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读后感

11-05

你有没有考虑利用一些作品模板来参考写作呢?当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得到了新的启发之后,读后感可以在记录内心的感动的同时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下面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激流读后感”相关内容。

激流读后感(篇1)

虽已读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我只是略知其一二而已,然而感触颇深,甚是感叹青年朋友们为从族权、神权中解脱出来曲折的诉求和斗争。

小说描述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结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它是以二十世纪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矛盾和爱情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钰、海儿、慧、枚诸如此类的年轻生命的血泪悲剧沉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它的罪恶和没落,同时歌颂了年轻生命的觉醒与斗争。

读罢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首先不得不想起《红楼梦》,时常感叹为何封建大家庭外边看起来富丽堂皇,内在的可怜的人们去受着封建压迫、不得安宁。深入了解便知一二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以封建统治为基础的,自身便同样要以封建思想为准绳,以此也就造就了一个个血泪悲剧。在内容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更为直接、强烈、尖锐的指出封建的罪恶,结构上,两者出入并不大,都围绕爱情从一个封建大家庭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站在历史的尾巴上,我们应翘首以望的是那些鲜活的生命是何等的高贵、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换来了今天的自由、民主与平等,是他们拯救了整个民族!

在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最想谈的是觉慧,很许多人一样,通过对作者自身的一些了解,觉慧这一任务形象的确是以作者自身为原型塑造的,他们同样激进、爱恨分明、纯洁刚烈。只不过觉慧更敢于已死抗议封建专制,作者自身却有一些矛盾了,他的矛盾在于并非那么的肯定无政府主义,这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吧。觉慧大部分故事出现在《家》中,脍炙人口,然而《春》《秋》中却及少出现了,作为逃离出封建家庭的他,已经暗示了青年的成功。

提及觉慧不由得想起了鸣凤,这个清新、单纯的女孩被封建制度无情的吞噬了,多么青春、多么有生命力、多么美好的事物……,对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想必不需要细谈了吧,这却又让我想起了觉新、梅、瑞钰、枚、惠等等等等,真是那罪恶的“门当户对”“父母指婚”葬送了多少青春生命,归根结底,还是那可恶的封建制度在作梗,然而,今天,可悲的是今天!这种罪恶的源头延续下来了、那部分人,那部分亵渎爱情的人呢,醒醒吧,不要再去把这罪恶延续下去了,什么“门当户对”“父母指婚”,那是把束缚子女的枷锁。

在整个任务形象的塑造中,最让我难以忘却的要数觉新了,觉新所具有的性格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使他不得不在新旧势力间徘徊,作者对他的描写极具性格复杂度和深度。在看完《家》《春》后,总觉得他是最不幸的人,最让我恨不起来爱不起来的,最终剩下的也就只有同情了,一方面因父亲替他作决定,便把青春浪费在了操守家务和理财上;因继母原因他的爱情又没能顺利,逆来顺受,他也就没有了反抗的意志。另一方面他虽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具有了自由、民主的意识,能够同情帮助姐妹们逃离封建制度的魔爪,但他最大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弱点是却反反抗意识,只是一味的忍受,以“孝”为先,被绑在封建制度之上。在读到《秋》中他的儿子海儿死时,再也禁不住留下眼泪,那么聪明、可爱、懂事的孩子完全就是他的命根,到这儿,我原以为觉新这一人物要销声匿迹了,他已完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他的忍让、怯懦、自我牺牲只是助长了封建势力的火焰。作为高家长孙,他还不得不去维持这个必然崩溃的结局,海儿死后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不知他是凭着什么毅力挺过来的,但当看到他为觉民与克安、克定反驳时,我眼前一亮,觉新终于可以反抗了,终于想从封建专制束缚中解脱出来了,我觉得在很的程度上时海儿的死刺激到他了,他意识到了如此下去不会有出路了,很是为他的觉醒感动,一直到最终他能够与翠环结婚,让我恨激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封建家庭及其文化对年轻人的一种戕害,是一种灵魂的戕害,在现实面前,妥协与退让只会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尸走肉,我们应该做的是奋起反抗,将它一点点扼杀。

不想过多的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象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描述整个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以及必然走向灭亡服务的。

高家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直至顶峰,同时却也揭示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人所遭受的戕害之大,揭露了它的必然崩溃。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最为让人瞻仰的是他的故事情节的设定,对各种矛盾的斗争、反抗很是激烈。

读罢他的作品,梦里时常成为书中人,不知自己从何来,又要归何处,却总是目睹一个个凄惨的场面,很是心痛,看着那些年轻的生命岌岌可危,却无从救赎,由此深入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对青春生命犯下的滔天罪行。瞻望当代的民主、平等、自由,来之不易呀,相比较而言,我们还抱怨什么?

文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敢于吐真言反映现时的不幸才不愧于当下的文人,巴金先生做到了,他不仅揭露了现时的罪恶,孕育了希望,还教育了我们后代人要珍惜今天的人权,面对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激流读后感(篇2)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对我们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书,可以点亮心中的明灯,在人生中茫茫的迷雾里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书,可以治愈我们心里的缺陷,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古人对书的赞美也很多,西汉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唐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虽没有读书破万卷,但却也读了百本吧,其中一部在我心中烙印着,使我无法忘却。它把我从学习无尽的黑暗中救了出来,给我以光明。

那时,正值我学习处于迄今为止最灰暗的时期,我如被吸入黑洞中的行星,如跌入深渊的羔羊,眼前一片黑暗,生活一片灰暗。直到那部书的出现,才让我乐观地面对生活,乐观地与挫折搏斗。那本书的名字就如它的内容一般火热,他就是巴金的《激流》。

那日,我无聊地在书房呆着,天气闷热,令人烦躁。我无聊地拿出书来翻翻,无意中翻到我的瑰宝——《激流》。从中我认识了热血激进的青年觉慧、觉民、琴,又认识了一个总是愁苦的人——我也为他愁苦,她是觉新。她渴望新生活,却总是被命运折磨。我常看着书,擒着泪,紧握着拳头,在闷热的夏日,精神回到了19xx。

窗外艳阳高照,明媚的阳光洒在路上,人们头上、屋顶上。而此刻我的脑海中的世界却是悲凉的,凄苦的冬天,在医院里,蕙在xx的旧制度、旧家庭的折磨下,终于离开了人世。

这本书仿佛是为我写的一样,这个故事既不使我开心,也不让人觉得美满。我只是随着觉新在人生的痛苦中游走。每当我读到觉新,心中都会吹响起凄苦的箫声,如一把刀,刺痛心灵。我常喝着水,读着他的故事,可不知为何,开水就变得咸涩了。每当我读到觉慧、觉民时,我的心就会变得滚烫,变得同他们一样火热。作文我看着他们的故事,常握着拳往墙上打,当我心中的愤慨变得同他们一样,我也在为不合理的旧制度下的人们伸冤,以至于我常记不得自己是在21世纪。《激流》如同一把旺火,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心,我变得热血,变得敢拼搏,变得坚强。整个暑假,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着我带着《激流》。在最后一部《秋》读完时,我还闷闷不乐了许多天,像是生命中没了什么一样。我与《激流》的故事上演了一个暑假,整个暑假,我都如个疯子一般沉浸在高家的故事中。

我爱觉慧,他让我懂得坚强、拼搏。觉新决心的悲惨,让我重拾信心,乐观面对生活,我在《激流》中得到灵魂的净化。

巴金先生不愧是“五四之子”,他的小说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感受到青年拼搏的力量。我仍记得觉慧常说的一句话:我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是一个青年,我要把我的幸福争过来。我虽然读完这本书,但我与这本书的故事绝不会停下!

激流读后感(篇3)

暑期中,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爷爷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我感受到了其中描写的美,其中描写的丑。《激流三部曲》分别为《家》、《春》、《秋》,虽然题名非常温馨,但是它却是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的一把利刃,在字里行间,你将会读出一份哀叹,一份义愤,一份希望。在书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上一代高氏家族封建、阴险、两面派、憔悴的丑陋面容,与年轻一代的阳光、热爱祖国、批判旧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我最欣赏的人物是高觉民,他正直,善良,不像他哥哥那样一味的“作揖主义”,也不像他弟弟那样冲动,而是平时做得规规矩矩,不给人留下话柄,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义正词严的站出来,痛斥他所不能容忍的行为,哪怕是强横的陈姨太也会灰溜溜的逃跑﹔他痛恨旧社会,与好友一起办出《利群**》,呼吁广大的学生支持新革命,打击旧社会……真是好样的。遨游在美词佳句中,我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忍,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媒灼之言,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真正的想法;什么当代大儒,根本不看看他们所做的可耻行径;什么长辈就是对的,看看许多所谓的长辈给他们的孩子树立的榜样。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旧的体制、旧的传统(部分),所以,十月革命覆灭了沙皇,辛亥革命击倒了50xx年的帝制。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社会中,不受压迫、不受束缚,虽然如今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美,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使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激流读后感(篇4)

终于忙里偷闲读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触颇多。

虽然只是读书,但就像看一部轰动一时的电影。里面人物所说的话,所行的事,就连那眉宇间的神情,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装扮在我脑海里都有细致的勾画。

书中人太多,字太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只会先谈一个人。

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人气的调查,数据显示觉慧占43.4%,觉民32.1%,而觉新仅有24.5%——大多数人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厌恶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

”“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高觉新是个很重的人。他沉默寡言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寡言的命运,他的沉默寡言的性格**于腐朽的社会伦理。

**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和梦想。他相信新思想,渴望成为新青年。虽然环境让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青春之火仍在他信中燃烧。

作为高家的长子,玄孙对已故父亲和老爷爷的期望负有责任。他只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来所谓的和睦)。

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换来的是父亲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反抗。他不能像觉慧那样置一切于不顾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惯常的懦弱和“作揖主义”使他伤害许多自己珍爱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尝自己酝酿的苦水,还被人否定。

觉新就是这样在多情与健忘中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飘渺无奈的人生。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和长子的特殊地位给他的。我们要批判的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旧社会的食人主义,而不是觉新的沉默命运。

虽然我不同意高觉新是封建礼教傀儡的观点,但我不认为他是如此高大悲壮的英雄。只是不满于某些对觉新过激的批判。

在进入他人的世界之前,请不要触摸他人的生活。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二)

高中时忙里偷闲读过了巴金的《家》和《春》,书中的人物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最近,偶尔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对其中的人物有许多感慨。

书中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没落,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食人族,看着那些被毁的生命,令人遗憾,更让人心碎!

从乌云中,有一丝亮光(巴金总是给人希望,虽然还有些暗淡),那就是热血青年的激情和反抗。他们愿意为理想和光明奉献自己的一切,用坚定的眼光挑战腐朽的封建制度。

觉慧,觉民和琴就是这样青年的代表。他们的言行,也就是旧伦理的反叛,往往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使读者的心与他们一起跳动,尤其是青年人。在家庭束缚下,他们毫无惧色,并且相信那不过是一层“纸老虎”罢了。

他们怀着崇高的信仰,从事着高尚的事业。对他们,我只有敬佩。觉慧到上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绝不受家族中任何人的摆布;觉民留在家中,他从不向旧势力低头,也不惧怕任何人,牢牢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梦想;琴和觉民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经营着报社,宣传新思想。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应有的“叛逆”,胆识和激情,也看到了觉民和琴之间那纯洁的爱情。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青年——觉新。觉新是个“老好人”,他总是一味的谦让,一味的向礼教低头,幻想着通过个人的牺牲能换来大家的“和睦”,看着至爱的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只有在寂寞中品尝着由“作揖主义”酿造的苦水。本应该充满活力的青春,内心却一片干涸。

他那悲惨的遭遇让人怜悯,但他的软弱又让人气愤!

有时候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心里压着一股劲不知道怎样释放,看着书中同样是青年的觉民和觉慧挥洒青春,真是羡慕。当读到觉慧和觉民的慷慨激昂的言讲时,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平庸感到羞愧。

步入大学已经将近一年了,回想一下自己大一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与开始预期的大相径庭。

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为了分数而努力,我们浪费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现在终于换来了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正是为我们的将来真正积蓄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充满激情的度过每一天!

拒绝堕落,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三)

读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旧体制对人们的毒害是那么深重,但另一方面让我庆幸的是,仍然有拥有挚着的新思想的人,如**中的觉慧、觉明等。

旧的封建礼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刀,它杀人于无声无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计其数,**中的鸣凤就是这样的。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份真爱,在求救无援的情况下跳湖自杀,为的只是不愿嫁到冯家做姨太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动摇不了那庞大的、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根基,它仍然昂着它那颗吞食过成千上万的生命的头。

爱情不会在任何事情上消失,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旧的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还是在觉明和琴那里存在了。在中国共产党,他们都是有新思想的人。他们冲破封建伦理的制梏,拒绝接受封建家庭愚蠢的包办婚姻制度,勇敢地寻找真爱。

事实上,在我看来,觉明和琴的结合,甚至他们成为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于觉慧。你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从以下四点阐述我不成熟的观点。

第一点,觉慧学的是英文,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学英文的人在别人眼中都是另类,可觉慧不管,他和觉明一起都学。高老师一点也不赞成他们学英语,但他没有明确反对。当然,这一点不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因为觉明也学英文,但至少可以说明觉慧是个拥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点,觉慧对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对下人呼来唤去的人。如他听到他的妹妹训斥丫鬟鸣凤,他就十分不满。这并不是因为他对鸣凤有爱慕之情,因为那是在这之前发生的。

而对于这一点,觉明并没有任何察觉,他似乎已经***。

第三点,觉慧是帮助觉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和勇气,还需要周密的计划,而觉慧做到了。他叫觉明不要忍气吞声的接受长辈们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个向他们的大哥觉新那样的牺牲者,当然,觉明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可是他并没有想过要逃婚,是觉慧鼓励着他,使他付出了实际行动。

我认为这一点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

第四,觉慧是第一个离开家出去寻找新时代的人。他虽然身在远方,但却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诉给家里的那几个兄弟姐妹们,他在无形中向他们传播新思想,使他们开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来。

觉慧在《家》中走后,在后来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觉明开始代替觉慧,成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游说者。的确,他功不可没。

他让他的妹妹淑英、淑华在旧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来。淑英和淑华本来只能在大宅院里跟着一个老教书先生学那一套成旧的伦理道德,可是她们在觉明、琴和觉慧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学英文,开始去学堂,后来淑英还去了觉慧那里。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对长辈的不满开始用嘴说出来了,不再只是埋在心里或在背后发牢骚。

如觉明和淑华配合默契地对陈姨太和四太太进行“教训”,把她们骂地真是太痛快了,让我十分欣赏。我真是感谢巴金,因为他要**中出现了一个伶牙利齿、豪气冲天、不“中规中矩”的淑华!

琴是**中唯一幸运、幸福的女子。因为她不仅拥有自己的爱情,而且也有体谅自己的母亲,不像淑真那么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亲的打骂挑井自尽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样,不用忍受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旧的发霉了的旧礼节。

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学堂上课,虽然是女子学堂,但她毕竟迈出了封建礼教约束女子的大门。在觉明的鼓励下,她又担任了报社的工作,她和觉明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他们还一同努力帮淑英度过了难关等等。

而**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嫂瑞玉等等。可恶的封建礼教!愚蠢的那些满口伦理道德的人!

觉新是**中让我又恨又怜悯的人,恨他是因为他做封建礼教的奴隶,怜悯他是因为他是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为一个拥有高学识的年轻人,他竟然毫无怨言地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女人,过着毫无生气的日子。但老天也并不变本加厉,他娶的那个女人心肠十分好,是个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后还是死在封建礼教的刀下。

而觉新并不幸运,他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了,这也许是对他屈从于礼教束缚的惩罚。作为一个有高学识的人,他应当有反抗的细胞,应当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说自己这一辈子完了,整天过着颓废的生活像在为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欢的第一个女人,可是他并没有保护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欢的第二个女人,他也没有保护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欢的第三个女人,他仍然没有保护到她,她同样死了。

翠环是他喜欢的最后一个女人,翠环是幸运的,因为**结尾的时候,他们成了亲,觉新并发誓要为自己而活了。我想他们应该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后被卖掉了,又是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典例。这不是悲剧,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它的分散,不正预示着封建社会也要瓦解,新时代的曙光将要到来吗?

**的结尾是很圆满的,虽然有人喜有人忧,但该喜的人还是喜了,该忧的人就要他们去忧吧。

激流读后感(篇5)

最近看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春》和《秋》。

《春》是《家》的延续,《秋》是《春》的延续。都延续着一条主线,书写着高家的衰落和新生活。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痛恨的是顽强的封建主义捍卫者,如克明、周伯通、郑国光等。通过巴金的笔墨,一个个面目可憎,是死守礼教的伪君子!

他们用卑鄙的手段杀害那些无辜的人,他们杀人不流血!我看着看着似乎是在撕扯着我的心理。

在文中,我不太同情觉新,我认为:他太怯懦了,一点反抗精神都没有,他到处敷衍,见人敷衍,敷衍了一辈子,结果落得个: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妻亡子死;家破人亡!

觉新的窝囊,懦弱,作揖主义实在让人为他叫屈!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愚蠢的念头,别人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唯唯诺诺讨好他身边所有人,别人会尊重和感恩他。他一次又一次地退却,一次又一次地扮演好人的角色,以换取别人的蔑视和怨恨。

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反驳不抗拒而是默默承受。许多事情都出现了吃力不讨好,还要做赔本的生意!他的处境和地位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没有个性和原则。

实属可悲!

从觉新的这个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

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外界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认证目标,还会有什么困难呢?人只有自救,别人才可能伸手救你。

让人期待的是,觉新在经历了血腥的教训后,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冷静、清醒。他试图以改良的方法去挽救这个濒临散架的没落的大家庭。事实证明已无法挽回!

”春天是我们的“这是淑英的话。

觉民、秦、淑英是一批代表春天、精力充沛、具有抗争精神的青年。觉民和琴投身到反封建,反旧礼教的新青年运动中去,他们写文章,搞印刷,编杂志进行自救和唤醒民众起来反封建反暴力!他们最后举行了新式婚礼这一点,就证明了他们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旧式大家庭的束缚,而投身到更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

淑英以实际行动逃离樊笼奔向革命前沿与三哥觉慧并肩奋战。

淑华,她没有淑英的心理焦虑,没有淑珍的胆怯。她很少为觉新的遭遇感到难过,也很少站在淑英的立场上,体验他们的无助。她聪明活泼,每天都在这个笼子般的家里寻找自己的幸福。淑华是这一代人中最敢于追求自我的人,但她对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身边的人缺乏体贴的感情。她对家庭和社会没有那么失望。

有点我行我素,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西风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秋冬一过,生机盎然的春天一定会迎面而来。

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巴金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你继续追求,你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巴金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们宁愿放弃自己的生活。生活是美好的,但冷己的生活却没有巴金之死那样充满活力

这就是巴金些这部**的出发点吧!

读巴金的这部**,完全没有读书的那种感觉,而是觉得自己完全投入进了**所塑造的情景里,那个时代的背景,人物,说的话,做的事甚至是他们的衣着打扮都是那么的清晰,我仿佛在体验我的父辈的生活场景。那种新文化和封建交替时的斗争和矛盾,我甚至能设身处地如亲临其境般地参与其中,随着巴金的笔融,感受当时一份激情!在书中,我似乎看到我的父亲从中走出来,那是他的时间!

爹您是书中的那个角色?觉新有点?觉民也有一点?

但妈妈绝对是个瑞珏!不同的是,妈妈的心理素质比茱萸好多了!所以妈妈高寿。

“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朝着希望大踏步地走去!

激流读后感(篇6)

又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手里拿着一本书坐在花园的秋千上。太阳把紫荆花的影子投射在我的书上。我抬头,看秋日里的紫荆花。

风,趁我不注意,看了我的书,最后翻到书名页,才肯离开。这时,在花朵的阴影下,书名聚集在紫荆花的阴影下。

突然之间,神游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觉新京兆田氏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柴皆平均。惟堂前紫荆一株,花叶茂盛,兄弟夜议,将其分三,至晓欲伐时,其树即枯,状如火燃。田真见后大惊道:

“树本同株,闻将分离,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树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

兄弟相感,不复分家。

——《齐谐记》

我不知道觉新是否读过这篇文章。如果他有,他会用这个典故说服基安和基定不要分开他们的家庭。这些没人知道。因为巴金先生并没有给他安排这样的情节,或者巴金先生本身便把他定义为懦夫,所以不愿意给他安排这样义正辞严的劝语,又或者巴金先生读这本书是多年以前,因而巴金先生忘记了它。

总之,我没有在《家》《春》《秋》中看见过这段文字。从《秋》的尾声可以看出,在当时那个时代,巴金先生就是以觉新做典型代表,以小见大地抨击那些软弱、不抵抗的“作揖主义”.

也许是因为巴金先生的强烈主题,很多后来的读者对觉新有很多偏见。但在我看来,觉新在那个时代多数人眼中或许是懦弱的、易欺的,但他作为一个兄长,一个承重孙,他却是一个极负责任的。

我这么说,定会驳声四起,但我想说的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热血沸腾地骂觉新的懦弱的同时,是否有过这样冷静的思考:若觉新不去做这个懦弱的人,他也像觉民、觉慧那样激烈,充满热血,敢于斗争,那么以高老太爷的性格,一定会把目光放在觉民的身上,若觉民也靠强硬的手段使老太爷将目光转移到觉慧身上,那么高老太爷定会把之前碰钉子所受的气撒在觉慧身上,若到那时,定是针尖与麦芒的较量。况且,按照时间推算,觉新开始放弃自己学堂中浇灌出的热血,想用“作揖主义”保护本房人的安静时,觉民与觉慧应该还没有这样新的知识和观念。

这样一来,原来的悲剧将比我们现在看到的结局更悲惨。

觉新作为高家长房长孙,用自己不是很丰满的翅膀,为他的弟妹们,撑起了一片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异常有用的活动空间。

我不知道高家花园里有没有紫荆树。如果有的花,我不知道觉新有没有看过;若无,只愿有人愿意亲手折枝,在他空荡的人生中,插上几枝紫荆花。

觉民比起觉慧有些激烈的性子,更喜欢觉民的谨慎、温和与谦逊。他并不像觉慧那样浑身带刺,贸然用行动证明自己是旧家庭、旧礼教勿进的新派。也许这是琴想感受人民的原因之一。 他具有新思想带来的魅力,这与高家的浑浊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但他的温柔也并非像觉新那样一味忍让,觉民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温和而并非软弱,特别是他为了拒绝长辈的包办婚姻而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示**时,他证明了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着思想、向往自由的人,而并非一条只会靠旧制度撑腰的“狗”.

最终,高老太爷让步了,走至人生尾端的他或许已经意识到旧制度下的高家已经走向了衰败和灭亡的道路,但他依旧把希望寄托在了孙辈的身上,他依旧无法真正做到不要这个孙子。觉民也无法真正放弃自己的爷爷,他本身厌弃的并不是自己的爷爷,而是那个乌烟瘴气的家庭和社会。

觉民,你的一生定会有你自己安排的精彩,我想那定有与旧制度、旧家庭抗争到底的理想和为此付出的努力。希望你无论走到哪,心中都可以长驻着一株紫荆,常驻着那虽已衰败,却依然挂念着你的家。

觉慧他终是走了。

根据自己的意志和脾气,觉慧坚定地几乎坚决地走出了这所泥泞的高中。

不知道他在上海的生活如何,虽然巴金先生写了觉新回复给他的信,写了众人看到他回信时的激动,却从未写过他写回来的信。但看到琴淑华接到觉慧的回信时的喜悦和激动,我想他应该过上好日子,至少比在高家好。

不知道多年后,在上海或许已经有所功绩的觉慧会不会娶妻,若娶了,他是否还会记得高家的那个鸣凤,那个他第一次爱的人;若觉慧未娶,是否是因为高家的那个鸣凤,那个为了他,为了自己的爱情,宁可溺死水池中,也不愿意嫁给那个所谓“当代大儒”的冯乐山的一个小丫头。

觉慧的性子好烈,有时,总会让周围的人替他捏一把汗。不过这样烈的性子,在这个早已不成为家的家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只是这**或许太过锋利,不仅会刺伤那些总是爱明争暗斗的长辈们,有时甚至也会刺伤他自己、他的哥哥们,还有他的继母。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一台时间机器可以让觉慧在那个时候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他是否会欣慰自己当时的付出?是否会感叹自己当时对长辈们的过于锋利?

是否会使自己满身的刺变得圆润些?当然,这些都只不过是假设……

觉慧,既然你已踏出这个高家,便也不求你会记得并时时念着高家的弟妹们,只是希望能在你向往的新事物的心中,长出一朵五瓣紫荆,每片紫荆花瓣上,都代表着一个人:一瓣是觉新,一瓣是觉民,一瓣是周氏,一瓣是你的生母,还有一瓣,是鸣凤。

不知不觉中,原本高高在上的太阳开始向西倾斜。我回过神来,看见满树的紫荆花,不只是有意或无心地将影子投在了我的书上,映照着扉页中的一个标题——《家》。

我突然想哭,因为我知道紫荆花的花语:家庭,兄弟和睦

激流读后感(篇7)

青春,多么美丽的一个词啊!简洁的两个字,却勾勒出人生中极重要的图景。它像火,燃烧着一代青年的热情;它似花,发散着无与伦比的馥郁芳香;它如灯,照亮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未来的路。

在我看过的所有书中,最令我从灵魂深处受到深深震颤的仅有一部书,就是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自翻上《家》的第一页,时光便从那页与页的罅隙间穿梭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在那个封建的大家庭高墙内,故事围绕觉新、觉民、觉慧、梅、琴等年轻人展开。看似奢华而高贵得令人艳羡的高家里,却常常掀起腥风血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争财产、面子,那些专制而冷酷的长辈们,竟不顾小辈们的幸福,耍尽手段明争暗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那些满腔热血、想象未来一片美好的青年身上。于是,罪恶、腐朽、阴暗便充斥了整个高府。鸣凤,一个情深义重的丫鬟,被逼跳湖;梅表姐,一个温婉馨香的女子,被摧残得病逝了,而瑞珏,一个贤淑善良的女子,唯一能给觉新安慰的女子,却因为所谓的“血光之灾”,被陈姨太她们害得产后感染而死……那一个个血淋淋的场面,让我愤怒,我身体里的血液像是在沸腾!在澎湃!我又禁不住瑟瑟发抖,在华丽的表面下,掩盖着如此肮脏而令人唾弃的灵魂,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早已将这个家族侵蚀得漏洞百出,面目全非。

该有人起来抗争了!为了追求幸福!是的,终于有人觉悟,大胆挺起了自己的脊梁。看!觉慧,离开了这个似地狱的家,多么令人振奋;看!觉民,将那些不着调的,虚伪的四爸五爸们骂得狗血淋头,多么畅快淋漓……富有新思想,新力量的青年们,他们终究能跳出火坑,去追寻自己的梦!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活!他们要重拾自己绚丽的风采;他们要展现他们所拥有的像晨曦初现般灿烂而光辉的人生。谁能把握他们的命运?谁能阻拦他们坚定而愉快的脚步?谁能控制他们飞扬的思绪?那些陈腐的家规,那些教条主义的言论,那些堕落在金钱、世俗里,而抛弃了自己理想、希望的人,无疑是被他们耻笑,蔑视的。虽然到了最后家族依然分裂,但那是值得的。

想想我们的现在富足安康的生活吧,我曾经也迷茫地享受着这一切的一切,我曾经没有那些青年们的勇气与信念,我曾经也因为某种虚伪的华美而迷失自我……

就在今日,这本书使我全身细胞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就在今日,这本书使我静下浮躁的心,思索人生!

就在今日,这本书使我朝远远的梦跨出了不可预量的一大步……

激流读后感(篇8)

激流的青葱岁月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家》、《春》、《秋》三部长篇**,又合称《激流三部曲》,是巴金老先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

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初一的时候,在某次考试中收到语文老师的奖赏——一套有几年“书龄”的《激流三部曲》。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巴金先生的作品。

**时期的大公馆,高高的院墙,考究的家具,开满鲜花的庭院,灯红酒绿的生活……从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事实上处处充满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巴金老先生用颇具魅力的笔墨真实地描写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由兴到衰,腐烂、溃败的历史,带我们走进了高家人悲剧的漩涡,走进了逾一个世纪前的那些充满活力的美丽心灵。

尽管这部**是围绕着高家公馆展开的,但是这样的“高家公馆”在当时的中国比比皆是,而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这样的人物也是随处可见。封建礼教的荼毒,逐渐消亡;新生力量的反抗,成长壮大。yJS21.cOm

第一部《家》是以觉慧为代表的一股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民主主义力量,他不同于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信念单纯的他夸大的将改造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不为世俗所羁绊,因幼稚不成熟而不能对周遭事物作出科学分析的他认为高公馆已经是“无法挽救”的了。与婢女鸣凤的相爱,却使其被逼投湖自尽,让觉慧对高公馆更加“无感情”,他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前途,在大哥觉新的帮助下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摆脱了高公馆,成为这个大家庭第一个出走者,但始终失去了人生颇有色彩的爱情。巴金老先生用觉慧写出**时期革命潮流在知识分子心中的激荡,代表着新生力量的成长,用他来对觉新的作揖懦弱作出批判和同情,但是抛开其他不说,觉慧的行动对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对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觉新觉民在激流三部曲中扮演着两个性格相反的重要角色,相比其他角色,巴金老先生在塑造觉新这个人物形象时所花笔墨颇多,作为当时高公馆的大少爷,样貌清秀,才华横溢,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屈服了,他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没有主见,一味迁就别人,成全别人成了他唯一的缺点,无可否认,也是最为致命的,在一步步断送自己人生的同时,也将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推向坟墓,在巴金老先生笔下,觉新就是当时卫道士的缩影,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上进心未死,看着周围亲人的一个个逝去离开,觉新终于有了反抗思想反抗行为,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觉新没有亡,他在最后一刻爆发了,连最后的卫道士都开始反抗,那还有什么可以阻挡革命的到来!

高觉民,高公馆的二少爷,拥有进步思想,但立场不坚定,在守旧与进步之间徘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族中的第一位反抗者,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觉新和三弟觉慧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时代女性。爱情使他鼓起勇气和毅力,与高老爷抗争,与包办的旧婚姻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觉民与觉慧的反抗形式不同,觉民的反抗更趋向于缓和,或者说他对封建礼教还存有幻想,而觉慧的反抗是很彻底的,极端的,鸣凤的自杀,梅表姐的死,大嫂的死,让他对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在《秋》部分,觉民与琴一起接替了觉慧留下的事业和延续他在这里的工作,成长为坚决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和斗争者。可以说他,是三兄弟中最幸运的一个,他们这一对,是整个高公馆仅存的一对爱侣,尽管爱情之路坎坷,但这是革命者的爱情,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整部《激流三部曲》中,女性主角的命运无外乎逼婚,抑郁,跳井跳河,她们没有寻找幸福的权利,最后依然难逃一死。16岁的女仆鸣凤(ming feng)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不幸,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宁静的湖水和她心爱的第三任少爷觉慧(jeehui)。15岁的女孩淑贞,在无数悲惨命运的重担下耍花招,让自己永远睡在深井的水里;天真聪慧的少女蕙,在自己父亲蛮横的决定下抱恨而终……她们没有反抗的能力,更加没有反抗的权利,她们的命运就是绝望地等待死亡的降临,然后解脱。当然,淑华和琴这两个角色则不同,淑华性格直率,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这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琴,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如同救世主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希望。

巴金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讲述了女性的悲剧,同时也暗含和批判了不公平的时代。只有结束这个时代,消除一切不平等,赋予妇女寻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在后代中重演。

读完《激流三部曲》总会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窒息的感觉,记得曾看过巴老对《激流三部曲》的自述**,他说:本来给《秋》预定了一个灰色的结局,想用觉新的自杀和觉民的**收场。拜读完整部巨著,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巴老当时没有按照预设的结局写……如今,我们身边的“家”,或许每天都会上演一些小插曲,争争吵吵闹闹,但却是刻苦铭心的家人的爱!

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无法感知旧社会的礼教荼毒,新旧潮流的对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生活爱情的命途多舛,但作为一名当今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的觉民,救世主一般给予人温暖勇气的琴,有着自己的思想,不墨守成规,敢反抗的觉慧,法律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后才能得到完善,社会亦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发展,进步。

家:青春就是美丽的

春:春天是属于我们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激流奔腾的岁月,永远属于我们这些有思想、有创新的人。即使青春不再存在,岁月也将永存!

激流读后感(篇9)

作者:龚宇

**:《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巴金先生享誉盛名的“激流三部曲”从内部对高氏家庭作了集中而又深刻的剖析,揭示出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巴金先生对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中觉慧、觉民、淑英、三老爷、四五老爷、觉新、鸣凤、梅、瑞珏、惠、海臣、倩儿、淑贞、枚等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描述和命运结局的分析,深刻地反映了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社会面貌。

关键词:唤醒巴金向当下三部曲低头

《家》、《春》、《秋》是巴金先生于1931年起稿,1940年结稿,创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的“激流三部曲”,是对五四运动后纷繁复杂的社会一次深刻地揭示。《家》的创作,不仅是巴金先生在其文学道路上竖起的一道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描写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揭露封建礼教笼罩下大家庭的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四川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取材自巴金先生清末于一个封建地主士大夫家庭19年的亲身经历。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在衰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挽救其日趋灭亡的命运,在残酷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同时,大肆宣传封建伦理思想。

四世同堂的高家,实际上也就是这样一个封建**统治帝国。高老爷是这个王国的国王。他用封建礼教的思想来维护它,束缚着这个王国的统一和利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等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是这是这个家庭的法律,维护着家长的“统治”。

鲁迅曾经说过,古国的毁灭,是因为大多数组织由于太多的古代习惯而变得僵化,不能转移到适应新环境的地方。是的,当道德成为明令“法律”时,一切触及道德都被视为触犯法律,“孝”即绝对服从。传统道德被曲解成这一个个封建“王国”的法律,年轻人们承受着道德与“法”的双重压制。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