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范本

11-12

作文本质上就是一种传递思想感情的文章,练习写作文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一篇好的作文最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出彩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范本",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篇1

浏览《帕夫雷什中学》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作者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这几天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的内容――《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更是对这个理念有了深刻的感受。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读,发现该校的物质环境有着这样的几个特点:

1、它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法则;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必然精神焕发,无形中受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熏陶,收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2、该校的物质环境浸透着每个孩子的汗水,凝聚着每个孩子的智慧,从而激发着每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这本身就是富有成效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

3、该校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书籍世界”,这里的图书随手可得。形式上书籍是一种物质设备,实质上,它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联系我们目前轰轰烈烈的校园文化建设、完美教室打造,其初衷不也是在给孩子创设适宜他们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的同时,塑造使其全面发展的精神环境吗?经过历史的验证,苏霍姆林斯基半个多世纪前研究的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的价值,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当初的教育思想是何等的前卫。

当然,我们现在为学生创设物质基础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的模仿,而是结合我们国家、社会、区域的实际教育方针,融进我市、我校的办学思想,打造出符合匡小学子身心发展的乒乓文化环境,让他们沐浴其中,茁壮成长。相信,在校长们的引领和全校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学校环境布置、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篇2

《帕夫雷什中学》读书心得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受益匪浅。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成熟的代表作。作者在书中提出很多观点,对现在的我们很是有用。

一、社会要“以生为本”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了“全面发展”,并且把德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做人。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学生在帕弗雷什中学学得轻松、快乐,收获很多,而且成人后都有很好的发展。也就是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以生为本”的。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要看清这一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我们必须超前一步弄明白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需要掌握哪些能力,需要锻炼哪些品质…否则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二、学校要“以生为本”家长认可了,社会支持了,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任仍然要落在学校这个承载者身上。作为学校的主办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师资配备,比如说如果一所学校想开设“手工制作课”,并以此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那就要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多留意一下这方面的人才,有基础,能创新,适应力要快,要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其次,“因陋就简”,发动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家庭或学校的废旧资源,盘活社区或周边的环境资源。比如说可以把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及相关故事整理成学校的校本课程,让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再次“贵在持之以恒”。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需要不断的刺激,不断得到肯定和激励,才能很好的发展。毕竟他们是孩子,不可能和教授、科学家一样“甘于寂寞”、“默默无闻”地创新与研究。学校要通过展板、竞赛、编辑报刊、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取得的“阶段性的研究收获”有一个展示的舞台。当然发展特长,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并不是说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学习就可有可无、可好可坏,而是应该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些能力,只不过教师要深入备课,把这些课程与新开发的特色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乐学乐知”,使他们始终对学习怀着一种激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比如搞一次春游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甚至几篇作文:写景、锻炼意志等各方面,举一反三地利用好。三、家长要“以生为本”现在的家长可以说到了“吃孩子肉”的地步,不管孩子的感受如何,不管孩子能否承担,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辅导班、买练习题,抹杀了孩子的天性,泯灭了孩子的童心,扼杀了孩子的童年,最后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前程”。作为家长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督促孩子学业有成,是家长的义务和职责,然而“越俎代庖”就本末倒置了。很多学生尤其少数中学生就因为家长不懂教育,不理解孩子,而使自己的孩子越走越远,甚至出现了与父母顶嘴、离家出走、徐力拭母等让家长“费解”的'情景。家长应该如何做?首先要成为孩子的“真正的”朋友,而不是打着朋友的幌子,掏出孩子的心里话,挖出孩子的真实想法后再想出办法对付孩子,使孩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大人交流,形成代沟。其次,要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孩子。不是人人都能考上清华北大,不是人人都要去干国家主席,对孩子的期望值应该从孩子自身的爱好的特长出发。一定要牢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必要非要让柳树上结出桃子,即使“费尽周折”,目标达成,那也只能是“强扭得瓜不甜”的结果。再次,要正确的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希望。而不能经常往孩子身上泼凉水,来个客人就说“我这孩子不是学习的料,看看人家张三的孩子,这次又拿了奖状…”之类的话。做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篇3

高石碑镇小学吕桥红

久慕《帕夫雷什中学》的盛名,今幸而一读,获益匪浅。书中内容翔实清晰,句子通俗而引人入胜,台词实用、平凡而朴素。书中故事或事例,读来犹在眼前,若人身临其境,或可炮制效仿,亦未尝不可。

此书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第二章论述了校园物质环境之于教育的重要性,剩余章节分别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作了详尽又精辟的阐述。

同为乡村教师的我,思及苏霍姆林斯基,总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时代在变,然教育的某些本质与规律却古今一辙,我辈应坚守,弘扬。此书犹如茫茫旷野,又如汪洋大海,精妙之处俯拾皆是,一人倘能抓得一鳞半爪,或可成一位优秀教师。

纵览此书,我对以下几处服膺备至,略谈感想。

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读至“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这句话,恍有醍醐灌顶之感。古人的话,心连心,诚石开,大概是这样。为人师者,先要满怀一颗真诚、大爱的心,以求上行下效,营造一个和谐、友爱、欢愉的学习环境。

教师的心灵纯洁与否,关涉到学生品格、自律与素养。课内课外,尊重学生人格,乐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相信学生,愿给他们一个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尽情挥洒,表达自我。所悟,崇高的心灵与无疆的大爱往往同出一源,均在一点一滴,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抚摸的动作,一次轻轻的颔首,或一句鼓励的话语。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热爱世界的人。以后,他可以爱身边的人,比如同事和学生。他的同事与学生也尊重、喜爱苏霍姆林斯基,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爱,也是世界感受到了他的爱。一名教师,光有大爱之心,还远远不够,要以专业的素养与过硬的本领作为依托,方能巧妙、更好地传播这份爱。

爱学生是爱世界的开始,让学生、世界感受到这份爱,让学生把这份爱传遍世界,是目的。想必这才是“用心灵塑造心灵”。

何为阅读?

在帕夫雷什中学,各室各处都摆放着书籍,想读书,随手可取。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的教育功能放在举重的位置。因此,他不仅昼夜攻击书本,还带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 这样,pavresh中学应该是读书的天堂。

教师阅读也是终身学习。他们每次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就能更好地教育和爱护学生,改善个人生活。学生阅读,利于品德、情趣与涵养的形成,还开阔了眼见,增长了学识,发散了思维。

反观自身,也知阅读于己于生的重要性,却不明从何做起。读完此段,似有所悟。所谓阅读,重在躬身亲履,在校营造崇尚阅读的风气,继而有步骤、有方式的开展阅读活动,最后坚持不辍,才成气象。

“知”与“行”从来相距甚远,教师不可不察,学生亦不可不察。假以时日,教师的“知行合一”必能启发学生的“知行合一”,这或许也能启发课堂教学。

“放任自流”的学生

帕夫雷什中学的所有植物和教室内外的家具都是学生的作品。在这所偏远的乡村中学,这里的教师格外信任孩子们,把校园环境与教室格局的布置全都交给了学生们,叫他们发挥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创造一片学习生活的乐园。在其中,磨砺了孩子的意志,孩子也收获了成功的乐趣,还习得了对劳动的喜悦情怀。

较之,每至劳动,教师要对学生谆谆嘱咐与三令五申,效果却差强人意,及此若能反思,也为时不晚。

这里的老师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个人才能,从而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在课暇,学生们三五成群合作探索一个问题,经此他们不仅发展了个性特长,还在成长的关键环节上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对其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人师者,不可不察。

欣赏美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他经常鼓励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秀美,并用文字与画笔写下大自然的美。从歌颂故乡风情到赞美祖国的山川原野,再到感悟世界地理林林总总的美,如此熏陶,如此雅调,必然也能酝酿出一个有情趣素养的人。从前,我不能明白美育对德育、智育与体育的作用,读完全书,豁然开朗。

早在上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就将“五育并举”的理念付诸实践,还一一落到实处。他坚持人的个性和谐发展,认为德智体美劳并非孤立存在着,相反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如此不得不自问,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一个无才有德的人,还是一个德才兼备但身体孱弱的人,抑或一个体格健硕、德才兼备却无情趣涵养的人?这样,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的结果。书中引用了许多生动真切的案例,论述了如何在一育中渗透其他各育,然后长篇累牍了阐述了这样做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作者本人亲身实践的结晶,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好书百看不厌,常看常新,看毕便有感。然而,只有实践才能产生真知。只知不行,枉然也。

回溯文前,对于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只需在一段时间内做好一二点,然后在另一段实践内再做其他,如此看完此书的那种望洋兴叹的感觉才会慢慢淡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篇4

读后感简单介绍本书,

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之一。苏联70多年的教育为社会主义交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列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全体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干部专家和数以亿计训练有素的劳动力。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碎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实现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建国初期,我们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对我国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发生过生搬硬套的偏向,产生过一些消极影响。

20实际60年代以后,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国庆节,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但苏联的教育思想一直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苏联的教育工作者中,有一位非常引人注目。他是b。a。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的工作岗位岁平凡无奇——一位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但他的座位却超群出众,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成绩卓越。

与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紧密联系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学”。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正是“根据苏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人校长工作的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这是苏联乌克兰的一所十年制普通农村学校。苏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以这里为基地,时间并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这里为取材源泉,抒写他那生动感人的窘阿姨诗篇。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这里的“教育劳动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结果,他把这所偏远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也成为了一个可以让远方的游客们向他索取**和宝藏的地方。

与中国当代教育的现实相比较,我认为他的教育思想最值得学习的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和体育。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就提到了“关注健康与体育”。他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苏极为重视学生的健康,他认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

同时,苏根据20年来的教育经验得出结论:学生中有85%的人学业落后,只是贫乏,课题作业和家庭作业不合格以及留级,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或者有什么毛病,而且往往是医生所无法察觉,只有在父母、医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下才能弄清的。

他的许多关于学生健康教育的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他要求学生“夏季完全睡在屋外”、“学龄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从春天到秋天不论天气好坏,一律打赤脚。”并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而且在早操之后立即着手学习,而不白白学浪费时间,”,这些观点,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了一套关于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教育理论。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歧视,“我最关注的仍然是那些最难教育的孩子”,对每一位学生,他都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落后的原因,倾注满腔的爱心,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正是这种持久不懈的耐心和恒心,使他在35年内共转化了107个智力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后来他们都成了有教养的人,其中13人还接受了高等教育。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健康现状和中国的健康教育。

2005年7月《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公布了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2004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

这些隐患不仅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精神也越来越紧张。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减少和人际关系的淡漠,从而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和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为何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

况下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人们的健康意识薄弱。原国家体委一位负责人带领有关人员到中国科学院进行调查,发现部分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很低。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很弱,其它人可以想象。事实上,许多疾病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

即便得了,只要注意**保健就不会影响事业。但这些人就连这点也做不到,怕耽误时间。这种透支生活,其实是缺乏科学精神,也是保健意识淡薄的表现。

其次,是整个社会忽视身体锻炼

生活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是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保证健康长寿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脑力劳动者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的“文明病”越来越多。有关研究部门曾提供这样一组数据:

我国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每周只锻炼一天或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达62.9%;中国农村学校中有50%以上未设置体育课;1993年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只有15%的人身体状况良好;从北京、辽宁、广东、四川、河南五省市1993年高考体检抽样体检结果看,体检合格率仅占15%,近85%的学生因健康原因导致报考专业受限。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忽视体育锻炼的程度及其严重后果。

再次,心理的健康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心态,识自己的心态处于良好的状态,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

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表明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主要是学业上的

忧虑、人际关系的苦恼、经济上的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在恋爱上产生的心理困扰。天津市某高校,有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时是受人宠爱的“数学尖子”,进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因试题偏难考试未能及格,心理上无法承受,竟跳楼身亡;还有一位来自边远农村、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入学后看到周围许多同学生活条件比自己好,由羡慕到自悲,发展成抑郁型精神病休学。

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健康教育。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第一”的新概念,其本质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

康、社会适应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健康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树立现代健康观,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新的健康理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二)提高健康和体育教师的素质。虽然体育院校已经开设了一些生理、解剖学或保健知识,但对体育教师来说,健康教育课程可能是一门陌生的课程,远远不够依赖。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上述知识,还要掌握青少年心理、营养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医疗等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开发和建设“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初中阶段,健康教育目前尚无统一的教材。

甚至,某些地区某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健康教育的课程,这真是教育上的失败。

(四)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培养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仅仅课堂上的健康教育教学对学生健康知识的增长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一是组织指导学生选择和参与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己特点的健身项目,二是课内课外多组织一

些教学比赛或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在集体活动中实现自我超越,体现自身价值。平时要注意利用学校的橱窗或黑板等形式,或是经常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加强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要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

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享受体育,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或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教育学生怎样面对现实,如何控制情绪,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与应急能力等。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能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

担与精神压力能得到减轻与解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

(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加强对学生身体的监测与评价。体育教学中的评价包括课程的评价和成绩的考核与评价。当前我们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总在追求量化评价,强调所谓的科学性。

成绩的考核与评价则强调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测试和“百分制”的“四合一”赋值方法,体质的增强就成了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体育教学转向素质教育,就是确立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人的合理发展为根本,突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健身统一性和“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的健身系统性,克服对肌肉力量、筋骨强壮和意志磨炼的片面追求;强调对身体健康与健身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改变单纯因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同时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的角度来全面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

体育学习所取得的效果,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生物改造,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六)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沟通的渠道。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多与学生沟通,应密切关注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心理压力要及时引导和尽力解决,对一些体育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学校

领导汇报,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的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七)以身作则,营造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氛围。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字经也记载有“昔孟母,择邻处”的古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育人的影响。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环

境。如果学校的教师在校园内经常是嘴里叼着香烟,或者醉熏熏到处闲逛,或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不注意个人卫生,不爱护环境,不难想象学生会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所以,体育教师更要以身作则,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氛围。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篇5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这部教育经典名著,使我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

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更要重视文学艺术、关注生命、重视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等等。书中对帕夫雷什中学的学校工作作了详尽的描述,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也深刻明了地阐述了作者自身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一致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

不愧为一部“活教育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孩子的心灵稚嫩而美好,作为教师我们应用心呵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生活在充满阳光的、平等的天空下健康茁壮成长。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指出,一个校长“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这让我深感,爱是教育的本质!

只有老师给予真诚的爱,学生才能表现出一颗信任的心。有了信任,学生会更加自信,更有可能走向成功的另一面。爱就像阳光、就像雨露,他会使学生的心灵闪光,会使学生更加勇敢地去面对一切困难,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奉献社会。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才华,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可以从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判断他们的素质,还可以判断孩子是否能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善于确定学生在什么领域具有创造力、具有潜能,及时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得到发展,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教育。 无论他谈到到德,智力,体育和审美教育的哪个方面,他都强调劳动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才能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劳动’一词应当包含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为深刻的含义: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在此基础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而且也是人对自身的认识。

”“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 “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最深信不疑的教育信条。这不仅仅是劳动换劳动,更是教育的需要,是基于培养孩子智慧的崇高使命。

孩子应该从劳动中,在充实自己的知识中,在为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的精神财富中体验快乐。同时,劳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的论述、他对教育的见解和智慧,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是独特的、无与伦比的。作为一名教育家,我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责任感,需要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懈努力。我很幸运能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杰作。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篇6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一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个孩子,应该这么调皮,是个孩子,会犯错误,是个孩子会让老师让家长生气担心甚至哭泣。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

当孩子的身心脆弱时,谁会忍不住一片叶子呢?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片糖,像于永正优雅的蹲下,像西夏孩子清澈明亮的眼睛,容纳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永远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把自己当成孩子,我们的心会越来越软,越来越有同情心,世上没有坏孩子。眼睛会越来越清晰,心会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会发现自己像个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二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

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到**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我觉得有些学生太懒了。其实,这才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安排今晚背诵两首古诗,明天背诵。

当学生们回家时,他们几乎能背诵出来。为什么?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

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

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只有通过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学习一些方法,才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但我们仍然需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帕夫雷什中学》的读后感三读师范时,我从教育学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中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从那以后,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话在我的脑海里被深深记住。

做老师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全书分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从校长到教师的全校概况。

第二章将学校的教育物质环境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

三、四、

5、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从体育与健康、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五个方面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和实践。而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毕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即把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联系和渗透。

在谈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他总是强调要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才华。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人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

”而教师的技巧就在于捕捉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适合他提高的任务。以前我们讲“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还是在吃“锅饭”,仍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层的具体措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反复咀嚼苏霍姆林斯基的信仰。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学内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学”,而且他的可敬和独到之处还在于这样的体系范围所及,不只限于学龄期,而是早至学龄前,这样的认识使得帕夫雷什中学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上得益非浅。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学校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长会变成“批判会”、“告状会”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数。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够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无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存在一个误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我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的。其中,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恐怕难辞其咎。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环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这样的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形成、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兴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的场所。在这个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他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秉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

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在这里他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这样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确信,书如果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

他在给学生列举的书目中,仅文艺性书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绝大部分学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完。也就是说,连续读十年,一年要读近30部主要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教育观,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从赞赏家乡的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朵树木、阳光空气都是养身至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是综合训练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现在我们大力提倡的“四个面向”的素质教育观吗?而且在书中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真使我受益非浅。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意识到集体力量是最重要的。“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更应该与全校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火一般的热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