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日记精品

11-10

如何写一篇自己满意的周记呢?周记是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想法和感情。每个人的周记本都是珍贵的宝藏。为了让您满意,小编花费了很多心血制作了这份“长征日记”。感谢您的浏览,欢迎享受其中的实用信息!

长征日记 篇1

长征小剧本:金色的鱼钩

时间:一个又一个瞬间的四月星辰。

地点:红军长征途中。

人物:老班长、小梁、小俊、小宝。

【主持人上】【一望无际的大草地,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鸟啼,点缀着苍茫荒凉的草地。】

主持人:1935年秋天,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肠胃病,小梁和另外两个小战士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员班长照顾他们,跟着大部队后面慢慢着,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他们走一阵歇一阵,不到半个月,他们的干粮都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下)

小梁与小俊艰难地上。

小俊:小梁哥,我实在走不动了。

小梁:那好,就在这儿歇歇吧。

小俊:小梁哥,我饿极了

小梁:看看还有吃的吗?(解下身上的干粮袋)啊呀,没有了。

小俊:(解下粮袋)我也没有了。

小梁:(突然发现野菜)小俊,你看这是什么?

小俊:野菜!(抢过来欲吃)

小梁:(阻止)别吃。问问老班长,不知能不能吃呢?

[老班长背小宝上。

小宝:老班长,放下我,放下我。

[老班长放下小宝,小宝的腿伤突然疼痛。

老班长:咱们今天就在着儿宿营吧!

小俊:老班长,这能吃吗?

老班长:(接过野菜,放在嘴里,尝了尝)能吃。你们找野菜,我去找水。

小战士们:是!(分头找野菜)

[老战士来到水塘边,突然发现水塘里有鱼,惊喜万分。

老班长:鱼,水塘里有鱼!(喊)小梁、小宝、小俊,你们快俩看呀!这水塘里有鱼啊![小战士们疾步上前,观察水塘。

小梁:真的,这水塘里有鱼啊!

[小宝急用手去捞鱼。

老班长:(拉住小宝)小宝,当心!别掉进水塘里!

小宝:我要是掉进水塘里,就变成一条大鱼。

小俊:不行!大鱼吃小鱼,都让你吃了,我们连毛毛鱼都吃不着了。

[小战士们一阵戏闹

长征日记 篇2

长征路上的故事

漫漫岁月,如同一个年轮。年轻人走向新时代---和平时代。可是很多人一定也忘记了那些在战争年代的先辈们,为了我们这些青年的未来和和平,他们赔上了尊严、赌上了财富,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我看了《开学第一课》后知道了先辈的不容易,就知道了他们长征路上的故事。

红军长征时,有一个年龄不到14岁的小孩子,参加了八路军,也是第一次遇见了杨政委。杨政委很有善心,叫他到杨政委的警卫班当班长。经常就和杨政委一起吃饭、睡觉、说话、干活。杨政委每次都临危不惧地照顾他,他们从小就吃饭只用一个碗。一个碗内有一些炒面,他们那时都没有筛子,所以,他们就用水合着炒面。杨政委吃一口,梁少也就吃一口,他们几乎吃饭每次都像这样你一口、我一口。而那个碗也是你用了三年、我再用,一起就这样三年了。最后,杨政委在一次大战中出去打伏就叫梁少,带着那两匹马和最后的面去那座山上,梁少去办了。可没有想到杨政委去打仗没能成功归来,而牺牲了。这让梁少十分伤心,因为一个已经三年多相处、一个就像父亲的人,离开了!

看完《开学第一课》以后,我想慢慢也变得勇敢起来。真想去长征纪念馆去看看,更近距离的感知先辈们的不容易。

长征日记 篇3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长征精神

有人说长征是勤劳的人们用汗水和鲜血组合成的奇妙的画卷;有人说长征是历史上举世文明的事情,是不可能有第二次的事情;有人说能在长征中活下来的人是十分了不起的,在饥饿、寒冷等各种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是非常难得的;是啊,长征是我们现在的人不可能做到的。

在《开学第一课》里,我认识了对梁天文照护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杨政委,每天都要背着重重的发电机的通报员胡正先和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锯子锯掉自己的胳膊的贺龙等人,都是我们应该敬佩的长征英雄。

在《开学第一课》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的胡正先先生。胡正先先生的一个小故事让我感慨万千,当通讯兵的胡正先的头上一直要挂有两颗电池,走着走着,忽然他掉到了三四米深的坑里,他惊奇的发现坑里竟然有一袋粮食和两条黄金!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可是胡正先并没有理它们,而是找他掉的电池。如果是我,我一定会拿着粮食,拿着金条走人,根本不会找电池。因为他知道他身为通讯员的使命,他是那样有责任感,我应该学习胡正先先生那样的精神!

长征是那样的辛苦,但是红军做到了!怪不得伟大的毛主席会写一首诗来赞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果没有红军,我们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红军为了让我们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牺牲了多少人马啊!所以我希望大家,一起真心地感谢红军吧!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习红军锲而不舍的精神,坚贞不屈的品德!为我们自己的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征日记 篇4

4月25日 兴安界首 多云

到今日为止,我们出来已有一个月了,三个人都有些想家。在此行之前,我只是能从书本上了解一些有关长征的历史,而今日,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新走过时,最多的,我感受到的是新奇和惊叹。一处处旧址、博物馆,在向我们展示着历史,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受到红军长征脚步的艰辛与坚定。

下午到达兴安。红军当年在兴安县界首镇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打了湘江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进入广西。蒋介石急调30万人马,在广西境内湘江沿线的兴安、全州、灌阳一带,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东岸。为突破敌人防线,广大红军指战员血战七天七夜,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成功掩护红军主力撤退。湘江一战,有4万多红军牺牲,损伤惨重。

我们把车停在了湘江边上,寻找当年红军渡江的地方。望着那滚滚向前的江水,听着当地同志的讲述,湘江血战的硝烟,又从眼前袅袅飘过……

长征日记 篇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漫漫,为了救国救民,红军英勇向前进。“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红军长征的处境异常险恶,外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内有错误路线的干扰,物资供应奇缺。局面险恶,斗争激烈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战士们不都是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吗?我们的红军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他们的骨头是最硬的。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

战士们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六盘山,其中不知死伤了多少战士。可这些阻碍并没有阻止红军的行程,又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是那头顶上鲜红鲜红的红 五星。

在万里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草地时,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断粮了,眼看战士们就要饿死了,他一咬牙,把心爱的 大黑骡子枪杀了,为的是让大家填饱肚子。

彭德怀为了战友,不惜把多年跟随自己的大黑骡子杀了,可见他处处为战士着想。在 翻越大雪山时,红军战士伤的伤,死的死,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路再难走,战士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为新中国开拓新路。 长征出发时合计约206000人,结束后存留下57000人。为了祖国的今天,长征路上20几万不屈的英雄牺牲了但是我们会继承他们爱国、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伟大的英雄气概。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巍峨耸立的不朽丰碑,是中华民族惊天地、创世纪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和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凝结,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长征日记 篇6

长征,是两万五千里,无数艰难险阻的征途。红军战士们凭着坚定的目标、锲而不舍的行动和相信自己终将胜利会师的长征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在九岁时参加了一次在草原的夏令营,在夏令营的最后一天,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长征”:夜行军。顾名思义,夜行军就是在夜晚行军。

傍晚七点半,我们出发了。沿着崎岖的山路爬上了第一座小山时,月亮已悄悄爬上树梢。穿过一片草地,越过一条山沟,翻过一座座山。有人调皮地趁着月黑风高的气氛讲起了鬼故事,但是又被另一个突如其来的笑话乱了阵脚。月亮渐渐升高,说话声也越来越少。

当月亮到我们头顶时,几辆车开了过来。原来是教官来接走几个难以坚持的队友。我是多么想坐上那辆温暖的车,离开这个寒冷漆黑的鬼地方,回到我那舒适的小被窝中。可我不甘心这样放弃!可无尽的黑暗好像要把我的信心一点点地偷光。

想起曾经背过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我们这点苦算什么呢?车开走了,我似乎有了一份信心,相信自己能走下去。

我们走到了一条笔直的大路,尽头是一片树林,可又好似永远也走不到头,甚至没有前进,反倒离树林越来越远似的。恍惚间,树林好像猛地跳到了我的面前,路终于到了尽头。

穿过树林,回到了崎岖的山路,又走了一段感觉长得令人发指的时间,月亮已经西沉,终于,我远远看见了营地柔和的灯光,那是胜利的曙光

凌晨2点43分,7小时13分,18.3公里。

今年的夏令营中,我们成了平均年龄最低,走得最远的队伍。从小伙伴们发出的欢呼声中,我感受到了坚持后获得成功的那份不可丈量的欢悦。

长征日记 篇7

4月29日 龙胜泗水 多云

今天在广西龙胜的泗水乡,初遇瑶民。

我们是为了寻找红军岩而去的。之前,我并不了解瑶族,查过资料才得知:瑶族人因居住、生产方式、服饰等不同而分为红瑶、白瑶、高山瑶、盘瑶等多达20个支系。

早上从广西资源县出发,车子一直行走在大山中间,下午到龙胜泗水红瑶寨。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备受种族压迫与排挤的红瑶人大都是居住在高山上,吃水,下山等都比较困难,虽然他们居住生活条件恶劣,但他们自得其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让我们敬仰与羡慕。红瑶人的生活习俗是独特传统的。瑶寨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也是当地政府近几年才开发利用。

山下一个旅游服务部的老板告诉了我们上山的路,当他听说我们从山西来,是重走长征路经过这里时,惊讶的张大了嘴,连说了不起,了不起!告别了他,我们沿着由石块砌垒成的小路上山,由于很陡,我们不得不走上几步就歇一歇。狄老师说,真是难以想象,祖祖辈辈的瑶人是如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这山道上走过来的。

穿过一个由石头做成的寨门,便能望见红瑶寨了。半山中的瑶寨三面是茂密的林木,参天的大树不少;寨前是沿山而筑的窄长的梯田,一层层,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瑶寨由错落有致的吊脚木楼构成。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浓墨淡描的水彩画!

听说瑶族人热情好客,但不巧,我们来时瑶人下地还没有回家,我们只看到了几个背小孩的瑶族老人。他们头上包着黑色的头巾,上身是束身宽袖瑶服,以红色为主调,配有各种式样的图案。下穿齐膝、宽松的摆裙,打着绑腿。最引人注意的,还是耳朵上吊着的两制大耳环。由于太重的原因,耳朵都垂了下来,日积月累,中间的针眼也被拉开一个蚕豆大的洞,有的老人不得不再加一跟线拉着耳环。

石头砌成的街道两旁,是木制结构的吊脚楼。一般,楼下养牲畜,二层是厨房、厅堂,三层为睡房。吊楼干爽凉快,设计得合理,近乎完美。后来,我们被一个休息在家的老年人请到了家中。我们试图向他了解一些红瑶人的生活习俗,但因语言不通作罢。只能从他一脸自豪的表情、手势和能听懂的几个字中了解到,这幢吊脚木楼是他新盖的!

告别了瑶族老人,已是夕阳西下时分。下山路上,迎面跑上来一群小孩,看样子是在山下学校读书的学生们。他们的穿着已是汉族服饰,有的穿着运动鞋,也有穿牛仔裤的,书包上画着卡通,相互打闹着跑了过去。

是啊,瑶族人的生活也在变化啊。

长征日记 篇8

长征,是中国革命上一副无比壮观的历史画卷;长征,是人类军事中一个空前的奇迹;长征,是中国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一伟大壮举!1936年10月,中国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他们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排除万难,最终凯旋而归,到达陕北。

80年前的长征中,红军们是那么的英勇。大雪纷飞的严寒中,走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正在艰难前进的一支支队伍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尽管他们冻得全身打哆嗦,脚上都是血泡,可他们没有埋怨,没有放弃,他们一鼓作气,硬是咬牙挺过来了,这是多么可贵!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战士光荣牺牲了。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才离开了人间,他们死得其所。这让我想起了文天祥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光阴似箭,眨眼间80年过去了。红军长征的精神仍在。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像红军们一样遇到困难不怕苦的人。比如一些塑造工人,他们在酷暑中工作着,尽管已经汗流浃背,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和红军一样,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我们应该继承且发扬当年红军长征时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财富变为推动我们的巨浪。红军长征十分艰苦漫长,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漫长。我相信,只要不畏艰苦,万众一心,就一定可以再一次创造出新长征!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无论时光流逝多长时间,我们都会把你的一切谨记于心,将红军长征的优良品德传承下去!

长征日记 篇9

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这是一部少见的资料,它的作者林伟是长征时中央红军红九军团司令部的测绘员。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坚持记录,书中的文字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能够看到各种回忆录和纪实,但是往往由于当事人年岁增大,体力变差,记忆力减退,或者出于其它原因,总会有不少遗憾和问题,能够当作真正资料的不是很多。林伟将军虽然不是红军中的决策层,所以他是以一名普通一兵的角度感受长征,但是他工作在司令部,又能接触到一些重要文书,所以他的记录不仅仅是日常琐事,还包括不少让人感兴趣的资料。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内容是他在一九五六年誊写的,虽然忠于原始记录,恐怕还是会有一些出入。如果原始记录能够保存至今并能够有影印本的话,那将更加让人兴奋……

长征日记 篇10

(个人总结网 676U.coM)

3月30日 龙市镇 晴

山茫茫,雾朦朦。今天早上,我们一行在井冈山市宣传部萧国祥同志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龙市镇,也就是昔日的宁冈县——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的地方。

一路上,大雾。等到下了山,才隐约看到路边一块一块的油菜田地。不时的,有人牵着水牛从田边走过。我心里暗自揣想,今天的龙市镇是什么样子的呢?

龙市镇即原来的宁冈县,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与原井冈山市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宁冈县改为龙市镇。

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的龙市镇早就不是往日宁冈县小县城的.模样了,但是,进入这座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镇上,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到“井冈山纪念碑”还有“烈士陵园”,以及那数不清的以“会师”命名的道路酒馆,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红军气息,仿佛70多年前红军根本就没有离开过。镇长林道喜向我们介绍,现如今,全镇已经形成了以盛产芙蓉李、柰李、柑桔等绿色农副产品的农业产业。特别是工业,近几年来,龙市镇全力建设井冈山瓷城。由于思想、措施、服务到位,瓷城建设稳步前进,先后有十多家陶瓷加工企业落户瓷城,主要生产碗、盘、杯等日用瓷,总投资超过了1个亿,日产瓷器100多万件,年产值可达到2个亿。就是这个瓷城,解决了5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和企业下岗工人,切实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全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319国道和龙白公路等二级公路穿境而过,电信、电视网络覆盖了全镇。就2004年,龙市镇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盖上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行走在这个高楼耸立的镇上,不禁感慨万千,是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几代人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凭借着当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硬是把龙市镇变了个样。

长征日记 篇11

几十年前,我从开封徒步走到了兰考。那时,徒步长征的队伍很多,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我还见过一个人的,扛着一面大旗,那勇气真令人钦佩。

当时我十二三岁,上小学五六年级。有同学提议,我们也去串联吧,马上有不少人响应。那时候全国都在学焦裕禄,跟焦裕禄一起出名的自然是兰考,而且兰考离开封也近。大家商量好以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学校门口集合。报名时有20多人,集合时只剩下十几个人。11月份的天气开始冷了,一些家长怕孩子冻着给孩子套上了自己的棉衣,说夜里可以当被子盖。其中一个女同学穿的是她奶奶的大襟棉袄,又胖又长,看上去滑稽可笑。一群孩子就这样揣着几块儿干馍、身无分文地上路了。我们这支队伍没有军装,没有红旗,没有袖章,按照大人们指点的路线,沿着铁路一直往东走。幼小的年龄加上各种长长短短的服装,像一群难民,夹杂在“正规军”的队伍里,显得那么灰暗和弱小。

走出开封不远,有人就后悔了,想家了。有哭鼻子的,有坐在地上赖着不走的,吵着脚疼腿累要回去。最后只剩下6个人,我在其中。因此我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有韧性。我们这6个意志坚定者走了两天,终于走到了兰考,每个人的`脚上都打了泡。

兰考因焦裕禄而闻名,各地的人都拥向那里,一时人满为患。政府机关、学校教室都腾出来做了接待站,我们6个人跟几个高中生大姐姐同住一屋。屋里没床,地上铺着干草,大家和衣而卧。早上起来找点凉水胡乱抹一把脸,就去找吃的。在一个政府大院改成的接待处,有农民模样的几个厨师不停地蒸馍、搅面汤。我们从大筐里拿了馍吃了,又喝点汤,没有菜,主食管饱,随便谁去吃都行。之后的一天三顿饭我们都去那里解决。现在想起来,兰考那样一个穷县,怎能扛得住这样的折腾?

在兰考待了两天,同屋的姐姐说她们要走了,下一个目的地是延安。延安,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除了我,其余5个人没一个人敢去。如果我不要命地跟了去,只会成为大家的累赘,这是我长大后才明白的。

那次远足是我唯一的一次,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以后我再没走过那么远的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