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观后感13篇

11-13

当前,你是否在思考作品的名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撰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如果你对"资本论观后感"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无疑值得一读。文章内容详实且实用,建议收藏备用!

资本论观后感【篇1】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巨大积累,个体商品表现为财富的这种要素形式。

首先,商品是一种外在的事物,是一自身的属性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事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使物的有用性使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取决于商品的属性,没有商品本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需要考察的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或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具有质量差异;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具有数量差异,因此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原子。如果撇开商品主体的使用价值,商品主体中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属性。从劳动产品的剩余物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价值或财富的价值只是由于抽象的人类劳动的物化或物化。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技术越差,那么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越多,花费的时间也越多。然而,构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同一人的劳动,是同一人劳动的消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相同,商品中的儿童数量也将相同。然而,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每次变化而变化。

在这一时期的初期,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的研究表明,就其价值而言,劳动不再具有作为使用价值创造者的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主体之和,是按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各种有用劳动的总和,即社会分工。每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的劳动。

如果各种使用价值不包含不同种类的有用劳动,就不能视为相互对立的商品。

就使用价值而言,有意义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值量,就价值而言,有意义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数量,但这种劳动已经成为没有质的差别的人的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切劳动,一放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个方面就人类劳动力能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1) 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商品是相对价值形式还是相对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是表达价值的商品还是表达价值的商品。

(2)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的实际变化不能清晰地反映在价值的相对表现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保持不变,其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3) 等价形式。第一个特点是价值成为其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个特点是具体劳动成为其对立面,即抽象人劳动的表现形式。

(4)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商品的简单家庭子女形式包含在其与不同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

b. 总和的或扩大的总体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缺点。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相关联的而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接成五光十色的镶嵌画。

c. 一般价值形式

(1) 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商品的价值表达:1是简单的,因为它们都是用唯一的商品表达的;2是统一的,因为它们都是用统一种商品表达的。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2)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一种商品相对价值的简单或个别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一种个体等价物。

(3) 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度。一般等价的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

d. 货币形式。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和他们对立。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它的神秘性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价值规则的内容。

而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生产者社会中,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生产者把自己的产品当做商品,从而当做价值,以这种东西的形式,把自己的私人劳动当做平等的人的劳动来相互联系。

读完这一章虽然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资本论观后感【篇2】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就形成商品交换。商品自然规律是由商品所有者的自然本能所表达的,但只有社会活动才能使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的等价物。

因此,所有其他商品的社会行为都将某一特定商品分离开来,这种商品的自然形态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态。也就是说,作为一般的等价物成为分离商品的特殊社会功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经济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二、剩余价值理论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然后货币转化为商品,再**购买。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如果抛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和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终产物。商品流通的最终产物是资本的最初表现。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增殖。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原则。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的一般公式表明,资本通过流通过程产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解决了资本通式的矛盾。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给劳动者支付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包含在劳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劳动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价值。两者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m),它属于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生产资料形式的固定资本(c)只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劳动形式的可变资本(v)创造新的价值,这是剩余价值(m)的真正**。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提高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一种方法是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另一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

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资是用劳动价值或**来表示的,即资本价值付给劳动者全部劳动的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国家工资差异的比较必须考虑决定劳动价值变动的所有因素。

三、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中,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归根结底,所有的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全部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交换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以获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人资本通过资本积累、积累和集中,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资本的有机构成,扩大个人资本规模,更加发挥社会财富的集中度。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工人阶级的角度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改善的过程,就是他们陷入失业和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改善,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绝对减少,必然导致人口相对过剩,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贫困。因此,资本积累的过程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过程,是工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和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一方面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各国人民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同时,随着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已经到了资本主义炮弹不相容的地步。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毁灭和新社会的出现,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工人的报酬使用货币支付的,只有在国内现有的货币量足以适应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得到加大规模的、比较深入和充分的发展。

这是历史的前提。”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初的中国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极度微弱的境地,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了历史的统一,这就为极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快地实现生产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劳动者之间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于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没有现代工业技术、管理知识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实现工业化同样是不可能的。

指导老师:毕传平

手机号:187********

资本论观后感【篇3】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所著的一部经济政治学巨著,是后世人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入门作品,也是马克思思想的精髓与丰碑。我在本学期寒假里拜读了《资本论》第一卷,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也有了一点收获与感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主要矛盾由原先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开始自发地进行反抗和斗争,但是他们以最初砸坏机器、焚烧厂房等形式带来的并不是胜利,相反资产阶级却加重了对他们的剥削。

从反抗中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开始出现,也预示着新的革命即将到来,然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工人阶级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资本论》则由此横空出世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初读时,我发现里面提到的很多说法、思想都似曾相识,仔细回想,应当是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时候学到的。

由此可见,当今中国的主体政治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当年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本论》的基础上的,它们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发展,可以说,没有一百多年前的《资本论》,就没有当今中国的经济体系。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深刻、系统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是一种能使价值升值的生产关系,资本是死劳动,资本家是踩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又无比贪婪的吸血虫。通过揭示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积累过程,向我们揭开资本的神秘面纱,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最终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面貌和必败前景,也为后两卷的继续深入奠定理论基础。

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是没有尽头的,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在根本上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立的,资产阶级是注定要被推翻的反动阶级。而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也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一天,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就具备必然性。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资本主义最深刻的批判,便是将它丑恶的真面目公之于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当我们完全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方式,我们也就拥有了战胜它的勇气和力量。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过程,并伴随着劫掠、奴役、杀戮、征服等残忍的暴力行为,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最深刻、最深刻的批判。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鸿篇巨著,是对资本及资本主义进行的尖锐批判。我很荣幸地读完这个寒假的第一卷。虽然我仍然能够完全理解和理解它,但我仍然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我希望我能继续研究它

2、 三卷等著作,以便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资本论观后感【篇4】

近来,我读了一下《资本论》。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虽然说实话这本书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我还是花时间研读了一下,大致地了解了它所讲述的内容。

读完后,我倒感觉这本书尽管在这样燥热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也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至少我更清楚地知道了,原来钱其实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资本论》里得到的信息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把握,便于理解和思考。

鉴于我自身的专业,我并没有打算专业地研究资本和经济这类问题,所以只是对这一方面的认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和印象。具体说来,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在这个像植物一样的社会系统的顶端是厚厚的叶子,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阳光和新鲜空气,在树根上投射出无尽的阴影。

而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以供系统利用的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这颗植物体便在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地长大。

没有太多的解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资本积累下的社会发展和运行之树。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再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这样财富就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到再生产过程当中。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能够往地下越扎越深;而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是,植物是其中之一,而人不是。人类社会不可能像植物一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平等的才对,但是在这样的生长模式下,下层的根只能不断地为上层叶子甚至是枝干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不断地压榨自己,却完全没有自身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自然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而过大的差距就会产生过度的不平等,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阻碍而难于快速健康的进步。

总的来看,《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的思想是深刻的,而我自己也只是在闲暇时候泛读一下在这里初谈皮毛而已,只能浅显地列举一些读过此书后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希望对我今后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然而,作为一名现代社会主义的大学生,《资本论》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也会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进一步研读《资本论》这本书,以求可以从中领会出一些资本主义弊端下共产主义进步和创新的精神。

资本论观后感【篇5】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下面是收集推荐的资本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资本论读后感 (一)

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

个人手中的大量资金是如何、以何种方式积累起来的?

“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

”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历史是建构的,文字形式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被作者所标记,但其前提是有这样一段历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虚构的历史,迟早会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资本论观后感【篇6】

《21世纪资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xx年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希望小编的用心能给您带来帮助。

昨日,终于啃完了这部巨著,本书主要讲述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也是比尔.盖茨推荐的xx必读5本书之一!当然驱使我去读它倒不是因为盖茨的推荐,因为我要玩弄资本,所以不读不行啊!

作者——托马斯.皮凯蒂,法国人,经济学界70后新锐,22岁以一篇关于财富分配的毕业**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想一想我们的经济学博士水平如何呢?

甚至公认的经济学家水平又如何呢?)

作者曾旅美,曾在mit做助教,并对美国经济学界不满后返回法国,不满主要有两点:

一。他认为美国经济圈过于沉迷于数学模型,因此与现实世界脱节。

2。经济学受到高度追捧,导致对其它学科的轻视和蔑视,阻碍了与其它学科的互动,这种局限加剧了与现实的脱节。

全书共四大部分,16章。

>导言作者先回顾了早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讨论,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主要有马尔萨斯、杨、法国大革命、里卡多、马克思和库兹涅茨。

接着,指出了本书两个重要结论:

a、 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任何关于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决策机制。

b、 有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可以交替促进收入和财富的趋同和分化,这种力量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趋同的力量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的扩散,而分化的力量主要在于r>g, r表示资本收益率,g表示经济增长率。

(这一重要结论也间接指出了作者对所谓自由市场经济的否定态度,相***必须通过立法实施各种干预以防止资本主义走向自我毁灭的极端,因为任何社会民众对贫富差距的容忍总是有限度的,超过了社会就必然走向崩溃。)

—— r>g就是现代财富不平等的根源!(当然这是作为经济学者的观点,在我看来还包括武力,比如美国为何能够保持强势美元,没有强大的武力威慑做后盾,很难想象能够发起金融战争!所以,我认为现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两点——金融和军事,当然背后要有强大的教育体系和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环境,至于什么人口啊,低成本啊这些都只是暂时性的相对优势而已,只有金融和军事是绝对的可持久的优势!

想一想美国开动印钞机就在实施全球抢劫的现实吧,这比历史上通过赤裸裸的武力抢劫、种族**、贩卖黑奴等手段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看似“文明”得多!再看看现在的俄罗斯和脚底下踩着石油的中东小国们,为何那么惨?所以广阔的自然资源也不是真正的竞争力!

所以,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我非常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我更支持大力发展太空**和建造航母!但穷兵黩武也是不行的,比如朝鲜!当然,如果深入一国内部不难发现造成贫富分化还可能来自两个重要根源:

私有化改革和权力寻租。前者,如俄罗斯,后者,如中国和印度,可能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本地的、临时的和新兴的国家,所以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到它们。)

牛人就是牛人。他总是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化成普通人能理解的公式,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质量和能量方程。

r>g说白了就是资本积累比实物财富积累更迅速,从而加剧了财富的分化,想一想阿里巴巴上市,一夜之间造就了如此多的亿万和千万富翁,你就明白了资本的力量,这是哪怕再高的工资积累也所无法比拟的!

> 第一部分收入和资本

主要介绍了收入、资本、财富、资本收益率等基本概念。

本书的资本排除了人力资本。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居民一年内可获得的总收入。等于国内产值+国外净收入。

国民收入 = 资本收入 + 劳动收入

国民财富 = 私人财富 + 公共财富

收入是流动的,而资本是存量的。目前,发达国家的资本收入比一般在5至6之间。

资本主义第一定律:a=r*b,a为资本收益,r为资本回报率,b为资本/收益率。

然后讨论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

最后谈到了通货膨胀的一些基本问题。

> 第二部分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

首先,回顾了18世纪以来资本的变迁:从土地到土地+工业+金融。

接着,我们讨论了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的历史演进过程。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资本结构比欧洲更稳定。

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二定律:b=s/g,s为储蓄率,g为经济增长率。

> 第三部分不平等的结构

它主要研究财富的不平等和集中,我认为这是最有价值得部分。

在开头,作者回顾《高老头》中伏脱冷向拉斯蒂涅的劝导:那些认为在社会上通过学习、天赋和勤奋就能成功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

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付出还是吃遗产?

这个在欧洲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原因是欧洲很长时间是财富世袭的,而美国更多的是白手起家,即我们说的美国梦。

中国呢?

富一代大多靠努力工作,但现在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努力工作的时代!

对于资本分配和劳动分配的不平等,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规律:资本引起的不平等比劳动引起的不平等严重,资本所有权的分配比劳动收入的分配更为集中。

这无疑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掌握资本所有权比掌握劳动技能让你进入富裕阶层要好。

看来,我过去一直认为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考个什么证,而直接学***资本的路子是对的。

即学***远比考个什么会计师重要!

在讨论资本收入不平等和劳动收入不平等时,笔者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数据。通过对许多欧洲国家的研究,虽然最高和最低工资收入相差数百倍,而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国民收入的50%,这是一种轻微的不平等。美国更严重的是,10%的富人可以占到国民总收入的60%!

在这一点上,我不难理解中产阶级为什么要占领华尔街。

这种贫富分化是对民主社会的讽刺。

然后,笔者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不平等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欧洲和日本趋于缓和,而美国则是一个u型曲线。在1980年代衰退之后,不平等现象迅速加剧。

新兴国家的情况于美国类似,中国自上始急80年代以来急剧上升。(从基尼系数可以看到)

从这里不难看出对于全球中产阶级来说,欧洲人应该最有幸福感,他们的社会更接近“社会主义”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目标!

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超级经理人的崛起。

特别是华尔街高管的薪水,还有世界500强公司的**们,薪水高的太离谱,哪怕是08年金融危机。

造成美国如此局面我看有两大根源,一是通过政治游说使得税收法规总是有利于富人(你能想象巴菲特的税率比他的清洁工还要低的残酷事实嘛?),二是高管很多就参与自己薪酬的制定。

在一个人人都爱钱的时代,我想只有傻瓜才能把自己的薪水定的很高!

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批判了只有高薪才能刺激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错误观点。然而,我们看到那些薪水极高的罪犯,比如麦道夫!

所以,我非常不认可国内某些学者担心给高管减薪后后会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的问题,毕竟企业高管不是垄断的、更不是世袭的,整个社会人才供给是非常充裕的,你不干总有人愿意干,哪怕只拿你一半的年薪说不定干得比你还要好10倍呢!

当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激励是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这种常识必须具备。

接着作者谈到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中国领导人很英明,一方面对国企高管实施减薪,而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为了解决工资收入的不平等问题。正如前面所述,与资本收入不平等相比,劳动收入不平等要温和得多,只是大众对工资收入更为敏感,因为它更加公开透明。

所以,通过调节工资水平对财富分配不会带来很大的作用,因为对富人们来说工资收入简直就是个附属物而已,他们财富的存量比如金融资产或者房产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收入,必须通过征收资本累进税来抑制贫富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这部分,作者还讨论了通胀对不平等的影响,他认为通胀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本收益率,而是重新分配资本收益率,其结果往往是“劫贫济富”!

所以作者提倡要对资本征收累进税。

但这肯定比较困难,首先是需要真正的民主社会作为基础,而且**议员必须代表中产和穷人,而不是像美国那样的金元政治。二是只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实施也不太可行,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富人就会把资产转移到避税天堂,所以要实施全球资本累进税。显然,这一乌托邦理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能实现!

关于富人为了避税,转移资产、更改国籍和移民正是当下全球性问题。

> 第四部分 21世纪资本管制

如果说第

一、第二部分是基础,第三部分是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那么第四部分算是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不过在我看来很多都过于理想化,比如全球累进资本税。

接着谈到了公共债务问题,并比较了资本税、通货膨胀和财政紧缩三种削减公共债务的手段。作者认为资本税最优,而财政紧缩是最不好的。

在此,作者专门划出一节来讨论通货膨胀是否能重新分配财富的问题。指出通胀是个相对粗糙和不精确的工具,有时在正确的方向上重新分配财富,有时则不是。

接下来讨论了**银行的职能,除了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它最大的杀手锏就是能够快速解决财富分配问题,多快?几秒钟!这是税收制度无法比拟的!

接着,作者回答了何种资本/收入比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有利的,主要考虑的因素有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对待后代子孙的福祉问题。

>全书结论

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 r>g (过去积累的财富比产出和工资增长要快)

企业家不可避免地逐渐成为食利者,越来越强地支配那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资本一旦形成,其收益率将高于产出的增长率。

这也充分说明资本运作是积累财富的最高级形态,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如果运用得当,应该远远超过实体企业收益或者工资收入的积累。

当然,如果需要将资本代代相传,在我看来还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a. 遗产税

如果一个国家立法将遗产税的税率提高到40%,甚至在特殊时期能够提高到100%的情况,那么过去积累的资本力量也就瞬间瓦解了。

这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

b. 后代不会糟蹋

即使没有非常重的遗产税,也不能保证你的后代能够把你积累的财富保全下去,很多家族也许只要一代人就可以败光所有家产。

特别是现代富人资产中绝大部分是工业和金融资产,而不像18、19世纪欧洲的富人以土地和庄园作为主要资产形式保留下来。即那样的财富传承更为久远,因为即使你有个傻儿子也不至于把房子给烧掉了!

所以,现代企业家或者富人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后代,很早就送到精英学校去。

即使如此,由于兴趣索然,能够成功传承的是不是很多?也未必。

资本收益确实能够超过经济增长,但也考虑到现代的资本主要是各种金融和工业资产,相比过去以土地为主导的时代,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今天你是个亿万富翁,说不定明年你就落魄了。这在旧时代几乎不可能!

李嘉诚应该算一个!

>最后建议

在全书最后一段,作者为了序列数据研究法(经济学家的专业研究方法)正名,向所有人提出建议,他写到:所有社会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时事评论员、工会和各派系知识分子,甚至所有民众都应该对金钱、金钱的度量、围绕金钱的事实和金钱的历史报以严肃的关切。有钱人不可能不捍卫其利益。

拒绝与数字打交道,很难为最不富裕者的利益带来帮助。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民族更感性(想一想作者把过去三百年以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和研究,就不得不让我打心里佩服!),哪怕是专业人士,能够认真分析数据的并不多,当然数据本身的可信度又是个问题。不过作者呼吁所有民众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关切关于金钱的各种事实的态度我倒是非常认可的。

遗憾的是很多人只停留在如何挣钱?或者看身边的人如何挣钱?而没有放眼世界和历史,看看财富是如何在历史中演变的,也没有**贫富差距的根源到底在**?

资本论观后感【篇7】

马克思与《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但终其一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他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当属《资本论》了。

《资本论》的问世,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首次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它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层层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占有私人性的基本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经济危机的根源,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它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一种未分化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的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1)商品的两要素和劳动的二元性原则;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4)价值规律 。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的实质 “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源泉。

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过程。它包括个人资本再生产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过程。它包括工业利润理论、商业利润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和收入**理论。

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认识,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更为21世纪的人类把握。而且,作为人类宝贵的智力遗产,它将在下个世纪得到继承和发扬。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创立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和武装无产阶级,为了砸烂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所有这一切,也是我国人民坚持的信念,为了更高层次的自由,我们一定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领导地位,为我国更高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理论和论著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概而论,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们。我们应该批判地学习,提炼精华,去除糟粕。

资本论观后感【篇8】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经典巨著,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在寒假的时候我浅读了这部书,深切的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也了解了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引用**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也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

《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同时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也揭示了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之的矛盾。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所以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

这不仅是为了阶级斗争的考虑,也是为了大多数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因此也引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确立。

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当然,我们要与时俱进,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走上富强之路。

资本论观后感【篇9】

《资本论》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洞察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细节,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是一项系统的、逻辑的经济工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的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而只有握有较大的劳动力和资本,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才得以实现。丘吉尔也曾说过“资本主义的内在罪恶是不平等地分配上帝的赐福,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之处在于平等的分配困苦”,丘吉尔的这一段话也是验证的《资本论》的研究价值。

浏览《资本论》全章,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而我的《资本论》心得也将根据我所读部分依次记载。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

在第一章,商品和货币中,我了解什么是商品。在这一章中,我还将谈到我对商品的认识。

商品具有两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是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作为外部世界的客体,商品首先是一种依靠自身属性来满足自身需求的客体。

当然,商品本身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与人们为获得这种性质而花费的劳动量无关。因此,在考察商品的时用价值时,即在使用或消费中,一定的数量始终是前提。

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具有质量差异;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具有数量差异,因此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原子。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的消失,劳动产品所体现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也随之消失,这些劳动的具体形式也随之消失。各种劳动不再不同。它们都转化为同样的人类劳动和抽象的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劳动能力和劳动强度下,创造一定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比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而且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事物是无用的,那么它们所包含的劳动是无用的,不能算作劳动,因此它不构成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使用价值。没有它们中的一个,就不能称之为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

这是对商品的描述。在我看来,一种商品之所以是商品,是因为它显示出它与原始商品的独特交换价值,从而可以用于交易。商品价值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的生产率成反比。

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在下面的阅读中,我了解到了商品扩张的价值形式,例如:20块布=1件外套或=10磅茶或=1盎司黄金或=其它商品,因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历史的考察,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甚至货币都没有资本的直线通道。马克思解释说,生产力发挥作用,各种历史机遇发挥作用,但重点是解释各种历史机遇。

在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一个模板,它为物质满足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材料不是数量,而是一定历史阶段(工作中)的质量。不能想象这是奴隶社会阶段的品质。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马克思主义劳动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是交换的劳动产品,就其价值而言

论。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当然,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也具有这种二重性,劳动被视为价值。

劳动,特别是有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不仅是人与自然物质转化的生存条件,

而视觉是人类生命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总之,一切劳动都可以看做是人的劳动

动力的耗费:从抽象的人类劳动来看.一切劳动尤其是合一定目的的耗费.有用劳动都可以形成商品价值。其他物质财富要素必须有目的地进行生产活动,通过一些特殊的生产活动和使用特殊的自然材料来满足人类的特殊需要。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不仅是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的体现,而且是使用物品和价值承担者的综合体虽然而品的表现形式具有二重性,但是对商品价值对象的感觉向对商品实体对象的正好相反,我们很难在商品中“找到价值的感觉,更别提公商品价值对象中找到一个自然物质原子。在两种商品的价值关系中,一种商品是相对价值形式还是等价价值形式,完全取决于其在价值表现形式中的地位。换言之,商品的地位取决于它是表达价值的商品还是表达价值的商品。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劳动本身来看,劳动的领导者消耗劳动力,劳动力的销售者也成为按照劳动力购卖者的意愿发挥作用、成为劳动者的劳动力。

为把白己的劳动表现在商品中,劳动力的卖者必须把它表现在使用价值中,表现在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化过程中。从人与自然的发展过程来看,劳动不仅是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的对立,也是人自身伤害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的物质转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简单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即劳动对象和劳动数据,都是可以从劳动直接接触土地中分离出来的事物,而劳动部是自然存在的劳动对象。

增值过程中的价值作为资本家的财产,产品是一种使用价值,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一件受欢迎的东西。而生产使用价值只不过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交换价值的承担着。

剩余价值率

在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只是资本的价值发生变动的结果,就足产品价值越过各种生产要素价值总和的余额。实际上.剩余价值只是资本发生价值变动的结果,而现实的价值变化和价值变化的比率都足以被这样的事实掩盖,认为资本可变部分的增加会导致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比率,我们可以用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

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工人不仅能够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生产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且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当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它所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时候,工作日的必要部分就决定着这个劳动力的价值,而由工作因剩余部分决定的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就等同于剩余劳动相必要劳动之间的比例。

因此.剩余价值率才为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在这一章里.我们假定劳动人的价值可以用再生产或维持劳动力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来衡量,是一个已知量,而剩余价值率可看作是工人在—定的时间内为资本家提供的剩余价值量。因此,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可变资本的价值等干劳动力的平均价值乘以所使用劳动力的人数口。在剩余价值生产中,资本不是任何货币或价值可以转换的。

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家不仅迫使工人阶级从事更多的劳动,创造出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价值,俩且无论是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向都远远超过以往那些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而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要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就够了这个资。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差别之间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一个10小时工作日内,工人以10000元的原料,生产了20000元的产品,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10000元(20000元减去10000元)。劳动力的价值,是指劳动力的维持费用,即:

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体力和脑力,在一天之中所要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具体分为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两个部分。其中,获取劳动获取物及其价值,而消耗劳动则消耗物及其价值。

所有的劳动过程,都是生命使用生命体或生命体的替代物来完成的。而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一部分,在我理解的资本主义经济吸取了过多的劳动剩余,占据了工人的劳动,从而达到了获取更多的目的。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而他实际上获得的工资却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小时在为自己劳动,而剩余的5小时,全部是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这剩余的5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来源。

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则资本不可能增殖,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利润。

总结:这是我了解的部分内容。《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缺陷。《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对《资本论》的阅读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识浅薄和思维的缺陷,对于很多问题都还有不懂之处,这些问题需要提高自身知识修养之后再继续研究。但是在阅读了《资本论》之后,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思考问题方面也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

资本论观后感【篇10】

因作业要求,我不得不在校内网的课程中心上选一本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名著来阅读,尽管一开始不是十分愿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但在我选择并阅读了马克思在1867年的著作《资本论》的一部分之后,我似乎了解了老师布置此项作业的用意。我记得老师说过哲学是一门使人更聪明的科学,思考马克思的思想,用他的头脑去理解他的话和他的理论,也使我头脑中得以股旋风,使我的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据我所看到的章节和序言,我大概已经知道第一卷中的资本理论所讲和揭示的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和交换关系。马克思通过研究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社会,花了大量时间来描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成果,研究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相关内容。

资本论在第一章就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商品和货币,其中商品的二因性和两重性,货币是什么,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货币的具体功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过去我很少如此真切地认为原来就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朝夕相对的东西的背后也可以被剖析得如此合理地理论化和抽象化。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抽象但完全可以理解的理论,对我来说非常有趣。

然后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马克思告诉我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什么。资本家的目的是使剩余价值最大化,以满足他们赚大钱的愿望。

尽管这些知识在我学***克思原理概论一书中也有说涉及,不过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知识使我觉得自己在谈及这个问题时不至于半径八两。

时间所限,我看的暂时就这么多。然而,在我阅读的同时,我不得不惊叹马克思的写作水平:他善于运用比喻,相当恰当的比喻,这样我们在阅读时就不会太无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意思。

例如: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但我们用**帽遮住眼睛和耳朵,否认怪物的存在。

这是他对德国共产党或人民的告诫,他们必须式自己国家的发展正规化,不能自欺欺人。

还有便是他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因此,我在本卷中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最后,他在最后结束绪论时说的几句话: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但对于我从未屈服的所谓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它启示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

资本论观后感【篇11】

最近,我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资本论》著作,虽然我只读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不用说接触社会经济的深刻思想了。但于高中政治课枯燥的死记硬背相比,我现在有了一些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是其本身的价值,而且可以通过交换传递给作为使用价值的人。所以当我们判断一种商品时,我们看不到它是不是真的东西,而是它是否有价值,是否通过交换有使用价值。

例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的普通晚餐有更多看不见、摸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同时也不能只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一样,农民租给地主的粮食不是为别人生产的,而是变成商品的。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不同。它们都转化为同样的人类劳动和抽象的人类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例如,在一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不在工厂的装配线前工作。他们需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还有脑力劳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需要通过体力劳动来创造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他们通常把抽象劳动的价值界定得更高,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比如一些底层次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永远不会成为资本的拥有者,也永远不会成为社会的强势群体。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的真理,马克思的终极理想主义是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摆脱这种不公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肤浅看法,建设大同社会任重道远,需要长期努力。

其次,通过对第一章的理解,我对金钱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知道钱不再只是我们使用的金银或纸币。货币是一种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功能的计量工具。小时候家里穷,总想着国家每个月的工资为什么不多发点,现在想来十分汗颜。货币发行量是一门大学问,货币多了也会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想当年民国时期爆发过通货膨胀的灾难,上街买菜都要扛着一包包的金圆纸币,而人人的富裕程度确是低的出奇,一个国家如果不顾自身的国庆和购买力胡乱发行货币将会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影响比硝烟弥漫,血肉模糊的战场更恐怖。

除了这些书中马克思的观点外,我也欣赏他在哲学上的论证方法。马克思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不仅用实例来论证,而且还运用了辩证否定的哲学。马克思非常重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而这一章,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尤其是价值形式这一部分,比较抽象,又不易理解。

恩格斯曾致信马克思说,“谁能辩证思维,谁就能理解它。

在对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矛盾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统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通过价值表达被分配到相互关联的不同商品上。

”统一价值表现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方面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这方面是矛盾规律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是同一价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也就是对立性。同一和对立,构成矛盾规律的两个方面。例如,马克思在谈到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提出了一个话题:

“一只羊和十只羊的价值量一样”这个完全无法证明的论题,但是这个论题又是从他的理论上提出的,在读者无法理解的时候马克思又在书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分配在一只羊和十只羊上的时间不同”,这是一种先立后破,破而后立的论证方法,充分展示出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矛盾观。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非常看重这本资本论,曾经四次通读三大卷仅对其进行批注,而毛主席所作《矛盾论》,正是根据书中的辩证否定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论述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正是按照这样的科学方法,制定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和政策,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读了《资本论》第一章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辩证否定的哲学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但是这些还只是面上的,其深刻指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读懂,今后的学习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但是我相信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端,我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资本论观后感【篇12】

《资本论》

——读书心得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

工商管理专业

b130903班

耿志东b13090328

读《资本论有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

内容再要: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经济过程的动态性,预见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发展了封闭的经济活动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力量。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经济过程的动态性,预见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发展了封闭的经济活动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这里劳动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宏观物体上的引力。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

马克思发现了这一商品的共性,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并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

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从原始社会提高到现代社会。没有人类劳动的凝聚力,一切商品都将以其原始的物质状态存在,物质财富的讨论将失去意义。商品的价值因劳动而产生。

劳动是有价值的,也是人类区分动物的开始和标志。没有劳动,没有钻木取火,没有石头的改造,就没有文明的开端。劳动的功能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而且是帮助人类产生和发展意识。

没有劳动,人类就不可能意识到吃熟肉比吃生肉更美味。意识与劳动的关系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的出现,就不能够出现人类的意识。

先有劳动后有意识,意识活动的增加又促进人脑的发育,为意识活动的升华提供了物质基础,升华后的意识又被用来改造劳动工具,推动劳动向更广和更深度进展。劳动为因,意识的升华和劳动工具的升级为劳动实践的结果(另一个主要结果就是商品的增加),互相推动,良性循环。一旦良性循环开始,以劳动、意识和生产工具为主的人类生产力将继续发展,不能停止。

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能够说明上述三者关系及互动效应的,就是思想意识领域的“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大发现,生产工具领域的蒸汽机等机器的发明、电力煤炭及石油等二次能源的发现。

机器的发明和新能源的发现也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为原来的个体生产者转变为资本家提供了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人类社会中的交换方式主要以个人为主,交易的产品以个体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受到人的体力的限制,决定了其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极限。

这是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生产成果同资本主义几百年的生产成果不可比拟的根本原因。

正如前文所讲,机器的出现为个体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可能,但大规模生产还需要雇佣劳动力,机器生产靠原来的个体生产者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一旦机器与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就为原来的个体劳动者从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为其占有雇佣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原来的个体劳动者,随着机器的启动和雇工的劳动,已经完成了向资本家的转变。

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原来的一般等价物角色,向一种能够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一起,从而产生剩余价值的工具的转变。这种工具,就叫做资本。

这就是“蒸汽机”出现以后紧跟着“圈体运动”出现的原因,“圈体运动”使原来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为产业工人,这为资本家提供了劳动力。机器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工业工人的出现提供了就业机会。剩余价值来自**?

剩余价值的**是工业工人的劳动。没有产业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按公式计算:单位商品利润(剩余价值货币化表现)=商品**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

增加剩余价值的途径有两条: 第一条:在生产技术一定从而使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可以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第二条:在不改变劳动成本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从而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使单个商品凝聚的劳动成本降低,也能够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尽管在20世纪以前,资本家为了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往往采用第一条办法,拼命降低雇佣劳动力的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但如果使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原来当农民的生活水平,产业工人无疑是不会自愿当产业工人的。如果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工人以低于农民的收入来为资本家劳动的话,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并最终危及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本身。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人故意破坏机器的原因。

采用第二条道路——提高生产效率,不以产业工人的利益牺牲为必要条件,从而增加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最优选择。劳动量不变,生产效率提高,单位商品凝聚的劳动量减少,与社会平均劳动量的差距拉大,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量增加,资本家赚取的利润同样增加。

这可以用来解释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总的来讲,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限制下,资本主义国家总的剩余价值增加主要依靠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业工人的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主要是工会组织下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资本家在劳动成本上升过程中损失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补偿的。

资本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越发觉得它的存在有道理,并开始研究它。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也应该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和一门课外兴趣课来学习。

参考文献:《资本论》

资本论观后感【篇13】

姓名:王宏亮

学号:***

年级:研一

专业:金融硕士

课程:经典名著导读

马克思对商品和资本的分析是对的。马克思说,资本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以物质为媒介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事物。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资本范畴的理解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的概念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同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制度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关键词:资本;经济伦理;社会文化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刻地分析了历史是由积极的人和人类活动构成的。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群众。如何对待人的发展,历来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深刻剖析了资本的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所在。

一、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及其批判

马克思说,资本的本质在一定基础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生产关系,资本运动起来是资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要想使资本作为剥削活劳动的一种手段,唯一的方式就是必须使资本运动起来,参与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凭借资本的独有特性无偿的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积累。可以说,资本一旦孤立起来,它也就不能称为实质上的资本,“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没有这种关系,就不是资本,就像**本身不是金钱,而糖不是**的糖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但是,资本并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而是一种能使价值增值的生产关系。在发现资本的这个秘密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又深刻、系统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强调,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个物。

如果把资本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它就不是真正的资本。另外,拥有更多的资本代表的是享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于绝大多数资本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合理的配置资源,这样便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资本只是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资本是死劳动,它就像吸血鬼,只有吸吮活劳动才能有生命,吸吮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会越旺盛。”本来以为生产力发展了,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资本的性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逆转。

现在雇佣工人必须每日在监工的鞭打下劳动,他们受尽了挖空心思的残酷,他们大多饿的骨瘦如柴,他们有时甚至被逼得自杀!可是,资本家却每日面带笑容,得意洋洋,不但没有一点改善劳动者恐怖生活的想法,反而更加燃起资本家狼一般的贪欲。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条件进行了批判和深刻的揭露。从表面上看,资本最初的积累过程是越来越多的资本归资本家所有,而被雇佣的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什么也没有。可以说,所谓原始积累只是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掠夺、奴役、杀戮、征服等残酷的暴力,正是这种暴力使得资本的原始积累有了强大的催化剂。正因为劫掠、奴役、杀戮、征服伴随始终,所以侵略者发现了美洲金银产地,剿灭了土着居民,并把被剿灭的土着居民用最残酷的方式埋葬于矿井,而这只是侵略者掠夺的起步,以后又对东印度进行了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显而易见,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造成了两级的存在,一方面,虽然懒惰的人整天不劳动,并且始终面临耗尽自己一切的危境,甚至这其中还包括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但是,懒惰人的财富确在渐渐的增加,一跃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资本家;另一方面,由于勤劳的,聪明的,而且首先是节俭的精英,失去了自己仅有的一点可怜的土地,他们除了可以出卖自己的皮之外,实在是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出卖了,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一跃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资本家。

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这些节俭的精英多么努力地工作,他们的收入仍然很穷,他们只能养家糊口,变得越来越穷。但这两个层次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分离。资本原始积累的丑陋面目浮出水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取代了旧的生产方式。这样两级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只能无偿地为资本家拼命的卖力,这样资本家便把劳动者牢牢的控制起来,可是,卑鄙下流的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加丰厚的利润,更是丧尽天良的加大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人民群众遭受了可怕的剥夺,同时,资本家也体现了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和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耻的贪欲。

其次,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非道德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要实现增值,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使工人成为特殊商品。从表面上看,劳动者和其它商品没有区别。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劳动者也遵循平等交换的原则,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工人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殊商品,工人的这种特殊性在流通领域是看不见的。当我们“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己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一让人家来鞣。”由于资本家最可耻的贪欲永无止境,为了使自己的财富更加丰厚,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和改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限制的延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生理上使劳动者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可是,资本家并没有正确的对待劳动者的生命,他们也不会认识到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们只会把劳动者的生命与动物、植物的生命等同起来,可以说,资本家没有坚守住应有的和应做到的道德底线,他们所关心的只有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追逐那些利润,根本没有想过要把劳动者所处的恐怖环境改善一下,更不用说对劳动者的生命负责任了。

总之,要想使资本家解放劳动者的痛苦和扞卫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只能是天方夜谭。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延伸,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奴性经济,表现为文化拜物教观念。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的出现,交易双方的关系变得既神秘又神秘。既有人与物的关系,也有人与人的关系。

商品这一特殊的产品,从表面上来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但是,商品是由人类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体现的又是社会关系,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这样,人们开始崇拜他们生产的商品。商品越发达,人们就越埋头于商品之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在于商品的交换价值。随着商品、交换手段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世界已成为一个货币的世界。

于是人们又开始拜金,彻底扭转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换关系,使商品的拜金更加耀眼。但是可怕的现象出现了,吸血鬼之都来到了这个世界。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增值的真正秘密,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完全揭示出来,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在现实流通中,却表现为由于资本这种能生出来钱的力量,资本成为世界真正的主人,人民臣服于它的脚下。

四、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解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为马克思人学理论宝库的发展提供了继承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

其次,《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的发展,是促进“ 以人为本 ” 的和谐社会形态的基础,马克思提出的 “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 的理想形态,是对 《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不完全发展的批判,是对社会发展最终状态的诠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前提。最后,《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和中国经济不断地增长,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线,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个社会的个体,在摆脱各种内在限制的基础上,在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都获得普遍的提高与协调。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没有改变,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包括雇佣工人包括科技管理人员的地位没有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着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和资本所有制关系的社会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但是不论是股份所有制、法人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甚至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都没有从整体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其社会资源仍然控制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正是在包括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等等的支配下,资本家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方式,才有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现代科技进步,才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惊人发展,从而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实践证明,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并不是过时的,今天仍然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南。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当代实践正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着这一趋示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所建立的经济制度、文化底蕴以及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我们应以此为鉴,对生命持敬畏的肯定态度,并把这种态度与对待世界和人生融为一体。我们的目标是:

实现进步和创造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的物质、精神、伦理的更高发展的各种价值。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8.

[2]《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3]《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5.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