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本十二篇)

11-05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坚持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水平,好的作文会引起共鸣,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一般让人感到经验的作文都是什么类型的?或许"《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本十二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

《爱的艺术》这本书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但是作为一部六十年年前的经典现在看依然不过时,反而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讲述爱情,除了爱情之外还讲了很多别的情感。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爱别人,而不是因为我具有被爱的资本”。

作者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如果想得到孩子们的爱,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自己先去付出,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幼儿是最单纯的一张白纸,而恰恰是白纸,才最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最淡的恶意。

这就好比爱情,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我们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是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一个过程,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最纯粹的孩子们的爱。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由此可见爱是一门艺术,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是一种结合、责任、尊重、理解等等。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样去理解“爱”,什么才叫“爱”。弗洛姆认为: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因为你有能力,有力量,通过给予的方式,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表现出来;其次,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举个例子,一个人说自己爱花,但是他老忘记浇水,这不是真爱!真爱是你有能力也愿意对别人的要求给予答复。尊重不是害怕,尊重是正视对方,使对方成长为他自己,接受完完整整的对方,而不是让他长成你希望的样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对方。就像母爱。弗洛姆著名的“母亲要有能力给予孩子乳汁和蜂蜜”的理论。乳汁是物质上的爱,蜂蜜是精神上的爱。相信大部分父母都给足了“乳汁”,但是“蜂蜜”,只有极少数母亲才能做到。

很多母亲都认为孩子是从妈妈的肚子钻出来的,妈妈在其成长过程倾注了大量心血。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不由得为他担心,想帮他清除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为孩子铺设一条阳光大道。而这样的煞费苦心,实质上有可能一种控制。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明白,我们所谓的给孩子们爱,为了孩子好,也要讲究爱的艺术。对爱的孩子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才是真正的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2

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前,我对爱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那种言情小说中,男女主角在一个浪漫的黄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条铺满枫树的幽静的羊肠小道上,发生一次浪漫而传奇的邂逅,并从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当然,在此期间,男主角会面临情敌的竞争,女主角会面临男友背叛的危险,当然,虽然过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将像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儿孙满堂,死而无憾。最后,故事完结。

至于爱的艺术和爱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则是呲之以鼻,对于婚后所谓的“三年之痒”更使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那是失败者的婚姻,那是一场失败的婚姻,毕竟,在我的认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鲜的,我本来认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即使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咸鱼白菜送饭,他们依然是开心幸福的。至于网上教授的让婚后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贴士,我更是不会相信,因为我觉得每天早上能见到自己心爱的人一面就已经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小浪漫,有时我甚至会有如此念头:那男的做那么多的`无聊的事去讨好他们的妻子,他们是不是做了一些对不起她们的事而感觉良心上过意不去,想要做这些欲盖弥彰的事,从心里上寻求安慰。

但当我读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后,我才真正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因为我太天真,太无知,以至于把爱看的太肤浅,太简单,太理想化了。

因为我们人类无法避免孤独,而想要驱逐我们心中孤独感的办法一个是与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二则是去爱。所以说,爱,是我们内心对感情的需求,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对此产生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爱情是弱者的感情。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爱情并不是单单强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种感情,它是芸芸众生均需要的一种感情寄托,就如同我们均需要亲情与友情,他们是塑造我们健康积极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动力与基础,没有了爱情,我们的内心将会出现空虚与失落,我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爱情是我们人生的润滑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调味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萃取剂,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让我们真正无悔此生。正如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人生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面包,一个是爱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无可否认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获得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的的同时,人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高,在自身及周围好友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心理追求的情况下,他们甘愿放弃他们追求的爱情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面对这些“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单车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叹的花季少女,我们怎能不感叹经济发展导致了爱的溃散,虽然我们将如今社会出现的这种以爱情换金钱的行为归咎于经济的的高速发展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我们无法否认它的消极的一面。

担当我们深思一层,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这个观点是如此幼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必然的结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们不去赞叹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于他,我们是何其怪哉?细细想来,如今这种爱的溃散实际上应归咎于我们的思想层面上的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这些品质要求正是在如今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无可否认的是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但正因这些品质难以培养,方显其难能可贵。

当我们获得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后,我们还必须明确坚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毕竟爱情的最终结果是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我们首先要承担作为丈夫、妻子的责任,然后就是要承担作为父母的责任,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责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当你尚没有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有思想准备之前就开展爱情,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你的爱情过早夭折。

可以说,爱是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爱情需要的自律、专注、耐心需要我们对爱情的专一,面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我们要坚守本心,虽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当我们拥有了另一半,或正在发展另一半,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朋友,但决不能开展超越友情的行为,面对如今频繁出现的婚外出轨行为,我们应该进行深入反省,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遗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优秀品质,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更是看出这些品质的难能可贵与必要,对于这些品质的培养,我们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并且始终坚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爱情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见证与必然,面对爱情,我们将如何取舍,这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即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亦无法准确给出一个精确的,一切均应取决于自己,实际上,只要心中拥有对爱情的执着,你必将看破虚妄,收获属于你的真正美好的爱情。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3

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是要告诉读者,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无关的情感,而只需要涉及身心。这本书要说服读者:

如果我们不努力发展自己的整体人格,实现一种创造性的倾向,那么每以此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我们没有爱别人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以谦卑、勇气、真诚和自律来真正爱别人,那么人们的爱的生活就永远不会满足。

其实,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但我的想法通常都比较幼稚,因为我认为爱的真正是一种能力,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责任感,一种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能力等等。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了爱人之心,具备了爱的能力,那么获得爱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许多人对爱情有三种错误的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

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了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了,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于他人的能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认为爱是没有什么可学的。他们认为爱情问题是一个客体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很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爱情中最伟大的能力是什么?事实上,正如弗洛姆所说,应该是弗出,而不是得到,为你爱的人付出,给她带来一种阳光,一种活力。这种付出是爱情中最美的因素之一。

当然给的目的有所不同,也决定了给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出发的,那种人格成熟的给与,以后很多人想着,这种给与,时应有回报的,而这种回报是对方也应该给与我什么,或者说是要给我以更多,但这种或许不叫爱情,而是一种很幼稚的生意罢了。真正的爱情的给与是一种,因为“我”富有活力,我可以是一座大山,让你登到山顶,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个多么的光明和美好,去感受这山峰是多么的清爽,通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力量。通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这种完全的人格。

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邀请你喝一杯,即使是一个孩子也会觉得他对我很好,所以下次他口渴的时候,我会邀请他喝一杯,我们是朋友。这种友爱,可能便是因为一方挨着另一方的行动唤起类另一方“给”的行为,不是报答,而是真心希望对方也能够好好的,能够和我一样的开开心心的,口渴了也有饮料可以喝,这种单纯的行为,或许也是爱的一种表达。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力所能及的商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

在这宗交易中,与购买土地一样,对方的发展前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以商业化为主导、物质成功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循与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相同的基本原则,这一点是没有理由感到惊讶的。

但实际情况中,总会有那种“看着她的笑脸,我不禁也笑出来的”情况,原因并不是说什么我被这种笑容感染了,而是我真的为他的这种小儿感到开心 ,而感到幸福,希望他多笑一笑,“快乐这么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与他分享着这个世界上的欢乐与忧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坠入爱河”和“坠入爱河”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

对于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人来说,这段经历更加美好和不可思议。男女之间如此突然的奇迹般的亲密关系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与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恰恰是由异性的吸引力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虽然这两个人彼此逐渐熟悉,但他们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神奇的特质,直到隔阂、失望和厌倦抹去剩下的魅力。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

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所以,当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行动或像爱这样的行动,以如此大的希望开始,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结束。如果是别的事情,人们会尽力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他们就可以再次战斗或永不放弃。但因为人不能永远放弃爱情,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爱情的原因,探索爱情的意义。

这一段出现的时候,我在想许多读者都会产生共鸣,到底时遇上了对的人,没有抓住机会,还是在不正确的场合遇上了他,更或者是遇到了错的人,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甚至到未来,都会被人们不停地讨论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说,无论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给予,去付出,因为你会真的感觉到很快乐。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4

在上《幸福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对《爱的艺术》这本书完全陌生,连听都没有听过。开学初,老师布置了观看《爱的艺术》的读后感作业,在一个无聊的下午,跑去图书馆借了《爱的艺术》这本传说中的书。其实,学校图书馆里有两个版本的《爱的艺术》,分别是:

(俄)季丽娅·叶尼克耶娃著的《爱的艺术》和弗洛姆著的《爱的艺术》,第一次借的时候借成了季丽娅·叶尼克耶娃著版本的了。看完会议的内容,我感到越来越感尬。本版主要介绍**方面。于是赶紧换成弗洛姆版本的了。

在那之前,我对爱情的理解只停留在电视和小说上,而没有在现实中体验到。至于爱的艺术以及爱需要承担的艺务和责任,我知之甚少。但当我读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后,我才真正发现爱的艺术非常高深、奇妙的。

在《爱的艺术》开始处,弗洛姆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堕入爱的情网——falling in love,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爱情。真正持久的爱,在爱中,有几个基本要素:

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地指出,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在这方面有所了解和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

一是研究如何被爱;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客体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这也是本书最昂贵的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一个人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孤独,摆脱孤独的禁锢,只有真爱才能实现。

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形式的爱的共同点: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

在第三章里,他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了异化。爱情成了一笔好买卖,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组合”思想。

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或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

最后一章,是关于爱的实践。当然,弗洛姆自己也强调,爱情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经历。不管你是谁,你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但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律己、专

一、耐心、信仰及锻炼信心和勇气。

因为我们人类无法逃避孤独,而驱逐内心孤独的方法就是直接与外界联系,去爱。所以,爱,是我们内心对感情的需要,是一个人内心坚强的表现。爱是我们生活的润滑剂,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是我们生活的提取器。它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真谛,品味生命的酸甜苦辣,真正后悔自己的生命。

正如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人生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面包,一个是爱情。”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陷入爱情时那种失去自我的狂热的爱恋在弗洛姆看来实际上是一种热情的奴隶,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爱是一种类似艺术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的学习与修炼,与人的精神修炼的成熟度有关。

这种学习不是象掌握一门工具、或了解一门知识那样学习,而是象禅宗的艺术一样,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不是一种与成熟无关的情感,而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专注和耐心来学习的一术。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情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即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前提下,与他人的结合。人的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能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独和孤立,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忠诚、正直和本色。

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至于爱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爱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 in 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5

《爱的艺术》以简洁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爱”这个非常深奥的话题。

本书表明: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它努力。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爱是一种无论你贫穷或是富有,无论你年幼或是年迈,都普遍存有于你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爱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然而,对于“什么是爱?”,我们常常不能确切地描述。有人说:“爱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爱是不需言语表达的幸福,爱是让人沉迷的情愫……”可是,这些只是爱的一些表征而已,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当我品读过这本《爱的艺术》之后,我想:爱,应当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喜悦。

或许,爱并不是一种人类拥有的天赋,而是需要人类去学习的一种能力。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一出生开始父母的呵护,再到长大后与自己的伴侣、子女相伴,大多数人都把来自他人的爱看作是顺其自然的产物,而放弃了对爱的学习与训练。我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一些创伤,以及个人成长路上的一些荆棘芒刺,容易导致人们对爱的认知出现偏差。书中弗洛姆“爱的实践”这一节就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我总结下来就是:“想要学会如何去爱人,先要学会爱自己。想要过好两个人的生活,先要学会独处。”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的话,我们就要像对待艺术一样对待它,我们应该去学习爱,体会爱,感悟爱。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我们的精力都放在快速更新的信息上,放在公认更加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上,而忽略了爱自己,爱他人,忽略了灵魂的放松,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升华。

如果连最基本的素养都做不到,如何确保我们有精力去学习爱的艺术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对爱的追求,仍然要怀抱对爱的希望。正如弗洛姆所云:“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爱时,实际上,真正的担忧――尽管常常是无意识的――却是对于去爱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去爱。”

我觉得,心怀期待,感动常在,心中想爱,爱即存在。

爱是一门艺术,放下恐惧,敞开内心,尝试去爱,才是爱的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6

如今的社会,可以用一个“快”字来形容,各种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消费,还有快节奏的爱情。关于“闪婚”的新闻时常被报道。我不禁想起我们上一代,他们的婚姻更像是媒人的话。

有的甚至在结婚千从未见过面。但他们却相守到至今。而我们这一辈,有谈了很久才结婚的,都是经过仔细挑选才决定的,可是很多人都走上了离婚这条路。

我们是缺乏爱的能力,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带给了我很多启发。

爱情的诞生,是两颗孤独的心需要对方,还是我看到他就喜欢他,还是我爱他的名利地位?其实,爱本身就很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爱的对象。这取决于你是否在爱情中放置了太多的物质。然而对于一个人的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爱不是你短暂的疯狂迷恋而是持久的等待与陪伴。如痴如醉的迷恋一个人,疯狂的热爱一个人只能证明过去的你是如此的寂寞。寂寞到只能从迷恋一个人身上找到被爱的感觉。

经即使他不爱你,你却苦苦相求。

两个相爱的人就像两个相交的圆圈。交集部分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因为只有共同的语言,他们才能走到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叉点可能会越来越大,但这两个圆不能完全重叠。一旦重叠,爱就会结束。因为缺少了各自的空间。

在爱情中需要的是彼此的尊重,不限制彼此的生活,却能一同成长,而不是爱你心中所希望他成为怎样的他,还是原来的他。只有彼此独立,才有尊重的可能

在爱情中,我们也需要互相给予。在爱情中,付出是快乐的,自愿的,是一种财富。因为信任,才愿意分享彼此的人生,给予你的全部。爱不应活在猜疑中,爱他是信任他。

一个女孩问她奶奶为什么她和爷爷在一起几十年了。奶奶说,爱情就好像我手中破旧的物品,我们看见他会选择对其进行修补,而你们,一见到东西破了,就迫不及待的想丢掉,想着可以换新的了。爱是需要责任心的。

这种责任感需要有意识。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对方。他是你选择和他共度余生的人。当你选择他时,你必须承担你的责任,不管是被迫的还是无助的。当爱情出现问题时,我们总是会互相责怪太多,而且会有很多抱怨,这些都是无用的。

相反,这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在爱情中,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不能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愿我们都能理解和掌握爱的艺术,因为如果我们学会爱一个人,那么我就会爱别人,我就会爱这个世界,爱生活,更爱我自己。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7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习惯和特点;这种特点和习惯的改变,最终可能改变社会上的爱情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情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discipline, concentration, patience, passion)。

然而,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远低于12000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进化,甚至慢于生产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生产力呈指数级甚至更快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情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

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8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一刚刚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首先,读完这本书,我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取决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至于这一点,我想从四个方面来稍作解释。

对于朋友来说,我曾经很羡慕那些有死党的人,觉得有一个死党时间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有这样的一个人来听我们倾诉,然而,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并不会再去羡慕那些人,这并不是没有拥有死党的渴望,只是说死党也并不是真正能了解我们每一个想法,就像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当朋友不能理解我们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以一种尊重并且爱护的态度来安慰,关心自己。

此时,也就是我所说的自我的存在。

对父母和孩子来说,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但我不认为这就是全部。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因为父母和孩子的不快而影响我们的情绪。

对于爱人,由于本人的经历尚浅不知道该怎么理解,所以暂时不做思考。。。。。。

其次,是对于最后的爱的实践的一些想法,我们有时候因为自己一个人而无法安静下来做事情,但是,我们本来就是一个个体,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是赤裸裸的降临,走的时候也不会带走任何的身外之物,既然如此,我想从中唯一可取得就是真正安静下来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个学生就读书吧,白领就工作吧,毕竟,人生的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己一个人在进行大脑的思维活动,别人也不可能进入我们的思想之中,不是吗?

最后,是一个小小的感叹,在这本书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东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现在对于本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当然,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辩证看法:他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和—谐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种幽默,泰然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时候,中国文化太过于和—谐,从而有一种迂腐,愚昧的倾向,我觉得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应该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一种积极进取的特征。

当然,看完这本书,心情因为有这样的体会而开心,也由于他深沉的文笔而多少感觉有些压抑,因此,最近还是要看看一些比较轻松的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情绪。还有,最后一点,千万不应该去拿书中的东西来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该怎么活就怎么会,毕竟,生活还是和书中的情景有些出入之处的,在生活中还是应该以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基矗

由于本人还不满20岁,看法不一定完全成熟,请大家多多见谅。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二“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德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持两者的真理性,用另一方的原理修正另一方的理论,得到最终的综合。他讨论最多的是人的存在、本质、爱、异化和解放。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自1956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畅销至今。被誉为当代爱情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的开头,弗洛姆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学习爱就像学习艺术,首先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

但长期以来,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爱情不需要学习?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中学范文网 m.f215.COm)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

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都不是真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爱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能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

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能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积极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通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当对象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也能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不能满足,或者他们有疑虑、动摇,或者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破碎和熄灭。

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在写了什么是真爱以及如何得到真爱之后,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爱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

一个人最深的需要是克服分离和摆脱孤独。爱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途径。人的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能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分享彼此的秘密,并把人与人结合起来,克服孤独和孤立。但也要记住,爱情和生活是不分离的,爱情取决与生活。

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9

爱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莫里哀

初读《爱的艺术》时,我还幼稚的以为不过是说些关于爱的事情,与仍处于大学期间的我并不相关。可是渐渐读下去才发现,我的认知很片面。

我所理解的爱是从电视剧、**上感受到。基本上,爱情到了尽头,爱情一步步面对巨大的挫折,爱情是那么伟大。但是在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上面这样写着: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我才发现爱是一门学问,亦是一门艺术。无论你是80、90后或者是60、70后,每个人都会遇到关于爱情的问题,就像最近很热门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说的:

“再聪明的女人在遇到爱情时,都没了智商。”往往当局者迷,爱情就像是足以焚烧一切的烈火,在它面前,不论是聪明人还是笨蛋只要爱上了,都会变成飞蛾,就算知道飞过去会成为飞灰,但是还是不顾一切,抱着百年之后我们都将成为尘土不如先让自己轰轰烈烈爱一场的打算扑过去。这本书要传达的是,不要盲目地去爱,要学会去爱,要先发展你所有的个性,以免让你的爱永远失败。

也许现在我们还在一步一步地感受着那块叫**的石头,因为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慢慢了解什么是博爱,母爱,**,自爱。只要我们有爱,就一定生来都是博爱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我们在软弱的时候,在父母的呵护下,毫无愧疚地接收父母的爱,但为了在成年后得到新的爱,我们难免会从陌生人变成最亲密的人,从而产生排他性**。

前三者的爱就基本都是接收别人的爱或者给与别人爱,那么爱自己是不是也是需要的呢?弗洛姆先生认为,那些只爱别人而不爱自己并把爱视为罪恶的人根本不知道爱的真谛。圣经中就明确表示“爱他人如同爱自己”,我们的感情对象当然也是包括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真的爱一个人,那么他就会爱别人,爱世界,爱生活。如果他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那么他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回顾往昔,你是否曾经对一个人说过:“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如果曾经说过,那么在爱情面前,请抛弃这样幼稚的想法,成熟到你爱的人身上: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因为爱人,所以被人爱。爱情就是如此,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当你认真的虔诚的以学生的身份重新审视爱的世界,你会发现它教会我们不仅仅只是爱,更是如何做人。怎么才能掌握爱的技巧这件事没人会知道,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掌握一门艺术捷径,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之努力才行p>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0

你了解爱这件事吗?我们身边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曾为它所累,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爱随时随地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要爱,剩下的则在花大量时间谈论爱和等待爱。

毫无疑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场无休止的争论,也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

瑞蒙卡佛认为爱是一种不那么长久的多愁善感,两个相爱的人认识彼此前可能爱过别人,而一旦俩人中的一个不幸发生什么事,活下来的那一个会悲伤一阵子,但他最后还是会继续恋爱,这样的故事信手拈来。

有人说,如果将爱等同于永恒,则两者的概念都会变得空泛起来,因此聪明的恋人们把爱视作海誓山盟的证言抑或甜言蜜语的网罟,语言这样一个虚无浮动的表意系统变成了对抗沧海桑田的慰藉。于是“我爱你”变成了那样轻易就可脱口而出的字眼、那么通俗而简单的词汇。我们有勇气一见钟情,但我们没有坚持到永远的毅力。

爱被我们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们已经分不清让我们忧伤和焦虑的究竟是爱还是以爱为中心的虚无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陈腐现实的悲恸。

弗洛姆不认为爱是一件普通的事。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告诉世人,爱不是那么容易得到,而是一门不容易掌握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自给自足的爱情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来磨练。占有爱情的身体不难,而占有爱情的思想绝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劳而获而从容一生一样几乎近乎于神话。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没有廉价的爱情。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人们需要有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坚持,一种像孩子们学会走路、不断尝试犯错那样的体验,才能通过“学习”在人生旅途中慢慢获得宝贵的爱。

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维和想像力的训练和不断的练习来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几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动、任何企业像爱一样,以如此巨大的期待与盼望来开始,却又如此一成不变的失败。”——《爱的艺术》一书实际上是弗氏从三个方面针对为何现今社会的爱情一再遭遇失败做出的阐释。

首先他批判了社会中爱的瓦解:由于在后现代的今天,社会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我们崇尚肉体之爱和被爱的爱情观,那是一种吸引你接近某人的平凡的冲动,任何人都可以频繁地爱上另外一个人,不论是男是女。

现代文明的大机械化时代,抹去了人的独特性和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尊严。人们像一个零件一样奔跑,像一个无法停止的顶部一样旋转,从出生到死亡。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与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控制相同的基本原则。

其次,我们的爱之所以遍不是界,是因为我们把爱的问题看作是事物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我们通过参照别人来确定自己,认为爱不再有年纪的差别,觉得投入一段疯狂要趁早,三少四壮五轻亦不嫌晚;人们还认为爱是个完美的塑身主义者,一旦提及爱,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把它与被爱的标准联系在一起,是为了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被爱指数: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帅气、拥有更多权势和财富,女人按照社会价值观的审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样纤细、**、妩媚。

一方面,人们渴望爱情,另一方面,他们更看重其他东西,如成就、地位、名望和权力,而不是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上述的目的上,但很少投入到爱的艺术上。

当今世界满地都是的爱情架构在这种物化的价值之上,一旦外在价值抽离了,爱情的灵魂也开始渐渐出窍。爱不但繁荣地盛开在生活之中,同样充斥在人们的幻想里。大家期盼着爱,期盼着流行歌曲、偶像剧、浪漫的爱情**里、电影中说的那种爱,剧情结构要强、对白要引人入胜,故事要感人肺腑、赚人热泪,同情共鸣,真心实在,有卖点有看头有情有意,灰姑娘要嫁给英俊的白马王子,灰小伙要娶得到布兰妮斯皮尔斯。

每天的生活都在精采的地方待续,旁人不得不满眼羡慕地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看下去。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大家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大家百听不烦。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可以学会爱。

“人们往往把那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难道人们只为获得名誉和财富而付出代价吗?爱只是一种奢望,人们不付出代价?

”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所有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人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心中的恐慌,无力自拔的沉溺以及本能的自卫,从而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想法被那么多同样的人理解和演绎,原来“我们”的爱情如此寻常,不就是这样的么---其实人人都拿着一本勉强称的上文学的爱情著作来要求对方,而自己永远等着带花的王子或者带着财富的公主,来给自己幸福。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告诉我们,爱越来越变得难以理解的第三点原因,是人们对于“爱”的知识的匮乏,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之爱”的区别。爱这种高尚的艺术本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弄得满地都是,它在本质上必须是出于意志的行为,是一种决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于另一人的生命,爱这门艺术的基础就在于不能勉强他人迎合自己。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成为你心中的那个人,为什么不直接找到一个完美的呢?

既然这样的人很难问,就没有理由让爱情如此轻易地暴露和存在。改变别人的要求是件不愉快的事。既然你爱他,为什么要他受苦?

是的,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我们没有资格如此轻易地把爱挂在嘴边。爱是付出,爱是牺牲,爱是祝福。。。所以当对方高兴的时候,就应该放手,安心祝福。

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代替爱的表白,而是在说出真心诚意的“我爱你”三个字之前,要让自己明确:爱的答案很长,如果说出就要用一生来等待回答。恰恰因为如此,面对爱的幻灭我们亦无须惧怕。

终究,倘若是因爱之名,时间的脚步和空间的变迁就无法把我们的坚持修饰成患得患失的冷漠。那些过于短暂的激情并不纯粹,那些类似镜花水月的浪漫之中混杂着更多来自于想要弥补自己人生不足的愿望而非爱的欲念,它们或多或少构建在物质的需求和身份的焦虑之上,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爱。作为一门艺术的爱,要求人们有爱的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才越深。

如德国哲学家巴拉塞尔士所说,“假如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从《爱的艺术》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绝非遍地都是的廉价情绪,人们不能把虎头蛇尾式的坠入情网视同永久性的爱情状态。你必须花时间来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和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无关的情感,而是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情感,不仅包括情感因素,还包括理性因素。

除了原来的部分,我们应该学习,理解,实践和推测。我们应该先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去爱,然后才有资格谈论爱。

弗洛姆告戒追求爱的人们,想要有一份丰盛满足的感情,必然要以具有爱的能力作为前提,爱的能力并不来自外在物质世界,不来自车子房子名牌的交换,而是经由自我内在意志的坚持以及长时间与人互动修练得来。“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弗氏相信这种创造力中包含四种元素,那即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爱意味着,当对方希望独处、有暂时的个人生活空间时,自己也能自得其乐,照顾好自己,生活过得愉快充实;当对方需要自己陪在身旁,一起分享心情与感觉时,则能排除所有杂念,全心全意将心灵交给对方;当对方沮丧无助能适时给予精神上最大的慰藉与支持;当对方欢喜快乐,陪着一起高兴、一起开怀大笑。说出爱这个字,意味着彼此祸福与共,患难相扶持,做对方永远的心灵伙伴、精神支柱。

“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此泛滥地流俗于世,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过于胆怯和懒惰,没有勇气去承担学***升爱的能力的责任。弗洛姆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写到:“人之所以无法自我决定,也许不是听不见内心渴望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选择之后的自由状态感到害怕。

因为一旦他选择了自由,他必须在自由之后承担起责任和道德,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爱和自由一样,也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爱情。

不要害怕在是否说“爱”的问题上作出选择,尤其是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选择。弗洛姆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不敢选择的态度使得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可以持续存在,社会控制可以彻底被执行,情感生活可以随随便便蒙混过去,就这样凑活过一生。 但是爱情何其珍贵和独特,人总该有一场能对别人细说的,你难忘的恋爱。

或许获得这样一份真爱的前提,是说出比“爱”更多的“不爱”,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爱原来是如此稀缺的资源而并非满地都是,才会舍得为它付出更多,学***,珍惜更多。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1

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能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希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形成的样子,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2

[爱的艺术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和心境]起因:麻麻自从看了我去年的新年晚会反串,一直对我的角色耿耿于怀,担心我接近四年来汲取了舞台上瑜兄的各种不良恶习,命我反思自己性格的不足;又后悔高中的时候语文不是她掌舵的,缺失了太多,然后现在的课本里有弗洛姆《爱的艺术》节选片段,很多道理值得细细品,反复念的,遂让我看看此书,和她交流一下心得,爱的艺术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和心境。经过:

最近,半挑、半理解、半归纳、半感叹都得到了一些启发,要求鞭打!对爱的认识误区:关心的是我会不会被人爱,不是我有没有能力去爱;对“爱的对象”的选择加入了各种功啊,利啊,名啊;以及始终未能区分“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人们往往把两人之间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虽然我觉得太理智的是不是就不是爱情鸟。。。

康德认为人不应该成为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是目标,不是别人的工具。麻麻和我说我太相信这个了。独立不喜欢打扰别人。小学每天独自来回步行半小时上学放学,初中你们忙我基本三餐在六中对面的小巷解决,然后高中住校,周末或者放假也越来越不喜欢回家,尽管知道你们真的很期待,就是不喜欢看着你们大动干戈地欢迎我回家。

久而久之,打**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温柔地和你们说话了,即使关怀和心疼,仍然带着不满和抱怨老爸胃药不停吃还不断酒,你看书坐太久不嫌腰疼啊。。。我知道你们知道我在关心,可是仍然期待我就像电视里的乖巧女儿一般,撒撒娇,问个好,可惜我做不到啊,至少暂时是。。。麻麻说,我说的她也懂,可是总得亲耳听到我说,才能安心么,所以说需要语言沟通啊。

(一)爱情是对人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情是一种行动,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最最赞成爱情首先是给不是得。“给”不是自我牺牲,不是痛苦的割舍,而是表现自我生命力的快乐的过程;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时候,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创**情的能力。

如果你爱上了别人,却没有唤起他们的爱,那么这样的爱是软弱的,是一种不幸。——单恋啊暗恋啊的。如果人们想要有一个主导的生产倾向,这种态度的人会克服他们的依赖和自恋。

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读后感《爱的艺术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和心境》。--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恋爱中的女孩越来越有母性。至于爱情所包含的责任感,它不是义种义务,也不是义种外在强加的东西。这是义个完全有意识的行动,也是我想表达我对另一个生命的愿望的答案。

尊重并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没有剥削的意图。我希望我爱的人应该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我服务。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又想到《巴黎宝贝》的“现在的你因为过去的你更有魅力”。认识了解方能尊重,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但是了解生命的秘密,是人的本性,正如孩子抓到蝴蝶最想做的就是把翅膀折断,好奇地想认识蝴蝶——我也终于知道人为什么这么八卦了。(2) 父母和孩子的**随着个人成长过程的变化:

婴儿阶段,即自恋阶段,外部世界只有和他需要有关,才有现实意义;八岁前: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因为我就是我,此时的母爱是消极体验,无条件的;八岁到十岁:还不会爱,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产生一种新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接着:爱别人,创**;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灰常能理解为什么选择自己爱的,比接受爱自己的有时更快乐。

对于母爱和父爱的犀利的评价:“理想典型”母爱是无条件的,而那些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父爱的消极一面是父爱只能通过努力获得;积极一面是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极的努力赢得这份爱,这份爱也由我的控制和努力所支配。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文章认为应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三)爱的对象爱,不是特殊的人的关系,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爱情不是取决于对象,而是能力。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

“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1)博爱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

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只有当我爱的人与我的个人兴趣无关,我的爱才开始发展。

——我和麻麻说,我认为自己应该对周围的人都还真诚的吧,虽然有的时候爱刷点嘴皮子麻麻说,女生不能把心玩野了,收不了心。我说麻麻星座有时候说的很准确,所以截图给麻码这个描述:所以当我代表这些词的时候,我还是很小心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