在着矛盾。专业课高考时间为每年1月,单考时间为3月。文化高考时间是6月份。

每年的常规做法是10月份停止文化课,只修专业课。第二年,学生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文化课,所以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但我班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每天只知道急,结果象猴子掰玉米一样,结果没有收获。

学习的目的:《论语》主张“学以致用”。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我又想结合我班学生发一点感慨,这里我先讲一个小故事:“丁丁爸有一本围棋入门书,前几天找了出来,象交传家宝一样对丁丁说:“这本书就送给你了。

”丁丁拿到后如获至宝,这几天一有空就坐在沙发上翻看,还时不时指着上面的图对丁丁爸说,你看,这是一个真眼;你看,这是老虎口吧。这天吃完晚饭,丁丁照例又把棋盘摆起来和丁丁爸下起了吃子棋(谁先吃掉对方的棋就算赢)。走了几个回合,该丁丁走了,他却突然离开板凳,正想批评他又三心二意,忽然看到他把围棋书拿了过来,翻开了书,有模有样的看了看,还点了点头:

“嗯,就下这!”说完,合上书往屁股下一塞,拿起白子落在棋盘上。这一幕看的丁丁爸目瞪口呆,难道我们今天走的这几步棋和书上的有相同的吗?

就算有,你这小子也不会看懂啊。心里想着,丁丁爸随手也走了一步。丁丁又该下棋了。丁丁从屁股底下把书拿出来,又打开了

嗯,就在这下。”这下,丁丁爸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丁丁却一本正经的说:

“笑什么笑,我就要看一下书下一步棋。”说完,又把书塞到了屁股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象这样死板。

要真正学会“学以致用”。我班学生现在就象这样死板,该咋办?

孔子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百世流芳。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

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这正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要认真研习的,只有我们知了,懂了,再把这些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达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卑之无胜高论,其实学习《论语》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论语》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发现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在心里暗下决心,对照论语做一个堂堂正正、学习得法、教学有法的人。

论语读后感(篇2)

三年六班陈紫茸妈妈

今天,我读了《论语》第九章的一则论语。读完后,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从来没有天生的天才,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也?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意思是,太宰问子贡道:“孔夫子是圣人吧?

怎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的。

”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我有很多卑微的技能。

一个地位高的绅士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会多啊。”

子贡认为孔子是圣人,是上天的恩赐,是命运的安排。但是,孔子天生贫穷,他的家庭生活非常艰难。 他的多才多艺和智慧是通过艰苦奋斗积累的。世上没有人天生就是天才,没有绝对的天才,没有人天生就是傻瓜,天才=自信+勤奋。

只有坚持不懈,增强自信,才能成为天才。牛顿发现了引力并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可他上小学时,地理成绩从来没有及格过。

他靠的是什么,是勤奋和自信。上帝对我们都是公平的,它不会让这个人过上好日子,而是让另一个人早死。不论我们出生在怎样艰苦的环境里,不论生活有多么艰辛,只要你有活下去的信心,只要你愿意多学习、多掌握一些技艺,你的生活就会幸福,你的理想就会实现。

论语读后感(篇3)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现我们离儒家文化很远。也许在现代人看来,《论语》中的孝道很难被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回想儿时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多得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

我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尽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

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掐指一算,发觉父母已过半百,满头的白发已不是像当年那样屈指可数,回家看到父亲使用的降压药,这才发觉这已不再是让我骑于脖子的父亲。

父母之年足让我又喜又忧。喜因父母高寿,又因父母年岁已高而忧。这亦喜亦忧足见子女对父母关切之深。

而今日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落满泪水的父母的脸。

夫子云:“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

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之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了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我来自新疆,被大学录取了。我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上海,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可以回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我应该珍惜假期和父母团聚的时间,给父母最大的关怀,弥补长途旅行的不足。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的吧!用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应该以夫从的心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也许以前读《论语》就是小和尚念经,背着“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却伤害了父母的心。直到在复旦在5301,聆听了张汝伦老师对中国哲学原典《论语》的讲解,才明白的了少年的糊涂事,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子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子应当更加真切、切实。

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而能使得这悠悠千年的孝道继续生辉,使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特别对于现世有着莫大的功效。因此,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论语读后感(篇4)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言论汇编,起初被视为儒家传记类作品。这是为你准备的《论语》的感觉。希望你喜欢!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这是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因为别人欺骗你而欺骗别人,你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欺骗别人,这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下之意,如果你被别人伤害了,你应该尽可能的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层次的是,一个人不仅满足于贫穷,不仅不讨好别人,而且内心有着明显的快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人在进步。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忘记工作,不健康,不有家人,不交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心得观后感范文2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包括:天、地、人之道、心之道、生活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生活之道。

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

“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

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恨,只能恨儿子的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心他人是仁慈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知识识一种与贫富无关、与心相连的感觉。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的心感到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如果我们的心不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幸福是一种信念。我们应该相信幸福永远在我们身边,让它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论语心得观后感范文3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包括:天、地、人之道、心之道、生活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生活之道。

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

“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

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恨,只能恨儿子的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心他人是仁慈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知识识一种与贫富无关、与心相连的感觉。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的心感到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如果我们的心不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幸福是一种信念。我们应该相信幸福永远在我们身边,让它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论语读后感(篇5)

论语读后感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