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汇集

12-17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汇集”,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过程

引言:

复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动物因为有了骨骼、肌肉关节才能运动,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多姿多采灵动的世界。

示图“鹅在水中游”(解说: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几百年年前就对动物的行为有了很多观察,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了鹅这首诗)让学生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写的是鹅在水中的什么行为(嬉戏游水)。还有古人的诗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说的就是自然界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行为。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他们的运动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和获得的过程。

一、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问:看一看:这些是动物的什么动作?这些动作统称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

问:想一想:你能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吗?

(动物都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这种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

问:老虎的奔跑跳跃是动物的行为吗?老虎的凝神静卧呢?你还能说出一些动物行为的例子吗?

总结:动物的行为包括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动物行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动物的行为进行了分类,请同学门阅读课本P65,思考、并讨论问题:动物的行为分为几种?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有什么意义?

2.动物行为的类型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中的有关动物行为的相关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每种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有什么意义。

(1)觅食行为

概念:是动物通过独特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意义:觅食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

(2)争斗行为

概念: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争斗的动物双方很少受到伤害

意义:对于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必不可少。

(3)防御行为

概念:动物对付外来侵犯,保护自己或群体中其它个体的行为

意义:对于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必不可少。

(4)繁殖行为

概念: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求偶、占巢、孵卵、哺育等)

意义:使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使后代得到亲代的良好照顾,提高动物幼体的成活率。

(5)社群行为

概念:是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社群行为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问:通过上面的观看和讨论,请同学小结一下我们认识了几种类型的动物的行为

演示:5种动物的行为的分类

问:请学生说一说还有没有其他动物的行为?

(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二、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问:想一想,这些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从动物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它们又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1.先天性行为

概念: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

特点:具有持久性

2.后天性行为

概念: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特点:具有短暂性,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退,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强,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

三、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问:由于动物种类、运动方式等不同而导致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动物的行为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呢?

1.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作用。

2.是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问:我们为何要研究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的行为( B )

A.青蛙鸣叫 B.动物体内食物的消化

C.豹追羚羊、羚羊跑避 D.变色龙随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色 2.下列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D )

A.狗拉雪撬 B.马拉车 C.猴子剥花生 D.蚕吐丝

3.两只雄性织布鸟在繁殖季节为争夺筑巢的树枝,发生激烈打斗行为,该行为属于( B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繁殖行为 4.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A )

A.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B.找到配偶 C.逃避敌害 D.找到食物 5.下列动物种群中,不具有社群行为的是( B ) A蜜蜂群体 B.绵羊群体 C.白蚁群体 D.蚂蚁群体

6.“蜻蜓点水”实际上是蜻蜓的产卵过程,对蜻蜓该行为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B.是一种学习行为 C.是一种繁殖行为 D.该行为由蜻蜓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先天性为和后天行为的特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2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习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4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5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6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5.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恐龙拥有庞大的身躯,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而今天却化为乌有,只有它们的化石在向人们诉说它们辉煌的历史;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尽管形态、结构简单,却历经沧桑,繁衍生息到了今天,你想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吗?(导入设疑让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草履虫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回答问题: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

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一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够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草履虫一天大约可以吃掉4.3万个细菌。

(1).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2)。草履虫对污水处理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回答:

(1)。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2)。净化作用。

教师出示草履虫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草履虫的形态是怎样的?

学生观察模型,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1)。草履虫像倒转的草鞋底。

教师:你能分辨出草履虫的前端和后端吗?

学生:能,钝圆的一端是它的前端,较尖的一端是它的后端。

教师:草履虫的表膜有何功能?

学生:具有呼吸和排泄功能。

教师:你能结合模型,模拟草履虫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吗?

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拿着草履虫模型,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其他学生观看,指出不当之出。

教师多媒体演示草履虫运动及内部结构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草履虫由外到内包括哪几部分?体内还有哪些结构?

(2)仔细观察草履虫结构图,体内食物泡是否只有一个?食物泡有何功能?

(3)伸缩泡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怎样?你能找出它们的收缩与舒张有什么关系吗?有何功能?

学生观察草履虫的运动,结合课本阅读,小组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1)观察得出包括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体内有食物泡和伸缩泡等结构。

(2)观察图示,阅读课本,得出:食物泡在体内有多个;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3)认真思考后回答:伸缩泡在体内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它们交替收缩、舒张;具有排泄废物的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针对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你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2)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1)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何反应?

(2)假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能趋向有利刺激,而避开不利刺激。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学生实验小组设置不同的实验方案。各小组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避开不利刺激,以适应环境。

教师小结:(略)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8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

1.1.1 生物的特征 PPT课件1.rar

第二章

1.1.1 生物的特征 PPT课件2.rar 1.1.1 生物的特征 PPT课件3.rar

1.1.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PPT课件1.rar 1.1.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PPT课件2.rar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PPT课件1.rar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PPT课件2.rar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PPT课件1.rar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PPT课件2.rar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PPT课件3.rar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PPT课件4.rar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PPT课件1.rar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PPT课件2.rar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PPT课件3.rar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PPT课件4.rar 1.2.3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PPT课件1.rar 1.2.3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PPT课件2.rar 了解生物圈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1.1 练习使用显微镜 PPT课件1.rar

2.1.1 练习使用显微镜 PPT课件2.rar

第二章

2.1.2 植物细胞 PPT课件1.rar 2.1.2 植物细胞 PPT课件2.rar 2.1.2 植物细胞 PPT课件3.rar 2.1.2 植物细胞 Flash课件.rar 2.1.3 动物细胞 PPT课件.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一课时)PPT课件1.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一课时)PPT课件2.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一课时)PPT课件3.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二课时)PPT课件1.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二课时)PPT课件2.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二课时)PPT课件3.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二课时)PPT课件4.rar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2.2.1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PPT课件1.rar2.2.1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PPT课件2.rar2.2.1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PPT课件3.rar2.2.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PPT课件1.rar 2.2.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PPT课件2.rar

2.2.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PPT课件3.rar

2.2.3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PPT课件1.rar

2.2.3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PPT课件2.rar

2.2.3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PPT课件3.rar

2.2.4 单细胞生物 PPT课件1.rar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章

2.2.4 单细胞生物 PPT课件2.rar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3.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PPT课件1.rar3.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PPT课件2.rar3.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PPT课件3.rar3.1.2 种子植物 PPT课件1.rar 3.1.2 种子植物 PPT课件2.rar 3.1.2 种子植物 PPT课件3.rar

被子植物的一生

3.2.1 种子的萌发 PPT课件1.rar 3.2.1 种子的萌发 PPT课件2.rar 3.2.1 种子的萌发 PPT课件3.rar 3.2.2 植株的生长 PPT课件1.rar 3.2.2 植株的生长 PPT课件2.rar 3.2.2 植株的生长 PPT课件3.rar 3.2.3 开花和结果 PPT课件1.rar

3.2.3 开花和结果 PPT课件2.rar

3.2.3 开花和结果 PPT课件3.rar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课时)PPT课件1.rar

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课时)PPT课件2.rar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课时)PPT课件1.rar 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课时)PPT课件2.rar 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课时)PPT课件3.rar 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三课时)PPT课件1.rar 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三课时)PPT课件2.rar 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三课时)PPT课件3.rar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3.4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PPT课件1.rar 3.4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PPT课件2.rar 3.4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PPT课件3.rar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PPT课件1.rar 3.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PPT课件2.rar 3.5.2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PPT课件1.rar 3.5.2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PPT课件2.rar 3.5.2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PPT课件3.rar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3.6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PPT课件1.rar

3.6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PPT课件2.rar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9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10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内容的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具体措施: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要适应大部分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三维目标,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最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习题

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2节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1、2节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3、4节

复习第一单元;

国庆放假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显微镜使用;第二节 植物细胞

第三节

动物细胞;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第二章 第一节 细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二节 动物细胞的结构层次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复习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2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2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3节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节

第四章

绿色开花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2节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复习

复习、考试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篇11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幼师资料《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汇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