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6篇

11-21

一起来探索一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的内涵,让我们了解其中的故事吧。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认真计划教案和制作课件,现在又到了老师们开始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候了。只有经过反复推敲,教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请大家认真品读本文,同时别忘了将其收藏起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出示毛主席的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谁能介绍一下。(出示资料)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和诗人。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又一次记起那场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关于他,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

二、读文感悟

1、儿子牺牲的消息对于毛主席来说,简直是个(板书:噩耗)。

2、请同学们默默地读一遍课文,体会主席失去儿子的心情。

3、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这时的心情?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板书:闻 悲痛欲绝)

4、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品读词句

1、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除了痛、还是痛,这样的'文章要细细的去体会,去揣摩,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文字让你体会到主席深深的痛,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生默读,找找、画画、品品。3、交流 点拨 。

A、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他为什么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老来丧子,人生一大痛。已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痛,所以(大屏幕出示)读

3、原封不动的饭菜。一个独坐的老人,不断点燃的香烟,没有泪留满面,可

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此时此刻这位痛失爱子的老父亲他在想什么?

①生交流

②引导生质疑:主席和岸英分多聚少,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

③得出结论:主席的伟大之所在。

B、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抓“情不自禁“体会主席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冲破。他多么希望岸英会马上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所以情不自禁地呼喊着 。那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痛。

,《青山处处埋忠骨》

就是在这样痛不欲生的情况下,两封接踵而来的电报却使主席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抉择,(板书抉择)。

(1)男女生分读电报(2)电报中读懂了什么?

(3)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预设:矛盾、痛楚。(板书:矛盾痛楚)

从哪里看出主席做抉择的艰难痛楚?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主席签字时,主席立刻签字了吗?他怎样做的?

(2)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①“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②岸英是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毛主席永远见不到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让我们一起读出矛盾痛楚的主席。(生读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F、尽管不舍,尽管悲痛,最终主席克服了自己的情感,以大局为重,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抉择。

主席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批示?(板书:写批示)

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示)

(1)生齐读

(2)读懂了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出示意思)

四、空白补写,充实文本内涵

1、做出这样的抉择,主席是痛苦的。所以文章最后一段话说(出示):

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课件出示话语,音乐起)

4、总结:读着这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人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我读诗题,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毛泽东

生齐声背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读毛主席诗词,我们感叹毛主席是一位充满英雄气概的革命家,这位心胸宽广、豪气冲天的共和国领袖,作为一位父亲,也同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毛主席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和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二、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请几名同学读一读。

学生分段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交流一下。

拟:初步设计编制、起草。

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多用于政界、文界。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生命。

踌躇:犹豫不决。

黯然:昏暗的样子/心情沮丧。M.YJS21.COm

师:读课文,思考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并思考。

师: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文章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彭德怀司令员给毛主席发电报,告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毛主席很伤心。

生2: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毛主席同意把他的遗体留在朝鲜。

师: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克制住极度悲痛的心情,同意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展现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书:

1950年牺牲悲痛葬于朝鲜

三、品读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体会毛主席为儿子的爱和作为领袖的博大心胸

师:当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牺牲的消息,主席默默承受着多大的悲痛,又做了怎样的抉择?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生默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师:读一读。

生读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师:毛主席的悲痛和抉择源于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来自──

生:朝鲜。

师:是谁写的?

生:彭德怀。

师:电报的内容是──

生读第三段。

师: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生读四五段。

师:主席自收到电报,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他在想什么?

生1:回忆和毛岸英在一起的时光。

生2: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情景。

师:读一读。

生读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这次怎么会──

师:儿子是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救回来的,主席该是多么疼爱他,怎么忍心让他去农村艰苦的环境中?

生1:锻炼他。

生2:为祖国建设积累经验。

生3:不脱离人民大众。

师:儿子一次次与自己分离,又一次次相聚,虽然聚少离多,但父子的亲情是时空隔不断的。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任何特权,而是象锻炼一个普通青年一样锻炼他。

父爱沉沉啊!

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又有文化,完全可以找份悠闲的工作,他怎样会到枪林弹雨的战场呢?

1950年10月,为抗击美帝国对中国的野心,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彭德怀,便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泽东支持。随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遭到美机轰炸,毛岸英不幸倒在汽油弹的熊熊火焰之中,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毛岸英参加保家卫国的战争,隐瞒了他的真实身份,那是因为──

生1:不想搞特权。

生2:做普通的战士。

师:他是多么惦念父亲啊!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他想对自己的父亲说──

生写一写。

师:读一读。

指名读毛岸英想对父亲说的话。

师: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父子是心心相通的啊!痛失爱子,主席无比悲痛。他──

生1: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

生2: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

生3:情不自禁喃喃的呼唤。

师:毛岸英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朝鲜首相请求──

生:把遗体安葬在朝鲜。

师:主席同意了吗?读7至10段。

生自由读课文。

师:主席同意把岸英葬在朝鲜,那就意味着──

生:连遗容都看不见了。

师:岸英去朝鲜前,主席工作忙,没见到最后一面,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能

生:看看儿子的遗容。

师:他却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决定──

生:把儿子安葬在朝鲜。

师: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国家主席的儿子啊!毛主席怎么能答应这个请求?

生1: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普通一个战士。

师:读一读。

生读第七段相关句子。

师:身为国家领袖,忍着巨大悲痛,把自己和千千万万在战役中失去儿女的父母一样看待,把儿子像普通战士一样看待,这是怎样的精神?

生1:无私。

生2:伟大。

生3:心胸博大。

师:主席心胸博大是因为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

他在电文上回复到──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金日成首先收到电文,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是说──

学生猜诗意。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句: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朝徐锡麟《出塞》。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生读: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到县城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师:从诗词可以看出,少年时的毛泽东就怀有远大的理想。毛主席以诗词做回复,是想说──

生1:毛岸英是为了国家牺牲的,无论葬在哪里,他都是人民的英雄,何必非要葬在家乡呢?

师:可是主席心中是何等的悲痛,电文稿下是──

生: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主席再次承受失去亲人的伤痛。

师: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毛岸英牺牲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板书:

博大的革命胸怀。

师辅助生总揽全文。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950年牺牲悲痛葬于朝鲜

博大的革命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3)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_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从课文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的变化,怎样表现人物性格描写,在本文中我们可略见一斑。如: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表露,课下不妨让学生进行一下小练笔,写一些人物作文。

教学时,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如“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我组织学生想象、讨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神态,你见过类似的情景吗?他为什么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学生由于年龄较少,不能完全理解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因此,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读读、议议、读读,特别是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专门安排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4)

上周,聆听了我们年级张晓琼老师执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这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整堂课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花哨的环节,但张老师天然去雕饰,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学风格求真务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张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小语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文章主要讲述了毛主席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作出艰难抉择的过程,表现出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说实话,这是一篇比较难处理的课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通过查资料,学生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文中表现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小学生是极少有体验的,因此让学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是有很大难度的。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就成了教学这篇课文成功的关键。张老师的这堂课,在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引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方面,设计得很巧妙,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执教这类与学生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知人论世,营造氛围

当今小学生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关事迹知之甚少,这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解读这篇课文有不小难度。因此,教学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张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很重视这一点,并做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张老师课前让学生动手收集了抗美援朝的一些资料。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呈现资料,而是把资料展示与课前精彩两分钟展示有机结合起来,请展示的同学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老师把与课文相关的重要信息板书到黑板上。特别板书抗美援朝的目的其实就是保家卫国,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又为课堂营造了氛围,为学生解读文本做了知识铺垫。

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张老师巧妙而自然地补充了毛岸英成长经历、牺牲经过等内容;最后总结深化时,又补充了此前为了革命,毛主席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由于时机把握恰当,过渡自然,这些资料的补充,并不让人觉得累赘、多余。反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毛岸英的牺牲对毛主席造成的伤害是多么巨大,毛主席最后做出的抉择是多么伟大,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毛主席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

二、抓住关键,解读文本

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取决于执教者对文本精心、深入的解读。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者只有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敢勇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精彩预设与突然生成的挑战;才能想出办法来巧妙处理文本,创意设计出受到学生喜爱而又具实效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刻而透彻的。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关键了如指掌,在加上对学情的研究准确到位,整堂课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如在整体感知文本时,她让学生抓住文中三封电报内容作为线索,使原来的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这条线索一下子变得清晰简单。根据这一线索,学生很快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突破文章重难点做了良好的铺垫。把文本中可供语文学习的源和材挖掘出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张老师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牢牢抓住对关键词句的解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勾画出重点词句,加上批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对话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理解文本,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正因为张老师在就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学以致用,巩固成果

附:重庆市大足县实验小学张晓琼《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

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

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

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毛主席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

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

在这以前,毛主席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这里一种怎样的胸怀,怎样的爱啊?

主席的爱似山般厚重,主席的情如海般深邃,主席的心中装着人民大众,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悲痛

做抉择──艰难

写批示──忍痛

常人情怀,伟人胸怀

毛主席──伟大父亲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在极度痛苦时依旧选择尊重朝鲜人民意愿,将毛岸英的遗体留在了朝鲜的事情,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这篇课文中有细致起伏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不难,但是要深度理解毛主席超人的胸怀,还需要对课文有更多的了解。这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文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都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学习表达方式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

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无私的胸怀。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语言平易好懂,要求全文默读,但对文中一些能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句段,我要求学生小声读,齐读,加深印象,在读中领会人物情感,体会这种刻画方式。因此我采用听范读、跟读、分段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品读。

2、发现讲解点拨教学法

本课的语言情感沉重,对重点字句段需要引导把握,对文段中表达出的抉择的艰难和丧子的心伤要有深刻的认识,需要拓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的超人胸怀,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句段蕴含的情感,点拨学生领会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超人的胸怀。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毛主席简介、毛岸英资料,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课文中人物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默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说说从中领会到了什么。

3、收集课文中人物的相关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见识了老一辈的革命家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新中国创立非常艰辛,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也有超人的坚强,但同时,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伟人毛主席,感受他的胸怀。(齐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在青山的掩映下,那里曾有一场战争。(课件展示抗美援朝相关资料)那里就是抗美援朝的战场,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几十万中华儿女。其中也有毛主席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重点交流的几个字:泽,拟,炼,眷。

三、初读感知

1、分组把课文读通顺、流畅,教师随机正音。

2、说说课文两个部分内容:

一: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极度悲痛的心情。

二:毛主席艰难抉择,最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毛岸英的遗体留在朝鲜。

3、默读课文,将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引导学生关注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回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进入主题,学习第一部分。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毛主席内心情感。

(1)行为:“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内心剧痛

(2)回忆:一位父亲得知儿子牺牲后,能这样无声无息地回忆,无声地隐藏自己的悲痛,着实令人震撼。毛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并不多,而毛主席此时是近六十岁的老人,痛失爱子,悲痛欲绝。

(3)有感情朗读,读出悲痛之情

2、学习第二部分,感受抉择的无私。

(1)面对选择的矛盾心理。(父子间自然的亲情,朝鲜人民的请求)

(2)做出选择的原因。(“朝鲜战场上……遗容吗?”)

展示资料,许多志愿军牺牲在朝鲜土地上,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还有很多父母不能和在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这个艰难、痛楚的决定,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大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3)慈父之情,宽阔胸怀。

“主席黯然的目光……放在上面”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流露出的眷恋。“毛主席已经出去了……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父亲的极度悲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想象画面,理解平凡与伟大)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拓展交流

1、小练笔:用上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写一写毛主席回复记录稿时的情景。

2、办一张关于毛主席的小报,设立“普通的伟人”板块。

四、课文小结

毛主席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他的五位亲人都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生命。现在又失去了他最爱的孩子,这是多么的悲痛啊!他不说话,不吃饭,黯然神伤,默默回忆,默默流泪,最后却选择将儿子的尸骨留在远在千里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厚重,革命胸怀却宽广得无法比拟。

五、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丧子之痛(不说不吃吸烟皱眉)普通父亲

超人抉择(艰难、忍痛决定安葬在朝鲜)伟人心胸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方法。

4、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5、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主席悲痛、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伟人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

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在文中是怎样说的?

2、学生汇报毛岸英的资料。

3、屏幕出示电报内容,理解勋鉴、殉职等词语。

4、学生汇报毛主席的资料。

三、研读课文,动情品文

1、指名读5、6自然段。

2、汇报你感受较深的句子。

3、教师指导朗读句子。

相机板书:

万分悲痛

4、你感受到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5、播放影片,情境渲染。

6、教师范读5、6自然段。

7、指名读5、6自然段。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7~12自然段。

2、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相机板书:

博大无私

3、谈谈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五、变序讲解,引导写法

1、默读1~3自然段。

2、体会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汇报战争的资料。

六、发展语言,培养创新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已离开我们的毛主席毛爷爷说点什么?

七、读写结合,培养习惯

教师推荐一本书《闪亮地灯》,读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万分悲痛

博大无私

喜欢《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6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青山处处忠骨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