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远作文

11-07

写作是一种展示创造力的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一篇好的作文通常都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那么,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古人不远作文”,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个人收藏!

古人不远作文 篇1

“烽火连天争不休,几度春秋。颍川名流,展翅飞腾跃古丘。灵杰归年三十八,壮志未酬。

不堪回首,花自飘零水自流。”———采桑子•悼郭嘉浩浩三国,群雄逐鹿,人才辈出。东吴周瑜之策,西蜀诸葛之计,可我却独爱曹魏之军祭酒——郭嘉。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先居于袁绍帐下,后认准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便毅然离袁绍而去,被荀彧推荐给曹操,与曹操在营帐中共论天下大事。两人一番畅谈后,曹操感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史书上也称郭嘉为“才策略谋,世之奇士。

”郭嘉看人奇准,曾在曹操当心自己不具与袁绍抗之力时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提出了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不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振作了曹军士气,更助曹操拟定了作战目标。随后,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攻打吕布,结果攻克下邢,擒杀吕布。而真正使郭嘉大放异彩的则是在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又担心刘备在背后捅上一刀,应付袁绍已很困难,如何能分出兵马迎战刘备呢?郭嘉此时献策,建议曹操先灭刘备,再战袁绍,其结局果如郭嘉所料,大破刘备,而袁绍还未有所反映。这时孙策却准备发兵偷袭曹操根据地许都,曹营一时动乱,郭嘉却断言孙策来不了,劝曹操不必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而后孙策果然因刺客刺杀而亡。郭嘉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属最了解曹操的,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

据载,两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郭嘉不治行检,在严于治军的曹营中,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在长年的征战生活中,曹操总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

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他视为“知己”。

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郭嘉出招奇异,难以琢磨,却屡战屡胜,万无一失。只可惜在乌桓之战后,在从柳城回来途中,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而病逝。

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郭嘉生前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及其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他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他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正是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是曹魏政权中异放光彩的明星,他以传奇的一生铸就了曹魏政权的伟大,这正是我喜欢这位历史人物的原因。

古人不远作文 篇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除了他——陶潜,还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文菊?他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他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能做什么呢?他本不欲做什么,只是求的一份心灵的澄澈、宁静。

归隐之路是中国诸多文人的抉择,“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如此的率性洒脱,众人欲求而不能践行,而他却把如此生活状态演绎的淋漓尽致。尽管余秋雨先生有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倘若历史的路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或许走不出去,但是我们感受到的是靖节先生活着的一种境界。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此举是如此优雅浪漫,辅之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往青山绿水而去的洒脱,清闲优雅的生活却不失丰富和快乐。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气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暮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手提篮子,向田间走去。他与幽幽香菊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可以汲取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远眺南山。月光之下他举步悠闲地跨进院子。他的确生活得自由自在,清新淡雅。这样的躬耕自乐、与世无争,不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诗人早已融入了幽幽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意义,人生如此,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历史穿越了近一千六百年,我们被高节奏的生活驱赶着向前,我们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习惯了匆忙行走,习惯了心无旁骛,我们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但我们的心灵却开始荒芜,这时候,我多希望请您停下匆忙的脚步,去体会一下陶渊明的洒脱吧!

古人不远作文 篇3

中华五千年泱泱大国以“唐诗,宋词,元曲”为潮流,无不掀起一片汹涌的浪潮。而我要小论一下唐诗,当然,论唐诗由不得不论一下诗仙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寥寥数笔,使李白的形象跃然纸上。初识李白,是在一个千年流传的故事中,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在江边的孩童经过,她感化了他,因为她的精神与毅力,这个本质就聪慧的孩子发愤图强,学问大有长进。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诗仙”李白。出于对这个故事的感动,幼时的我记住了这个孩子和这顆铁杵。再识李白,源于一首歌谣一般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质朴的语言,朗朗上口,如同木刻的装饰朴实无华。当时尚幼的我本不懂其中的蕴意,可情不自禁的有一束月光照亮了我的心。

从此,我逐渐留意起了他。逐渐想去了解他……又识李白,出自课本上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将陵一日还。两岸猿山啼不住,青山已过万重山。”老师一字一句讲的很清析透彻,字字晶莹剔透,对他认知不深的我开始明白他质朴浪漫的背后是怎样的炙热却热烈的心!从此,我开始接触他。

之后,就频繁出现李白的诗:有为王昌龄抒发感愤之情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诗中见景,景中蕴情,诗中有画,画中有人的《峨眉山月歌》,有充满无限离别之情和思乡之情的《春夜洛城闻笛》;也有对坎坷不畏惧,为了理想永不停歇的《行路难》……相交李白,始于偶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醉后的大彻大悟,李白从盛满酒的坛子里抬起头来,张开惺忪双眼,向世人宣告人世间最高深的理念。

从此以后,我越发留意他,欣赏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唐朝。”故乡的人抚养了他,故乡的明月洗净了他,家乡的模样牵挂着他,洛城的笛声萦绕着他,白帝城的轻舟漂载着他,美酒酝酿着他,世人赞美着他,后人歌颂着他,美景调动着他,还有一个小女孩在静静地,静静地注视着他,呼唤着他—李白!李白,一个不老的神话,永远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心里,李白,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

古人不远作文 篇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宋朝李清照很有名的词之一,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可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开头的几对复词无疑把她的悲伤赤裸裸的晒在了大家面前。谈有名难道能少的了呢,对吧?“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而伤断肠,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

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一人,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仇,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仇。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

真可谓万古愁心矣!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可谓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啊!谁说女子不如男!

古人不远作文 篇5

春秋时期,东周政权没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范蠡正是生于这样一个乱世。

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不满当局政治黑暗,转而投入越王勾践的麾下。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在三年间,范蠡和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为后来越国一血前耻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的事情便为众人所熟知。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一面领导本国民众积极发展生产,一面给夫差送去珍宝与美女以示臣服。终于,越王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大败吴国。范蠡也因此被拜为上将军。不久后,范蠡悄然隐退,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范蠡曾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可惜文种并未听从这劝告,终究惨死。

范蠡的做法,是一种极聪明的处世哲学。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得以善终?总是想着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却不知功高震主、自取灭亡。被诱惑与欲望蒙蔽了双眼的人,又如何能看清这浮华背后的危险?急流勇退者或许不能流传千古,但至少可以使自己平安喜乐,不被虚名束缚。

归隐后的范蠡,并非像张良一般,隐居深山,与世隔绝。他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三年后,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中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对于范蠡来说,在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的隐退,不是生命意义的终止,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做一名忠臣良将,而是多元而丰富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方,永远有未知的旅途,等待踏足。

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的性格深深吸引着我,使我为之钦佩。功成名就并不难,难的是急流勇退。穷尽一生做好一件事难,但是不断向前拼搏、探索未知区域更难。而范蠡,却做到了。

古人不远,范蠡的处世“哲学”,始终环绕于我心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