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课件(范文七篇)

12-15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捞铁牛课件(范文七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捞铁牛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n”而不是“qi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习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习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习写话。

参考例句:

出色:他把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议论纷纷:大家对他的做法议论纷纷。

(2)“讨论交流”。这道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感悟段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体会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课文为什么只具体写捞第一只铁牛的情况?

2.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让学生懂得叙事要有详有略,这样才能重点突出,避免繁琐。对于第二个问题要纵观全文来思考。

从课文前面讲的和尚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指挥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与能力,是了不起的人。这样必然引起人们对他的姓名与身份的关注,因此课文最后做了交代,说明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这样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关资料

1.怀丙和尚

北宋出色的工程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真定十三级宝塔,中间的柱子坏了,宝塔向西北倾斜,怀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坏柱子换下,把宝塔扶正了。赵州石桥歪斜欲倒,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熔化铁水灌入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2.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锚用。宋末,浮桥被金军烧毁。后来,大铁牛渐被泥沙埋没。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吨,最重的达45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1991年12月8日,黄河大铁牛复制品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1992年11月26日,这些复制品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博览会大厦展出。

3.河中府古代府名,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管辖稷山、运城、芮城等县。府治在今山西省的永济县。

捞铁牛课件 篇2

1、《捞铁牛》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其中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捞其余七只,只用了一句话,这样写,既抓住重点又避免了重复;最后才点出和尚的姓名和身份。

3、第五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而此项训练是继“给课文分段”之后的又五项提要训练内容。凭借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给课文分段的能力,开始指导学生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过有关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成就的课文。如《青蛙的眼睛》《赵州桥》《鱼和潜水艇》等课文。对本文所描写的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较易理解。

本班学生中下生面广,思维的深刻性、想象的丰富性都很一般,而这篇课文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对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教养:

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朗读课文。

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发展: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

球形教学法

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

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

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

计算机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捞铁牛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

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轻声朗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拨起铁牛。

第5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回岸边。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七只铁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

1.(1)浏览课文,看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怀丙)

(2)他是谁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出色)

2.(1)为什么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铁牛被水冲走)

3.(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读怀丙所说的话:(叫水送回)

怎么样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

4.(1)指名读有关段落。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①摸清地点;②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③并排拴紧搭架;④两头拴牢。

(3)你明白了什么?(这四项工作都是根据铁牛中的笨重进行周密考虑的。)

(4)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5.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

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总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后来,他是怎样捞铁牛的?

(二)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挂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三)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四)作业

1.动手做捞铁牛的实验。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布置作业

1.读拼音、学词语

2.辨字组词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以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向学生出示问题:1、谁捞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习。

自学课文,轻声朗读,理清层次,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浮力的作用,一千多年前怀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懂得做事要动脑、要运用科学。

探究活动

一、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装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铁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捞铁牛课件 篇4

《捞铁牛》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准确、具体的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收集来的关于铁牛的资料。学生明白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这么大”、“这么重”、“真大呀!”

生:这么重的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师:是啊!这么重的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我们讨论这个问题。

(经过讨论,同学纷纷举手回答)

生:从插图看,铁牛不仅大还挺圆,所以洪水一冲,它就容易滚动。

生:铁牛在岸上,岸边到河里有坡度,铁牛向下移动就更方便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上写“铁牛是拴住浮桥的”,那发大水时,水猛烈冲击浮桥,浮桥就会使劲拉动铁牛,就把铁牛给拉下水了。

师:回答得太好了,你们组深入到课文中,加上自己思考、推断、想象,终于找到答案。

师:课文讲怀丙和尚怎样捞铁牛,大家想不想做个实验呢?

生:想!

(课前布置: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倒上大半槽水,水中放一对密封的'、从侧面挖去了一块的易拉罐,再用皮筋捆扎在一起,用四根铅笔搭成架子,跨在两只“船”上;架子上拴一根细绳,另一头系住一块小石头,石头沉在水槽底部,两只易拉罐里装了不少沙子。实验开始,让学生用勺子将水舀走,绳子随之绷紧,拉动小石块慢慢离开槽底,沙减少得越多,石块就上升得越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实验。)

师:在实验中除了弄懂怀丙使用水的浮力将铁牛捞起来的原来,还体会到什么?

生:搭架子不仅要跨在两只船之间,而且要正好位于船的中间部分,这样可以使船不倾斜。

生:架子的支撑点要固定,防止用力时滑动。

生:绑住架子与铁牛之间的绳子应该绑紧。

生:铲走沙子的时候应该均匀地铲,以保证船的平衡。

……

同学们明白怀丙所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了吧。可见铁牛能成功捞起来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

(全班立即热闹起来,让小组相互交流、探讨,发挥集体智慧。教室气氛活跃,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的才智。)

生:用直升飞机吊起来。

生:可以用一艘船,上面装一台起重机,直接把铁牛吊到船上就行了。

生: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人,开始人都站在船上,铁牛绑好后,再弄几只小船,停在大船旁边,到时候人全部下到小船,这样大船慢慢往上浮。

生:老师,这个办法要动用很多人。我们小组想把船上的泥沙换成水。先在船上装水,捞铁牛时,再将水抽到黄河里去。

师:你们小组为什么要用黄河水呢?

生:黄河本来泥水太厚,怀丙和尚每捞一只铁牛,要用两大船的沙,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水更多吗?会使水变得浑浊。

师:回答得太好了!还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

生:老师,我们可以再增加两只船和一台起重机,先把沙装在集装箱里,放在大船上,等绑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用装卸吊车把一个箱一个箱的沙吊在另一只大船上。用同样的办法来回几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这样既省人力,又不会对黄河有害处。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次讨论每个同学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不同的方法与怀丙捞起了八只铁牛。

案例分析:

一、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花。”怎样使学生的创新火花燃烧起来呢?先要引发并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地发现并探索问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弟子要“每事问”,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我们以住的应试教育,常常把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什么都要问、都想知道的儿童,教成什么都不敢问,只想知道怎样拿高分的“乖学生”。新课标倡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一)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为了让学生对“笨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学生收集资料,从中引起学生的疑问:“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呢?”这样的质疑说明学生有发现,问有价值,达到了新课标中的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还要引发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驳问的勇气和精神。

(二)探索疑问,解决问题。

学而有问,只是获得真知的开始。经过思考、钻研、探索,解决了疑难困惑,把认识、思考引向深入、广泛,才是阅读、学习的目的。所以探索和解决问题时就要从“想办法→想别的办法→想更好的办法”的过程。课文中怀丙和尚是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想想有更好的办法?学生经过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哪一种不够完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出“更好的办法”。

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贵有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学,有所学必然有所思。“思”与“学”是循环往复、互补俱进的。我们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就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教程中重视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且提前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拓展其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一再地要求学生对感兴趣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又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在课堂中同学们对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十分感兴趣,这一切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创新精神是可以激发的。

捞铁牛课件 篇5

[教学设计说明]

《捞铁牛》(人教版第七册)一文叙述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语言朴实,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其中第三段具体讲了打捞铁牛的过程,涉及浮力知识,学生难于掌握。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品、二看、三问、四读,学文悟道。

[教学设计过程]

一品。课文第三段内容是讲怀丙怎样打捞出铁牛,共三个自然段。其中第四、五自然段写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出第一只铁牛,叙述详细,是理解的难点。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我们可进行品字词的训练:

1、说说铲、浮、拔、拖之间的关系,句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思考两个慢慢地和越绷越紧能不能另外换词?为什么?

二看。

看插图。课文插图可将文字信息变为可视的图像信息,增强课文的直观性,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都有所帮助。在此,我们可分两步进行:1、从整体上观察。看看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初步了解画面内容;2、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有层次地了解画面内容。

看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问。古人说:问则疑,疑则思。爱问是创造精神的反映,会问是创造力的表现,善问是学习进步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他们努力去钻研自己所困惑的问题,从而质疑。

启发性问: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升?铁块上升和铁牛能从沙中捞起,原因是什么?

复述性问:如果你是怀丙,你怎样指挥打捞第二只铁牛?

实践性问:举例说明现在人们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做哪些事?

四读。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通过朗读,我们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受到教育,这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

了解读。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本段的主要内容。

比较读。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关键词,比较朗读:1、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绷紧了。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向上拔;2、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弥补读。琢磨琢磨再读,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回味读。学完本段后,反复诵读,反复体会课文运用语言文字妙处,熟读或背诵。

捞铁牛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 、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 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 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捞铁牛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 ”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醤”而不是“qi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习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习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习写话。

幼师资料《捞铁牛课件(范文七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铁牛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