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精心设计之后,我们为您带来了一篇标题为“曾国藩传读后感”的作品。这篇作品中的文字精彩纷呈,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读后感是一种带有鲜明个人色彩和个人倾向的文体,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灵感,并建议您将其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曾国藩“中国古代之最后一人,中国近代之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创立、统帅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曾国藩虽位高权重,但他却极其看重勤学。纵观古今,但凡是有一定成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勤学。天下之大,聪明之人多的是,可聪明之人成事的比例和愚笨之人成事的比例相差无几。仲永天生聪慧,被十里八乡视为天才,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最终难逃泯然众人的结局。愚笨之人深知自身缺陷,于是愈加勤奋,曾国藩凭着一股子拙劲儿,迎来了出人头地的一天。曾国藩从下就被人讥笑为“愚蠢之辈”,这“愚蠢”尚有些家族遗传的因素,其父曾麟书考了17次秀才方中,彼时已40有余。曾国藩不气馁,勤奋学习,最终夺得进士。
曾国藩还拥有恒心。做人上,他始终保持自我本性与原则,不为外在诱惑所改变,坚守自己的良知与信念。读书上,他每日读书,就连行军打仗之时也毫不例外。”因为曾国藩坚信:“不日进,就日退。”持之以恒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攻打太平天国时他不像左宗棠用利炮攻破坚城,而是用围困的方法,逼得里面的人缺粮少食。行军时,只花半天去行军,剩下半天来筑营,才创造了湘军战无不胜的神话。
曾国藩勇于自省,初入官场,他锋芒毕露,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对地方官更是不屑一顾,最后更是落得失去湘军,被迫养病三年的下场,养病的三年也是他蜕变的三年,他在这三年内日日反省,再回官场,他变的圆滑世故,在官场上广交友,在军中多收徒,李鸿章便是那时所收。最终功成名就。
破太平天国,救晚清于水火,引西方之长技,以科学救中华,这便是他的一生。
读《曾国藩传》有感500字:
可能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我对懦弱的晚清印象极差。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更是将中华数千年积攒的基业毁得一干二净。近期无意中看了一本《曾国藩传》,使我感慨颇深,深刻明白了他当时那种无力回天的困境,更是体会到了曾国藩纵然身处低谷,也始终以一种逆流而上的姿态来面对困难。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谁能想一个文官出身的曾国藩,却能力挽“太平天国”的狂澜。为了挽救腐朽的清廷,曾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倡议改革,扭转腐败困境,谁知都不予理睬。曾国藩直言咸丰帝的三个缺点,想起到警醒作用,未料惹恼了咸丰帝,险些被革职。读到此处我已然感受到了曾国藩心中那股愤愤不平之气,原本年少得志,想大刀阔斧救朝廷于水火之中,未曾想会遭受如此境遇。纵然如此,曾国藩也丝毫没有气馁。
恰逢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达巅峰时期,在此国家存亡之际腐朽的清廷便想起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中也是处处充满了险情,因与地方官员不和,被绿营军闹事,险些丧命。后来面对强大的起义军,两次落败,羞愤之下两次欲自杀成仁,所幸都被人所救。
经历的种种困境最终成为成功的踏脚石,曾国藩在这种“屡败屡战”中逐渐成长起来,成立湘军,征讨太平军,解清廷之危。而这些成功,曾国藩的付出也是巨大的,十年征战中回家没超过五次,两个弟弟均战死沙场。如此巨大牺牲曾也毫无怨言,为清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世间再无第二个曾国藩,或许我们永远也不能达到曾国藩的思想境界和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精神,他逆流而上永不言败的精神。那么有朝一日我们也能像太阳一样冲破云层,照耀整个大地。
十几个日夜眼前过去,说中那本厚厚的《曾国藩传》也终于翻到了封底。我从曾国藩的世界中抬起头,也许是因为低头太久,抬头时眼前蒙上了一片阴影。我仿佛看见了曾老先生就在我面前站着,慈眉善目。
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但有的人在时代的大潮中站定,铸就一座座丰碑。曾老先生告诉了我三个字:“学”、“恒”,还有“家”。
“学”,不仅仅是丛书本中学习,更是从过错中学。“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曾国藩决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少布衣之士都深谙的官场之道,他在数次因得不到乡绅支持而战败以致回家赋闲后才恍然大悟。经历了江西的惨败,他才习得“自己不是带兵指挥的料”这个道理。所幸,他学得后便将所学牢记在心,在朝廷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局势之间创建、整顿、扩充湘军。
“恒”,这似乎一直是古人弥补先天条件上不足的主要办法。明有宋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清有曾国藩的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这对现在的我们是最有启发的。曾国藩的父亲科举十七年方得一秀才的名号,曾国藩在官场上起伏十余载处处碰壁的处境才得以改变。
反观我们中学生,常常学习几个星期后就丧失耐心“行百里者半九十。”当遇到看似坚持不下去的困境时,再咬咬牙,或许下一瞬就看到了曙光。
“家”,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家庭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曾国藩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就是受父亲近二十年科举的影响;在官场上不管多失意,他也不会忘了写封家书;在战场上,九弟曾国荃更是他的得力助手。曾国藩的一生都有亲情的陪伴,有人说它是孤独的挣扎着,并不然,当他因签订条约而被国人怒斥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灯,星星点点,为他而亮。可能也正因如此,曾国藩才会在晚年留下千古名作《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一个人代表一种“又慢又笨平天下”的精神,代表一整个晚清。61载春秋,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农民起义被大大削弱的局面,更有遗泽百代的曾国藩精神。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几十年写曾国藩的书是真不少,各种版本的都有,但是只有张宏杰的这版《曾国藩传》让我颇有感触。
为什么呢?在平时的接触中,让我们只依稀的知道曾国藩是清代有名的大臣,参与太平天国的剿灭,而别的一概不知。
而张的这一版,对于曾国藩早期的心路历程有很详细的分析。如何提升自己、修炼心性,有了具体的做法。开始看很轻松愉快,和大家一样被曾氏父子的笨拙赶考笑到,被曾背书的段子笑到,但是越到后面,内心开始有质疑,有欣喜,有悲痛,有无奈,有敬仰,简直是十足的情绪价值提供机器。
想说的很多,但是曾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拙”,也不是“挺”,我甚至根本不认为他“拙”,七次落榜应该在于他老爸的榜样力量和教学方法不对
我最佩服的几个点应该是他的爱思考,爱自省,爱读书,大格局,入世又出世。
我喜欢他的“笨”,因为这个“笨”让我知道人的成功靠的不是天赋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每个人的努力都会有收获,不要怕等待,不要怕失望,不要怕困难,你只要照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就一定有所回报。
我喜欢他的“刺”。因为这个“刺”让我知道身而为人应该要有正义感。他不怕冒犯皇上也要勇赶进谏;他不怕得罪权贵也要惩治贪官;他不怕朋友误会也要除暴安良。人要有“刺”,但是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只有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才能谈目标、谈梦。
我喜欢他的“忍”。因为这个“忍”让我知道战胜自己。青年时,他人忍受别人的嘲笑,发愤图强,就自己。
他让我觉得只要有目标的付出,一切都值得。我以前的问题就是心态浮躁,看问题不能很深入,也不知道怎么努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加让我慢慢的接受自己,努力前进,给自己定目标。曾老的一生就是一个指路的明灯,一个坚定的底气一个奋斗的决心。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习、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杀人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近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习,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
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三十一岁起,每天记日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其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他不只记录下来自己看,还邀请亲友们点评他,把自己的缺点和改正缺点的过程,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让大伙儿一起监督他。写日记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坚持到去世每天写日记却是非常难,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长远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了落后观念,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去世前,还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建议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
其四:独特的人格魅力
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的逸闻趣事:贼入房梁背书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用兵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左宗棠曾经讽刺他“于兵机每苦钝滞”“才短气矜,终非平贼之人”,但这样一个“结硬寨,打呆仗”的人,靠着稳扎稳打,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哪怕曾经三次兵败到想自杀,最后居然把太平军硬磕了下来。
上半年有个大热的赛事——世界杯。作为一个四年凑一次热闹的伪球迷,这些年看世界杯有个体会,意大利队的比赛有点枯燥乏味,但成绩并不差,因为防守好;南美洲的足球注重进攻,比赛过程看起来很精彩,但常常漏洞百出。
由此可见,这个“稳”字,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不仅适用于用兵打仗,也适用于各个领域。
人生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关注“赢“这件事,而只要不输就可以了。比赛进行到半场的时候,很多对手就弃权了,或者失去了比赛资格,最后剩下来的就是赢家。
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如何步步升级,脱胎换骨?当代人从曾国藩的身上学习到什么?读完《曾国藩传》,我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何这么受欢迎,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找到自身的弱点,而他的人生之路指引我们走向强大。
曾国藩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个历史人物。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
他胸怀宽广,海纳百川。他除了自我反省,也常常会听取别人的评价,而且能够接受别人不好的评价。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在后面能够迅速对外国人、外国事做出超前态度的重要一点。一个人要有平静看待万事万物的心,才会遇事不慌、决定不乱,才会待人接物,友好相处。
他苦心学习,以“结硬寨、打呆仗”的方针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同时,他也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火炬,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曾国藩也是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偶像,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而我们现在也在书中潜移默化明白了他的坚持他的故事他的精神。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