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通用15篇)

12-15

你是否对写作品的读后感不知所措?这本作品给了许多读者更多关于生活的领悟。作品中蕴含着许多细节,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为您准备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的内容。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

从前,“生本”这个词我听起来就觉得陌生,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是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个性、有需要的人,是一个不会被教是一志转移的教学资源。因此,作为人的灵魂工程师,我们的职责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之间,学才是主导,占有主体性的地位,教只是辅助性的,从旁帮助、指导学生去学,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经有生本教育理论的体现,但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我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在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清晰的概念,把握了方法,更是找到了自己教学道路的方向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从学生做起;高度尊重学生。

一、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首先,他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例如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思考方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多少种,如果每人各献一策,交流出来,资源共享,那将是多么大的财富。

而师本教育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寄托于老师一人,且不说老师的思路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仅就思维的空间来说,优劣已见分晓。

其次,他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就是他的“生态论”。也就是说,当教师提供的教育适合学生学习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无私学习的行为,他们的潜能也会得到发挥。师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

这种教育往往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学生学得好就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学生笨或是不认真学。生本教育的认识却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忘我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

相反,学生学习不良往往是老师的责任,这说明你提供的教育不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的发展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几万年人类进化史上的学习基因。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开发利用起来。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2

——让孩子喜欢数学

西乡凤岗小学陈静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 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量的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他们所学的,他们可以设计适当的游戏,让他们玩得开心,学习容易。我们应该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欢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 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活跃是孩子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天40节课都很难招架,更不用说孩子了。因此,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把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放任他们的想像力。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

”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用来数数的答案是25。生生生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长时间不让学生说话,因为这些方法过于复杂。他们只希望思想统一,不希望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是不同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有心理上的兴奋和身体上的活动。

在兴奋中,他将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3

在霍邱教育轰轰烈烈的进行生本教育尝试的大环境下,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感觉有许多收获,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教育”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幸福感,而幸福的感受是人更好学***感基础,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他会得到最高的学习和最好的学习。

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呢?实践表明,只有在学生“爱”上学习后,他们才能由爱产生兴趣,获得幸福!

我想,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一旦学生们全力以赴,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小孩子把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掌握的熟练非凡,怎样调频道,怎样回看,怎样静音,怎样跳台……操作起来游润有余。就像《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功,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中的将军李广一样,在夜晚以为草丛中的石头是老虎的时候,一箭射去,竟射到石头里,而第二天早上知道不是老虎时,再射,就射不进了。可见全情投入效果非凡。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来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尽量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充分利用各种原有资源,将全部的情感和能量倾注于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隐贤中学许军云

2016年11月9日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4

乐英我曾经看到过一段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一段精彩论述: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就是来解放人,一个人的思想很重要,思想可以改变事物,思想可以改变教育。

我们真正的转变是思想,而生命教育是一种现代思想。它的标志是它是否促进了人类的解放。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我们提倡学生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本性,解放他们的本能。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教导人们的本能。正确的方法是依靠人。

初为人师,最需要做的便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思想,以为人师表的心态面对学生和工作。刚刚拿到这本书,我先是浏览了目录,就被《生本教育的方**》一章吸引了。所以我先看的是这一章。

文中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有一次,去一所学校听课,所教的内容是“同底的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教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条文教给了学生,接着是要学生演练了数十道题目。然而,临下课时,教师要学生读写在黑板上的条文,居然有1/3的学生响亮地读成上一堂课的“指数相加”!

原来,当时恰好是黄梅天气,黑板返潮流下的水滴把“减”字冲掉了,但这倒使我们观察到了教学效果:仅仅传授条文而不是从活动中获得,学生就难以真正接收。

例子中的老师仿佛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很像例子中的老师。学生们通过我的课学习和掌握了什么吗?

对于这一点,我常常内心很是疑惑。我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能否使学生真正扎实地掌握知识,也是我课后经常反思的问题。在本章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观点,好比那个文中提到的墨西哥籍教授詹和她女儿的那个故事,他买了一双新鞋给女儿,女儿没穿过,他便将一二三四要领讲给女儿听,女儿反问说:

“你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么?”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注重在做中学。虽然书中的这个例子讲得是数学课,但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方**在语文和作文中也同样适用,试想,在作文课上,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低段学生来说,让学生写自己最喜欢写的、印象最深刻的话语,他们的发挥相较于其他,肯定会更出色。

而这就相当于方**中的“做”。而教师总结写作规律,则是方**中的“学”。

联系正在教书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差,如赵芷瑶、俞东林、李东明、朱云飞等。每单元上交的习作,相较于其他,写事情、记叙类的文章他们一般比较发挥的好。三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句子流利,内容具体。

写东西的话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有东西和内容要写。期末复***,最后一张期末试卷,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最难忘或者最开心的一次生日会,赵芷瑶非常难得的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与这个党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了这种可喜的效果。

如果教师在普通作文教学中借鉴这一方法,相信对提高课堂写作水平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调动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后,教师再给与写法上的一些指导,相信对于低端学生***指导效果会更好。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你应该多读书,以便开阔视野,提高自己。但这句话,也应该经常给自己,多读书不能让自己停滞不前。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5

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学到的最多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鞋子什么时候合脚。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已经被遗忘了,也可以说脚处于无私的状态,无私的工作,工作得很好。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永远被记住。

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就像为脚提供合适的鞋子一样,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上课,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和学***空前提高了。

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儿在歌唱,花儿在绽放;鹿充满活力、活力和敏捷。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玫瑰不需要考虑如何生长。为什么人们不能?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

事实上,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充满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快乐,这就足够了。他们不必考虑自己:我是否被认可,我是好是坏,我将得到多少分,我将如何得到这个分数,我在**,等等。

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中,这种无私的状态就是关注,高度关注就是无私。

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校长所说,不是让孩子来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不是总要给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要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写下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与他人交流是一种乐趣。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二)

工作多年以来,我对学生的感情,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心情一直都很矛盾,甚至可以说是迷茫,对学生,我是既羡慕又同情,羡慕他们童年的纯真,同情他们背上那沉重的书包;对工作,我尽职尽责却总认为自己的职责还没有尽善尽美;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我又有太多的感慨和无奈,感慨它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却又从来未间断地追求以考为主的高分效应,这种高分效应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让我感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是抹杀了孩子的天真和自由,使孩子的童年时光除了抄、写、算、背以应付考试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回忆的东西。好无奈啊!也好累,我也尝试着改变我的教学方式,企图能找到一种既能让学生考得高分,又能让孩子尽情享受儿童时代的乐趣的方法,这样自己就时常感觉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人一样。

但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共通的职业和生存方式。因此,即使我努力,我也只能是一个熟练的实践者,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我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领域。我没有和学生们一起欣赏到迷人的教育风景,也没有品味到教育带来的无限幸福。《教育走向生本》让我找到了方向,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资源,也是教育的基本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是依托儿童的教育资源,半途而废,事半功倍。

长期以来,教师本为教育一直认为儿童后备教育与正规教育无关,对教育过程的理解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儿童资源进行当前的教育已变得更有潜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长时间不让学生说话,因为这些方法过于复杂。他们只希望思想统一,不希望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是不同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有心理上的兴奋和身体上的活动。

在兴奋中,他会得到最高的学习和最好的学习。当一种教育给孩子、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幸福和快乐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总之,学生本位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

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三)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颇有收获。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学到的最多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鞋子什么时候合脚。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已经被遗忘了,也可以说脚处于无私的状态,无私的工作,工作得很好。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永远被记住。

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就像为脚提供合适的鞋子一样,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上课,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和学***空前提高了。

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儿在歌唱,花儿在绽放;鹿充满活力、活力和敏捷。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玫瑰不需要考虑如何生长。为什么人们不能?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

事实上,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充满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快乐,这就足够了。他们不必考虑自己:我是否被认可,我是好是坏,我将得到多少分,我将如何得到这个分数,我在**,等等。

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中,这种无私的状态就是关注,高度关注就是无私。

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校长所说,不是让孩子来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样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光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应该把数学融入生活中,生活处处有数学,把枯燥无味的东西转化成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也是一种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6

二、以“学”为本——先学后教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促进整个生命的动力。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人身上不断得到证明。

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以“合”为本——先说后教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运用多种方式查找相关材料,通过文字或插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质疑别人的观点,回答别人的问题等。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积极和创造性的。这种性质需要教育者正确引导、正确对待、正确关怀,才能长期保存。儿童的潜能无限。

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成功的表现,你有动力,你会更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

当人类不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这个地方不储存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不储存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并不是不存在的,而是一个等待人去发展和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它时间、空间和氛围来激励它。

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

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学生学,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以“做”为本——先做后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摸清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指导。

”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

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其充分的去“做”,从而达到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的教育效果。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彻底改变了教师教得好的局面,也改变了好课的标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价值不再体现在口才上,而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的更好。以往看一堂课好不好,主要的标准是看教师的“表演”,好的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哏”的角色。

这种观念与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自我展现,其实是以“喧宾夺主”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和自主学习权,将本来充满智慧潜能的学生降格为信息接受器和处理器,从而异化了教学的“本质”,导致了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学习状态。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7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以“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理念,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学习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该书是一部哲学性、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观点新颖,讨论独到,内容丰富。

一、新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首次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观,在教育实践中超越了“师生互动”层面的教学,超越了“挤牙膏”式的“问题任务型教学”,将学习真正地、彻底地交还给了学生,从而全面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高涨,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进程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发掘和运用,从而形成了高质、高效、生动、快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

学生本位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行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落伍,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通过我校生本教育的开展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

教师转变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由保姆变为老师,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老师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担心如果老师不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到学生身上,考试成绩会不理想。就是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我们引入的误区。

二、新的师生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终身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世界,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觉得自己了解了一个人的全部,而要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关心他们,以便进一步了解他们,从生活、学习和家庭的不同方面了解他们,形成师生和朋友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欣赏教育,深化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要充满爱心,懂得宽恕,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

三、反思

“生本教育”一个越来越为人们熟知的名词,生本教育更是为了适应在当代的教育环境而产生。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终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脚育理念,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成长。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成为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优秀教师!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8

作者:娄方和

这个学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的特点有: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其中突出学生是最根本的特点。

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习得最终不是依赖于教学,而是依赖于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依赖于学生。

利用小组合作学***是一种好的方式。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所有学生面对黑板、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几个学生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练习和操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在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总要扭过头来看着他,不仅要听其音还要观其颜),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学生积极主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课堂组织不好,就会出现混乱,效果不好。因此,我认为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要前提。

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充分利用各种管道收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带领学生熟悉这些事物,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熟悉事物的了解和回忆,结果学生很快获取到了丰富的资源信息。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交流着他们的搜索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写出熟悉的东西。在组长的带领下,每组精心挑选喜欢的写作对象,开始练习。

因为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多同学都相当细致生动。教师因势利导,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提高学生在同一个班级的应用能力。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以学生为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和倡导的。它是过去以方便教学或全面教学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法,从教师到学生,整个体系颠覆了以靠教师、关注教师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

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09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见,很多学生也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成为一种习惯时,课堂上应该考虑他们集中接受40分钟或45分钟,这违背了心理学中的认知规律。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成绩的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信心不足和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当我们反思过去的教学时,真正保守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9

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走去。有时候受伤和失败不一定是坏事,它会让你更好,孤独和失落也是一样。一切都会成为一件好事,只要你能走到最后。

--让孩子喜欢数学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

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

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为什么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

学得容易

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

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头脑变得十分灵活

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

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一天7节课

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

成人也难以招架

更何况是小孩子

因此,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把孩子从板凳上巧妙地解放出来,开始思考

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

在传统的教学中

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

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

我们以後再学

"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我们始终坚持“保底不保顶”的理念。第三,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亮点

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高涨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思维

在口算方面[趣祝福 Zf133.CoM]

例如:算18+7

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的答案是25生p>

生p>生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

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

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

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

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

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

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

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当一种教育给孩子、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幸福和快乐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您为不喜欢数学

乃置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带来了快乐

学生乐此不疲

焕发出光彩

没有人会拒绝快乐

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

面对快乐

学生哪有不喜欢数学

不喜欢学习?

????

?? ??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0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习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习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1

实是上,学生们很聪明。他们只要多拨一点,就能写出相当精彩的作品。这时,教育对象就变成了教育资源。我把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学生会这样写,只是不知道这样写是对的、好的。看到其他学生这样写,得到老师的表扬,很多学生也跟着写,作文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应了资源共享那句话,写作资源也变成了德育资源。7.4班的倪萌写了我们学校暖气管漏水的事。他伸手拿不到污水桶里的破布。犹豫时,赵文源伸手去拿抹布,堵住了出水口。

抹布堵不住时,就直接用自己的手堵住了漏水处。要知道那是滚烫的热水啊。倪萌非常惭愧,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里。

班主任刘老师告诉我他是四班的班长。作为班长,倪萌在班会上告诉学生们这件事时哭了。两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多好的作文素材,多好的德育事例,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吗?

我整理出版7年级第一期《同风飞翔》,选入了这篇文章,目的是给全体同学一个良好的导向,既是写作导向,更是德育导向。

简单而言,过去的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我们的教育体制为教师的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学习。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

人们一直以来所追逐的教育的秘密实际上就隐藏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要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阅读这本书,我认为,再深的感触也不如微小的行动。生本教育不应仅仅作为一种理念被我们认同,赞赏,更应该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去。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2

**谷艳华,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芒市国际学校英语组

暑假期间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完知乎久久不能平静,心里有忐忑,有惊喜,有担忧。忐忑的是自己是否能在教育中做到生本教育,高兴的是这种生本教育的理念很适合人的发展,惊喜的是自己也喜欢这种教育,担忧的是在教育中改革是否会影响分数。

工作十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教育是更好的教育,身边优秀的同伴,个个都是兢兢业业并且采取压倒式的教育的。回想起来,我也一样,但这种教育很累。是老师逼学生学习,学生不高兴学习。然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变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本位教育强调先学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带教。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的理想是找到一种教育方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人。

1.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量的活动。喜欢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他们所学的,他们可以设计适当的游戏,让他们玩得开心,学习容易。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较强的学习力。

通过不断的快乐游戏,孩子们的情绪得到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变得非常灵活,学会了快乐的事情,学会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2.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9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把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放任他们的想像力。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

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3.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长时间不让学生说话,因为这些方法过于复杂。他们只希望思想统一,不希望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是不同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郭教授重新定位了教师的角色。

老师的职责是帮忙。帮助的意义只是启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力,学会学***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和总结孩子,不要什么都不说,要掌握一个学位,这就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对学生本位教育的理解,我认识了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另一方面,成功取决于你是否让你的学生体验到了你的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你为提高学生素质做了什么,你为学生未来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什么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有心理上的兴奋和身体上的活动。在兴奋中,他会得到最高的学习和最好的学习。”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境界?如果我们能好好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学生本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它是否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这些问题可能是我需要反复学习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自我教育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人身上不断得到证明。

一些从学校练***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语言。我们以他结束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我们的孩子财富,给他们找到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我们的孩子智慧,我们可以给他们信心来获得智慧。

如果我们不能取代我们的孩子,给他们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3

蔡云红2010.1

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有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一段话: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鼓励行动。

记得在几年前也学过一个理论,叫做"做中学"。该理论从人的思维角度出发,阐述了“听胜于看,看胜于做”的思维和记忆模式,强调了儿童动手在儿童教学中的益处。最近,期末考试一个题目的反馈让我意识到学生动手的重要性。

期末考试中,有一个问题:“写字台写作”中“案例”的含义是什么,有三种答案供学生选择:1。长桌;2

案卷,文本;3.事件。在看到考卷的时候,我想学生的选择应该不大会错。

因为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在学习《少年王勃》这篇课文时,学到"拍案叫绝"这个词语,当时我对"案"做了重点讲解,告诉学生这个"案"就是桌子,因为都督听到王勃的文章是那么出色,就拍着桌子叫好呢!可是,学生的答卷情况却出乎我的意料,这道题的错误率高达百分之60,大多数学生选择了2。我寻找原因,一是我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感到这个词语是熟词,认为学生毫无疑问是能够掌握的,就没有多解释;二是这道题目的1、2两个选项确实有一点难以判断。

但是,在另一个班级,这道题的正确率却远远高于我们班,和他们的语文老师交流,她告诉我,在教学中,因为发现学生不主动预习,很多词语不求甚解,就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查字典,一起寻找词语的准确解释,并且还让学生做一做伏案写作的动作。

原来如此。这也是一个“案例”。在我的教学中,我是“输入法”和“输入法”。仅仅通过解释并反复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们可能已经记住了当时的答案,但因为他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并没有忘记很久。而严老师通过查字典,比较后找出答案,在动手做一做动作这些让学生动手找一找、做一做,动脑分析寻找答案的方法,使学生记得更牢固,学得更扎实。

再回想我在语文教学中碰到的一个中年级教学最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错别字特别多。"王大娘"写成"玉太郎"的现象比比皆是。

我也尝试了各种方法,特别是复习的时候,我经常给学生强调错误的单词,但是今天我改正了错误的单词

正过来了,明天默写时又错了。这是伤脑筋。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之后,我就在思考,我的生字教学还是缺少从学生的学习入手,每次教学,还是从老师认识生字的经验入手,学生懂的反复教,学生没懂的忽略而过,才造成这种现象的。

后来,在复习中,我采用了一种方法。每个学生找出最容易出错的五个单词,然后想出各种方法来记住这些字形,区分那些发音和字形相似的兄弟,看看谁的方法最巧妙。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想了不少好办法。比如,幸福的幸与辛苦的辛。

一位学生说,幸运的是,上面是土,下面是钱。在古代,拥有土地和金钱是幸福。而辛苦的辛呢,上面是立,下面是十,一个人在地里干活,整整站了十个小时,实在是太辛苦了。这样一来,这两个字就再也没有谁错了。

教育要走向生本,老师的教要从学生出发。郭思乐教授的好书值得我们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我们相信它会受到启发。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绝对的精品好文章p>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4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5

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十一。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

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