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读后感

12-04

我们需要学会把想法借助作文表达出来,作文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多写多练,这样才会有进步。那么在作文的写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慢教育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慢教育读后感 篇1

 --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

一、 题记 蝴蝶眨几次眼睛,才学会飞行;夜空洒满了星星,但几颗会落地;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情。生活就是这样,教育就是这样,我们不知道身边的花朵的花期有多长,不知道身边的孩子哪个时候会绽放,我们要做的是“细火慢炖”,让教育成为一种慢的艺术,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谱写出一段乐章。我想着,记录身边的故事,等待花开,便是一种教育慢的艺术。 二、 发现身边的花儿 Z是班里一个调皮捣蛋出了名的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行为习惯较差,对自己没有多大的要求,也不知道怎么要求自己。Z 的爸妈在农贸市场里靠卖蔬菜维持生计,老家是河南的,房子租在文三路上,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在念书。Z的爸妈由于工作时候的早出晚归,也没有休息日,几乎没有时间来照顾Z,平时Z就是自己照顾自己。 九月份刚刚开学的时候,我发现Z的衣服有时候两三天都不会换一套,汗流浃背地上完体育课,第二天还是一样的穿着那件短袖来上学,早饭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小店里买个包子,一个人很早就来到学校门口了。连续几个星期下来,我上班路上都能遇见Z在学校门口徘徊,早早地到了校门口,但是不敢进去,因为他没有早到证,说是会被老师说的。然后有几天就缠着我要我帮他办一张早到证,可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具体详情,一时耽搁了,也就忘记了这件事情。现在记录笔下,想起来下周一定要去处理好这件事情。 Z的行为习惯不是非常好。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脏话,粗话,平时在班级里他也会忍不住说几句,还会鄙视班里的另一个S,两个人半斤八两,却总是互相看不起。Z对自己的学科成绩,似乎已经习惯了挂红灯的历史,从来不放在心上,家里估计也是从来不重视。我也发现Z的家校本上的父母签名都是他自己写的,我知道,但是我没有说他,似乎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Z的处境。 三、给花儿浇浇水 发现了身边的小花,意识到了花儿急需老师的帮助。我似乎是在一瞬间感受到了我可以尝试让孩子在有所担当中成长。孩子的故事就是孩子成长记录卡中的一道风景,孩子的的特殊性,也让我这个班主任有了新的读书体会。《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老师在文中记录了自己在各处讲座的内容,每一篇讲座的故事都在渗透着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深意。现在想来,教育的故事正发生在我这个新任班主任的身上,身边的Z就是我遇到的一个值得我去深究的一个教育故事,我必须要用“慢”的精神来面对Z的成长,看着Z一步步变好,变成Z应该告诉我们的关于他的故事。接下来,我就来用键盘写写Z的成长故事。 先前对Z的一番类似小学生作文一般的描述,好像是给Z敲上了一个差学生的印章,好像Z就是这样,自己不要求上进。这也是我在接班的时候,从班级以往的记录中可以获得的一方面的信息。但是,我开学的第一天就和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孩子在我脑海中就是一张白纸,很幸运,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相遇了。以后,这张白纸上要留下怎样的痕迹,或是图画,或是文字,都是有你们来决定。”摆脱了之前的印象,开始了对孩子们全新的认识。关于Z的改变,从一张小小的中队委的标志开始。 德育处的袁老师给每个班发了中队委的标牌,有中队长,中队委,小队长等,在每个岗位的孩子都领到相应的标志之后,我发现,中队委的标志还多了两块,也发现往日的中队干部在领导标志的时候是相当的兴奋,表现也好多了。所以就萌生了让Z在班里成为中队委的一员,让他有所担当的念头。 前些日子,正愁班级的家校本每天早上都要我提醒值日班长捧到我办公室去,事情落实的一直不是很好,一直想找一个人来帮忙。所以在分完中队委的标志之后,我就在班里大声的宣布了我的特聘助理Z,“老师发现啊我们班的家校本总是需要老师提醒,除了WTJ主动把家校本交到办公室之外,很少值日班长是非常主动完成的。为此,我现在特聘我们的Z担任Miss 汪的特聘助理,负责帮老师收缴家校本,试用期为一个星期。我们掌声欢迎。”大家的掌声非常热烈,都愿意让Z来担任助理,都想来当,这时候Z倒反不好意思了,脸红着到了讲台前,我认真地帮Z挂好标志,接受了大家的鼓励与支持。 就这样,我看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红着脸接受了大家的认可,被大家赋予了期望。 四、 让花儿晒晒太阳 任命特聘助理这一事就在大家的欢呼与掌声中结束了,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很没底,不知道Z能否做好这一事情,会不会第二天就把这块标志弄丢了,忘到了一边去。就这样,一天结束了,放学前我也忘记提醒Z第二天要交家校本的事情了。当天晚上想着,没事,就让这朵花儿在阳光下晒一晒,这样才能看见他经得住多大的风雨。 第二天,马上到来。在早读的时候,发现Z今天特别认真,一到教室就开始了自己的值日工作,把教室走廊的地拖得干干净净的,我心里一乐,看见了Z左肩上的标志锃亮锃亮的,心想,“哎哟,这小家伙还真不错!”收缴作业铃声一响,各个小队开始传本子了。这时候,我开始观察起Z来了,在自己交完作业之后,他很快到了讲台前开始看家校本是否交齐了,然后向我走了过来,捧着本子说,“老师,那我拿到办公室去了哦?”我说,“齐了吗?”他说,“齐了,我先走了”。Z的笑,总是引得我也会发笑。他一溜烟就跑到了办公室,很快就跑回来说,“老师我交好了”。我应了一声,Z就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了。课间的时候,我把Z交到了办公室,看着整齐的一叠本子,我表扬了他,并且奖励了他两颗糖。他就乐呵地回了教室,我们说好,中午的时候他过来拿本子去发给同学们。中午,他准时来拿本子了。 接下来一周时间里,Z都能准时地收缴家校本,早上的值日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了。我心里满是欣喜。正巧昨天周五,轮到Z担任一天的值日班长,从早读开始到下午的眼保健操,Z在登记本子上对每个同学一天的表现都做了相应的加分减分。在下午的队课上,Z居然举手发言了,还是非常正确地回答,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队课结束时我做了总结汇报,表扬了队课中表现优异的孩子,对孩子们的行为也提出了建议。最后,我邀请Z做了一周的值工作总结报告,大家对Z的工作非常的满意,都发现在这一周时间里,Z的进步非常明显,看得出Z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慢慢地能管住自己了。在大家的掌声中,结束了开学以来第一次孩子们自己组织的队课,作为班主任的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与喜悦。 似乎,我慢慢看见了花儿在阳光的沐浴之下,变得结实了。 五、看见花儿的美丽 Z的成长,我能够有幸陪伴是一种幸运,是一种挑战。听到袁姐姐吃饭的时候说起,Z在暮省中写到,实习老师来管班的时候班里很闹,但是他自己没有办法,没有谁会听他的话,我内心哽咽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在进步的气息,我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么得坎坷与艰难。尽管Z的课堂表现还没有非常积极,还是习惯只是做到听讲,而没有积极参与,但是从Z的积极完成作业中,我体会到了他的进步。数学老师也说他最近表现好多了,有参加补习班的功劳,但我相信更多的是Z自己内心变得想上进的念头。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台前清作业,点名册就放在讲台上,自己批改着孩子们拿过来的作业本。无意间我发现Z跑到讲台前来看了一眼,说了句“啊!M都订正好了!”然后,他就急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订正起作业来。之后,拿着订正好的两页作业本过来批改。我悄悄和他说,明天到我地方来领两颗糖哦!然后,第二天准时来到办公室拿糖,欣喜的是他又订正了两页左右。然后我又加了奖励。之后,每次作业,稍稍简单的,他都会很及时来给我批改。后来,Z没有再问我拿糖了,但是作业质量却是一天天提高了。 六、与花儿一起长大 其实,我还不是很能参透一块小小的标志能带给孩子的一中莫大的鼓励,或者是重视。我只是,在慢慢的教学过程中,在日复一日的阅读过程中,慢慢感受到每个孩子的特殊性,慢慢领悟到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深层含义。我要学会等待,等待每一朵花开,等待有些含苞欲放的花那较长的花期,等待与每一朵花儿分享绽放时的喜悦。 那么,下一朵花儿的故事呢?

慢教育读后感 篇2

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消除教育的勇气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助的。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理想人选是一名战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

效率?高效、长期还是低效?高效率一定是好的吗?

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阶级与关注个人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控制阶级,就是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

生命是有限的,而爱是无限的。世上的母亲怎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欣怡的妈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爱她。

我的妈妈对我的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每一个安慰都是爱,每一个微笑都是爱,每一个鼓励都是爱,每一个批评都是爱。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面对同一篇文章就有多少见解和经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走了孩子的梦想,是猎人折断了孩子的翅膀。

让老师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让教大班额的老师去关注这些“教学”以外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试问一下能真正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长能有多少?很多家长关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长吗?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就深深地被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和名师在课堂上的生活气息所吸引。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改变教育观念,不仅是教师,更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但拥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文化。今天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知识渊博的,但很多人缺乏文化。教学生知识就是教师。用文化来影响学生是一个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他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教育更可想而知。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致富是件好事,但如果价值观被扭曲,就很难教育孩子。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

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

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只有多读书,才能多知道一些故事。读书不仅能增加知识,还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应该多读书,多读好书。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我们的孩子遵守规则,我们就不会伤害他们。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教育强调效果快,教育强调过程慢。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当我上学的时候,我想多读书,但是在家里和学校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些同龄人没有机会上小学。我上中学的时候,很多同龄人都没有机会上中学。我和我这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问。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施,每个孩子都要读九年的书,但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倦了学习。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一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篇**后,深深被故事中的主人翁鲁滨逊感动,他遭遇海难漂流到荒岛上以后,不是悲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房子、种植庄稼、养殖动物、制造工具、在绝望和无助中用自己的顽强和毅力与饥饿、疾病等作斗争,最后终于胜利的获救。

今天的教育有赶超架子上鸭子的嫌疑。鸭子不愿意上架使劲赶。结果只能是鸭子又硬又痛,赶鸭子的人也硬又痛。

学生学***驱力从**来?是个大课题。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在了解每个具体孩子后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老师应该根据40种不同的情况制订40个计划并付诸实施。统一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扼杀了孩子们的差异,是不人道的,甚至是简单的。

对于懒惰的教师来说,他们自然喜欢选择统一的要求。中国人很多,学校里有很多班级。这是同情和教育的现实。

理想的孩子应该是无辜的,有活力的,可塑造的和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不是看成绩,而是看学生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只是看成绩,除了成绩,还有,更好,没有,没关系。

思维是一种公共的社会活动,它强调教师反思的社会意义。反思绝非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心理活动,它应该是面向其他教师的、面向公众的,也完全有理由在一种民主、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得到互动和交流。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

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从容与宽容。对于学生的一次次小错误,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更无需揪出来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说对于犯小错的同学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当你看到这一点,就能从容的看待这一个问题时,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慢教育读后感 篇3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作者:赵玲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这一篇了。

文中提到“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一旦驻进我们的心灵,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我们常常情不自禁,甚至无法克制,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人、事和我们自己,但我们不知道!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抱一种积极的爱,让教育更加阳光。【案例】巧借契机,播撒爱心彬是我班成绩很差的一个女孩子,不仅如此,连字迹也很不端正。开学初,每天的课上都要开小差、做小动作,所以每天的课堂作业不是来不及就是错误连篇,因此,她就成了我课上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时常在课上会受批评,而她,每次都朝着我笑笑。

起初,对于她,我真的有点无可奈何。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正翻阅她写的《一天一事一感受》时,发现她每天都写了被批评的事,不是受老师的批评就是受家人的批评,看到这,我的心不禁地抽搐了,“原来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中,那她怎么会感受得到温暖呢?感受不到温暖,又怎么真正地去爱呢……”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对她投去怜悯的眼神。

放晚学了,我依然在批她订正的课作,“今天真棒!这么快就订正好了,看来彬越来越能干了!”话刚落下,她立即露出了笑容。

正在这时,她的妈妈走进了教室,过来问问她的情况,我看得出她紧张的情绪,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我笑着说了一句:“挺好的!”顺便把彬叫过来,两人一起和我面对面坐着,我拉起彬的手,不禁感觉她的小手一直在颤抖,说:

“彬,赵老师觉得你比刚开学,表现好多了,你觉得呢?”点点头。“那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呢?

让赵小姐做你的朋友帮你,好吗?”沉默了一会说:“我上课还不够专注,发言还不够积极,作业……”“哦,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只要彬你愿意,照赵老师说的去做,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的,你相信老师吗?

”笑眯眯地点点头。于是,在她整理书包的期间,我还跟她的妈妈达成了协议。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发现彬彬有了进步,人们变得更加开朗。

【点评】是呀,教育需要爱。

慢教育读后感 篇4

文中张文质先生又谈到了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一段话:“许多年来,叶澜教授持之以恒的躬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无论到哪所实验学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听课(而且每次都是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她说这样才看得清楚每个学生的“动态”),必定要先和实验教师对话,为他们“捉虫”、指路。如果没有外出,她几乎每周总会安排一天时间,早上六点多钟就出发到一所学校,上午一听就是4节课,中午简单用餐后,就开始评课、交流,然后则是讲座和对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她家里人告诉我每次“这样的活动回到家往往要到晚上六七点了”。

叶澜老师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者,她的“田野作业”方式同样令人赞叹、敬佩,启人心智”!叶教授是一个教育大家,她都在尽力做一些每天我们看似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她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她确真真实实的是一个教育大家,她所做持的态度是一个优秀教育者具有的优秀品质,不带任何功利。也许,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我们把日常工作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我们真的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慢教育读后感 篇5

当个老师容易吗?当个孩子容易吗?都不容易!

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

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从容与宽容。对于学生的一次次小错误,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更无需揪出来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说对于犯小错的同学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当你看到这一点,就能从容的看待这一个问题时,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认识,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在这本书中,他提到了马克思?

范梅兰对教师的最佳描述:做学生心目中能替代家长角色的人

“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心情。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一。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准则,有着独特的天赋,有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上学,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养文化和人类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一个精神成长和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有等待的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四。学会欣赏,即使孩子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

5个。学会赞美。老师应该说出他们对孩子的肯定和赞扬。

6。学会参与。参与学生生活,真正与学生在一起。

7号。学会合作。任何一个课堂的成功都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号。学会反省。不仅要思考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还要审视人们的对错方式和价值取向。

10个。学会创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生自身的成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张文质语)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

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慢教育读后感 篇6

作者:赵玲

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这一篇了。文中提到“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一旦驻进我们的心灵,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甚至无法克制地以这样的方式处人、处事、处己,却不自知!因此,我们教育者要拥抱一颗积极向上的爱心,让教育变得更阳光。 【案例】巧借契机,播撒爱心 彬是我班成绩很差的一个女孩子,不仅如此,连字迹也很不端正。开学初,每天的课上都要开小差、做小动作,所以每天的课堂作业不是来不及就是错误连篇,因此,她就成了我课上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时常在课上会受批评,而她,每次都朝着我笑笑。起初,对于她,我真的有点无可奈何。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正翻阅她写的《一天一事一感受》时,发现她每天都写了被批评的事,不是受老师的批评就是受家人的批评,看到这,我的心不禁地抽搐了,“原来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中,那她怎么会感受得到温暖呢?感受不到温暖,又怎么真正地去爱呢……”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对她投去怜悯的眼神。 放晚学了,我依然在批她订正的课作,“今天真棒!这么快就订正好了,看来彬越来越能干了!”话刚落下,她立即露出了笑容。正在这时,她的妈妈走进了教室,过来问问她的情况,我看得出她紧张的情绪,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我笑着说了一句:“挺好的!”顺便把彬叫过来,两人一起和我面对面坐着,我拉起彬的手,不禁感觉她的小手一直在颤抖,说:“彬,赵老师觉得你比刚开学,表现好多了,你觉得呢?”点点头。“那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呢?让赵老师当你的朋友,一起来帮助你,好吗?”沉默了一会说:“我上课还不够专注,发言还不够积极,作业……”“哦,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只要彬你愿意,照赵老师说的去做,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的,你相信老师吗?”笑眯眯地点点头。于是,在她整理书包的期间,我还跟她的妈妈达成了协议。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彬进步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点评】是呀,教育需要爱。若我们习惯了用贬低人、批评人、歧视人的消极方式去“教育”学生时,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呢?说不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慢教育读后感 篇7

经常关注微信里与教育有关的文章,偶尔看到一篇文章,推荐一本教育书籍《教育是慢的艺术》,对于一句话印象深刻,“一生气就有病态的行为,病态的行为一出来,实际上就是在做反教育的事。”我反思自己,最近两年身体状况不好,是不是与我的急性子教育有关?我课堂上***一句口头禅:

“孩子们,速度,速度;准确率,准确率!速度与准确率就是成绩!”看到学生做题慢,我着急;看到学生思考慢,我着急;看到学生动手慢,我着急……总之,我总觉得学生学***不端正,心不在焉。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有关教育的演讲录,本书共收录了他9篇演讲稿,《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其中的一篇。

对于急性子的我,这本书真的让我警醒。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鲜的道理。从“揠苗助长”这个流传千年的寓言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已有这样的智慧。

可是对于教育异化的今天还有几个人这样看呢?张文质说的是最简单的道理,这也需要每个关心教育、把自己放在教育中、关心孩子的人去倾听。教育其实是一门放慢脚步的艺术。适当放慢脚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们的成功。

特别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来说,如果教育真的要慢下来,小学教育应该像蜗牛一样走着,急着教育。

急功近利的教学大环境,使“慢的艺术”正在消退、消失,已经成为一件高不可攀的品质品。甚至你会想,不是我们不愿意“慢”,而是我们不能“慢”!在课堂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推动,使我们的教育无法平静下来。

使我们的正常教学逐渐脱离原来的轨道。我们需要学习和与时俱进,但我们需要时间,学生更需要时间。《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深,“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

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是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慢”而不是“怠慢”:

小学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先教学生做人,我们的教育才能成功。所以对待一部分“问题学生”我们更要“慢”,而不能“怠慢”,他们在学***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对学***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上课捣乱,下课打闹,不愿与家长沟通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感到我们恨铁而不恨钢,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在这方面,我反复思考如何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我认真思考,改变了我的消极思维。

一方面,我从侧面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背景,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改变教育方式。一方面,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逐渐发现虽然他们的不良行为很难改变,但他们并非没有希望。例如,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在五年级的第一天,我让他哭,因为我让他拿出作业本,在课堂上写作业。

语文老师看了看作业上的名字,让他哭了。所以我开始了解他。下课后,我会和学生们聊天,了解他以前的行为。慢慢地发现他哭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

也许只是想哭,没有别的原因,觉得自己很年轻。我小时候无论老师问我什么,我都会哭,而且趴在桌子上至少会哭一节课,这种情况直到我上了初中才有所好转,好在我的成绩一直是班级第一名,所以老师并没有批评我,同学也并没有排斥我。到现在我做了老师也解释不了我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发现龙胤辰与我不同的是

他总是捣乱课堂,或一点小事就大闹不止。第一次见他闹得厉害是因为午托就餐,老师因为座位说他几句,他便与老师大闹,且跑回教室,趴在窗户边上大喊要跳楼。我从家赶到学校时,午托老师正看着他呢。

我知道他这一会儿是不会给我说原因的,我就在旁边说“我还没吃饭呢,我的胃疼,你陪我去吃饭吧。”,他并不理我,我又说“你也知道老师身体本来就不好,不能饿,一饿就晕,比跳楼可怕多了,你陪我去吧。”可能他感觉我比他更可怜吧,就小声说“你去吧,我吃过了。

”我一看有所缓和,赶紧说“你得陪我去,不然,我吃着还得想着你的安全,可能胃更疼了。”这时他并没有说话,但手却松开窗户了,我一看赶紧趁机说“走吧,陪我吃饭去。”可能我的话触动了他性本善这根弦吧,他竟跟着我走了。

我没有问他从头到尾发生了什么事,当然,我是从老师那里了解到的。吃完饭他不回宿舍,也不想回家,就坐在操场,我跟他聊了一会儿他家里的情况,就想让他爸把他接走,我一打**,他却开始跑了,边跑边说“我爸又该打我了。”**里他爸爸竟然跟他说着同样的话“黄老师,你不用管他,他又想挨打了。

”我赶紧说“您过来吧,咱当着孩子的面聊一聊。”于是我向孩子保证这一回他的爸爸不会再打他,他才同意他的爸爸来接他。那天中午我没有休息,但我找到了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母亲溺爱,哥哥很优秀(我教过哥哥,哥哥真的很优秀,懂事),父亲很暴力,总是拿他和哥哥比较。现在我已经教他一年半了。他仍然在课堂上捣乱,自言自语,但他的性格好多了。有时候,我说他时,他会做夸张状“妈呀!

”我也会开玩笑说“叫妈我更得管你了,说明你跟我亲呀。”是的,我常在班上说我不会放弃班里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你们将来都可能成为有名的名人,所以为了教好你们,我从不敢“怠慢”。班里同样还有其他一些所谓的“学困生”,我尽量会做到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

理顺自己的状态,不管学生有多差都有自己的基本点,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本点出发,从自然生长点出发,逐步地继续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兴趣,并继续下去。

“慢”需要感悟:

作为老师,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我自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挺愿意去悟的,有些事情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特别是教育这件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师等因素都会影响教育效果。所以一个好老师应该有一些独特的理解和发现。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我们每天与孩子打交道时,要对孩子有耐心,学会倾听,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冷静下来,与孩子沟通,敞开心扉。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改变的是一个人的一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善于观察,捕捉更多的瞬间。

“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是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从错误、成就和洞察力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这种缓慢意味着孩子们能够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

错误是一种体验,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知的延迟,错误是一种简历的成长资源。学习使用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教师发展慢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

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课堂上,对于难题,我经常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学生大部分说出来的是错误的,但他们在不断地质疑、倾听、纠正等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法,锻炼了思维,学会了倾听,当然这需要慢,急不得,有时我们一节课只讨论一道题,学生们的收获却远大于这道题的答案。

对待“问题”学生,更要宽容、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营建“赞美文化”。

班里有一位女生,为了模仿忧郁症患者,把自己的胳膊用小刀划伤,并发**群,班里有学生为这事议论纷纷,说此女生有忧郁症倾向。这个女孩通常有点内向,但忧郁不是。为了保护这个女孩,我开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停止说话。一方面,联系家长让他们核实事情的真相,希望家长能多关注她的日常行为。

在课堂上,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她,表扬她,在学生心目中竖立她的良好形象。在现在的教育中,如果你不能教好一个学生,你只能承担一些责任。但你要是把一个孩子逼上绝路的话,就要负全部的责任。

你一定要有一个很谨慎的边界意识。教师工作绝对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要承担无限的责任,我们尽到我们的责任就好了,我们尽不到的地方我们自己知道,只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包容就不错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天才。

有些人的智力有限。不要反抗这些自然的限制。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如果学生都没有差异,都有相当高的道德水平、纪律、

学***、学***,那可能我们的教育也就没有像今天这么富有魅力,值得大家来**。

“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第一次参加学校全体教师会,看到会议室的标语,当时只想这不过是一句官话罢了。随着在学校的时间的增长,随着学校领导一次次的讲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随着学校人文教育理念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对这句话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也在努力使自己的教育工作状态慢下来,尽力去感悟,找方法,使自己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只作为一个导演,去指挥学生演好每一节课的场景。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

急功近利,往往会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