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教案锦集12篇

11-05

每位教师为了成功授课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只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起草过程中专注负责就好。教案的设计应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幼儿教师教育网强烈推荐这篇文章,因为它详尽地介绍了与“认识千克教案”有关的全部信息,请您务必细心阅读!

认识千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69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并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

生活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识体秤,简单介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部分内容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小兰体重32()一个鸡蛋重50()2瓶矿泉水重约()7粒黄豆约重()

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掌握

3、自主练习P81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思考解答。

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自主练习P88独立完成,留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薯片薯片

200g150g

2.5元2.5元你会买哪种,为什么?小组交流、汇报总结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四周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认识千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沉重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认识各种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培养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具准备:

课件、人体秤(1台)、台秤(若干)

学具准备:

每小组1袋物品(1千克棉花、1千克钉子、1千克苹果);每小组1袋学具袋,袋内有1号包(3千克沙子,2千克洗衣服,约1千克黄豆、图钉等)、2号包(2袋500克的砂糖)。

设计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数学教育已经从原来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省去,使学生不仅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课件演示,说一说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超市里小朋友购物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他们正在干什么。

2、游戏,背一背请3位同学(体重不一)上台,互相背一背,然后把他们的感受告诉大家。学生背一背后,汇报感受。

3、联系生活实际,掂一掂。请学生在自己的桌上找两样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互相说一说。

4、设疑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感觉到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实践活动,探求新知

1、认识秤

①师:要想知道某个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用秤称)课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了生活中常用的秤,汇报一下你们组见过什么样的秤?

②学生汇报:磅秤、盘秤、台秤、人体秤、天平、电子秤等(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2、认识千克。

①猜一猜。出示3包物品(1千克棉花、1千克钉子、1千克苹果),问:你认为哪包会重些?学生猜测并产生争论。

②称一称。

师:大家意见不一样,到底谁猜得对呢?分组称一称每袋物品有多重。教师示范用盘秤称物品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用盘秤称。

③感受1千克师:这3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外形的大小是不能判断出它的质量的,需要用秤称一称。请学生看一看,拎一拎,掂一掂这3袋物品,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④感受几千克小组长取出准备的1号包,让组内同学先猜一猜沙子和洗衣粉有几千克,再用秤称一称,最后拎一拎感受2千克和3千克的实际重量。

⑤称体重请刚才游戏中的3位同学上台称一称体重,请其他同学读出千克数。

⑥联系实际,说一说。请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出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

3、认识克

①称一称

让学生用盘秤称1枚2分硬币,观察盘秤指针的变化,然后汇报:称不出来。

师:有一个质量单位比千克小,那就是克。教师用课件演示天平称1枚2分硬币的过程,演示观察后得出:1枚2分硬币重1克。

②掂一掂,感受1克。

学生掂一掂1枚2分硬币,感受1克的质量,小组内互相交流。

③找一找

学生在物品袋中找一找,哪样物品约重1克。

④说一说。

请一以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

4、单位换算。

①猜一猜。

请各小组取出2号包,组内同学掂一掂、猜一猜1袋砂糖有多重,学生汇报后,再看一看袋上的标签进行验证(1袋500克)。

②算一算

请学生算一算2袋砂糖共重多少克。

学生计算:500+500=1000克(师板书:1000克)

③称一称

每小组用盘秤称出2袋砂糖的重量,学生回答:1千克(师板书:1千克)

④想一想

师:通过刚才称的活动,你们发现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等(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填空:

4千克=()克

7000克=()千克

2000克=()千克

8千克=()克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千克和克)

一只梨重150()

一只南瓜重4()

一个苹果重200()

一袋面粉重25()

3、小动物们运西瓜过河,小羊重30千克,小狗重5千克,3个西瓜分别重4千克、3千克和500克,大船载重34千克,小船载重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动西瓜过河?

四、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本领?

认识千克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达到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行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M.YJS21.coM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巩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习,一星级为基础练习,二星级是提高练习,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习,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四)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四、说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台秤,一个天平,一些苹果,盐,糖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老师想了解个情况,行吗?咱们班谁跑得最快?今天哪我们来一个现场比赛。你们都认为我比他重,那你猜猜这位小朋友有多重?老师有多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斤哪是咱们中国人常用的质量单位。现在我们已经与国际接轨了,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比较轻重的方法。刚才咱们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我比这位同学重,眼力真不错,那你能说说这两个盒子谁重谁轻吗?你能想办法证实一下吗?

2、介绍秤的使用方法。

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回家了解一下天平和台秤的使用方法,现在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我们习惯哪把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中,把砝码放在右边的托盘中。等到指针停在中间的时候,就说明两边的物品一样重了,如果这边的砝码是1克,那这边的物品也是1克。台秤怎么用呢?

3、1克的教学。

⑴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称一称2分的硬币和一盒饮料各有多重,看哪个小组称的又快又准。谁先说说一个2分硬币有多重?

⑵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重.

⑶那你能称出1克的物品来吗。我们来个比赛,看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称出一克物品的种类多.

⑷那你能在生活中找出1克重的物品吗?好好想一想。看谁的眼睛最亮。

4、1千克的教学。

⑴2分硬币的重量我们称出来了,饮料有多重你称出来了吗?⑵你能称出1千克的物品吗?咱们还来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称的种类多.

⑶咱们称出了这么多的1千克的物品,那你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来。

⑷猜猜老师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5、探究1克与1千克的关系⑴交流汇报。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商品的包装袋上,都标明了它的质量,请小朋友们找找看,它们都藏在哪里?

⑵有时为了方便,可以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⑶你能猜出它们俩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多少呢?1000克。我们再把这两袋盐放在台秤称一称,是多少呢?可见1千克=1000克。

6、介绍秤

今天台秤和天来来我们中间,帮我们称这称那,可算是出足了风头,秤家族的其他成员听说后,也赶来了不少,咱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好吗?(放课件)见过这些秤吗?

三、应用拓展

1、(根据时间关系弹性进行)小朋友们这节课活动的真好,剩下的时间,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我出示一件物品,你来估计它有多重,重了或者轻了老师会给你适当的提示,不过你只有三次机会。猜对了,这个物品就归你,猜不对,这个机会就得让给别的同学了。

2、大家玩得开心吗?那今天晚上小朋友们回家就可以找一些你喜欢的小物品,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重,然后还称一称,让爸爸妈妈见识一下你的眼力,怎么样?

四、附板书设计

千克kg克g

1千克=1000克

认识千克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认识千克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认识千克教案 篇7

教科书第125页年、月、日和教科书第127页周长、克、千克、吨的认识,完成练习二十二教科书第6,7题和教科书第10题。

1.通过梳理、回顾,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年、月、日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判断平年和闰年;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复习已建立的周长概念,熟练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3.复习已建立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概念,能准确地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4.通过复习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年、月、日的知识。

上节课我们对乘法和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了整理,今天继续复习年、月、日、周长和克、千克、吨的知识。板书课题。

教师巡视,参与到各小组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逐一出示板书:

教师:平年的2月与闰年的2月天数不同,如何正确判断平年与闰年呢?举例验证。

(1)同桌相互说一说怎样用24时计时法计时。

(2)联系自己生活习惯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自己每天一些活动开始的时刻,完成年、月、日部分第128页第2题,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3)观察自己的作息活动时间表,根据自己每天起床和睡觉的时刻,算一算每天你能睡几个小时,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议一议每天自己的睡眠时间合理吗?为什么?应该怎样改进?

教师:沿着课桌面四周摸一摸,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9页第1题,小组内独立测量并计算本题图形的周长,再交流周长的算法。

全班交流反馈,强化记忆。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1题,用一条长24 cm的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议一议它们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米。

(4)延伸:其他图形的周长你会计算吗?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说一说本学期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这些单位,完成第129页第2题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2)指名说出克、千克、吨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填空。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3页13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6题和132页第9,10题。

教科书第126页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9题。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已认识的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进一步认识简单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并从中体会到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和特征,并能利用旋转和平移的基本特征描述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在复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有关空间和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

(1)同桌相互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2)教师:给定一个方向,你们能画出其余7个方向吗?同伴合作画出一个方向板,教师巡视。方向板如图:

指名说一说:当你面向西北面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3)出示第128页东、南、西、北第1题中的动物图。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照物发生变化后,方向仍然不变。

(4) 小玲家在学校的()面。从小玲家到学校要向()面走()米;从小玲家向()走()米可到小青家。

(1)出示第128页情景图,学生观察后,让学生说出情景图中的运动现象,很快判断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平移。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1页第8题,列举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1)第131页第7题。

(2)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向家长说一说。

教科书第127页解决问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及15-18题。

1.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4.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16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②全班交流汇报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按问题难易程度板书,如学生考虑不周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如:

6包萝卜种子需要多少钱? 3种种子都要买可以怎样买? 如果只有100元,3种种子可以怎样买?……

(3)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对此部分知识掌握较困难的学生。

(4)全班汇报交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评价和反思,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解题过程要给予充分肯定。

出示第14题情境图,

(2)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小明每天早上要沿着长150 m,宽70 m的足球长跑5圈。他每天要跑多少米?

②从贵阳开往重庆的火车21:30从贵阳出发,第二天早上7:30到达目的地,这列火车每时行47 km,贵阳到重庆全长多少千米?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11 km,修了20天,还剩80 km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完成第132页第12题。

认识千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昨天,老师从超市里买回来一些东西,是什么呢?请你们猜一猜它们哪一袋更重一些?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马上知道?

师: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读一读!(出示几个包装上标示的重量)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再读一读标示的质量。(课件)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质量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课件)

师:老师还购买了一些水果,比一比,你能知道哪一样水果的重量重一些吗?师: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这样不统一?

师:其实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而且这两样水果的大小又差不多,光凭观察,能看得出谁轻谁重吗?能不能换一个别的办法试一试!

师:我们不如同时拿在两只手上,看看能不能感觉得出。谁想来掂一掂?

二、认识秤

师:怎么办呢?拿在手上掂一掂还是难以确定。其实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课件导入):电脑里有几个录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这些称物体的工具吗?除了以上的三种秤,还认识别的秤吗?(课件)逐一认识,在哪里见过,介绍有何作用?怎么用?

师:(课件)那么大家认识这种秤吗?它的名字叫天平,一对手臂长又长,两手托着两只盘,可以上下来摆动,头上长着一根针,它的作用特别大!左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左偏;右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右偏;不轻不重指中间。

师:既然天平可以分辨出哪一边的物品重量重一些,我们为什么不请它来帮忙呢?(操作演示:把一只苹果和一只梨子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只盘子里,并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

师:结果怎么样?谁稍微重一些?为什么?

师:天平不仅可以比较出物品的重量,还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课件)使用天平时,左盘放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砝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还可以再移动游标,最后砝码的重量加上游标所指的数量就是物体的重量。

师:用天平称一称,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呢?

三、认识1克

师:下面我们要称1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上掂一掂,互相交流一下感觉如何?(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课件)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2分硬币的重量吧!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课件)

四、认识1千克

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

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师:(课件)一袋糖500克,两袋呢?(1000克)

师:就是这两袋糖,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课件),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000克=1千克)

师:把1千克的糖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师:两袋糖重1千克,刚才的一大包萨其玛也是重1千克,分别拿在两只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一样重)

师:对,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师:判断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课件)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品的质量也是1千克?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

五、应用

1、填写质量单位:(课件)

2、数学日记找错误:(课件)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两个,150克重的苹果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克的小猴子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3、学生阅读:(课件)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重100千克,它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六、课后延伸作业

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课件)

认识千克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认识千克教案 篇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认识千克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认识千克教案 篇12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1毖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缱映印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闭莆湛擞肭Э说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3 kg=3 000 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1)对口令。

(2)填一填。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认识千克教案锦集12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认识千克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