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读后感汇集

11-27

相信大家都有写作文的好习惯,写作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逻辑能力。如果你善于观察生活,就能为写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纳兰容若读后感汇集》,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1

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 法学院许鑫怡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初识容若,便是从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开始的。仅仅这短短七个字,便足以让人在心底细细揣摩,回味再三。而后,容若令我惊为天人,深深为他的才华所折服。

这位天人最为人熟知的名字叫做纳兰性德,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是清初重要词家之一,王国维称赞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话代代相传;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感情受到大家的敬仰;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梦想受到了几代人的追忆。而《纳兰容若词传》,就是这样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才有识的纳兰容若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不仅提炼了纳兰容若挥之不去的情怀,不仅彰显了纳兰容若的高尚品格,更向我们敞开了纳兰容若炽热、痴迷、忧郁的心扉。

纳兰性德是权倾一世的名子,他的父亲是康熙的总理。纳兰氏属正黄旗,即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氏之一。作为天满贵胄的世家公子,纳兰性德敏异勤奋、博学多才,具备八族世家子弟由仕宦而将相应有的各项基本条件。

在纳兰性德的时代, 拥有他那样的家世并且又有他这些优异条件的满洲贵族公子,准备通往的是一条荣华富贵的通衙大道,是一条宽阔平稳的锦绣前程。对这样一个近在身边的既能武又擅文,更通经的满洲青年才俊,自许要励精图治的康熙帝当然是眷顾青睐, 宠信有加。但这位出身替缨世家、少年得意的相门公子, 偏说自己是“偶然间、绷尘京国,乌衣门第”;对自己的显赫身世“冷笑置之而已”;生长在相府花园瑶台上的金枝玉叶,偏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 别有根芽”;身佩貂洱玉带却向往“布袜青衫约”,“何日得投替”;这些似乎是无法解释的矛盾在纳兰性德身上都确实存在,这是研究纳兰其人其作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他寄情并涉足于文学这条坎坷崎岖的蹊径,并且在诗词,尤其是词的方面有了自己的成就。

纳兰性德流传下来的诗词共有三百四十八首。这些作品与纳兰性德不同时期的环境、生活、命运、思想感情的变化密切相关,具体生动地反映了纳兰性德不同时期的思想、性格和风格。他写了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词,那种低何幽怨的意境,近似宋代的晏儿道,其中有许多是表现夫妇爱情的诗篇。

少年夫妻的美满生活,使他如饮醉酒,神怡心醉,他曾写过《四时无题诗》十六首, 记下了一年四季夫妻甜蜜幸福之情状。在一夫多妻的时代,特别是在家庭背景和地位方面,他可以享受三妻四妾的生活。然而,他一直在纳兰,心中只有妻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对妻子之爱,可以说达到了圣洁的程度。

但同时他的爱情生活亦是十分不幸的,他少时曾“眷一女”,但此女被选为宫女,两人无缘。二十二岁娶妻卢氏,夫妻恩爱、伉俪深情。但婚后仅三年,爱妻去世。

正当韶华恩爱之时,却经历生离死别。使得纳兰性德留下了大量悼亡之作。和所爱的人不能结合,是诗人终生憾事,这个心灵创伤,较之亡妻之痛,更为难以弥合,并且长期折磨着他,在词章中屡有流露。

这也许是纳兰词中用“愁”、“恨”二字频繁的原因之一吧。后来,纳兰性德爱上了江南才女沈婉,但由于满汉不能通婚,压力很大。纳兰性德的爱情诗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封建时代爱情的美好愿望。m.YjS21.Com

同时,他在处世交友方面也颇有为人们传诵的异胆卓识。忠于爱情的纳兰性德,也是一个忠于友情的人。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真诚性情,一首《金缕曲·赠顾粱汾》无异于纳兰性德的交友宣言。

作为满洲贵族王子,他的朋友圈应该建立在京城贵族青年群体中,但根据别人的评价和他的诗歌,他几乎没有真正的同级朋友。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想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使得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也就是在渌水亭里,纳兰容若结识了天下词坛高人,更交到了天下性情中人,从顾贞观、徐乾学、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到吴兆骞。

更为难得的是,纳兰容若为搭救当时并未相识的吴兆骞走出宁古塔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对顾贞观所作出的郑重承诺。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位富家公子,一代诗坛盟主,一个有性格的人。顾贞观称赞纳兰性德“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

他的交游诗,特别是与汉族文人的交游诗,客观上符合当时康熙的政治需要,也促进了康乾文化的繁荣。

正如他的朋友顾贞观所言:“所欲建之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无一酬;所欲言之情,百无一吐”。现实生活的冷漠,就像一个笼子,囚禁着纳兰辛的思想和感情。充满怨恨和抱怨的作品只能倾注其中。

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爱情哀伤、离别哀伤还是劳动,都充满了感伤的情怀。在中国五彩缤纷的词苑里,那颗璀璨的明珠——纳兰性德,以其不朽的名篇和独特动人的人格魅力,如暖风下的清水,依然干涸在人们的心中。纳兰性德词风上承后主李煜,但也有了新的发展。

他不仅继承了李皇后的真实伤感,而且融入了自己的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词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金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所以他有冰洁的情怀,有如水的禅心,有悲悯的爱恋。纳兰容若的一生,走在命运的道路上,不偏不倚,不长不短,整整三十一年。

在佛前,他素淡如莲,却可以度化苍生;在人间,他繁华似锦,却终究不如一株草木。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2

清晨,微微感觉到空气中流动的凉意,起身推窗,窗前书桌上一本书吸引了我,随手翻开,念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写得真好,我望了一眼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第一词人。不知为何,瞬间被这个有灵魂的名字震撼:搬凳、坐下;清晨的风,午后的雨,深夜的灯;一页、两页、三页贰百四十三页。

读完此书,心疼纳兰。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主要记载了纳兰容若短暂而芳华的人生,后部分精选了他的经典词作百余首。虽然有些词作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好在书中附有注释,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以及蕴含的意境全面展示出来。

读到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我仿佛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的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有点忧郁,我真想穿越过去告诉他:自古逢秋悲寂寥,也有秋日胜春朝。你是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天生富贵,仕途亨通,名满天下,为何独念西风独自凉?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这是对好友顾贞观深切的怀念。二人因才情惺惺相惜,短暂的相处,纳兰是快乐的。然而,因纳兰文武双全,晋升一等侍卫需随同康熙外出,不得不与友人分别。官场职位怎敌知心人三杯两盏?我揉揉眼睛,眼前仿佛就立着一个有高洁品行,散发着纯真心性的清初才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的行当。虽然他想过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生活,但为了让才华不负国家,毅然随皇帝出了山海关,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点起了灯

读纳兰的词,每一句都动人心魄,每一首都感人肺腑,的的确确惊艳到了我,不禁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脸红心跳。同时,我又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这么多婉丽隽秀、明净清婉的文字,我的眉目一下子飞扬起来,我的心神一下子飘逸起来,我的文字似乎也变得有了灵魂,情难自禁,让我也抒发一下满怀的心事吧:

读遍纳兰,最难释怀。古韵藏琴心,剑胆犹快。历尽一生柔情意,拼付傲骨归寒。问清风才子多情客,容若当自来。

关于纳兰容若词之真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一念秋风起,一念相思长。在最美的秋天,邂逅最美的《纳兰词》,真好!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3

天才的悲情

徐志摩曾有言: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纳兰容若有清初第一词人之称,他生于富贵却满篇哀感,他身处花柳繁华却游离喧嚣之外,他是八旗子弟,却喜交落拓文人,他行走于仕途,一生为情所累,风华正茂却又匆匆离也。

很多人会用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来悲叹自己的生活,用得多了未免忘却原来的意思情境。这首流传的《木兰花令》常被人**情诗来读,然而这首词却是一篇拟古决绝词、谏友词。这首词送的是顾贞观,却又含蓄地传意于沈宛。

即使是拒绝如此委婉的感情,也不禁暗自嗅到丁香的味道。雨洗芭蕉叶上诗,独来凭槛晚晴时。亦或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有如纳兰容若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恐惧酝酿了感情后的分别,宁愿茕然独立,了然一生。这正是纳兰容若笔下人生何如不相识,君**南我燕北的空旷寂寥。

我国古代词人说愁不外乎几种意境: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然而纳兰容若的愁却独具一格,他的愁沾染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的悼之凄绝,亦沾染了君来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的旷然豁达。

白驹过隙,人变了,时代也变了。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谁还记得烟波十四座桥的韵味。

正如纳兰容若的陨落一般,那个诗情画意的年代于我们来说,再也回不去了。每年春天,江南依旧细雨浓烟,隐约有纸伞的影子;每年的秋季,枫叶依旧似火,跌入泥泞后,却再也无人拾起它,题上一首意趣盎然的小诗;每年的冬天,大雪只是大雪,只是鲜少那空林有雪相待的飘渺故事。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4

天才的悲情

徐志摩曾有言: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纳兰容若有清初第一词人之称,他生于富贵却满篇哀感,他身处花柳繁华却游离喧嚣之外,他是八旗子弟,却喜交落拓文人,他行走于仕途,一生为情所累,风华正茂却又匆匆离也。

很多人会用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来悲叹自己的生活,用得多了未免忘却原来的意思情境。这首流传的《木兰花令》常被人作爱情诗来读,然而这首词却是一篇拟古决绝词、谏友词。这首词送的是顾贞观,却又含蓄地传意于沈宛。

连拒绝感情也拒绝得如此委婉,令人不禁暗嗅到丁香的味道。雨洗芭蕉叶上诗,独来凭槛晚晴时。亦或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有如纳兰容若这样的一作文些人,他们恐惧酝酿了感情后的分别,宁愿茕然独立,了然一生。这正是纳兰容若笔下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的空旷寂寥。

我国古代词人说愁不外乎几种意境: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然而纳兰容若的愁却独具一格,他的愁沾染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的悼之凄绝,亦沾染了君来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的旷然豁达。

白驹过隙,人变了,时代也变了。社会变迁日新月异,谁还记得古意中那回首烟波十四桥的词韵。

正如纳兰容若的陨落一般,那个诗情画意的年代于我们来说,再也回不去了。每年的春季,江南地区依旧薄雨浓烟,一把纸伞的隐约倩影;每年的秋季,枫叶依旧似火,跌入泥泞后,却再也无人拾起它,题上一首意趣盎然的小诗;每年的冬天,大雪只是大雪,只是鲜少那空林有雪相待的飘渺故事。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5

我说与纳兰是故人,确实有些惭愧,只能说是与他神交已久。第一次认识他是应该是在高中课本里,他那一首山一程,水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是我背的第一首他的词,当时我并不觉得这个男人有什么特殊之处,只是感觉在当时满汉分明、君权之上的桎梏下,他作为一个备受宠爱的侍卫能够为下层兵士着想,觉得他特殊。

之后认识他是听说了安意如的三本书,至今为止这三本书我都没有读过,安意如选择两首词中的一句作为书名,分别是一头和一尾。两句词平淡如水,但却那么真实。阳春白雪势必会曲高和寡,平淡的句子才能勾起共鸣。

《词传》(《纳兰容若词传》简称《词传》)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串串在现代看来比较陌生的名字徐乾学、顾贞观、严绳孙当然,还有走入容若生命中的女人:发妻卢氏、沈宛、还有史上未曾传名的表妹。容若并不是纨绔子弟,他的生活简单的就像水一样。但他对于爱人,对于知己,却如烈火一般,投入全部真情。在那个没有被名利浸泡过久的社会中,人心单纯,容若没有受骗。

《词传》中收录了容若大部分词,很惭愧我没有能力一一背下。读罢全书,闭眼微微回想,发现能抓住的只有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这一句仍旧平淡如水,如果说是否运用赋比兴之类的手法,我想应该就是用典吧。典故出自李清照的《金石录》,这也是我喜欢的一个女词人。在《金石录》中李清照曾经谈及与赵明诚赌书的经过,我想在这段文字的时候,赵李二人是甜蜜的,因为爱人就在眼前。但容若引用的时候是苦涩的,那个与他赌书泼茶的女子与他阴阳两隔。命运确实像一个顽童,他总是在人们体味幸福滋味的感觉达到顶点时匆忙结束,就像成容若,亦像李易安。

我想,容若在写这句赌书消得泼茶香时,一定是充满回忆的,力透纸背,夹杂着幸福与幻想,并且写完之后一定搁笔体味,在自己营造的梦境中徜徉。如果灵魂可以脱离肉体,那么此时它一定已经飞向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有她的国度。我们继续吟诗、品茗、赌书,一起中看日出月落,一起看花开花败,一起当他用手想触摸她真实的容颜之时,却发现,这只是影像。梦醒了,但他的灵魂却留在了那个国度,留在那个女子身旁。

当时只道是寻常。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是世人美好的愿望,容若很幸运,他得到了一人心,这并不是在阶级压迫之下的强制行为,这也不是强制能得到的。但他又是不幸的,因为他只幸福了一个夏天。有人说只需曾经拥有,何必天长地久。但人是贪婪的,还希望片刻的幸福可以永远定格。容若幸福了一个夏天,剩下的十余载生命便有了新的使命回忆这个夏天。用十余年来怀念一年,我想这一年的点点滴滴,都会呈现在容若的脑海中。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过程!科学家说忘记一个人需要七年,因为七年人的细胞会重新换一遍。但容若至死也没有忘记发妻,因为他爱她已经渗透骨髓中,融入进血液里。

之后,他选择了信佛,念佛,用消极避世的心态去混剩下的时光。在那之后的年华中,他官运亨通,并且被康熙皇帝所宠爱。但那个时候的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不会再有灵性,当然,也不会再有生命。

我与容若的神交,只是建立在仰慕的态度之上。这个人,有才,有情。我所欣赏的,是他的情。这不能叫忠贞,叫缱绻。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6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海宁一个有名的实业家,在当地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的家境富裕,更是因为他的高尚品德。他曾经把母亲过八十寿辰收的礼钱,和长兄徐蓉创办了贫民习艺所,招收80名失业贫民,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优秀的家风。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后来在他出国留学时,父亲取“志恢和尚的抚摩”之意,为其改名为志摩,期翼着他的儿子将来能够飞黄腾达,光宗耀祖。青年时的徐志摩关心时事,政治热情颇高,也想着为国家的强盛出一份力。后来徐志摩在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著名的作家如罗素、狄更生、曼殊斐儿,在他们的影响下,徐志摩感受到了文艺中纯净的美,渐渐地他沉浸在优美的文学的世界里。

回国后,徐志摩和好友成立了新月社,并编辑了在当时风骚一时的《晨报副刊》。叶公超曾经记述了当时徐志摩的状态:“他是难得的一个永不败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的兴致总比别人来得高。”徐志摩的所作所为为我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纳兰容若的父亲纳兰明珠,是清朝的一代名臣,可谓是权倾朝野。作为府上的长子,纳兰容若的身上背负了家族的期望。但体弱多病的纳兰,在仕途上却不尽如人意,错过了廷试的他,把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以打发自己失意的心情。而后纳兰容若发起并组织编辑了《通志堂经解》一书,这本书也是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为后人研究儒家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尽管纳兰容若终其一生也只是做到了一等侍卫,但他编著的《今词初集》《渌水亭杂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他们都有着雄厚的家庭背景,但他们没有沉浸在家族里的荣华富贵里。而是在自己的热爱里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7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在和徐志摩结婚后一直孝顺父母,教育儿子,但始终换不来徐志摩的心。在徐志摩遇到林徽因后,为了能够和林徽因在一起,作文他竟然要和孕期中的妻子离婚,竟说出让妻子打掉孩子的话,一心只想和心目中的女神在一起。但尽管如此,林徽因最后还是嫁给了梁思成。郁郁寡欢的徐志摩,最后终于无奈放下,写下了《偶然》一诗,正如诗中写的那样:“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后来徐志摩遇到了陆小曼,他们爱的如火如荼。为了自己的爱情,陆小曼和自己话不投机的丈夫离了婚,和徐志摩在了一起。按说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件满心欢喜的事,但有人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也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中可见端倪。婚后陆小曼埋怨徐志摩对她不如从前,还处处约束她的生活。徐志摩为了生计,只好拼命挣钱,一方面在三所大学同时任教,一方面还要赶写诗文赚取稿费。看着陆小曼在灯红酒绿处纸醉金迷,徐志摩心中的苦闷与无奈,也只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

不知是文人的特立独行,还是他们喜欢我行我素?纳兰容若短暂的一生也是为人痴或被人恨吧。当纳兰容若的初恋—表妹入宫后,整天郁郁寡欢的纳兰容若在家庭的安排下和卢氏结了婚。这段看似平常的结亲却渐渐抚平了纳兰容若心里的伤痛。纳兰容若的夫人卢氏是一个懂他知他的人,也慢慢的走进了他的心里。在他的诗中曾记载着:忆得染将红爪甲,夜深偷捣凤仙花。可见他们日常生活的温馨浪漫,感情之深。可能是天妒英才吧,仅仅三年,卢氏就因为难产患病而亡。此后纳兰的心境更是跌入到谷底,尽管家里又为他娶了官氏、颜氏,但纳兰始终走不出自己思念卢氏的心情。谁又知道官氏和颜氏的眼泪流了多少呢?直到后来纳兰容若遇到沈宛,才觉得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但好景不长,沈宛怀孕后,纳兰容若就驾鹤西去,连腹中的胎儿也没看到,结束了他绚丽的一生。

他们都是命运的掌舵人,不屑家里的荣华富贵,只为追求内心的自由。但他们是幸运的,都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为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他们都有着最热烈的情感,但只给了自己深爱的人。他们看似有情,却也无情,为爱的人可以死去活来,对不爱的人却置之不理。他们的人生是绚烂的,是多彩的,尽管生活在不一样时空却有着相同的热爱,相似的境地。愿他们可以在另一个时空里对酒当歌,笑看昨日风云。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8

有时候,我们读书,有时候我们读生活,有时候我们还可以读一个人。

他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他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处;他是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他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他以才立世,以情处世,以哀伤离世他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他就是大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一位看尽繁华归于平淡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众生的传奇。人们向来津津乐道于他的红尘情事,他的优美词句,但谁又曾真正透过他的那些故事,他的文字,去看他那颗孤独的内心呢?

纳兰曾说过: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他似乎对悲伤的事情太过执着,好像永远走不出来。

纳兰曾说过: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他想要留住的美好时光太多,所以注定是大梦一场。

纳兰曾说过:对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他的感情最为细腻,忍不住让人悲从心来。

有人便说道,纳兰的诗词太过于感伤,不适合多读、深读,他的诗词会使本应该血气方刚的男儿郎变得温柔多情,使本就感情细腻的女性变得更容易感伤情丝。但我并不赞同,我们读诗词,不仅是为了读诗人的感情,更是为了自己的期待和过往。因为诗人在文字里动了和我们一样的情,我们才会在时光交错中感动同样的感动,他是人世间最美的情郎,我们也是他最心甘情愿的看客。

他的大多诗词中都饱含深情,而世人也多只看到了这点,以为他三十一岁为情消陨。却忘了他也有过一颗为国效忠、愿厮杀于疆场之上的豪情壮志,怎不思量,纳兰马上英雄,抑郁而亡?

还记得初识纳兰是源于他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当时便觉得他写得更显典雅,但他的豪情壮志也能从羁旅思乡之情中窥得一二,就算路途再遥远,再思念自己的家乡,也还是坚定地选择前行。

后又读到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他的情感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的呻吟叹息,亦不是在喟叹思乡之情。边地北风向来满含肃杀之气,让人不禁心情悲伤,但纳兰只是因为初到任而觉前途未卜,但即使心存迷茫,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也从未因此而稍被磨耗。所有的这些眼前的困难都无法阻挡他的步伐,他生来就与寻常八旗弟子不同,他雄心勃勃,志向远大!

而这些少年英姿都逐渐被他的那些表面看起来优美的诗篇所掩盖至历史长河中,但只要细细拾起擦拭,都依旧会闪烁出从不曾被磨灭的光彩,这些与他的诗篇一起都成为了不朽。

如今纳兰词早已名满天下,人人都在吟唱着优美的纳兰词,争相传颂着一生一世一双人人生只若如初见的时候,又有谁能真正了解他的内心呢?只怕是家家争唱纳兰词,纳兰心事谁人知?

纳兰容若已经远去,以他短暂的三十一年的岁月,留下了璀璨的华丽诗篇,仿佛最后一段清丽的传奇,在天际划过,燃烧出绚丽的痕迹。

我读纳兰容容,读他的诗词,读他的人生故事,也读他那波澜壮阔的心。

纳兰容若读后感 篇9

纳兰容若如茶,入口苦涩;

仓央嘉措如酒,醉后黯然。

纳兰容若太冷,仓央嘉措太孤。

纳兰容若说:

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

不是人间富贵花。

仓央嘉措说: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一个是浑身锦绣的贵公子,却纯净如雪;

一个是万人跪拜的活佛,却向往俗世。

纳兰容若太执,仓央嘉措太痴。

纳兰容若说: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仓央嘉措说: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闲事。

一个执着于前尘往事,

一个放不下心底红颜。

区区情字,

掩于唇齿,融于笔墨,

是同样的肝肠寸断。

纳兰容若太苦,仓央嘉措太辛。

纳兰容若说: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仓央嘉措说: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个孤帆自赏无人问,

落寞如照花临水;

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

孤勇如飞蛾扑火。

纳兰容若太悲,仓央嘉措太伤。

纳兰容若说:

回廊一寸相思地,

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仓央嘉措说:

我是佛前的一朵莲花,

我到人世来,

被世人所误。

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

我不是普度众生的佛,

我来寻找我今生的情。

悲莫过于生离死别,

雕栏玉砌在,但朱颜不再;

伤莫过于无能为力,

爱众生,却不能爱她。

纳兰容若太哀,仓央嘉措太痛。

纳兰容若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仓央嘉措说:

但曾相见便相知,

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

免教生死作相思。

一个千帆过尽,

开始怀念最初的美好;

一个繁华阅遍,

宁可没有最初的相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