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心得体会

12-11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因此我们可以动笔写下一篇心得体会。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本文的主旨与“练太极拳心得体会”密切相关,诚邀您在线阅读本文!

练太极拳心得体会【篇1】

早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公园里有一些人练太级拳,它对于人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但对于太级的招式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就目前而言,24式太极拳是爱好者最多、实践的人也最多的一种太极拳。陈式养生24式太极拳是24式太极拳中的一种,简单易学又益于养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教学,来学学看这套拳法吧。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熟练套路其实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如果你能够保持每天练习十遍以上的状态,那么最多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了。熟练套路之后就要开始考虑具体动作要求了,应该从头至尾放慢速度演练与思考,然后才能纠正动作中的错误。这一段的练习同样需要坚持每天十遍,看到效果后才嫩刚进行下一段学习。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的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其实在上一个环节的结尾时候,如果你对太极拳的掌握达到了标准,应该就能够感知到身体中的内气流动。不过这个气可能若隐若现,有时可以感知有时不行,甚至可能完全消失,这就是因为体内经络不通畅,导致内气难以流动的缘故。因此达到引动内气阶段的练习后必须注意意念的作用,用大脑对内气运行进行指挥,不通之处则自行对身法进行调整,以得劲为准。

另外,这个阶段的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同时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从医学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 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的整体表现。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达到这个阶段之后,就能够考虑同时进行推手的练习了,因为此时你的太极拳已经基本掌握熟练,能够自如运用了。另外,每天还可以每天练习一会炮捶和器械,来增加你对太极拳的理解与运用,最终达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

通过这一阶段练习,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不走弯路。继续深入研究,就可逐步进入奥妙境界。陈鑫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教学]

练太极拳心得体会【篇2】

我学练太极拳十四年头有余,受益匪浅。初学二十四式入门,逐渐又学了四十二式,四十八式,陈氏五十六式,陈氏老架一路,杨氏四十式,吴氏四十五式,孙氏七十三式太极拳,同时学了三十二式剑,四十二式剑,五十六式剑,武当剑,十三剑,舒怀剑及陈氏扇,杨氏扇,功夫扇,夕阳美扇等,每天将以上所学的套路最少练上一遍,夕而久之,总觉得这些套路并不是十分适合我,也不是我所真正追求的太极。终于在02年我有幸认识了杨氏传统套路八十五式太极拳,可以说一见钟情,后又参阅了许多有关〔杨八五〕太极拳的资料,也看了许多名家表演的〔杨八五〕太极拳,最终选中了杨氏第五代传人赵幼斌先生的风格〔杨八五〕太极拳,一接触〔杨八五〕,就感觉习练〔杨八五〕太极拳很过瘾,越练越有味,赵幼斌先生行〔杨八五〕太极拳舒展大方,轻灵圆活,身段干净,拳姿潇洒……。就我而言,习练〔杨八五〕太极拳,“气”的感觉容易产生并且较强,健身效果特别好。我感觉竞赛套路只适应比赛和表演,而用于健身的效果却没有传统套路效果好,竞赛套路好比一壶水,没等水烧开就收势了,水老也烧不开,即使烧开了也只是白开水而。而传统套路则似纯正的浓茶一样,越品越有味,韵味无穷,现在我每天必到公园习练至少三至四趟〔杨八五〕太极拳,由于专练〔杨八五〕,方向明确,精力充沛集中,自我感觉拳架比以前漂亮了,还有点太极的味道,练拳也流畅自如,感觉〔杨八五〕太极拳,锻炼效果特别好。运动的方式及强度也挺适合我。

曾几何时,我是遗传性高血压病患者。没学会太极拳时,整天沉醉在麻将桌上,狠不得把麻将煎水喝,回忆哪天,由于玩麻将时间太长,血压骤起,不幸中风,幸亏麻友及时把我送往医院抡救,但还是落得手脚不听使唤,走路如同踩在弹簧上,高一脚低一脚掌握不住平衡,右手也伸不直了,头也经常发昏。由于有绪多的后遗症,当时的心情非常低落,用生不如死这句词形容当时的心境也不为过,悲观极了。

由于家人及亲朋好友的劝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一位医师朋友告诉我:最有效的.措施是运动锻炼,而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打太极拳。他给我看的资料中说: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运动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确认为最有效的降压措施之一。

那么,我该如何制定和落实合理的锻炼计划呢?首先,我必须了解运动疗法的一些基本概念。以运动处方形式,确定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运动强度,包括心率的快慢,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运动频率,运动形式等等,通过学习太极拳特别是与〔杨八五〕太极拳有缘,通过长时间的持之以恒的锻炼,现在的我基本上恢复到十几年前中风的那天前的我一样,身体彻底康复,血压也正常,头也不昏了,的确是太极拳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对〔杨八五〕太极拳独有情钟,我决心这辈子就重点习练〔杨八五〕太极拳,健康,快乐的享受生活……

练太极拳心得体会【篇3】

太极拳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为世人所喜爱。谈起太极拳,人们总把它和“四两拨千斤”的防身技击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养身与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窥传几百年的优秀拳种,其内涵博大精深,实非人们想象之简单。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养身之疗效,而且兼具防身、技击之功能,修身之妙法,而修身应为练拳学的起点和归宿。

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只是凭着对武术的爱好而执着学习,随着练习的深入,以及接触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以后,我逐渐发现,太极拳的拳理对个人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太极拳修炼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言行举止,个性发展,品质修养都有很深的影响。许多社会生活中的困惑都可以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到释然。从而涤虑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现实生活中,疾病会时不时困扰着人们,烦恼也会经常缠身,身体上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而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压力依靠药物却难以医治,只能靠全身去调整、化解。修炼太极拳除可以清除躯体上的某些疾病外。更重要的可以使人心境平和,调节个人的心理。使人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一个研究生曾经对我说:“想不到太极拳这么好,我患神经衰弱多年,吃药总不见好转。可是每当我来到这个草坪,练拳以后,头脑总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心情就舒畅了很多,神经衰弱的病症就有所好转,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这几年来,我通过练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肠胃病、腰椎劳损、轻度的神经衰弱,使我瘦弱的体质增强了许多。但更重要的是在太极拳的熏淘下,我总算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事已多考虑对别人的影响。不以一己之好恶而随意伤害别人。如今的我已能保持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心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拳著云:“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太极拳既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人类文化培育、滋润的一朵奇葩,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学、兵学、佛家、道家、儒家、医家、戏剧、艺术等息息相关。在太极拳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外,练拳者必须多读书,多接触有关太极拳的书籍,以求提高拳艺。拳著云:“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综合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中庸”思想,医家的

在练拳的过程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善因善果”,儒家的“中庸之道”,艺术的审美观等等,必然影响着人的思想发展。拳著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又云:“身必以端正为本”等等,所有这些渗透到拳论中的思想必然会在潜形默化中淘冶练拳者的性情,促进其思想的更新,促使其身体与思想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我练拳经常是在下午放学之后,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经常会头脑发胀,精神极度疲劳,

此时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去练拳,而且一练就是一二个小时。演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需十二分钟左右,所以每次我都练五六遍拳以上,第一二遍时还觉得很烦闷,浑身不舒服,老想打退堂鼓,可是到第三四遍的时候,由于肌肉的放松,绷紧的神经也就慢慢松施下来,此时气感也逐渐增强,随着身体的运动,周身暖洋洋的,有如泡在温水中,到了五六遍的时候,周身溶溶涩涩,头脑清灵,好似与天地溶为一体,此时没有世俗的侵扰。没有烦恼,把一切不平和不满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练拳以后,不觉疲劳。反而觉得周身舒泰,晚上又可以精神抖擞地啃书本。

随着太极拳修炼的深入。练拳者的气质、思想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因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也是文化修养、思想修养的过程。长期的修练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拳著云:“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我校武协练太极拳的会员,看起来都很秀气,但又不缺英气,他们对人都很有礼貌,很少武人的霸气与骄狂。在武协,新会员经常会向老会员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太极拳比较难学,对于某些问题,老会员总会根据自己所学不厌其烦、反复多次地耐心指导,而不会藏私或者歧视别人,每当我们来到训练场的时候都会相互问好。在武协如此,在其它场合也如此。所以,大部分的会员的人际关系都比较好,与人都能和睦相处。太极拳对人心性修养的影响,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先生1996年途经广州稍作逗留的时候。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在讲学的时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看他那英秀的样子,很多认为他是大学的教授,而很难把他同一个武术家连在一起,只有看他表演时,才能一睹武术家的真正风采。外示安逸,内在稳固,真不愧为太极拳一代大师的风范。

太极拳对修炼者品德修养的影响是必然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文化盈育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已深深地渗透到太极拳理论之中。陈氏先辈门规戒律中就提到许多正直做人,谦虚待人的戒律,提出端正诚信、仁德忠勇等门规。其实,这些门规戒律都是根据太极拳的内在特点提出来的,目的是让门人更好地领悟太极拳的内蕴。

尊师重道,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练拳必先学会做人。拳著云:“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柬,何能学艺。”练太极拳如不敬重老师或对太极拳抱怀疑态度,则会认为老师的言传身教无甚可取之处,对老师的心得体会不细加琢磨,以至于对太极拳的精粹之处失之交臂。“谦受益,满招损”正直、善良、谦虚、敬业、重道应为我们练拳者时时自勉之言。悉心教授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此师之责任之所在。老师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总之,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重道而为之,才有可能把太极拳事业发扬光大。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我在这几年的修炼中越来越觉得拳非小道。随着练拳的深入,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一个练拳者在深研太极拳健身、技击之法的同时也应重视修身方面的作用、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其三味,妙悟人生真谛。

学习太极拳心得体会

太极,以前一听这名字就会想到是公园里老头老太的形象,觉得跟我们年龄相距甚远,但是在这学期选课接触太极感觉受益匪浅。

初学时感觉太极十分注重意、形、态,初学者很难掌握它的力度。起初时,我感觉无从下手,但是在宁老师的教导下摸索了一些学习太极的门路。下面是我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太极拳是一种既神秘又普通的功夫。说它神秘是因为两点。一点是每个人练的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另一点是所有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真正地学会太极拳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太极拳是一种极重“神”和“意”的功夫。虽然形意拳、心意拳等功夫也重“意”,但太极拳是和宇宙本源相通的一种功夫,其“神”、“意”是其它功夫所不能及的。

每次我们上课宁老师总会让我们放松下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才开始正式的太极拳教导;每天我们都是坐在教室,总保持着一种姿势,感觉身体都有些僵硬了,学习太极拳以后,睡前练一下,有利促进睡眠。 其次,感觉学习太极拳后,身体平衡能力加强了,以前总觉自己平衡能力不好;太极是百年先人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其平衡能力非常精确的,

所以练习太极有利锻炼平衡的。再次,练习太极也帮我锻炼了专注力,学习太极,就是动作时,无暇去想其他,一旦学会动作,就要注意自己的呼吸,及意念,这样会让自己集中精力。

通过本学期太极拳学习,让我收获不少,既然自己身心得到放松,也体会到同学间的互相友爱,更加了解老师的悉心教导,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太极拳的。

练太极拳心得体会【篇4】

一、肩臂功。

1、耸肩沉肩:

①垂手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上耸提;③双肩同时向下松坠,如此上耸下沉多次轮换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④恢复原状。

要求:身体自然直立,肩关节放松,上耸下沉轻松自然,节奏明快、均匀。

2、开肩合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裹合;③恢复原状;④双肩同时向后展开;⑤恢复原状。以上5个动作连贯反复进行(也可按拍子做)。

要求:头容正直,双肩只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活动,不可上耸。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回环转动。要求:双肩放松,转动快而均匀。

后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后回环转动。

左右交叉前后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一先一后向前转动;③向前转动二个八拍之后,双肩再一先一后地向后转动。

4、掤臂挤圆:

①弓步站立,双手在体前相交(如右弓步,则右手在外,掌心对里;左腕附于右腕里侧,左手心向外。如左弓步,则左手在外,掌心向里,右腕附于左腕上,右手心向外)。

②以意识引带双手向前作挤势,后腿微用力蹬,腰略发劲,双臂以掤圆之势向前挤迫。

③放松,重心略向后移,但仍为弓步;双臂放松稍向后收回,但双腕仍相贴近。如此按②③反复运动。

要求:不要用拙力,双臂前挤与弓步蹬腿、塌腰协调,挤迫与放松收回要柔韧而富有弹性,双肩松沉,不可抬肘。

二、腰功。

①并步站立,双手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

②上身俯腰前屈,双手贴地;③直体挺腰双手上举。按以上①②③,反复运动;④还原。

要求:双腿挺膝伸直站稳;上体尽量挺胸塌腰;前俯时要抬头,头顶不可下垂。

侧俯:

①并步直体站立,双手5指交叉(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②上身左(右)转腰约450,双脚

不动;③上身向左(右)侧俯腰前屈,双手贴向地面;④上身回至动作①再向另一侧俯腰弯曲。以上4个动作反复做。⑤立正还原。

①双脚开立,双手叉腰;②以腰为轴,从左向前向右再向后或反向环绕,即做“腰部回旋”式动作。

3、扭腰:

①双手叉腰,开步站立;②向左(右)扭腰,同时重心略向左(右)移,左(右)膝略曲,另一腿稍蹬

直;③向右(左)扭腰,同时重心移回右(左)侧,右(左)膝略屈曲坐实,另一腿稍蹬直。以上动作②③反复轮换做。④还原。

①面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并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向前平伸,用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向上跷,双手10指交组,按在膝盖上;③上身前俯下压,然后恢复上体直立,前俯下压与直体反复运动;④还原休息。双腿轮换锻炼(图3-31)。

侧压:

①侧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丁字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伸直,将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上跷,近肋木内侧之臂垂于裆前,外侧之臂屈肘上举,手心朝上;③上体侧屈下压,用上举之手去碰或握住被压腿的脚尖,然后还原。双腿轮换练习。

压腿的要求:①双腿挺膝伸直;②挺胸、直背、塌腰、收胯,被压腿的脚尖向上跷;③压腿的高度要逐步增高。

仆步压:

①左(或右)仆步下蹲,双手按于大腿近膝端。②重心下落,平铺腿压直,然后重心略上提,再下压;如果反复数次以后,换成另一侧的仆步,同样反复做动作②③后起立。

要求:①仆步步型要正确,上体正直;②臀部不要外翻突出,上体不要前俯;③平铺腿要伸直,脚掌缘不可外翻,下蹲腿脚跟应着地站实。

练太极拳心得体会【篇5】

自从随张教师修习太极拳二十四式以来,对中国武术更加热爱和渴求。希望能更多吸取其中精华,以发展自我,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体格的统一,在反复的修习演炼中,我虽然接触不深,但感想还是有不少。

太极自起手式,引领之法在心平、体正、沉肩附肘,以空白心意御气息,体太婉转腾挪如混元,呈球状,手臂翻转轨迹如流水潺缓呈波状,但始终是以身带臂,以臂带手,归于以本枢而剌节末之要领,因此,体态虽动而静稳不躁,而体态静稳则归于心中平而不惊,这样心事而制体静,体静而制式稳,式稳而成中正之态,这也是我学习太极拳的内心基本体会和练拳的基本心得。

另外,我认为最难达到之境就我而言是练拳时达安舒自然,随心化形的境界。本来打拳,要扎马步,成式,而且各种套路纷繁的招亦展不易,练时又不免此牙裂嘴,痛苦难当,而要安舒自得,却是另一翻天地也实属不易,安然舒适的体会至今在我的练拳经历中还没有,但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如何达到这一境界我相信张老师早已残此一境,希望能场教法门以及“安舒”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关于太极拳制敌方略口,我有一二孔见其一前已之重心,制人之重心、以身为四,攻其一点,通过自身的整体重量,动量,以惯性加之于人要大大优于只用支体去搏拼,同时要看清对方的重心虚实,也就是要学会唯他人破绽,再假以重手,使能起到去敌制胜的功效,其二,要平心静气,触变不惊,对敌时,要正气浩然于胸,淳然自若,沉着机警,见招不慌,能进则发招迅捷,被动则后退灵便,全身触敌而力万钧,舍敌则柔朽如无骨力,这样才能成功。

最后,谈一我的最大体会是学秦不为逞凶,斗狠,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的提高,体质的完善,人格的升华,因此是全酸展的大好递经,练拳亦为练“全”这是您经常对我们的淳淳教导,我一次课也没缺过,站修跟您认真地练,就是因为我最凉刻地理解了您这句话的深意。希望您今后能继续费心,教导我们把武术这门国粹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去发扬光大,正己正人。

练太极拳心得体会【篇6】

首先将双脚分开要与肩同宽,将你的双膝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放在两条腿上;将双手就到胸前微微弯曲手臂,手指呈自然装展开,手指指尖相对,手掌掌心向里呈现抱球状,两眼注视双手。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通过练习下部力量增加稳实,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足。

在无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开和稍向内收合的练习。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为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当练久之后,可以加大呼吸程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呼到极点将气全部吐出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每次可练3-5分钟,日久可渐增。

预备时,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体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动作时,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两手方向。

这时为吸气(小腹内收,意由丹田提气上升,贴于脊背)。用意不用力,自然稳重,此为“升”式。当两手臂升至肩高时,转为下落,两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微微下塌,舒指展掌,眼看前下方。

这时为呼气(小腹鼓起),气沉丹田,此为“降”式。这样两手臂随两腿的屈伸,做前平举和下按的反复练习即为“升降”练习。姿势的高低可根据体质情况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

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久练后可以逐渐加大呼吸量。如两手升至肩高,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两手下按,呼气到极点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初练时,可做3-5次,久练后,练习的次数可逐渐增加。

首先身体立正真好,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上,并将右腿微微弯曲,左腿向前迈出半步用脚跟点地将脚尖翘起,然后将左膝微微弯曲的同时将双手举向前放,将左手上举同鼻子高度,右手放于左边肋骨的下方,双手手指微微弯曲,自然分开,掌心斜相对,指尖均朝前上方,眼看左掌方向,如同左琵琶式。

此式要求头顶端正竖直,下颏微收,沉肩垂肘,宽胸舒背,松腰敛臀,上体正直,左掌与左脚尖、鼻尖三尖相对。上肢的肩、肘、手与下肢的胯、膝、足均一一相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精神集中,思无杂虑。用意行气,气一吸贴于脊背,一呼沉于丹田,周身务求自然,不用拙力,两腋虚空,两手臂用意内合。

练习该桩步,每次练习不论时间长短,但要持之以恒,对于人体内部,意气及周身内劲及腰腿功夫的增长,都有很大促进作用。此势包含有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以及攻守等势,所以在太极拳中极为重要。此势还可以左右势进行交换练习,练习时间的长短及姿势的高低,因人而异。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练太极拳心得体会》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太极拳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