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精品8篇)

12-09

编辑为您整理的“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或许能够为您带来新的灵感,那么如何写出一篇出色的观后感呢?观赏自己喜爱的作品不仅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放松方式,还可以让我们获得独特的观点。读者的观后感可以作为衡量作品质量的标准,如果这些经验对实现您的目标和梦想有所帮助,我会感到非常欣慰!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1

今天下午,我们**了《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雷锋叔叔的战友乔安山叔叔开着卡车需要开过一段很窄的地方,旁边正好是晾衣架,雷锋叔叔站在晾衣杆旁边,指挥乔安山叔叔通过这里,结果因为路太窄,卡车撞到了一根晾衣杆,晾衣杆倒下正中旁边雷锋叔叔的太阳穴,雷锋叔叔当场晕倒,结果送去医院时,还未等到专家来抢救,他就离开了人世,他离世时只有22岁。这部影片也讲了乔安山叔叔是如何做现实世界中的另一个“雷锋”,我越看越感动,可是看到后面,我的心情变得很沉重,我想问一下,为什么现在的一些人看钱办事,而变得不再乐于助人。而且还有一些人胡乱冤枉人,甚至还想骗人家的钱,就像影片中的那家人,他们那些子女的爸爸被别人的车撞了,明明是乔安山叔叔救的,那些人却不去找真正的肇事者,却说是乔安山叔叔撞的,把全部责任都赖在乔安山叔叔的头上,要乔安山叔叔赔偿所有的医疗费用。

但乔安山叔叔还是心甘情愿的帮他们支付所有的医疗费用,总共要一万多元,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么多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而且那些人还逼迫他们的爸爸说撞他的人就是乔安山叔叔。最后,在各界各类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查出了真正的肇事者。然而,当一家人看到帮助,他们想蒙混过关。过去,乔安山大叔给他们交了1万多元的一药费,但他只字不提。他只是道歉,想离开。

对于这种人我真想冲上去踹他两脚吐两口吐沫,因为他们连做人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根本不配做一个人,连动物都不如,拿动物和这些人比,真是委屈了动物,正应了那句话:“禽兽都不如”。然而有许多人都跟这部影片里的另一位司机很相似,他本来想帮助一个被另外的司机撞倒的老大爷,结果一听到这位老大爷说撞倒他的车和这个人的车一模一样,结果这个人就把老大爷又放回了地上,开车走掉了。

然而现在的许多人和这位司机一样有警惕性,都怕自己救了别人,别人反而冤枉自己,这些人有警惕性固然很好,但是他们在提高警惕性的同时也能不能提高一下辨别性呢?不要再让我在报纸上看到的这种事情再发生:一位老婆婆在菜市场摔倒了,但没有人过去扶她,有一个人刚想走过去又掉头回来了,结果这位老太太因为摔倒太久,而没有人扶,最终离开了人世,我在此声明这是一件完全真实的事件。

如今,虽然很多人把钱当成生命,甚至认为钱比生命更重要,但他们都责怪钱让好人越来越少,坏人越来越多。但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好人。金钱代表一种文明,但我从未想过世界会是这样。钱不是错的,但人是错的。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2

十年之后再次**《离开雷锋的日子》感触颇深、催人泪下,在现在这种一切利益至上的时代中,这种影片更值得人们去反思、思考。雷锋虽然走了,但他给好人留下了很多财富。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的正是有关乔安山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平凡经历。

几十年前,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士兵,被时代所发动。他用年轻的生命为社会树立了一座时代精神的丰碑。然而,他却走得如此匆促,在人们还痴痴地目睹他俊美的身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时候,那一串深重而闪亮的足迹忽然间嗄然而止,躲开了人们心底的思念和企盼,静静地踏向了人生之旅的终点。

乔安山是平凡的,他身上背负着一个沉沉的希望,在崎岖变幻的历史路途上踽踽独行而毫无怨言,他默默地关注着变化万千的世纪,默守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静静地袒露着一种生命的俊美。他可能只是一片迎风飘动的绿叶,也可能只是一片明亮纯净的海水,但他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折射出灿烂的生命。

我甚至于为他的默默无闻而潸然泪下,他只是沿着雷锋的足迹去完成雷锋未竟的事业,他没有叱咤风云的感召力,没有气吞山河的雄才大略,他所具有的只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和一种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执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的行动,打破了各种夹杂着自私和物欲的思想,把它们整合成一座精神的丰碑,屹立在新时代的开端。

雷锋精神是一座丰碑,是万千民众的一个精神的皈依点。而瞻仰这座丰碑,你就会多一个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你的人生也会增添一股烫人的力量,开始浩大而勃发。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3

三月五日是学雷锋纪念日,那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学习教育课,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

影片讲述的主人公不是雷锋,而是雷锋生前的一位战友———的故事。在一次倒车时,不小心车尾撞在木柱子上,柱子倒了,正好砸在雷锋的太阳穴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雷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深感愧疚,决定继承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影片里一直以雷锋为榜样,力所能及得帮助别人,他因为帮助一位老人,受到了冤屈也不改初衷。最让我感动的是和儿子一同出车,结果陷入泥潭,在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停留了一夜。第二天,一群戴小红帽的中学生路过这里,帮助把车推出泥潭。正准备给钱当做谢礼,可那些中学生拒绝了,他们说:“我们不要钱,我们是学雷锋。”是呀,世上还是好人多,雷锋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雷锋叔叔一样主动帮助别人:为公园捡起一张纸,为车上的老人让一个座,为家人做一下家务……

只要我们有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就会多一份微笑、一份欣慰。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4

雷锋,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雷锋离我们越来越远,为了让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为了雷锋精神能更好的传承下去,为了这个社会更加的美好,我们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来铭记雷锋,来学习雷锋,来让雷锋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也让这个美好的精神广泛的播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人人都是活雷锋,天天都有雷锋现。这个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本着这个原则,我们班在周二的晚上观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影片。

这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雷锋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没有雷锋的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伴随这个问题。

就让我们通过影片展现它的一角吧。

《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乔安山是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他们从鞍钢入伍,同班同车。1962年8月15日,雷锋和乔安山一起执行任务时,乔安山开车,雷锋指挥。

乔安山倒车时,车撞倒了一根晾衣服的柞蚕杆,正好撞倒了雷锋庙。雷锋经抢救无效而牺牲。意外的车祸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乔安山一时精神失常,自己最敬爱的班长雷锋,竟然被撞死在自己的车轮旁。

太平间里,他抱着雷锋的尸体,想和班长一起死。在禁闭室里,他想起雷锋生前帮助他学文化,给他的妈妈寄钱治病,一桩桩雷锋播种在他心里的情谊,使他悔恨交加,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一个人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最亲密的战友,心里何等痛苦。

从那以后,乔安山把与雷锋的友谊变成了比眼泪更庄严的记忆。于是在乔安山身后留下了一串串不是雷锋又恰似雷锋的足迹。

电影看完了。人们在嘈杂的教学楼里扭动着——他们表情各异,但教室里的兴奋、肃穆和兴奋还没有从他们的脸上褪去。 ——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撞击,在影片中是那么真切又剧烈;银幕上的人和事,仿佛就发生在人们身旁。

在那一个半小时里,教室似乎是心灵的法庭!让每个人都处于深深地思考之中。

《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主人公,是和雷锋同开一辆车,后又不幸地无意造成雷锋牺牲的乔安山数十年间,始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负疚感。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牢牢地控制着他:别人学不到雷锋,我学不到!

编剧选取乔安山这个极为独特的人物切入,诚可谓独具慧眼。因为,主题本身为作者刻画人物的丰富性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这一主题也给电影创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如何描述乔安山几十年来从雷锋那里学到的故事。毫无疑问,可供选择的素材数不胜数。

电影的编导们没有简单地公式化地展示乔安山所作的一件又一件好事,而是把主人公置于起伏跌宕、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

影片以现在时态的乔安山的回忆作为贯穿线。乔安山一出场,就陷入了无法忍受的困境。影片开头仅数分钟,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一下子使人屏息揪心。

然后,讲述离开雷锋之后的日子。乔安山成为长途汽车司机。影片未专注于他的扶老携幼,而是突出了疾恶如仇的他和以权谋私的孙科长的面对面的斗争。

售票员小吴,被乔安山的精神所感动,把原先想据为己有的一枚乘客遗失的金戒指,悄悄挂在方向盘上。继而,影片进入了整部作品的“戏核”:乔安山救助被汽车撞伤的卖豆腐梁老头,反被梁家亲属讹诈、冤枉为肇事者。

真正的肇事者逃逸了。老人的子女拒绝支付医疗费,无耻地诬陷乔安山为肇事者。此刻,老实巴交的乔安山有口难辩。

他又一次陷入了比不小心杀死雷锋更为深刻的境地。他感到无比孤独,甚至绝望。除了妻子,连亲生儿子也一时间站到对立面。

事情发生在1988年。在乔安山周围,几乎没有人相信当今社会有雷锋的乔安山这样无私无畏的人!围绕这场事故,各种人的灵魂,像新生的孩子一样,都暴露在阳光下。

救人反被诬为害人。被逼到了绝境的乔安山,“连死的心都有了!”矛盾激化到了这个地步,加上那几个财迷心窍、猪狗不如、天良丧尽的丑类,活灵活现,耳熟能详,岂能不深刻地唤起观众的道德义愤和对主人公的无比同情!

真相终于大白这场戏,安排在医院,主要人物都出了台。刘佩琦扮演的乔安山和宋春丽扮演的乔妻,在长长的整场戏中,完全沉浸于憎爱分明的规定情景,表演到位准确,激情澎湃,道白句句掷地有声,让人热血沸腾。正是这场在某种程度上看似舞台化的重头戏,赋予乔安山高尚磊落、顽强淳朴的人格力量以巨大的深度。

这是一个独特的中心段落,赢得了观众的心!

《离开雷锋的日子》比较尖锐地触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生活里,对于人们的道德状况的热切关注。--这是时代的话题,历史的话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艺术欣赏中,美感是复合体,是道德感、理智感(求知欲得到满足等引起的情感)和审美知觉的复合体。

其中,道德感经常起主导作用。《离开雷锋的日子》由乔安山折射出来的雷锋精神,其巨大的道德力量,激起欣赏者强劲的道德感,使他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影片的特定情境,移情银幕,自我审视,在善与恶,无私与自私的较量中,内心世界波澜起伏,欲罢不能。观众在剧中与人一起体验善,最终战胜恶,升华了灵魂,满足了积极得到德感,从而肯定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应当看到,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积极的思想道德力量,或者说思想内涵,是艺术和观赏作品的基础。没有思想道德力量的作品,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兴趣,却永远无法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共鸣。显然,《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创作者们自身早已被他们所描述的对象深深打动,才能以如此深厚的真诚和充沛的激情,挥毫泼墨。

--艺术创作一旦失去这种真诚和激情,精品就无法生产。

影片结尾,是乔安山与儿子的载货大卡车在运输途中陷入了泥泞,不能自拔。几辆车相继驶过,但无人伸手求救。儿子非常自豪,因为这似乎证实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

泥泞之中的大卡车是一种艺术隐喻。天亮了,远方传来阵阵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一群年轻的志愿者来到这里把卡车从泥泞中拉出来。

乔安山从年轻人手中接过一顶作为青年志愿者标志的小红帽,脸上绽出会心的微笑:毕竟好人还是多数!无疑,这是一个光明的尾巴。

但我认为,青年志愿者所代表的不仅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更是新的历史时期雷锋精神的发展。今天,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无数像孔繁森、李国安这样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的是乔安山的故事,也是每一个新时代开拓者的故事。

我们欣赏《离开雷锋的日子》,不仅在于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更主要的在于,它充满向上精神,鼓舞人们奋进。

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本质的问题→离开了雷锋,雷锋精神也就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想找回它,可现实让我们却不敢那么做。想找却也无能为力。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抛开了雷锋,变得自私,变得丑陋,变得.......是我们没有勇气,是我们不会学习雷锋,是我们不需要雷锋还是.........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对于此,我们班的同学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的同学认为是这个社会太现实了。为什么是这么说呢。因为想影片里的乔安山救人反被咬经常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上演着。

所以很多人想做好事却不敢做。很多同学都听过这样的报道或者是直接轻眼见到过。是我们的社会变了吗?

还是人心变了呢?答案是肯定的,社会虽然在颈部,但是人心确实也在不断改变的。人总有善恶,有这么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社会让我们看到的是善有恶报,而恶人却能够逍遥法外,享受快乐,你说这样的现实让我们还敢做好事吗?

有的同学认为:社会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况,是因为我们没能及时的把雷锋精神传到每个人的心中,自私,怕麻烦总是每个人心中的弱点。所一人们选择了离开麻烦,那么麻烦的解决就只能靠遭受麻烦的主人公自己。

在这样的一个没有帮助的社会里,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形成这样的一个现象,人们会越来越怕麻烦,所以就一昧的躲避,视而不见。所以也有一些人因此而丧失了生命。相信大家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报道。

生命诚可贵,但是为什么生命还是那么容易就消失在我们的身边呢?大家熟知的歌星———丛飞,他是一个活雷锋,他帮主来了那么多的贫困孩子走出了大山,上了大学,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当丛飞病倒的时候,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呢?他们都没来看一下他们的“救命”恩人,没有为他捐助过。

最后丛飞病倒了,远离我们而去了。相信再天国的他,最美的愿望还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让更多的孩子摆脱贫困,追寻到自己的幸福。丛飞也是一个活雷锋,但是为什么生命总是那么容易离我们而去呢?

雷锋,其实他不孤单,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活雷锋也不少,但是单靠他们能行吗?答案是可以肯定的。不能,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学习雷锋,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活雷锋,才会有更多的人做好事,才会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社会的美好,才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也有的同学认为:我们的社会太缺乏倡导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要倡导雷锋精神,最基本的还是要从学生做起。学生的力量是最大的,学生来自各五湖四海,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的**人,从大学生做起,可以使它更快的传播开来。

当然,小学生和初高中生的力量也不忽视。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要让一些优良的传统或者精神传承下去,最先下手的就是学生,学生的传播力也是巨大的。所以,定期的组织一些学习雷锋的活动对于雷锋精神的传扬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伴随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一些政策,像3月份已经被定成是学习雷锋月,还有倡导一系列的学雷锋活动,同时下发了一些文件强调了发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性。

这已经说明我们国家,我们的那个已经把这个精神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已经正在逐步被重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传统美德的民族。我们要保护好那些优良的传统美德,就需要不断的去维护它,去学习它,发扬它。

所以对于雷峰精神,我们很有必要保护好并发展它。相信它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联系我们正在进行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活动,我想我们可以从雷锋和乔安山同志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学习他们乐于助人,坚持原则不动摇,面对挫折不灰心的优秀品质。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不骄不馁,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时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信念,时时准备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让雷锋精神永存。

我想这也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不少雷锋生活在我们中间的。只要大家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存在。在现在这种一切利益至上的时代中,我坚信除了青年志愿者之外还会有很多像那位战士的群众,会在一个不知名位置上默默为大家做事,努力的奉献着自已的爱心,帮助每一个人解决困难。

这其中已有很多人出了名,例如,海地地震时的8位维和警察,他们为了拯救海地人民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还有已有47年党员历史的76岁老党员,在退休后仍发挥着余热帮助战士们干一些利索能及的事成了战士们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亲人。还有一些没有出名的。

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现在版的雷锋—1楼的老奶奶。今年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大家都躲在了屋里享受着暖气棉被送来的温暖。就在这时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在我们正不想出门时和老伴二个人把楼前小道上的雪都铲到了两旁,使大家不会被滑倒了。

大家都很感谢这位为他人着想的老奶奶。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5

那山,永恒——《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树叶,在萧瑟的秋风中从生机盎然的绿色变成了枯黄,在经历了一个生命周期后,终于掉了下来,掉进了泥里。然而,有一种精神却

如同古老的化石,用生命的顽强留住了这灿烂的永恒,那种精神叫做雷锋精神。

雷锋是一个热血青年,乐于助人,在许多遗憾中画上了生命的句号。他死了但还活着。是的,他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那些带着红帽子的志愿者是雷锋生命的化身。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雷锋以他朴实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人们为他感到骄傲。他的去世是一种遗憾,因为人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助人为乐精神的真谛,所以他默默地离开了,留下了一群逝去理智的人。雷锋死后,有人从内心扭曲了他的奉献精神。他们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被金钱的价值奉承了,用真诚的帮助强加了别人的利益。

可惜了一片赤诚的心啊!当片中的主角乔安山多次因帮助人却受到其他的人的恩将仇报,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的同时,还对他的雷锋精神提出质疑,使他的心里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长期忍受众人的质疑与斥责时,他以一种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了雷锋的精神,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他对雷锋的愧疚,那么,如此的坚持又岂是愧疚所能提供的支撑呢,我说,他已经把雷锋的精神融入了骨髓,在他的心里流动的同样是助人的热情。

他也是一个雷锋,一个还活着的雷锋。

天尚且有情,又何况是有灵魂的人呢?在乔安山的坚持下,大家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加入了向雷锋学习的行列。雷锋精神在就这样一种艰苦的条件下存活了下来,在有心人的爱心下传递开来,犹如一朵傲立的梅花盛开在冰寒的雪地上。

影片结尾,一大群戴着红帽子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这让乔安山同志热泪盈眶,也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希望。雷锋精神在历经磨难后,又重新在中华土地上开出了繁艳的花。那山,那精神,永恒﹗

今天,我们以我们的行动去实践雷锋的精神。从不同的地方,我们也有一颗热情的帮助之心。我们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活动中体验雷锋精神,用心灵传递雷锋精神,用双手实践雷锋精神。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6

观后感看完《离开雷锋的日子》,我感触很深,不禁想问一句,雷锋离开了我们,难道我们的良心也离开了我们吗?

影片中,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倒车时不小心撞倒晾衣杆,撞到雷锋。雷锋死了。之后,乔安山后悔了,决定以后以雷锋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后来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道德。

首先是救人却被诬陷撞人,然后车被困在坑里却没人愿意帮忙推出来。虽然在电影里,这些事情都有一个相当好的结局,但在现实生活中呢?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使人们开始为所欲为。至于道德,早就被遗忘了,人们的道德真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救人反被诬陷的事屡见不鲜,先是南京的“彭宇案”,接着在全国各地相继发生类似事件,以至于人们如今不敢再去“扶老”,人与人之间逐渐变得冷漠。后来发生了“小悦悦事件”,一个小女孩被压18个路人却视而不见。

至于帮助人们为这种事情买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识。这一幕的事件都反映出现代道德的缺失,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我想大声问一句,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我想说的是不,人与人之间不仅要有金钱关系,还要有道德约束。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同时又是一名党员,至少我自己应该不能把道德丢弃,要从小事做起,当别人有困难时,我要积极地帮助他们,以雷锋和乔安山为榜样,为同学们服务,力求做到问心无愧。至于会不会有反伤害,相信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好人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非常美好。

在今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委员们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决议。当然,文化中有道德的一面。我希望在政府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提高,社会公德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人们能够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漠。我希望这个社会能充满真善美,成为一个道德社会。

在雷锋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雷锋。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7

雷锋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雷锋精神的传承是中国的特色文化

雷锋离开的日子,当大屏幕上清楚的映出这响亮的名字,我们全员早已以端正严肃的态度仰望着它。

此时,会议室里醒目的红工衣犹如一面面鲜红的五星红旗;然而那同色的帽子就是那雷锋志愿者头上的那一顶吧!我们陶醉在电影的剧情里,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在淋漓尽致地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观看现场更加寂静,静的仿佛连呼吸、心跳的声音都能听见。我们在缅怀过去?在感受那个时代:唱支山歌给党听......

望着大屏幕,在雷锋同志到下的一瞬间,我的心恪腾了一下,眼膜已经被泪水覆盖。剧中有太多的场景催人泪下!

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明服务是无限的。年轻的生命、坚强的毅力,雷锋倒下了,他的精神继续传承,源远流传。乔安山诠释着雷锋精神,无私地奉献,不求回报,只为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雷锋精神是在部队形成的,学习雷锋被毛主席题词。从而,学习雷锋好榜样相继诞生了。

50年时光飞逝,雷锋精神没有丝毫的损失,依然继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时代潮流如何变革、生活水平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雷锋精神不会被取代,雷锋永远在我们身边。

社会主义新时代"雷锋"亦为"代称"50年有着数不胜数的先锋模范、道德楷模,以雷锋为榜样传承雷锋精神。在这个物纵欲流的时代,我们要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在,要将雷锋精神一代代传承若干个50年,将这个属于时代产物融入民心,让我们与时俱进用我们新时代的气息书写雷锋的篇章!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8

《离开雷锋的日子》开头用插叙引出了主角齐安山与雷锋之间的故事,也为后面齐安山的行为埋下了伏笔。齐安山的许多行为都受到雷锋的影响。有时他会从雷锋的角度看问题。如果雷锋在这里,雷锋会做什么。比如,齐安山让所谓站长的亲戚下车排队时,售票员对他说了两个字,他回答说,雷锋开车也会这么做。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用乔安山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反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一切向钱看的这种利益观。乔安山不畏强权反抗站长;奉公执法,不被小偷话语所惑,坚决送去警察局;乐于助人,送孕妇、救老人;相信世界上还有好人,尽管在救老人事件中他受到了污蔑,但他对这个社会还没有失望,在送货途中找人拉车这一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不相信一定要付钱才有人会帮他们,所以他在问了一次、两次经过的人之后,还是认为世界上有好人。但是从假公济私的站长、公交车上的小偷、撞老人的人、见死不救的路人、污蔑乔安山的老人的家人和没有钱就不帮乔安山拉车的路人这些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公平,物质横流。

虽然从这部电影上,我们看到当时社会整体上是一切向钱看,但其中也闪烁着希望,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例如售票员一开始捡到金戒指想占为己有,但后来受乔安山的影响,她又还了回去;被撞的老人一开始诬陷乔安山,说是乔安山撞了他,但后来他受不了自己良心的谴责,又把真相大白,还了乔安山一个公道;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在乔安山就要放弃的时候,又来了一堆志愿者帮他,而这些人就是中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可以预知,有了这些人,中国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结尾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乔安山的儿子总是劝他不要插手自己的事,他自己也不怎么做。我觉得这也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做法,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冷漠。故事最后,乔安山儿子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要了一顶志愿者帽,这说明他从那时起就一直致力于做雷锋这样的人。我想这也是作者的一个目的,不仅是为了赞美雷锋精神,更是为了号召人们主动做雷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