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课件(汇集六篇)

12-13

下一步,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矛和盾课件”的最新的例文。通常,老师在新的授课过程中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是要确保教案和课件中的知识点设计得好。教案是教学反思和改进的基础。如果您想获取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矛和盾课件 篇1

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设计旨在通过

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过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对反义词,盾的自我保护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是(齐读课题)。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板块一:解决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师:同学们,这就是发明家左抵右挡,但还是难以招架。)理解后,再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配读。

表演是本班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过渡: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块二:研读课文,解决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也可以边读边用笔划一划有关句子。

2、指名回答:谁愿意来当当发明家,说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自由读)

3、(三个“然”)师: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个“然”字词,是哪三个呢?(回答后带“然”的词变红色。)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谁来读读发明家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导朗读:想法要轻、慢点。)个别读后再齐读。

“固然”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怎样呢?(引读:师:待在铁屋子里,本来这样很安全的,但是(生读: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该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哪“当然”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理所当然什么呢?(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谁来读读这“理所当然”的句子呢?

3、指导朗读:师:当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读)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学生读)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学生读)。

4、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到发明家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个“然”的词语进行研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让学生在剖析中了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对学习进行了又一次朗读的训练,更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读深读透课文的方法。

过渡: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你们见过坦克吗?想不想再见见坦克呢?

(四)板块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师:这就是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回“矛、盾”的踪影吗?(指名说)面对这坦克,你感到这样呢?(

边欣赏边议论)

2、师:面对着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3、师:把矛和盾的优点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画出课文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呢?(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生朗读,如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生朗读)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生齐读)

(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庞然大物”说明什么呢?(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大家自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齐声朗读)

4、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谁”指坦克。)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指名回答)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欣慰的是: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关注了文本言语的特点,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汇,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言语教学;关注了课堂中儿童的言语实践,让他们说话、抄写、讨论、朗读等,语言技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矛和盾课件 篇2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同学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引导同学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1、同学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同学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假如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同学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1、教师出示同学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同学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同学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1、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同学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同学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竞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 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1、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1、同座互相读词语。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身设计一项作业。

矛和盾课件 篇3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YJS21.COm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矛和盾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头篇课文,是经作家黄水清的《矛和盾的集合》改编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本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矛和盾的集合》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在这个比赛过程中,发明家发现手上的盾难以招架对方矛的进攻,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仅仅只能防守,更何况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于是,他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再加上履带,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通过叙述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习这类议论性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我见习班级的学情,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书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教学重点1)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教学重点2)

5.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在这个课时里,我将要用到“自相矛盾”故事的资料和课件这两种教具。

二、说教法及学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我首先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会通过我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会让他们在初知课文后积极动脑,对课文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找一找,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读”:生字、词语、课文和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找”:文章中重要的句子;“问”:初读课文后自己不懂、好奇的地方。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学生自由回答)对呀,这是古代的两种武器,长的是矛,圆的是盾。【出示图片旁边的“矛”和“盾”两个字】让他们认识一下矛和盾,接着来认识这两个字,比较能引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和我一起写这两个字,我在黑板上写这两个字,作为课题的形式,中间空一个字的距离,这样是我的教学设计需要。我边写边指导他们这两个字,矛:最后的一笔撇,好锋利啊,跟图片中的矛一样;盾:开始两撇,真像两个勇敢的小卫士,像图片中的盾,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样可以与图片结合起来,使这两个字能他们在脑中留下生动的形象,帮助他们记忆。让他们用手指跟着我一起来写一遍,这样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2.关于矛和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出示故事“自相矛盾”的两张图片】

同学们知道吗?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的成果,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培养他们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3.老师现在带大家去看一看这个故事的小动画。【出示故事“自相矛盾”的视频】用这个视频来吸引他们,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听我下面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

4.动画中的矛和盾碰在一起产生了自相矛盾的故事,今天,矛和盾要再次相遇,结果会怎么样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边说出课题边板书,在原本“矛”和“盾”字的中间加上“和”,再在“盾”字后写“的集合”),一起读课题。利用视频的形象吸引他们之后引出课题,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他们很想去文中找答案的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要考考你们,这些词语能不能读正确?【出示词语的幻灯片】,先让他们自己自由读,再进行“开火车读词语”,对读错的字词进行及时的纠正,再集体教育,防止他们再出错。此环节,我要体现出我的教学重点1,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语显得比较重要,我先在这里检查他们预习的中的一项,让他们认读词语,生字放到后面重点指导、练习。开火车读词语的话,可以让班里的一半同学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先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带上感情”,再“开火车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读的同学有没有出错。大家都知道,小孩子都喜欢在全班面前有好的表现,而且喜欢纠正出其他同学的错误。第一遍自由读可以为他们开火车读提供一个准备,让他们能在大家面前有好的表现。在“开火车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可以让班里的另一半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部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是主体,使他们可以集中精神参与我的课堂,而且让他们体会、了解并牢记标点符号的特征和用法。

3.读了课文,谁能用上这四个词语讲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这四个词语的幻灯片】(学生一个个回答)当有同学回答出课文上的一句话时,我就在此进行总结,用幻灯片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后,在战场大显神威。”这个句子;如果没有学生定位到这句,我就进行引导,让他们把目光集中到这一句,然后出示这个句子。接下来,让他们找一找、划一划,划出这个句子,然后集体读一遍。这个环节是我这一课时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大胆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在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他们针对课文进行提问,然后是我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除了“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和“对‘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理解和启发”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将会在下一课时中深入讨论)。这个环节,我主要是体现我的教学难点,让他们积极动脑、独立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重点学习并指导生字。

1.第一步,指名读生字,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再集体教育;第二步,重点讲解“集”、“攻”、“战”、“神”这四个字的写法,在黑板上写出“攻”与“功”,“战”与“站”和它们自各组的词语,并把这四个词语读一遍,引起他们的注意,不要写错;第三步,在自己的生字本上练习,每个字抄写三遍;第四步,让他们读一遍含有文中生字的8个成语,并抄写在课本上。这个环节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意图是:让他们能读准每一个字,帮他们区别容易混淆的字,再通过抄写来记住每一个字;通过成语来记住字,并充实他们的成语库。

2..打开课时训练做1.2.3三题,通过这三题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他们课外减轻了了负担。

(四)布置作业

1.请你积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多读读,多想想,让他们初步体会本单元的主题。

2.搜集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养成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板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成功

战场站立

矛和盾课件 篇5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词。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使其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入题:

1、出示图片(两武士手持矛和盾比赛的场面。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提问学生: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教师补充《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

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第五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幼师资料《矛和盾课件(汇集六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矛和盾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