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11-28

大家都对看电影都不陌生,但对电影的看法却各不相同。写观后感是提高自己的好方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突破自我,克服惰性。你至今难忘的作品中有哪些情节呢?为了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意设计了这篇“肖申克救赎观后感”,希望以下整理可以为你节省时间和精力,供你参考和借鉴!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1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题记

任何经典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跨的了时间的维度。《肖申克的救赎》虽不是时代的宠儿,但其锋芒亦不可挡。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突然增多的闲暇时光,让我们有了一次机会沉淀下来好好看一本书亦或是重赏一部电影。这次是我第三次观看《肖申克的救赎》,影片虽然再次结束,但安迪那强大的精神信仰和他将近20年的坚持与隐忍依然让我感触颇深,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没有办法写出深刻的评论,只能写下自己的拙见。我曾经问过自己,如果像安迪一样,我会活成什么样子,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不知道,但其实是我自己不敢承认罢了。在肖申克的围墙里生活20年,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被体制化,影片借瑞德之口说道:这些围墙很有趣的,开始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时间久了,你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布鲁克斯就是被体制化的典型,他与社会脱节几十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假释机会,他慌了,他甚至想要用伤害同伴的方式来获得继续生活在肖申克的机会,尽管最后他穿上正装,踏出铁门,像个真正的社会人一样试着去融入社会,但当年老的他面对街道的车水马龙时,面对夜里把自己惊醒的噩梦时,面对与自己格格不入却异常忙碌的世界时,他选择了一种在外人眼里看着极端,在自己眼里觉得舒缓的方式结束了他暗淡无光的一生,我想,对布鲁克斯来说能救赎他的方式只有两种在肖申克当图书管理员直到生命的尽头或是被世界孤立到独自去天堂,安迪是肖申克里独一无二的光,他有多明亮,布鲁克斯的影子就有多灰暗,布鲁克斯是一个悲剧,一个我们无法挽救的悲剧。

布鲁克斯的怯懦来源于他精神上的禁锢,在监狱的日子里他亲手给自己的心铸造了墙,但安迪却不同,他至始至终都未曾放下手里的枪。我想象不出安迪是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在面对姐妹花的不堪折磨时选择隐忍,有多么的执着才能坚持六年每周不间断的给州政府写信,有多强的信念才能花19年的时间用一把鹤嘴锄凿出一条自由之道,在肖申克的20年时间里安迪从未放弃过怀抱希望和向往自由。

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在屋顶劳动的每个同伴赢得了三瓶冰啤酒,当久违快乐的同伴们享受冰啤酒带来的快感时,安迪只是坐在一旁说了句我戒酒了,瑞德说他那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感受下自由,哪怕只有一会儿、、、、、、当《费加罗的婚礼》响起在高墙之中时,是温和的柔风吹拂过每一个肖申克人的脸庞,在瑞德眼里,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可安迪却告诉他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正因如此,安迪用20年凿开了瑞德认为六百年都凿不开的隧道,当他穿过隧道,爬过五百码的恶臭污水道,脱掉囚服,张开双臂,接受雨水的冲刷时,他就已经彻底洗去了条条框框的禁锢,他用全部的希望去感受并且获得了牢房外的自由,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强者,他的自我救赎像污水道里的一束光,虽然无法照亮整个管道,却告诉了人们只要忍臭向前希望的光芒就会愈发盛放。安迪是强者,亦是一个圣者,他与瑞德之间的圣哈塔尼奥约定让出狱后半体制化的瑞德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看见了人生的方向,当再次见面的两人相视一笑时,大海变的格外的蓝,在这个没有记忆的温暖地方他们都救赎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永远自由的与希望为伍,以坚定的信念为枪去对抗命运的玩笑。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2

高二作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陨落与重生观

“这里的人都是无罪的。”

略带戏谑的口吻,却仿佛有着全世界的悲凉。肖申克监狱里的囚犯们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来到这里,离开这里。八面玲珑、善于交际的雷德,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辈子并且依赖监狱了的博斯,在来到的第一天就遭毒打并离世的小胖,因对神的诚实而倒在监狱长烟头旁的年轻的汤米……而以“杀人犯”的身份到来的安迪,其形象在周围不同人物的衬托与对比下显得尤为鲜明与饱满。

同时,在彼此的对比与冲突中,他人的人格特征也更加丰富和立体。

对安迪来说,从一个有前途的年轻银行家到一个囚犯的转变足以压垮一个人。然而安迪并没有放弃希望。环境的改变不会成为他沉沦的原因,即使这环境充斥着黑暗、腐败、暴力;即使这改变来的那么突然,那么毫无道理。

囚犯入狱的第一晚是最难熬的。安迪以沉默度过。接下来的一个月,他几乎保持沉默。

也许正是这种沉默让他与众不同——他不会是那种肤浅、粗俗、爱管闲事的人。长期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塑造了他与众不同的气质。“姐妹花”正是因为他的不可驾驭而不肯放过他吧。

沉默的安迪不是一只可怜的羔羊。他从不曾在“姐妹花”的威逼下屈服。就算被打得遍体鳞伤,在医院躺了好久也在所不惜。

这大概是安迪做人的原则之一——不好此道,就绝不参与。中国古时的圣人孔子认为能在别人都不遵守礼仪的环境下依然正直、守礼是难能可贵的,同样,在权力至上、尊严尽失的监狱里,安迪的不屈服,安迪的勇敢,都该是值得敬佩的。

从沉默,到不屈服,安迪堕落的生活开始逐渐平稳。

在监狱里将近20年,安迪对肖申克的贡献可以说是历史性的、里程碑式的,甚至,他带给囚犯们的财富已经超越了书本、**、文凭,成为精神上的富足。这包括希望和自由意志。

除了安迪,谁会一个星期寄一次信给**,坚持了6年?谁将继续不懈地努力,以获取常规的图书馆经费并独自建立囚犯的精神舞台?谁会不顾自己的处境,用监狱的广播系统**优美的《苏珊娜咏叹调》,就算见到了监狱长气急败坏的脸,狱官手里冰冷的铁棍和威胁的眼神也面不改色地把音量调得更大?

甚至在安迪(andy)之前,还有谁会为犯人交易凉啤酒而冒着被下楼的危险?回顾安迪的事迹,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叹,安迪值得记住的不是一两件事,而是他给别人带来的震撼

能够深深吸引人的积极,乐观,超脱和自由的意志。

回首刚刚入狱的安迪,是个憔悴、疲惫的人,仿佛随时都会倒下。在肖申克的20年后,他管理着一座图书馆,他可以帮囚犯获得学历,他深得监狱长信任因而替他洗黑钱,他还拥有那些妙趣横生的石雕、国际象棋、满墙的海报…更重要的是,他对妻子的死的释怀。安迪一开始带着内疚和赎罪来到肖申克。

虽不是他拿的枪,但的确是他把他妻子赶跑。为了事业和金钱,安迪忽视了家庭和妻子。对妻子的悔恨让他默默承受了这一切。

然而,20年已经足够长了。他已经可以卸下沉重的包袱了。于是,安迪如一只鲜艳漂亮的鸟,不甘寂寞地重回蓝天。

我们不得不提到典狱长。他的自私、贪婪和残忍让安迪下定决心要离开。我相信汤米的死,构建“花园式监狱”梦想的破灭都坚定了他的决心。这些事件一起,让安迪的生活有了新的起点。

也许对于别人而言,越狱是件不可能的事,但是安迪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果敢坚强做到了。他完美的完成了这一任务。他奇迹般地从肖申克逃脱,重获自由,并向典狱长报仇。

所以我们明白,就像瑞德一样,有些人是不能被束缚的。

影片最后,两位挚友互相拥抱。蓝天碧海,浩瀚无垠,这一幕进一步加深了影片的主题:自由,希望。

它是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安迪和瑞德最终拥有的宝藏。在秋天和重生中,那些美丽的小鸟,终于得到了救赎。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3

影片色调大部分时间阴暗、冷峻、压抑,在影片片尾却开始越来越明快鲜艳,最后更是碧海、蓝天,沙滩上两位相处19年的老友重逢,画面上的鲜艳明快的颜色仿佛都要从银幕上喷射而出。在此结束,肯定了对人性的救赎,对自由的追求,对希望的珍视。

《肖》以瑞德,这样一个既是局中人,又是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这样一个救赎的故事,让人既能客观看待,加以分析,又可以主观投入,感同身受。

影片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熟练老道。大量运用景深镜头,赋予深刻寓意,加强效果表达。例如安迪终于逃离监狱,跑到了小水潭。镜头后景是监狱,被雷电黑暗笼罩,象征着邪恶,对人性的压迫。镜头背景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小水潭,大雨滂沱,以此衬托出雷电交加的苦熬19年的安迪,一朝出狱,得到自由的狂喜、极度激动和兴奋。另外一个景深镜头是安迪飞奔,前景的一排树枝快速地掠过,这个镜头很好的表达出安迪越狱后终获自由的狂喜心情。其实在前景布置树枝的手法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在许多影片中看到。还有的是用木箱代替树枝,比如枪战片、武侠片。

还有一个镜头,安迪进入狱房时导演给了一个安迪抬头看天空的主观镜头,蓝天和黑暗泾渭分明,以显示监狱的黑暗对人性的压抑。

还有一个场景,男青年小偷被枪杀那场戏。狱官从黑暗中出来枪杀他,随后又隐入黑暗,象征狱官们的邪恶黑暗。而唯一一处光源来自上方的小灯,灯光照在血泊中的男青年上,昏黄微弱,寓意光明被邪恶黑暗压制,无力而软弱。

导演的蒙太奇功力也是炉火纯青。在影片开头,导演用平行蒙太奇手法,一边是安迪妻子与情人激情火热的镜头,配合着粗大的喘气声。一边是安迪无精打采得闷着酒,只有酒水流动和装枪的单调刺耳的声音。这既是平行蒙太奇又是对比蒙太奇,将安迪面对妻子的背叛的悲痛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这还没完,接着导演插入第三条平行线索,安迪在法庭被控方律师指责,在一 、二条平行线索中插入控方律师的话外音,音画双轨,这样不仅表现了安迪在当时时空的灰冷心情,也表现出安迪在法庭上百口难辩的窘境。实在是大师手笔。

导演还在多处运用了重复蒙太奇,来暗示人物命运,显示人物心理的变化。典型的,是将老头子和瑞德分别出狱的重复蒙太奇。镜头处理上,老头子出狱时,有一个景深镜头,后景是肖申克监狱,这个镜头象征着老头子的心还在里面,他属于那里,暗示老头子前景暗淡。当瑞德出狱时,导演没有再给出肖申克监狱一个镜头,相反,给出了监狱对面的景物。这反映出瑞德心态比老头子积极,暗示瑞德的未来的光明的。

还有一个重复蒙太奇是瑞德的3次审核的,这个主要反映了瑞德心态的变化,就不再赘述了。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4

2018届的孩子毕业的时候,曾经高一教过的孩子送给我一本书: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她说这是一本旧书,希望我不要介意。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她,一直想看《肖申克》的**版很久了,谢谢她的赠送。

假期里,她经历了一些事情。今天,她把这篇文章寄给了她。

关于斯蒂芬金

猎奇是不是人们多少都会有的心理?至今仍记得高中在寝室看那多的《幽灵旗》看得背脊发凉,在阶梯教室看蔡骏的《地狱十九层》看得仿佛跌进一个深邃的地窖,和同学看各种恐怖电影吓到闭上眼。看这样的书和电影就像是一种力量,把你从现实的麻木泥潭中拉出来,让你害怕却好奇、激动和兴奋。你也知道,道最后,你只是回到泥潭没有任何损害,但感到高兴。

读的人只是一时的新鲜刺激,那写出这些作品的人呢?

斯蒂芬·金也是一个猎奇者。从小就吸引他学习的书籍和电影都是关于外星人、吸血鬼、僵尸、古墓丽影的,这些在今天仍然被称为“瘾君子”。当读中学的他把自己所看的恐怖片改成**在学校兜售换取了大量的零钱时,他的校长训斥他:“为何要糟蹋天分?

为何要浪费时间?为何要写这些垃圾?”这些话成了斯蒂芬金挥之不去的阴影。

“写作是一种涂鸦,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像一张过滤网,网的大小和尺寸不同。我的滤网流不过的东西,也许可以流过你的滤网。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去转换这些堵住我们思想滤网的糟粕,最后展现出某种才艺来。

”这是斯蒂芬成名后解释他的写作嗜好,他的思想网过滤不掉的,就是“恐惧”这件事,所以他爱写,也几乎只写恐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才会有回报。所以,当他已为人父做着普通的高中教师工作时,他依然没有放弃的就是写作,投稿退稿,偶尔的稿费也能改善生活,而令他最终能成为畅销书作家的人是他的妻子,若不是她一直坚定地信任和支持,积极的鼓励,从废纸篓里捡回《魔女嘉莉》,斯蒂芬金能否平地一声高楼起都难说,毕竟有时候机遇就那么一次。

1974年,《魔女嘉莉》出版,斯蒂芬金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开创了“社会恐怖**”这一类型阅读。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前25大畅销书中有7本是他的。而且他真的太擅长讲故事、惊悚和悬疑,加上血腥杀戮的内容,刺激了过着和平单调生获得美国人民发泄。

然而,就在他专写恐怖**隐约要成为“畅销霸王”时,他却耗费了比任何一本书都要多的精力写了这本《肖申克的救赎》,或者其实应该叫《四季奇谭》。他想获得肯定,就算一生最爱是恐怖,就算《闪灵》等作品大卖,他依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写的都是垃圾?就像《尸体》里他化身戈登说“许多书评人都说我写的东西是狗屎。

”所以,纵使畅销**让他获得了大量的利,获得了作者的喜爱,却获不到名,得不到美国文学界的肯定。

斯蒂芬·金的创作是通俗文学,而美国主流则提倡严肃文学。更重要的是,这种通俗文学给斯蒂芬·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让高评人有点嫉妒和不屑。他越受欢迎,就越否认他。斯蒂芬金为此没少焦虑疑惑,在他的《黑暗的另一半》中就反映了这种心理:

一个中年作家通过写恐怖**而名利双收,他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想一个人埋葬自己的分离。对于斯蒂芬金自己而言,他似乎就呆在那黑暗的另一半,代表主流的“美国国家图书**会”从不正眼瞧他,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他决定放弃恐怖**的创作。可是“看戏扮戏的要散,看戏的不干”,巨大的利益集团不允许他转行,他只能继续写恐怖**。

斯蒂芬金不能彻底放弃恐怖**,但他开始慢慢写一些严肃地短篇**,同时积极运用话语权:“大众**绝非垃圾的代名词,受欢迎的文学未必就不是好文学。”1991年,美国笔会针对“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分野进行争论,有人说“我写的是较好的小伙,我不写罗曼史或恐怖**或推理**”,这句话激怒了斯蒂芬金, 他厉色反驳:

“畅销**有好有坏,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有时或经常充满文学性,且全都是讲故事的好手,而使我远离了平淡无趣生活。在我看来,这样的创造永远是正直而有尊严的,甚至是高尚的。”斯蒂芬金始终认为,**只有好**和坏**之分,哪有什么严肃和通俗,又凭什么对通俗**嗤之以鼻,一锤定音?

然而,辩论不可能停止,任何一方都不会低头。即使是在2003年美国全国书奖的颁奖典礼上。那一年,身患多病恐怕时日无多的斯蒂芬金突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会宣布的“终身成就奖”,理由是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氛围的伟大传统。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一些评论家指责斯蒂芬金根本不是一个好作家。他的作品既便宜又冒险。没有文学价值、美学成就或智慧能启迪心灵。也有人称老金万岁的人。他们确信他的努力不仅是真诚的,而且是勇敢的。

终于获得肯定,斯蒂芬金是高兴激动的,不光自己抱病出席,还花了**钱包下桌子请来自己同样是畅销作家的好友,一同见证扬眉吐气的时刻。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作家当面不屑:“就算给我一份最畅销的书目,我也不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满足,我们的这些爱好是严肃的,我们有自己的直觉,个性,我们知道自己该谈些什么。

”斯蒂芬金还能说什么?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别人,那既然不能改变别人,就做好自己吧。至少他对自己所获得的“终身成就奖”问心无愧,三十年,写出了四十本**和两百个短篇**,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发行三亿本,被誉为“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八成是斯蒂芬金的作品”的作家。

以上转述自傅月庵《他先是喜欢写作,后来赚到了钱——略谈斯蒂芬金的创作生涯》

一点杂想

没有这篇序言,我就不认识斯蒂芬金。之后,我想把它们写下来。以前读书,是觉得那是些该记录的知识,现在,却是因为它触碰了内心,引发了共鸣。

例如,面对真实的自己有多重要,坚持自己的爱好有多重要,为他们努力工作有多重要。斯蒂芬金虽然一辈子困惑怀疑,但是他也很确定他“喜欢好故事,爱听好故事,也爱讲好故事”,始终在坚持他热爱的事情,始终忠于真实的自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对吴岭澜所说的真实大概就是如此吧,斯蒂芬金挣扎过后依旧选择忠于内心,这就是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吧。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5

《肖申克的救赎》——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所著,又被叫做“春天的希望”。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枪杀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而被关入一个叫做“肖申克”的监狱,在经过了一系列事件后逃出监狱,重获自由的故事。而在被关押的二十多年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叫“希望”的东西。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感到很多,不仅仅是关于希望。刚入监时,“人”対“新人”的“关怀”,狱警的随意杀人,暴力执法等等,把“肖申克”描绘成了一个泯灭人性的场所。如此绝望的环境描写,也折射出当时世界大战后环境的残酷、社会的动荡,以及人们在绝望和迷茫中不知何去何从。

安迪刚进监狱时也很困惑。他从一个高级银行家变成了监狱里的囚犯。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希望。直到他交了一个好朋友瑞德——监狱里面负责兜售各种商品的犯人,没有他弄不到的东西,只要给的钱够,从他身上安迪看到了希望,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安迪一开始战战兢兢生活着,然后作用自己大脑里面的知识(他是名优秀的银行家)一步步成为监狱里面的“香馍馍”,到最后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在这过程中,在朋友吉米的帮助下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彼得·斯蒂芬,为以后出去的生活做后路。

安迪终于用了20多年的不懈努力挖了一条地道。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爬出500码长的污水管,重新获得了自由。他没有放弃,最终也成功了。

书中还有一段话“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对它就***。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就会依赖它。

那就是体制化”。囚犯布鲁克在肖申克监狱已经有几十年了。肖申克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假释时,他一手拿着假释档案,一手拿着车票,边走边哭。他不到一年就死在那可怜的老人家里了。这就是体制化,磨灭希望。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希望是无处不在的,在这场救赎中的安迪就是这么一只鸟儿,无时无刻不向往着天空,向往着自由,最终他成功了,冲出了牢笼,重获新生。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6

《肖申克的救赎》无论什么时候希望是很重要的吧!有了希望一切的苦难都可以忍耐,一切的羞辱都可以承受,只为了有一天能逃出生天。重新过上自由的生活 。

若是没了希望,就像是行尸走肉般,也许也像老布鲁克斯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怜的老布鲁克斯被送进了收容所,给了他自由,但却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最好让他死在肖申克。

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的力量是可怕的。它可以一点一点地扼杀我们所有的思想。希望是美丽的,必要的,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虽然有那么多希望会落空。

自由永远是无价的,无论什么理由都要臣服于一个人,但内心的东西永远无法控制,只有灵魂才是真正的自由。

有些人就像鸟儿,永远锁不住,因为它们的光辉太耀眼了。这就是电影里的话,我想说,有些人就像永不言死的战士,所有的苦难就像滋养莲花的泥土。我也要把这个献给格格,祝福你,我们和你站在一起,悲伤你的悲伤,悲伤你的痛苦,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和绝望,但我们仍然充满希望!

当然,最重要的感觉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安迪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7

首先还是要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的背景是上个世纪30年代,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而被错判为无期徒刑,在肖申克监狱,饱受了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但是,安迪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经过20多年的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500码的污水管道中爬了出来,获得了新生。

在看书之前,我看了作者斯蒂芬·金的简介,没想到他是一个恐怖**作者,我就在想书中营造的氛围,应该会比电影中黑暗很多,不过和看完电影一样,我的心灵依然受到了震撼,肖申克的恐怖之处也许也只有像斯蒂芬·金这样的恐怖**家才能表现出来,从来没有一间监狱能让我们这样害怕。作者笔下的肖申克就是一个泯灭人性的场所,监狱里的暗无天日让里边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不管是谁,在他刚进入肖申克的时候,都不会把自己和这座监狱扯上关系,可是,一年,两年,三年…… 在不知不觉中,它磨去了人的棱角,磨灭了曾经的梦想,让你从恐惧慢慢变成依赖,正如德瑞所说,“起先你也许厌恶它,后来也许会喜欢它,再后来你也许会离不开它,这就叫体制化。”听着有一种心酸,也有一种无奈。

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的还这个故事中透出来的生命的光辉。那就是安迪,安迪在监狱中是独特的,他的独特带着一种生机,同时也带着一种无名的光亮,作者给他定义为希望。有两件事,让我完全感受到了今生的希望。

一次是安迪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用监狱的广播**了**,对于监狱里的人们来说,**就是他们唯一还剩的精神享受,单纯却意义非凡;还有一次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几个人修完房顶之后,吹着风,沐浴着阳光,喝着啤酒,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在肖申克发生的,但是安迪用他的聪敏做到了。看到这个我真感动。安迪用行动给朋友们带来了希望和积极的态度。可以说,这两种行为都是灵魂的呐喊,虽然软弱,但顽强,他是安迪对肖申克,对生活的不屈。

就连安迪的朋友也不相信自由。他们可能认为他很棒,但他们不相信他能得到他们不希望的自由。然而,安迪终于逃走了,得到了自由。与自由相比,300米长的污水管道算不了什么,雨后的天空是如此美丽。

只要希望还在,你就拥有一切。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8

5、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关于本片的影评

1、 有太多的人喜欢肖申克了,但是有更多的人喜欢阿甘。我同样喜欢阿甘,但是相比之下,阿甘毕竟只是美国人的阿甘,但是肖申克却是全世界的肖申克p>

2。我一直在寻找关于生活意义的答案,但我总是一无所获,所以有时候我很勤奋,有时候我很懒,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有时把生命想的太匆匆,反而非常容易看见生命的无义,于是对死亡的恐惧总把心灵抓紧,而消极感总让人对于生命倦怠,这便是人生的矛盾体。 坚持滴水等待穿石,我想这是这部影片要讲述的意义,或许p>

三。然而,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另一种张力。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宏大壮观的场面,但你会被无形的力量控制和压制,压抑你等待突如其来的爆发。果然,在临近尾声时突起波澜,高潮陡起,然后戛然而止。

就像一张弓,慢慢拉紧,然后射出p>

4、 对我而言,最有意味的画面是安迪散步在肖申克,就像监狱长愤愤地说的:如同散步自家的后园。不管安迪的结局如何,不管安迪身处哪里,保持这种心灵的自由是最重要的,肖申克的救赎对我而言再现了一个人如何做到这一点,虽然用电影刻画20年是短暂的,电影不代表人生,但有时候看电影,你会相信,历史上确实是有这样的人存在过的。......

正如电影所说,有些鸟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因为它们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人生就是一场救赎。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