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的课件

11-22

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密度的课件”绝对是您需要的,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请将其收藏下来作为记录。在正式上课前,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也不算晚。教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工具。

密度的课件 篇1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

密度的课件 篇2

1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

1mL= 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

(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

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计算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 ___________

⑤求出液体的密度ρ=_____________。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固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石块的质量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探究二:液体密度的测量

进行测量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中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活动3【讲授】拓展延伸

怎样测量塑料泡沫的密度

活动4【测试】堂清反馈

四、堂清反馈

1.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2. 在测量铁块的密度时,用了下面几个步骤,则测量步骤合理顺序是( )

①计算铁块的体积。②记录铁块放入量筒后水面上升到的刻度。③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④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⑤调节好天平。⑥计算铁块的密度。

A.⑤④②③①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③②①⑤④⑥ D⑤④③②①⑥

3.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为测定物体的质量,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则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 调节,将一矿石标本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内,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内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8甲所示,则矿石

的质量为__________克,将矿石标本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水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8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__厘米3.这种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千克/米3

课后反思: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

1mL= 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

(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

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计算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 ___________

⑤求出液体的密度ρ=_____________。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固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石块的质量

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探究二:液体密度的测量

进行测量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中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活动3【讲授】拓展延伸

怎样测量塑料泡沫的密度

活动4【测试】堂清反馈

四、堂清反馈

1.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2. 在测量铁块的密度时,用了下面几个步骤,则测量步骤合理顺序是( )

①计算铁块的体积。②记录铁块放入量筒后水面上升到的刻度。③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④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⑤调节好天平。⑥计算铁块的密度。

A.⑤④②③①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③②①⑤④⑥ D⑤④③②①⑥

3.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为测定物体的质量,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则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 调节,将一矿石标本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内,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内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8甲所示,则矿石

的质量为__________克,将矿石标本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水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8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__厘米3.这种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千克/米3

课后反思:

李建伟 评论

优点:

训练量较大,重难点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缺点:

加强学法指导

密度的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新知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火柴,纸风车,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故事引入:2000多年前,当希腊希洛王取得王位后,决定在一座教堂里向永垂不朽的神献上金制的皇冠。于是,他称给工匠所需要的金子并付给酬金。工匠按规定的期限做好了金冠。事后,有人告密,说工匠盗窃了做皇冠的一部分金子,而掺进去同等数量的铜。希洛王为有人欺骗他而大为恼火,可是又找不到揭破这个盗窃案的方法。后来,希洛王在召见阿基米德时,交给了他一项重大任务:鉴别工匠制造的皇冠是否为纯金制成。阿基米德接受任务后忧心忡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澡盆中洗澡时,发现水从澡盆中溢了出来,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水中轻了许多。他突然受到启发: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自己的身体浸入水里的那一部分体积吗?用这个方法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不就可以鉴别皇冠的真伪了吗?阿基米德由此揭开了金冠之谜,断定皇冠是掺了假的。因为金子密度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比较小,掺进了别的金属后,体积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阿基米德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了国王提出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密度的课件 篇4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课前准备: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 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1)怎样选择量筒?

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 ml、25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外壁刻度都是以 ml为单位,1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 ml,而5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

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应选用 100ml量筒。

(2)怎样把液体注入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

量筒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4)什么时候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注入液体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5)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50ml 100ml 250ml 500ml)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 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 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 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

(2)用刻度尺利用数学方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

(3)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

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④用公式;得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由于烧杯会粘有一部分盐水,测量结果中测得的质量与体积没有统一而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

①在烧杯上盛入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中剩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

④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1)测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线拴住物体,把物体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2)测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采用“压入法”或“助沉法”:

采用“压入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铁丝或大头针将物体按压没入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采用“助沉法”的步骤是:

物在下,被测物在上,相隔一定距离,只将助沉物全部沉入水中,测出水和助沉物的总体积V1;

总体积V2;

1、测量原理: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公式计算密度。

密度的课件 篇5

奇尔顿夫人我会永远爱你,因为你永远值得我爱。我们认清了爱,我们 就加倍需要爱!(吻过他,起来,下)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密度与温度、密度与物质的鉴别知道是学生要明白一般物质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是属于那一类,理解它的关键要懂得密度的计算,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密度,对于密度的计算以及公式的变形都很好的掌握,但是密度在生活中得应用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由于它还与密度的计算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是本学科的一般内容,教学重点是密度的应用。

谢弗利太太(自言自语)他想得多么周到啊!能预料到不速之客要来,逮完垒是现代人的智商。(走向会客斤往里看)嚯单身汉的会客'疗看上去总是死气沉沉。我要把这里改变一下(菲普斯从写字含|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商自由就是-切。你从来就没有受过穷,从来不知道胸怀抱负是什 么意思。你不理解男爵给了我多么美妙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很少有 人得到啊。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就是指通过计算来辨别物质是否是空心,是否含有杂质。

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能理解水变成冰为什么体积变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水变成冰与一般的情况不同,要解决这一问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来让学生明白。

奇尔顿夫人你丢掉的是怎样一只胸针,谢弗利太太?

罗伯特奇尔顿爵:击不;那笔钱正好是我想要的,在别人之上的权力。 我马上进了议院。男爵在经济方面一次又一次给我出主意。不興五 年,我的财产几乎翻了三倍。从那以后,我所染指的每件事都最后获 得成功。在所有和金钱有关系的事情上我都吉星髙照,有时我都会 因此感到害怕。我记得在一本很怪的书里什么地方看到,诸神要是

五、教学过程:

戈林子爵你多么自私啊,独占了四次半!这下我就摊不L了。

问题一: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

戈林子齡当然没问埋,老爸。不过让我们到另一个房间去吧3 (按响 铃。)这里的过堂风太大了。(難普斯上)菲普斯,吸烟室的火旺吗?

(二)新课教学:

例1:(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

实验二: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结论:由于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Money is a bottomless sea, in which honour, conscience, and truth may be drowned.

1、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Throw away the apple because of the core.

2、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2)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

记林爵只要你希屯,谢弗利太太!

介绍水的特点。

梅布尔奇尔顿哦!我才不嫁给天下有什么前途的男人呢。

问题二:(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

菲普斯我会跟花商讲好的,老爷。她最近家里死了亲人,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她提供的花儿少了些老爷您抱怨的活泼劲儿。

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敢否认吗?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³”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

戈林子爵我父亲一个小时前就跟我说该睡觉了。我想我当然也可以给 你提同样的建议了。我总是把好建议转达给别人。这是对好建议唯 —可以做的事情。好建议对肖己一个人是没有什么大用处的。

例题3:铁的密度为ρ铁 =7.9×103kg/m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11cm3 ,质量为79 g ,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课堂小结:

卡弗沙姆伯爵(坐下)那就好。我受不了过堂风。

1、密度与温度关系:

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奇尔顿夫人那个骗人的投机项目~—

3、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密度的课件 篇6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平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天平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习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习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平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1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5、托盘天平介绍。

天平的使用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的课件 篇7

课题:密度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的课件 篇8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的课件 篇9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的第三节《密度》的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定义建构的过程

2、 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

密度这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它既是后面学习和理解比热容、电阻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又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 教学重点: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 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学 法: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

五、教学准备:土豆块1cm3 8cm3 27cm3、木块 1cm3 8cm3 27cm3 大约各5套

圆柱体组大约10套

六、教学流程

1、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用天平测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铜块的质量。然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结果。此时教师总结说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有这个情景你还能想到那些问题?指多名学生说出。此处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探究的问题: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怎样?指学生说出。接着教师引导: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呢?从而确定这节课探究的课题。这样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这节课顺利的探究问题打下了基础。

2、 新授

有了确定出的课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一般思维程序,这个一般思维程序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能掌握了,故此处学生就能很容易的说出下一步是什么了?

猜想:这里有学生说出猜想的内容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设计实验:这一步时有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前后位成为一个小组展开合作交流,讨论出实验中运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及实验的步骤、设计的表格。随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的实验步骤及设计的表格。有不当的地方,可以让其他的小组帮助解决。也可以由教师适当的进行补充。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小组中学习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比较好的同学的带动下,来弥补差生的不足,使差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次还提高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下一步

实验验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有五个小组探究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另五个小组探究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下一步

归纳分析: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实验数据展开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然后再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得出的结论: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不对的、不全的地方,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此处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这是中考中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故在这一步骤上要平时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下一步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分别对这两大组土豆块和小木块进行比较,仔细观察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及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说出结论:体积相同的这两种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若学生交流不出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中的哪次和哪次试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在让学生进行数据比较的时候,对一部分中等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因为通过数据比较进行归纳分析,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能力。此时再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再换用其他别的物质也会发现:体积相同但是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因此,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有教师讲解引出。引出密度这个词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点出密度就是每一种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密度这个概念很抽象,是一个难点,只有教师讲解才能引导学生得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 巩固练习:目标反馈练习一中的选择题1、2小题。有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的公式,这是利用了等价信息交换处理法。接着有教师讲解密度公式的内涵。此处学生对内涵的理解首次接触这种模式,还需要在以后的练习中加强练习,这为以后学习其他的公式做准备。内涵的运用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经常做为考点。接着有教师引导出密度的单位,先从国际单位,再从生活中的单位,最后引导出生活中的单位和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教师演示推导过程。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巩固公式、单位。

5、让学生观察小资料,你能发现那些信息?让学生说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找出水的密度,并要求掌握住。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水的物理意义。

6、巩固练习:见目标中的达标练习1、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课堂小结:可以有学生交流得出,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8、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密度定义的建构

度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密度的课件 篇10

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2.设计实验:(1)画出电路图(2)选取不同规格的灯泡以及其它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3)分别测出UAB、UAC、UBC,计入表格(4)更换小灯泡的规格,重做上述实验。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通过多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发现UAC=UAB+UBC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展示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分析以下问题:(1)总电压6V,S1闭合,S2断开,电压表示数多少?(2)都闭合时,电压表示数2V,L1和L2电压分别是多少?

幼师资料《密度的课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密度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