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案7篇

11-19

编辑精选出这篇极具价值的“平行四边形教案”,祝大家阅读愉快。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阅读并参考本文。老师应该根据提前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要求每个老师都必须在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

平行四边形教案(篇1)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75——76页 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在活动中将进一步累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推理和猜测——验证、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对应底边的高。

教学难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学习纸

学生准备:量角器、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去过海水养殖场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水产养殖场看看。

(出示信息窗中的图片)观察图片,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水产养殖场的情景引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虾池的形状

1.从情境图中我们知道虾池是什么形状?(板书:平行四边形)

2.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

3.过渡:生活中我们见过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看来对于平行四边形我们并不陌生。关于平行四边形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拿出课前准备的蓝色的小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猜一猜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交流猜测。

3.进一步探究验证大家的猜想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到表格中。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交流探究结果,先请一个小组到前面展台上展示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用直尺量的方法来验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四个角的和是360度:用量角器的方法来验证

2.动手操作:同学们准备好一张方格纸。

按照下面步骤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步骤1:画两条平行线;

步骤2:在这两条线上分别取点A和点B,连结AB;

步骤3:沿着水平方向,平移AB到CD,就得到。

用半透明纸压在上图上,描下一个与它完全一样的四边形EFGH,很明显四边形

EFGH也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在图中,连AC与BD交于O,用一枚图钉在点O穿过将绕O旋转,观察旋转后和纸上所画的是否重合。

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根据刚才的探究验证,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谁来补充?(学生可能围绕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来说,教师引导说出平行四边形本质的特征。)

小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如果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组对边也分别平行,教师就点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在猜一猜、量一量的过程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认识。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的名称

(1)谈话:养殖工人要从虾池的一边到对边去,怎样走最近?

(2)学生设计:拿出图形画一画

(3)学生汇报展示。

你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画最短?还有不同的画法?

这些画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4)认识高和底:

讲解:(课件出示)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用字母h表示;这条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用字母a表示。

(5)提问:另一组对边上也有底和高吗?(让学生指一指)

平行四边形有多少条底呢?(课件出示)

(6)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上可以画无数条高,底和高要相对应。

(7)判断下面的蓝色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吗?是的话,哪条是底,哪条是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测量对应的底和高。(重点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对应的。)

2.玩一玩:自主练习第2题,要求:同桌合作,用4根小棒做成一个长方形框架,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个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先自己动手玩,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2)小结:底不变,高变了。

3.回顾本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分享学习体会:

(1)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作、实验、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你对自己在本节课中哪些地方最满意?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特征:特性:

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四边形容易变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学时以虾池为例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到生活世界

(2)有效练习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利用各种学具对平行四边形的边角进行研究、相互交流,从中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变身魔术”活动中,学生利用饮料管和线做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动手中引导学生发现平行边形的易变形的特性。

2、使用建议。从生活到数学,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能接受的过程,也是比较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本课我体现小组合作,不仅让问题更有效地得以解决,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精神。

3、需破解的问题。能否以探究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体现新知识。

平行四边形教案(篇2)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较为系统得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它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生活、图形与图形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用吸管和毛线做成的长方形,谈话:老师手里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拉成平行四边形,谈话:仔细看,现在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平行四边形

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揭题)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谈话: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其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出示挂图(电动移门、楼梯扶栏、篱笆),你能从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用彩色笔画出平行四边形。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

二、操作探究、发现特征。

1.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闭上眼睛在小脑袋里想一想平形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好,脑子里有平行四边形样子了吗?如果老师让你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做?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做。

做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我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3.谈话:谁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可能会这样做: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的;

3、在方格图上画;

4、用纸直接折的;

5、用剪刀剪的;

4.谈话: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如果把这些平行四边形画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平面图形。(边说边用多媒体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儿发现,教师可以再问:它的边可能有什么特征?)

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5.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板书。6.课件出示“课堂活动”,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出示两个等边而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教具粘贴在黑板上,便于画高。)观察:对边分别相等,为什么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知道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同。

2、教师举例:我们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但高不同。怎样量一个人的身高?

学生知道:从人的最高点头顶量到脚底。尺子能倾斜吗?

学生明白:尺子要垂直于脚底。

3、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高怎么画? 教师:从平行四边形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教师边讲解边在教具上演示。

学生在学具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可以画几条?试一试。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教师: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四、实践游戏、练习提高。

1.拉一拉:课一开始,老师将长方形一拉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现在老师再轻轻一移又变成了长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里变了,哪里没变,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生:相同点是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且相等;

生 :不同点是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2.教师:平行四边形不改变边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点在哪些地方有应用?

生:有种可以弹的那种拳击套;

生:晒衣服的衣架;

生:捕鱼的网;

3、七巧板的历史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七巧板

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七巧图”不知何时传到国外,受到他们的欢迎与重视,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竟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谁能想象到七巧板居然会跟拿破仑〃波拿巴、亚当、杜雷、爱伦坡特以及卡洛尔等人发生关系?实际上他们全都是七巧板的狂热爱好者。

玩过七巧板吗?那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谁能想到呢,这种玩具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

4、课堂活动的第3题。周长为126厘米

5、剪一剪: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一剪,试一试。

平行四边形教案(篇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保康县店垭小学 颜传武

设计提要:

本设计巧妙地利用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设置悬念,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类推→验证→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应用→拓展等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全新教学理念。全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流畅又不失创新特色。

利用长方形框架巧设情境,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作铺垫,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求知欲望。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二、重视操作试验,发展能力

本节课教学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习数方格,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我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我尊重学生的想法,结果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三、注重优化练习,拓展思维

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

第一题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式,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题出示含有多余条件的图形题,强调底和高必须对应,学习上更上一个层次。第三题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四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现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撕开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明确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本课练习能促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创设一个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猜测面积是否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自然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但我没想到学生在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有些难度,此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让学生交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我又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评议,最后学生分组边剪拼边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展示不同的割补方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充分展示,从而明确不同的割补方法,其结果是一样的。三种剪法。(2)在学生汇报时,当学生的语言罗嗦时,我有点过急,常把学生的话打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或让学生自己修改语言。(3)对知识的巩固运用做的不够。本打算在基本练习之后,让学生探究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拓展学生的能力。但由于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求面积时,教师应变能力不强,耽误了时间,此题没来得及做,教师本人的能力还需多锻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我在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做到用“旧知”引“新知”,把“旧知”迁移到 “新知”中,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向转化的方法靠拢。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四、我的遗憾

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进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公式的关键。其中有两个学生到演示台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时候,说发现他们的面积相等。而我只强调了拼后的面积相等这个概念,为什么面积相等?这个关键的问题我却没有追问,本来准备好的演示粘贴过程,由于担心时间不够也省了。这个关键问题仅仅依赖于课件演示,忽视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即将探究出的知识薄而未发,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没有在操作的过程深层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件的演示只给了学生形象上的感知,正因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疏忽,导致了拓展教学中,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上,学生茫然的情况。其次,学生在剪拼时,只注重结果,没有适时归纳过程。让学生理解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这个问题也被忽视。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师不敢放手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等等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钟家村小学陈莉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二、重视操作试验,发展能力

本节课教学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习数方格,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我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我尊重学生的想法,结果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三、注重优化练习,拓展思维

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

第一题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式,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题出示含有多余条件的图形题,强调底和高必须对应,学习上更上一个层次。第三题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四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现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撕开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明确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本课练习能促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结合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是让学生大胆猜测两块花坛的面积哪一个大,然后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去数方格得出两个花坛的面积是一样大,我在课前预设时没有把数方格作为重点,因为我认为这是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我没有把它作为重点,只是预设到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满一格的,以及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我再做适机指导。本节课我发现学生在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真的有些难度,我进行了指导。

教学的重点设立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提出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以未知向已知转化,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亲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最后通过多次合作使学生发现规律意识到不用剪、拼、测只要用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来求它的面积。在学生感受到有时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太麻烦时,那么寻找一种更简洁的方法便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你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一种图形,从而得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我把这个问题适时带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验,在剪拼过程中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交流演示中使自己的实验过程得到了印证,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使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推导,重要的是呈现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课前预设时,我的设想是让学生不管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来剪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在小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剪、拼、测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可是在试教中,我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只想一种剪法转化长方形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在第一次动手操作中就有学生发现了规律不用剪只需测量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动手思考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如果在下一次的试教中,我想尝试着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一下,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本节课我认为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我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在课的开始学生在看情境图时,学生回答得过细,还有重复的地方,我没有适时引导,如果引导学生说出几种代表性的图形就可以了。后面内容还是重点内容,没办法压缩,结果造成了时间上的前松后紧。

(二)本节课是在上节课设计基础之上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部分:(1)由原来分三步探究,改为把三步探究合为一步探究,(2)让学生在汇报时说出转化过程,教师也要在这个转化的过程突出沿平行四边形高剪开,然后通过平移转化了长方形,(3)让学生展示出三到四种剪法,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按照汇报学生的方法从演示一遍,还要突出沿平行四边形高剪开,然后通过平移转化了长方形,最后并贴在黑板上。(4)让学生们再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次的试教,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1)课前预设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只是拼出两种,另外一种情况(沿中间高剪开)学生没拼出来,所以只了解到这两种做法。如果在下一次试教中,我想尝试着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动手实践,剪出第三种剪法。(2)在学生汇报时,我有点过急常把学生的话打断,重复的话太多,我想在下一次的试教中,静下心来听学生的发言,等学生回答完以后再来提出问题。(3)在一个一个展示学生三种不同剪时,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一个是重复学生的汇报老师讲的太多,再一个太费时间下面在坐的学生只有傻等我一个一个重复操作。(4)在这一次的试教中,再一次的暴露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灵活,这说明我对教材吃的不透课前预设不够充分。

(三)本节课是在上次修改基础之上又进行了修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在原平行四边形的表面上画上三条高和一个底并标出各个长度。(2)在学生探究这前让学生通过第二块绿化地通过老师测量标出的数据大胆猜想,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3)在练习部分采用更有趣味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次试教中,我认为存在以下不足:(1)在前几次试教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画高才能转化成长方形,所以在这次试教中把平行四边形上画出三条高好让学生能马上通过剪开平行四边形上的任意一条高就能转化成长方形。但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没有像原来一样先想一想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而是拿起平行四边形照着三条高就剪下去,剪完后他们不知道怎样把剪下来的图形拼成一个熟悉的图形,这样一来把原有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力给剥夺了,学生就很机械性的毫不考虑的一剪,失去了课前预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2)在大胆猜想中,我没有注重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如:①相邻两边相乘求面积。②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乘对应的高。(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汇报时我大部分是与汇报学生都是一对一的交流,没有注重与下面在坐学生之间的交流。(4)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正确及时的评价,评价语言过于单调。我想通过在网上收集一些教师评价语言方面的素材,使在下一次的试教中能活跃整个课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公式出来以后,让学生再一次验证公式,这一过程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全新教学理念,同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

平行四边形教案(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说明。

本节内容是第十九章四边行第一课时,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的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更是下一步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和有关定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八年级学生认识基础及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并能初步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教学点目标:在性质的探索、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今后应用较广,因此,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是本课的重点,又因为平行四边形性质需要学生自己推理归纳证明,需要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平行线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学生通过动手度量发现性质,并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证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位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根据以上分析,按照“倡导积极主,动善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以下我将主要针对我的教学流程作如下说明:

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展示含有平行四边形模型的图片,并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原形,从而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由此引入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为了体现从实践出发,我让学生用两张平行的纸条叠在一起旋转,观察AD BC 角ABC ADC的大小关系?“他们都在动,这么比较大小呢?”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不急于回答,而且把话锋一转,让学生按照平行四边形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中间观察多数同学的作图情况,安排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作图全过程,学生分组合作,引导学生观察 猜想 度量所画平行四边行对边,对角的大小关系,并填写好实验报告,接着让学生剪下所画四边形,帖在白纸上,以原四边形为模型再从新话一个四边形,然后固定对角线交点O,旋转一个180度,观察对角线OA OB OC OD 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并填写实验报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知识为为了更好的运用知识,师生共同决绝情景题,AD=BC ∠ABC=∠ADC .

在上述活动后,要求学生用两张纸从合在一起一次性剪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并用这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动手过程中既验证了猜想,又为后面证明迈下伏笔。

为了验证猜想,并为后面证明铺路,让学生用全等或不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实验,只能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来拼,等学生做完后,我抓住时机提问“通过动手实验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你能证明你刚才的猜想吗?”这时有的同学抓头挠耳,跃跃欲试,在我的引导下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几何语言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图形。让学生分组合作,巡视之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证明方法,并由学生进行讲评。最后,在多媒体给出规范的证明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识规律,突出重点,同时也展示了先猜想、后证明这一数学认知基本方法。

为进一步深化巩固对新知的'理解,使新知识转化成技能,我安排了以下例题。

沙市二中的前身是创办于20世纪初的晴川书院,1953年改制为沙市第二中学,沿用至今,已有百年的校史,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晴川人艰苦卓越的耕耘,如今的沙市二中逐渐成为了驰名荆楚大地的质量强校。,在市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学校由便河广场喜迁至美丽的江津湖畔。因此,有很多同学需要乘公交上学,小明所在街道如图所示,AF垂直平分CE,AB∥CD,CB∥AD,小明从家(A)到学校(F)用两路公交车,19路:A B C F ;4路:A D E F,那条路最短?为什么?

通过例题教学,突出本节重点,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义及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的变式,由浅入深分层训练,让学生轻松完成例题的学习,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练习。;练习1,注重对性质12的巩固,采用学生板演,教师巡回的辅导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书写格式,及时的订正和指导。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我设计了下面这道题。让学生找两张平行四边形的纸从叠在一起旋转观察线段AD,BC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谈体会,让学生自已发现在学习中学会了什么及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习后及时反思的习惯。

课后作业我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比较简单,要求全做,选做题较难,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作业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原则,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本课板书,我分为三个板块,力求板面整齐有序,“一板清”,勾勒出教学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掌握。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证明,引导学生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平行四边形教案(篇5)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

(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

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

3、师: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

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2、P64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3、做一做1 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1、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初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①教师演示:教师用两条着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粘在黑板上,使它们相交。

②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线,使学生一个角变为直角。

提问:角的个数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其余3个角是什么角?

③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

反馈:观察下面向组图形,看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平行四边形教案(篇6)

《平行四边形认识》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平行四边形的意义(1)提供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b.课件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在1号学具袋里的小篇子上也有这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研究研究。

②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③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

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在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说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也相等。教师要及时总结:就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概括能力。

(3)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①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②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教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的引领,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给予点拨,以便于学生加以总结和概括。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课件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原有素材引入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对边间的距离就相当于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选择:(课件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2.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平行四边形教案(篇7)

教学建议

1、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重点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

难点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

3、关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法建议

本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四个判定定理,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1、教科书首先指出,用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然后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因此在开始的教学引入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尽可能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参与进来、

2、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本章重点中前三个判定定理的顺序与它的性质定理相对应,因此在讲授新课时,建议采用实验式教学模式或探索式教学模式:在证明每个判定定理时,由学生自己去判断命题成立与否,并根据过去所学知识去验证自己的结论,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这样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自己去实验,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在动手动脑中得到的结论会更深刻――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训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各条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系列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答对者记分,答错的另点同学补充)

2、小实验:有一块平行四喧形的玻璃片,假如不小心碰碎了解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对个别差生稍加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

⑴分别过A、C作DC、DA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B;

⑵过C作DA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B=DA,连结BA;

⑶分别以A、C为圆心,以DC、D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B,连结AB、CB。

还有一种一法,学生不易想到,即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特性,引导学生得出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DO,并延长DO至B,使BO=DO,连结AB、CD。

二、引入新课

上面作出的四边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不得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三、尝试议练

1、要判定我们刚才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应当加以证明。第一种画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可作性质也可作判定)。

2、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画法,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翻开课本看它的文字叙述)。请想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究竟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这里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请写出。

自学课本上的证明过程,看后提问:这个证明题不作辅助线行不行?为什么?(因为要证平行线,一般要证两角相等,或互补,要证两角相等,一般要证全等三角形,而这里没有三角形,要连一对角线才有三角形)

3、再看第三种画法,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下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写出已知、求证,请两位学生上台证明,其余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注意考虑要不要添辅助线)完成证明后提问哪些学生是用判定定理一落千丈证明的?哪些是用定义证明的?(解题后思考)

四、变式练习

1、再看看第四种画法,可知,已各条件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一平分,这种情况下它是不平行四边形?

阅读课本上的判定定理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求证最简便?(应该用判定定理一)2。变式题

⑴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练习第1题)(口述证明,不要示书面证明)(问要不要添辅助线?)

⑵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补充)

⑶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家相等及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思考,然后回答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边角不能证全等三角形)

⑷自学课本例1思考:此例证明中,什么地方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什么地方用“判定”定理?

观察下图:

平行四边形ABCD中,<A、<C的平行线分别交对边于E和F,求证:AE=FC(怎样证最简便?)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平行四这形的判定有哪些方法?试列举之。

2、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中最基本的是哪一条?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有什么关系?同一个证明题中应注意什么地方用判定,什么地方性质?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平行四边形教案7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平行四边形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